历史小说

第4部:粉饰太平 第十七章 名将的起点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基本功是很重要的】

  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七岁的戚继光准备出发了,他要去北京继承父亲的职位,虽说名义上已经接班,但无论如何,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的。

  办完手续之后,戚继光正式赶赴山东,办理交接,就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他刚满十八岁。

  但等他到地方一看,才由衷地感叹,政府实在是太信任自己了,信任得过了头。

  登州是山东沿海重镇,光驻军就有数千人,加上兼管的军屯民政,加起来大致有上万人,而且这帮人长期不打仗,都混成了兵油子,每天只是混吃等死,还喜欢搞腐败。

  热血青年戚继光对此十分不满,他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改革,严肃考勤制度,整顿军纪,可谓是雷声阵阵。

  遗憾的是,偏偏就不下雨,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无人理会,毕竟大家心里都有数:你爷爷在的时候就这个样,你小子胡子都没长起来,就想跟前辈过招?

  这是戚继光学到的第一课,他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像他父亲和老师那样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派,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还必须学会妥协。对于这一点,他比他未来的盟友张居正醒悟得更早。

  事情办不下去,戚继光却并不气馁,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有意义的目标。每天早上,他开始跑步锻炼身体,操练武艺,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还悬梁刺股,用功苦读。

  戚继光正在备考,他准备参加武举考试。

  虽说已经是四品武官,但戚继光仍然打算去考试,这倒不是他吃饱饭没事干,跟自己过不去,而是因为在明代,考试成绩实在太过重要,管你是皇亲国戚、高干子弟,如果不是进士出身,总会被人当作伪劣产品。

  此外参加这一考试还可以锻炼体质,促进新陈代谢,顺便学点武艺,加强基本功,实在是有益身心。

  事实证明,戚继光的这一选择十分英明,在十年之后的那片高地,他付出的努力,将得到最大的回报。

  嘉靖二十八年(1549)戚继光参加武举乡试,一举中第,成为了武举人。

  第二年,戚继光打点行装,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一般说来结果无非两种,考中或考不中,可是戚继光同学偏偏遇上了第三种。

  虽然许多史籍对戚继光参加会试的成绩没有提及,但据某些材料显示,他的考试成绩可能十分不理想,如果就此考下去,估计也只能是打包走人,改日再见。

  考试即将接近尾声,就在戚继光准备卷铺盖的时候,兵部侍郎杨守谦突然跑来,告诉大家: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统统都不要考了,同学们马上集合,抄起家伙跟我上吧。

  俺答来了,“庚戌之变”爆发了。

  这自然是件麻烦事,但对戚继光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正是在这次事变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写的《备俺答策》也广泛流传,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戚继光的命运就此被彻底改变,“庚戍之变”后,朝廷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务,决定调集山东、山西等地部分军队轮流守边界,之前出尽风头的戚继光自然难逃法眼,光荣中标。

  这是一个旁人避之不及的苦差,然而戚继光高兴地去了,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

  在行进的路上,面对着险峻去路和茫茫前方,戚继光再次坚定了他的理想:

  〖歧路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这将是他一生的选择。

  然而这个选择的开头并不顺利,戚将军在边境的日子过得实在不爽,因为他被分配驻守的地方是蓟门。

  原先在山东的时候,虽说手下都是一帮兵油子,好歹自己还是个四品指挥,说话算数。而蓟门为明朝四大防区之一(宣、大、蓟、辽),高级军官一抓一大把,什么都轮不到戚继光,他在这里只能干干巡哨之类的活,很少有实践操作、指挥军队的机会。

  于是,度过了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山东,在很多人看来,这位曾被兵部领导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毫无成就,只是白白混了三年。

  但事实并非如此。

  岑港之战后,俞大猷对戚继光的战术十分钦佩,曾好奇地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战法由何处学来,源于何时?

  戚继光回答,是当年在蓟门巡边时所学。

  俞大猷十分吃惊,一个巡边的小官,又没有打过大仗,何以如此精通兵法?

  戚继光十分自豪地答复了他的疑问——自学成才。

  他告诉俞大猷,在蓟门的那三年中,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差事,他总是带着一本书,反复翻阅,日夜苦读,而他所领悟的军法之秘诀大都来自此书。

  遗憾的是,这本书并不是俞大猷最喜欢的《易经》,它的名字叫孙子兵法。

  如果要搞个三千年来的世界畅销书排行榜,《孙子兵法》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十名,此书早已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海外,这本书拿破仑买过,希特勒也买过,上到八十岁的老头,下到四五岁的孩童,都是孙子的忠实读者。

  但能从中看出名堂,且自创兵法者,恐怕就只有戚继光先生了。

  因为他有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看书方法——一边看一边批,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戚将军却这样曰: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戚将军曰:保持队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戚继光同志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批判地吸收,所谓因地制宜,取其精华,终得兵家之精妙。

  嘉靖三十四年(1555),军事理论家戚继光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书,他的理论将在这里接受严酷的考验。

  明代的武将和文官没什么区别,也喜欢搞内部矛盾,争权夺利,一门心思想往上爬,但戚继光对此却毫无兴趣,他到任之后,便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许多条合理化建议,并上报领导,虽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但他依然故我。

  不久之后,为加强防务,朝廷决定设置宁绍台参将一职,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宁波、绍兴、台州三地分军区司令员,位高权重,是个肥差。

  消息传来,许多人开始积极活动,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希望能混到这个差事,只有戚继光无动于衷,继续干自己的工作。

  很快,任命结果公布,让无数人大跌眼镜的是,就任这个职务的人,竟然是不动声色的戚继光。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奇迹,而在奇迹的背后,是一个人的帮助。

  戚继光的上书并没有被扔进废纸篓,文书上的每一个字,都牢牢地映入了胡宗宪的眼帘。

  他惊讶于此人的勇气和才华,却压下了这些公文,没有作出任何回复,因为在将大任托付给这个年轻人之前,还需要进行最后的考验。

  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胡宗宪终于确定,戚继光并不是个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荣辱不惊,心怀天下的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将宁绍台参将的职位交给了这个人。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只有傻瓜才不要,戚继光不是傻瓜,所以他没有推辞,在这种问题上,他一向是个聪明人,至少比俞大猷聪明得多。

  聪明的戚继光接任了宁绍台参将的职务,这一年他刚刚二十八岁,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时刻盼望着大干一番事业。

  机会说到就到,戚继光刚刚上任一个月,倭寇就来了。这一次他们抢掠的目标是浙江慈溪。

  接到消息后,戚继光十分高兴,他决定借此机会与倭寇大战一场。

  根据情报,倭寇只有上千人,为确保安全,他召集了上万名士兵,准备以多打少,用胜利庆祝开门大吉。

  戚继光亲自带队出发了,然而他并不知道,开门不一定会见喜,有时也会碰钉子的。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到了慈溪东南的龙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倭寇的主力。著名的龙山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这场战役之所以著名,并非有着什么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只是因为它实在过于莫名其妙,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

  终于遇到敌人了,戚继光十分兴奋,他立刻观察地形,布置谋划,安排攻击队形,但等他忙活完了,却惊奇地发现,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他们都跑光了。

  威风凛凛的明军果然不同凡响,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

  前锋溃败,中军也动摇了,连戚继光的副将也拉着他的衣袖,让他赶紧逃跑,再不跑就来不及了。

  然而惊愕的戚继光很快恢复了平静,他挣脱副将的拉扯,取出了他随身携带的弓箭,从容地命令部下:

  “此处哪里有高地,带我去。”

  站在高地上的戚继光审视着眼前滑稽的一幕,人数众多的明军四散奔逃,几百个倭寇在后面穷追不舍,肆无忌惮,看来败局已定了。

  然而他决定挽救危局——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

  戚继光拈弓搭箭,拉满了弓弦,瞄准带头冲锋的倭寇头领,射出了致命的一箭,十年前的苦练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戚继光的箭法实在不是吹的,倭寇头目应声倒地,但这并不是结束,他把手伸进了箭筒里,抽出了第二支箭。

  随着一道凌厉的风声,第二个头目倒地而亡,就在倭寇们被这位狙击手搞得人心惶惶之时,又一道风声伴随着惨叫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第三个人被射死了。

  这种狙击战法彻底打垮了倭寇们的心理防线,他们放弃了追赶,停了下来。

  要说前面的明军也确实是耳聪目明,看见人家不追了,顿时鼓起勇气振作精神,在奔跑之中,完成了难度很大的一百八十度大回转动作,开始追击倭寇。

  戚继光这才松了口气,他马上找来部下,命令他们全力追击。

  可是让他更加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士兵们追出一段之后,却开始陆续自动返回,戚继光纳闷到了极点,便顺手拦住一个士兵,问他为什么不追了。这位军爷毫不见外,落落大方地告诉他:这都是老传统,把他们赶远一点就行了,反正他们还要来的,犯不着去拼命。

  戚继光呆住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半晌回不过神来,原来如此!

  龙山之战就这样结束了,虽说很不体面,很丢脸,但戚继光并非毫无收获,从此战中,他认识到了重要的一点:单靠手下这帮兵油子,即使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是打不了胜仗的。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然而这一次,戚继光实在开了眼界,他遇见了传说中的“熊”兵集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一个“光荣”的集体。

  如果说是偶然为之也就罢了,偏偏这帮熊兵竟然是职业的,且从不雄起,在不久之后的雁门岭之战中,他们十分仗义地不顾戚继光的死活,再次带头逃跑。戚继光同志瞬间成了光杆司令,幸好当年练过跑步,拼死拼活才逃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被累死,也会被连累死。戚继光决定上书,要求重新练兵。

  文书送了上去,胡宗宪看过之后,冷笑一声,给了他一个十分经典的回答:(郑重声明,以下发言为胡宗宪同志原话,绝不代表本人立场)

  “浙江人要是能训练出来,我早就去练了,还用等你来?!”

  手下这帮人的战斗力,胡宗宪比戚继光更为清楚,对这帮兵油子,他已经伤透了心。

  但戚继光思考片刻,说出了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胡宗宪改变了主意: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胡宗宪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便给了他三千士兵,让他去训练。

  在明代的优秀将领中,论作战勇猛,运筹帷幄,戚继光的整体素质应该能排在前五名,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军事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却是因为他有着一项无人可及的专长——训练。

  三千名新兵蛋子怀揣着混饭吃的梦想来到了军营,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地狱般的生活。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继光总要训一段话,鼓励大家学武,此段话实为奇文,可供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

  “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但戚指导员压根也没指望你能自觉执行,他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你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你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你去医务室,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教官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你不识字,不要紧,戚教官会教你,但如果教完了你又还给了戚老师,那就不好了,为保证你下次记住,戚教官会打你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选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度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教官把学习成绩分成九等,定期考核,考核的方式是实战。

  规则如下:双方对打,你打赢了,就升级,升一级赏银一分,如果你打输了,就降级,降一级打五棍。

  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而对于这支特殊的部队,后世的人们有一个通俗的称谓——戚家军。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

  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俞大猷的军队也叫俞家军,但名气不大)。

  对于戚继光和他的军队而言,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评价。

  军队训练成型,戚继光决定带他们出去逛逛,其主要目的自然不是作战,不过是锻炼实战技术,见见世面,而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台州。

  不幸的是,就在台州附近的椒江,这帮新兵们第一次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倭寇,这是一件让戚继光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毕竟都是新兵,指望他们打胜仗是不靠谱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地超出了他的预料,由于长期以来新兵们饱受戚老师的摧残,累积了满腔怒火,心态已经接近失控的边缘。于是当敌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发泄愤怒的时机到来了。

  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三千新兵如同野兽一般,瞬间便击溃了眼前的敌人,并穷追猛打,一直追出上百里外,把倭寇们赶下了海,这才算了事。

  在此之后,这支新军一发不可收拾,沿路高歌猛进,于台州、温岭等地连续四次遭遇倭寇,四战而四胜。

  戚继光心满意足了,在他看来,自己的目标已经达到,他已拥有了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

  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的美梦被无情地打破了。

  岑港,这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盘踞着缺兵少粮的倭寇——仅仅一千人而已。

  戚继光带着他的三千新军,与卢镗、俞大猷一同发动了猛攻,他相信自己胜券在握,然而结果却并非如此。

  面对这一小撮顽抗的倭寇,上万名明军竟然毫无办法,多次受挫而返,伤亡惨重。而之前威风无限的新军,在这群有组织的敌人面前,也全然没有了当初打散兵游勇的威风。

  戚继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苦心锻炼的新军开始败退,开始逃窜,开始丧失所有勇气,而这一幕,是他绝对无法接受的。

  由于战局不利,戚继光被撤掉了参将的职务,眼看就要丢饭碗,戚继光只得豁出老命苦思冥想,终于绝地反击,设计解决了这帮顽敌。

  但残酷的现实仍然震醒了他,他终于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要完成抗倭的大业,他还缺少极为重要的一环。

  【最后一个选择】

  在汪直被捕的那一天,戚继光就作出了一个清醒的判断:不久后,无数失去控制的倭寇将蜂拥而至,并发动疯狂的攻击,和平的侥幸与妥协将不复存在,要战胜这群暴徒,平息战乱,唯一的方法是:拥有更强的暴力,以暴制暴。

  一直以来,戚继光都坚信,自己已经具备了胜利的所有要素:优良的武器装备,合理的战略战术,优秀的指挥将领(他自己),严酷的训练方法。

  然而他仍然失败了,他苦心练就的新军仍然不堪一击,他隐约感觉到,自己似乎还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

  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他终于找到了这把最后的钥匙——士兵。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对于自己的能力,戚继光还是有信心的,但提起手下那帮人的素质,戚继光就只能无语对苍天了。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本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其实在两人的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

  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徐渭),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而对于这种地区差异性,单靠训练是无法解决的,戚继光确实没有办法。

  没办法就只能凑合着过了,但逢作战,戚继光只能安排绍兴兵守营,然后去跟处州兵做思想工作,劝说他们奋力杀敌。此来彼往,疲于奔命,每次打完一仗,都得累得半死不活。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在战死之前,就被活活累死。戚继光决定去寻找一群勇猛强悍的人,来代替现有的士兵,组建一支真正战无不胜的戚家军。正如他跟胡宗宪所说的那句话——堂堂全浙,岂无材勇?他相信自己终究是会找到的。

  一年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因为一次偶遇。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因事出公差,事情办完后,他没有原路返回,却兜了个圈子,准备视察民情。

  然而当他偶然路过一个地方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幕让他触目惊心的情景。

  他经过的地方,叫做义乌,他看到的场景,是打架斗殴。

  作为一名见惯杀人放火、尸横遍野的军事将领,戚继光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但他依然被这次斗殴震惊了,因为这并非一次寻常的街头流氓打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斗殴,是一次改变了抗倭历史的斗殴,是一次光荣、成功、团结的斗殴。

  事情是这样的,义乌原本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老百姓都很穷,偏偏老天爷够意思,该地陆续发现许多矿藏,于是当地的农民纷纷离开耕地,改行当了矿工。

  矿自然比粮食值钱,慢慢地义乌人发家致富了,这下子旁边的穷兄弟永康(今浙江永康)不干了,希望义乌能拉兄弟一把,有钱大家一起赚,有矿大家一起挖。

  但义乌人不答应,俺们挨了那么多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出点盼头,现在你来吃现成的,你算老几?

  然而永康的穷兄弟们依然出发了,带着农具、铁铲和管制刀具,向着梦想中的致富地点奋勇前进,反正穷命一条,当今世上谁怕谁,吃定你了!

  义乌方面得到消息,立刻组织数千人前往拦截,双方在义乌城外的八宝山(偏偏是这名字)相遇,就此开始了这场惨烈无比的斗殴。

  戚继光之所以有幸看到这幕盛况,绝不是人家上午开打,他下午就赶到。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是一场十分特别的斗殴,义乌的百姓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事实——原来斗殴也是可以旷日持久的。

  自嘉靖三十七年(1558)六月起,义乌矿工、乡民与从永康赶来的开矿者爆发械斗,双方参与殴斗人数累计达三万人左右,历时四个月,直到十月秋收方告结束,死伤共计二千五百余人。

  那是让戚继光永生难忘的一幕,无数平凡的义乌百姓在那一刻变得如此不平凡,他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家一同上阵,用所有能找到的武器打击敌人,农民用锄头,矿工用镢头,连家庭主妇也拿起了菜刀,眼中冒着凶光,狂叫着冲进敌阵,大砍大杀,生人勿近。

  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

  这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戚继光由衷地发出了感叹。

  关于自己的所见所感,后来戚继光曾对俞大猷讲过这样一番话:

  “我自幼随父从军,转历四方,二十二岁参加会试,正遇俺答进犯,担任警戒,后驻守蓟门,曾亲眼目睹鞑靼铁骑,来无影去无踪,动如惊雷,堪称迅猛。而后奉调入浙,与倭寇作战,此类人善用刀剑,武艺高强,且性情暴戾,确为难得一见之强敌。”

  然而顿一口气后,戚继光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恐惧:

  “征战半生,天下强横之徒,我大都曾见过,却也从无畏惧。但如义乌人之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让人闻风丧胆,可怕!可怕!”

  而对于这场长达数个月的械斗,当地政府也没有丝毫行动,既不理也不管,只是每天派几个人去观战,对这种行政不作为的行为,戚继光却没有丝毫怪罪——毕竟大家都是混饭吃,还想多活几年,可以理解。

  他只是急忙赶了回去,并连夜求见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若准我在义乌征兵四千,倭寇之乱必平!

  胡宗宪略加思索,便同意了他的提议。

  对于义乌人的战斗精神,戚继光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但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提高招兵标准条件,只有最为精锐、最为勇敢的义乌人,才能成为这支强大军队中的一员。

  那么要想加入戚家军,必须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大致可以给出一个简单的类比答案:即使你能通过层层海选,进军选秀节目总决赛,也未必能考得上戚家军。

  绝非耸人听闻,在胡宗宪的幕僚郑若曾所著的《江南经略》中,有着这样一份详细的招生简章,如果不服气,大可以去对照一下:

  〖凡选入军中之人,以下几等人不可用,在市井里混过的人不能用,喜欢花拳绣腿的人不能用,年纪过四十的人不能用,在政府机关干过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更神奇的要求还在下面:

  〖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能用,胆子小的人不能用,长得白的人不能用,为保证队伍的心理健康,性格偏激(偏见执拗)的人也不能用。〗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即使打虎英雄武松先生前来应征,也是会落选的,因为他不但曾任公职(都头),而且性格也不太好(杀人之后用血留名)。

  而被录取者,还必须具备如下特征:臂膀强壮,肌肉结实,眼睛比较有神,看上去比较老实,手脚比较长,比较害怕官府。

  概括起来,戚继光要找的是这样一群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

  事实证明,义乌确实人才辈出,虽然招聘要求如此之高,但经过海选,依然有四千多人光荣入选,可见当地群众除了极具商业潜质外,还有着相当高的政治觉悟。

  新兵入伍之后,根据惯例,戚指导员又要训话了,只要听完他训话的内容,你就会彻底明白,这位仁兄为什么要搞出那份征兵标准:

  “诸位都听了,凡你们当兵之日,是要拿饷银的,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但你要记得,这银两都是官府从百姓身上纳来的,你在家种地辛苦,现在不用你劳动,白养你几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敌,你不肯杀敌,养你何用!?”

  其实戚指导员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但问题在于,这种拿钱办事的传统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向来就没有市场,当兵吃粮,天经地义已经成为了诸多兵油子饭桶们的人生信条。

  所以戚继光设置了重重规定,只吸收不投机取巧、不怕死的老实人当兵,因为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在战场上是绝不能投机取巧的,怕死的会先死,而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戚继光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训练对象,但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失去控制的倭寇即将发动一次规模空前的进攻,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然而戚继光并不知道,就在他招募训练的同时,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猛扑过来,它远比任何倭寇进犯都更为可怕,一旦稍有不慎,数十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他的人生也将被彻底改变。

  这是一场殊死的搏斗,但在这场争斗中,戚继光只不过是一颗无力的棋子,他的命运将取决于另一个人的努力。

  这件事的起因发生在半年前,惹麻烦的人是赵文华。

下一章:
上一章:

66 条评论 发表在“第4部:粉饰太平 第十七章 名将的起点”上

  1. 我笑了 says:

    义乌人打架太凶悍啦!

  2. 爸爸 says:

    他妈的,全是废话

  3. 悟饭 says:

    卖的关子太多了

  4. 哎呀 says:

    向那“兵油子,”现在还有呢!

  5. 匿名 says:

    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6. 王者 says:

    拿钱办事的传统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向来就没有市场,当兵吃粮,天经地义已经成为了诸多兵油子饭桶们的人生信条。

  7. 他答复 says:

    当年明月说错了,以将领命名的军队还有杨家军

  8. 天涯浪子 says:

    杨家军’?搜狗和JJ拼音都没有的东东,你认为会有吗?

  9. 伏牛山人 says:

    兄弟,人家是杨家将。宋朝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情况再次出现,严格禁止将领拥有私人武装,因此出现了军队“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现象

  10. 笨蛋 says:

    现在的义乌人打架还那么凶悍吗? 要好好考察考察,不然哪天惹到义乌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11. l流光溢彩 says:

    义乌人够种

  12. 名将 says:

    浙江人原来不行呀,哈哈。
    还是江西人牛。

  13. 朱五四 says:

    2楼大傻逼。让你写累死你也写不出来,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傻逼。

  14. 言官中的卫冕冠军 says:

    义乌人都招了,那邻居呢?别忘了,邻居先操家伙的,高标准4000人,不可能义务人全包了吧,历史怎么不把邻居记住啊

  15. 小兵 says:

    12楼的老兄在浙江哪里打工啊?

  16. 匿名 says:

    我发现本文作者一个特点,就是太喜欢钓我们胃口了

  17. 张居正的张居正 says:

    同意16楼的

  18. 浙江拉 says:

    15的老弟祖先在江西哪里当奴才啊?

  19. X_X says:

    处州兵太丢我大丽水的脸拉

  20. X_X says:

    处州兵太丢我大丽水脸了

  21. 朱棣 says:

    义乌人太牛了!!

  22. 洪武 says:

    ◎↖‘八’⊥

  23. 闪电 says:

    文中所说处州兵现象,是不是可以说明两点问题,第一、当时的这些士兵不太信任当官的;第二、这些处州兵非常具有“能干但不盲干”之精神!

  24. 收复日本 says:

    钓鱼岛收复还得靠义乌人之精神

  25. 蒙古 says:

    为什么不从北方征兵呢?难道就近取材了?

  26. 蒙古 says:

    说句中立话,在中国南方,江西人的确算强悍的。不过,我有几个浙江朋友来内蒙时给我的印象也可以,也不太虚弱。可能是江西经济不如浙江,所以人就悍一些吧。

  27. says:

    义乌人打架太凶悍啦!

  28. 匿名 says:

    义乌人果然厉害啊,所以在商场如战场的21世纪义乌人依然强悍!

  29. 千里流云 says:

    终于看到谭纶的名字了

  30. says:

    切,我们江西现在的学生打老师的有之,打校长的有之,更有打城管的。。。

  31. 2 says:

    厉害

  32. 289376897 says: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好几年,作为历史爱好者,必读

  33. 小饭团子 says:

    义乌人还真勇猛啊,家庭主妇都敢抄起家伙砍人啊!

  34. 小饭 says:

    义乌人还真勇猛啊,家庭主妇都敢抄起家伙砍人啊!

  35. says:

    义乌人打人太牛了!再这样下去,我都打不过他们了。

  36. p y says:

    韩世忠的韩家军

  37. says:

    义乌人打人太牛了!再这样下去,我都打不过他们了。

  38. 傲世 says:

    戚家军威武

  39. 明粉一条 says:

    关于戚继光和谭论的对话给我笑尿了

  40. 小肥熊 says:

    小熊表示对熊兵之称呼不服

  41. 种世衡 says:

    还有我的种家军!

  42. 郭大侠 says:

    写得很好!

  43. 愿为伯安门下狗 says:

    这是我第四次看了,第一次评论。

  44. 丘丘 says:

    插进了这么多人物,我都快忘了话题是怎么转入胡宗宪、徐渭、戚继光了。话说是从严嵩在赵文华的告状书上加上了杨继盛的名字开始……

  45. 戚继光 says:

    他们不但砍人勇猛,还极具牺牲精神和优良的斗争传统,父亲伤了儿子替,哥哥残了弟弟上,就连被人打到剩一口气,抬到家就死的人,临死前还要留下一句遗言:我死之后,你们接着打!真强悍啊。

  46. 反清复明 says:

    义务人算什么,我是博白人!

  47. 阡陌 says:

    义务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彪悍敢斗狠,那是因为地穷呀,利益逼的。戚老大 很聪明也很务实,“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命是自己的,如不好好练,就是给敌人送人头的!”这不单单是口号,他 要练出一支 尖锋营,特种部队

  48. 阡陌 says:

    练一支特种部,直插敌人的心脏,一旦打出知名度,不仅壮我方士气,更是从心理上击垮敌人,让敌人闻风丧胆,见了就逃。。这才是终极强队。。

  49. 匿名 says:

    该规则简单概括为:你不打我,我就打你,反正打不过战友,就要被戚老师打,横竖都是被打,还不如拼命打战友,顺便还能挣点零用钱。

  50. 只为一曲挽歌 says:

    到底是“庚戌之变”还是“庚戍之变”?

  51. says:

    咋还没干死严嵩啊

  52. 飞白 says:

    在战场上是绝不能投机取巧的,怕死的会先死,而老实人终究不吃亏。

  53. 匿名 says:

    杨家军???我大宋需要军队吗??开什么玩笑

  54. says:

    杨家军???我大宋需要军队吗??开什么玩笑

  55. says:

  56. says:

    呵呵

  57. 嘉靖皇帝 says:

    浙人尤以义务,温州为最,直到今天,商战依然几近无敌

  58. 匿名 says:

    哈哈

  59. 5555 says:

    1

  60. 匿名 says:

    戚家军从源头就勇猛无敌。

  61. sang says:

    戚家军勇猛无敌,除将领外,还有士兵源头。

  62. 15楼是傻逼 says:

    15楼,你别这么问人家,吃屎去吧

  63. 石悦 says:

    坚绝同意62楼的话

  64. 15楼是傻逼 says:

    坚绝同意62楼的话

  65. 匿名 says:

    戚老大打仗可以,同时也非常能够搞笑

  66. 62楼是傻逼 says:

    坚决反对62楼的话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