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7部:大结局 第九章 阴谋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袁崇焕是一个折腾了我很久的人。

  围绕这位仁兄的是是非非,叛徒也罢,英雄也好,几百年吵下来,毫无消停迹象但一直以来,对袁崇焕这个人,我都感到很纳闷。因为就历史学而言,历史人物的分类大致分为三级:

  第一级:关键人物,对历史发展产生过转折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张居正。如果没这人,就没有张居正改革,万历同志幼小的心灵没准能茁壮成长,明朝也没准会早日完蛋,总而言之,都没准。再比如秦桧,也是关键人物,他要不干掉岳飞,不跟金朝和谈,后来怎么样,也很难说。总而言之,是能给历史改道的人。

  第二级:重要人物,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戚继光。没有戚继光,东南沿海的倭寇很难平息。但此级人物与一级人物的区别在于,就算没有戚继光,倭寇也会平息,无非是个时间问题,换句话说,这类人没法改道,只能在道上一路狂奔。

  第三级:鸡肋人物,但凡史书留名,又不属于上述两类人物的,皆归于此类。

  典型代表:太多,就不扯了,这类人基本都有点用,但不用似乎也没问题,属路人甲乙丙丁型。

  袁崇焕,是第二级。

  明末是一个特别乱的年代,朱氏公司已经走到悬崖边,就快掉下去了,还有人往下踹(比如皇太极之流),也有人往上拉(比如崇祯,杨嗣昌),出场人物很多,但大都是二、三级人物,折腾来折腾去,还是亡了。

  一级人物也有,只有一个。

  只有这个人,拥有改变宿命的能力——我说过了,是孙承宗。

  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的提拔者,收拾烂摊子,收复关内四城,赶走皇太极的护卫者。

  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是他在忙活。

  其实二级人物袁崇焕和一级人物孙承宗之间的差距并不大,他有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卓越的战斗能力,只差一样东西——战略眼光。

  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随便杀总兵,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所以他一辈子,也只能做个二级人物。

  好了,现在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为什么一个二级人物,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不是民族英雄,就是个卖国贼?

  卖国贼肯定不是,所谓指认袁崇焕是卖国贼的资料,大都出自当时言官们的奏疏,要么是家在郊区,被皇太极烧了,要么是跟着温体仁、周延儒混,至少也是看袁崇焕不顺眼,这帮人搞材料,那是很有一套的,什么黑写什么,偶尔几份流传在外,留到今天,还被当成宝贝。

  其实这种黑材料,如果想看,可以找我,外面找不到的,我这里基本都有,什么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作风问题,应有尽有,编本袁崇焕黑材料全集,绰绰有余。

  至于民族英雄,似乎也有点悬,毕竟他老人家太有个性,干过些不地道的事,就水平而言,也不如孙老师,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从未间断,因为我隐约感到,在所谓民族英雄与卖国贼之争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个秘密的答案:阴谋。

  那一天,我跟几位史学家聊天,偶尔有人说起,据某些史料及考证,其实弘光皇帝(朱由崧,南明南京政权皇帝)跟崇祯比较类似,也是相当勤政,卖命干没结果。

  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

  “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答:

  “因为他是清朝灭掉的。”

  都解开了。

  崇祯很勤政,崇祯并非亡国之君,弘光很昏庸,弘光活该倒霉,几百年来,我们都这样认为。

  但我们之所以一直这样认为,只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

  之所以有人这样告诉我们,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那一刻,我脑海中的谜团终于解开,所有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全都连成了一线。

  崇祯不该死,因为他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所以李自成在清朝所修明史里面的分类,是流寇。

  而我依稀记得,清军入关时,他们的口号并非建立大清,而是为崇祯报仇,所以崇祯应该是正义的。

  弘光之所以该死,因为他是被清军灭掉的,大清王朝所剿灭的对象,必须邪恶,所以,弘光应该是邪恶的。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评论背后,还是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掌握这把钥匙,就能解开袁崇焕事件的所有疑团。

  其实袁崇焕之所以成为几百年都在风口浪尖上转悠,只是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清军入关时,打出了替崇祯皇帝报仇的口号,所以清朝对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极度的同情,对邪恶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则表示极度的唾弃(具体表现,可参阅明史流寇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清朝的评价相当之高,后来顺治还跑到崇祯坟上哭了一场,据说还叫了几声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称,很够哥们,但到康乾时期,日子过安稳了,发现不对劲了。

  因为崇祯说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后一任董事长,说崇祯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说到最后,就会出现一个悖论:

  既然崇祯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接受大清的统治呢?

  所以要搞点丑闻绯闻之类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泼污水,是不行的,毕竟夸也夸了,哭也哭了,连兄弟都认了,转头再来这么一出,太没水准。

  要解决这件事,绝不能挥大锤猛敲,只能用软刀子背后捅人。

  最好的软刀子,就是袁崇焕。

  阴谋的来龙去脉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诋毁崇祯,无需谩骂,无需污蔑,只需要夸奖一个人——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干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焕,把他说成千古伟人,而如此伟人,竟然被崇祯干掉了,所谓自毁长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祯与历史上宋高宗(杀岳飞)之流归为同类。

  当然了,安抚大明百姓的工作还是要做,所以该夸崇祯的,还是得夸,只是夸的内容要改一改,要着力宣传他很勤政,很认真,很执着,至于精明能干之类的,可以忽略忽略,总而言之,一定要表现人物的急躁、冲动,想干却没干成的形象。

  而要树立这个形象,就必须借用袁崇焕。

  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把袁崇焕树立为英雄,没有缺点,战无不胜,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适当渲染气氛,编实录,顺便弄个反间计故事,然后,在戏剧的最高潮,伟大的英雄袁崇焕,被崇祯杀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寻死路,多么无可救药。

  就这样,在袁崇焕的叹息声中,崇祯的形象出现了:

  一个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却没有脑子,没有运气,没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后,打出主题语: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焕就这样变成了明朝的对立面,由于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对的(特别是崇祯),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焕,就是否定了崇祯,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这么好的挡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几百年下来,跟袁督师过不去的人也很多,争来争去,一直争到今天。

  说到底,这就是个套。

  几百年来,崇祯和袁崇焕,还有无数的人,都在这个套子里,被翻来覆去,纷争、吵闹,自己却浑然不知。

  所以,应该戳破它。

  当然,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证皆为真理,却可确定绝非谬误。

  其实无论是前世的纷争,还是后代的阴谋,对袁崇焕本人而言,都毫无意义,他竭尽全力,立下战功,成为了英雄,却背负着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问我,对袁崇焕,是喜欢,还是憎恶。

  对我而言,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坚信历史的判断和评价,一切的缺陷和荣耀,都将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展现自己的面目,没有伪装,没有掩饰。

  所以我竭尽所能,去描述一个真实的袁崇焕:并非天才,并非优等生,却运气极好,受人栽培,意志坚定,却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济,却又难以容人,一个极其单纯,却又极其复杂的人。

  在这世上,只要是人,都复杂,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袁崇焕很复杂,他极英明,也极愚蠢,曾经正确,也曾经错误,其实他被争议,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他本就如此,他很简单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复杂,他很复杂的时候,我们以为他很简单。

  事实上,无论叛徒,或是英雄,他都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越过几百年的烟云,我看到的袁崇焕,并没有那么复杂,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抱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

  即使这理想永远无法实现,即使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弃。

  有时候,我会想起这个人,想起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荣,他的遗憾。

  有时候,我看见他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

  我这一生,从没有放弃。

  抽签对袁崇焕而言,一切都结束了,但对崇祯而言,生活还要继续,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当然,未必会更好。

  他亲手除掉了有史以来最庞大、最邪恶的阉党,却惊奇地发现,另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已经站立在他的面前。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崇祯上台不久,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他是皇帝,大家也认这个皇帝,交代下去的事,却总是干不成,工作效率极其低下。

  因为自登基以来,所有的大臣都在干同一件事——吵架。

  今天你告我,明天我告你,瞎折腾,开始崇祯还以为这是某些阉党的反扑,但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是纯粹的、无组织、无纪律的吵架。

  一夜之间,朝廷就变了,正事没人干,尽吵,且极其复杂,当年朝廷斗争,虽说残酷,好歹还分个东林党,阉党,带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之类的大腕,而今不同了,党争标准极低,只要是个人,哪怕是六部里的一个主事处长,都敢拉帮结伙,逮谁骂谁,搞得崇祯摸不着头脑:是谁弄出来这帮龟孙?

  就是他自己。

  这一切乱象的源头,来源自一年前崇祯同志的一个错误决定。

  解决魏忠贤后,崇祯认为,除恶必须务尽,矫枉必须过正,干人必须彻底,所以开始拉清单,整阉党,但凡跟魏忠贤有关系的,拍马屁的,站过队的,统统滚他娘的。

  这是一个极其不地道的举动,大家到朝廷来,无非是混,谁当朝就跟谁混,说几句好话,服软低头,也就是混碗饭吃,像杨涟那样的英雄人物,我们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起码在精神上支持他,现在反攻倒算,打工一族,何苦呢?

  但崇祯同志偏要把事做绝,砸掉打工仔的饭碗,那就没办法了,大家都往死里整,当年你说我是阉党,整顿我,没事,过两年我上来,不玩死你不算好汉。

  特别是东林党,那真不是善人,逮谁灭谁,不听话的,有意见的,就打成阉党,啥事都干不成。

  比如天启七年(1627),除掉魏忠贤后,崇祯打算重建内阁,挑了十几个人候选,官员就开始骂,这个有问题,那个是特务,搞得崇祯很头疼,选谁都有人骂,都得罪人,抓狂不已。

  在难题面前,崇祯体现出了天才政治家的本色,闭门几天,想出了一个中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绝招,只要用这招,无论选谁,大家都服气,且毫无怨言——枚卜。

  天启七年(1627)十二月,在崇祯的亲自主持下,枚卜大典召开。

  就读音而言,枚卜和没谱是很像的,实际上,效果也差不多,因为所谓枚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抓阄。

  具体方法是,把候选人的名字写在字条上,放进金瓶,然后摇一摇,再拿夹子夹,夹到的上岗,没夹到下课,完事。

  内阁大学士,大致相当于内阁成员,首辅大学士就是总理,其他大学士就是副总理,是大明帝国除皇帝外的最高领导——抓阄抓出来的。

  有人曾告诉我,论资排辈是个好政策,我不信,现在我认为,抓阄也是个好政策,你最好相信。

  抓阄抓出来的,谁也没话说,且防止走后台,告黑状、搞关系等等,好歹就是一抓,都能服气,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稀泥学之瑰宝。

  崇祯同志的首任内阁就此抓齐,总共九人,除之前已经在位的三个,后面六个全是抓的,包括后来被袁崇焕拖下水的钱龙锡同志,也是这次抓出来的。

  这是明朝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内阁之一,具体都是谁就不说了,因为没过一年,除钱龙锡外,基本都下课了。

  下课的原因不外务以下几种:被骂走,被挤走,被赶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干,实在是环境太恶劣,明朝这帮大臣都不省油,个个开足马力,谁当政,就把谁往死里骂,特别是言官,人送外号“抹布”:

  干净送别人,肮脏留自己,贴切。

  但归根结底,还是这帮孙子欠教育,内阁大臣又比较软,好好说话,就是不听,首任内阁刚成立,就一拥而上,弹来骂去,当即干挺五个。

  这下皇帝也不干了,你们把人赶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谁干活?

  所以崇祯元年(1628)十一月,崇祯决定,再抓几个。

  吏部随即列出候选名单,准备抓阄。

  在这份名单上,有十一个人,按说抓阄这事没谱,能不能入阁全看运气,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有一个人,必定能够入阁。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钱谦益。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明末倒也凑合,还算名人辈出,特别是干仗的武将,什么袁崇焕、皇太极、张献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别是崇祯年间,十几年里,文臣无数,光内阁大臣就换了五十个,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历史的,估计也不认识,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钱谦益。

  钱谦益,字受之,苏州常熟人,万历三十六年进士,名人,超级名人。

  钱谦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个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关于这个人的是是非非,以后再说,至少在当时,他就很有名了。

  因为他不但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是东林党的领导。阉党倒台,东林上台,理所应当,朝廷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东林党,现在领导要入阁,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连钱谦益自己都认为,抓阄只是程序问题,入阁只是时间问题,洗个澡,换件衣服,就准备换单位上班了。

  可这世上,越是看上去没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作弊钱谦益入内阁,一般说来是没有对手的,而他最终没有入阁,是因为遇上了非一般的对手。

  在崇祯十余年的统治中,总共用过五十个内阁大臣,鉴于皇帝难伺候,下属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干了几个月,就光荣下岗。

  只有两个人,能够延续始终,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两个人,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

  虽然二位兄弟在历史上的名声差点(奸臣传),但要论业务能力和智商,实在无与伦比。

  不幸的是,钱谦益的对手,就是这两位。

  之所以要整钱谦益,不是因为他们也在吏部候选名单上,实际上,他们连海选都没入,第一轮干部考察就被刷下来了。

  海选都没进,为什么要坑决赛选手呢?

  因为实在太不像话了。

  海选的时候,钱谦益的职务是礼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礼部左侍郎,温体仁是礼部尚书。

  同一个部门,副部长入阁,部长连决赛都没进,岂有此理。

  所以两个岂有此理的人,希望讨一个公道。

  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归类都是奸臣,也就是坏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至少在当时,这两位坏人,都是弱势群体。

  在当时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派,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温部长和周副部长认为,让钱副部长就这么上去,实在太不公平,必须闹一闹。

  于是,他们决定整理钱谦益的黑材料,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找到了一个破绽,七年前的破绽。

  七年前(天启元年)

  作为浙江乡试的主考官,钱谦益来到浙江监考,考试、选拔、出榜,考试顺利完成。

  几天后,他回到了北京,又几天后,礼部给事中顾其中上疏弹劾钱谦益,罪名,作弊。

  批判应试教育的人曾说,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进士科举,罪大恶极。

  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恰当的,因为客观地讲,高考上榜的人,换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举人可以想想,进士可以做梦。

  明代考完,如果没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处级(举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学毕业,如果没有意外,且运气好点,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进士考试,每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现在高考,每年两次,每次录取名额……

  所以总体说来,明代的进士考试,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高级公务员选拔。

  只要考中,学历有了,工作有了,连级别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挤破头,怕挤破头,就要读书,读不过,就要作弊。

  鉴于科举关系重大,明代规定,但凡作弊查实,是要掉脑袋的。

  但由于作弊前景太过美妙,所以作弊者层出不穷,作弊招数也推陈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

  考试最重要的,就是考题,只要知道考题,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题的考官,都是重点对象。

  但问题是,明代规定,知情人员如果卖题,基本是先下岗再处理,轻则坐牢,重责杀头,风险太大,而且明朝为了防止作弊,还额外规定,所有获知考题人员,必须住进考场,无论如何,不许外出。

  所以在明朝,卖考题的生意是不好做的。

  虽然买不到考题,但天无绝人之路,有权有势的同学们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此招一出,必定上榜——买考官。

  不过,这些考官并不是出题的考官,而是改题的考官。

  是的,知不知道题目并不重要,就算你交白卷,只要能搞定改题的人,就能金榜题名。

  但问题是,给钱固然容易,那么多卷子,怎么对上号呢?

  最原始的方法,是认名字,毕竟跟高考不同,考试的人就那么多,看到名字就录取。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此以后,试卷开始封名,实行匿名批改。

  但作弊的同学们是不会甘心失败的,有的做记号,有的故意在考卷里增大字体,只为对改卷的考官说一句话:我就是给钱的那个!

  这几招相当地有效,且难以禁止,送进去不少人,面对新形势朝廷不等不靠,经过仔细钻研,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对策。

  具体方法是,所有的考卷收齐后,密封姓名,不直接交给考官,而是转给一个特别的人。

  这个人并非官员,他收到考卷后,只干一件事——抄。

  所有的考卷,都由他重新抄写,然后送给考官批改,全程由人监督。

  这招实在太狠,因为所有的考卷,是统一笔迹,统一形式,考官根本无从判断,且毫不影响考试成绩,可谓万无一失。

  综上所述,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是长期的,艰苦的,没有尽头的,同学们为了前途,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到明代,斗争达到了高潮。

  高潮,就发生在天启元年的浙江。

  在这次科举考试中,监考程序非常严密,并实行了统一抄写制度,按说是不会有问题的。

  但偏偏就出了问题。

  因为有人破解了统一抄写制度。

  虽然笔迹相同,试卷相同,但这个方法,依然有漏洞,依然可以作弊。

  作弊的具体方法是,考生事前与考官预定密码,比如一首唐诗,或是几个字,故意写在试卷的开头,或是结尾,这样即使格式与字迹改变,依然能够辨别出考卷作者。

  在这次考试中,有一个叫钱千秋的人,买到了密码。

  密码是七个字——一朝平步上青云。按照约定,他只要将这七个字,写在每段话的末尾,就能平步青云,金榜题名。

  事情非常顺利,考试结束,钱千秋录取。

  这位钱同志也相当守规矩,录取之后,乖乖地给了钱,按说事情就该结了。

  可是意外发生了。

  因为这种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必须是团伙作案,既然是团伙,就要分赃,既然分赃,就可能不匀,既然不匀,就可能闹事,既然闹事,就必定出事。

  钱千秋同志的情况如上,由于卖密码给他的那帮人分赃不匀,某些心态不好的同志就把大家都给告了,于是事情败露,捅到了北京。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跟钱谦益的关系似乎并不大,虽然他是考官,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他就是卖密码的人,最多也就背个领导责任。

  不巧的是,当时,他有一个仇人。

  这个仇人的名字,叫做韩敬,而滑稽的是,他所以跟钱谦益结仇,也是因为作弊。

  十年前,举人钱谦益从家乡出发,前往北京参加会试,而韩敬,是他同科的同学。

  在考场上,他们并未相识,但考试结束时,就认识了,以一种极为有趣的方式。

  跟其他人不同,在考试成绩出来前,钱谦益就准备好当状元了,因为他作弊了。

  但他作弊的方式,既不是夹带,也不是买考官,甚至不是买密码,而是作弊中的最高技巧——买朝廷。

  买考题、买考官都太小儿科了,既然横竖要买,还不如直接买通朝廷,让组织考试的人,给自己定个状元,直接到位,省得麻烦。

  所以在此之前,他已经通过熟人,买通了宫里能说得上话的几个太监,找好了主考官,考完后专门找出他的卷子,给个状元了事。

  当然,办这种事,成本非常巨大,据说钱同志花了两万两白银,按今天的人民币算,大致是一千二百万。

  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两万白银,买个官也行了,钱谦益出这个价,就是奔着状元名头去的,但他万没想到,还有个比他更有诚意的。

  在考试前,韩敬也很自信,因为他也出了钱,且打了包票,必中状元。

  可是卷子交上去后,他却得到了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卷子被淘汰了。

  淘汰是正常的,要真有水平,就不用出钱了。

  可问题是,人找了钱出了,怎么能收钱不办事呢?

  韩敬在朝廷里是有关系的,于是连夜找人去查,才知道他的运气不好,偏偏改他卷子的人,是没收过钱的,看完卷子就怒了,觉得如此胡说八道的人,怎么还能考试,就判了落榜。

  落榜不要紧,找回来再改成上榜就行。

  韩敬同学毕竟手眼通天,找到了其他考官,帮他找卷子重新改。

  可是找来找去,竟然没找到,后来才知道,因为那位考官太讨厌他的卷子,直接就给扔废纸堆里了,翻了半天垃圾,才算把卷子给淘回来。

  按常理,事已至此,重新改个上榜进士,也就差不多了,但韩敬同学对名次的感情实在太深,非要把自己的卷子改成第一名。但名次已经排定,且排名都是出了钱的(比如钱谦益),你要排第一,别人怎么办?

  关键时刻,韩敬使出了绝招——加钱。

  钱谦益找太监,出两万两,他找大太监,加价四万两,跟我斗,加死你!

  四万两,大致是两千四百万人民币,出这个价钱,买个状元,无语。

  更无语的,是钱谦益,出了这么多钱,都打了水飘,好在太监办事还比较地道,虽然没有状元,也给了个探花(第三名)。

  花这么多钱,买个状元,并不是吃饱了撑的,要知道,状元不光能当官,还能名垂青史。自古以来,状元都是最高荣誉,且按规定,每次科举的录取者,都刻在石碑上,放在国子监里供后代瞻仰(现在还有),状元的名字就在首位,几万两买个名垂青史,值了。

  但钱谦益同志是不值的,虽说也是探花,但花了这么多钱,只买了个次品,心理极不平衡,跟韩敬同学就此结下梁子。

  韩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虽然加了钱,买到了状元,却并不知道得罪钱谦益的后果。

  因为钱同学虽然钱不够多,关系不够硬,却很能混,进朝廷后没多久就交了几个朋友,分别叫做孙承宗、叶向高、杨涟、左光斗。

  概括成一句话,他投了东林党。

  万历末年,东林党是很有点能量的,而钱谦益也并不是个很大方的人,所以没过几年搞京察的时候,韩敬同志就因为业绩不好,被整走了。

  背负血海深仇的韩敬同志,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机会,他大肆宣扬,应该追究钱谦益的责任。

  但是说来说去,毕竟只是领导责任,经过朝廷审查,钱千秋免去举人头衔,充军,主考官(包括钱谦益)罚三个月工资。

  七年之后。

  在周延儒和温体仁眼前的,并不是一起无足轻重的陈年旧案,而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很多史书里,这都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段落,强大且无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组成了恶毒的同盟,坑害了无辜弱小的钱谦益。

  我觉得,这个说法,如果倒转过来,是比较符合事实的。

  首先,温体仁和周延儒无不无耻,还不好讲;钱谦益无辜,肯定不是。

  温体仁之所以要整钱谦益,是个心态问题。

  他是当年内阁首辅沈一贯的门生,钱谦益刚入伙的时候,他就是老江湖了,在朝廷里混迹多年,威信很高,而且他还是礼部部长,专管钱谦益,居然还被抢了先,实在郁闷。

  周延儒则不同,他是真吃亏了,且吃的就是钱谦益的亏。

  其实原本推选入阁名单时,排在第一的,应该是周延儒,因为他状元出身,且受皇帝信任,但钱谦益感觉此人威胁太大,怕干不过他,就下了黑手,派人找到吏部尚书王永光,做了工作,把周延儒挤了。

  其次,在当时朝廷里,强大的那个,应该是钱谦益。他是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温体仁周延儒基本算是孤军奋战。

  当时的真实情况大致如此。

  形势很严峻,但同志们很勇敢,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温体仁、周延儒擦干眼泪,决定跟钱谦益玩命。

  周延儒问温体仁,打算怎么干。

  温体仁说,直接上疏弹劾钱谦益。

  周延儒问,然后呢?

  温体仁说,没有然后。

  周延儒很生气,因为他认为,温体仁在拿他开涮,一封奏疏怎么可能干倒钱谦益呢?

  温体仁没有回答。

  周延儒告诉温体仁,先找几个人通通气,做些工作,搞好战前准备,别急着上疏。

  第二天,温体仁上疏了。

  就文笔而言,这封奏疏非常一般,主要内容是弹劾钱谦益主使作弊,也没玩什么写血书,沐浴更衣之类的花样,也没做工作,没找人,递上去就完了。

  然后他告诉周延儒,必胜无疑。

  周延儒认为,温体仁是疯了。

下一章:
上一章:

70 条评论 发表在“第7部:大结局 第九章 阴谋”上

  1. 溪云一样闲 says:

    很有深度,很有见地。

  2. 匿名 says:

    真是被以前的教科书给坑了。。。原来钱谦益是这样的啊。。。

  3. 過路人 says:

    明月的看法真不錯
    解決了我之前的疑惑
    之前總不懂為何滿清要這麼捧袁崇煥,甚至還在清朝時幫他重畫畫像
    而不管是明末的孫承宗還是毛文龍
    抑或是南明的李定國和鄭成功
    都可以看出清朝可沒有這麼有胸襟包容他的敵人
    所以可以得出最好的結論-為了抹黑,不過就這樣而已

  4. 昔年如风 says:

    赞同之!!

  5. 张居正 says:

    明朝不是亡于满清,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党争!

  6. 袁承志 says:

    除了党政,言官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7. 袁承志 says:

    除了党争,言官也要负一部分责任

  8. 所罗门 says:

    不管怎样,杀袁都是错误的,先不说临阵换将,正用人之际,除了实权,做个参谋也是好得。

  9. 风继续吹 says:

    所以除史记可信度较高其余史书应该站在前朝和新朝两个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

  10. 甲申之变 says:

    钱谦益是汉奸,最后降清剃发易服留金钱鼠尾的

  11. 拜阳明 says:

    一项制度好不好,还看要看它的配套跟不跟得上,明朝的言官制度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发展到后来 就变成了党派、团体、个人之间相互功击的工具,使国家机器无法运转,导致走向灭亡。

  12. 红发丝 says:

    抓阄实为中华传统厚黑学和稀泥学的瑰宝!

  13. 柳如是 says:

    都是我瞎了眼看错了这个死老头子,我要他殉国,他居然怕水凉,早知道当年跟子龙好了

  14. 史难辩 says:

    使我一改了以前的看法,写的真的太好了

  15. 吴文正 says:

    明实际上亡于内部斗争,让满清捡了个大便宜。

  16. 麦苗 says:

    后来若有袁崇焕在,起码以后出场的那些所谓猛人就可以在自个家里安心折腾,杀了袁崇焕,即便不算自毁长城,至少是毁了长城的一部分

  17. 小李 says:

    此书可推广,老少皆宜,多读几遍,深思细品!寻找遗失的汉人真骨气、世间真学问!

  18. 匿名 says:

    明朝的官真的很恶劣,恶劣的过分了,但之所以有这样的官也是因为明朝的皇帝很不厚道,我记得以前在有个公司做行政时,那个公司的老板就是很不厚道的人,苛刻、多疑、狠心,尤其不能秉公办事,对人不对事,结果下面的几个副总、经理都是互相打压、猜忌、对员工苛刻,结果公司也没啥业绩,但是每天到很闹腾,我做了个半年走了,这样的公司真没啥希望,就是内耗而已,内耗又不能产生利润的。

  19. 沒有 says:

    怎么出来个苏州常熟? 虽说两地相距甚近,中间不还隔着个无锡吗?莫不是想说江苏常熟吧?

  20. 朋亿 says:

    ”’kjmhnytjbdfjy , , ,

  21. 高中生 says:

    这对我们学习历史很有用 ,老师推荐我们看

  22. 爱戴 says:

    综观古今历史,总是突出汉、唐、清、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宋、明两朝是百姓最幸福、经济最发达、科技发展最先进的朝代、明朝初期的大炮、火枪、轮船技术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最先进的,明朝从来不不跟人讲和、送女人、送金银,因为他们有这个实力赶跑侵略者,直到清朝都快灭亡的时候仓库里还有明朝初年制造的先进大炮,百姓最苦的时代莫过于清朝和老毛子时代了,悲哉明朝、惜哉明朝!一个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朝代就这样被灭了,而且后世官方对明朝的评价一直都很低,对领导者从没有公正客观的评论!要说哪个朝代最能说明中国国力和实力的时代我首推明朝,及时是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不能取代明朝在当时的地位!

  23. 明月草你爹 says:

    此生最佩服的两个人,一为袁督师,一为谭复生

  24. 行者 says:

    哎呀,写的真的很好,作者多大看史书的呀。

  25. says:

    袁订五年平辽东,给自已定了死结套,作为老板崇祯要懂得给下属解套,做到人尽其才,防于未然。

  26. 清朝大炮 says:

    不是大清亡大明,亦不是农民军亡大明,而是大明自亡,贪官,昏君,无耻言官,无耻宦官……抱团自杀。

  27. 钢铁怎样炼成的 says:

    言官猛于虎也。攻击袁督师的家伙用言官之言真荒唐。

  28. 匿名 says:

    妹纸,你们穿超短裙上街我们理解,但为啥要穿底裤。这年头怎么啦,人与人咋这不信任呢。难道我们还会偷看你们。(说袁督师坏话的家伙们从地上爬起来恨恨说道)

  29. Adama says:

    I’m imserpsed. You’ve really raised the bar with that.

  30. 焚倬 says:

    “三国演义到了八十回后,猛人基本都死绝了,稍微有点名的,也就是姜维、刘禅之类的杂鱼。”,作者也太自我膨胀了吧!怎么个人观点这么强烈!居然说姜维是杂鱼?

  31. 小小咩 says:

    “3.過路人 说道:
    明月的看法真不錯
    解決了我之前的疑惑
    之前總不懂為何滿清要這麼捧袁崇煥,甚至還在清朝時幫他重畫畫像
    而不管是明末的孫承宗還是毛文龍
    抑或是南明的李定國和鄭成功
    都可以看出清朝可沒有這麼有胸襟包容他的敵人
    所以可以得出最好的結論-為了抹黑,不過就這樣而已”

    赞同3L。

  32. 匿名 says:

    答19楼:常熟是县级市 属于苏州地区

  33. 匿名 says:

    楼上说明朝亡于党争,言官,个人看法明朝亡于皇帝,出昏君就麻烦,出贤君就强盛,皇帝权利太大了,魏忠贤为什么举世皆敌还能挺立,就因为一个皇帝挺他,所以他可以一手遮天。

  34. 朱由检 says:

    shut up,你们这些乱党

  35. 卖萌可耻 says:

    楼上你太搞笑了

  36. 今年明月 says:

    明朝是亡于气数 任何朝代都是有寿命的 200多年 差不多咯

  37. 匿名 says:

    满清为了抹黑明朝费尽了心机

  38. 匿名 says:

    明朝和其它朝代相比,可说是空间绝后,人文科学都不是满清能赶得上的,不抹黑明朝的统治者,他们是站不住脚的,为了政治需要,必须篡改,必须抹黑,而且必须是明朝投降的朝廷大臣亲自操刀,这样天下人信服矣。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9. says:

    一入官场深似海,从古至今差不多。打黑枪 告黑状,谁的屁股都不干净,与尘同光,做一个守官场游戏规则的人。

  40. 醉了 says:

    难道只有清朝抹黑了清朝吗?历史上那个朝代不是如此?那个朝代不为尊者讳?

  41. 铜豌豆 says:

    好奇30 31L的同学说了些什么

  42. 呃呃呃 says:

    呃呃呃呃

  43. 匿名 says:

    写得好

  44. 无间道 says:

    看历史,我们需要跳出来,更要学会置身其中

  45. 海水 says:

    我觉得崇祯有问题,他虽然政治天赋极强,确不懂得领导,政体,军队被他弄得一边倒,关键时候说出群臣误我只能怪他自己

  46. 垃圾 says:

    明朝之亡,根于党争

  47. 智者独行 says:

    就社会发展而言,明朝还是不错滴。萨尔浒一战,已经奠定明亡的基调。比靠死,内无明君贤相,外缺良将猛人,国若不亡,庶几能够???

  48. Tsunamis says:

    作者真的很牛,把历史写得活灵活现,和以前读的历史书完全不一样。以前总觉得为什么历史书上面的故事要么就是特别呆板,要么就是很教条主义,总觉得故事的发展很牵强。这本书里才真真正正把人的思想写得现实,历史不在是以前了解的“历史”。

  49. 匿名 says:

    魏忠贤被杀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一个统一的力量了,所以党争不断。

  50. 姑娘请留步 says:

    满招损,谦受益

  51. lierxiel says:

    说来说去,还是老板能力不够啊

  52. lierxiel says:

    1用孙承宗为帅,袁崇焕毛文龙等为将。2重武轻文,战乱时期打得过才是真理,那些文官别管他们说什么,不听就是了,只要他们能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按时按量交钱就行。崇祯做到这两点,明不至于亡。攘外安内,时局平稳后再改革,也许还能坚持300年。没有清朝的事了,我们现在也不至于被西方欺负,世界不至于被美国指鹿为马。

  53. 匿名 says:

    废话太多,如果捞干的,要剔除80%

  54. 哈哈哈 says:

    袁崇焕估计是想让帝都哪些只管自家一亩三分田的人感受一下边关老百姓所受的苦。不要以为边关的侵略事不关己。结果清军到帝都去狠狠赚了一票,那些被劫掠过的人没了财富国家不报账就把恨转到袁身上去了!哈哈

  55. Carlos says:

    一群高官天天不做事,在那骂来骂去 可悲可悲啊、

  56. 读者 says:

    不管怎样说,袁崇焕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57. 土豆 says:

    明亡于党争,康熙皇帝说的。都是东林党这帮书呆子惹的祸。魏忠贤不死或许不会那么快亡国。

  58. 土豆 says:

    党争

  59. says:

    看似客观实则主观,看似正确完美老少咸宜实则矛盾重重,比如说清抹黑崇祯,贬低其才能,后面在具体事上又说崇祯犯多大的错误,被奸人骗的团团转,这客观吗,不矛盾吗,话都让你说了,看似正确天衣无缝,老少咸宜,其实早已脱离了事实的真相

  60. 祖大寿 says:

    袁督师千古!!!!

  61. 东林党 says:

    我们回来了,但我们不是当年的我们了。杨涟走了,左光斗走了,顾大章走了……我们也在灭亡的边缘摇摇欲坠。

  62. 朱元璋 says:

    老子当年打下来的江山都被你们这些乱党折腾成什么样了!

  63. 张居正 says:

    国家都快没了,你们这群官僚还斗个屁

  64. 啊鹏 says:

    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

  65. 崔宏硕 says:

    天大的阴谋

  66. 崔宏硕 says:

    57楼,我并不同意你所说的。

  67. 123 says:

    历史是个小姑娘。

  68. 一位普通的读者 says:

    文官在明朝的作用是真的大得可怕啊

  69. ssww says:

    我觉得袁崇焕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辽东,是想先拿军权。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蒙古人,就是想把后金养大。所谓养敌自重。杀了毛文龙,又能排除异己,擅专兵权。他不会投后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后面不打,就是想让清兵和大明火并,他占便宜。
    然后想进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后来被崇祯杀掉,和他杀毛文龙是差不多的情况。犹豫不定。
    他在刚开始守宁远时,还没有不臣之心。在第二次出山时,就已经把皇帝不放在眼里。5年定辽东,说是哄皇帝的。显然不是做臣子的心理。
    总之说他想拿大明江山,就解释了所有前后看不懂的地方。杀毛文龙,是因为他本身就对皇帝没有敬畏之心。

  70. 这是怎么说 says:

    1、这位弘光同志,在史书上,从来就是皇帝的反面教材,吃喝嫖赌无一不精,所以我很奇怪,问:“若果真如此,为何这么多年,他都是反面形象?”
    2、现在高考,每年两次。
    3、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

    这三句,没看懂。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