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立即进城。
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换句话说就是发工资。
命令还说,部将祖大寿一同觐见。
从古到今,领工资这种事都是跑着去的,袁崇焕二话不说,马上往城里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问题:既然是议饷,为什么要拉上祖大寿?
跑到城下,却没人迎接,也不给开城门,等了半天,丢下来个筐子,让袁督师蹲进去,拉上来。
这种入城法虽说比较寒掺,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满桂和黑云龙也来了,正等待着他。
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三次见到了崇祯。
第一次来,崇祯很客气,对他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第二次来,还是很客气,十一月份了,城头风大(我曾试过),二话不说就脱衣服,很够意思。
第三次来,崇祯很直接,他看着袁崇焕,以低沉的声音,问了他三个问题:
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
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北京。
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没有回答。
对于他的这一反应,许多史书上说,是没能反应过来,所以没说话。
事实上,他就算反应过来,也很难回答。
比如毛文龙同志,实在是不听话外加不顺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祯明说,估计是不行的。再比如敌军为何长驱直入,这就说来话长了,最好拿张地图来,画几笔,解释一下战术构思,最后再顺便介绍自己的作战特点。
至于最后满桂问题,对袁督师而言,是很有点无厘头的,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这事。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下来,袁督师就傻了。
对于袁督师的沉默,崇祯更为愤怒,他当即命令满桂脱下衣服,展示伤疤。
其实袁崇焕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说得好好的,你脱衣服干嘛?又不是我打的,关我屁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他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的官服,投入大牢。
这是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很惊讶的举动,虽然有些人已经知道,崇祯今天要整袁崇焕,但万万没想到,这哥们竟然玩大了,当场就把人给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焕手握兵权,是城外明军总指挥,敌人还在城外呢,你把他办了,谁来指挥?
所以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马上提出反对,说了一堆话:大致意思是,敌人还在,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
但崇祯实在是个四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焕军由祖大寿率领,明军总指挥由满桂担任,就这么定了!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两次平台召见,除袁崇焕外,还要叫上满桂、黑云龙和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只要他在场,就不怕袁军哗变,而满桂是袁崇焕的死敌,抓了袁崇焕,可以马上接班,如此心计,令人胆寒。
综观崇祯的表现,断言如下:但凡说他蠢的,真蠢。
但这个滴水不漏的安排,还是漏水。
袁崇焕被抓的时候,祖大寿看上去并不吃惊。
他没有大声喧哗,也没有高调抗议,甚至连句话都没说。毕竟抓了袁崇焕后,崇祯就马上发了话,此事与其他人无关,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但史书依然记下了他的反常举动——发抖,出门的时候迈错步等等。
对于这一迹象,大家都认为很正常——领导被抓了,抖几抖没什么。
只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这个人叫余大成,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
祖大寿刚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书梁廷栋,对他说:
“敌军兵临城下,辽军若无主帅,必有大乱!”
梁廷栋毫不在意:
“有祖大寿在,断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乱者必是此人!”
梁廷栋没搭理余大成,回头进了内阁。
在梁部长看来,余大成说了个笑话,于是,他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同在内阁里的大学士周延儒。
这个笑话讲给一般人听,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学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绳,常州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气,是很大的,十几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时候,曾专门去翻他的列传,没有翻到,后几经查找才发现,这位仁兄被归入了特别列传——奸臣传。
奸臣还不好说,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资聪明,所谓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那是谦虚的说法,事实上,他是那一年的状元,不但考试第一,连面试(殿试)也第一。
听到这句话,嗅觉敏锐的周延儒立即起身,问:
“余大成在哪里?”
余大成找来了,接着问:
“你认为祖大寿会反吗?”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几天?”
“三天之内。”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栋,密切注意辽军动向,异常立即报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无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无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寿未经批示,于当日凌晨率领辽军撤离北京,他没有投敌,临走时留下话,说要回宁远。
回宁远,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惊,关宁铁骑是精锐主力,敌人还在,要都跑了,摊子怎么收拾?
周延儒很镇定,他立即叫来了余大成,带他去见皇帝谈话。
皇帝问:祖大寿率军出走,怎么办?
余大成答:袁崇焕被抓,祖大寿心中畏惧,不会投敌。
皇帝再问:怎么让他回来?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东西,能把他拉回来。
这件东西,就是袁崇焕的手谕。
好办,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师写信。
袁督师不写。
可以理解,被人当场把官服收了,关进了号子,有意见难免,加上袁督师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说,就不写。
急眼了,内阁大学士,外加六部尚书,搞了个探监团,全跑到监狱去,轮流劝说,口水乱飞,袁督师还是不肯,还说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写,只是写了没用,祖大寿听我的话,是因为我是督师,现我已入狱,他必定不肯就范。”
这话糊弄崇祯还行,余大成是懂业务的: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但这话说破,就没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换了个讲法,先捧了捧袁崇焕,然后从民族大义方面,对袁崇焕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说到最后,袁督师欣然拍板,马上就写。
拿到信后,崇祯即刻派人,没日没夜地去追,但祖大寿实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时候,人都到锦州了。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局势暂时稳定,一天后,再度逆转。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再度发起攻击。
这次他选择的目标,是永定门。
估计是转了一圈,没抢到多少实在玩意,所以皇太极决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结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门。
明军于城下列阵,由满桂指挥,总兵力约四万,迎战后金。
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有优越性。
经过整日激战,明军付出重大伤亡,主将满桂战死,但后金军也损失惨重,未能攻破城门,全军撤退。
四年前,籍籍无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焕,站在那座叫宁远的孤城里,面对着只知道攒钱的满桂、当过逃兵的赵率教、消极怠工的祖大寿,说: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在绝境之中,他们始终相信,坚定的信念,必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之后,他们战胜了努尔哈赤,战胜了皇太极,再之后,是反目、排挤、阵亡、定罪、叛逃。
赵率教死了,袁崇焕坐牢了,满桂指认袁崇焕后,也死了,祖大寿终将走上那条不归之路。
共患难者,不可共安乐,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谋永定门之战后,一直没捞到硬货的皇太极终于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占据了遵化、滦城、永平、迁安,并指派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镇守,以此为据点,等待时机再次发动进攻。
战局已经坏到不能再坏的地步,虽然外地勤王的军队已达二十多万,鉴于满桂这样的猛人也战死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朝廷跟关外已基本失去联系,辽东如何,山海关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势极度危险。
然后,真正的拯救者出现了。
半个月前,草民孙承宗受召进入京城,皇帝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学士,这是上级对你的信任。
然后皇帝又说,既然你是孙大学士了,现在出发去通州,敌人马上到。
对于这种平时不待见,临时拉来背锅的欠揍行为,孙承宗没多说什么,在他看来,这是义务。
但要说上级一点不支持,也不对,孙草民进京的时候,身边只有一个人,他去通州迎敌的时候,朝廷还是给了孙大学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数量是,二十七个。
孙大学士就带着二十七个人,从京城冲了出来,前往通州。
当时的通州已经是前线了,后金军到处劫掠,杀人放火兼干车匪路霸,孙大学士路上就干了好几仗,还死了五个人,到达通州的时候,只剩二十二个。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万人,且人心惶惶,总兵杨国栋本来打算跑路了,孙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楼,巡视一周,说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稳住。
通州稳定后,作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开始协调各路军队,组织作战。
以级别而言,孙大学士是总指挥,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啥也不是。
且不说其他地区的勤王军,就连嫡系袁崇焕都不听招呼,孙承宗说,你别绕来绕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挡回去就是了,偏不听,协调来协调去,终于把皇太极协调到北京城下。
然后又是噼里啪啦一阵乱打,袁督师进牢房,皇太极也没真走,占着四座城池,随时准备再来。京城附近的二十多万明军,也是看着人多,压根没人出头,关宁铁骑也不可靠,祖大寿都逃过一次了,难保他不逃第二次。
据说孙承宗是个水命,所以当救火队员实在再适合不过了。
他先找祖大寿。
祖大寿是个比较难缠的人,且向来嚣张跋扈,除了袁崇焕,谁的面子都不给。
但孙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话说,当年袁督师都是给他提包的,老领导的老领导,就是领导的平方。
孙大学士说:袁督师已经进去了,你要继续为国效力。
祖大寿说,袁督师都进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进去,还效力个屁。
孙承宗说:就是因为袁督师进去了,你才别闹腾,赶紧给皇帝写检讨,就说你要立功,为袁督师赎罪。
祖大寿同意了,立即给皇帝写信。
这边糊弄完了,孙承宗马上再去找皇帝,说祖大寿已经认错了,希望能再有个机会,继续为国效命。
话刚说完,祖大寿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兴,当即回复,祖大寿同志放心去干,对你的举动,本人完全支持。
虽然之前他也曾对袁崇焕说过这句话,但这次他做到了,两年后祖大寿在大凌河与皇太极作战,被人抓了,后来投降又放回来,崇祯问都没问,还接着用,如此铁杆,就是孙承宗糊弄出来的。
孙承宗搞定了祖大寿,又去找马世龙。
马世龙也是辽东系将领,跟祖大寿关系很好,当时拿着袁崇焕的信去追祖大寿的,既是此人。这人的性格跟祖大寿很类似,极其强横,唯一的不同是,他连袁崇焕的面子都不给,此前有个兵部侍郎刘之纶,带兵出去跟皇太极死磕,命令他带兵救援,结果直到刘侍郎战死,马世龙都没有来。
但是孙大学士仍然例外,什么关宁铁骑、关宁防线,还有这帮认人不认组织的武将,都是当年他弄出来的,能压得住阵的,也只有他。
但手下出去找了几天,都没找到这人,因为马世龙的部队在西边被后金军隔开,没消息。
但孙承宗是有办法的,他出了点钱,找了几个人当敢死队,拿着他的手书,直接冲过后金防线,找到了马世龙。
老领导就是老领导,看到孙承宗的信,马世龙当即表示,服从指挥,立即前来会师。
至此,孙承宗终于集结了辽东系最强的两支军队,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击溃入侵者。
皇太极退出关外,并派重兵驻守遵化、永平四城,作为后金驻关内办事处,下次来抢东西也好有个照应。
这种未经许可的经营行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祯三年(1630)
二月,孙承宗集结辽东军,发起进攻。
得知孙承宗进攻的消息时,皇太极并不在意,按年份算,这一年,孙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风吹都要摆几摆,看着且没几天蹦头了,实在不值得在意。
结果如下:
第一天,孙承宗进攻栾城,一天,打下来了。
第二天,进攻迁安,一天,打下来了。
第三天,皇太极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带领援兵的,是皇太极的大哥,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
阿敏是皇太极的大哥,在四大贝勒里,是很能打的,派他去,显示了皇太极对孙承宗的重视,但我始终怀疑,皇太极跟阿敏是有点矛盾的。
因为战斗结果实在是惨不忍睹。
阿敏带了五千多人到了遵化,正赶上孙承宗进攻,但他刚到,看了看阵势,就跑路了。
孙承宗并没有派兵攻城,他只是在城下,摆上了所有的大炮。
战斗过程十分无聊,孙承宗对炮兵的使用已经炉火纯青,几十炮打完,城墙就轰塌了,阿敏还算机灵,早就跑到了最后一个据点——永平。
如果就这么跑回去,实在太不像话,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摆出了阵势,要跟孙承宗决战。
决战的过程就不说了,直接说结果吧,因为从开战起,胜负已无悬念,孙承宗对战场的操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炮轰完后,骑兵再去砍,真正实现了无缝对接。
阿敏久经沙场,但在孙老头面前,军事技术还是小学生水平,连一天都没撑住,白天开打下午就跑了,死伤四千余人,连他自己都负了重伤,差点没能回去。
就这样,皇太极固守的关内四城全部失守,整个过程只用五天。
消息传到京城,崇祯激动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跑到祖庙向先辈汇报,并认定,从今以后,就靠孙承宗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自崇祯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极率军进入关内,威胁北京,沿途烧杀抢掠,所过之地实行屠城,尸横遍野,史称“己巳之变”。
在这场战争中,无辜百姓被杀戮,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包括满桂在内的几位总兵阵亡,袁崇焕下狱,明朝元气大伤。
但一切已经过去,对于崇祯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当然,在处理明天的问题前,必须先处理昨天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话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
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焕的那天,崇祯给了个说法——解职听堪。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先把职务免了,再看着办。
看着办,也就是说可以不办。
事实上,当时帮袁崇焕说话的人很多,看情形关几天没准就放了,将来说不定还能复职。
但九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已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为什么?
对于这一变化,许多人的解释,都来源于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决定玩个阴招。
他派人找来了前几天抓住的两个太监,并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在太监的隔壁营帐,住进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用人类能够听见的声音(至少太监能听见),说了一个秘密。
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和皇太极达成了密约,过几天,皇太极攻击北京,就能直接进城。
这两个太监不负众望,听见了这个秘密,第二天,皇太极又派人把他们给送了回去。
他们回去之后,就找到了相关部门,把这件事给说了,崇祯大怒,认定袁崇焕是个叛徒,最终把他给办了。
故事讲完了。
这是个相当智慧且相当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相信过这个故事,后来我长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话说绝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当事人全都是小学二年级水平,故事里的诡计是可以成功的。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过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祯不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是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领导。
三年前,满朝都是阉党,他啥都没说,只凭自己,就摆平了无法无天的魏忠贤,两年前,袁崇焕不经许可,干掉了毛文龙,他还是啥都没说。
明朝的言官很有职业道德,喜欢告状,自打袁崇焕上任,他的检举信就没停过,说得有鼻子有眼,某些问题可能还是真的,他仍然没说。
敌军兵临城下,大家都骂袁崇焕是叛徒,他脱掉自己的衣服,给袁崇焕披上,打死他都没说。
所以最后,他听到了两个从敌营里跑出来的太监的话,终于说了:
杀掉袁崇焕。
无语,彻底的无语。
我曾十分好奇,这个让人无语的故事到底是怎么来的。经过比对记载此事的几十种史料,我确定,这个故事最早出现的地方,是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撰的《清太宗实录》。
明白了。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关前的原始史料,曾经比较烦,因为按照常规,这些由几百年前的人记录的资料,是比较难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满文,我虽认识几个,但要看懂,估计是很难的。
结果大吃一惊。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这份资料说些什么,且毫不费力,因为在我翻开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绣像。
所谓绣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插图,且画工很好,很详细,打仗、谈事都画出来,是个人就能看明白。
后来我又翻过满洲实录,也有很多插图,比如宁远之战、锦州之战,都画得相当好。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古代的插图本图书很多,比如金瓶梅、西游记等等,但通常来讲,类似政治文书、历史记录之类的玩意,为示庄重,是没有插图的,从司马迁、班固,到修明史的张廷玉,二十五史,统统地没有。顺便说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够找到司马迁版原始插图史记,或是班固版插图汉书,记得通知我,多少钱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文化。
后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较落后,虽说时不时也有范文程之类的文化人跑过去,但终究是差点,汉字且不说,满文都是刚造出来的,认识的人实在太少。
但这么多年,都干过些什么事,必须要记,开个会、谈个话之类的,一个个传达太费劲,写成文字印出去,许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图版,认字的看字,不认字的就当连环画看,都能明白。
而在军事作战上,这点就更为明显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后来的多尔衮,都是卓越的军事家,能征善战,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在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孙承宗袁崇焕都是考试考出来的,属于理论派。
打仗这个行当,和打架有点类似,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但马克思同志告诉我们,理论一旦与实践结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成功范例如孙承宗等,都是旷世名将。
皇太极等人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于是他们摆事实,找差距,决定普及理论。
在明朝找人来教,估计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读兵书。反正兵书也不是违禁品,找人去明朝采购回来,每人发一本,慢慢看。
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托人到关内去卖,但采购员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为从古至今,兵书很多,什么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六韬三略且不说,光是明代,兵书就有上百种,是出版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面对困难,皇太极们没有气馁,他们经过仔细研讨比较,终于确定了最终的兵法教材,并大量采购,保证发到每个高级将领手中。
此后无论是行军还是打仗,后金军的高级将领们都带着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阅读。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
其实没必要吃惊,毕竟孙子兵法之类的书,确实比较深奥,到京城街上拉个人回来,都未必会读,要让天天骑马打仗的人读,实在勉为其难,当时三国演义里的语言,大致就相当于是白话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这本书很容易引起后金将领们的共鸣——有插图。
没错,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所谓反间计的故事,如不知来源,可参考三国演义之蒋干中计,综合上述资料,以皇太极们的文化背景,能编出这么个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认定,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蓄谋已久且极其高明的阴谋。
关于此阴谋的来龙去脉,鉴于本人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决定,歇口气,等会再讲。
其实改变崇祯主意的,并不是那个幼稚的反间计,而是一次谈话。
这次谈话发生在一年前,谈话的两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和刚刚上任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谈话内容如下:
钱龙锡:平辽方略如何?
袁崇焕:东江、关宁而已。
钱龙锡:东江何解?
袁崇焕:毛文龙者,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除之。
翻译一下,意思大致是这样的:钱龙锡问,你上任后准备怎么干。
袁崇焕答,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又问:为什么要安顿东江。
袁崇焕答:东江的毛文龙,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 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
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这两人后面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这二位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顺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传,周延儒同志就在严嵩的后面,接下来就是温体仁。
应该说,袁崇焕从“听堪”,变成了“听斩”,基本上就是这二位的功劳。但这件事情,最有讽刺意味的,也就在这里。
因为温体仁和周延儒,其实跟袁崇焕没仇,且压根就没想干掉袁崇焕。
他们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有点糊涂了吧,慢慢来。
一直以来,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想解决钱龙锡,可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要铲除他非常困难,十分凑巧,他跟袁崇焕的关系很好,这次恰好袁崇焕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钱龙锡拉下水,就能达到目的。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钱龙锡之所以出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袁崇焕。
幕后操纵,言官上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接下来要解开的迷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除掉钱龙锡。
有所谓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复仇的问题,是由于党争引起的,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阉党,因为被整,所以借此事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基本功问题,是由于史料读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温体仁绝不是阉党,虽然他们并非什么好鸟,但这一点我是可以帮他们二位担保的,事实上,阉党要有他们这样的人才,估计也倒不了。
崇祯元年(1628),就在崇祯大张旗鼓猛捶阉党的时候,温体仁光荣提任礼部尚书,周延儒荣升礼部侍郎,堂堂阉党,如此顶风作案,公然与严惩阉党的皇帝勾结获得提升,令人发指。
在攻击袁崇焕的人中,确实有阉党,但这件事情的幕后策划者,却绝非同类,当一切的伪装去除后,真正的动机始终只有俩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要把自己挤上去,只有把别人挤下来,事实上,他们确实达到了目的,由于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当即提出辞职,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几个月后也下课,周延儒和温体仁先后入阁,顶替了他们,成为了大学士。
而袁崇焕,只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焕,袁崇焕很高兴。第二次,他脱衣服给袁崇焕,袁崇焕很感动。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焕,袁崇焕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杀掉袁崇焕,袁崇焕不在。
袁崇焕虽没办法与会(坐牢中),却毫无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等,连翰林院都来凑了人数。
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啥都没干,且杀掉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讲完了,问: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没人吱声。
弄这么多人来,说这么多,还问什么意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
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
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凶手。
温体仁、周延儒未必想干掉袁崇焕,崇祯未必不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袁崇焕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是不知道和光同尘的,由始至终,他都是一个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负,有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
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我经常在想,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些什么。
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告诉我,袁崇焕的一生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我看来,他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无法做到的事——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囚犯。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
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下一章:第7部:大结局 第九章 阴谋
上一章:第7部:大结局 第七章 杀人
真是好书,每读一遍都有新收获。
精彩!!
读历史要全方位的去读。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爱多深恨多深 崇祯对他期望太大了 这种失落以崇祯的性格杀他很正常
将心永存 人有时就是这么悲崔
哎,袁崇焕。
追求“知行合一”
唉……无语
袁非帅才也,最开始的高位已决定了他的命运。
看了第二遍了,依旧是惋惜不已。
性格决定命运
袁崇焕在辽东,清人能灭么?也未必。
我本来是袁粉,但看到了毛文龙的光辉事迹后,对袁产生了鄙视,但还是觉得崇祯对他的刑罚太重了。
腌党总共刮了4个对于忠臣民族英雄却凌迟崇贞的眼里只有权力否则就不会整个壤外必先安内了
袁崇焕还是权谋不够 为将非帅
但是崇祯的这个处罚 就是自毁长城
就是坐实了袁崇焕有罪 也不至于凌迟
崇祯的敏感多疑 犯下大错
为啥明朝主将出战死亡率那么高,而八大贝勒怎莫打都不死啊
因为有太监和言官
我穷困一身,舍弃江南繁华远赴辽东苦寒之地!
我混世无忠,所见辽东百姓血泪愁仇哭天无门!
我生于华夏,
纵使莽夫无知不读圣贤道德之书,却也知同袍血肉岂能让豺狼随意吞噬!
我身为汉人,
纵使以臣子忠良以文驭武之归统,却也知故土难离家园不保岂能屈膝活?
平辽之计,不可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图之!建虏不适生产,只衷抢掠,束缚其手脚,消磨其物质,消减其人口,假以时日,势定当攻防易手,此为棋局明朗之策。
我与蒙古虽无款曲,却配合默契,遥相呼应,使建虏首尾无以兼顾,终被束缚手脚无以肆虐劫掠,使其处境日益为艰,苦无法打开局面,只做强撑!尔伐蒙吾便出寇,尔伐吾吾便遁逸而蒙古进寇!建虏欲哭无泪!
而今,你不顾朝廷法度擅杀实权武将,无论是何居心,皆已铸成大错!天下今后武将引以为戒,朝廷再无节度之法!
吾亡,则东江亡!东江亡,则蒙古屏障尽失!建虏死局解开,手脚便得用,将肆无忌惮,大明必亡!大明亡,则华夏丧其文明于野蛮之手,亡矣!华夏亡之时,适逢西方列强崛起之时,中华民族终将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永世不得翻身!
袁崇焕,满清授于汝民族英雄之威名!汝欲某称汝何哉?汝又欲华夏之后人称汝何哉?
当年明月,你在考虑杀我的凶手这历史问题时总是问到动机!好吧,那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不需要动机的,或者说一开始是不需要动机的,因为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他们的行为受到心理支配!而心理,高等智慧生物的心理也会产生各种疾病!有很多赌徒,输了会打老婆,这个我们似乎还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有很多赌徒赢了依然会打老婆呢?这个反常作者有没有思考过呢?心学的最高境界是回归自然!自然万物都有内在的联系!望作者深入思考!
前面好像说过,人尽其用,勇者用其勇,智者用其智。事实上在用人上,崇祯是有失误的。像袁崇焕这样的战术型人才,崇祯没用好,一开始给予太多的权力,后来又过于严厉。同时,对一个战术家,却给他战略家的权力和期望。作为一把手,用人上既要肯给权,也要一定的制约。现在看来,崇祯在袁崇焕问题上,是不断地犯错误,先是给他与他能力不相称的权力,而后,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又以让人(以祖大寿为代表)心寒的方式把权力一下就收回,甚至把人命也收回了。
什么你是督师,他才听你的话,那崇祯还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吗?
其实我觉得清能战胜明,主要是大炮
看了当年明月的书,收获很大
当时 世界上 火器能和 明朝 比的 没几个 清军 比火器 就是找死
怎么说呢? 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这个世上有太多悲哀,毕竟人是不能完美的。历史和现实也一样。
强大的大明,终于塌了
喜欢当年明月,但是只有在评论袁崇焕这个畜生时,我很失望
为什么袁崇焕不围魏救赵,向北攻击沈阳?按照袁崇焕的性格,不听皇帝的命令是家常便饭了。
斯人已逝,
往事已矣。
悲凉明月,
深锁回忆。
可笑啊可悲啊大明与建州虏的恩怨,致华夏近三百年时间的黑暗与污蔑,却如今大明的英雄之名与泥沙一同沉入青川水中,请缅怀那誓死抵抗而死难的将士和忠贞而争议的臣子和先君,放过他们,因为历史有时说不清,争议的事是他们可能都发生过,所需的是一条可串连的线或动机,只是记述者们没有小米和微博也没有柯南。
早知道落了个凌迟的下场就不拼死保大明了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我的遗言
我认为应该趁敌人倾巢而出之时,突袭东北,将满人老巢捣个天翻地覆。依当时京城守护实力亦能自保。
袁之败于自大。得志便猖狂是多少英雄的丧命曲!!!
一个个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在那种情况下,你是袁能比他做的更好?怂人!
历史上太多的机缘巧合,无论如何,袁都称得上民族英雄,能力是一种很奇妙的问题,人们总是以结果来看待,实际上,如果崇祯能够再多忍几天,外地勤京的战力,加上满桂,袁完全有机会将皇太极留在北京。
只不过是运气而已!
面对一个被凌迟冤枉的英雄,你们如此说,和当年那些京城的王八蛋们有什么区别!
老爹放心,十几年后我会帮你报仇雪恨的
36楼,不带你这么玩儿的。
写的很有趣,不过有些抒情有些做作
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满人入关让他们家人朋友死了不少,民愤猛猛,总要找个替罪羊,而袁又比较嚣张,而且让满人入关,他也是有责任的。。。。
死了也好,不死将来也会被言官害死
祖大寿不同于其他汉奸在于他只是想保全祖家虽然其子侄有屠杀同胞之举但本人只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强烈建议我大清朝给罗贯中先生授予文正谥号以表达其对提高我朝将领军事水平的卓越贡献
袁崇焕别激动,徐爷爷看你来了~我也死得很惨啊,朱元璋知道我后背有疮,偏偏给我送个蒸鹅!
靠,我俩就拽个钱龙锡就把袁崇焕拽下水了,孩子你真倒霉,我们更倒霉。
错综复杂的事情当中,只看到一个很可笑的故事:一个有作为的老板招聘了连他的简历都不看的经理。而经理却以为皇帝看重自己就过于自大,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结果老板因为最后一根稻草将这位经理除掉。在此故事当中,无论老板抑或经理,都没有认识到一个问题:授权也要懂得控权。袁崇焕这位员工的悲剧就是来自于本身,没有搞清楚崇祯的想法就自己被一名呜呼
越看到后面心越凉,
觉得细水讲的很有道理,崇祯对袁崇焕期望太高,却不懂制约,没有给他合适的位置。也许他曾坚持“将能而君不御”,只是没能理论联系实际,用在当下,以至过了头。本来应该给袁崇焕划几条底线,比如毛文龙不能杀,不能让敌人兵临城下这一类重大问题。因为盲目的信任,互相根本不理解,以至某一方的底线被践踏,这是没打预防针的后果啊。崇祯不是神仙,料不到这些后事;袁崇焕没有自知之明,托大自骄。封建王朝历经两百多年,由最初的反抗者已变为如今的压迫者,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如今人心已散,守业综合征凸显无疑。贪污腐败,政治斗争层出不穷;百姓死活无人理睬,帝国统治基础已坏;大厦将倾,独木怎支?反观关外,上下一心,民族气数正处于上升期。一上一下,一弱一强,胜负不难分。综上所述:明朝已抛弃了当初与全体国民签订的契约,于是被人民抛弃了;满清刚与全体族人签订契约,履行卖力。范文程不见得是个卖国贼,何为国?不是帝王,而是黎民!为了自己的抱负,或许他只是一个识时务者。袁崇焕与崇祯相遇于这个时代,也许是一个悲剧,注定留给人扼腕叹息。
我笑寒儒青衫衣
哪有仗青锋的力
云霄殿上九州天下都负了你
江山与谁干系
忠魂守辽东浩气
不过是玉沦尘土一出戏
老袁还没看透明朝? 这帮鸟人能干什么鸟事,就你一个人能 干大事啊 ?太自负了,没事喝酒钓鱼游山教书挺好! 弱肉必有狼来吃啊!
昔时明月确有改写历史的冲动。对崇祯皇帝的分析还算中肯,不过好像忘了朱由检性格上的最大特征。
49楼的观点很对,分析非常到位。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汉姆雷特。我们和明月,都只能够按照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模型去理解崇祯和袁崇焕。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独特的。而我们只能通过枯燥的历史文字去部分还原。崇祯也是人,袁崇焕也是人,他们的能力和大局观都有限,而崇祯时代,最缺乏的就是“战略家”,像孔明祖宗一样的战略家。整个明朝,都缺少这种战略家。这是大明朝的政治传统决定的。大明朝的政治传统,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奠定了,再加上朱老四的以及后来一系列的什么东西厂锦衣卫的。明朝之所以“强横”,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在吃宋朝“养士”的老本。是仁义宋太祖的养士政策,给明朝培养了一大批“读书种子”。而从“士大夫”这个角度来说,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独一无二的朝代。这也是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这么多强极的朝代里,独独喜欢“最弱”的宋朝的最根本的原因。宋朝,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要远远超过以上所有的朝代。
明朝的高压统治,朱重八的不够仁厚,使得明朝的官员各个都特别“奸猾”,在这一点上,即便是杨士奇李东阳杨廷和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例外。不像宋朝,宋朝的仁义立国,使得宋朝的人各个都显得特别“光明磊落”。从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陆秀夫等等莫不如是。尤其是张世杰,其最后之所以自杀,其主观动机也是“我上一次逃跑不是真的贪生怕死”,其不想辜负陆秀夫。
宋朝,是我最为痛心的一个朝代,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朝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就是如此。送人不杀士大夫,所以它的士大夫舍命为公。我确实最喜欢宋朝。不好意思,我流泪了。
袁崇焕的悲剧在于,他不理解自己只是一个打工的……
袁崇焕作为东林党一定也看过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张居正看了,他看懂了,拿出了办法,袁崇焕跟海瑞也看了,但是没看懂,所以海瑞只是在黑暗中不断的痛骂,袁崇焕只能在黑暗中不断的瞎做……
但是就如作者说的,当很多人都接受了黑暗跟放弃光明躲避起来的时候,袁崇焕却坚持了下来。苦读的书生,不得志的小官,宁远的坚守。他都没有放弃。
就像作者对张居正的描述一样,袁崇焕也是人,有自己的缺点。但是在那黑暗的世界,他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跟信念这已经足够了。
袁崇焕是真正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在黑暗中迷了路的人而已
魏忠贤那四人,最后的下场就是凌迟
袁崇焕,保家卫国,为何却遗臭万年,凌迟处死,
统帅的最高境界是三国演义的诸葛亮
崇焕吾友,听闻噩耗,遂大恸矣。倘吾严教子嗣,若时即有一朱能与公合战矣。届时即无能挽此波澜,亦可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上亦以报永乐之大恩。闻言大恸,奠袁公于九泉之下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明公司不在崇祯手里倒闭就没天理了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这是天意所致,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一幕幕的拉开,里面的人物给后代留下丰富灿烂的故事,每个人也在业力轮回中摆放自己的位置,仅此而已!悠悠万事,几人不迷。
我大明就要完了!!
就算袁背了黑锅,凌迟也太残酷了点,我觉得明朝的皇帝很不地道,经常把大臣凌迟,又不是真的谋逆之罪证据确凿,况且大臣因该死的有尊严些,总之发明这个凌迟的就很恶心,女真人以前没有的,结果成了大清国后也继承了
袁崇焕中人也
袁崇焕确实是铁杆汉奸,宁远之战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不守宁远,那需要不需要觉华岛呢,答案是不需要,因为觉华岛做为就是宁远的粮仓而备的。那么皇太极宁远之战是来干什么的,答案上抢粮食。
现在很清楚了,如果袁崇焕不坚持守宁远,觉华岛上的粮仓就回撤回山海关,皇太极也就无粮可抢,就因为袁崇焕坚持守宁远,结果把觉华岛上的粮和一万多条人命给葬送了。
其实袁崇焕和皇太极之间是有协议的,这个协议就是你得到军功我得到粮食。当时明末边关将领中这样的列子并不少见,所以袁崇焕确确实实是板上钉钉的大汉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还是党争
35楼的,我顶,袁之败于自大。得志便猖狂是多少英雄的丧命曲!!!
都成这样了 就是不出一名帅才 总兵怎么都是文官那 明朝的制度可能有问题
好书!
唉……
却是大家都很喜欢的金庸先生,对袁从焕是很推崇的。就凭干掉努尔哈赤这点,那功劳也是相当的大。他不应该是这种结局的。
你怎么编都行,就是不能这么侮辱我的袁督师,你是写历史不是写的个人主观,草你祖宗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从焕被害后,有一家人世代给他守墓,一直到现在,都第20几代了,还在守。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时候日本如果在来一下就更牛逼了
袁狂人是不是英雄 很难说
但他的战略所带来的后果…..不说了
他不养肥满清,不给满清那么多的运气,那么大的野心,10来万的满人敢入关占江山.满清300年的统治给华夏带来了什么?
和谐的统治掩埋了许多的历史真相,满清烧了多少书,搞了多少文字狱.
袁 是被乾隆捧起来的 是金庸歌颂出来的
希望大家多看看原始史料 多分析分析
分析写这些东西的人的背景
宿命,一个小人物的无奈。
54楼井蛙,文化繁荣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宋朝的文化贡献,也就那样。
54楼井蛙,文化繁荣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宋朝的文化贡献,也就那样。
54楼的,“宋朝的仁义立国,使得宋朝的人各个都显得特别“光明磊落”。“?赵广义烛影斧声,秦桧莫须有,这就是你所说的光明磊落?
74.周游列国 说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从焕被害后,有一家人世代给他守墓,一直到现在,都第20几代了,还在守。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
退一万步讲,就算有此事,那又能说明得了什么呢?
sf
忠臣往往没有好下场
唉…
作者妄自点评袁崇焕这种卓越将领的军事行动,实在是妄自尊大了!在我看来卓越将领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统帅艺术,表现在指挥数十万大军如使臂指,将帅一心部队具有超强的战力和韧性,代表人物项羽、岳飞;二指挥艺术,能够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往往出奇制胜,代表人物韩信、孔明。
袁崇焕显然第一项能力更为突出,所以他杀毛文龙就不足为奇了,想想毛不服号令、杀良冒功(在明末混乱时局下是军中普遍现象),如果他在项羽或岳飞手下会怎么样呢?因为难于指挥项羽可是坑杀了二十万秦军!
袁崇焕为什么要给钱龙锡行贿啊 ?这动机没说吧?
这几天在听《明朝那些事儿》,感觉作者太精明了。就这样也能写长篇–找些正统的史书志传,看些民间的历史轶事传说,加上自己一点丰富的历史想象,再添些调侃忽悠,哈哈,就真能整出点还像模像样又有趣的东西。
他天天
如果我是明朝官二代,果断携金出走江南,隐居娱乐,有出息的没一个有好下场。
我死了,你(努尔哈赤)高兴了吧?大明负我,我不负明。将死兵散万事空,只愿来世守辽东。
Always the best content from these prguooiids writers.
这是一场政治游戏!袁崇焕只是游戏的牺牲品,仅此而已。
袁崇焕死得一点都不冤, 崇祯杀他的那几条, 那一条坑他了?光拿着尚方宝剑矫诏外加5年平辽平到北京城下就足够他上凌迟台
还有人说毛文龙不听话, 真是搞笑, 袁崇焕前面的宁远锦州拿下的胜利都跟毛文龙有关, 连他自己都上书给毛文龙请功, 哪门子的不听话?真不听话你一把尚方宝剑连骗带哄能这么轻易砍了他脑袋?退一步讲就算毛文龙真的不太听话, 要砍人你总也得看看形势吧?自己断掉敌后根据地, 让后金后勤从此高枕无忧, 这一刀根本就是大错特错
6位大哥快来呀,,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冯胜,刘伯温快救救大明公司吧
袁崇焕让人热血澎湃,是是非非暂且不说,明末谁能打出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北京之战单从军事说,是正确的。明末形势复杂。战乱不断。以政治压军事,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愚蠢的,袁崇焕是有缺陷的,但并不影响他身上发出的万丈光芒。朱元璋能容常遇春,蓝玉。雍正能容年羹尧。名将假如完美,还是人吗、是神。袁崇焕假如不死,能不能改变历史的车轮,形势,崇祯,大家的努力。不知道,没有假设。袁公凌迟,是一个民族的耻辱,中国蒙羞。
孙承宗比袁崇焕高明,未必。孙培养了袁,孙属于徐徐推进,稳。袁属于激烈形的,好比林彪打仗不好看,而粟裕打仗让人回味无穷,惊险万分。韩信,岳飞,懂政治吗、下场惨吧,我心中的战神粟裕,战功封帅有余。不懂政治。无缘封帅。孙承宗懂政治,姜辣之性,保身之道,游刃有余。从古到今做个纯粹的军人很难。只有白崇禧被政治所累,未经决战,一败涂地。是是非非后人说,身后不过一场空。
以守城而名震天下者,大明开国名将朱文正,明末袁崇焕,解放战争中的陈明仁,那个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英雄也
崇祯要是一开始启用的是孙承宗,而不是袁崇焕,让孙承宗督师辽东,由孙承宗启用袁崇焕,那么毛文龙不会死,满桂、袁崇焕不会死,祖大寿也不会投敌。估计大明就是另一个结局了。
还是该杀,从下狱的那一刻起,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投敌,若我是崇祯同样杀之,毕竟还有孙承宗在
袁崇焕是帅才,不是将才,政治水平还需要提高。可惜了!他的死,崇祯也是有责任的。不过他的坚守,他的抱负,他的理想,他的信念,还是令人钦佩的!
我觉得清能胜明,就是红衣大炮。
其实反间计很常见啊。吴起,李牧那些将领不都是因为敌人的反间计才没被重用的吗?当然一般也要那些朝廷上的小人推动。把反间计独立开来好像很幼稚,但是时机一旦成熟,还是有可能实行的吧。
民族英雄有功有过,凌迟判的重了,据说百姓争相啖其肉。。痛,心痛。崇祯这会儿还是太年轻了。
excellent prog#cind&u8230;With thanks for the magnificent developing! We basically truly proficient searching because of these, you will be a great writer. I realiz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ebsite and may even even visit in the future within located. I must stimulate that a pe…
87楼的;历史你又知多少?真相不一定能被时间还原,就算是史记,推测的大概也不少吧,你只凭一知半解就去否定别人,未免太过分了吧?
写得好
挺精彩的小说
站高了看不清地下、袁崇焕一心守疆土、没粮怎办
从崇祯的表现看,自取灭亡是注定的
说崇祯聪明有时也聪明,但说他糊涂有时也糊涂,崇祯如此喜怒无常,如果我是祖大寿,我也会叛变,怪不得后面的人才都一概投向满清了,这种做法别说以命相换的将士,就是一个旁观者都觉得寒心,我还是那句话,江山易人怪不得别人!
除了毛文龙不该杀以外,个人觉得,袁崇焕并无实质性过错,至多是程序上有些问题,但并不表示他不忠诚,真正明白的只有孙承宗。
袁崇焕、祖大寿皆明良将也,忠诚可鉴,祖大寿投清实是被逼上梁山
事实证明,袁督师就算改行去卖油条,说话也是算数的,祖大寿看见书信(还没见人),就当即大哭失声,二话不说就带领部队回了北京。
就这情景,打死我也不信,袁和祖会是叛徒,是崇祯自己拎不清,刚愎自用,如果自己不能明断,全权交孙承宗,结果也会好得多
孙承宗虽然比袁崇焕强,但是崇祯应该知道,象孙承宗这样的完人天下有几?用其之长避其之短才是真正关键,水至清则无鱼。
虽说赶走了魏忠贤,崇祯最后还是逃不了被奸臣操纵的命运,所以袁崇焕冤死,大明江山还是不保
翻一下评论,全是些治国高手、战略大师!都能力挽狂澜,独撑大厦!!这样读历史读出大师?还是静心读为好。
我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写得不错啊~(^-^)
我喜欢这本书~~~~~~~~~~~~~~~
不错的书
来人,把朱重九拖出去,着实打30大板!
老是说明朝的言官、大臣怎么怎么欺上,实际上为什么不说是明朝朱皇帝们尤其是嘉靖、万历这两位怪才的折辱呢?你皇帝总是天威难测,动辄把人打个半死,现在崇祯还把人给凌迟了,实在把知识分子们的脊梁打断之后又打废,人心背离,无人为君卖力,不亡才怪。
袁如果是被冤枉的 死到临头为什么不辩解
后金是“游牧民族”——就冲这一句神论,就知道你作者是个什么玩意儿——低级清黑!整天标榜自己是社科院的,连清代历史都不看,更不尊重,就敢出来拿这些胡话迎合皇汉卖钱!!!我爷爷要是活着,肯定去社科院学部大嘴巴抽你丫一顿!你就是个社科院的败类!!!记住了清黑——满州女真部分是半渔猎+半农耕民族!!!我们满族跟特么游牧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作者在这一问题上所说的历史基本知识,是有点妄自尊大了,过分推崇了孙承琮,历史不能假设,是用血肉之躯干出来的,在这里有争议的地方,用这种调侃加不严谨的论断是很不科学的,加妄自尊大的,既然祖与孙不铆,孙能几句话就把祖说回来,孙真神人也,凭张嘴,让谁咋谁就咋,这么厉害的人物满朝上下不知道用?我不敢苟同,袁是靠自身作风加忠义思想的精神气质团结人心的,你把祖大寿的回来,归功于孙,好像别人没劝,你说的那段内容跟阎崇年说是他妈说的一样,而你说温并不想致袁死,而阎发现温给其家人的书信暴露其秘密4次上书崇祯要求处死袁,怎么解释,孰对孰错,我只是觉得你在对待这件事上的文字很不严谨很不科学,而通观前后章,对于崇祯的解读根本就前后不一致,感觉就不是一个人而又不能合理解释,显然存在问题,并不客观,你全用政治的原因去解释历史事件,甚至细节,是否会过于牵强,硬性分析而脱离了真实
昨天的万里长城,今日的一缕忠魂
人无完人,历史不是戏剧,所谓好人尽得用、坏人尽得弃是不符现实的,崇祯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导演一场完美的戏剧,殊不知正是他的决定激发了袁崇焕狂傲独断的火焰
小绵熊
我觉得袁崇焕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辽东,是想先拿军权。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蒙古人,就是想把后金养大。所谓养敌自重。杀了毛文龙,又能排除异己,擅专兵权。他不会投后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后面不打,就是想让清兵和大明火并,他占便宜。
然后想进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后来被崇祯杀掉,和他杀毛文龙是差不多的情况。犹豫不定。
他在刚开始守宁远时,还没有不臣之心。在第二次出山时,就已经把皇帝不放在眼里。5年定辽东,说是哄皇帝的。显然不是做臣子的心理。
总之说他想拿大明江山,就解释了所有前后看不懂的地方。杀毛文龙,是因为他本身就对皇帝没有敬畏之心。
发表评论
124楼,这是夸张佳幽默的写法,作者虽然比较夸张,但作者是根据正史记载的官方史料啊。
作者十分痛恨满清,黑你满人太正常了,历史罪人黑死你都不过分,满孙不反省其罪还有脸来辩,黑你这芝麻点事跟误我中华两百年的罪比起实在不值一提。真是小人当道清朝居然能被吹上天,在农业文明时代你能吹,在工业文明时代你当睁眼瞎视而不见是一字不提啊,好比现在有人在吹他的孔子学院办的如何如何好,想想真是可笑至极。
满孙虚心认罪就算了,看看评价有些满狗还一副嚣张嘴脸,乃至现在还有“京爷”以八旗后裔为荣,想想满狗的文化洗白功力真功不可没。我想到了教科书上的一战,说中国是战胜国因为清朝派了人去搞建设。我当时咋没想到,这不也正说明满清对世界格局的动向绝不是跟个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一样与世隔绝一无所知的,人家被屠杀是情有可原,近代史中国被屠杀完全是满清之罪。
唉,袁崇焕呐,可惜呀可惜
老子的“和光同尘”,与“爱憎分明”,很不一样吧?
人还是不能太狂妄,可惜了孙承宗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