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7部:大结局 第七章 杀人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第七章 杀人

  在明朝,杀一个人很难吗?

  答案是不难,拍黑砖、打闷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脚利落的,也就一根烟功夫。

  但要合法地杀掉一个人,很难。

  因为大明是法制社会,彻头彻尾的法制社会。

  这绝不是开玩笑,只要熟读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杀了人),就要定罪,运气要是不好,定了个死罪,就要杀头。

  但暂时别慌,只要你没干造反之类的特种行当,不会马上被推出去杀掉,一般都是秋后处决。

  有人会问,秋后处决不一样是处决吗?不过是多活两天而已。

  确实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当,就不只是多活两天,事实上,据记载,最高记录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因为要处决一个人,必须经过复核,而在明朝,复核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长。

  唯一拥有复核权的人,是皇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你在哪里犯罪,市区、县城乃至边远山区,无论你犯的是什么罪,杀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户,且无论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还是王侯将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况外,都得层层报批,县城报省城,省城报刑部,刑部报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干掉。

  自古以来,人命关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员,会把判刑定罪的人写成名单,让皇帝去勾,勾一个杀一个。

  但问题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单上,无非也就让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笔,秋后就拉出去砍了,怎么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缓二十多年的奇迹,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独特习惯,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时候,并不是全勾,每张纸上,他只勾一部分,经常会留几个。

  此即所谓君临天下,慈悲为怀,皇帝大人是神龙转世,犯不着跟你们平头百姓计较,少杀几个没关系。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托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实在太悬,万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没辙。

  所以要保证活下来,我们必须另想办法。

  不死攻略二:

  相对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机率要高得多,当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样起源于皇帝大人的某种习惯——日理万机。

  要打通攻略二,靠运气是没戏的,你必须买通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地方官员(能买通早就买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买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试试看)。

  而是太监。

  皇帝大人从来不清理办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单送上来,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换一张,毕竟我国幅员辽阔,犯罪分子一点不缺,动不动几十张勾决名单,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们绝不会想到,明天勾的那张名单,并不是今天眼前的这张。

  玄机就在这里,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记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单挪到上面去,让没出钱的难兄难弟们先死,等过段时间,看着关系户的那张名单又上来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复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杀,就在牢里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进牢过个年,吃顿团圆饭,不亦乐乎。

  而能干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而且这事没啥风险,也就是把公文换个位置,又没拿走,皇帝发现也没话说。

  但这件事也不容易,因为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礼监,能混到司礼监的,都不是凡人,很难攀上关系,且收费也很贵,就算买通了,万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该杀还是得杀。

  无论费多大功夫,能保住命,还是值得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适用于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祯,工作干劲极大,喜欢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记性极好,又比较讨厌太监,遇到这种皇帝,就别再指望了。

  综上所述,在明代,要干掉一个人,是很难的。

  之所以说这么多,得出这个结论,只是要告诉你,袁崇焕的行为,有多么严重。

  杀个老百姓,都要皇帝复核,握有重兵,关系国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就这么被袁崇焕杀了,连个报告都没有。

  仅此一条,即可处死袁崇焕。

  更重要的是,此时已有传言,说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与皇太极配合投敌,因为他做了皇太极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这种说法是比较扯的,整个辽东都在袁崇焕的手中,他要投敌,打开关宁防线就行,毛文龙只能在岛上看着。

  事情闹到这步,只能说他实在太有个性了。

  在朝廷里,太有个性的人注定是混不长的。

  但袁崇焕做梦也没想到,他等来的,却是一份嘉奖。

  崇祯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祯下令,痛斥毛文龙专横跋扈,目无军法,称赞袁崇焕处理及时,没有防卫过当,加以奖励。

  这份旨意说明了崇祯对袁崇焕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对毛文龙的完全唾弃。

  他是这样说的,不是这样想的。

  按照史料的说法,听说此事后,崇祯“惊惶不已”。

  惊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个人收拾残局,结果这人一上来,啥都没整,就先干掉了帮自己撑了八年的毛总兵,脑袋进水了不成?

  但崇祯同志不愧为政治家,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装了孙子:人你杀了,就是骂你,他也活不了,索性骂他几句,说他死得该再吐上几口唾沫,没问题。

  袁崇焕非常高兴,杀人还杀出好了,很是欢欣鼓舞了几天,但他并不清楚,他可以越权,可以妄为,却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的名字,叫做办事。

  要当督师,可以,要取消巡抚,可以,辽东你说了算,可以,杀掉毛文龙,也可以,但前提条件是,你得办事,五年平辽,只要平了,什么都好办,平不了嘛,就办你。

  袁崇焕很清楚这点,但毕竟还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后什么样,慢慢来。

  但两个月后,一个人的一次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顺便说一句,这人不是故意的。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准备进攻。

  虽然之前曾被袁崇焕暴打一顿,狼狈而归,但现实是严峻的,上次抢回来的东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没有再生产能力,不抢不行啊。

  可问题是,关宁防线实在太硬,连他爹算在内,都去了两次了,连块砖头都没能敲回来。

  皇太极进攻的消息,袁崇焕听到过风声,一点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通往辽东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关,把这道口子一堵,鬼都进不来,所以袁崇焕很安心。

  关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极终于想出了通过关宁防线的唯一方法——不通过关宁防线。

  中国这么大,不一定非要从辽东去,飞不了,却可以绕路。

  辽东没法走,那就绕吧,绕到蒙古,从那儿进去,没辙了吧。

  就这样,皇太极率十万军队(包括蒙古部落),发动了这次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这是一次载入军事史册的突袭,皇太极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率军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个多月,从辽东跑到辽西,再到蒙古。

  蒙古边界没有坚城,没有大炮,皇太极十分轻松地跨过长城,在地图上画个半圆后,于十月底到达明朝重镇遵化。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距离仅两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将无险可守。

  袁崇焕终于清醒了,但大错已经酿成,当务之急,是派人挡住皇太极。

  估计是欺负皇太极上了瘾,袁崇焕没有亲自上阵,他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赵率教。

  皇太极同志带了十万人,全部家当,以极为认真的态度来抢东西,竟然只派个手下,率这么点人(估计不到一万)来挡,太瞧不起人了。

  赵率教不愧名将之名,得令后率军连赶三天三夜,于十一月三日到达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对于赵率教的死,许多史料上说,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于失去指挥,导致崩溃,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赵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问题,是个时间问题,就那么点人,要对抗十万大军,就算手下全变成赵率教,估计也挡不住。

  赵率教阵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占领遵化后,后金军按照惯例,火光冲天,鬼哭狼嚎,再讲一下,不知是为了留个纪念,还是觉得风水好,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

  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所谓之霸业,如此而已。

  最后说几句,到了民国时期,土匪出身的孙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坟,据说把乾隆、慈禧等一干伟大人物的尸体乱踩一通,着实是死不瞑目。当然,由于此事干得不地道,除个别人(冯玉祥)

  说他是革命行为外,大家都骂,又当然,骂归骂,从坟里掏出来的宝贝,什么乾隆的宝剑,慈禧的玉枕头(据说是蒋介石拿了),还是收归收。

  几百年折腾来,折腾去,也就那么回事。

  但遵化怎么样,对当时的袁崇焕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师明白,必须出马了。随即亲率大军,前去迎战皇太极。

  十一月十日,当他到达京城近郊,刚松口气的时候,却得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书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孙承宗。

  王洽刚上任不久就下台,实在是运气太差,突然遇上这么一出,打也打不过,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职,一般说来,老板开除员工,也就罢了,但崇祯老板比较牛,撤职之后又把他给砍了。

  关键时刻,崇祯决定,请孙承宗出马,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

  在这场史称“己巳之变”的战争中,这是崇祯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决定。

  此时的袁崇焕已经到达遵化附近的蓟州,等待着皇太极的到来,因为根据后金军之前的动向看,这里将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是个错误的判断。

  皇太极绕开蓟州,继续朝京城挺进。

  情况万分紧急,因为从种种迹象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焕不这么看,他始终认为,皇太极就是个抢劫的,兜圈子也好,绕路也罢,抢一把就走,京城并无危险。

  其实孙承宗也这样认为,但毕竟是十万人的抢劫团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焕应立即率部,赶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带布防,阻击皇太极。

  到此为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焕知道了孙承宗的部署,却并未执行,当年的学生,今天的袁督师,已无需服从老师的意见。

  他召集军队,开始了一种极为诡异的行动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焕率军对皇太极发动追击,说错了,是只追不击。

  皇太极绕过蓟州,开始北京近郊旅游,三河、香河、顺义一路过去,所到之处都抢劫留念。袁崇焕一直跟着他,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

  就这样,袁崇焕几万人,皇太极十万人,共十多万人在北京周围转悠,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没打。

  袁崇焕在这五天里的表现,是有争议的,争议了几百年,到今天都没消停。

  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他到底想干什么?

  大敌当前,既不全力进攻,也不部署防守,为什么?

  当时人民群众的看法比较一致:袁崇焕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圈子,不是叛徒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这五天里没闲着,四处抢劫,抢了又没人做主,郊区居民异常愤怒,都骂袁崇焕。

  朝廷的许多高级官员也很愤怒,也骂袁崇焕,因为他们也被抢了(北京城市土地紧张,园林别墅都在郊区)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头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当翻阅这段史料时,我总会寻找一样东西——动机。

  叛徒是不对的,要叛变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关宁军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将领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学习吴三桂同志,把关一交,事情就算结了。

  失误也不对,凭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敌人兜圈之类的蠢事,也还干不出来。

  所以我很费解,费解他的举动为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三年前他对熊廷弼说过的四个字,才终于恍然大悟。

  “主守,后战”

  致命漏洞

  袁崇焕很清楚,以战斗力而言,如果与后金军野战,就算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只能略占上风,要想彻底击败皇太极,必须用老方法:凭坚城,用大炮。

  而这里,唯一的坚城,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然而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袁督师目瞪口呆。

  一年多啥也没干,敌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还这么客气,实在太够意思了。

  在以往众多的史料中,对崇祯同志都有个统一的评价:急躁。

  然而这件事情充分证明,崇祯,是一个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开会,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一年了,寸土未复,干掉了牵制后金的毛文龙,皇太极来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边兜圈子,严重违反治安规定,擅自带兵进驻城下,还是那句话,你到底想干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正常人,就要解决袁崇焕了。

  崇祯不是正常人,他是皇帝,一个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断的皇帝。

  以他的脾气,换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焕给剁了,现在情况紧急,必须装孙子。

  所以自打袁崇焕进来,他一直都很客气,除了脱衣服,就是说好话,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兴等。

  其实千言万语就一句话:你的工作干得很不好,我很不高兴,但是现在不能收拾你。

  到这个份上,还能如此克制,实在难得,如果要给崇祯同志的表现打分的话,应该是十分。

  而袁崇焕同志之后的表现,应该是负分。

  说的事情没有做到,做的事情不应该做,又让皇帝大人吃那么多苦头,却得到了这样的嘉奖,袁崇焕受宠若惊。

  所谓受宠若惊,是受宠后自己吃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别人吃惊。

  在感谢皇帝大人的恩典后,袁崇焕开始了一场让无数人匪夷所思许多年的演说:

  他首先描述了敌情,按照他的说法,敌军异常强大,且倾尽全力,准备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赶出去,连继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难抵挡。

  这段话是彻头彻尾的胡说,且是故意的胡说,皇帝大人不懂业务,或许还会乱想,袁崇焕是专业人士,明知皇太极是穷的没办法,才来抢一把的,抢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还要蒙领导,实在太不像话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

  袁崇焕的这一表现,被当时以及后来的许多人认定,他是跟皇太极勾结的叛徒。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所谓勾结,总得有个理由,换句话说,有个价钱,但问题是,当年皇太极同志,可是很穷的。

  要知道,皇太极之所以来抢,是因为家里没钱,没钱,怎么跟人勾结呢?

  虽说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类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实上,也都并非什么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个地区总兵,而且就这么个小人物,努尔哈赤同志都送了一个孙女,一个驸马的(额驸)头衔,还有无数金银财宝,才算把他套住。

  范文程更不用说,大明混不下去,到后金混饭吃的,只是一个举人而已,皇太极都给个大学士,让他当主力参谋。

  李永芳投降的时候,是地区副总兵,四品武官,努尔哈赤就搭进去一个孙女,按照这个标准,如果要买通明代最大地方官,总管辽东、天津、登州、莱州、蓟州五个巡抚的袁崇焕,估计他就算把女儿、孙女全部打包送过去,估计也是白搭。

  至于分地盘,就更不用说了,皇太极手里的地方,也就那么大,要分都拿不出手,谁跟你干?

  当然,如果你非要较真,说他们俩一见如故,不要钱和地盘,老子也豁出去跟你干,我也没办法。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只要袁崇焕智商正常,是不会当叛徒的。

  他糊弄皇帝的唯一原因,是两个字——心虚。

  没法不心虚,跟皇帝吹了牛,说五年平辽,不到一年,人家就带兵来平你了,之前干掉了毛总兵,在北京城下又跟人兜圈,不经许可冲到城下,这事干得实在太糙。

  不把敌人说得狠点,不把任务描述得艰巨点,怎么混过去?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糊弄,就糊弄过了。

  皇帝当场傻眼不说,大臣们都吓得不行,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舌头伸了出来,半天都没收回去。

  客观地讲,袁督师干了一件相当缺德的事,但精彩的表演还没完,等大家惊讶完后,他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始终认为,这句话让他最终送了命。

  “我的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够进城修整。”

  没救了。

  在明朝,边防军队未经许可进驻城下,基本就算造反,竟然还要兵马入城休息,实在太嚣张了。

  当然,这个要求是有前科的,之前不久,满桂在城外与后金军大战,中途曾经进入德胜门瓮城休息,按袁崇焕的想法,他的地位比满桂高,满桂能进瓮城,他也能进。

  举动如此可疑,大家本来就猜忌你,还要带兵入城,辽东人参吃多了。

  所以崇祯立即做出了答复:不行。

  袁督师倒也不依不饶:那我自己进城。

  答复:不行。

  会议就此结束。

  这一天是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三日,根据种种迹象显示,崇祯判定,袁崇焕不可再用。

  但除掉此人,还需要时间,至少七天。

  幕后人物袁崇焕的宿命已经注定。

  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最后被杀,而是他直到被杀,也不知道为什么。

  事实上,致他于死地的那几条罪状里,有一条是很滑稽的。

  这条滑稽的罪状,来源于三天前的一次偶然事件。

  三天前,是十一月二十日。

  在这一天,皇太极率军发动了进攻。

  这是自于谦保卫战后,京城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斗,皇太极以南北对进战术,分别进攻北城的德胜门和南城的广渠门。

  为保证不白来,皇太极下了血本,北路军五万余人,由他亲率,随同攻击的包括大贝勒代善,济尔哈朗等,而守卫北城的,是满桂。

  南路军也不白给,共四万人,三贝勒莽古尔泰带队,还包括后来辫子戏里的主要角色多尔衮、多铎,守在这里的,就是袁崇焕。

  战斗同时开始。

  袁崇焕率所部九千余人,在城外列阵迎敌。

  莽古尔泰虽然比较蠢,但算术还是会的,四万对九千,往前冲就是了。

  但战术还是要讲的,他先率军先冲袁崇焕的左翼,冲不动,退了。

  过了一会,又率军冲击明军右翼,还是冲不动,又退了。

  估计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第三次,他率领全部主力,直接扑袁崇焕。

  后果很严重。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而且据某些史料讲,包括祖大寿、吴襄在内的一干猛人,都在这支部队里。

  几乎就在莽古尔泰冲锋的同时,袁崇焕发动了反冲锋。

  此战无需介绍战术,因为基本没有战术,双方骑兵对冲,谁更能砍,谁就能赢。

  战斗过程极其惨烈,四小贝勒之一的阿济格的坐骑被射死,他身中数箭,差点当场完蛋,莽古尔泰本人被击伤。

  袁崇焕也很悬,为鼓励士兵,他亲自上阵参加冲锋,据史书记载,他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身中数箭,竟然毫发无伤,有如神助。

  同样身中数箭,阿济格被射得奄奄一息,袁督师还能继续奋斗,秘诀在于四个字——“重甲难透”。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袁督师身上的盔甲厚,箭射到他身上,一点事都没有。

  在关宁铁骑的攻击下,后金军开始败退。

  但八旗军的战斗力相当强悍,加上莽古尔泰脑子不好用,还有几把力气,再次集结部队,发动了第二次冲锋。

  死磕的力量是很大的,袁督师的中军被冲散,他在乱军之中被人围攻,差点被剁,还在部下反应快,帮他格了几刀(格之获免),才从鬼门关爬出来。

  稳住阵脚后,关宁军开始反击,然后又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一直折腾了八个钟头,直到晚上六点,莽古尔泰终于支持不住,败退,没来得及跑的,都被赶进了护城河。

  广渠门之战结束,后金累计伤亡一千余人,明军大胜。

  南城胜利之际,北城的满桂正在苦苦支撑。

  进攻德胜门的军队,包括皇太极的亲军主力,战斗力非常强,满桂先派部将迎战,没一会就被打回来,关键时刻,满桂同志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斗志,亲自上阵,并指挥城头炮兵开炮支援。

  在他的光辉榜样映照下,城下明军勇猛作战,城上明军勇猛开炮,后金军死伤惨重,但不知城头上的哪位仁兄,点炮的时候太过勇猛,一哆嗦偏了准头,一炮直奔满桂同志,当场就把他撂倒,遍体负伤,还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帐,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几句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下一章:
上一章:

95 条评论 发表在“第7部:大结局 第七章 杀人”上

  1. 心灵的港湾 says: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2. 溪云一样闲 says:

    崇祯不会用人;焕非帅才也

  3. 清风明月 says:

    袁脑子一根筋,当高层领导不行

  4. 匿名 says:

    权越大,心益骄,必败

  5. 匿名 says:

    袁崇焕并非帅才,大局观不行,崇祯高看他了。以为袁崇焕是救世主,事实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特别是袁崇焕的缺点还很明显。

  6. 我笑了 says:

    对比袁崇焕和于谦:修养很重要!

  7. 老朱家 says:

    醋喝多了

  8. 东园集团 says:

    孙宗承为帅,袁为将,战事可平。只是孙宗承老了

  9. 小富 says:

    袁崇焕确实害了崇祯。逼着崇祯杀他。

  10. 雪浴心原 says:

    不记得从哪看的,说是八龙宝剑给了光头蒋,夜明珠玉枕头啥的给了宋
    袁的杯具在于敌我认识不够,不知轻重.认识不够导致心虚.如果没记错袁之前整顿军务的时候也杀了个人,怎么一点都不懂.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有了尚方宝剑有了便宜行事的承诺杀个人应该没什么关系,更何况查了毛案底也情有可原.京城是皇权的脸面,开不得玩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京城,天子脚下自己的想法还不和崇祯说就开玩笑,不知轻重.
    话说回来,这只是他自身内因,外因却在崇祯.楼友说并非帅才,这也说明崇祯用人欠考虑,如果复辽是取经,袁不过猪八戒身份,还得有个大师兄,更要有个管理唐僧.给他尚方宝剑,没有孙猴子的本事就不能拿金箍棒!
    还有个重要的原因,特殊时期,关键时刻还是崇祯不理解不信任.
    另一个猜测莫不是崇祯也觉得袁是东林党而且发现东林党需要压制所以动手?希望我这个猜测不够成熟

  11. 朱元璋 says:

    要让老子来打、保证打的这帮龟孙子生不如死!

  12. 匿名 says:

    我觉得袁崇焕不会仅仅因为毛文龙不听话就杀掉他,可能主要是担心毛文龙投降后金,因为从毛文龙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有脱离组织的可能性。

  13. 毛文龙 says:

    我穷困一身,舍弃江南繁华远赴辽东苦寒之地!
    我混世无忠,所见辽东百姓血泪愁仇哭天无门!
    我生于华夏,
    纵使莽夫无知不读圣贤道德之书,却也知同袍血肉岂能让豺狼随意吞噬!
    我身为汉人,
    纵使以臣子忠良以文驭武之归统,却也知故土难离家园不保岂能屈膝活?
    平辽之计,不可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图之!建虏不适生产,只衷抢掠,束缚其手脚,消磨其物质,消减其人口,假以时日,势定当攻防易手,此为棋局明朗之策。
    我与蒙古虽无款曲,却配合默契,遥相呼应,使建虏首尾无以兼顾,终被束缚手脚无以肆虐劫掠,使其处境日益为艰,苦无法打开局面,只做强撑!尔伐蒙吾便出寇,尔伐吾吾便遁逸而蒙古进寇!建虏欲哭无泪!
    而今,你不顾朝廷法度擅杀实权武将,无论是何居心,皆已铸成大错!天下今后武将引以为戒,朝廷再无节度之法!
    吾亡,则东江亡!东江亡,则蒙古屏障尽失!建虏死局解开,手脚便得用,将肆无忌惮,大明必亡!大明亡,则华夏丧其文明于野蛮之手,亡矣!华夏亡之时,适逢西方列强崛起之时,中华民族终将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永世不得翻身!
    袁崇焕,满清授于汝民族英雄之威名!汝欲某称汝何哉?汝又欲华夏之后人称汝何哉?

  14. 阳光天使 says:

    吹牛!

  15. 我恨你 says:

  16. 怂人 says:

    吾等当以先生提示为鉴 定下世间信仰

  17. 方糖 says:

    袁崇焕性格决定命运,因小失大而已。因一己对文龙之罅隙贸然起杀心,让人扼腕叹息。但天地人伦自有定数,新旧更替自然规律,误国的罪名不支持。

  18. 匿名 says:

    孙殿英据说(据他自己说),是孙承宗的后人,他们家这口气憋了几百年,终于找到机会出气了。要不抢东西就抢了,为毛还掘坟鞭尸、挫骨扬灰?

  19. 袁承志 says:

    老爹您真失败啊!枉为当你是偶像

  20. 灆色渔。 says:

    不管是袁还是朱,都有自己的错误。
    袁:做事太自以为是了,不管是杀毛还是引清来京,都未跟朱商量。最终导致误会重重~
    朱:有句话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当初用袁时也太不“疑”了(此疑指疑袁的能力之类种种可否胜任,)后来,即相信了袁为何又疑了呢?
    有句话叫人无完人。我只是针对这件事来说的,全属个人观点。

  21. 莫小之名 says:

    只能说,作者对袁崇焕的是主观看法,此时的他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可是在当时不这样能怎么办?杀毛文龙真就是作者笔下那么看不爽??不可否认作者的该书很精彩,可是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苟同。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吧。我看出作者对袁先生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强烈,不应该是一位写真实历史小说的心态。

  22. 独立寒秋51 says:

    对袁崇焕这个畜生的评论,我推荐穿越小说【窃明】

  23. 李定国 says:

    《窃明》把大汉奸描写成大英雄,你这都信,你牛逼!宁可相信真汉奸也不相信有争议的英雄,我该怎么说你。

  24. 李定国 says:

    袁崇焕后期确实做了很多该死的事,但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忍受为满清屠杀汉人的孔有德备受赞扬,孤城抗金的袁崇焕反而被说成是大汉奸!

  25. 袁崇焕 says:

    老子才没叛变呢,辛辛苦苦守城,你们还骂我.天理何在啊

  26. 匿名 says:

    我以前还以为袁崇焕死得多冤呢。

  27. 匿名 says:

    袁崇焕不是关键人物

  28. 匿名 says:

    袁不是汗奸吧!

  29. 孙承宗 says:

    终于我回来了

  30. 风继续吹 says:

    袁崇焕说到底就是胆子大因为这个性格他敢守宁远、擅杀大臣AND跟崇祯这个忙昏头的人开玩笑

  31. 徐达 says:

    徐达来了~到底嘛,袁崇焕没错,崇祯没错,毛文龙也没错,其实谁都没错,就是把人都带沟里去了,包括我自己。

  32. 雪藩 says:

    有些评论,被删除了?!

  33. 明朝那些事儿 says:

    袁崇焕是摩羯座还是处女座的啊

  34. 匿名 says: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后果之一:即毛文龙所辖之岛军虽然不能发动大规模进攻,但是就像一个突出部,卡在皇太极的地盘上让他不舒服。袁拔掉后皇太极就可以放心的绕远路爬山而不用担心老家的那根刺了。

  35. 麦苗 says:

    袁崇焕不明白:权力是不容忽视的,即使是一只看门狗的权利

  36. 老土 says:

    看不过眼,楼上的是不是满人就是SB吧,这次战役关袁什么事?9边别的边没守住长城,关袁帅什么事?出了这大的事,总要找个人抗罪吧?兵部尚书来抗是最正常,再加宣镇就差不多了,可兵部尚书门路足,算来算去只有袁帅,可他又不是守宣大的,后世还有这多人来说他,我想袁帅真是死不冥目。

  37. 知道不 says:

    正德领军上下一心打得蒙古王子回去几个月死了,天启先刨了金朝的黄坟边将用走天道的炮弹打得努尔哈赤回去几月死了。崇祯本可一战就决绝问题,一劳永逸全复故地。哈哈哈!天意啊!

  38. 匿名 says:

    我顶孙承宗,袁崇焕不行.

  39. 朱重九 says:

    袁崇焕确实是铁杆汉奸,宁远之战我们做个假设,假如不守宁远,那需要不需要觉华岛呢,答案是不需要,因为觉华岛做为就是宁远的粮仓而备的。那么皇太极宁远之战是来干什么的,答案上抢粮食。
    现在很清楚了,如果袁崇焕不坚持守宁远,觉华岛上的粮仓就回撤回山海关,皇太极也就无粮可抢,就因为袁崇焕坚持守宁远,结果把觉华岛上的粮和一万多条人命给葬送了。
    其实袁崇焕和皇太极之间是有协议的,这个协议就是你得到军功我得到粮食。当时明末边关将领中这样的列子并不少见,所以袁崇焕确确实实是板上钉钉的大汉奸!

  40. 天下大势 says:

    宁远之战当时并没有忽视觉华岛的防守,当时在姚抚民带领下,明军延觉华岛凿15里冰壕,列阵以车楯卫之,不料大雪纷飞,冰濠重新冻合。后金骑兵,履冰驰进,从靺鞨口登岸,攻陷觉华岛。可见若非天气过于寒冷,当时没有海军的后金是很难攻上岛的。由于夜间气温太底,而且冰层往往厚度不一,冰面风大、不易判断路线等原因,基本排除建奴夜袭可能。建奴也不可能驻扎在冰上,所以建奴要进攻觉华岛,只能日出时出发,在寒风中跋涉20多里冰面,至少3个小时。到达战场后再休息半个小时,才能进攻。如果再算上前后的准备、集合时间。建奴真正开始进攻时,已经过去4个多小时了,如果要保证天黑前回营,他们只有不到1个小时进攻时间了。 如此,只要第一次不能攻破觉华岛,累了一整天的建奴第二天根本没法出营。受伤的建奴根本没法活着会到出发营地。觉华岛失陷后,毛文龙不顾东江镇已经十分艰危,毅然出击策应袭击后金后方,迫使后金回师沈阳。

  41. 魏忠贤 says:

    袁有你在 我就不会被骂的太惨了 谢谢了

  42. 匿名 says:

    袁崇焕撑死也就是个军长的料

  43. 千里流云 says:

    fk袁崇焕,非汉奸也绝非帅才,只能算是个草包司令,如果认为为袁崇焕死得冤,冤就冤在崇祯看错了人,用错了人,冤在袁老兄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能耐到底有多大!

  44. 独立寒秋 says:

    近日新的一书—–明冤-袁崇焕与毛文龙,杜车别老师的新作,值得一看,——–千古英雄毛文龙

  45. 周游列国 says:

    左安门之战,袁从焕如果战死在这里,结局就不会那么惨了

  46. 纵观五千史 says:

    我觉得袁从换还不错, 你们被作者带进去了,千古英雄袁从换也。

  47. sdsad says:

    莫小之名 你自己都不会写,为什么总指责别人?

  48. sdsad says:

    纵观五千史 你觉得的东西就是对的?小说看多了吧

  49. 历史唯物主义 says:

    袁督师,无论怎么说肯定都不能被说成汉奸….汉奸还守个毛线的边关啊….但是从他的表现来看,他的结局是注定的,而这也是历史的大势,谁也无法改变。

  50. 匿名 says:

    47.笑天 说道:
    有部小说根据历史对 袁崇焕 做过分析
    大家可以看看大爆炸《《窃明》》
    有毛文龙在后边拖着 满清 满清始终无法放手攻击大明,毛有3万,满有7万军队,以毛的做事方法,满家里留人少,毛就 敢去他家里开荒,放炮。
    但偏偏有人就把毛文龙给杀了 让满清无后顾之忧
    而且他更本 没权利 也没资格 杀毛文龙(毛和 他同级 有尚方宝剑)
    他后边的很多对金政策 有很多的 疑点 包括后来的清军轻易入关紧逼京城(他贪的是名 权 以及要挟皇上 要挟天下人)

    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著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袁是被满人 捧起来了

  51. 匿名 says:

    从 袁 的作为 称不上英雄两字
    他的战略 所带来的后果是养肥了满清
    逼反了3个汉奸 让汉奸带去了满清没有的大炮 人才 技术物资 带去了大明真正的底细势力的真相,让满清没了后顾之忧。
    使满清的势力成倍的增长,野心不段的膨胀。
    最终导致了华夏的落后与悲哀!!!!

  52. 丰神秀丽 says:

    我道部院本为书生,部院却道自己为朝廷将首

  53. 皇太极1 says:

    袁崇焕带来的,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
    他的计划是守北京城而胜出?扯蛋吧?—————–先不说骑兵守城胜,难道你以为拉一支队伍随便进哪个城都能固守不败?小孩子过家家吗?

  54. 匿名 says:

    我一直以为袁是英雄呢?改变华夏的蠢货

  55. 笑话连篇 says:

    袁蛮子

  56. 徐达 says:

    皇太极算什么玩意?老子王保保10万大军都搞死了还怕你个草包?

  57. 匿名 says:

    娶一山西士族女子张氏为妻。张氏不能生育,后又在辽阳纳一妾文氏,生子毛承斗。辽阳被后金攻占后,文氏死于战乱,毛承斗被人救出,送往杭州,张氏抚之如己出。

    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一百多人被后金军杀害。这时,辽东巡抚王化贞招募勇士,前往后金后方活动,毛文龙集国仇家恨一身,慨然应募,被实授练兵游击。

    率一百余人夜袭之,擒努尔哈赤妻弟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史称“镇江大捷”。

    1.毛文龙集国仇家恨一身
    2.擒努尔哈赤妻弟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

    毛文龙和满清都是不死不休会当汉奸?

  58. 袁是废物不是汉奸 says:

    娶一山西士族女子张氏为妻。张氏不能生育,后又在辽阳纳一妾文氏,生子毛承斗。辽阳被后金攻占后,文氏死于战乱,毛承斗被人救出,送往杭州,张氏抚之如己出。

    毛文龙在鞍山的亲属一百多人被后金军杀害。这时,辽东巡抚王化贞招募勇士,前往后金后方活动,毛文龙集国仇家恨一身,慨然应募,被实授练兵游击。

    率一百余人夜袭之,擒努尔哈赤妻弟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史称“镇江大捷”。

    1.毛文龙集国仇家恨一身
    2.擒努尔哈赤妻弟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

    毛文龙和满清都是不死不休会当汉奸?

  59. 袁崇焕 says:

    皇太极,你爹是我杀的,你是我打的,老子就在你身边,你不敢找我却绕道去找别人。没种的货。只敢玩阴的。在北京你也还是打不过我。我就是见你一次,打一次。不服,战场上见,借刀杀人有啥用。

  60. 皇太极 says:

    君子动口不动手。俺是文明人。我是向大明皇帝告你状,治你罪

  61. 崇祯 says:

    皇太极你先带人回去。朕会为你出气的。你答应朕别上访行吗?朕好怕啊!

  62. 匿名 says:

    让赵率教先迎敌不是袁崇焕轻敌,部队集给要时间,但军情如火只能让赵率教先带一部分先迎战。而跟着皇太极因为袁崇焕兵少野战不利不如在城下作战为上策。不想却要了袁崇焕的命。叹叹!

  63. 匿名 says:

    当用孙承宗蚕食辽东辅以毛文龙牵制后金 崇祯重用袁崇焕是急昏头了

  64. :袁崇焕 says:

    你们这些sB懂什么是战术吗?什么是战斗力吗?人家十万人,我
    少人?老子这么英明,却被崇祯这个蠢货杀了!草

  65. Elizandra says:

    The voice of raolynaiitt! Good to hear from you.

  66. 无为真命主 says:

    袁崇焕有点自大,为将不能意气用事,一动感情就完蛋。例如他排挤满桂,杀文龙。

  67. 袁崇焕 says:

    皇太极,你去死吧

  68. 施正 says:

    太荒唐了!请注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清军还未得天下,就出来康熙、乾隆、慈禧了,能笑掉大牙!!哈哈哈哈!!!!

  69. 蠢人何其多 says:

    68. 施正说道:
    太荒唐了!请注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清军入关后,把遵化当成了清朝皇帝的坟地,包括所谓“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这里。”清军还未得天下,就出来康熙、乾隆、慈禧了,能笑掉大牙!!哈哈哈哈!!!!

    ——

    你这阅读理解能力……….

    A:人生自古谁无死,你的子孙亦不例外。
    B:俺尚未有后,你却说你见过俺的子孙!太荒唐了,让人笑掉大牙,哈哈哈哈!!!!
    A:……

    我一直觉得语文课体育老师教的是句戏言。
    没想到啊,没想到。
    有道是,夏虫不可语冰
    依我看,愚人尚不如虫。

  70. 实名制 says:

    我突然能理解 袁崇焕这种人了,我当年也干过这种情。这是个有能力,有个性,但有点自负专权的人,坏心眼不多,情商低,骄傲,做事有时一根筋,严重的自做主张,他需要身边有个“政委”关键时刻巧他脑袋,比如孙老师。以为自己是对的,就把老板放火上烤,希望别人理解他,按自己的想法一路走到黑,其实这种人特别容易被小人坑。把北京当锦州守,相当于最后十秒钟不愿意传球,只信自己可以一球压哨 中三分,把大家都 送到死亡线上,看他表现。我当年也干过这种类似的事儿,以为被领导信任,就可以啥事都按自己想法来,现在想想,真傻,没看清形式,太自以为是了,被别人坑,也是自己“作”的,不怪人,还是自己道行浅。用同事的话说,放在当年,你早被皇帝杀几回了。

  71. 实在 says:

    我突然能理解 袁崇焕这种人了,我当年也干过这种情。这是个有能力,有个性,但有点自负专权的人,坏心眼不多,情商低,骄傲,做事有时一根筋,严重的自做主张,他需要身边有个“政委”关键时刻巧他脑袋,比如孙老师。以为自己是对的,就把老板放火上烤,希望别人理解他,按自己的想法一路走到黑,其实这种人特别容易被小人坑。把北京当锦州守,相当于最后十秒钟不愿意传球,只信自己可以一球压哨 中三分,把大家都 送到死亡线上,看他表现。我当年也干过这种类似的事儿,以为被领导信任,就可以啥事都按自己想法来,现在想想,真傻,没看清形式,太自以为是了,被别人坑,也是自己“作”的,不怪人,还是自己道行浅。用同事的话说,放在当年,你早被皇帝杀几回了。

  72. 醉了 says:

    突然理解崇祯了。

  73. 匿名 says:

    遵化是在北京东北方向,不是西北啊

  74. 匿名 says:

    个人觉得对袁的要求是否太高了,袁不是神是个人,是人都有缺点,关键是怎么引导,虽然袁有错误有缺点,但崇祯也不应一棍子打死,更况正值用人之际,崇焕之死,自此朝中无忠臣,辽东无良将,祖大寿,吴三桂及洪承畴之叛即是证明,呜呼,明朝无毁长城如斯!

  75. 匿名 says:

    况且袁还戴罪立了功的,至于叛徒一说,崇祯并非无脑,孙承宗更是明白人,所以,江山易人不要怪别人!

  76. 吉格艾諾 says: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

    這是指自盡吧?

  77. 天道酬勤 says:

    说叛徒就有点过了啊,袁崇焕起码是忠心可鉴日月,坏就坏在他不知道变通。固守之后再攻,这一点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至理名言,但天子脚下不行,有人说他犯了个错误,没和崇祯说开自己的计划就开玩笑,或许是个理由,但肯定不是主因,重要的是君臣之间他已经触到了那个红线,带兵到城下已属大逆不道,还要求进城休整这就过分了啊,而且还是在外面流言四起,自己又没什么大功的情况下提出的,这个是不自知。说白了老板给了你所有,你只管纠集重兵,把皇太极顶回去就是了,人家都兵临城下了,你还一味的要固守而后攻,这就是局限性。当时他完全可以调全国之兵来在北京城下好好的和皇太极来个正面交锋,为什么一定要提进城呢!相信他前后这些时间,加上管宁铁骑,这些时间调兵完全足够的

  78. 天道酬勤 says:

    然后就是崇祯,干嘛不能再信袁崇焕一次呢,如果让他进城,再召集天下的兵马,保不准又能创造一个北京保卫战的辉煌战绩,同时把自己和袁崇焕写进历史,那该多好。可惜历史不会相信如果,结局终究是惋惜为主,无语问苍天啊!

  79. 行胜于言 says:

    袁崇焕死的冤啊!

  80. 袁崇焕 says:

    我就是个 叛徒,哈哈哈。我要装的像不是叛徒一样。

  81. 匿名 says:

    这不怪任何人,在危难时刻,每个人率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即使崇祯允许袁崇焕进城依托京城打败清军,事后他还是会死。

  82. 匿名 says:

    遵化在北京东偏北方向一百多公里。不是西北二百多公里。历史不错,地理可就…

  83. 游侠 says:

    作者很喜欢为崇祯说好话,有在贬低袁,当然袁本就不算什么真正能力挽狂澜的人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胡吹大气,能力性格战略眼光俱有缺陷之人崇祯还那么信任,却又对他使心机,说明崇祯本来也是无识人之明、容人之量、用人之才的,明亡,其脱不了责任。

  84. says:

    作者对时人程本直的一些文字本未提及,或许不采信,但也未给出理由,对于袁的人生历程,诗文作品可以反应袁的修为,道德人品的真东西也不介绍,袁爱财吗,怕死吗,想的是什么?是很崇高的收复辽东恢复华夏,而不知爱惜自己,一味用政治规则这个东西来解释,袁是高尚的,岳飞一类的人物,政治规则,高智商的勾心斗角,肮脏龌龊的事跟一些东西是相扭的并不能兼容,而且这个政治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东西,玩不转了就得变,崇祯是政治上成熟,可高明吗,一味的讲那些政治潜规则能解决问题吗,他并不高明,而且过分看高了孙承宗,窃以为历史不能假设,孙政治上老油条,确是战略上高手,他的实战能力如何,战术战役指挥水平如何,是要打大问号的?且一个过分讲政治,爱惜自己的人,能否挽败局,如果政治上决定明要败于清,他能否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掌握的材料不如作者,学识不如作者,但心中有此疑问,待大方之家释之

  85. 东林党 says:

  86. 洛基 says:

    我很好奇,皇帝叫崇祯,手底下有个叫袁崇焕,都不用避讳的嘛

  87. ssww says:

    我觉得袁崇焕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辽东,是想先拿军权。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蒙古人,就是想把后金养大。所谓养敌自重。他不会投后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后面不打,就是想让清兵和大明火并,他占便宜。
    然后想进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后来被崇祯杀掉,和他杀毛文龙是杀不多的情况。犹豫不定。

  88. ssww says:

    我觉得袁崇焕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辽东,是想先拿军权。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蒙古人,就是想把后金养大。所谓养敌自重。他不会投后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后面不打,就是想让清兵和大明火并,他占便宜。
    然后想进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后来被崇祯杀掉,和他杀毛文龙是差不多的情况。犹豫不定。

    发表评论

  89. ssww says:

    我觉得袁崇焕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辽东,是想先拿军权。他杀毛文龙,卖粮食给蒙古人,就是想把后金养大。所谓养敌自重。杀了毛文龙,又能排除异己,擅专兵权。他不会投后金,因为他觉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后面不打,就是想让清兵和大明火并,他占便宜。
    然后想进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后来被崇祯杀掉,和他杀毛文龙是差不多的情况。犹豫不定。
    他在刚开始守宁远时,还没有不臣之心。在第二次出山时,就已经把皇帝不放在眼里。5年定辽东,说是哄皇帝的。显然不是做臣子的心理。
    总之说他想拿大明江山,就解释了所有前后看不懂的地方。杀毛文龙,是因为他本身就对皇帝没有敬畏之心。

  90. 匿名 says:

    遵化怎么会在北京西北面呢

  91. 白河水清 says:

    为什么不能评论

  92. 匿名 says:

    袁崇焕自负,自以为无人能敌,殊不知政治的阴暗,时局的复杂,自己的愚蠢,以功高盖主之态,傲对崇祯,不死才怪。
    崇祯帝也是急于求成,妄想光复辽东,灭阉党,捧起袁崇焕,却不知袁崇焕几斤几两,又恼羞成怒,杀一将才(袁崇焕只配得上将)

  93. 不不不不不不支持68楼 says:

    68楼,定下来是清朝皇帝的坟墓的遵化就相当于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只不过只延续了一个朝代

  94. 不不不不不不支持68楼 says:

    而已

  95. 这是怎么说 says:

    “遵化位于北京西北面”——在北京城的东面。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