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的幸福生活】
看着狼狈归来的张忠,江彬气坏了。
他完全无法理解,位高权重的自己,为什么奈何不了一个小小的王守仁。
不能再小打小闹了,要整就把他整死!
这一次,他本着刻苦认真的精神,准备策划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阴谋,一个足以杀掉王守仁的陷阱。
就在江彬先生刻苦钻研的时候,朱厚照先生正在钓鱼。
对江彬的种种行为,朱厚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十分自由,而且还想继续自由下去。
出了山东,他到达了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一带),这一带湖多,朱厚照先生雅兴大发,每到必钓鱼,他还是比较大方的,钓上来的鱼都分给了左右的大臣们。
大臣们当然十分感激,千恩万谢之后,却听见了这样一句话:
“钱呢?”
大家都傻眼了,原来朱厚照先生的鱼是不能白要的,还得给钱才行!看来这位皇帝陛下很有现代劳动观念,付出了劳动就一定要报酬。
朱厚照并不缺钱,他这样做也挣不了几个钱,一句话,不就图个乐嘛。
就这么一路乐过去,到了扬州,惹出了大麻烦。
当时的扬州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据说人口最高曾达到一百余万,十分繁华,当然了这里之所以有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美女众多。
可是正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这座著名城市的街头却出现了一场中国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怪象。
街道一片混乱,到处都站满了人,但这些人却几乎保持着同一个表情和动作——左顾右盼,这些人四处张望,只为了做一件事——抢人。
抢人的方式很简单:一群人上街,碰见男的,二话不说,往家里拉,拉不动的抬,总之要把人弄回去。
等被抢的这位哆哆嗦嗦地到了地方,琢磨着这帮人是要钱还是要命时,却看见了准备已久的锣鼓队和盛装打扮的新娘子。
然后有人走过来告诉他,你就是新郎。
之所以会发生这戏剧性的一幕,原因十分简单——朱厚照喜欢美女。
皇帝感兴趣的事情,自然有人会去代劳,而这位自告奋勇、自行其是的人是个太监,叫做吴经。
很遗憾,这位吴经也不是个好人,他先行一步到达扬州,抢占了很多民宅,说是皇帝要用,然后他又征集(抢)了很多未婚女人,也说是皇帝要用。
对于这位吴经的行为,很多史书都用了一个共同的词语来描述——矫上意。
矫上意,通俗地说,就是打着皇帝的名号干坏事,让皇帝背黑锅。
因为朱厚照并没有让他来干这些缺德事。
客观地讲,朱厚照确实是干过很多荒唐的事情,私生活也算丰富多彩,但从他容忍大臣,能辨是非的一贯表现看,这个人还是比较靠谱的,可偏偏他不能容忍一成不变、老气横秋的生活,他喜欢自由自在,驰骋遨游。
而这种兴趣爱好是那些传统文官读书人们很难接受的,他也没兴趣和老头子官僚一起玩,所以搞到最后,陪在他身边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却会找乐子的小人。
这些人没有什么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天天伺候这位大爷,无非也是为了钱,借着办事,趁机自己捞点油水,那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在我看来,朱厚照的黑锅虽然多,却背得也不冤,毕竟人家陪你玩,也是要拿工钱的。
吴经就是这样一个拿工钱的人,他占房子、抢女人之后,故意放出风去,让人家拿钱来赎,也算是创收的一种方式。
他这样一搞,不但搞臭了皇帝的名声,还搞出了这场让人哭笑不得,空前绝后的大恐慌。
鉴于征集对象限于未婚女子,人民群众立刻想出了对策,无论如何,必须先找一个来顶着,到了这个关口,什么学历、文凭、相貌、家世都不重要了,只要是男的就行。
于是老光棍们的幸福时光到了,原本找不到老婆,一下子成了紧俏产品,很快被抢光,有一些有老婆的也被抢了,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当年娶两个老婆也是国家允许的。
而那些平日就出名的风流才子此刻就麻烦了,由于声名在外,立刻成为了多家抢夺的对象,据说有一位姓金的秀才被三家同时拉住,最后被人多势众的一家抢了回去,他本人倒有几分骨气,趁人不备就爬墙逃走,可刚落地没多久,就又被另一家抢了回去。
相信对于这一景象,很多男同志都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不过请诸位节哀,在今天这一幕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最新数据显示,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17:100,按照这个比例,一百多人中就有十七位先生是注定要将光棍进行到底了。
据说这个比例还要进一步拉大,相信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娶到老婆的仁兄们就可以自豪地拍拍胸脯,喊一声老天保佑,阿弥陀佛了。
最后还要告诫大家,这种上街抢人的方式如果用在现代,那是未必能够行得通的,因为在今天的街头,凭外表相貌抢人,只能保证你抢到的是人,却不一定是个男人。如果你运气好,没准还能抢到几个超女。
无论如何,扬州算是彻底乱了,如果闹下去情况会完全失控,大祸将起,万幸的是,扬州还有一个叫蒋瑶的知府。
这位蒋知府平日与人为善,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出头不行了,他跑去找吴经,希望他捞一把就够了,及早收手。
吴经哪里把这个地方官放在眼里,只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
“胆敢抗命,就杀了你!”
蒋知府说了半天好话,却得到这个一个答复,气愤到了极点,他豁了出去:
“趁早告诉你,我抗命自然该死,但百姓是朝廷的百姓,要是逼反了他们,到时追究责任,你也跑不掉!”
吴经一盘算,倒也是这么回事,这才老实了点,局势终于得到了控制。
要说这位蒋知府也真是硬汉,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也彻底想开了,无非就是一死,还有什么话不敢讲,他打定主意,要让朱厚照早点滚蛋。
朱厚照真的来了,他老人家倒还比较老实,只是拿着鱼竿去湖边钓鱼。蒋知府也在一旁陪同,此时江彬已经得到了吴经的报告,说这个蒋瑶妨碍他们发财。于是江彬准备难为一下这位知府。
正巧此时,朱厚照钓上了一条大鱼,他按照老传统,开玩笑地说:
“这条鱼可卖五百金!”
江彬在一旁听见,立刻说道:
“蒋知府,这条鱼你就买了吧。”
这明显是坑人,可出人意料的是,蒋瑶竟然答应了,他不但答应,还马上赶回家拿钱。
没过多久,蒋瑶就捧着一些首饰和一堆衣服回来了。
朱厚照奇怪了:
“你这是干什么?”
蒋瑶昂着头大声说:
“国库没有钱!我只有这些东西了。”
江彬吓得脸都白了,可是朱厚照却没有发火。
他低头想了一下,笑了起来,把鱼丢给了蒋瑶:
“你去吧,这条鱼送给你了。”
事情到这里也算告一段落了,但蒋知府可谓是多年死火山突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打定了主意,就算死也要把朱厚照这尊大佛送出扬州。
不久之后,朱厚照派人来找他要当地特产——琼花。
蒋瑶先生是这样回答的:
“琼花本来是有的,但自从宋徽宗去北方打猎,这花就绝种了,所以没花送陛下。”
这是一句十分刻薄的话,前面曾经说过,所谓去北方打猎,学名是北狩,就是当俘虏的意思,这是明目张胆地把朱厚照先生比作亡国之君。
传话的人吓得目瞪口呆,半天呆着不动。
蒋瑶随即大喝一声:
“愣着干什么,照原话去回就是了,有什么事我来承担!”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朱厚照听到了这句话,只是叹了口气,笑了笑,轻松地表达了他的意见:
“也就这样了,我们离开这里吧。”
在这场皇帝与文官的斗争中,执著的蒋瑶胜利了,他准备欢送朱厚照先生早离疆界。
可是朱厚照先生永远是出人意料的,就在即将离开扬州的时候,他找来了蒋瑶,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自己不能白来,无论如何,你得搞点本地土特产品给我。
这就是传说中黑暗专制、恐怖独裁的明朝皇帝,如此低声下气地要东西,着实体现了其“专制独裁”的本质。
朱厚照的态度固然让人吃惊,但更意外的事情还在后头。
对于皇帝的要求,蒋瑶只回答了一句话:
“扬州没有土特产。”
对此,朱厚照又是一阵苦笑,但皇帝大人就这么空手开路似乎不太体面,结果无奈之下,他硬要了五百匹苎白布,也算挣回了点面子。
蒋瑶终于松了口气,虽然他不喜欢朱厚照,但基本礼仪还是要的,人都要走了,总得意思意思,于是他命令下属摆了酒席,请朱厚照吃饭,算给皇帝大人送行。
可在酒席上发生的事情却让这位知府终身难忘。
朱厚照郑重其事地接受了邀请,向官员们挥手致意,大家正准备聆听他的指示,这位仁兄却突然翻了脸:
“摆这么多酒席干什么,我也吃不了,你们竟然如此浪费吗?”
下面的蒋瑶捏了捏自己的脸,他怕自己在做梦,一夜之间,朱厚照怎么就转了性,成了勤俭持家的模范?
可皇帝大人似乎越说越气,发了话:
“我不吃了!”
看着皇帝发了火,官员们不知所措,现场气氛十分尴尬。不过不用急,朱厚照先生的这句话还没说完。
没等官员们反应过来,朱厚照却又换了一副笑脸,补充了刚才发言的下半句:
“把这些酒席折成银两交给我就是了。”
现场立刻陷入了寂静,极度的寂静。
怎么着?吃不了打包带走也就罢了,您还要折现金?
这兄弟还真讲实惠啊!
看着发愣发呆的官员们,朱厚照得意了,他放肆地开怀大笑,就此扬长而去。
皇帝陛下自然不缺钱,更不用说这几个酒席钱,他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娱乐百官,其乐无穷啊!
正德十四年(1519)十二月丙辰,朱厚照终于到达南京,至此,自八月从北京出发,一路走一路游,足足四个月时间,朱厚照终于达到了他此次旅行的终点。
在这里,他将遭遇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不祥的预兆】
当朱厚照得意洋洋地踏入南京城时,他身边的江彬也被激动的情绪所笼罩。
但是他激动的原因与朱厚照先生截然不同,经过长期的筹划和准备,他的计划已经完成,即将进入实施阶段,而实施的最佳地点,就是南京。
而在这之前,他还必须处理一个心头大患——王守仁。
但王守仁先生太不容易对付,所以这次他设计了一个极为阴毒的圈套,并指使张忠具体执行。
不久之后,张忠在朱厚照前转悠的时候,突然不经意间感叹了一句:
“王守仁实在不是个忠臣啊。”
朱厚照问他为什么。
“他现在一直在直隶(南)江西一带,竟这么久都不来朝见陛下,实在目中无人,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见他,此人一定不会来的!”
听起来是个有意思的事情,朱厚照决定试一试。
江彬之所以能肯定王守仁不会应召,其中大致包含了“狼来了”的原理。
以往江彬经常假冒朱厚照的名义矫旨办事,大家心里都有数,而王守仁和他矛盾很深,唯恐上当受骗,前来受死。而以王先生的性格,万万不会想到,这次的旨意真的是皇帝陛下发布的。
王巡抚,安心呆着吧,藐视皇帝的罪名你是背定了!
可没过多久,他就又懵了,因为有人告诉他,王守仁已经赶到了芜湖,正准备觐见皇帝。
让你来你不来,不让你来你偏来!江彬想去撞墙了。
这自然还是要托张永先生的福,他及时通知了王守仁,让他日夜兼程,快马赶过来,给了江彬一下马威。
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实在不是一句空话。
朱厚照也知道王守仁到了,他倒真的想见见这位传奇人物,这下可把江彬、张忠急坏了,他们多方阻挠,准备把王守仁赶回去,绝不让他与皇帝见面。
王守仁已经受够了,他知道江彬还要继续整他,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很难有终结的时候,为了给江彬一个教训,他准备反击。
一天后,张忠突然急匆匆地跑来找江彬,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消息:
“王守仁不见了!”
又是一头雾水。
“他去哪里了?”
“派人去找了,四处都找不到。”
见鬼了,总不至于成仙了吧,看见他的时候嫌他碍眼,心烦;看不见他的时候怕他搞阴谋,心慌。
“快去把他给我找出来!”江彬的精神要崩溃了。
王守仁没成仙,他脱掉了官服,换上了便装,去了九华山,在去的路上,他逢人便说,自己已经看破红尘,不想争名夺利,准备到山里面当道士,了此余生。
王巡抚要当道士!这个轰动新闻顿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张永不失时机地找到了朱厚照,告诉他,王守仁平定了叛乱,却不愿意当官,只想好好过日子,所以打算弃官不干,去修道了此一生。
朱厚照被感动了。
他找来江彬,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让他今后老实点不要再乱来。
然后他传令王守仁,不要再当道士了,继续回来当他的官。
于是王道士在山里吃了几天斋,清了清肠胃,又一次光荣复出。
江彬决定放弃了,因为他终于清醒意识到,王守仁先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是绝对无法整倒的。
而更重要的是,不久之后他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如果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必须集中所有精力,全力以赴。
正德十五年(1520)一月,行动正式开始。
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如同往常一样,召集兵部的官员开会,并讨论近期的防务情况,南京虽然也是京城,也有六部都察院等全套中央班子,却是有名无实,一直以来,这里是被排挤、养老退休官员们的藏身之处。
但兵部是一个例外,南京兵部尚书又称为南京守备,手握兵权,负责南直隶地区的防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因此,虽然其他部门的例会经常都会开成茶话会和聊天会,兵部的例会气氛却十分紧张,但凡有异常情况,都要及时上报,不然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会议顺利进行,在情况通报和形势分析之后,乔宇正式宣布散会。
就在他也准备走的时候,却看见了一名千户向他使了个眼色。
乔宇不动声色,留了下来,等到众人走散,这位千户才凑到他跟前,告诉了他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江彬曾经派人去找守门官,想要索取城门的钥匙。
乔宇当时就呆了,他很清楚这一举动的意义。
城门白天打开,晚上关闭,如有紧急情况开门,必须通报兵部值班人员,获得许可才能开。这件事情奇怪就奇怪在,如果是皇帝要开门进出,自然会下令开门,而江彬是皇帝的亲信,日夜和皇帝呆在一起,要钥匙干什么用?
答案很简单:他要干的那件事,是绝对不会得到皇帝同意的。
乔宇打了个寒颤,他已经大致估计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你去告诉守门官,自即日起,所有城门钥匙一律收归兵部本部保管,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借用,违令者立斩!”
“如果江指挥(江彬是锦衣卫指挥使)坚持要呢?”
“让他来找我!”
江彬很快得知了乔宇不肯合作的消息,他勃然大怒,虽说乔宇是兵部尚书,堂堂的正部级高干,他却并不放在眼里。
江彬的狂妄是有根据的,他不但接替钱宁成为了锦衣卫指挥使,还被任命兼管东厂,可谓是天字第一号大特务,向来无人敢惹。但他之所以敢如此嚣张,还是因为他曾经获得过的一个封号——威武副将军。
这是个在以往史书中找不到的封号,属于个人发明创造,发明者就是威武大将军朱寿,当然了,这个朱寿就是朱厚照同志本人。
朱厚照是一把手,他是二把手,他不嚣张才是怪事。
可当江彬气势汹汹地找到乔宇时,却意外地发现,乔宇似乎比他还要嚣张,无论他说什么,乔宇只是一句话:不借。
苦劝也好,利诱也好,全然无用。江彬没办法了,他恶狠狠地威胁乔宇,暗示会去皇帝那里告黑状。
然而乔宇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去好了,看你能怎么样!
江彬不是没脑子的人,乔宇这种官场老手竟然不怕他,还如此强硬,其中必定有问题。
他忍了下来,回去便派特务去监视调查乔宇,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庆幸不已,原来这位乔宇不但和朝中很多高官关系良好,竟然和张永也有私交,张永还经常去他家里串门。
而乔尚书的履历也对这一切作了完美的注解——他的老师叫杨一清。
江彬发现乔宇是对的,他确实不能把此人怎么样,他不想得罪张永,更不敢得罪杨一清,刘瑾的榜样就在前面,他还想多活个几年。
很明显,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必须用别的方法。
江彬的判断十分准确,张永确实和乔宇关系紧密,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调查乔宇的同时,张永的眼线也在监视着他。
根据种种迹象,张永和乔宇已经肯定,江彬有谋反企图。但此人行动多变,时间和方式无从得知,所以他们只能静静地等待。
【失踪之谜】
前方迷雾重重。
这是张永和乔宇的共同感觉,毕竟朱厚照每天都和江彬呆在一起,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只有天知道。
虽然他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过预想,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当那一天终于到来时,事情的诡异程度仍然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丁已朔,乔宇突然气喘吁吁地跑到张永的府邸,他的脸上满是惊恐,一把抓住张永的衣袖,半天只说出了一句话:“不见了!不见了!”
张永脸色立刻变得惨白,他没问谁不见了,因为只有那个人的失踪才能让乔宇如此惊慌。
就在一天前,朱厚照前往南京附近的牛首山游览,当年南宋名将岳飞曾经在这里打败过金军,朱厚照对此地久已神往,专门跑去玩了一天。
可是就在天色已晚的时候,有人惊奇地发现,朱厚照失踪了!
但是奇怪的是,皇帝不见了,他的随从和警卫们却对此并不惊讶,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去寻找,似乎很奇怪,却也算正常——负责护卫工作的人是江彬。
虽然江彬封锁了消息,但是乔宇有乔宇的人,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吓得魂都快没了,连忙赶来找张永,并提出了他的意见。
“情况紧急,为防有变,我这就派兵把江彬抓起来!”
张永倒是比较镇定,他告诉乔宇,目前还不能动手,毕竟局势尚未明朗,而且朱厚照这人比较没谱,出去玩个露营之类的也算正常,抓了江彬,过两天朱大爷自己回来了,那就麻烦了,况且如果匆忙动手,还可能会逼反江彬。
所以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多派些人出去寻找。
“先等等吧。”
这是明代历史上最为离奇的一次失踪,让人费解的是,对于此事,史书上竟然也是讳莫高深,其背后极可能有人暗中操纵,实在是神秘莫测。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十几天过去了,朱厚照连个影子都没有。
“不能再等了!”
已经近乎疯狂的乔宇再也无法忍受了,在这些等待的日子里,他如同生活在地狱里,万一朱厚照真的在他的地盘上遇害,别说江彬,连杨廷和这帮人也不会放过他。
“怎么办?”
他用盼救星的眼光看着张永,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回答:
“我也不知道。”
见惯风浪的张永这次终于手足无措了,如此怪事,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找谁算帐呢?外加这位朱同志又没有儿子,连个报案的苦主也没有,上法院都找不到原告,他也没了主意。
突然,一道亮光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他想起了一个人:
“那个人一定会有办法的。”
几天后,王守仁接到了张永的邀请。
当他听完这件离奇事件的详细介绍后,就立刻意识到,局势已经极其危险了。
但与此同时,他也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朱厚照还没有死。
“何以见得?”张永还是毫无头绪。
“团营目前还没有调动的迹象。”
所谓团营,是朱厚照自行从京军及边军中挑选训练的精锐,跟随他本人作战,大致可以算是他的私人武装,但平时调动大都由江彬具体负责。
“如果陛下已经遭遇不测,江彬必定会有所举动,而团营则是他唯一可用之兵,但而今团营毫无动静,想必是陛下受江彬蒙骗,藏身于某地,如此而已。”
张永和乔宇这才松了口气,既然人还活着,那就好办了。
然而王守仁却并不乐观,因为他的习惯是先说好消息,再说坏消息。
他接着告诉这二位弹冠相庆的仁兄,虽然朱厚照没有死,却也离死不远了。
他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隐藏皇帝是很危险的事情,江彬一向谨慎,也早就过了捉迷藏的年龄,为什么突然要出此险招呢?
答案是——他在试探。
试探谋杀后可能出现的后果,试探文官大臣们的反应,而在试探之后,他将把这一幕变成事实。
在一层层地抽丝剥茧后,王守仁终于找到了这个谜团的正确答案。
现在必须阻止江彬,让他把朱厚照带出来,可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面对着张永和乔宇那不知所措的目光,王守仁笑了。
他总是有办法的。
第二天,南京守备军突然开始行动,在南京附近展开搜索,但他们的搜索十分奇怪,虽然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却似乎既没有固定的对象,也没有固定的区域。
而此时,南直隶和江西驻军也开始紧张操练备战,气势汹汹声威浩大。
对于这一切,很多人都是云里雾里,搞不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江彬是知道的,他明白,自己的阴谋已经被人识破了,突然出来这么大场面,无非是有人要告诉他,不要痴心妄想惹啥麻烦,最好放老实点。
于是在失踪了数十天后,朱厚照终于又一次出现了,对他而言,这次游玩是一次极为难忘的经历。至于阴谋问题,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玩也玩够了,朱宸濠也到手了,朱厚照终于准备回家了。
但在此之前,他还要演一出好戏。
正德十五年八月癸巳,南京。
在一片宽阔的广场中,朱厚照命令手下放出了朱宸濠,但朱宸濠先生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的喜悦,因为他的四周都是虎视眈眈的士兵。
在仅仅获得了几秒钟的自由后,朱厚照一声令下,他又被抓了起来,重新关进牢房。
这就是朱厚照的安排,他一定要亲自抓一次朱宸濠,哪怕是演戏也好,想来也只有他才能想出这种耍着人玩的花样。
终于平定了“叛乱”,朱厚照心满意足,带领全部人马踏上了归途。
在回去的路上,朱厚照也没有消停,路过镇江,他还顺道去了杨一清先生的家,白吃白住闹了几天,搞得老头子好长时间不得休息,这才高兴地拍拍屁股走人。
闹也好,玩也好,至少到目前为止,朱厚照的江南之旅还是十分顺利的,阴谋似乎并不存在,那些黑暗中蠢蠢欲动的人们对他也毫无办法。
皇帝就要回京了,在那里没有人再敢打他的主意,江彬的计划看来要落空了。
可是朱厚照绝对不会想到,死神的魔爪已经悄悄伸开,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那个改变朱厚照一生的宿命之地,叫做清江浦。
正德十五年(1520)九月已巳,朱厚照来到了这个地方,这个充满了迷雾的神秘未知之地。
这一天,他坐上了一只小船,来到积水池,准备继续他的兴趣爱好——钓鱼。然而不久之后,他却突然落入了水中。
另一个千古谜团就此展开。
随从们立刻跳下水中,把他救了上来,朱厚照似乎也不怎么在意,然而这之后的事情却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
朱厚照虽然不怎么读书,却是一个体格很好的人,他从小习武,好勇斗狠,长期参加军事训练,身体素质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奇怪的是,这次落水之后,他的身体突然变得极为虚弱,再也没有了以往的活力和精神,整日呆在家中养病,却未见好转。
对于这次落水,史书上多有争论,从来都没有一个定论,我自然也不可能给出一个结论。
但南京的城门钥匙、牛首山的突然失踪,一切的一切似乎并不是单纯的巧合。
还有那一天跟随他钓鱼的随从和警卫们,我只知道,在牛首山失踪事件发生的那一天,他们作为江彬的下属,也负责着同样的工作。
这个谜团似乎永远也无法解开了,所有的真相都已在那一天被彻底掩埋。
从此,朱厚照成为了一个病人,那个豪气凌云、驰骋千里的人不复存在,他将在死神的拖拽下一步步走向死亡。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乙丑,这一幕精彩离奇的活剧终于演到了尽头。
奄奄一息的朱厚照看着四周的侍从护卫,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就此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一生。
“我的病已经没救了,请告诉皇太后,国家大事为重,可以和内阁商议处理,以前的事情都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
对于朱厚照的这段遗言,有人认为是假的,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朱厚照永不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的人生应该是昏庸到底,荒淫到底的。
其实我也希望这段遗言不是真的,不过动机完全不同。
如果这段话确实出自朱厚照之口,那将是他妥协的证明,这位个性张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与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头子和规章制度斗争了一辈子,却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选择了屈服。
如果这是真的,那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某些人的故意抹黑,朱厚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一位皇帝,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他比他那位勤政老实的父亲要出名得多,如果在辞海里给他专门开一个词条,估计注解中有两个词是跑不掉的:昏庸、荒唐。
以皇帝的标准来看,这两个词用在他身上倒也不算冤枉,他实在不是个敬业的劳动者。
但以人的标准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并不残忍,也不滥杀无辜,能分清好歹,所以在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希望干自己想干的事,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人。
作为人,他是正常的,作为皇帝,他是不正常的。
所以我就此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下一章:第3部:妖孽宫廷 第二十章 新的开始
上一章:第3部:妖孽宫廷 第十八章 沉默的较量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所以称为天子
以人为本
哈哈。上街以相貌抢人。只能保证是个人。不能保证是男人。哈哈哈哈哈哈
言语犀利~
爱
好文彩
可怜的朱厚照。。。。。。。。
笑趴了,哈哈~
写得好,越看越爱看。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朱厚照应该是被江彬算计了。
也许看后面的情节能看出江彬的动机与目的。不过这只不听话的狗不会成为皇上,因为他不姓朱,他跟赵高一类货色。狗奴才想要取代主人
皇帝这份活,真他娘不是人干的
喔,还带骂人的!
于谦,王守仁,都是我偶像
468813825
他娘的,下辈再也不皇帝这货了。
扬州抢男人那个事件很明显是吴经搞的鬼,想趁机捞一票。原因很简单,前面几章也提到了,正德对已婚妇女,甚至孕妇都来者不拒啊!
最后这句话太逗了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说得太对了。
杨廷和看不出来吗
清江浦就是我家乡淮安^_^
作者还说脏话!
估计早被人下了药,只是药效慢,朱厚照就怎么被黑了啊!!!
fdsfdsfsdafdaf
dsfdsfdsfdsffhgjhkhuiyu ytjugyjfghtyudygj
江彬暗算我,大家替我杀了他
朱厚照不是个好皇帝,最多是个顽劣的孩童,如果在现代就是叛逆,生不逢时·
朱厚照太可爱了,太可笑了。
朱厚照临死前该这么说:聪明盖兮起群臣,政不利兮由好玩。由好玩兮可奈何。明兮明兮奈若何。
那江彬呢?最后有被定罪吗?
朱厚照死于杨廷和之手
江彬死得惨
厚照,你又顽皮了。。。。
所谓的超女们看了这段不知作何感想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经典!!!
所以历史上能将皇帝坐的风生水起通常不是人
朱厚照是个好老大,可小弟仰咋一个个这不讲义气呢。
朱厚照还是很可爱的,一个更接近于人的皇帝,我喜欢!
关于他在关外指挥作战的历史一定是被后人改了。这小子不爱理朝政,但还是有军事的天份
真的是个悲剧,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不得不做却实实在在不想做的事,终于没能做成时,我们也会说,是我自己的错,与他人无关。这句话里的辛酸是让你欲哭无泪的。
厚照兄就是一朵大奇葩,逗比一枚!
朱厚照不该生在那个年代
哈哈,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
其实钥匙在我家里,看你怎么找。
不敢相信,大街上抢人,居然只要是个男的就嫁给他,是不是走后又离婚呢?
太有才了
请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江彬谋害朱厚照的动机是什么啊?就算朱厚照死了也轮不到他当皇上啊?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哈哈哈
皇帝这份活儿,真他娘的不是人干的,哈哈哈
朱厚照不是个好皇帝,最多是个顽劣的孩童,如果在现代就是叛逆,生不逢时·
——
肆意妄为,重用小人,以至民不聊生,冤死之魂不计其数
你以为他不知道?在他眼里,是人命不值玩!
岂是一句顽劣孩童可评,一昏君尔。
生不逢时?
如果放现代,一个官二代,草芥人命,他爹一句吾儿顽劣叛逆。
你就原谅?
你又哪来的资格替受害者原谅?
明朝皇帝个个都有个性,好玩。
明朝皇帝比清代皇帝有趣多了哈。
朱厚照失踪,跑去梅龙镇 调戏李凤姐去了。。。。演了一出《游龙戏凤》的段子。。。
要我说,太监大臣,朱厚照谁也不全信,出宫亲自钓鱼卖,钱多钱少,当地民风,贪官清官一目了然。没钱买鱼?当真?后送布匹大摆筵席,皇帝哈哈一笑,当真只为好玩?未必。经过满清篡改的明史,尤其是看见满清自己歌颂那位私服出访的皇帝,总觉眼熟
明武宗朱厚照开始扶持刘瑾对抗文官集团,后在文官集团和一部分宦官的的反对下被迫杀掉刘瑾,明武宗朱厚照开始明白没有兵权是斗不过文官集团的,明武宗朱厚照为了掌握兵权真是伤透了脑筋,太监不行就扶持武将,比如钱宁、江彬,但毕竟不是自己亲自掌握军队,明武宗最后想出一绝招,溜出京城,亲自去前线,正德十二年秋(1517年)的某一天,明武宗在江彬引导下,神秘兮兮地仅带几百人,“急装微服”飞驰至昌平,准备出居庸关而去。不料,巡关御史张钦坐镇城楼,任凭江彬等人威胁恐吓,坚称来人无关文,就是不让守卒开关门。明武宗一行只得悻悻而归。数日之后,打听到巡关御史张钦不在居庸关,一大帮人连夜出京,“顺利”过关,飞抵至宣府。明武宗下旨让太监谷大用代替张钦之职,阻止文官出关,自己化名朱寿,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任命朱寿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节制边军。这样才拿到了一部分边军的兵权,后来和蒙古小王子pk,一方面是了打击蒙古,保卫国家,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军中立威,彻底掌握这支精锐部队。
明武宗为了掌握兵权,不当傀儡皇帝,是拼了命的,亲赴边疆,指挥军队上阵杀敌,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事,应州之战打的很辛苦,敌人都冲到明武宗的銮驾前了,明武宗凭借着超人的军事天赋,严密的部署,才击败了蒙古小王子。
这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皇帝第一次执掌兵权,也是最后一次执掌兵权。
为了兵权,明武宗把什么都豁出去了,自降身份,亲临前线,指挥杀敌!为了制衡文官的势力,为了做个真正的皇帝,他在拼死一搏!
自从土木之变后明朝的皇帝就再也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了,而正德却以自身的天赋重新开始直接控制军队(大将军朱寿绝对不是正德个人贪玩胡闹)。这引起了文官集团的集体性恐慌,皇帝一但直接控制了军队,文官集团的权力和能量就会大幅缩小,所以文官集团拼了老命的抹黑皇帝,(文官集团坚决不承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胜利与功绩,因为当时就已经发生了翰林院全体官员拒绝向他祝贺的事件)。
不久,负责探听市井舆论的太监不断向明武宗汇报,说百姓们都相信官员的说法,认为皇帝此次其实是打了个大败仗,只不过留了条命回来而已。还要说成是打了胜战,此次战争,完全是因为运气好,连日的大风沙让蒙古兵睁不开眼睛,所以才无奈退去。还说,皇帝在这次战争中单身冲入敌阵,差一点做了蒙古兵的俘虏,只是身边的卫士冒死相救,才逃了回来。皇帝还无耻的吹嘘自己手刃一个敌兵。文官集团绝对不能让皇帝有可以强大到能集体收拾他们的一天,毕竟朱重八杀尽天下贪官的先例摆着呢。
除了拼命抹黑皇帝,文官们还想进一步限制皇帝的行动,当时兵科都给事中汪玄锡、贵州道御史李闰等共同上书,他们说,前日皇帝亲征之役,蒙古骑兵杀掳人民众多,我军也损兵折将,得失相较,实在称不上什么大不了的胜利。希望以后皇帝不要再这样草率亲征,而是要“充扩天理,遏绝人欲,深居九重,恭默思道”(《明武宗实录》)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正史里的记载是“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不是数九寒天,不是塞上冰河,一个自幼舞枪弄棒,上过战场,边塞风寒都不怕的青壮,就这样病死,实在值得怀疑。(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月,明武宗自太原还归宣府。“帝(开宗)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体格真棒。正德冒风雪长途奔波,竟丝毫不觉劳累。)
那些说正德女色过度而死的人基本上是无知,房事害不死人,犹其是象正德这种精力旺盛,敢和猛虎博斗的人,落下水更死不了人,就是我这种身体比较差的人,冬天落水也就是换换衣服,喝点姜汤就好了,更别说正德还有专人医疗和照顾,补品又不缺的人。
传说中的江彬弑君可能性极小:江彬能在朝堂上生存下去完全靠着正德皇帝支持,长期在政权高层的江彬完全没有弑君的理由,甚至保护正德就是自保。
害正德的不可能是江彬,首先,随侍左右的江彬并没有思想准备——武宗去世时,江彬并不在身边,《实录》已证明,武宗死时,只有太监陈敬和苏进在身边,如果武宗早有将死的征兆,江彬怎么可能不一直守在身边?此外,武宗去世前,江彬统帅的“边军”被杨廷和设计调到通州,如果江彬知道武宗有将死的征兆,江彬怎么可能允许边军离开自己?江彬可能也会受宁王的贿,但江彬与正德的关系,低头认个错,基本就能过去。江彬更不可能有害正德的动机,在那时恐怕除了傻子,谁也不会相信正德死了,一个姓江※的会因是正德的义子的关系能当上皇帝,只有没有智商的人才会那么想。江彬也更明白,他的威武副将军的头衔,要是没有正德这个威武大将军,屁都不是,江彬也不可能不清楚,凭他手上那几个兵,别说颠覆明朝,就是占领北京都不够,何况离开了正德支持,他那些军队能有一半以上听他话都难。所以江彬根本不可能有谋害正德的动机。江彬只有在正德死后才有人劝他造过反,而江彬有点脑子,认为造反不行,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和太后套近乎比较有把握。明史只有一句:彬犹豫未决。
我认为正德是被人害死的,凶手不是江彬,而是文官集团。明朝开国初的格局是文武殊途,文武平衡。朱元璋杀功臣是不分文武的,洪武三大案以文官居多,空印郭恒案几乎是对文官势力大扫荡。太祖成祖的思路都是文武平衡。也就是说文官势力独大操纵一切并没有祖制保障。成祖靖难功臣和太祖朝留下的勋贵将门的势力与文官力量达成平衡,甚至有所盖过。这样发展下去明朝可能就是文武平衡不失进攻性的王朝
不幸的是土木之变将勋贵将门一扫而空,于谦组织京师保卫战代表文人掌握军事主导权。土木之变后的守势其实是文官集团的需要:防止新的武将势力产生。
土木之变只是文官独掌大权的契机,其地位还不牢靠,如果有一位皇帝扶持将门鼓励军功,事情还是有反复的。而造成这个反复可能的皇帝就是明武宗正德帝,正德皇帝的作为有意无意的在打压文官集团,重建武将势力。(江彬等人就是培养对象,自然是文官死敌)正德不想承认王阳明平叛功劳也是出于这一原因。更关键的是,皇帝才30出头,马上皇帝又大多身体好,应州之战的表现来看,正德除了实战经验不足,军事天赋还是相当高的,有充足的时间和能力重建足以抗衡文人势力的武将集团,假如南巡不落水,回去恐怕就要筹备出塞作战,给培养对象们垒战功)。因此正德早逝的最大得益者和嫌疑犯正是文官集团(手法可能是:翻船只是意外,正德只是小病,但文官集团趁机串通太医下了慢药致死)
历史虽被篡改,却还是留下痕迹,正德“武宗”名号却没法改!上天有眼,青山遮不住,正德尚武,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些所谓的好玩昏庸,玩美女的房子叫豹房,呵呵,你妈的才厕所叫厨房
江彬不可能反叛,有皇帝在的一天,就有他风光的一天。皇帝没了,凭他那点本事和声誉,不可能当皇帝,顶多是扶持个傀儡皇帝,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连扶持的能力也没有。皇帝也不可能是谁害死的,只可能是长途奔波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邪气入侵。文官集团更不可能害死他。谁当皇帝对他们来讲都差不多,只要不是暴君。哪个皇帝都不可能是好伺候的。
从南京往北京走,怎么还会路过镇江?
皇帝虽然用小人,但也说不上多么重用,因为这些小人多是陪伴在他身边玩的。至于政务,仍然是杨廷和王琼等大臣在处理。这个皇帝虽然不是明君,也算不上昏庸。嘉靖那样数十年使用严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昏庸。
不喜欢朱厚照这个人……正常人也是要担责任的,不会像他那样玩一辈子。另外,清江浦就在我家乡。
老朱在天之灵有何感想呢?
朱厚照其实是个冤大头。党争牺牲品。
“能辨是非,容忍大臣”是朱厚照的一贯表现吗?做皇帝就应该有皇帝的“谱”,朱厚照“比较靠谱”?作者对朱厚照似乎过于偏爱了。
朱厚照先生是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他憨直可爱,全然不理朝政,荒淫昏庸。
那朱厚照难道没向亲信提及他去哪里呢?那船估计被潜伏在水底的人砸了个洞。好端端的怎么会生病,莫非有人给朱厚照先生吃了软骨散?
喜欢,,,1518103474
57和58楼分析得很合理,各方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政治背景和利益
朱厚照是穿越过去的宅男,段子手,键盘侠。
突然觉得朱厚照就是一个平时没人跟他玩,专找各种点子跟人玩的小屁孩。别人难堪了,懵逼了,出乎意料了,他就开心了。
朱厚照:“我就爱玩,你管得着吗?一个个文管天天管着我,没意思。我就要玩,你能把我怎么地?反正我是皇上,你也管不着。”
江彬没有动机。想造反?这理由不成立。谁会找死
作为皇帝的大红人,江彬怎么会想造反呢?难道不是朱厚照活得越久越好?
在这场皇帝与文官的斗争中,执著的蒋瑶胜利了,他准备欢送朱厚照先生早离疆界。
早离疆界~噗~
我我 says:
从南京往北京走,怎么还会路过镇江?
主城区还在江南,走镇江渡口北上扬州。
看到抢到几个超女,不禁回忆起成书的那个时代(已经是21世纪初了)对女人的恶意:短发长裤被骂不像女人,饰品裙装被骂勾引男人,反正骂女人就是正义。
从这部作品看,作者发自内心地尊重女性(不是表面文章),但也不免受到大环境影响。现代女性能靠自己生活,不需要依赖男性,尚且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制,古代又当如何呢?
朱厚照应该生在商人家里,有钱没权自由自在多好啊,等等还有一个问题,他还没有儿子,那一下个皇帝是谁?这繁殖能力也太不行了吧,后宫三千干嘛使的?光知道金钩钓鱼了?
不服文官的皇帝都死得早,之前搞宦官对抗文官的宣德,包括朱厚照,后面宠信魏忠贤的天启,跟文官混得开的嘉靖,不管事的万历反倒长寿,明朝皇帝短命的开始正好是从内阁制度完全成熟开始的,呵呵。之前不是说海外还发现朱厚照叱责官员的圣旨吗,我看朱厚照跟天启都是因为想制约文官集团被文官黑的。
江彬想害朱厚照,自己当皇帝。
祈祷祈福许愿
对于朱厚照的这段遗言,有人认为是假的,因为在许多人的眼里,朱厚照永不会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的人生应该是昏庸到底,荒淫到底的。
其实我也希望这段遗言不是真的,不过动机完全不同。
如果这段话确实出自朱厚照之口,那将是他妥协的证明,这位个性张狂,追求自我的反叛者,与那些限制他自由的老头子和规章制度斗争了一辈子,却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所有的努力,选择了屈服。
如果这是真的,那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抢到几个超女这段,看着着实不舒服。穿衣打扮是个人自由,调侃的时候的时候不必带着偏见,这样很没意思。
喂!我是正儿八经的起兵造反好不好,还没出门就碰上王守仁这个妖怪,被抓住又碰上朱厚照这个活宝,还有没有个正常人啦?弄得我很没面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