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决裂!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拚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为死囚。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类似造反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庆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义正言辞的朱棣本人,心底应该也是发虚的。但有一个人却是真正的兴高采烈。

  这个人就是道衍,对于他而言,这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等待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没有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享乐,有的只是历经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孤灯下日复一日的苦读。

  他满腹才学,却未官运亨通,心怀天下,却无人知晓。隐忍这么多年,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反了吧,反了吧,有这么多人相伴,黄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张昺和谢贵被杀掉了,可是他们的卫士还在门外等着,士兵们看见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问题倒不是两人有什么危险,而是自己的肚皮问题。

  毕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来拚命,你就要管饭,但是很明显今天的两位大哥不讲义气。王府里面自然好吃好喝,却把兄弟们晾在外面喝风。时间一长,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没有加班费给,于是众人回家的回家,搞娱乐的搞娱乐,纷纷散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张、谢两人被燕王杀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杀,这还了得,于是众多士兵操起家伙回去包围王府,但他们虽然人多,却没有主将指挥,个别士兵虽然勇猛,也很快就被击溃。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达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

  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九门。此时九门的士兵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没费多少功夫,就取得了九门的控制权。

  在当时,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城市。所谓关门打狗的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无数心思,调派无数将领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据。

  城中将领士兵纷纷逃亡,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万退到怀来。

  朱棣终于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现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须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创〗

  【不祥的预感】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

  “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谓的皇帝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把自己和当朝皇帝作比较,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毛孩子。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士。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并没有错,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去夺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敌人决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不用再考虑了,前路纵然艰险,总胜过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

  【宋忠的应对】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涌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但是士兵们的慌乱是他无法平息的。

  在很多时候,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他平生可能撒过许多次谎,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拚死一战,宋忠这才安下心准备与燕王作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拼杀,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内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一时间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宋忠虽才具不高,却有决战之勇气,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色,他终于明白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唯一的人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的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日之变。

  朱允炆的考虑是对的,当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爷爷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强的将领数不胜数,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场矛与盾的交锋即将开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水,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但他还是顶着雾水出发了。迎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张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决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然而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年轻的张玉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足的资本的。

  张玉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的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中秋夺城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援军的命运】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关起门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分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战机】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然而朱棣的反应却大出人们所料。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自己的大军已经逼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实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从这个计划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耿炳文的无奈】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部队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型被突破,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也不禁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的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他的专长并非进攻,而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逼近,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耻辱。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李景隆的悲哀】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营里发愁,耿炳文确实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无比却又无法可施。

  时间对于耿炳文来说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浇浇花打发时间,但对于朱棣来说,时间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朱棣是一个造反者。造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入假冒伪劣产品之列,这种东西在乱世可能还很有市场,但现在是太平天下,对政府不满的人并不多,要想找闹事的人实在并不容易,万一哪一天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当良民,把自己一个人丢下当光杆司令,那可就不妙了。

  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在此时,他的情报人员告诉他,耿炳文被撤换,由李景隆接任指挥职务。

  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什么来什么,他跳了起来,兴高采烈的发表了一番演讲。如果要给这个演讲取个名字的话,可以命名为《论李景隆是军事白痴及其失败之必然性》。

  演讲共有五点,这里就不列举了,总之推出的结论就是李景隆必败!

  一个统帅刚走马上任,还未打一仗,居然会让对方主帅高兴的手舞足蹈!

  悲哀!李景隆,我真为你感到悲哀!

  无论李景隆在朱棣的眼中是多么的无能,但他毕竟有五十万军队。朱棣可以瞧不起李景隆,但不能瞧不起那些士兵。在短暂的高兴后,他又陷入了沉思。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拚,胜算并不大,而对方的后勤补给能力要远远胜过自己,拚消耗也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只有积聚力量给对方一个致命的打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虽然士兵们战斗力强,但数量并不多,并且还要派人防守北平附近的大片根据地,总不能找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吧。可是目前能够召集的有战斗力的士兵就这么多了,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借助呢?

  只有那个人了,只能借助他的力量才能确保获得胜利,没有其他办法!

  但这件事情必须要仔细策划,亲自执行,因为别人是对付不了那个人的。可是大敌当前,李景隆就是再白痴,只要知道自己带兵外出,就一定会来攻击北平。北平能够抵挡得住五十万大军的攻击吗?

  顾不了那么多了!死守在这里也是凶多吉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就赌一把吧!

  朱棣把防守北平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并郑重地告诉他:“我把城池交给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军归来之日即是全胜之时!”

  身有残疾的朱高炽还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用如此严肃的语气和自己说话,他隐约的感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朱高炽的感觉没有错,这一战不但将决定朱棣的命运,也将影响他自己未来的人生。

  【目标!宁王!】

  朱棣一向眼界甚高,在众多藩王中,他瞧得起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宁王绝对是其中的一个。时有人评价诸王,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之语。以燕王如此狡猾之辈,竟然还有宁王善谋之语,可见此人确实厉害。

  而在朱棣看来,宁王最厉害的就是他手下的那支特殊武装——朵颜三卫。这是一支朱棣做梦都想得到的部队,也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但这些部队已经明令归宁王指挥,想要染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解决宁王。

  在这场削藩的斗争中,宁王也未能幸免,建文帝对这个能征善战的叔叔并不放心。在对燕王动手的同时,也把手伸向了宁王,而宁王显然没有朱棣那样的反抗精神,他虽然不愿意服从,却也没有反叛的企图。不过在他的内心确实存在着兔死狐悲的复杂情感。

  朱棣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到达了宁王的属地,引起了宁王的警觉,虽然自己目前境况不得意,但还是不想做反贼的。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做好准备,如有意外,就让这位善战的燕王受点教训。

  可是朱棣的行为让他大吃一惊,这位王兄把军队部署在城外,单枪匹马进了城,宁王这才接见了他。一见面,朱棣就摆出了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痛斥建文帝对他的迫害,并表示自己已经无处可去,只好来找兄弟当中间人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顺便在这里混吃混喝。

  宁王终于摸清了朱棣的来意,他欣然答应了朱棣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位一向号称藩王中最强的人也不过是个软蛋,靖难靖到一半就准备投降了,信自然会写,但朝廷是否饶恕他那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此时一副可怜相的朱棣小心翼翼的提出了另一个要求,由于自己的部下都在城外,多有不便,能否允许手下部分官吏进城,也好安排相关事宜。当然大批军队是不会入城的。

  宁王本来有些犹豫,但在得到军队不进入城内的保证后,也就同意了。他相信一群不带武器的人翻不起滔天巨浪。

  朱棣严格遵守了规定,没有派大批军队入城,但他派入城中的人却带着另一样威力巨大的武器——金钱。

  朱棣就在宁王的地盘呆了下来,每天除了吃吃喝喝就和是与宁王谈天,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劝说宁王参加自己的队伍,也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这样的客人自然是受宁王欢迎的,但意思意思也就够了,宁王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毕竟是反贼,还是早点礼送出门的好。

  但还没等他表达出这个意思,朱棣自己就主动提出来了,他表示在此地已经待得太久了,希望回去。宁王大喜过望,这个瘟神终于要开路了。他十分高兴,表示要亲自去送行。

  送行的仪式在郊外举行,无论真情假意,自然也有一番依依话别。宁王此时也有些愧疚,遗憾的对朱棣说:“可惜我没有能够帮上老兄什么啊。”

  朱棣笑了,他一把拉住宁王,说道:“既然如此,老兄和我一起去靖难如何?”

  这就不是客气话了,宁王立刻正色说道:“如大哥需要什么可以直说,靖难之事就不要开玩笑了。”

  朱棣看着他的眼睛,认真的摇了摇头,“我确实需要你,不但需要你,还需要你的朵颜三卫和你所有的一切,你跟我一起走吧。”

  宁王终于明白朱棣的目的了,但他是不会轻易认输的。“难道你认为在我管辖的地方可以任你胡来吗?”

  “我明白,”朱棣又笑了,“所以才让你到郊外来送我。”

  朱棣一声令下,早已布好的伏兵一起杀出,控制了局势,宁王也想动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不听使唤,原来那些见钱眼开的朵颜三卫首领已经被朱棣派进城的人买通,变成了朱棣的人。霎那间,朱棣从客人变成了主人,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其他的人早已放下了武器。

  人真是靠不住啊,以善谋著称的宁王就这样被另一个善谋的人挟持,一同踏上了靖难之路。他郁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中,他只能屈服,而他的这种态度也让朱棣十分满意,最后把他和他的子孙安置到了江西,也算给了他一个好的结局。

  当然朱棣绝不会想到,一百年后,这位宁王的子孙也会依葫芦画瓢,去造他后代的反。这真是应了那句名言: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下一章:
上一章:

92 条评论 发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七章 不得不反了!”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呵呵

  2. 云儿轻轻 says:

    呵呵什么世道啊,幸亏我们处的是太平盛世,不可以乱杀人,谁都没与这样的权利,还相对民主,真是幸福啊

  3. 匿名 says:

    2楼的一看就是妇人之见~

  4. 匿名 says:

    看来3楼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啊,不知道面对个持刀歹徒,又会是何等光景!~

  5. 嘟嘟 says:

    身处太平盛世,真好啊!

  6. 匿名 says:

    李景隆是个人才啊,50万军队,一抬手全葬送了!我真奇怪为什么才毁了30万人的赵括名气比他大!

  7. S+ says:

    首都是北平?不是你南京吗,朱棣后来迁过去的

  8. 不问朝政多年 says:

    宁王若真的善谋,那么朱棣来做客他至少应该做出2个选择,要么擒住朱棣交送朝廷,在皇帝面前立上一个大功,让他就算有心对自己下手,也摸不开这个面子,保自己的安全。要么直接就和朱棣合作,打下来江山就算他自己做不到皇帝,也可以做个开国功臣,地位不在今日的王爷之下。无论如何他不该什么也不做,以为朱棣真是来做客的。

  9. 巢氏 says:

    历史太悲催

  10. 鬼算子 says:

    朱棣太牛了!厚黑道学很棒.历史的舞台属于这些善于运用手段和果断,大义之人

  11. 步悬一线 says:

    做人蠢到李景隆这份上,我觉得我干什么蠢事都不惭愧

  12. 朱元璋 says:

    拿瓦砸你你还不改。。。

  13. 当年明月 says:

    6楼的,李景隆的50万没死光啊,只是被打败了,有的跑了,有的降了;赵括输给白起,30万人被连夜活埋了。

  14. 凤鸣菩提 says:

    看到这里,估计他造反是成功的了

  15. 啦啦 says:

    没想到朱棣能够轻而易举地拿下宁王,宁王真是太惨了,这么快就完了。他的手下也都是小人啊!

  16. 朱元璋 says:

    朱棣啊,你竟敢强我孙子的江山!

  17. ‖繁华以落〃花下的悲伤ˉ says:

    靠,那个朱允炆也够戳的真是和他的名字一样‘都是猪’

  18. 申时行 says:

    还是觉得造反很刺激

  19. 天涯浪子 says:

    朱棣说出要部分官员入城,军队留在外面的时候我也没感觉有什么问题啊,换了我是宁王也会同意的。看到后面真有种毛骨怵然的感觉,真是个防不胜防的小人啊。

  20. 匿名 says:

    都不说啦,朱棣不当皇,明早被灭啦。

  21. 匿名 says:

    正因为朱棣上台,明朝才有后来的历史。不畏外帮,敢打敢战。南沙西沙是谁占的,都不是朱棣。

  22. 辰一 says:

    都是一些好厉害的人啊

  23. 猪作文 says:

    强者淘汰弱者,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好歹是姓朱的把姓朱的灭了,不然朱元璋打了一辈子江山然后费尽心机的去治理,在黄泉之下还不蛋疼菊紧到冒青烟啊、

  24. 朱重八 says:

    燕王够厚够黑 宁王能够隐忍 肯定教育子孙 不忘家耻 燕王不懂得斩草除根啊

  25. 朱重八 says:

    话说燕王到宁王那 李景隆一点不知情 这战机就错失了 情报工作太差

  26. 13 says:

    朱棣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皇帝!!!

  27. Oo欣oO says: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看宁王智商也不高。、、、、、、、、、g

  28. vfdg says:

    (⊙o⊙)…额

  29. 猪猿獐 says:

    挺佩服老朱滴

  30. 葱葱 says:

    是不是古人都如此聪明,唉,真想穿一回。

  31. 朱元璋 says:

    我的子孙竟然会造反

  32. says:

  33. 老板~结账 says:

    顶一个~好文章!

  34. 小磁 says:

    朱棣造反的年龄到底多大,怎么道衍都六十多了,他才四十啊?

  35. 胡杨漫天 says:

    为什么才毁了30万人的赵括比毁了50万的李景隆名气大!原来是50万没死光,30万是死光了,唉…….真是一将功成万古枯啊!

  36. 顶燕王 says:

    两位王爷在过家家吗?宁王对燕王这么好,就算之后不造反,谁信呢!朱允炆正愁没有借口,收拾了燕王,下面就是宁王了。所以这段子俺是不信的。

  37. 朱元璋 says:

    老子生前管得了天管的了地,看谁不爽就抽谁。没想到死后这帮兔崽子们这样瞎鸡巴搞

  38. 老子生前管得了天管的了地,看谁不爽就抽谁。没想到死后这帮兔崽子们这样瞎鸡巴搞 says:

    朱元璋

  39. 匿名 says:
  40. 低功耗的空间和空间框架 成本vnmmjghjg says:

    天天

  41. 防盗门 says:

    …….

  42. 慢岗村的 says:

    俺是第一次评论这部书,为啥就恁不容易哩。喜欢本书久矣

  43. zxq says:

    呵呵,第一次看到建文帝说那句 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的话时我真无语了,如果他真说过这话,那他活该丢了皇位

  44. 朱元璋先祖 says:

    评论里好多我的后代啊

  45. 阿水 says:

    “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应该是,朕要你在战场上弄死他,哪怕他投降了,看看后来朱高煦反叛,朱瞻基一开始也没有杀他,只是关起来而已。说白了,朱允炆就是一种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心态,对待燕王这样,对待燕王儿子也这样,与仁慈无关

  46. 哈哈 says:

    很好看

  47. 匿名 says:
  48. 朱元璋认识我 says: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49. (ˇˍˇ) says:

    宁王没派人监视燕王么。莫非手下全是砸金子就动摇的人

  50. 记忆破碎 says:

    好看

  51. 老祖 says:

    杀出一条血路?

  52. 我是只朱 says:

    我同意45楼阿水的观点

  53. 闲聊 says:

    朱允炆不硬不软、不狠不慈、不昏不明,不是做帝王的料,迟早要被干下来,自己的叔叔反他比别人反了强

  54. says:

    敢于合万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燕王顶着被宁王绑去向朝廷求赏的压力,敢于孤身入城,仔细读来,如此气魄,朱棣可真是个奇男子。就是徐达、常遇春再世,恐怕也难与朱棣一争高下!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宁王后代造反却还是失败了,说明朱棣老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人啊!!

  55. 路人甲 says:

    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有2种理解 1是不杀叔叔 2是你杀吧,只要杀叔叔之名不在我头上就好了

  56. 暗君子 says:

    可惜大明最后还是落在了满族人手里~

  57. 飞翔的企鹅 says:

    其实建文帝也是不错的皇帝,不知道如果他能一直做下去会怎样,中国历史会改变吗?

  58. 洪武大帝 says:

  59. 匿名 says:

    一个个的都是傻逼

  60. .lzy says:

    朱棣还是不错的。至少他没像朱元璋那样杀人。这样的用兵之法是大逆不道的(现代)

  61. 张居正 says:

    我个人认为朱棣比他老爹厉害,更会治理国家

  62. 匿名 says:

  63. 匿名 says:

    。。

  64. 血儿 says:

    为什么没人萌朱棣和宁王呢……

  65. Lavinia says:

    #Kasia, zapewniam, że nie tylko wygląda. a mówi to ktoś, kto uważał, że tylko na nogach można poznać miasto. choć do autobusów tuyyytscznrch to się chyba nigdy nie przekonam. ale rowerowo, jestem jak najbardziej na tak! pozdrawiam

  66. 刘伯温 says:

    你ྉ妈ྉ!老ྉ子ྉ出ྉ场ྉ几ྉ率ྉ太ྉ他ྉ妈ྉ少ྉ了ྉ吧ྉ!

  67. 物极必反,极致必疯 says: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68. 开口之间 says:

    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吗

  69. 朱元璋 says:

    你们这些瞎鸡巴评论的,难道不知道历史没有假设吗?虽然我孙子被我儿子干掉了,但江山还是我老朱家的,况且我儿孙那么多,死几个也没关系。我大明朝对中华还是有贡献的!

  70. 匿名 says:

    60楼的,朱棣杀的人也不少,只方孝儒便灭了十族

  71. 明月依旧 says:

    不得不感配朱棣足智多谋,善于把握情势啊!当被人告发时,他便装疯,放下贵体,去菜市场胡闹。为了把宁王也拉进这趟浑水,他先把自己的野心遮掩,让宁王不设防,让他以为自己纯粹是来宁王府大吃大喝,一副毫无大志的神情。宁王又最怕别人把他拉上贼船。朱棣居然又用大把的宝钞、白银收买了宁王的朵颜三卫,然后又在郊外设下伏兵,等宁王送自己到郊外时,必有一番客气。朱棣啊,朱棣,智商超级爆表!

  72. 朱元璋 says:

    61楼张居正,你还没出场呢瞎说什么

  73. 张居正 says:

    ……

  74. 梦回清初杀鞑子 says:

    书生误国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建文帝阵营的人不知兵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75. 高拱 says:

    73楼去死

  76. 大大 says:

  77. 峥嵘岁月稠 says:

    朱棣,一生的战士,有勇有谋有运气,确实了不起,是当皇帝的料

  78. 朱棣,一生的战士,有勇有谋有运气,确实了不起,是当皇帝的料says: says:

    朱棣,一生的战士,有勇有谋有运气,确实了不起,是当皇帝的料

  79. 朱九九 says:

    我朱九九即将登场

  80. 得道多助 says:

    明朝奇葩皇帝真多,朱允炆失败不可避免

  81. 阿猪 says:

    想知道更多关于宁王的细节

  82. 宁王 says:

    我这么矬?说好的“猛”呢! 你妈哟!

  83. 明朝奇葩皇帝真多,朱允炆失败不可避免 says:

    不得不说,74楼真相了。

  84. 匿名 says:

    但宁王子孙没反成

  85. 宁王 says:

    王守仁啊王守仁……

  86.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87. 奥力给 says:

    朱瞻基…….

  88. 朱瞻基 says:

    楼上的,你叫朕干什么?

  89. 王守仁 says:

    85楼的,叫我?小心我再打你一顿!

  90. 恶心人 says:

    好一招反客为主。

  91. 淡泊宁静 says:

    李景隆也没那么不堪。毕竟对手是2000年来唯一以皇帝身份封狼居胥的朱棣。换了别人,也一样败的惨。如果只用进攻北平一门的事情说事,那未免有点苛责。平安、盛庸、铁铉,最后不一样失败。
    没办法,对手太强,强在所有人都是打心底里对朱棣服气。这就没法打。

  92. ssss says:

    好看!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