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一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灵璧,最后的胜利】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说北军即将失败,应该把徐辉祖调回来保卫京城,于是刚刚取胜的徐辉祖又被调了回去。留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于感觉此地不易防守,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合兵到灵璧坚守。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属下士兵本来就已经疲累交加,护送粮饷的队伍却又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于是两人一碰头,决定明天突围逃跑,为保证行动一致,他们还制定了暗号:三声炮响。

  第二天,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准备溜号,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士兵们听到暗号,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三声炮并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号,正好相反,这是北军的进攻信号!

  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

  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场面,准备进攻的北军正好遇到了仓皇出逃的南军,哪里还讲什么客气?北军顺势追杀,不但全歼南军,还俘获了平安等三十七员大将,只有何福跑得快,单人匹马逃了回去。

  朱棣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胜利,他踢开了前进路上的最后一颗绊脚石,开始向最后的目标挺进。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至此之后,南军再也没有能够组织起像样的反攻,在历经千辛万苦,战胜无数敌人后,朱棣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盛庸、铁铉、平安已成为过去,没有人能够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扬州,此时城内的守护者是监察御史王彬,此人本想抵抗,却被属下出卖,扬州不战而降。

  扬州的失陷沉重的打击了南军的士气,今天的我们不用看地图,只要稍微有点地理常识,也知道扬州和南京有多远,朱棣的靖难之战终于到了最后阶段,他只要再迈出一脚,就能够踏入朝思暮想的京城。

  坐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他万万想不到,削藩竟然会搞到自己皇位不保。他六神无主,而齐泰和黄子澄此时并不在京城之中,他的智囊团只剩下了方孝孺。既然如此,也只能向这个书呆子讨计策了。

  方孝孺倒是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的拿出做学问的态度,列出了几条对策:首先派出大臣外出募兵,然后号召天下勤王,为争取时间,要派人去找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让土地,麻痹朱棣。

  朱允炆看他如此有把握,便按照他的计划行事,希望这位书呆子能够在最后时刻拉他一把。

  后来的事实证明,方孝孺确实是一等忠臣,但却绝对不是一等功臣。他所提出的外出募兵、号召勤王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朱棣已经打到了门口,怎么来得及?而所谓找朱棣谈判割让土地换取时间就更是痴人说梦了。玩弄诡计争取时间正是朱棣的强项,哪里会上方孝孺的当。朱棣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造了四年反,并不是为了拿一块土地当地主,他要的是天下所有的一切。

  话虽如此,当时的大臣们还是按照方孝孺的部署去安排一切,其中最重要的与朱棣谈判的任务被交给了庆成郡主。请诸位千万不要误从这位郡主的封号来判断她的辈分,事实上,她是朱元璋的侄女,朱允炆的长辈,按照身分和年龄计算,她是朱棣的堂姐。

  庆成郡主亲自过江去和朱棣谈判,朱棣热情地接待了她,这也使得这位郡主认为朱棣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了一大堆兄弟骨肉不要相残之类的话,朱棣听得很认真,并不断点头称是。

  庆成郡主顿觉形势一片大好,便停下来等待朱棣的答复。朱棣看她已经讲完,才终于开口说话,而他所说的话却着实让庆成郡主吓了一跳。

  朱棣用平静的口气说道:“我这次起兵,只是要为父皇报仇(不知仇从何来),诛灭奸臣,仿效当年的周公辅政足矣,希望皇上答应我的要求。”

  然后他意味深长的看了这位堂姐一眼,接着说道:“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攻破城池之日,希望诸位兄弟姐妹马上搬家,去父亲的陵墓暂住,我怕到时候惊吓了各位。”

  说完后,朱棣即沉吟不语。

  这是恐吓,是赤裸裸的恐吓!庆成郡主以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弟,原来自己刚才所说的全都是废话,而这位好弟弟不但一意孤行,竟然还敢威胁自己,她这才明白,在这个人眼中根本没有兄弟姐妹,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支持他的,就是反对他的。

  庆成郡主不了解朱棣,也不可能了解朱棣,她根本无法想象朱棣是经历了多少痛苦的抉择和苦难的煎熬才走到了今天。眼看胜利就在眼前,竟然想用几句话打发走人,简直是白日做梦!

  朱棣把他与庆成郡主的谈话写成了一封信,并交给她带回去,表明自己的态度。

  朱允炆知道了谈判的结果,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他的对手没有也不会下一道“勿伤我侄”的命令,他审视着皇宫中的一切,那些宦官宫女和大臣们仍旧对他毕恭毕敬,但他心里明白,即使不久之后这里换了新的主人,他们依然会这样做的。

  因为他们只是仆人,只要保证他们的利益,主人之间的更替对于他们而言实在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朱允炆终于发现,所谓拥有天下的自己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无助的人,他的一生并不是用来享受富贵和尊荣的,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天起,痛苦已经开始,他要防备大臣、防备藩王、防备宦官和身边的所有人。他和他的宝座是一个公开的目标,要随时应付外来和内在的压力与打击。

  他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自己的权力,一旦权力宝座被人夺走,也就同时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因为皇帝这种稀缺产品在一个统一的时代有且仅能有一个。这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

  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自己,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

  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听天由命吧!

  【一张空头支票】

  朱棣在回绝了朱允炆的求和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他陈兵于浦子口,准备从这里渡江攻击京城,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这最后的时刻竟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抵抗者是盛庸,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朱棣。盛庸确实无愧于名将之称号,他在最后关头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了顽强的坚持下去。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虽然他并没有把这种忠诚保持到底。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朱棣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如果朱棣就此退走,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谓天助有心人,当年被黄子澄的英明决策放走的无赖朱高煦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可是帮了朱棣的大忙。他十分兴奋,拍着自己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努力,世子身体不好!”

  这个所谓世子就是他的长子朱高炽,这句话在朱高煦听来无疑是一个传位于他的指令。于是便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在生力军朱高煦的全力支持下,北军大破盛庸,之后一举度过长江,到达了最终的目的地京城。

  朱高煦是肯定会拚命的,因为打下的江山将来全部都是自己的,自己不拼命谁拼命?不过他似乎并没有仔细分析朱棣的话,朱棣其实只是说是世子身体不好,也没有说要传位给他。这句话绝就绝在看你怎么理解,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这句隐含了太多自由信息的话对于朱高煦来说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朱高煦是大家公认的精明人,但要论机灵程度,他还是不如他的父亲,他似乎忘记了支票只有兑现才有效,而他的父亲很明显并不开银行,却是以抢银行起家的,这样的一个人开出的支票如果能够兑现,那才是怪事。

  无论后来如何,至少此时的朱棣达到了他的目的,顺利的过了江。下一步就是进城了,可这最后的一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的京城是由富商沈万三赞助与明朝政府一同修建的,城墙都是用花岗石混合糯米石灰砌成,十分坚固。而城内还有十余万军队,要想攻下谈何容易!

  城内的朱允炆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拒绝了逃往南方的决定,听从了方孝孺的建议,坚守城池。这位方孝孺实在是个硬汉,当朱允炆怕守不住,向他询问如果城池失守该当如何时,他竟然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是理所应当的事!”

  方孝孺虽是书生,一生未经刀兵,但大难临头却有铮铮傲骨,可佩!可叹!

  话虽如此,但当时京城的坚固防御也是方孝孺敢说硬话的原因之一,朱棣连济南都攻不下,何况京城?

  可是方孝孺并不懂得,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朱棣也不是傻瓜,他敢于率军围城,自然有破城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十分有效。

  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间谍,现在是时候介绍他的两位高级间谍了,这两个人负责镇守京城的金川门,一个是谷王朱橞,另一个是李景隆。

  李景隆与朱棣自幼相识,后虽交战,但李景隆颇有点公私分明的精神,不管打得多厉害,并不影响他和朱棣的感情。而且从他那糟糕的指挥来看,他也算是朱棣夺得天下的功臣。

  虽然李景隆打过很多败仗,被人骂作草包饭桶,但毕竟在气节上没有什么问题。而其后来私通朱棣的行为却给他戴上了一顶新的帽子——“内奸”。如果把靖难比作一场足球赛,李景隆原先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蹩脚的后卫踢进了乌龙球,而在他决定出卖自己的主人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打假球的人。

  至此,李景隆终于解下了自己的所有伪装,他不但不要脸,连面具也不要了。此后他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综合看来,他的一生是草包的一生,无耻的一生,如果李文忠知道自己生出了这样的儿子,可能会再气死一次。

  无耻的李景隆无耻的活了下去,并不奇怪,因为这正是他的生活方式。

  在这两个内奸的帮助下,朱棣的军队攻入了京城,江山易主。

  【气节】

  所谓气节这样东西,平日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作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而在这种时候,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

  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屠刀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

  这种气节才是真正的勇气。

  朱允炆呆坐在宫中,他并非对这一天的到来毫无预料,但当它终于来临的时候,还是显得那么残酷,皇帝做不成了,老百姓也做不成了。走上了这条路,真的不能回头了。

  而此时他身边的谋臣已然不见踪影,那些平日高谈阔论的书呆子终于明白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在这最后的时刻,连齐泰和黄子澄也不见踪影。朱允炆彻底懂得了什么叫做众叛亲离,他愤怒的对着空旷的大殿喊道:“是你们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但此时他的怒喝不会再有群臣的响应了,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的回声。

  到这个时候,无论斥责谁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回望着这座宫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这是一个人人向往尊崇的地方,生在帝王之家,何等显耀、何等荣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非常熟悉,但身为皇子,他却对此地并无好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他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太多太大的压力。

  在他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物,他们不顾一切,使用各种阴谋手段,坑害、诬蔑、残害他人,只是为了一个目标——权力。

  难道顶峰的风景就真的那么好吗?朱允炆苦笑,他深有体会,高处不胜寒啊,但是富有戏剧性的是,似乎每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但每个人都不理会它。他们仍然不断地向着顶峰爬去。

  烧掉这座宫殿吧,把它彻底毁掉!

  朱允炆的抱怨和愤怒是有道理的,但他却低估了他的那些谋臣们的气节,齐泰和黄子澄以及许许多多的人没有逃跑,他们正在以一己之力挽救朝廷的危亡。

  齐泰在广德募兵,黄子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黄观在杭州募兵。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并被处死,宁死不屈。

  黄观,我们之前提到过这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当时他的职务是右侍中。

  他的募兵没有多大效果,但在听到京城即将不保的消息后,他仍然坚持要到京城去,虽然他也明白这一去必无生理。但对于他而言,履行诺言,尽到职责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苟且偷生。

  当他走到安庆时,消息传来:京城沦陷了,新皇帝已经登基。

  黄观明白大势已去,但他却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慌张,只是哀叹痛哭道:“我的妻子是有气节的人,她一定已经死了。”

  之后他为妻子招魂,办理完必要的仪式,便坐船沿江而下。到罗刹矶时,他穿戴整齐,向东而拜,投江自尽。

  黄观没有说错,他的妻子在他之前已经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而死。无论如何,他们夫妇最终还是团圆了。

  黄观作为朱允炆的亲信和殉节者,遭到了朱棣的妒恨,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划去,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虽然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件事情,但在此我还是要为这位勇敢的人再次正名:

  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其登科名为篡权者朱棣划去,尽忠而死。

  我相信,真相是永远无法掩盖的。

  有气节的人并不只有以上的这几个人,与齐泰一同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在听到齐泰被抓的消息后,知道大势已去,便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然后他们双双自尽而死。对于这两位书生而言,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诚如他们的遗言所述,他们一生光明磊落,无惭于后世。

  事实证明,气节决不只属于那些士大夫们,普通人也有气节。

  台州的一位樵夫就是一个有气节的人,他是一个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这也很正常,因为在当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上山砍柴,然后挑到城里去卖。他卖柴从不开二价,也从不骗人。很多人买他的柴,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不应该与靖难扯上什么关系。然而他这样的一个人却在听说京城陷落后,投东湖而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很傻,无论哪个皇帝登基,你不是照样砍你的柴,过你的日子,但我却认为他的行为已经告诉了我们,公道自在人心。

  他虽是一个普通的樵夫,却心系天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抗议,投湖自尽就是他唯一的表达方式。

  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只要你有勇气。

  除去文人和老百姓外,一位武将也表现出了他的忠诚,此人是盛庸手下的大将张伦,在盛庸兵败投降后,北军也希望招降他,张伦笑着说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会出卖自己的人吗?”

  说完毅然赴死。

  张伦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我们之前也并没有提到过他,他虽然没有什么战功,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与之相反的事,如盛庸、平安这些职业武将却全部投降了朱棣。

  盛庸、平安身负大才,素有谋略,历经百战,却反而不如自己的部下和一个普通的樵夫!诚然可叹。

  【疑团】

  朱允炆当然并不知道臣下的这些义举,他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其实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很明显,朱棣并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围困皇城,给朱允炆自绝或是让位的时间。

  但朱允炆的选择却出乎他的意料,烧毁宫殿说明朱允炆并不想让位,但这位有几分骨气的侄子却也没有自杀,因为在入宫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从此成了千古之谜,此事后来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连锁效应,而朱允炆的逃走本身就如同一部侦探小说,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暴行】

  朱棣终于坐上了他的宝座,他认为这是自己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多少次命悬一线,多少次功败垂成,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和成功。

  而在短时间的兴奋后,朱棣立刻意识到,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清除那些反对他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于是历史上一幕罕见的暴行开演了。

  朱棣首先找到的是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名满天下,而且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对他说过:“殿下攻下京城后,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但你一定不能杀他!如果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就会绝了!”

  有这位军师的警告,朱棣自然不敢怠慢,他预料到方孝孺一定不会轻易投降,但他也不会想到事情居然会演变成一次破历史纪录的惨剧。

  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其实所谓起草诏书找其他人也可以,但如果是方孝孺亲自写的,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所以这份诏书非要方孝孺写不可。

  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应召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

  方孝孺哭着进了大殿,不理朱棣,也不行礼,朱棣十分尴尬,劝说道:“先生不要这样了,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而已啊。”

  这句话激起了方孝孺的愤怒, 他应声问道: “ 成王在哪里?!”

  “自焚死了。”

  “成王的儿子呢?!”

  “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那成王的弟弟呢?!”

  “这是我的家事。”

  社会青年朱棣终于领教了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让人拿出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他写。

  方孝孺不写。

  继续强逼。

  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四字。

  朱棣已经愤怒得丧失了理智:

  “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诛我十族又如何!”

  实事求是地看,方孝孺说这句话并不一定真想让朱棣去诛灭自己的九族,然而他却不了解朱棣,朱棣不是那种口口声声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的话的人,但他却可以保证明年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

  而且他十分精通暴力法则,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他,至少他的使用技巧已经超过了当年的陈友谅,因为他懂得一条重要准则: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

  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但人类又一次展现了他惊人的的创造力。那多出来的一族要感谢朱棣的发明创造,他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方孝孺是一个敢于反抗强暴的人,他虽然死得很惨,却很有价值,他的行为应该成为读书人的楷模,为我们所怀念。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杀人犯在残杀第一个人时是最困难的,但只要开了先例,杀下去是很容易的。

  于是,朱棣开始了他的屠杀。

  由于下面的内容过于血腥残暴,我将尽量用简短文言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差者可以免观。

  铁铉,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

  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秦,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无言以对,无言可评。

  【软弱】

  很多人在读到这里时,经常会发出朱棣是变态杀人狂之类的感叹,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是一个有两张面孔的人,他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而这些屠杀反对者的暴行并不能说明他的强大,恰恰相反,却说明了他的心虚。

  古罗马的凯撒在得知自己的妻子与一个政治家通奸后,并未发作,虽然以他的权势地位完全可以惩处那个人。他与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并在后来重用了那个与他妻子通奸的人。

  凯撒并不是傻瓜,也不是武大郎,他是一个有着很强的权利欲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不理会自己妻子的背叛行为,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着极强的自信,他胸怀天下,相信属于他的东西始终是他的。

  是的,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朱棣是一个软弱的人,由于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日夜都担心有另一个人会仿效他夺走自己的位置,他也畏惧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他不断的屠杀那些反对者,修改了历史。但事实证明反对者是始终存在着的,而历史也留下了他残暴的印记。

  越过那历史的迷雾,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强大自信朱棣,相反,在那光辉的宝座上,坐着的是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用警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并不断地对他们说:

  “这是我的宝座,你们不要过来。”

  我相信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朱棣一如既往地陷入了沉思之中,经历了如此的风雨波折,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一般在这个时候,没有人敢打扰他,但朱能例外,他战功显赫,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党的消息,他如往常一样走到朱棣的身边,开口打断了沉默:

  “殿下,……”

  朱棣的头猛地抬了起来,用一种极其阴冷的眼光注视着朱能。

  朱能畏惧了,那可怕的目光让他不寒而栗,即使战场上的拼杀也从未让他如此胆寒,他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他改正了这个错误。

  “皇上。”

  朱棣终于还是走入了代表最高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有一条规则却可以保证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据这个地位。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了。父亲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你虽然没有把皇位交给我,但我还是争取到了,凭借我自己的努力。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任者。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我将把你的光辉传扬下去,让所有的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大明!

下一章:
上一章:

215 条评论 发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一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呵呵 最后一句话挺有意思

  2. 天明马啼涯 says:

    原来最厉害的武器叫有容乃大,原来最彻底的恐惧叫疾恶如仇。

  3. 云水禅心 says:

    朱棣,你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不愧为开创大明盛世的君主。

  4. 匿名 says:

    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历史,是不是削藩才是正确的?是不是朱棣就该死?

  5. 豆豆 says:

    终于成功了

  6. 石山 says:

    伟人即是最下流的小人

  7. 贺林豪 says:

    一将功成,何止万骨枯!

  8. kaixin says:

    历史更替就是这样,适者生存,适应历史发展的最终就会胜出,而且说明一点,人性的弱点

  9. 福履绥之 says:

    凌迟刑罚据说从辽朝起就实行了,据说是把行刑的人用网勒紧,肉都鼓出,用刀一块一块割去,据说明朝有个太监叫刘瑾被凌迟用了4747刀,割了三天,看了心惊胆战啊,

  10. 福履绥之 says:

    凡犯大逆不道之罪用凌迟,如子弑父母、媳弑公婆和丈夫、叛逆篡权者等

  11. 紫林旧主 says:

    殉国……思想束缚下的产物…………
    谁人胜非为治天下,谁人治天下百姓方可得安居哉?
    与其殉国,不如留着性命,换个主子去治国,为百姓伸张正义而死,不是更得其所么?这和文天祥是不一样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的统治下人民不会安宁,可朱棣呢?方孝孺啊,与其指责朱棣,怎胜留着性命待他日为百姓与他辩论……
    殉国之举,真乃无聊愚蠢之极……

  12. 朱允焕 says:

    作为建文帝的我的评论:孩子们,这就叫气节!!!!!!!!!!!!!

  13. 方孝孺 says:

    气节!! 这需要勇气

  14. 匿名 says:

    〖生即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15. 匿名 says:

    0

  16. 燕王 says:

    朱棣也是被逼的,我觉得他挺可怜,根本没有选择,只是为了活着而已。

  17. 计然 says:

    我很敬佩建文帝手下那些不投降大臣的气节,但我觉得这些大臣并不合格。真正合格的重臣,应该是出有效的点子,帮建文打败朱棣。像铁铉这种级别的官员,还情有可原,毕竟不处在决策的中心。而黄子澄和齐秦就难辞其疚了,都出了些什么烂主意呀?这两人最后的气节,只能说明他们是忠臣,但不是能臣。

  18. 不问朝政多年 says:

    果然这一段争议最大。对于作者而言,不难看出他是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他的情感倾向于建文帝,这从他对那些守节的大臣的大加赞赏可见一斑,其实史学界对方孝孺等大臣最终守节而死的这一选择多数是持保留态度的。朱棣和朱允炆谁更有资格去做皇帝,不能简单从感情立场去判断,朱允炆作为最终的失败者,一定会赢得一点同情票,而朱棣之后的杀戮也一定会招来不少反对票,但毕竟不能简单的由此得出谁好谁坏的结论,历史人物不可以好坏论之。

  19. 不问朝政多年 says:

    如果说被逼造反、为了自保而造反的朱棣是小人,活该被后世口诛笔伐,那么“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又该做何评价?说到修改历史,李世民对当年那件事也篡改过,为什么我们对老李可以既往不咎,只评价他伟大的一面,却要对老朱穷追猛打?这对老朱是极不公平的。

  20. 朱棣 says:

    作者完全把自己的个人喜好代入了对历史的评价之中。方孝孺之流当真有那么伟大?仔细去看一下历史,这帮人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事!无益于君,无益于国,无益于民,于乱世不能定国,盛世不能治国。永乐才是真伟人。判断一个统治者好赖的标准,不是他道德有多高尚而是要看老百姓生活的咋样。而且永乐造反都是被朱允炆给逼的。作者为朱允炆抱屈是想告诉我们刀架脖子上要主动伸出脖子来挨刀做一个大大的顺民吗?

  21. 水果 says:

    高处不胜寒,
    顾影唯自怜。
    回首君王路,
    心酸二十年。

  22. 漠然 says:

    成王败寇

  23. 中原 says: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骨肉相残为江山,有过叛逆的灭十族保江山,噫嘻

  24. 都付笑谈中 says:

    这两人的战争决定了世界后500年的走向,西方开始走资本主义,霸占全球,东方开始走向没落。当时的明朝时最先进的。

  25. 都付笑谈中 says:

    建文帝赢了,现在霸占全球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

  26. 墨峰 says:

    写得好极了,不过作者有时候写的话让我分不清是玩笑还是故事

  27. 当年明月 says:

    其实,我觉得自保只是朱棣造反的一个借口,以他的雄心壮志,他绝不会满足于一个王爷,成为九五之尊才是他的目标

  28. 花儿朵朵 says:

    朱棣好像是人们追求的偶像一样,成熟老练

  29. 花儿朵朵 says:

    实际上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流氓

  30. 呵呵 says:

    25L你去看看明史 看看方孝孺 黄子澄 之流上台后都干了些什么利国利民的事 看看朱允炆是个什么明君 要是没有朱棣 我不敢说什么霸占全球的是什么国家 至少明朝在朱允炆手里就要走向没落

    我觉得当年明月把太多的个人感情投入到历史的讲述中 那些关于道衍 和朱棣心理描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是个 朱棣 道衍黑

  31. 权力 says:

    成王败寇,权力斗争而已,哪有正义与邪恶。另外,说到殉国,什么是国,他们只是忠于自己的主人而已。国,不是建文帝。

  32. 权力 says:

    明知大势已去,还募兵,拉着无辜百姓送死,不断的延续纷争制造仇恨,自私的奴才。大势已去的时候,若是为了尽快结束权力更替,恢复生产,民生而死,才是殉国。都是读圣贤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才是国。

  33. 权力 says:

    这不是史书,作者有无感情倾向都没问题。客观的看,建文的某些臣子,奴才就是奴才,愚蠢就是愚蠢,浅薄就是浅薄。他们的愚蠢和浅薄挑起了战争,荼炭生灵。他们殉的只是他们的主子,不是殉国。

  34. 笨蛋 says:

    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方孝儒之流恐怕是怕活着以后做不出贡献,所以先死,得一个殉国的美名,顺带再拉一群无辜的人陪葬!你可知,他们是不是想死,做你的亲人朋友 好可怜的!死比活来得容易简单,有本事就要像魏征!留命与朱棣辩论,气气他!这才是有效的报国和报仇!

  35. 乐了 says:

    江流赴海,泥沙沉聚。

  36. 乐了 says:

    笨蛋掌握大智慧。

  37. 碧梧枝 says:

    明知大势已去,还募兵,拉着无辜百姓送死,不断的延续纷争制造仇恨,自私的奴才。大势已去的时候,若是为了尽快结束权力更替,恢复生产,民生而死,才是殉国。都是读圣贤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才是国。
    ———————————
    汪精卫、贝当之流卖国的时候都是这么认为的。

    你怎么得天下,就要允许别人学着你做,朱棣可以叛乱,于是他的子孙就没有权利指责别的藩王叛乱。

  38. 燎原火 says:

    殉国……思想束缚下的产物…………
    谁人胜非为治天下,谁人治天下百姓方可得安居哉?
    与其殉国,不如留着性命,换个主子去治国,为百姓伸张正义而死,不是更得其所么?这和文天祥是不一样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的统治下人民不会安宁,可朱棣呢?方孝孺啊,与其指责朱棣,怎胜留着性命待他日为百姓与他辩论……
    殉国之举,真乃无聊愚蠢之极……
    ——————————————
    太可怕了,日本趁着中国腐败打进来就可以做汉奸么?

    这么看的话,裕仁天皇治理日本比蒋介石领导中国只强不弱。

    是不是战场上的每个士兵都可以这么想?尤其在对方打着一些很漂亮的旗号之时?

  39. 5156 says:

    朱棣只是利用了猪晕问的愚蠢,——为毛不杀

  40. 明成祖 says:

    写书之人有点偏颇

  41. sgjhjkh says:

    燕王朱棣知道他的侄子不会杀他,他还继续,这足以体现权利的魅力了吧!!我想就是时代不同,如果当年明月在古代,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谋士吧!哈哈哈哈哈

  42. 过客 says:

    或许一个人的本心最初并没有那么残忍,只是经历的太多,他不赶尽杀绝那么自己或许将成为死的最惨的那一个,很同情那些人,但那个社会本身就注定了那样的一种结局的趋势,祷告吧!

  43. 不忍 says:

    始终,祸不及妻儿啊~

  44. zkn1968 says:

    内战和外战没有可比性,楼上某些人就不要来把贝当、汪精卫之流拖进来搅混水了。

  45. 爸爸妈妈说让我们 says:

  46. 朱重八 says:

    明月在古代,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谋士吧!穿越还可以 到了古代 思想很容易束缚 忠义圣贤就是主流 说实话我也是标胶偏建文的 20岁的孩子做了个帝王 还被人抢了去 同情 可怜他不会玩政治 搞屁削藩还是太嫩 虽说朱棣的人格魅力很大 但他的暴行让人抵制 再说书呆子 没什么能力 大家都知道 但他们都用生命维护封建时期的“道义” 好义节 当然也不排除面子问题 你要是降了 建文那么信任你 死后怎么面对老朱小朱 天下人还不骂死你 活也不成

  47. 信天游 says: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天下刚定,再起杀伐终究不吉,为何别人不反偏偏朱棣造反,他留下也是祸害,早晚要出大事死更多人,他要甘死也就不会再死那麽多无辜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影子。文帝更适合当时的环境帝国刚建需要这种温和人给国家一个喘息时间!

  48. 爱钱 says:

    世间无道理,孔子害人不浅

  49. 匿名 says:

    历史本就不是给弱者准备的,年龄小?只能说明他不适合这个位置,不适合却又占者,这就是最危险的举动

  50. 昔年如风 says:

    斯人已逝,
    往事已矣。
    悲凉明月,
    深锁回忆。

  51. 13 says:

    大家的评论很精彩!做方孝孺的亲戚朋友很悲惨,他的一句“灭十族如何”就害死了800多人。朱棣有个性!!!

  52. 军师 says:

    朱棣虽残忍,但他毋庸置疑的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他成功了,不对吗?

  53. 军师 says:

    不要怜悯逝者,怜悯生者吧,特别是那些心中无爱的人。

  54. 张居正 says: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读到这里,我无言以对

  55. 匿名 says:

    大方

  56. 八路 says:

    人家敢死还不敢活吗?上面的那些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当你面对死亡你不知道有多难受

  57. 被篡改的历史 says:

    这就是历史

  58. 噢噢 says:

    好无奈啊

  59. 旁观者 says:

    按照楼上的说法,那元侵宋时我们还抵抗毛线啊。崖山十几万人殉国都是脑残了?所以不要用现在的观点去衡量古人的价值取向。有时忠君就是爱国!正统就是正统,篡位就是篡位!哪怕你后来占领全球了,你还是篡位。据说方腰斩后还用血写了十三篡字,这就是文人的气节。值得我们后人所敬仰。不论他做了啥事,心中的浩然之气万古永存。

  60. 匿名 says: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61. 浅笑 says:

    浅笑看着有点气愤,怎么那么残忍呢!出生在帝王之家不是什么好事,没有亲情可言。对敌人善心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一切似乎是天注定的,朱允文没有做皇帝的气概,朱元璋千算万算都没算到叔侄残杀…

  62. 祸害 says:

    孔子这个混蛋,主张忠君,死脑筋,封建礼教,产生君主专制,中国才没发展资本主义

  63. 李自成 says:

    我吧

  64. 笑看 says:

    带入情感的史文很没意思,特别是擅猜别人的心里活动。

  65. 老朱 says:

    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什么乱臣贼子,靠实力说话!

  66. 太子 says:

    多亏沈万三

  67. 匿名 says:

    凌迟实在残忍

  68. 我站在原点 始终很怀念 says:

    唉,方孝孺固然死得惨,但朱棣虽然活着心里也不安呀。

  69. 道衍 says:

    这个世界,本就是弱肉强食,朱棣就是那强者。
    权与力,没人不想要!

  70. 噬菌体 says:

    建文帝真是混蛋,你把朱棣当叔叔,人家把你当侄子了吗?

  71. 匿名 says:

    这打仗的剧情真是狗血,有这么巧麽

  72. 匿名 says:

    71什么心态,这是历史,又不是小说,请不要用剧情这个词。而且一堆人说作者投入个人感情,黑朱棣,捧方孝孺。我觉得说这些人的都是没认真看的。作者只是在赞扬他们的气节,至于其他方面前面已经说了书生误国。至于朱棣,作者虽然点明了他的缺点,但看最后几段,说明他对朱棣所做的贡献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作者就事论事,该赞的赞,该批的批,哪怕同一个人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形象,而不是把人脸谱化了,这正是当下最缺少的。我觉得反倒是你们代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73. 匿名 says:

    听说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找惠文帝。方孝儒们真的好象在用别人的鲜血为自己铺平一张成名路,愚忠!!!朱熹啊,你真的闭得上眼么?

  74. 匿名 says:

    人真的太残忍了!

  75. 小玩子 says:

    太可怕了

  76. 你大爷 says:

  77. 卖逼大爷 says:

  78. 织田信长 says:

    只看半句话,天下笑蛤蛤

  79. 匿名 says: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天下刚定,再起杀伐终究不吉,为何别人不反偏偏朱棣造反,他留下也是祸害,早晚要出大事死更多人,他要甘死也就不会再死那麽多无辜的人,他是朱元璋的影子。文帝更适合当时的环境帝国刚建需要这种温和人给国家一个喘息时间!

    71什么心态,这是历史,又不是小说,请不要用剧情这个词。而且一堆人说作者投入个人感情,黑朱棣,捧方孝孺。我觉得说这些人的都是没认真看的。作者只是在赞扬他们的气节,至于其他方面前面已经说了书生误国。至于朱棣,作者虽然点明了他的缺点,但看最后几段,说明他对朱棣所做的贡献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作者就事论事,该赞的赞,该批的批,哪怕同一个人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形象,而不是把人脸谱化了,这正是当下最缺少的。我觉得反倒是你们代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80. 匿名 says:

    朱棣终于还是走入了代表最高权力的大殿,这个大殿他并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磕头朝拜,或是上贡祈怜。但这次不同了,他已经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他正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俯视着群臣。虽然这个位置不久之前还属于他的侄子朱允炆,虽然他的即位无论从法律的实体性和程序性上来说都不正常,但有一条规则却可以保证他合理但不合法的占据这个地位。

      这条规则的名字叫做成王败寇。

      朱棣终于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这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现在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了。父亲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你虽然没有把皇位交给我,但我还是争取到了,凭借我自己的努力。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个帝国最适合的继任者。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我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我将把你的光辉传扬下去,让所有的人都仰视我们,仰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81. 匿名 says:

    朱棣较朱元璋仁慈的多,朱元璋的残暴是对准那些有功于他的人,朱棣的残暴只是对准那些反对他的人

  82. 匿名 says:

    朱棣当了皇帝是好事,皇帝继续给建文帝做靠那几个重文轻武的书呆子,如果蒙古没灭干净又要回归蹦跶统治了

  83. 胡杨漫天 says: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84. 透过历史看人生 says:

    宽容并不是软弱。

  85. 冷眼旁观 says:

    一代帝王,成必血雨腥风。杀人是必须的。斩草除根也是必须的。朱棣和朱元璋的杀戮随然残忍但这是维持一个国家安定所必须作的。总要牺牲一部分人来成全一个人,一个朝代的巩固杀是必须的课题。所以不论什么朝代的杀戮都没有错。

  86. 仰望帝国 says:

    建文即使自焚而亡,知其臣子之行,亦当含笑,他和海瑞一样是好人,只惜生于皇家,否则以他的性格和能力入阁为相也绰绰有余。真正适合生在帝王家的是陈友谅。

  87. 天下大势 says:

    方孝孺的朋友们很倒霉,他们中很多人其实跟方孝孺根本八竿子打不着,只是互相认识而已,平时在街上碰到也就是点个头,打个招呼,最多一起吃个饭喝个茶聊个天什么的,只为了他一句“诛我十族又如何”,就被莫名其妙的拉到刑场上陪斩,不知道他们在刑场相见时,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看着方孝孺。

  88. zxq says:

    怎么评论都是朱棣粉呀?难道现在流行造反有理?

  89. 看客 says:

    作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那个时代。用现代看法去看待过去不公平,社会次序,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都大不同。对于杀不杀方孝孺人等,我的看法是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与其养着让天下读书人念念不忘,不如杀了一了百了。他们的死时间会冲淡这一段历史,他们活着就可能成为读书人气节方面的“精神领袖”,对帝国的将来不是好事情。

  90. 我就说一句 says:

    看到这里我想说一句了,作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和历史有关的都应客观描述,但上述文字里太多作者自己主观观点,和当代学生教科书有何区别?评断一个君主是否功与过应该从当时大多数百姓生活水平来分析,成王败寇本身就无所谓对与错,我们看历史只是为了更好的取前人之长,鉴前人之短,至于历史的真实性谁也无法保证,本身就是胜利者改写过的。

  91. 匿名 says:

    如果朱棣不反,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亡!那么,还不如放手一搏。赢了,天下。输了,死亡。不过即使死亡也可以留下精彩的一笔!看看其他王爷的下场!就明白了,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1·反 2·等死
    你们觉得你会选哪一个呢?

  92. 焦糖玛奇朵 says:

    五楼的,你的名字……

  93. says:

    明末之时,文人官员节操不如妓女,实拜朱棣及其后代所赐

  94. 苹果 says:

    我倒觉的明月的立场在朱允炆上是不好的,毕竟历史是没有对错的。性格决定成败,朱允炆的性格和他用的人注定了他保不住他的基业,就算朱棣不反,终有人会反。

  95. 历史没有对与错 says:

    朱允文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他做事不够狠,最后他跑了(传闻)坑了一把对他死忠的人。我觉得投降朱棣也没什么不好,我觉得朱允文这种人效忠他很可能因为他的。性格被他坑的很惨

  96. 山东小伙 says: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

  97. 朱允炆 says:

    擦,老子的故事就这么落幕了,明月兄写的不给力呵。
    朕确实是逃亡了,后来郑和那小子也没找到朕,也算是朕活到寿终正寝了。但愿天上祖爷爷看见朕还没死心里好受些儿,朱棣这家伙也是够缺德的了。

  98. 灰太狼 says:

    终于读完了第一部,写的不错,让我看到了人性美和丑的两面!大明!

  99. 张玉 says:

    ·······

  100. 小饭 says:

    齐秦,凌迟,灭三族 应该是齐泰吧。

  101. 朱允炆 says:

    其实,我来到了21世纪,穿越过来的,你们懂的

  102. 我看历史 says:

    作者是有加入一些个人情感,但我认为他没有说错,亦不算偏颇。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称,作者其实也是比较客观还原了历史,也有公正地给出评价。我反倒觉得有些读者过于吹毛求疵了。
    百家争鸣是好事,再说没人让你们要全盘接受啊,你们自然可以有自己看法,但不必因此否定作者吧!!

  103. 笑看人生 says:

    谁是谁非?任凭后人评说!这才是历史,谁人没有感情,历史虽为公正的历史,但历史是有感情的人所创造,我个人认为:历史的任何一个偶然,必然导致一定的必然。谢谢作者给我带来另一番的历史盛宴。怎样看待历史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04. zyns says:

    这些书呆子们的行动虽然并不能真正挽救国家,但他们毕竟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所以在今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一群勇敢,有气节的人。

  105. 朱棣 says:

    我没有杀齐秦,我是铁杆粉丝。
    齐秦,我爱你!

  106. 谁这么无聊 says:

    哪里有没有感情倾向的历史,历史事实本来就是经过一次次选择的,作为读者,你看的不过是作者给你看到的历史,再去反驳,岂非可笑?

  107. 清朝 says:

    朱允炆最可恨!你能不能早点死!还有什么朱三太子,搞的我心惊胆颤、夜不能眠!!

  108. 楼上一群猪 says:

    你们是怎么看到这里的

  109. 看破红尘 says:

    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不是皇帝的料,还要强努着,倒霉的是大家

  110. 看破红尘 says:

    君主制—朱棣,朱允炆共同的悲哀

  111. 匿名 says:

    气节有什么用?能当饭吃么?

  112. 星空闪烁 says:

    悠悠岁月,向我们诉说不尽的世间奥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但我相信.它不是必然.读史使人明智,使我们窥见生命的智慧与规律.做一个睿智的人.自由地驰骋于天地间.

  113. 超弦学者 says:

    我不知道什么胜者为王,也不知堆动历史进步,我只知道在那个年代有那么一些人为自已心中的信念,为心中的正义而殉道。在我心中他们都是伟大的。

  114. 路人甲 says:

    或许一个人的本心最初并没有那么残忍,只是经历的太多,他不赶尽杀绝那么自己或许将成为死的最惨的那一个,很同情那些人,但那个社会本身就注定了那样的一种结局的趋势,

  115. 路人 says:

    天下本来是朱棣的

  116. 洪万妖粉帝日大 says:

    无对错,无正邪

  117. 路人 says:

    好狠 和朱太祖有得一拼

  118. 朱棣 says:

    宽容。软弱?

  119. 匿名 says:

    朱棣确实有自己的头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为了这个野心太多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去追逐,尤其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怎么都是有,为什么不尝试一下?争取皇位,挺朱棣、

  120. 哈哈 says:

    朱棣脸皮太薄,整天反贼反贼的自喻,还没我大共匪来的光明磊落

  121. 在风中飞舞 says:

    无论朱棣还是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子孙,朱元璋的算盘打得精,子孙后代谁有实力谁来当皇帝!

  122. 闲聊 says:

    在历史转型时期,往往表现的最强硬的就是文人,他们的风骨和气节表明内心的强大

  123. fox says:

    永乐比洪武好
    永乐杀的是敌人和对手
    洪武杀的人战友和忠臣

  124. 匿名 says:

    朱允炆真的慈悲之心吗,不杀叔叔,会不会是因为他不想背负杀叔叔之名,不过只有朱允炆自己知道了,如果不是朱允炆一登基就开始削藩,收拾各位叔叔,可能不会有如此结局吧,毕竟造反的代价是非常之大的,都不会主动去想造反

  125. 匿名 says:

    觉得朱允炆很可悲,生在帝王家

  126. 匿名 says:

    这叫个屁忠臣良将?
    生前不好好辅佐君王安定兴邦,或者将燕王遏止在北平,自己的那些能耐和忠臣非要通过殉国来体现吗?
    我觉得朱允炆也不会觉得他们为他殉国就是忠臣了吧?相反还要恨
    读书人误国

  127. 清后无汉 says:

    朱棣!当时看,不折不扣的是个英雄!你不行就我来!历史也证明在他的统治下明朝才是大明朝!

  128. 参悟 says:

    何为气节?

  129. 路人甲 says:

    生不一定可耻,死不一定伟大
    活着还可以继续创作价值死了却不能
    忍辱负重的活着,为人民,社会做出更加巨大贡献才更不负此生。
    这比所谓的气节更伟大,更值得歌颂。

  130. 匿名 says:

    不愿跟二逼们多说什么看看铁炫的气节再评论!没铁炫这样的国士国家不知道灭亡了多少次了!说愚忠者估计真到那时绝对是汉奸!

  131. 匿名 says:

    朱棣你好样的!如果天下在朱允炆手中,天下不可能像朱棣那样,以朱允炆的性格最多明朝会很清廉,朱允炆没有远见。而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五征大漠的豪情壮志。

  132. 静心 says:

    客观的看待历史!只要是老百姓过得好!谁就伟大!

  133. 苏格拉没有底 says:

    很喜欢明月的文字!

  134. 朱允炆 says:

    朱元璋!你给我留下了些什么人才?一群书呆子。

  135. 服务的事在家在家 says:

    这一段作者加入了很多感情色彩,我觉得朱棣没错。其实不是他自己要反的,而是建文帝逼得,如果不反,那么死的就是他。

  136. 王振 says:

  137. 紫若 says:

    以朱棣和他老爹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他是不可能放过朱允炆的。前文说过,朱棣登机后,天下都是他的,既然能篡改历史中关于他造反原因的部分,为什么不能连他杀害亲侄的事实也一起篡改呢。所以朱允炆不是失踪,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派人偷偷入宫,将朱允炆带走并秘密杀死,放火焚烧皇宫。有人就说了,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将朱允炆杀死,然后放在皇宫里放火一起烧了,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他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所以他造成一个朱允炆失踪的假象,这样他可以说老子不是弑君夺位,皇帝直接跑得不见人影,我压根没杀他啊。如果朱允炆真的跑掉活着,为什么正史里没有关于他的行踪,以明朝当时的特务机构,一个活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最好的解释是这个人已经死了。

  138. 大殿下的阶石 says:

    残暴,残暴!何其暴虐!封建帝王统治下的人命竟如此低贱!夷其族,夷其三族,夷其十族!朱棣真可谓是朱元璋的好儿子!记得隋文帝时期已经废除了灭族一律!为何后世依旧如此!可见正如明月所言,极度的恐惧造就极度的残暴!也许只有杀人才能是人安心一些吧!

  139. 战机 says:

    想想历史真是变化多端啊!一切都在一瞬间啊!朱棣的实力本来只能自保!但没想到竟然能够成功!不可不谓之奇也!难怪明月会偏向于建文!照当时的战局分析,朱棣明显处于劣势!可偏偏艺高人胆大啊!看来夺取皇位乃是天之意也!

  140. 历史 says: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切皆是天道!看客不必为之叫好,亦不必为之神伤!

  141. wmxd227 says:

    建文帝并没有想象那么仁慈啊,从他一登基就对叔叔下狠手来看!
    何况,作者有点偏颇了,写的。
    我敬佩方孝孺的精神,但是无奈于他的能力。
    我想到了史可法!
    东林误国,不就是这样吗?!!?
    当然后来的很多东林党在气节和操守上还要不堪!

  142. 论气节 says:

    气节乃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君不见满清一朝跟皇帝关系好才可自称奴才,大明之后,气节已不知为何物。今日之天朝,气节还能被批评为愚忠,不要以今日之世界观看待古人。有一种东西叫历史唯物主义。

  143. 浪子剑 says:

    看了楼上的评论就知道什么叫成王败寇了。看了当年明月本章和后面对朱棣的评价,就知道什么叫独立客观的思维

  144. 学习 says:

    历史游戏就是这样,现在社会也是一样,软弱就会挨打。。

  145. 匿名 says:

    看评论才有意思,有人说作者是感情是偏向于朱允炆的,有人说作者是偏向于朱棣的,然后一番责备。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两个极端的观感,这才说明其实作者谁也没偏吧?他明明就很客观地指出了朱允炆和朱棣的缺点优点,只不过有时略带调侃意味,所以被误会为讽刺挖苦?
    完全不带感情的叙述,不又成了历史课本了

  146. 只想撕了你俩 says:

    殉国……思想束缚下的产物…………
    谁人胜非为治天下,谁人治天下百姓方可得安居哉?
    与其殉国,不如留着性命,换个主子去治国,为百姓伸张正义而死,不是更得其所么?这和文天祥是不一样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的统治下人民不会安宁,可朱棣呢?方孝孺啊,与其指责朱棣,怎胜留着性命待他日为百姓与他辩论……
    殉国之举,真乃无聊愚蠢之极……

    明知大势已去,还募兵,拉着无辜百姓送死,不断的延续纷争制造仇恨,自私的奴才。大势已去的时候,若是为了尽快结束权力更替,恢复生产,民生而死,才是殉国。都是读圣贤书的,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才是国。

    ————————

    按你俩这颠倒黑白的思维,我们当初还抗什么日,老老实实做顺民认日本人做主子多好。当时的日本比中国强的不是一点半点,抗啥日啊,化干戈为玉帛,国安民乐,讲日文,跪天皇,岂不美哉?
    什么抗日烈士,革命先驱,螳臂当车祸国殃民的迂腐蠢蛋罢了。

    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两个谄谀小人,也配谈气节?
    摇唇鼓舌还妄谈江山社稷,纵古论今,哪个太平盛世是摇尾乞怜奴颜婢膝之徒开创的?
    寡廉鲜耻都不自知。

  147. 匿名 says:

    总是有那么多无聊的人以现代的观点来看过去的事情,并试图引导人向不知节义,苟以生死的方向思考,实在是无耻。无论那个时代谁对谁错,对于这些为信仰而坚持的殉道者,我都报以最崇高的敬意,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知节义,方有希望!

  148. 匿名 says:

    残酷冷血无情,幸亏我们生在和平时代,想到那个画面都有些后怕

  149. 失败的人 says:

    成王败寇,如果朱棣败啦历史就会被改写,无论怎样这都是过去的事啦怎么谈论他都不对改变。。

  150. 论节气 says:

    节气有事不如暂时的忍耐。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他就没想过节气忙?他不过是有更远大的志向。那些为节气而死的人说难听点不过是懦弱,他们没有勇气去忍辱负重。

  151. nan says:

    功过不能相抵。朱棣确实杀人太多。李世民也没人放过。玄武门永远是他的污点。但他们的功绩也会被铭记。虽然并没有什么用,过不了多久,他们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所以说,莫贪功名啊!

  152. 马志军幸福了温暖是你吗,安心就变成什么车,aknsnc/ss says:

    无语

  153. 专制主义是绞肉机 says:

    专制主义是绞肉机,老百姓白白搭上性命

  154. 我还是一只猫 says:

    感觉这场战像是游戏,有绝对优势的建文帝竟然输了。

  155. 朱棣 says:

    朕要灭骂我的人的十一族

  156. 永乐 says:

    118楼的,敢冒充朕,朕灭你13族。不是刚说的11族

  157. 看历史更要爱思考 says:

    从这第一部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确实加入了太多作者的个人感情因素在里面,对人物的描写不是很客观。比如:一、建文帝,其实说白了就是无谋无能:1. 本应该在燕王发动最后进攻之前就要发召命召集天下诸侯勤王的,他却看着燕王一路跑到自己的家门口,等到了扬州才想起来召集诸侯勤王,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2. 其实建文帝的南军中本身也算是隐藏着很多的能人志士,但是他不能做到慧眼识珠,甚至有时瞎猫撞上死耗子选对了,他却听信他言,中途换人,他不倒台谁倒台。所以看出建文帝并没有作者所描写的那么好,那么仁慈,只是一个不能知人善用的混小子。二、朱棣,虽说他起兵造反是真,但是确实也是被建文给逼的,他不造反也不会落得一个好下场,而且在自己四年造反之路上,他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优秀军事才能以及百折不挠的品质,我相信:仅凭这两点朱棣就可以作为我们无数当代人打拼自己的事业的榜样(出色的专业技能+能始终坚持做下去的决心),他是值得称赞的!而不像作者所写的那样,一副小人得志的面孔。

  158. 茫茫 says:

    历史没有正义邪恶,成王,败寇。

  159. 无晴雨 says:

    明月评说洪武事,分明邪恶斟酌词,江山易主成败路,明君何故暴行依.

  160. 无晴雨 says:

    唉,看完了第一章,总得小结一下哈:元璋性暴,允炆性懦,要知朱棣如何,看完第二章再说吧。

  161. says:

    名不正则言不顺,不管你是多么英明的君主,但你始终是个篡逆者

  162. 匿名 says:

    成皇败寇

  163. 武安君 says:

    呵呵

  164. 梅子 says:

    160楼赞

  165. 明月依旧 says:

    朱元璋的决断能力强,一旦踏上了血仇之路,要做就要做绝,绝对不允许有奸臣出现。朱元璋的目光长远,不仅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夺得统领天下的权利,更是为后代子孙创造了一套体制。非凡的人一旦走上不寻常的路,就得承受更多的风霜、更多的责任,不努力不行啊!后面还有敌人的火炮朝着自己的屁股呢!

    官逼民反,侄逼叔反!这朱允炆猜忌心太重了,也只是从侧面说明他坐上皇位,是朝夕不能寐的。人人都觊觎宝座,一把金龙榻即是权利、荣华富贵的象征,那些有野心的人谁不渴望自己能有娇媚的后宫佳丽三千、又能手握重兵之劝、还能对那些文武百官呼喝,大显自己的威势,我是九五之尊!

    打战就是不能软弱,得有决断力,更重要的是,不能见血就晕,作为统帅的你见血都昏厥过去了,士兵们的士气肯定衰了,还谈什么胜利喔。

    明知朱棣已攻入京城,就应该早早地召集各大藩王。被逼的朱棣一旦踏上反贼之路,就得一鼓作气夺下王位,如果他一旦输了,那么他即将面临的是斩首。

    做大事者切忌优柔寡断。

  166. 知愁居 says:

    历史的车轮不可抵挡,而不是NO ZUO NO DEAD!及时不削藩,即使没有朱棣,朱允炆也会下台的!历史有历史的必然性!

  167. 唐宇轩 says: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朱元璋本就是一个自私的帝王,那么明朝的后代帝王一个比一个自私就解释的通了。

  168. 匿名 says:

    其实,明月提到的大臣们的气节,说得高大上一些,是气节,说得直白通俗一点,是给自己一个了断,不然,也会想铁铉等人被凌迟灭族。

  169. 匿名 says:

    历史上,政权更替,消亡的不止是一个朝代,还有一众为主效力的臣子。

  170. 匿名 says:

    成王败寇而已,连着三章都说了,建文帝上来之后忙于防范自己的亲叔叔并不是完全的失去理智,一个皇帝刚上台就迫不及待做的事情难道不是他当储君时的总结么,肯定发生了让他不得不削藩的事情才会走到那一步。 况且黄子澄齐泰练子宁方孝孺之流确实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能力弱了点,但不代表他们不能治国,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就开始打了,刚上位就打,你怎么知道和平年代建文帝不会是个明君,那几个谋臣不会是治国之臣。

  171. 匿名 says:

    每次看到朱棣的部分,老是想起《穿越时空的爱恋》。。。

  172. 哆来咪 says:

    “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一个人的容忍性要多大 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一个人是要能承担多少 才足以让内心坦然跟平静呢
    一直揪着过往不放 是折磨 可想放放不下 终成痛楚
    有些人 为嘛就喜欢 自我折磨呢
    佛曰 放过自己 宽恕他人 终修得正果

  173. 匿名 says:

    找到心灵的平和的办法 是不是就是去经历 去历练 去感觉 去面对 去承担 去,,,,,,

  174. 梦回清初杀鞑子 says:

    那些自杀的建文旧臣不是什么气节,都是畏罪自杀。他们大多当初在建文帝面前说过藩王的坏话或是替削藩出过主意,所以知道自己就是朱棣要清理的“奸臣”,难逃一死不如自杀。

  175. 梦回清初杀鞑子 says:

    打个比方,三国时吕布被曹操擒获之后,他手下的陈宫选择受死,而张辽选择投降,难道就能说张辽是小人,陈宫是君子?

  176. bufan says:

    后人对历史的评价总是带有个人主观意义,在不同经历的人眼神中朱棣是不同的,但朱棣任何时候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177. 匿名 says:

    李景隆逃将居然成了重要门户将军,奇葩呀!无法理解心里想什么

  178. 史可法 says:

    默默路过,说到殉国与气节,我才是真正的,没有半点争议的,甭跟我说什么顺应历史潮流,降清,我呼你一大嘴巴子

  179. dgtkjc says:

    有那个能力又有那个野心,争取有什么不好,皇位世袭是思想束缚而已,在那个位置上,我可以做到更好,那我来坐这个位置有什么不好。

  180. 匿名 says:

    喜欢朱棣

  181. 匿名 says:

    孔子躺枪,人家可是两千年前的人好吗?自己不会创新,反倒怪两千年前的人太古板,真是可笑

  182. 匿名 says:

    气节不是每个人都懂得

  183. 匿名 says:

    扯淡的所谓气节

  184. 匿名 says:

    把不合格同一个班那就不叫改变和

  185. 匿名 says:

    为了一个大资本家的资产的家族争夺,然后自杀并杀掉自己的小孩,这就是节气。我只想说,这就是脑残。被洗脑的脑残。

  186. 匿名 says:

    朱允炆本来就没当皇帝的本事,逼死那么多叔叔,又不让杀燕王,也是莫名其妙,是个弱智吧?那帮子书呆子本来就该死,祸国殃民,再说,人家老朱家叔侄打架,犯不着搞死这么多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187.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朱允炆可悲啊?燕王无造反之义啊?这都是被逼的逼的

  188. ''' says:

    建文帝倒底是去哪了?

  189. 匿名 says:

    我认为方孝孺自私。到底是忠主还是忠国,这有点说不清,不管怎样,忠是值得褒扬的。但是,为了不让无辜的亲友上断头台,自己就算承受屈辱又如何?从这一点上说,这样的忠,不值得褒扬。

  190. 匿名 says:

    虽然写的很通俗易懂,但个人不喜欢加上作者自己的观点,会影响自己的判断

  191. 1111 says:

    “太可怕了,日本趁着中国腐败打进来就可以做汉奸么?
    这么看的话,裕仁天皇治理日本比蒋介石领导中国只强不弱。
    是不是战场上的每个士兵都可以这么想?尤其在对方打着一些很漂亮的旗号之时?”38楼主说得有道理
    这是小说,加入主观感情无可厚非,而说方孝孺等人是傻子也未免太偏激了,如果日本打着漂亮的招牌侵入中国,我相信总有所谓傻子不当汉奸。

  192. 宇2752 says:

    只能说朱允文真的很无能,既要平藩,又要给朱棣穿上护身符,注定要倒台。朱棣有没有野心,尚且不论,如果没有黄子澄等人的平藩也不会让朱棣装疯卖傻,被逼谋反。从这点来说,朱棣的清君侧也是不得已的,后来大开杀戒也是为了保住皇位。

  193. 宇2752 says: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不是英模子澄等人的平藩也不会让朱棣装疯卖傻,更不会有后来的清君侧。建文帝真是一个无能皇帝,靠着一帮书呆子治理天下,哪有不倒台的。

  194.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195. 当年明月 says:

    我就很奇怪为什么这章评论如此黑作者,作者也并没有说投降的都是小人啊。作者前文几次说方黄齐不是一等功臣、一群书呆子纸上谈兵、朱允炆软弱,反而给了道衍天下第一谋士的美誉、在后文铭记解缙这位只靠《永乐大典》就留名千古的投靠朱棣的文人、大赞永乐盛世(也不是那么完美,比如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但一些有利于民生的规定也被废除,如建文二年下令减轻洪武年间浙西一带的极重的田赋,至此又变重。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州县,恢复徭役三年)。成祖是南北军公认最牛统帅、在皇帝中创下难以企及的武功、屈指可数的亲征大胜者(十全老人就别扯了,到了河北就没挪窝,咋不去承德避暑山庄呢?)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作者也对投到朱棣手下的三杨给了很高的评价,这就是你们所说的“朱棣道衍黑”?朱道之间的对话虽然想象居多,但不失情理,成大事者就该有这种态度和气魄,作者不过是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立场上思考,何黑之有?被戮的忠臣们虽说治国不行,但杀身成仁的勇气就足以令人佩服。“愚忠”这个词在当时根本没有立场,在朕即国家的封建时代不忠君你干脆叫他们去信共产主义好了,能不能有点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的社会某种意义上忠君就是爱国。我们国家就应该多一点像黄道周这种人的铮铮铁骨,少一些自以为是的变通(汪鸟),多一些一心为国的勇气。作者赞叹这些忠臣的气节有何不可?我看大部分人是没勇气所以大加诋毁这种气节吧。确实气节这种东西本身就不是嘴上说说,不敢的人我也不怪你,自问我也做不到,但能不能有点最低要求和底线,自己做不到就敬佩一下这些做到的人而不是说他们愚忠?有无能力治国是另一码事,麻烦区分看待,作者两个方面都讲了,算是比较客观的了。

  196. 当年明月 says:

    说这种气节不过是懦弱不敢担责任,应该去卧薪尝胆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是勇气的体现这没错,面对屠刀还能挺直腰杆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哺乳动物天生就有对死亡的恐惧,把你拉去凌迟试试看?所谓时穷节乃现。自己做不到就麻烦尊重一下,连这都做不到吗?作者也没说卧薪尝胆不好,否则就不会后文称赞李贤李东阳徐阶了。你们这样断章取义真的有意思?

  197. 当年明月 says:

    照你们这么说王阳明先生平叛宁王、毅然留在江西舍生取义的孙燧也不过是愚忠了,阻挡宁王进步势力推翻明武宗腐朽统治呗,就应该顺应天时呗,还应该跟着造反,不对,起义,不对,革命,没错,革命,等宁王登基在他手下大展宏图呗,这样的拖慢历史进步的人渣何德何能得这么多赞誉对不对啊?你们多去喷喷呗,看你们能不能改变那些有脑有眼的人的看法。真是可笑

  198. β says:

    说得好

  199. 恶心人 says:

    狮子王之间的战斗,却死了一堆小动物。

  200. 匿名 says:

    如果我是方孝孺学生,做鬼都不放过他。。。凭什么你死了还要我祭天?

  201. 不知名读书爱好者 says:

    为什么有些被劝降的被人称颂有些却要受人唾骂呢,我们不要一味地拿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隔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人物,你并不知道当时的那些人实实在在地经历着什么。

  202. 花眠 says:

    赞同195楼的评论,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历史人物,而且在下一部中,当时明月描写的朱棣很有魅力,不存在什么朱棣黑,甚至因为作者在下一部中对朱棣的描写,让我对朱棣印象不错。

  203. says:

    啊啊

  204. 糊涂老随 says:

    同意137楼这个观点!
    紫若 says:
    以朱棣和他老爹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他是不可能放过朱允炆的。前文说过,朱棣登机后,天下都是他的,既然能篡改历史中关于他造反原因的部分,为什么不能连他杀害亲侄的事实也一起篡改呢。所以朱允炆不是失踪,最大的可能就是朱棣派人偷偷入宫,将朱允炆带走并秘密杀死,放火焚烧皇宫。有人就说了,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将朱允炆杀死,然后放在皇宫里放火一起烧了,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他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所以他造成一个朱允炆失踪的假象,这样他可以说老子不是弑君夺位,皇帝直接跑得不见人影,我压根没杀他啊。如果朱允炆真的跑掉活着,为什么正史里没有关于他的行踪,以明朝当时的特务机构,一个活人不可能平白消失,最好的解释是这个人已经死了。

  205. 你是什么 says:

    朱棣好残忍。

  206. 你是什么 says:

    我怎么觉得建文帝有点点傻。

  207. 乱弹 says: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他们只要觉得自己值就行,大可不必加太多个人情绪

  208. xxx says:

    看得出来作者不喜欢朱棣了,但他也没选择只能造反

  209. 习帝 says:

    朱棣的手段值得借鉴

  210. 1 says:

    【灵璧,最后的胜利】

      似乎是要配合朱棣的决心,朝廷方面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说北军即将失败,应该把徐辉祖调回来保卫京城,于是刚刚取胜的徐辉祖又被调了回去。留在小河与朱棣对峙的只剩下了平安和何福,由于感觉此地不易防守,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合兵到灵璧坚守。

      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两人属下士兵本来就已经疲累交加,护送粮饷的队伍却又被朱棣击败,粮饷全部被夺走,这下子可算是要了南军的老命,饭都吃不饱,还打什么仗。于是两人一碰头,决定明天突围逃跑,为保证行动一致,他们还制定了暗号:三声炮响。

      第二天,南军士兵正在打包袱,准备溜号,突然之间三声炮响声起,士兵们听到暗号,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三声炮并不是自己人放的逃跑暗号,正好相反,这是北军的进攻信号!

      原来北军也在同一天制定了进攻暗号,而这个暗号正好也是三声炮响!

      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这是一个极为滑稽的场面,准备进攻的北军正好遇到了仓皇出逃的南军,哪里还讲什么客气?北军顺势追杀,不但全歼南军,还俘获了平安等三十七员大将,只有何福跑得快,单人匹马逃了回去。

      朱棣的坚持终于换来了胜利,他踢开了

  211. 浅灰 says:

    建文应该在朱棣进京的时候软禁朱棣,就不会有后来的生灵涂炭,造孽,互相残杀。

  212. 星渊之主 says:

    有时候,人为是无法改变的,因为。。。这不过是历史的棋子罢了。

  213. 匿名 says:

    燕王篡位,错否?人性使然,命运使然。

  214. 佚名 says:

    比起朱棣的凶狠,我觉得朱元璋更恐怖残暴,朱棣是篡位当了皇帝,肯定不会放过朱允炆的忠臣,可是朱元璋把他自己的功臣杀了个遍,还有朝臣也是几万几万地杀,还剥皮做成草人,做他的臣子简直是不知何时会人头落地

  215. 花荣 says:

    所以能看出作者对朱棣的偏见了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