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6部:日落西山 第十八章 袁崇焕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犹豫的人】

  在东林党里,有一个特殊的人,此人既有皇帝的信任,又有足以扳倒魏忠贤的实力——孙承宗。

  在得知杨涟被抓后,孙承宗非常愤怒,当即决定弹劾魏忠贤。

  但他想了一下,便改变了主意。

  孙承宗很狡猾,他明白上书是毫无作用的,他不会再犯杨涟的错误,决定使用另一个方法。

  天启四年(1625)十一月,孙承宗开始向京城进发,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找皇帝上访告状。

  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朱木匠天天干木匠活,不大见人,还有魏管家帮他闭门谢客,想见他老人家一面,实在难如登天。

  但孙承宗不存在这个问题,打小他就教朱木匠读书,虽说没啥效果(认字不多),但两人感情很好,魏公公几次想挑事,想干掉孙承宗,朱木匠都笑而不答,从不理会,因为他很清楚魏公公的目的。

  他并不傻,这种借刀杀人的小把戏,是不会上当的。

  于是魏忠贤慌了,他很清楚,孙承宗极不简单,不但狡猾大大的,和皇帝关系铁,还手握兵权,如果让他进京打小报告,那就真没戏了,就算没告倒,只要带兵进京来个武斗,凭自己手下这帮废物,是没指望的。

  魏忠贤正心慌,魏广微又来凑热闹了,这位仁兄不知从哪得到的小道消息,说孙承宗带了几万人,打算进京修理魏公公。

  为说明事态的严重性,他还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一旦让孙大人进了京,魏公公立马就成粉了(公立齑粉矣)。

  魏公公疯了,二话不说,马上跑到皇帝那里,苦苦哀求,不要让孙承宗进京,当然他的理由很正当:孙承宗带兵进京是要干掉皇帝,身为忠臣,必须阻止此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大人毫不慌张,他还安慰魏公公,孙老师靠得住,就算带兵,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的。

  这个判断充分说明,皇帝大人非但不傻,还相当地幽默,魏公公被涮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话说完,皇帝还要做木匠,就让魏公公走人,可是魏公公不走。

  他知道,今天要不讨个说法,等孙老师进京,没准就真成粉末了。

  所以他开始哭,且哭出了花样——“绕床痛哭”。

  也就是说,魏公公赖在皇帝的床边,不停地哭。皇帝在床头,他就哭到床头,皇帝到床尾,他就哭到床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皇帝也是人,也要睡觉,哭来哭去,真没法了,只好发话:

  “那就让他回去吧。”

  有了这句话,魏忠贤胆壮了,他随即命人去关外传令,让孙承宗回去。

  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于是他又下达了第二道命令:

  “孙承宗若入九门,即刻逮捕!”

  那个消息的内容是,孙承宗没有带兵。

  孙承宗确实没有带兵,他只想上访,不想造反。

  所以魏忠贤改变了主意,他希望孙承宗违抗命令,大胆反抗来到京城,并最终落入他的圈套。

  事实上,这是很有可能的,鉴于地球人都知道,魏公公一向惯于假传圣旨,所以愤怒的孙承宗必定会拒绝这个无理的命令,进入九门,光荣被捕。

  然而他整整等了一夜,也没有看到这一幕。

  孙承宗十分愤怒,他急匆匆地赶到了通州,却接到让他返回的命令。他的愤怒到达了顶点,于是他没有丝毫犹豫——返回了。

  孙承宗实在聪明绝顶,虽然他知道魏忠贤有假传圣旨的习惯,但这道让他返回的谕令,却不可能是假的。

  因为魏忠贤知道他和皇帝的关系,他见皇帝,就跟到邻居家串门一样,说来就来了,胡说八道是没用的。

  然而现在他收到了谕令,这就代表着皇帝听从了魏忠贤的忽悠,如果继续前进,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跑路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回去睡觉,老老实实呆着。

  二,索性带兵进京,干他娘一票,解决问题。

  孙承宗是一个几乎毫无缺陷的人,政治上面很会来事,谁也动不了,军事上稳扎稳打,眼光独到,且一贯小心谨慎,老谋深算,所以多年来,他都是魏忠贤和努尔哈赤最为害怕的敌人。

  但在这一刻,他暴露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大弱点——犹豫。

  孙承宗是典型的谋略型统帅,他的处事习惯是如无把握,绝不应战,所以他到辽东几年,收复无数失地,却很少打仗。

  而眼前的这一仗,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他放弃。

  无论这个决定正确与否,东林党已再无回天之力。

  三十年前,面对黑暗污浊的现实,意志坚定的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相信,对的终究是对的,错的终究是错的。于是他决心,建立一个合理的秩序,维护世上的公义,使那些身居高位者,不能随意践踏他人,让那些平凡的人,有生存的权利。

  为了这个理想,他励精图治,忍辱负重,从那个小小的书院开始,经历几十年起起落落,坚持道统,至死不渝。在他的身后,有无数的追随者杀身成仁。

  然而杀身固然成仁,却不能成事。

  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终究再无回天之力。

  其实我并不喜欢东林党,因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自命清高,还空谈阔论,缺乏实干能力。

  小时候,历史老师讲到东林党时,曾说道:东林党人并不是进步的象征,因为他们都是封建士大夫。

  我曾问:何谓封建士大夫?

  老师答:封建士大夫,就是封建社会里,局限、落后,腐朽的势力,而他们的精神,绝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

  多年以后,我亲手翻开历史,看到了另一个真相。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遗弃】

  孙承宗失望而归,他没有能够拯救东林党,只能拯救辽东。

  魏忠贤曾经想把孙老师一同干掉,可他反复游说,皇帝就是不松口,还曾经表示,如果孙老师出了事,就唯你是问。

  魏公公只好放弃了,但让孙老师呆在辽东,手里握着十几万人,实在有点睡不安稳,就开始拿辽东战局说事,还找了几十个言官,日夜不停告黑状。

  孙承宗撑不下去了。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提出了辞呈。

  可是他提了N 次,也没得到批准。

  倒不是魏忠贤不想他走,是他实在走不了,因为没人愿意接班。

  按魏忠贤的意思,接替辽东经略的人,应该是高第。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是个相当厉害的人。

  明代的官员,如果没有经济问题,进士出身,十几年下来,至少也能混个四品。而高先生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两个皇帝,连作风问题都没有,到天启三年(1623),也才当了个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厉害的是,高先生只当了一年副部长,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贤本不想用这人,但算来算去,兵部混过的,阉党里也只有他了。于是二话不说,把他找来,说,我要提你的官,去当辽东经略。

  高先生一贯胆小,但这次也胆大了,当即回复:不干,死都不干。

  为说明他死都不干的决心,他当众给魏忠贤下跪,往死了磕头(叩头岂免):我都这把老骨头了,就让我在家养老吧。

  魏忠贤觉得很空虚。

  费了那么多精神,给钱给官,就拉来这么个废物。所以他气愤了:

  必须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干眼泪,打起精神,到辽东赴任了。

  在辽东,高第用实际行动证实,他既胆小,也很无耻。

  到地方后,高先生立即上了第一封奏疏:弹劾孙承宗,罪名:吃空额。

  经过孙承宗的整顿,当时辽东部队,已达十余万人,对此高第是有数的,但这位兄弟睁眼说瞎话,说他数下来,只有五万人。其余那几万人的工资,都是孙承宗领了。

  对此严重指控,孙承宗欣然表示,他没有任何异议。

  他同时提议,今后的军饷,就按五万人发放。

  这就意味着,每到发工资时,除五万人外,辽东的其余几万苦大兵就要拿着刀,奔高经略要钱。

  高第终于明白,为什么东林党都倒了,孙承宗还没倒,要论狡猾,他才刚起步。

  但高先生的劣根性根深蒂固,整人不成,又开始整地方。

  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

  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攻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

  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天启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宁远、右屯、塔山、大小凌河,总之关外的一切据点,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资包括:军队、平民、枪械、粮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他想回家,且不想再来。

  但老百姓不想走,他们的家就在这里,他们已经失去很多,这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高先生说了,必须要走,“家毁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高第逃走的时候,并没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动作实在太过逼真,跑得飞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孙承宗积累了几年的军事物资、军粮随即丢弃一空。

  数年辛苦努力,收复四百余里江山,十余万军队,几百个据点,就这样毁于一旦。

  希望已经断绝,东林党垮了,孙承宗走了,所谓关宁防线,已名存实亡,时局已无希望,很快,努尔哈赤的铁蹄,就会毫不费力地踩到这片土地上。

  没有人想抵抗,也没有人能抵抗,跑路,是唯一的选择。

  有一个人没有跑。

  他看着四散奔逃的人群,无法控制的混乱,说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文官袁崇焕。

  【袁崇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

  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是有纠纷的。他的祖父是广东东莞人,后来去了广西滕县,这就有点麻烦,名人就是资源,就要猛抢,东莞说他是东莞人,滕县说他是藤县人,争到今天都没消停。

  但无论是东莞,还是滕县,当年都不是啥好地方。

  明代的进士不少,但广东和广西的很少,据统计,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特别是广西,明代二百多年,一个状元都没出过。

  袁崇焕就在广西读书,且自幼读书,因为他家是做生意的,那年头做生意的没地位,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

  就智商而言,袁崇焕是不低的,他二十三岁参加广西省统一考试,中了举人,当时他很得意,写了好几首诗庆祝,以才子自居。

  一年后他才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

  袁崇焕去北京考进士了,不久之后,他就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三年后,他又去了,不久之后,又回来了。

  以上句式重复四遍,就是袁崇焕同学的考试成绩。

  从二十三岁,一直考到三十五岁,考了四次,四次落榜。

  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终于考上了进士,他的运气很好。

  他的运气确实很好,因为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名。

  明代的进士录取名额,大致是一百多人,是按成绩高低录取的,排到三甲第四十名,说明他差点没考上。

  关于这一点,我曾去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上看过,在袁崇焕的那科石碑上,我找了很久,才在相当靠下的位置(按名次,由上往下排),找到他的名字。

  在当时,考成这样,前途就算是交代了,因为在他之前,但凡建功立业、匡扶社稷,如徐阶、张居正、孙承宗等人,不是一甲榜眼,就是探花,最次也是个二甲庶吉士。

  所谓出将入相,名留史册,对位于三甲中下层的袁崇焕同志而言,是一个梦想。

  当然,如同许多成功人士(参见朱重八、张居正)一样,袁崇焕小的时候,也有许多征兆,预示他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比如他放学回家,路过土地庙,当即精神抖擞,开始教育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虽然我很少跟野史较真,但这个野史的胡说八道程度,是相当可以的。

  袁崇焕是万历十二年(1584)生人,据称此事发生于他少年时期,往海了算,二十八岁时说了这话,也才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先生是万历四十六年才跟明朝干仗的,按此推算,袁崇焕不但深谋远虑,还可能会预知未来。

  话虽如此,但这种事总有人信,总有人讲,忽悠个上千年都不成问题。

  比如那位著名的预言家查诺丹马斯,几百年前说世纪末全体人类都要完蛋,传了几百年,相关书籍、预言一大堆,无数人信,搞得政府还公开辟谣。

  我曾研习欧洲史,对这位老骗子,倒还算比较了解,几百年后不去管它,当年他曾给法兰西国王查理二世算命,说:国王您身体真是好,能活到九十岁。

  查理二世很高兴,后来挂了,时年二十四岁。

  总之,就当时而言,袁崇焕肯定是个人才(全国能考前一百名,自然是个人才),但相比而言,不算特别显眼的人才。

  接下来的事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太不起眼,吏部分配工作的时候,竟然把这位仁兄给漏了,说是没有空闲职位,让他再等一年。

  于是袁崇焕在家待业一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他终于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务: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天还叫邵武,位于福建西北,在武夷山旁边,换句话说,是山区。

  在这个山区县城,袁崇焕干得很起劲,很积极,丰功伟绩倒说不上,但他曾经爬上房梁,帮老百姓救火,作为一个县太爷,无论如何,这都是不容易的。

  至于其他光辉业绩,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个县城,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好事,很难。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接到命令,三年任职期满,要去北京述职。

  改变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明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京城的就不说了,京察六年一次,每次都掉层皮。即使是外面天高皇帝远的县太爷,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茫茫沙漠,只要你还活着,轮到你了,就得到本省布政使那里报到,然后由布政使组团,大家一起上路,去北京接受考核。

  考核结果分五档,好的晋升,一般的留任,差点的调走,没用的退休,乱来的滚蛋。

  袁崇焕的成绩大致是前两档,按常理,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回福建,升一级,到地级市接着干慢慢熬。

  但袁崇焕的运气实在是好得没了边,他不但升了官,还是京官。

  因为一个人看中了他。

  这个人的名字叫侯恂,时任都察院御史,东林党人。

  侯恂是个不出名的人,级别也低,但很擅长看人,是骡子是马,都不用拉出来,看一眼就明白。

  当他第一次看到袁崇焕的时候,就认定此人非同寻常,必可大用,这一点,袁崇焕自己都未必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的职务虽不高,却是御史,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

  所以他随即写了封奏疏,说我发现了个人才,叫袁崇焕,希望把他留用。

  当时正值东林党当政,皇帝大人还管管事,看到奏疏,顺手就给批了。

  几天后,袁崇焕接到通知,他不用再回福建当知县了,从今天起,他的职务是,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

  顺便说句,提拔了袁崇焕的这位无名侯恂,有个著名的儿子,叫做侯方域,如果不知道此人,可以去翻翻《桃花扇》。

  接下来的事情十分有名,各种史料上都有记载:兵部职方司主事袁崇焕突然失踪,大家都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才知道,刚上任的袁主事去山海关考察了。

  这件事有部分是真的,袁崇焕确实去了山海关。但猫腻在于,袁大人失踪绝不是什么大事,也没那么多人找他。当时广宁刚刚失陷,皇帝拉着叶向高的衣服,急得直哭,乱得不行,袁主事无非是个处级干部,鬼才管他去哪。

  袁崇焕回来了,并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之后十余年的命运:

  “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在当时说这句话,胆必须很壮,因为当时大家认定,辽东必然丢掉,山海关迟早失守,而万恶的朝廷正四处寻找背黑锅的替死鬼往那里送,守辽东相当于判死刑,闯辽东相当于闯刑场。这时候放话,是典型的没事找死。

  事情确实如此,袁崇焕刚刚放话,就升官了。因为朝廷听说了袁崇焕的话,大为高兴,把他提为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监军,以表彰他勇于背黑锅的勇敢精神。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纷纷来为袁崇焕送行,有的还带上了自己的子女,以达到深刻的教育意义:看到了吧,这人就要上刑场了,看你还敢胡乱说话!

  在一片哀叹声中,袁崇焕高高兴兴地走了,几个月后,他遇到了上司王在晋,告了他的黑状,又几个月后,他见到了孙承宗。

  且慢,且慢,在见到这两个人之前,他还遇见了另一个人,而这次会面是绝不能忽略的。

  因为在会面中,袁崇焕确定了一个秘诀,四年后,努尔哈赤就败在了这个秘诀之上。

  离开京城之前,袁崇焕去拜见了熊廷弼。

  熊廷弼当时刚回来,还没进号子,袁崇焕上门的时候,他并未在意。在他看来,这位袁处长,不过是前往辽东挨踹的另一个菜鸟。

  所以他问:

  “你去辽东,有什么办法吗(操何策以往)?”

  袁崇焕思考片刻,回答:

  “主守,后战。”

  熊廷弼跳了起来,他兴奋异常,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已经找到了制胜的道路。

  所谓主守后战,就是先守再攻,说白了就是先让人打,再打人。

  这是句十分简单的话。

  真理往往都很简单。

  正如毛泽东同志那句著名的军事格言: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很简单,很管用。

  一直以来,明朝的将领们绞尽脑汁,挖坑,造枪,练兵,修碉堡,只求能挡住后金军前进的步伐。

  其实要战胜天下无双的努尔哈赤和他那可怕的骑兵,只要这四个字。

  这四个字他们并非不知道,只是不想知道。

  作为大明天朝的将领,对付辽东地区的小小后金,即使丢了铁岭、丢了沈阳、辽阳,哪怕辽东都丢干净,也要打。

  所以就算萨尔浒死十万人,沈阳死六万人,也要攻。

  这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后金军队不过是抢东西的强盗,努尔哈赤是强盗头,对付这类货色,怎么能当缩头乌龟呢?

  然而袁崇焕明白,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

  他还明白,缩头的,并非一定是乌龟,毒蛇在攻击之前,也要收脖子。

  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

  抱持着此种理念,袁崇焕来到辽东,接受了孙承宗的教导。在那里,他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而与此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幻想。

  天启五年(1625)十月,他所信赖和依靠的孙承宗走了。

  走时,袁崇焕前去送行,失声痛哭,然而孙承宗只能说:事已至此,我已无能为力。

  然而高第来了,很快,他就看见高大人丢弃了几年来,他为之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毫不吝惜,只为保住自己的性命。

  袁崇焕不撤退,虽然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但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这里,默默学习,默默进步,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所以我不会撤退,即使你们全都逃走,我也绝不撤退。

  “我一人足守此!”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

  但这个诺言注定是很难兑现的,因为两个月后,他获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

  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后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头、小孩、残疾人,大致在十万左右,而真正的精锐部队,约有六七万人。

  努尔哈赤的军队,人数共计六万人,号称二十万。

  按某些军事专家的说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

  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

  由于处于半开化状态,也不在乎什么诗书礼仪,传统道德,工作单位,打小就骑马,骁勇无畏,说打就打绝不含糊,更绝的是,家属也大力支持:

  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报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坦白地讲,我很能理解这种心情,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所以他们来了,带着抢掠的意图、锋锐的马刀和胜利的把握。

  努尔哈赤是很有把握的,此前,他已等待了四年,自孙承宗到任时起。

  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这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当年秦桧把岳飞坑死了,多少还议了和,签了合同,现在魏忠贤把孙承宗整走,却是毫无附加值,还附送了许多礼物,礼单包括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塔山、大小凌河以及关外的所有据点。

  这一年,努尔哈赤六十七岁,就目前史料看,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他还有梦想,梦想抢掠更多的人口、牲畜、土地,壮大自己的子民。

  公正地讲,站在他的立场上,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孙承宗走了,明军撤退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很明显,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进军吧,进军到前所未至的地方,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无人可挡!

  一切都很顺利,后金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大小小的据点,没有付出任何代价,直到正月二十三日那一天。

  天启六年(1626)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抵达了宁远城郊,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竟然有士兵驻守,于是他派出了使者。

  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写出了如下的话:

  “我带二十万人前来攻城,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给你们官做。”

  在这封信中,他没有提及守将袁崇焕的姓名,要么是他不知道这个人,要么是他知道,却觉得此人不值一提。

  总之在他看来,袁崇焕还是方崇焕都不重要,这座城市很快就会投降,并成为努尔哈赤旅游团路经的又一个观光景点。

  三天之后,他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他原以为要等一天,然而下午,城内的无名小卒袁崇焕就递来了回信:

  “这里原本就是你不要的地方,我既然恢复,就应当死守,怎么能够投降呢?”

  然后是幽默感:

  “你说有二十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只有十三万而已,不过我也不嫌少!”

下一章:
上一章:

119 条评论 发表在“第6部:日落西山 第十八章 袁崇焕”上

  1. 多点少点 says:

    我喜欢这部书

  2. 黑猫 says:

    为什么努尔哈赤打中国就无可厚非,在我看来满族和日本人一样都是敌人

  3. 溪云一样闲 says:

    满属中国,日乃外邦。

  4. 石琳 says:

    网上看的 呀山之后再无中国 明朝之后再无华夏

  5. ... says:

    崖山之后无华夏 明亡之后无中国

  6. 匿名 says:

    袁崇焕当时就该组织明军主力落实以守为攻之策,宁远城是孤城,高第的坚壁清野策有道理,奴尔哈赤捞不着粮食是最大的失败。袁不执行此策,致敌饱掠右屯和觉华岛的粮食而去。这场战争是失败。如果当时,袁若真是为国着想,布局上就应该将觉华岛和右屯粮运回关内或者运回宁远。有了充足的粮食就有和敌人打持久战的资本。敌人可是无粮,攻城不不能持久。攻和守的难度可以说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难度相差天壤。如果以关外囤粮孤城,诱敌进攻。等待主力援军从山海关与金军决战。如让满桂和赵率教来。同时邀毛文龙攻金后方。金军消灭定矣。

  7. 匿名 says:

    孙承宗此人也言过其实。只知筑堡龟守。浪费宝贵的银两。如果把钱用在打造一支生力军。在宁远战时,诱敌劳师远来,与宁远呼应夹击。万全可歼灭金军。毛、朝两军看明朝势大,必愿趁势攻金努后方。那时明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8. 匿名 says:

    孙承宗的一味搞堡垒战实在是战略上的失策。根本不想一位将军。明亡有他一份失策。宁远之役,宁锦大捷,已巳事变都是机会,袁崇焕根本没有策略定画。致敌坐大。三次都可以以守为攻与敌决战。如果让满桂,赵率教,领兵统帅20万明军歼灭努军主力。明朝国运都会有转机。已巳事变袁崇焕手握重兵。他杀毛文龙才是自毁长城,纵敌入关,跟摄不战。仅此一点换任何当事人都是不可原谅的死罪。

  9. 未来 says:

    孙承宗为什么犹豫?这个很能说明一件事:东林非党。既无同谋,又无内援,让孙公怎么清君测,所以孙承宗根本不可能带兵来,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几百年前的人冒着谋反的罪名去维护正义。关于东林党,我认为当年明月的说法很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前面说东林党是一群精明的人打败了另一群精明的人,后面以说东林党人是一群道德君子,一群书呆子,难道说一群能够打败三党的精明的政客在面对魏阉时集体弱智了?

  10. 未来 says:

    天哪!哪里来的主力援军啊?宁前道袁将军能命令满桂和毛文龙吗?还邀毛,你邀人家就来啊?孙承宗史评:恢复固未易言,守则有余尔。哪里言过其实了?况且,此时孙将军已经下岗了,所以投降派高第才出场的,对吧!匿名兄,你怎么能要求下课的领导来指挥战役呢?不好好看书,瞎发议论,瞎设想。

  11. 青竹 says:

    明月先生说过,愚蠢的人第一表现就是自以为聪明。

  12. 王守仁 says:

    努尔哈赤,你会搭上你的老命的

  13. 匿名 says:

    我想说的是,不要做马后炮了,如果让你们去守辽东,你们会怎么做?你们能想出比孙承宗更好的办法吗?先守后攻,这是明王朝的必然选择。萨尔浒一战,明军精锐尽亡,明自此之后已经无力主攻,只有取守势,慢慢转强,然后方能再战。况且明军若不守,主动出击,能打的过强大的后金骑兵吗?

  14. 匿名 says:

    很喜欢看各位的评论。很有才!

  15. 明说 says:

    看着好玩而已,其实真是前言不搭后语

  16. 知天命 says:

    嘴皮子功夫再好也没用,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溜。

  17. 123 says:

    一群愚忠的人,死那么多人就为保个狗皇帝,不如杀到京城将狗皇帝阉党斩草除根,国家兴矣。

  18. 努尔哈赤 says:

    若干年后明必亡

  19. 13 says:

    这就是历史的精妙之处!!!!

  20. 我就日了 says:

    如果当年二战日本胜利了,在中国建立了政权,是不是二百年后你们就是日本人了

  21. 隆中卧龙 says:

    恨死清狗!!
    誓与清狗不两立!!!

  22. 1111 says:

    那个 长篇大论的 匿名 就是金人的狗

  23. 布衣使者 says:

    我不认同作者对东林党的评价.东林党是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 其本身的存在就有其历史局限性. 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 东林党人的觉悟已经不算底了.况且东林党人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坚毅,顽强,不屈,以天下为己任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学习和效仿的.最后说一说封建士大夫: 作者说他们保守, 认死理, 不知变通等等.但我们要知道他们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他们是属于封建社会的, 作者对封建士大夫的批判也就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4. 昔年如风 says:

    斯人已逝,
    往事已矣。
    悲凉明月,
    深锁回忆。

  25. 匿名 says:

    再无袁崇焕

  26. 当年明月 says:

    放屁

  27. 999 says:

    脱落历史背景 评价历史人物那就是放臭屁了.

  28. 甲申之变 says:

    崖山之后无中华,甲申之后无华夏

  29. says:

    清兵拥有最厉害的骑兵对,,跟人对着干?典型找死

  30. says:

    清兵拥有最厉害的骑兵队,,跟人对着干?典型找死

  31. 大明 says:

    大明之亡,实乃气数

  32. 匿名 says:

    77m0dtzqp

  33. 紫罗兰 says:

    如果魏公公不强逼高第就职,如果孙承宗不走人,历史会是怎样子?

  34. 匿名 says:

    对于魏公公,真是无语了。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太监,明朝想不灭亡都不行了。

  35. 历史其实很精彩 says:

    山海关为大明最后门户,如若山海关被攻破,后金就算打不下京城,每年过年来串串门,拿点东西,那也是非常方便的~
    所以,高大人的策略对吗?前面的据点都不要,就守最后一道门,后金就算用牙啃,用命填,山海关也能打下来
    坚壁清野?那就是个笑话,人口,土地我有了,还愁粮食么?!
    毛文龙搞偷袭?毛岛主手里的人,搞个游击还行,其他的就算了吧
    指望朝鲜?就朝军那战斗力,连5都不到,指望他们?
    所以高大人的策略愚蠢之至,先不论山海关能不能守下来,就算一个万幸守下来了,辽东怎么光复?!跟后金打野战?要是野战打的过还坚壁清野干什么啊

  36. 历史其实很精彩 says:

    在说孙承宗的策略对么?
    宁锦防线坚不可摧,后金不可逾越,否则努尔哈赤也不会四年都不敢打宁锦
    野战明军必然打不过后金的铁骑,所以孙承宗先守后攻步步为营的策略精明之至。不世出只奇才当之无愧

  37. 历史其实很精彩 says:

    在说袁崇焕,当时他手下也就万人,努尔哈赤骑兵已经挺近,觉华岛海面冰封,也就是说,唯一的屏障海水已经没有了,要是粮食运到一半,人家来了,那就全交待了
    袁崇焕手下就那么点人,都出去运粮食了,谁来守城?让袁督师自己拿着长矛站岗?~
    路上没碰上后金还好,要是碰上了,怎么办?
    所以提出那种 为何袁崇焕不去觉华岛 抢粮食这种策略的人,基本都是看着地图上的距离,画条直线就到了的高人啊~必然是高大人的后代啊

  38. 历史其实很精彩 says:

    其实我也很喜欢看评论
    当我每次看到像某些名字都不敢留的匿名兄夸夸其谈,自认为高人一等,聪明过人,站着说话不腰疼,鼻子里插葱装大象的时候,我总会异常欣慰而激动的感叹到
    “原来这世上比我还臭不要脸的人还真是有啊~”

  39. 干掉匿名 says:

    匿名的,你TMD

  40. 匿名 says:

    说真的,侯方域的画像吓到我了······李香君你是多没眼光啊,你要非说是精神崇拜,好吧我勉强地敷衍地信了······

  41. 干掉匿名 says:

    35楼赞你

  42. 匿名 says:

    袁崇焕是第二个于谦啊。。。

  43. 于崇焕 says:

    楼上的说得好!!!赞你。。

  44. 匿名 says:

    努尔哈赤原来是女真的一条狗!!!狗咬主人后到处乱跑。。

  45. 匿名 says:

    当时听了万历的立皇三子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那个时候的大臣确实有点老顽固!

  46. 匿名 says:

    最讨厌满洲鞑子

  47. 123321 says:

    高第绝对是个蠢货,照孙承宗的那个办法是最好不过的,占一块是一块,占住了就不走,修个墙,圈块地,再找一帮人来,开荒种地。一城范围也不大,周围搞`无人区`,慢慢耗,看谁耗的过谁!

  48. 5478866 says:

    高第把孙承宗的心血毁掉

  49. 匿名 says:

    毛要是能配合友军,也不会死了

  50. 当年明月 says:

    怎么样?各位。。。吾之书甚好~

  51. 小饭 says:

    真是讨厌那些女真人!

  52. 这是匿名 says:

    其实匿名和随便弄个名都一样,所以有名乱发评论也是蠢

  53. 回复20楼 says:

    中国不同意被奴役 我们会隐忍 同化小日本最后在我们版图上加1岛屿

  54. 史可法 says:

    擦,明朝灭亡的内部原因是魏忠贤和吴三桂的错,害我和好多扬州百姓白白丧命

  55. byufgnitnmihuh8 says: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56. 笑天 says:

    有部小说根据历史对 袁崇焕 做过分析
    大家可以看看大爆炸《《窃明》》
    有毛文龙在后边拖着 满清 满清始终无法放手攻击大明,毛有3万,满有7万军队,以毛的做事方法,满家里留人少,毛就 敢去他家里开荒,放炮。
    但偏偏有人就把毛文龙给杀了 让满清无后顾之忧
    而且他更本 没权利 也没资格 杀毛文龙(毛和 他同级 有尚方宝剑)
    他后边的很多对金政策 有很多的 疑点 包括后来的清军轻易入关紧逼京城(他贪的是名 权 以及要挟皇上 要挟天下人)

    不读《窃明》之前,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相信康乾盛世统治下百姓幸福和谐。正如灰熊猫的起点笔名“大爆炸”,《窃明》真的是一个大爆炸。

    《窃明》不仅仅在于写活了一个明末,还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残酷的真实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数万草寇为什么能屠杀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灭天下?以大明广博疆域、百万将士官员何止于族亡史绝?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到底发生了怎样荒诞的历史事件?哪些人哪种制度哪些原因又该为这样泣血的历史结果负责?因为和谐,我们的历史对明末轻描淡写,异族的入侵变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读《窃明》,我们知道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对明国运的致命一击;我们知道了漂没,东林党为代表的明朝官员是如何的腐败昏聩;我们知道了辽西将门、军户制度,明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的低下。我们还知道了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著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57. 笑天 says:

    袁崇焕 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有能力有胆量(他的胆特别的大)的投机者
    不是汉奸的汉奸

  58. 匿名 says:

    从他死以后开始说吧。刚死时是坏人,周围的老百姓这么说。死了一段时间,风头过去之后是好人,他门下的食客佘某某,周某某,程某某这么说。又过了一段时间是坏人,几个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这么写,一些认字的明朝人在日记里也这么写。清朝建立之后是不好不坏的人,因为文字狱把上一段提到的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和写日记的明朝人杀了,书也烧了。清朝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是乾隆年间了,又是好人了。因为首先皇帝这么说了,之后领导既然发话了,相关的记录也全部按领导的意图加以修改,说明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的第一手资料,他长达八个月的审讯记录也在此时被从官府的仓库里搬出来烧掉。此后知道清朝灭亡,袁崇焕变的越来越好,因为领导的话不会错,同时有几个八旗的大官经过考证发现自己是袁崇焕的第多少代子孙,并得到官方记录的承认,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说袁是好人。清朝灭亡民国建立,有人说袁是好人,有人说他是坏人。说他好的是几位开始叫维新派后来叫保皇派的大学者,比较突出的如梁某某。说他坏的是一批开始叫乱党后来叫洪门也叫革命党的人,他们反清复明并认为袁坏了明朝的事。到了现代,准确的说是改革开放以后,袁是好人。这么说的是一本叫《碧血剑》的武侠小说,附在小说后面的一篇叫《袁崇焕评传》的文章和以上两篇文章的作者。这位作者我们很熟悉,就是他的祖先在文字狱中举报了民间有记录历史事件习惯的人,因为这份功劳从而成为汉军旗的一员,赫赫有名的海宁查家。最近两年,袁崇焕是超过中国历史上所有好人的好人。这么说的是在cctv某某讲坛辛勤混饭的一位慈祥的老说书人。今年,袁崇焕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一定,这么说有一个id叫“风雨彩fj”的人、一只毛发为灰色的熊猫及其支持者,还有写以上废话的人。好了,回答完毕,万分期望能被采纳,看在我敲了这么半天的份上。

  59. 匿名 says:

    借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一句话说下(摘自李鸿章传)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如果全天下都在骂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都在赞美一个人,那么他则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豪杰。尽管这些说话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平常人,有见识有才干的几乎一个也找不到,那么让平常人评论超乎寻常的人,难道是一件可信的事?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欺名盗世之徒;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俗话说:盖棺定论。我却发现有些人死了几十年几百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价。说好的还在说好,说坏的还在说坏,让后世写书的人无所适从。比如说,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恰好可以抵消从前得到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像这样的一个人,该怎么评价呢?答案是他是个非凡的人。这个人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说,单是他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的嘴所能随口胡说的。

  60. 匿名 says:

    金庸是海宁查家的后代???

  61. 匿名 says:

    在中央电视台都播过的啊。金庸出生于1924年农历二月初六,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他的多篇小说被选入课本

  62. 匿名 says:

    金墉真的是乾隆重臣查继佐的后代

  63. 匿名 says:

    袁给 魏忠贤还建过祠堂

  64. 匿名 says:

    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县人民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产生公愤,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邻县无锡、金匮、阳湖、江阴、如皋等县,反洋教反满清斗争。两江总督刘坤一将六个知县一并惩处,又将二十一人逮捕判刑,赔款十二万元结案。
    金庸的爷爷查文清是查家最后一个进士,是金庸最敬佩的人,也是对他年轻时影响最深的人。查沧珊在江苏丹阳任知县时,因为“丹阳教案”镇压不力被革职。邓之诚的《中华二千年史》曾引用了光绪《东华录》有关这一事件的记载,对此金庸引以为荣。他在小说《连城诀》的后记说:“我祖父查沧珊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

  65. 匿名 says:

    看金庸的性格是个爱显摆的人啊

  66. 匿名 says:

    他爷爷是没镇压被革的还是镇压不利被革的没看明白?

  67. 匿名 says:

    关于袁崇焕其人我的个人看法是,他个人并不具备什么雄才大略,虽算不上什么汉奸或奸臣,但却是一个缺乏谋略和战略眼光的军事将领,决非什么军事家或名将,他虽在守卫城池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可其他战略战术基本上是一塌糊涂,他也就只能算是个守将却非帅才。 在明朝辽东战局里他发挥了守城的作用,但却出了不少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也因为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为自己悲剧的划上了句号。在他的任上明朝辽东战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在明朝灭亡的整个过程中他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不少败笔的添加者。在明朝深处财政危机之时,崇祯殚精竭虑拼凑起来的财力过的多消耗在了宁锦防线上,但这条防线却从一条“郑国渠”演变成一条“马其诺防线”,继而再形成一个“死局”将明朝所剩无几之的军力大多葬送进去了。之后,崇祯要实现“中兴之策”实质上已经失去了最后的依托…… 袁大人诸多错误谋略形成的巨坑过分的消耗了明朝最后的财力和军力,对于当时本来就虚弱的朝廷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袁大人的所作所为对明朝灭亡来说,虽算不上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却有釜底抽薪的功效,所以他不是什么中流砥柱,反而是自毁长城的始作俑者。 虽然袁大人作为一位抗击侵略者的戍边将领,生前犯了诸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重大失误而导致明朝越发艰危,死后又被侵略者作为稳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满清御用文人试图用伪史捏造出一个“冤案”来抹黑明朝,袁大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无限拔高的。袁大人是在乾隆大兴文字狱的黑暗年代被满清的御用文人吹捧起来的,他被满清御用文人作为一块为了阿谀奉承皇太极而诋毁和贬低崇祯皇帝的砖头出现。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崇祯长编》卷三十七,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汪楫本) 其中把袁大人出关以后为后金张罗的一切都包括进去了,但就是没有“通敌”、“谋叛”等字样,丝毫没有提及那个虚构的“反间计”足以说明那个“反间计”是满清御用文人胡诌的。 明朝是一个胸襟开阔的帝国,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惊人的成就,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所以才有那么多满清御用文人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予以诋毁,以达他们标榜满清才是天命所归的目的。 虽然袁大人不是汉奸,但他那子虚乌有的“冤案”和“光环”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来诋毁中华文明正朔的一块砖头,挺袁的人,想想你们到底是在干什么?把这样一个满清御用文人用伪史和谎言装点出来的人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来推崇实质上是对整个民族的亵渎和挑衅~!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转贴) 原因之一:报恩。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族人被屠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满清通过编造所谓的“反间计”故事,指使大量御用文人撰写歌颂袁的文章,同时对民族英雄毛文龙等人进行丑化,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使得袁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原因之三:丑化明朝,丑化汉族,制造满清统治的合法性。这是满清当局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袁崇焕于满清虽有大恩,但他在满人眼里,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如此不计血本,旷日迟久的去打造袁崇焕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私恩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如夏桀、商纣等,都被传说有杀忠臣的行为。杀忠臣,历来被看作是亡国的象征。崇祯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却从来没有杀过忠臣,而且,他还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皇帝。满清政权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有人打着崇祯及其后代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这是满清当局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所以,他们有必要将一个被崇祯杀掉的人,打造为忠臣,还要打造为最大的忠臣,这样就可坐实崇祯的枉杀忠良、崇祯的暴戾无道,而为袁崇焕翻案的清朝取代明朝自然就是以有道取代无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从而证明这个侵略者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理由的可笑之处(转贴)要知道,乾隆之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袁崇焕通敌误国。 看看整个民国和新中国那些真正能打战的人,谁提过袁崇焕? 经历过毛周时代宣传英雄的,谁又宣传过袁崇焕? 而袁崇焕恰恰是在卫青、岳飞、文天祥等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被争议,被主流文化界冷藏的时候,随着辫子戏的升温和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吹捧而一步步升温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夺去了“民族英雄”称号,而曾经是万人憎恨,史书讽击(满清史书除外)的卖国贼袁崇焕(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们先不说)却成为了“民族英雄”。 当我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时,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说,金兵是满族人的祖宗,所以岳飞只是汉族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反而在力挺袁崇焕为千古难见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大多是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至少是认为满清代明是什么进步而不是倒退的人。而这些力挺袁崇焕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在挺袁文章中攻击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和“应该做奴隶的民族”。(见方舟子和阎崇年的挺袁文章) 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猫腻?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时说:“乾隆是英雄,袁崇焕也是英雄,也以乾隆替袁崇焕翻案是英雄惺英雄。”乾隆真有那么大度? 其他不说,看看乾隆动则杀人上万,牵连数十万人的200来次文字狱,就知道奴酋乾隆根本没有英主李世民或是武则天那种欣赏敌人的气量。更何况反间计之说无头无尾,连现在所有的史学家都无法找到那个搬倒了明朝军事最高指挥员太监是谁,又是怎么从皇宫跑到了清兵营里去的,就算其他人不知,清兵抓到总要审问一个来历的吧,必然有记录的吧。怎么乾隆不一起弄出来?! 这个连主角都落实不了的反间计,在明朝灭亡到乾隆时期100多年的各项记录中完全没有任何记录,那怕是“蛛丝马迹”,却在文字狱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突然冒了出来,居然被当时的所有史书一致记录(但就是没有一本书进行过考证),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更何况乾隆还硬让崇祯给袁崇焕多定了一条罪“通敌叛国”,可是偏偏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那份圣旨被人发现了,上面有六大罪行,是不是罪行也就算可以讨论吧?但那都是史料有据可查,袁崇焕确实做过的。如“托付不效”,“擅杀毛帅”,“卖粮资敌”等,都是属于擅权罪和渎职罪,就是没有通敌叛国这一条!!! 那份圣旨乾隆、张廷玉等人为什么就是不实说呢?为什么偏偏就他们替崇祯给袁崇焕定个“通敌叛国”罪,然后再用个“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呢?这后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乾隆把崇祯的定罪圣旨据实而录,那么“反间计”之说还有何意义呢?袁崇焕的擅权罪内容是铁板上的钉子–明摆着,失职罪内容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替袁崇焕辩白,就算失职罪袁崇焕冤吧,问题是明朝让敌军打到了都城,主事人员总有责任吧!兵部尚书王洽下狱了,难道那个自称五年平虏,又每年拿了明朝国库总开支的一半,带领了全国最精锐部队,专门去平虏的袁崇焕一点责任没有?!这个冤就算平了又有何意义?!于是硬帮崇祯给袁崇焕多加一条“通敌叛国””罪,让后又用“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就成了乾隆的计俩了。

  68. 匿名 says:

    袁崇焕所为:
    1.在未得到皇帝及内阁的许可下,私自与建奴议和。
    2.私卖军粮资敌。
    3.座视大明属国朝鲜被侵。
    4.私杀朝廷大员——尚方宝剑拥有者——毛文龙。
    5.平辽平到北京。
    6.在北京避不应战,退至城墙边,被北京军民唾骂。
    怎么看怎么像是叛国或近乎卖国的行为,甚至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加速灭亡。那为什么别人还说他是民族英雄?
    09-11-03 补充,怎么说袁崇焕也是 过大于功。再说宁远大捷含金量着实不高。
    09-11-14 补充这段时间我又翻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说袁崇焕延迟了明朝的覆灭?恐怕恰恰相反。只凭这点,站在明的角度看来,他就是民族的罪人!别说他是变相的在对祖国的大一统做贡献,也请不要.用后世的目光来评判他那时的所作所为,那样是对历史的不公正!

  69. 匿名 says:

    是不是存心卖国还在争议中,但他绝对不是“民族英雄”。
    某流行语说:屁股决定脑袋。
    我的理解就是,一个正常人所思所为应该符合他的职位和身份。
    袁崇焕怎么想的每个人可以自己理解和假设,比如楼上某位对你的“愤批”。
    正因为无法确认袁某人是怎么想的(即使是他自己说的也不可信),所以正常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是“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说了什么”或者“他想做什么”。
    就像我们评价台湾那位阿扁。
    姑且不论他这些行为军事上有怎么样的得失,可以确认的是,如果袁某不是卖国贼,他就是个政治白痴。
    何以见得?崇祯的评语,民众生啖其肉的那些嘴就是证明了。如果袁某没有卖国,他那么耻辱地败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做了这么些完全不符合其身份的事,以至于政治上再也无法立足。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治白痴可以称为民族英雄,什么样的民族英雄会成为民众口中的美味。
    也许某些精英分子会认为那些民众都是愚昧滴受蒙蔽滴,不是“人民”,呵呵。
    不知道这些精英如果养了条狗,这狗居然把狼放进家里把孩子咬死了,精英们是把这条狗杀了吃掉呢,还是封它个“英雄”供起来。至于袁某的“英雄”封号怎么来的,政治需要吧,不论清代还是现代。

  70. 匿名 says:

    研究袁崇焕问题的时候,时常能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这种自相矛盾有时候说起来既可笑又可疑,令人迷惑。袁崇焕即使是民族英雄,也是一个非常可疑的民族英雄。
    历史在于细节里,如果从官方的长篇大论里去寻找历史的真实,往往会跟真相背道而驰。而对于细节的研究,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
    袁崇焕相貌问题里的玄机,是许多研究者不注意的。按照明朝人的记述,袁崇焕的长相是很丑的。钱龙锡在崇祯三年(1630年)的折子中说:“崇焕初次陛见时,臣见其容貌丑陋,退谓同官,此人恐难胜任。”这个折子在《崇祯长编》里是有记载的。
    而另一位明朝人张岱在《石匮书后集·袁崇焕列传》中则称:“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暴躁。”直接说袁崇焕个子很矮,长得像只猴子,并且性格暴躁。当然,因为明朝人认定袁崇焕是汉奸叛臣,所以有丑化的可能,有趣的是,到了清朝,袁崇焕竟然就成了一位轩昂男子。现在大多数人见到的袁崇焕画像是乾隆皇帝命人画的,这幅画中的袁崇焕脸长、肤白,具有满族人的体貌特征,因此被普遍怀疑是乾隆皇帝参照自己的相貌所为,这正是袁崇焕故事特别诡谲荒谬的地方。
    其实,更诡谲荒谬的还是对于袁崇焕冤案的平反昭雪。给袁崇焕平反昭雪的并不是他效忠和维护的明朝,而是他当年拼命抵抗或者说被凌迟罪状里有染的清朝,这就更加耐人寻味。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虽然,后世将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根本目的解释为崇儒重道,笼络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缓解满汉两族矛盾,但是,这样的解释怎么看都很牵强。
    如果按照清人所说,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可是,袁崇焕是遭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这就杜绝了崇祯皇帝一时失察激愤误杀的可能。因此,崇祯皇帝中反间计凌迟处死袁崇焕的理由就显得生硬可疑,里面有了造假的成分。
    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昭雪的真实原因,就不能不显得扑朔迷离。 其实,就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袁崇焕并非没有可杀的理由,并非没有可疑之处。
    比如他诛杀毛文龙当然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个人恩怨在其中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不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结局是,就在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三个多月之后,少了牵制的清军长驱直入,直捣京都,袁崇焕的自毁长城作用已经是百口莫辩。这也为他自己的被杀埋下了最致命的祸根。

    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地方是清朝对于毛文龙的态度,按照很多史料所说,毛文龙勾结清军有投降的嫌疑,所以才为袁崇焕所杀。可是,宣扬毛文龙的《辽海丹忠录》却一直是清朝的禁书,其间的意思就更加耐人寻味。
    从清朝对打败过其祖先岳飞的憎恨的态度上看,清人并不宽宏大量,却独独对于袁崇焕如此尊崇,其中的真实动机,就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了。

  71. 匿名 says:

    南明为袁崇焕平反是现代广东人伪造的,他们还伪造张家玉的诗,说崇祯为袁崇焕平过反。

    袁崇焕的功都是后世满族学者编造出来的,现在满人在学术界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关于后金要求袁崇焕杀毛文龙的记载除了清修《明史》之外可谓比比皆是,但是现在有关部门不允许宣传,谁说就属于犯错误。

    根据明朝史书的记载,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皇太极提出的议和条件,二是毛文龙破坏议和。 “建虏以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 ——《国椎·卷九十》 译文:满清因为毛文龙扼住其要害,非常害怕他,所以与袁崇焕暗中议和,请求杀害毛文龙。袁崇焕中了满人的计策还自己不觉得。真是可惜啊。 这个是说杀毛文龙是满清方面的议和条件的。

  72. 匿名 says:

    “崇焕自出都门至宁远,专主款;於宁远捷后,即令番僧往清军中唁问,意欲议和。会罢归,未就。迨再出,陛见日,许上五年复辽;既而惧上责效,欲复修款议。恶文龙扰之,乃决计斩文龙……” ——《崇祯实录·卷二》

    译文:袁崇焕到了宁远,一心议和,宁远获胜以后,就派喇嘛去清军中吊丧,想和清军议和。因为被撤职,没有成功。复出以后,对皇上夸口五年还辽,后来又害怕皇上责问,想重新议和,害怕毛文龙破坏议和,所以决定杀了他。 这个是说毛文龙破坏议和的。

  73. 匿名 says:

    “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 ——《明季北略·卷四》

    译文:降将李永芳鲜计策给努尔哈赤:“大兵入侵中原,肯怕毛文龙要抄后路,所以要通书袁崇焕,让他把毛文龙杀掉,假装答应归还辽东作为条件。”努尔哈赤采用这个计策,袁崇焕回书答应了,后来因为免职回家,阴谋没有得逞。等到复出后,想杀了毛文龙,就可以得到辽东了。 这个是说杀毛文龙是满清方面的议和条件的。

  74. 匿名 says:

    “初,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馏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未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遂身入岛诱文龙至……以尚方剑斩之。”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

    译文:天启年间,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派喇嘛去满清议和,因为被免职,没有成功。等到复出以后,没有办法实现“五年平辽”的大话,于是重新议和。满清方面说“你真的要议和,就拿毛文龙的头来”,袁崇焕答应了,同时又害怕毛文龙破坏议和,就去双岛把毛文龙杀了。

    这个同时指出了两个原因:一是满清提出要杀毛文龙,二是毛文龙破坏议和。

  75. 匿名 says:

    “督师袁崇焕事,适当女直主(努尔哈赤)病死,崇焕差番僧喇嘛镏南木座往吊,谋以岁币议和。女直许之,乃曰:‘无以为信,其函毛文龙首来。’” ——《石匮书后集·毛文龙列传》

    译文:袁崇焕在努尔哈赤病死以后,派喇嘛吊唁,顺便以岁币议和,满清方面答应了,并回应说“如果要我们相信你议和的诚意,就把毛文龙的头拿来”。

    这个是说杀毛文龙是满清方面的议和条件的。

  76. 匿名 says: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 ——黄宗羲《弘光实录抄》转引自全家殉国的民族英雄徐石麒疏

    译文:袁崇焕表面主战,暗中议和,甚至杀掉毛文龙以换取满清的信任。后来崇祯不许议和,袁崇焕就劝说满清入关逼迫朝廷议和,但是约定清军不许越过蓟门(他也只是想吓唬朝廷,并非存心招寇)。清军到了以后,袁崇焕拿出牛肉和酒来招待他们。但到了晚上,清军突然违反了约定,越过蓟门,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反而落在后面。

    这个是说杀毛文龙是满清方面的议和条件的。

  77. 匿名 says: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故至东江,即杀文龙,示信以就款局。瞰上弗之许,遂嗾敌阑入胁款,仍戎以无得过蓟州一步。己巳冬,东兵至,崇焕牛酒相慰劳。夜半,倏渝盟,拔骑突薄都门。” ——林时对《荷牐丛谈》

    译文:袁崇焕表面主战,暗中议和。所以去东江,马上杀了毛文龙,向满清表示诚信,以促使议和成功。看到崇祯不许议和,就劝说敌人入关逼朝廷议和,但要求他们不要越过蓟州一线。己巳年冬天,清军来了,袁崇焕拿出牛肉和酒慰劳清军。到了半夜,清军突然违反了约定(指不越过蓟州一线),拔营而起,直扑北京。

  78. 匿名 says:

    不过,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亲自为袁崇焕平反,将对袁崇焕不利的明朝史书全部烧毁。

    一些汉人先民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保存下来一些明朝史书,一些汉人先民带着史书流亡日本,好比朱舜水先生那样(朱舜水先生也认为袁崇焕卖国,在《朱舜水文集》中有“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的记载),所以我们今天有幸了解到一个和满清史书记载不一样的明末,和满清史书记载不一样的袁崇焕。

    然而乾隆皇帝亲自为袁崇焕平反以后,满清官方指出袁崇焕杀毛文龙的原因是毛文龙通敌卖国,死有余辜,袁崇焕将之除去是爱国义举。清朝末年,保皇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了对抗革命党人风起云涌的反清义举,将袁崇焕推到民族英雄的高度,并用袁的所谓“枉死”来证明清朝取代明朝的合法性,为保存满清统治作最后努力。这时候,梁启超就在《袁督师传》中说毛文龙是大汉奸,袁崇焕赤心为国,不过他没有提出证据,留下遗憾。

    后来,满清遗老陈寅恪利用搜检故宫档案的机会,制造出毛文龙的“通敌书信”共七封,来印证梁启超的话,也就是后人在《满文老档》中见到的七封书信。不过,陈寅恪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曾经自承满清遗老。同时这七封通敌书信语序颠倒,错乱不已,竟然有写于毛文龙死后的,近代多有学者指出其系伪造。

    但阎崇年、金庸等亲满学者仍然坚持其可信性,并坚持认为袁崇焕忠君爱国,毛文龙通敌卖国。

  79. 匿名 says:

    满文老档 本身就串改过!!!

  80. 匿名 says:

    十全老人 做过很多事

  81. 匿名 says:

    乾隆为什么要为袁崇焕翻案呢?

    (转贴) 原因之一:报恩。

    袁崇焕先后以私人原因杀害皮岛大帅毛文龙和抗清第一名将满桂,又帮助满清消除了朝鲜李朝和蒙古林丹大汗的威胁,为满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毛文龙在皮岛,日夜袭击满清后方,对满族聚居区实施焦土政策,为满人最为痛恨之人,却被袁崇焕杀死。满桂将军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北京保卫战的真正指挥者,却被袁崇焕射死在北京城下。

    蒙古、朝鲜原是中国的盟友,袁崇焕先后坐致其被满清打败,不发一兵而救。黄太极国中大饥,几乎亡国,又是袁崇焕偷偷运送粮食给他们,对满清有存亡继绝的大功。

    而袁崇焕最大的一次卖国行为,则是崇祯二年引黄太极直捣北京,并妄图赚开北京城门,帮助满清攻占北京。虽然袁崇焕最后功败垂成,但这毕竟是八旗铁骑第一次踏上中原,对满清政权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原因之二:袁崇焕翻案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是满清篡改中国历史的一次成功实践。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不同的是,袁崇焕是个不走运的汉奸,他在满清取得全国胜利之前就“牺牲”了。洪、吴等人或官高一品,或裂土封王,享尽人间荣华。但袁崇焕不幸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被明朝给凌迟处死了。洪、吴人等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汉奸,而袁崇焕却有了翻案的可能。既然袁崇焕未得生前富贵,那么给予死后荣名也是好的,这是奴酋乾隆的初衷。于是,给袁崇焕翻案成了满清当局既想做又能够做到的事情。

    在清朝,大量反映明末抗清的书籍遭到查禁、篡改,而大量知书达理的汉族人被屠杀,使得全国识字率直线下降,历史的真实在文化桎梏下日益虚无,这客观上为满清篡史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满清通过编造所谓的“反间计”故事,指使大量御用文人撰写歌颂袁的文章,同时对民族英雄毛文龙等人进行丑化,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使得袁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原因之三:丑化明朝,丑化汉族,制造满清统治的合法性。这是满清当局给袁崇焕翻案的根本原因。袁崇焕于满清虽有大恩,但他在满人眼里,也最多不过是一个奴才而已。如此不计血本,旷日迟久的去打造袁崇焕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报答私恩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许多亡国之君,如夏桀、商纣等,都被传说有杀忠臣的行为。杀忠臣,历来被看作是亡国的象征。崇祯虽然有不少缺点,但却从来没有杀过忠臣,而且,他还是一位深得人心的皇帝。满清政权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有人打着崇祯及其后代的旗号从事反清活动,这是满清当局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所以,他们有必要将一个被崇祯杀掉的人,打造为忠臣,还要打造为最大的忠臣,这样就可坐实崇祯的枉杀忠良、崇祯的暴戾无道,而为袁崇焕翻案的清朝取代明朝自然就是以有道取代无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从而证明这个侵略者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理由的可笑之处(转贴)

    要知道,乾隆之前,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袁崇焕通敌误国。 看看整个民国和新中国那些真正能打战的人,谁提过袁崇焕? 经历过毛周时代宣传英雄的,谁又宣传过袁崇焕? 而袁崇焕恰恰是在卫青、岳飞、文天祥等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被争议,被主流文化界冷藏的时候,随着辫子戏的升温和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吹捧而一步步升温的,真正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夺去了“民族英雄”称号,而曾经是万人憎恨,史书讽击(满清史书除外)的卖国贼袁崇焕(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们先不说)却成为了“民族英雄”。

    当我们说岳飞是民族英雄时,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说,金兵是满族人的祖宗,所以岳飞只是汉族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反而在力挺袁崇焕为千古难见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大多是力挺最黑暗最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盛世”人。至少是认为满清代明是什么进步而不是倒退的人。而这些力挺袁崇焕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的人,却又在挺袁文章中攻击中华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和“应该做奴隶的民族”。(见方舟子和阎崇年的挺袁文章) 这是为什么?!难道真的就没有一点猫腻? 阎崇年解释乾隆为什么要替袁崇焕翻案时说:“乾隆是英雄,袁崇焕也是英雄,也以乾隆替袁崇焕翻案是英雄惺英雄。”乾隆真有那么大度?

    其他不说,看看乾隆动则杀人上万,牵连数十万人的200来次文字狱,就知道奴酋乾隆根本没有英主李世民或是武则天那种欣赏敌人的气量。更何况反间计之说无头无尾,连现在所有的史学家都无法找到那个搬倒了明朝军事最高指挥员太监是谁,又是怎么从皇宫跑到了清兵营里去的,就算其他人不知,清兵抓到总要审问一个来历的吧,必然有记录的吧。怎么乾隆不一起弄出来?! 这个连主角都落实不了的反间计,在明朝灭亡到乾隆时期100多年的各项记录中完全没有任何记录,那怕是“蛛丝马迹”,却在文字狱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突然冒了出来,居然被当时的所有史书一致记录(但就是没有一本书进行过考证),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更何况乾隆还硬让崇祯给袁崇焕多定了一条罪“通敌叛国”,可是偏偏崇祯给袁崇焕定罪的那份圣旨被人发现了,上面有六大罪行,是不是罪行也就算可以讨论吧?但那都是史料有据可查,袁崇焕确实做过的。如“托付不效”,“擅杀毛帅”,“卖粮资敌”等,都是属于擅权罪和渎职罪,就是没有通敌叛国这一条!!! 那份圣旨乾隆、张廷玉等人为什么就是不实说呢?为什么偏偏就他们替崇祯给袁崇焕定个“通敌叛国”罪,然后再用个“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呢?这后面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乾隆把崇祯的定罪圣旨据实而录,那么“反间计”之说还有何意义呢?袁崇焕的擅权罪内容是铁板上的钉子–明摆着,失职罪内容有很多人说了很多话替袁崇焕辩白,就算失职罪袁崇焕冤吧,问题是明朝让敌军打到了都城,主事人员总有责任吧!兵部尚书王洽下狱了,难道那个自称五年平虏,又每年拿了明朝国库总开支的一半,带领了全国最精锐部队,专门去平虏的袁崇焕一点责任没有?!这个冤就算平了又有何意义?!于是硬帮崇祯给袁崇焕多加一条“通敌叛国””罪,让后又用“反间计”来给袁崇焕平反,就成了乾隆的计俩了。

  82. 匿名 says:

    李世民开了坏头啊,为了政治目的篡改史书。

    李世民以前的史记 史书是非常严谨的,绝不能窜改乱说。
    李世民开创了乱改胡说史实先例!!!!

  83. 看热闹的 says:

    与其说明朝亡在后金和李闯王手上,不如说亡在那些贪官上。想想开,有时很难理解,大明江山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居然国库那么空虚以致内乱外扰,举国之兵也只有一二十万,想不通。

  84. 丰神秀丽 says:

    各有千秋 一家之言

  85. 9198 says:

    那个匿名者,还是重视历史,不要长篇大论吓人。不要做汉奸。

  86. 破弩 says:

    袁督师之败,先诛孔有德与耿仲明。怀宗迁怒崇焕,可见其非圣明之主。

  87. 袁崇焕 says:

    我师父还蛮牛的,敢跟魏人妖单挑,哈哈!!!!!!!!!!!!

  88. 路过 says:

    历史是怎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清楚,各有各的看法是好事,但不要因为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去诋毁别人,至于袁崇焕,我自认为他可以算个英雄,因为他敢于承担,如果你认为他是个英雄,那就可以了,费那么大劲去贬低一个历史人物,还把亡国的罪过加在他一人身上,不觉得有失偏颇么?

  89. 鸿鹄 says:

    评论好长啊 不过很精彩!

  90. 匿名 says:

    金庸是包衣奴才啊?

  91. 张居正 says:

    吾有革新之功,谁能比屿?

  92. 匿名 says:

    如果让灰熊猫跟明月来场对话,会是什么场面?

  93. 康熙 says:

    小宝,一定要替郑查明吴三桂的意图,及时像郑禀报。

  94. 袁崇焕 says:

    无我,明亡。有我,不亡。只因圣上不明此理耳!

  95. 东北人 says:

    刚才看见评论里一口一个满清猪狗一口一个满清猪狗 你们也不想想一个人口只有二十万的族群为什么打倒了人口上千万的大帝国 书生误国我不肯定但是喷子误国啊

  96. 朱元璋 says:

    死魏忠贤

  97. 记性都被啥吃了 says:

    跟着好人学菩萨,跟着坏人学王八。朱木匠,就他妈的该姓猪,一天能做几口棺材?手下人都被诅咒死了,你他妈还值几个钱?比猪八戒还差劲。

  98. 匿名 says:

    真热闹,看来袁崇焕这个畜生一出场,评论就乱了

  99. 知而不行 says:

    回83楼:中国历史从孔子作《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时就已经失真了。

  100. says:

    满清不只二十万人,明朝亡于党争

  101. 难得糊涂 says:

    匿名有问题,如此诋毁一个名族英雄,不知其意何在!

  102. says:

    这个匿名真不知道怎么说你,你写的那些算什么啊?好像你很有见地似的。可是满篇都是你自己的猜测,忽悠人啊!你去看看金庸的,所有结论都有正史出处,不掺带感情,不乱猜。可你写的算什么玩意儿啊。你也好意思在这里卖弄。地理军事历史都狗屁不通。

  103. 可惜 says:

    明朝从头至尾几乎哪一代都有名将,可惜皇帝是个笨蛋

  104. 路人甲 says:

    所谓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张居正、如杨涟、如林则徐。

      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给脸不要脸,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他们坚信自己的一生与众不同,高高在上,无论对方反不反感。

      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

      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105. 明说是狗 says:

    对不起,15楼是我家的狗。不小心让他跑了。

  106. 说不清 says:

    103楼,匿名给出了出处好吗。我个人认为有理有据。

  107. 弯道超车 says:

    我觉得楼上某个匿名回复说的至少有料也有自己的见解,不知道底下怎么那么多人喷。如果觉得匿名哪里说的有问题大可以指出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108. 佚名 says:

    那个匿名发那么多,实际上大部分都是扯淡。

  109. 匿名 says:

    109楼,支持你的观点,但反驳实在不够有力。

  110. 呵呵 says:

    有些人啊,连字都懒的多打点还说人家长篇大论,再说了,你了解历史吗?我告诉你们那些挺满清的玩意儿,历史不是你写的,你喜欢它那只是说明了你眼瞎,不要强迫别人视力正常的人行不。还有啊,历史适合正常智力的人学,像您这种笨蛋白痴是禁止入内的,请您立刻滚出历史圈

  111. 匿名 says:

    太在和大一

  112. 客观的说 says:

    个人很支持那些说袁崇焕不算民族英雄的帖子,不过之前有什么功绩,到后来一系列的操作,只能说明这人,就算不想叛国,也是偏执误国。

  113. 巧克力 says:

    幽默的只是作者,不是历史!

  114. 肚子好痛 says:

    魏忠贤与高第这两只狗确实不一般。都是想吃肉不爱吃屎的狗

  115. 匿名 says:

    W

    C

  116. 4158鹿山广场 says:

    魏加高加朱等于朱,所以魏加高等于0

  117. 4158鹿山广场 says:

    所以不需要魏和高

  118. 这是怎么说 says:

    明月认为:“封建士大夫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 —— 不用这么麻烦,把封建士大夫直接换成劳动人民就可以了。

  119. 匿名 says:

    为袁翻案的有三波次的人,满清、民国,八九十年代,
    1 满清为袁翻案鼓吹、为什么自己去想,
    2 民国时期为袁翻案、鼓吹的是什么人,自己去查、、、、民国时期毛文龙和哪个最有影响力的人同姓的是谁?毛文龙的战略特征是游击,民国、抗战时期哪个部队用的是这个战术?
    3 八九十年代,是谁在鼓吹袁、他们是什么身份?自己去查。

    一群被忽悠瘸了的东西!!!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