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努尔哈赤悲愤了几个月后,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老头笑着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来了——比如他的几个儿子。
当时,具备继承资格的人,有八个。
这八个人分别是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四小贝勒:阿济格、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
位置只有一个。
拜许多“秘史”类电视剧所赐,这个连史学研究者都未必重视的问题,竟然妇孺皆知,且说法众多,什么努尔哈赤讨厌皇太极,喜欢多尔衮,皇太极使坏,干掉了多尔衮他妈,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讲法,在菜市场等地遇熟人时随便说说,是可以的,正式场合,就别扯了。
事实上,打努尔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注定,它只属于一个人——皇太极。
因为除这位仁兄外,别人都有问题。
努尔哈赤确实很喜欢多尔衮,可是问题在于,多尔衮同志当时还是小屁孩,游牧民族比较实在,谁更能打、更能抢,谁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亲,广大后金人民是不答应的。
四小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别提了,年龄小不说,老头还不待见,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贝勒里,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资格,排除,莽古尔泰比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号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极。
但是代善也有问题——生活作风,这个问题还相当麻烦,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努尔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聪明人,有这个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当宽容地表示,自己就不争这个位置了,让皇太极干吧。
于是,在众人的一致推举下,天启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极登基。
在后金将领中,论军事天赋,能与袁崇焕相比的,只有三个人:
努尔哈赤、代善、皇太极(多尔衮比较小,不算)。
但要论政治水平,能摆上台面的,只有皇太极。
因为一个月后,他做了一件努尔哈赤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启六年(1626)十月,袁崇焕代表团来到了后金首都沈阳,他们此来的目的是吊丧,同时祝贺皇太极上任。
在很多书籍里,宁远战役后的袁崇焕是很悲惨的,战绩无人认可,也没有封赏,所有的功劳都被魏忠贤抢走,孤苦伶仃,悲惨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说法是未经史籍,也未经大脑的,因为就在宁远胜利后的几天,袁崇焕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扬,兵部尚书王永光跟袁崇焕不大对劲,也大发感慨:
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
总之,捷报传来,全国欢腾,唯一不欢腾的人,就是高第。
这位兄弟实在太不争气,所以连阉党都不保他,被干净利落地革职赶回了家。
除口头表扬外,明朝也相当实在,正月底打胜,2 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一个月后又加辽东巡抚,然后是兵部右侍郎,两个月内就到了副部级。
部下们也没有白干,满桂、赵率教、左辅、朱梅、祖大寿都升了官,连他的孙承宗老师也论功行赏了。
当然,领导的功劳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贤公公,顾秉谦大人等等,虽说没去打仗,但整日忙着阴人,也是很辛苦的。
无论如何,袁崇焕出头了,虽说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东林党的成员,但边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阉党不难为他,反正好人坏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腾。
几个月后,得知努尔哈赤死讯后,他派出了代表团。
这就倒腾大了。
在明朝看来,后金就是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强盗团伙,压根不是政权,堂堂天朝怎么能和团伙头目谈判呢?
所以多年以来,都是只打不谈。
但问题是,打来打去都没个结果,正好这次把团伙头目憋屈死了,趁机去谈谈,也没坏处。
当然,作为一名文官出身的将领,袁崇焕还有点政治头脑,谈判之前,先请示了皇帝,才敢开路。
憋死(打伤致死)了人家老爹,还派人来吊丧,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径,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极忍了。
他不但忍了,还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应。
他用最高标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还搞了个阅兵式,让他们玩了一个多月,走的时候还送了几匹马、几十只羊,并热情地向自己杀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挥手告别。
这意味着,一个比努尔哈赤更为可怕的敌人出现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强壮的,懂得克制暴力的人,才是强大的。
在下次战争到来之前,必须和平,这就是皇太极的真实想法。
袁崇焕也并非善类,对于这次谈判,他在给皇帝的报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释:
“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尔哈赤的死讯,他儿子的情况,我都知道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谈来谈去,就谈出了这么个玩意。
谈判还是继续,到第二年(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又派人来了。
可这人明显不上道,谈判书上还附了一篇文章——当年他爹写的七大恨。
但你要说皇太极有多恨,似乎也说不上,因为,就在七大恨后面,他还列上了谈判的条件,比如金银财宝,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点东西嘛,辛苦。
袁崇焕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条批驳了努尔哈赤的著作,同时表示,拒绝你的一切要求。这意思是,虽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谈归谈,死人我也不买账。
过了一月,皇太极又来信了,这哥们明显是玩上瘾了,他竟把袁崇焕批驳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条批驳了一次,当然正事他也没忘了谈,这次他的胃口小了点,要的东西也减了半。
文字游戏玩玩是可以的,但具体工作还要干,在这一点上,皇太极同志的表现相当不错,就在给袁崇焕送信的同时,他发动了新的进攻,目标是朝鲜。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鲜,朝军的表现相当稳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经打,一个月后平壤就失陷了,再过一个月,朝鲜国王就签了结盟书,表示愿意服从后金。
朝鲜失陷,明朝是不高兴的,但不高兴也没办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里比较困难,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袁崇焕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皇太极没有谈判的诚意。
话这么说,袁崇焕也没闲着,他也很忙,忙着砌砖头。 自打宁远之战结束后,他就开始修墙了,打坏的重砌,没坏的加固,他还把几万民工直接拉到锦州,抢工期抓进度,短短几个月,锦州再度成为坚城。
此外,他还重新占领了之前放弃的大凌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修筑堡垒,全面恢复关宁防线。
光修墙是不够的,为把皇太极彻底恶心死,他大量召集农民,只要来人就分地,一文钱都不要,白送,开始大规模屯田,积累军粮。
一边谈判,一边干这种事,实在太过分了,所以在来往的文书中,皇太极愤怒地谴责了对方的行径,痛斥袁崇焕没有谈判的诚意。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分割、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紧缺粮食。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帐。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
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书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杀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书,给两人上了堂历史课,说此前经抚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贞),丢掉很多地方,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要再闹了。
然后表示,你们两个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为防你们两个在一起会互相死磕,特划定范围,王之臣管关内,袁崇焕管关外,有功一起赏,有黑锅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来后,袁崇焕和王之臣都相当识趣,当即做出反应,表示愿意留任,并且同意满桂留任,继续共同工作。
不久之后,袁崇焕任命满桂镇守山海关,风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然而这件小事,最终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但不管有什么后遗症,至少在当时,形势是很好的,一片大好,满桂守山海关,袁崇焕守宁远、锦州,所有的堡垒都已修复完毕,所有的城墙都已加固,弹药充足,粮草齐备,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张开怀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极一头扎进了怀抱。
他的六万大军分为三路,中路由他亲率,左路指挥莽古尔泰,右路指挥代善、阿敏,于同日在锦州城下会师,完成合围。
消息传到宁远城的时候,袁崇焕慌张了。他虽然做好了准备,预料到了进攻,却没有料到,会来得这么快。
赵率教的策略锦州城的守将是赵率教。
袁崇焕尚且没有准备,赵率教就不用说了,看城下黑压压一片,实在有点心虚,思考片刻后,他镇定下来,派两个人爬出城墙(不能开门),去找皇太极谈判。
这两个人的到来把皇太极彻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么就打,要么投降,谈什么判?
但愿意谈判,也不是坏事,他随即写了封回信,希望赵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着书信回去了,皇太极就此开始了等待,下午没信,晚上没信,到了第二天,还是没信。
于是他向城头瞭望,看到明军在抢修防御工事。 这场战役中,赵率教是比较无辜的,其实他压根就不是锦州守将,只不过是恰好呆在那里,等守将到任,就该走人了,没想到皇太极来得太突然,没来得及走,被围在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无可奈何,锦州守将赵率教就此出场。
但细一分析,问题来了,辽东兵力总共有十多万,山海关有五万人,宁远有四万人,锦州只有一两万,兵力不足且不说,连出门求援的人都还没到宁远,怎么能开打呢?
所以他决定,派人出城谈判,跟皇太极玩太极。
皇太极果然名不副实,对太极一窍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万后金军集结完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军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着皇太极的指令。
皇太极沉默片刻,终于下达了指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好汉是不吃眼前亏的。
面对着城头黑洞洞的大炮,他决定,暂不进攻——谈判。
他主动派出使者,要求城内守军投降,第一次没人理他,第二次也没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时候,赵率教估计是烦得不行,就站到城头,对准下面一声大吼:
“要打就打,光说不顶用!(可攻不可说也)”
皇太极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后金军随即蜂拥而上,攻击城池。
但宁远战役的后遗症实在太过严重,后金军看见大炮就眼晕,没敢玩命,冲了几次就退了,任上级骂遍三代亲属,就是不动。
皇太极急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送到城门口,被射死了,又写一封,再让人去送,没人送。
无奈之下,他派人把这封劝降信射进了城里,毫无回音。
傻子都明白,你压根就攻不下来,你攻不下来,我干嘛投降?
但皇太极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几批使者到锦州城谈判,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回应,守军说,你要谈判,使者是不算数的,必须派使臣来,才算正规。
皇太极欣喜若狂,连忙选了两个人,准备进城谈判。
可是这两位仁兄走到门口,原本说好开门的,偏偏不开,向上喊话,又没人答应,总而言之无人理会,只好打转回家。
皇太极很愤怒,因为他被人涮了,但问题是,涮了他,他也没办法。
皇太极度过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天,却会让他绝望。
清晨,正当皇太极准备动员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内的使者来了,不但来了,还解释了昨天没开门的原因:不是我们不热情,实在天色太晚,不方便开门,您多见谅,今天白天再派人来,我们一定接待。
皇太极很高兴,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军依然不给开门。
这批使臣还比较负责,赖在城下就不走了,于是过了一会,赵率教又出来喊了一嗓子:
“你们退兵吧,我大明给赏钱!(自有赏)”
就在皇太极被弄得几乎精神失常,气急败坏的时候,城内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谈可以,但不能到城里,愿意到皇太极的大营去谈判。
差点被整疯的皇太极接待了使者,并且写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书信。
这封书信并不是劝降信,而是挑战信,他在信中表示,你们龟缩在城里,不是好汉,有种就出来打,你们出一千人,我这里只出十个人,谁打赢了,谁就算胜。你要是敢,咱们就打,要是不敢,就献出城内的所有财物,我就退兵。
所谓一千人打不过十个人,比如一千个手无寸铁的傻子打不过十个拿机枪的特种兵,一千个平民打不过十个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这点上,皇太极体现出游牧民族的狡猾,联系到他爹喜欢玩阴的,这个提议的真正目的,不过是引明军出战。
但书信送入城后,却迟迟没有反应,连平时出来吼一嗓子的赵率教也没有踪影,无人搭理。
究其原因,还是招数太低级,这种摆明从三国演义上抄来的所谓激将法(三国演义是后金将领的标准兵书,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国演义上才能用。
皇太极崩溃了,要么就打,要么就谈,要谈又不给开门,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么样?
其实赵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极玩,可是无奈,谁让你来这么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说不过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实在不太像话,闲来无事谈谈判,当作消遣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结束,因为就在这一天,援兵到达锦州。
得到锦州被围的消息后,袁崇焕十分焦急,他随即调派兵力,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会战。援军的数量很少,只有一万人。
六年前,在辽阳战役中,守将袁应泰以五万明军,列队城外,与数量少于自己的后金军决战,结果一塌糊涂,连自己都搭了进去。
六年后,满桂带一万人,去锦州打六万后金军。
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所率领的,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这支由辽人为主的骑兵训练有素,并配备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战极为勇猛,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成为明末最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满桂带领下,关宁铁骑日夜兼程,于十六日抵达塔山附近的笊篱山。
按照战前的部署,援军应赶到锦州附近,判明形势发动突袭,击破包围。
然而这个构想被无情地打破了,因为就在那天,一位后金将领正在笊篱山巡视——莽古尔泰。
这次偶遇完全打乱了双方的计划,片刻惊讶后,满桂率先发动冲锋。
后金军毫无提防,前锋被击溃,莽古尔泰虽说很憨厚,打仗还算凑合,很快反应过来,倚仗人多,发动了反击,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不打了。
因为大家都很忙,莽古尔泰来巡视,差不多也该回去了,满桂来解围,但按目前形势,自己没被围进去就算不错,所以在短暂接触后,双方撤退,各回各家。
几乎就在满桂受挫的同一时刻,袁崇焕使出了新的招数。
他写好了一封信,并派人秘密送往锦州城,交给赵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这封信被后金军半路截获,并送到了皇太极的手中。
信的内容,让皇太极极为震惊:
“锦州被围,但我已调集水师援军以及山海关、宣府等地军队,全部至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到来,合计七万余人,耐心等待,必可里应外合,击破包围。”
至此,皇太极终于知道了袁崇焕的战略,确切地说,是诡计。
锦州被围,援军就这么多,所以只能忽悠,但辽东总共就这么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须从外地着手,什么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说多少就多少,在这点上,袁崇焕干得相当好,因为皇太极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后金军撤除包围,在外城驻防,因为据“可靠情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军,过几天就到。
六万人都没戏,剩下这四万就可以休息了,在明军的大炮面前,后金军除了尸体,没有任何收获。
第二天,皇太极再次停止了进攻。
他又写了封信,用箭射入锦州,再次劝降。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我也无语,明知不可能的事,还要几次三番去做,且乐此不疲,到底什么心态,实在难以理解。
估计城内的赵率教也被他搞烦了,原本还出来骂几嗓子,现在也不动弹了,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极确信,自己上当了。
很明显,除了三天前和莽古尔泰交战的那拨人外,再也没有任何援兵。
但问题是,锦州还是攻不下来,即使皇太极写信写到手软,射箭射到眼花,还是攻不下来。
这样的失败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极决定,改变计划,攻击第二目标。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试一次。
五月二十日,后金军发动了最后的猛攻。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当有特点,因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后,而是向前。
他决定越过锦州,前往宁远,因为宁远,就是他的第二攻击目标。
经过审慎的思考,皇太极正确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严密的防线,锦州不过是这条防线上的一点。
所有的防线,都有核心,要彻底攻破它,必须找到这个核心——宁远。
只要攻破宁远,就能彻底切断锦州与关内的联系,明军将永远地失去辽东皇太极决定孤注一掷,派遣少量兵力监视锦州,率大队人马直扑宁远,他坚信,自己将在那里迎来辉煌的胜利。
下一章:第7部:大结局 第二章 宁远,决战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二十章 胜利结局
强强对碰,谁与争锋
觉华岛全军覆没一事怎么不提,难道不是袁崇焕的责任?金喜宗死的蹊跷,是谁干的?楼主这样片面叙述是为什么?右屯和觉华岛粮草丢失是谁的责任?
顶楼上!作者大中华汉必当汉人当家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仇视少数民族的
作者交代了吧,后金后撤前踏着结实的冰层渡海攻击了觉华岛.而且在先前的攻击中袁所率部以遭重创,能守住宁远已经很不错了.难道还敢舍弃重地去救援?战争有轻重,不能简单的靠人性来决定.
3楼何必说什么仇视少数民族呢,只是放到那个时代,游牧民族必须抢,汉人被抢了自然恨。准人抢还不准人恨啦?!所谓的汉人当家其实是误解,应该是汉文化当家,忽必烈吸收的汉文化不够多。100多年玩完了,顺治康熙吸收地足够多,乃至300年。可惜明朝那时候开始,全世界经济文化开始转型,清朝统治者只从维护政权角度的种种做法,阻碍了中国在这一世界浪潮下的转型。所以明月自然是痛心疾首的,心里自然希望明朝不被清朝代替。
就算袁崇焕去救,能救下来么?出城只会换来宁远失守
还是那句话,端多大碗管多大事,对于袁崇焕来说,以他那时候的兵力威望影响力号召力难免不顾此失彼!或许袁崇焕当时觉得岛上工事没宁远坚固,大冷天无险可守,如果袁崇焕弃城守粮,不知道有没有谁记得铁木真破宋的那次决定性的一战?铁木真为什么让大宋十五万全军覆没,还不是凭着铁骑的快速冲击.想到之前袁崇焕那四字,据守是唯一选择,水面一结冰,没有强有力工事用什么据守!
说到仇视不仇视,反正整个辽东战事我总会联想到抗战时期东三省的沦陷.对于清朝,我始终认为清朝的决策层没有把对中国的统治上升到国的层面,只是一种狭隘的家的概念.比如之前提到的科考取士北四南六政策,由地域差异联想到民族差异,如果出台满二汉八的政策民族矛盾也不至于锐化到仇视的地步.既然故事一直说的明亡,想想清亡场景,虽然南明没有南宋那样构筑统一战线内部夺权倾轧剧烈导致短暂,但清朝呢,只能说明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历史肯定是朝着较高生产力和较好生产关系的方向发展的,至于为什么较之明朝当时清朝反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生产关系的完善终究代替了明朝,我个人想说,明朝当时的雇佣关系已经紊乱了,而清朝的雇佣关系清晰,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丢了一个岛而已,还有你是准备让袁大人到岛上去抵抗后金?对于明而言多的都已经丢了,谁还会在乎那点粮食。
皇太极,你被忽悠的好惨啊,哈哈
看的我着急啊!可惜有劲也没办法使。
搞什么飞机。
各位的评论真的很精彩!!!
历史就是这样,他比人生还像人生,更像一部电视剧,导演就是时间。
在这几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进攻,大炮,点火,轰隆,死人,撤走,抬尸体,火化,再进攻,再大炮,再点火,再轰隆,再死人,以此类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极再也无法忍受,使出最后的杀手锏——撤退
第一部很精彩,想不到会更进
5楼正解,历史是真是的.偏观的是看法,不是某个人或者群体当家,当家的是一种文化和主导思想,纵观世界,你朝代更替。发现哪个国家的文化完整,完全的保留下来了?恐怕也只有汉文化了吧
笑死了
这么蹩脚的离间计,竟然会中,崇祯分明不是傻,是嫉妒袁崇焕。
皇太极被忽悠晕了!
当年明月 民族仇视太严重,都是中国领土的民族,非要说是外来入侵。 把除了汉族以外的人都当成日本人了
满洲人没有拿汉人当做自己人,目光太狭隘
……………
不错
驱除鞑虏 日月复明
给满鞑子洗地的人别忘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冤魂
哎呀!我晕了
满人就把汉人当人看了?先是祸害中国,后来又给日本当傀儡,整个一奴才!!什么狗屁先进生产力,美国的生产力比中国强,那你投降他们去吧,你个有奶便是娘的东西。
看来清初的反清复明是对的。
总觉得当时的满汉一家和中日亲善挺像的
O(∩_∩)O哈哈~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没想到我的子孙故事这么精彩啊
我觉得写的很好,已经看了四部了,其实不管作者写的有无缺点,但是我觉得他在反应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处人处事的道理…有所体会就已经很好了
,,,嗯、、、我也觉得写的不错,以前我是在书上看的,但那上面只是提到了袁崇焕,说他是个忠臣,不过后来被一个奸人干掉了。。。。就连他写的那首“一生事业总成空,半身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那书上也没有写,可能是版本不一样吧,现在我差不多看完了,真的觉得这套书写的不错,既带了有真实的历史事件,又带有小说的味道。如果知道这套书,,,,,希望你能认真的看完,后面会更精彩。
不过有个问题哈,如果清兵不入关的话,东北还会不会是我们的啊,因为貌似咱们汉人好像没有点领土追求哈
造成这些的都是魏忠贤这个狗太监
36楼正解!
阿杜宿舍电话
去维尔体育iopasdfghjklzxcvbnm
看的我着急啊!可惜有劲也没办法使。不过,皇太极,你被忽悠的好惨啊,哈哈!!!!!!!!!!!!!!!!!!!!!!!!!!!!!!!!!!!!!!!!!!!!!!!!!!!
哈!狗满败了!
满清政府-中国历史的罪人!!!闭关自守!鼠目寸光!以及后来的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该死!统统都该死!!!
何必呢 如果没有清政府 明也迟早会亡 因为内部反贼十分多 而明的精锐全部用来对付后金了
皇太及傻了?
好,好
可笑 袁 开创了第一个和满人谈判 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按当时的的朝廷政策 文人风骨 政治环境 谁敢和满人谈判
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明史是谁写的?
袁 (大胆) 是个典型的有能力 有胆量 有赌性的投机者
有部小说根据历史对 袁崇焕 做过分析
大家可以看看大爆炸《《窃明》》
有毛文龙在后边拖着 满清 满清始终无法放手攻击大明,毛有3万,满有7万军队,以毛的做事方法,满家里留人少,毛就 敢去他家里开荒,放炮。
但偏偏有人就把毛文龙给杀了 让满清无后顾之忧
而且他更本 没权利 也没资格 杀毛文龙(毛和 他同级 有尚方宝剑)
他后边的很多对金政策 有很多的 疑点 包括后来的清军轻易入关紧逼京城(他贪的是名 权 以及要挟皇上 要挟天下人)
不读《窃明》之前,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相信康乾盛世统治下百姓幸福和谐。正如灰熊猫的起点笔名“大爆炸”,《窃明》真的是一个大爆炸。
《窃明》不仅仅在于写活了一个明末,还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残酷的真实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数万草寇为什么能屠杀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灭天下?以大明广博疆域、百万将士官员何止于族亡史绝?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到底发生了怎样荒诞的历史事件?哪些人哪种制度哪些原因又该为这样泣血的历史结果负责?因为和谐,我们的历史对明末轻描淡写,异族的入侵变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读《窃明》,我们知道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对明国运的致命一击;我们知道了漂没,东林党为代表的明朝官员是如何的腐败昏聩;我们知道了辽西将门、军户制度,明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的低下。我们还知道了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著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47楼的笑天就是个搞传销的
精彩 20131208
精彩 20131208日
哈哈
偶就这么弱智?大清王朝之实际缔结者就如此白痴?那我们伟大的明帝国还输?
2吧,唉,一群猪
明朝最大的敌人终于出现了
XXXXXX
精彩!
黄台吉还是有能力的,可以说没有黄台吉就没有清朝三百年江山。历史功过后人评说。
袁督师,赵将军太有才了。说袁督师坏话的人,你不咬人会死啊?
回2楼,你以为都是朱棣呢?身披不死铠甲,随时都有东南西北风相助。老袁真要冲过去救岛,除去守城的,调几千人过去对上好几万人,除非冰面突然裂了,把后金军队都给埋了,否则这几千人就是过去送人头的。
大家为什么说我是真正的亡国之君呢?
回30楼,大明都这样了还笑?
我就这么领盒饭了?
皇太极终于来了
皇太极好像第5章的日本小西行长啊,总被坑!不对吗??
妈的!城里人瞧不起农村人,公务员看不起打工者(不是所有)。什么博士生.硕士生——研究生……有的连棵发芽的豆苗都不知道。那个患上了恋乳癖的猪皇帝,丢人现眼,到死前都还断不了奶,是把米汤当药呢(无知!!),还是把米汤当奶呢(尚且理解)?恶毒贱妇客氏,估计和魏太监风流事做多了,奶都被魏太监吸干了。猪皇帝一看到米汤,误认为又喝到了客氏的奶,所以精神了几天,它不知道,小孩在没母乳又没奶粉的那个朝代,用米汤来喂养,还是可以凑合的,都二十几岁的猪了,45天左右就该断奶了。拖着养小老猪啊,无知!!!
我看了狼图腾再看这本书,发觉,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当时的蒙古和女真确实是华夏的血仇,不可否认)入侵。可蒙古却能把其自身的血性和豪迈输血给汉人,使得明朝两百多年毫无合约、和亲之说,君主死社稷。可满清入主之后,那豪迈不羁的女真却固步自封。剃发易服。断绝火器(有点历史知识的都知道明朝才是中国火器最发达的阶段)。而且在西洋入侵下。如家犬一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女真的先进性在哪里?“我大清”历史的进步的必然性在哪里?尤其是那“保大清不保中国”“宁予友邦(西洋列强),不予家奴”“我们是中国的统治者,不是中国人”深深刺痛我的心。
我是理科生,我的历史老师说过,历史课本上的东西都是讲给文科生考试用的。只有在理科班,才可以讲一下相对真实的历史原因。例如:明清君主皇权加强,这一点,从明朝中叶开始皇权就开始有民主化倾向了。真正皇帝独权的,只有在洪武和永乐。还有清朝时才真正的加强。还有,我认为老师说的最好的就是:“暴君不代表是昏君。昏君不代表是暴君。皇帝勤上朝不代表国泰民安,国泰民安的表现就一定不是要皇帝勤上朝。相反的,只有国家潜伏动荡等一系列原因。皇帝才不得不得那么勤政。”现在大多数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勤政。而万历等明朝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可你看看史书。哪怕是梁启超先生说的二十四姓的家谱的二十四史。明朝末期和清朝末期相对比。就知道,满清为了维护满洲族的利益和自身的统治。什么他们都敢做。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他们被赶下台。迎来的就是汉人几百年积压的如狂风暴雨般的报复。所以洋枪队,借助外国来镇压反帝,反清的运动。而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和王阳明等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按这个势头,在短暂的“纵欲”“资本主义的人吃人”阶段后,必然走像文艺复兴的曙光。虽然按照汉人千百年来对领土的扩张的不敢兴趣,和只觉得中原乃天下之最的思想,估计铁定不会像西方那样对外殖民扩张。但起码可以保证的是,其能安内富民。可满清为了统治中国,力图恢复孔孟礼教,华夷之说。禁锢人们的思想。大量泯灭火器书籍和关于思想独立的言论。秦始皇的焚的只是儒家反对君王统一的。满清连《水经注》《武备志》《永乐大典》《齐民要术》这些在全世界都是有巨大贡献的农业,军事,百科全书,等名著都要焚毁。结果导致甚至清兵连百年前的火器都不认识,拿着大刀长矛。还美其名曰:骑射乃满洲之根本。说白了就是怕汉人重新掌握火器在人数巨大的优势上复国。但事实上汉人也确实做到了。满清误中国真是不是大汉族主义的学说。
67楼说的有道理
看见某些人说比如20楼,你把人家当自己人,人家当你是了吗,自己族人会对平民百姓肆无忌惮的烧杀砍抢吗,把汉人贬为奴隶驱使,入住中原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你tm是鸡眼吗,我日 你 妈你个满清鞑子的狗货
…
67楼同学,魏忠贤太坏了,为什么说他坏呢,因为他收各种商税,他收商税一部分落到他手里,剩余大部分呢,还是给国家了,所以国家才有钱给边军发工资发装备,到了魏忠贤下台,东林上台,各种商税取消,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生意基本都是他们的,或者是他们后面支持者的,魏忠贤如果是该杀的话,东林党那些人是该千刀万剐,不管怎么说,魏忠贤在的时候,军队的军饷是能保证的,军队才是一个国家对抗外敌的唯一。
发错,应该是65楼的,怎么发成67楼的
各位的评论真的很精彩!!!
67楼说的有道理
啊
我儿子是不是傻?
傻
最烦秘史说皇太极抢了多尔衮的位置了。多尔衮他配吗?
其实我认为武器是最重要的,而皇太极显然已经认识到了。所以后来仿制了红衣大炮。
我的儿啊,你被忽悠的好惨。
楼上那些人是人才,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生在明朝,然后去改变明朝的历史
不许灭大明
快灭了弱明帝国,爱新觉罗好当全中国的皇帝
灭皇太极16族
哈哈,16族, 比我多
方孝孺追到最高1500族
方孝孺追到最高25族
一个文化落后的野蛮民族入主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清也是有功劳的,今天的新疆就是清击溃准噶尔帝国得到的,况且皇太极统一蒙古,加强了固防啊
楼上明显大错特错
么么哒
石可心,我爱你
好啊好啊
皇太极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满族领袖。
为什么连续四章都有人提觉华岛失陷是袁崇焕的责任呢?难道不该是那个二百五阉党的责任?连续四章,提了觉华岛的人都只讲袁崇焕,不讲高第,这是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逻辑?要说袁崇焕,他的确不是无过之人,但守宁远的事他没有丝毫错处!难道按你们的说法,懦弱逃跑成了清醒识时务,拼命坚守倒成了给敌人可趁之机、不通兵法、不分轻重的表现了?!当时努尔哈赤与袁崇焕的兵力之比是六比一!你们学过算数没有?难道要强求用上全部兵力都几乎守不住城的明军再分出大半去抢粮吗?!守住城才是守住了国家,守住粮唯一的后果就是在大堆物资前被杀死,后金军也不会少吃多少粮食,除非指望他们突然患洁癖不想吃旁边曾躺过尸体的饭并突然集体脑残不进一步进攻导致活活饿死,不然明朝必定早亡!
窃明主人公对清朝的评价:
黄石面对的是几千年来汉族最凶恶地敌人——入关后满清把近两亿汉人屠杀到了四千万,在以后地近三百年来,大规模地屠杀更是一起接着一起,受害者比以往两千年历次屠杀加起来都要多.
他面对地也是蒙古族有史以来最凶恶地敌人——满清对蒙古族厉行减丁政策,蒙古各部只要超过男丁上限.那么就要靠抽签来杀死多出来的男丁以进行减丁.这种无差别屠杀甚至包括爱新觉罗家族地铁杆科尔沁蒙古,科尔沁蒙古地男丁上限是八万,奴酋福临和儿书奴酋玄屠杀起科尔沁来也是一样不客气,短短四十年里,仅科尔沁蒙古地男丁,他们父书俩就屠杀了三十万.,天禧传
他面对地也是回族地敌人——满清对回族各部进行了持之以恒地种族灭绝工作,并制定了“以回牵汉,以汉制回”地政策,极力挑拨种族仇恨.鼓励回汉种族仇杀.
他面对地也是苗族的死敌……
他面对地也是彝族的死敌……
黄石面对地正是几千来生活在这片大陆上所有民族最大、最凶残地敌人,他身后地几千官兵身上肩负着未来亿万无辜百姓地生命——从来没有这么少地人.决定着如此多地人幸福!
使者已经跑回对面地阵中,再也没有出来,敌军开始缓缓向前……
黄石面对地也是文明地敌人:
明朝有着辉煌地音乐艺术成就,比如十二平均律就在明朝被提出,直到黄石原本地时代,这还是现在音乐地奠基石——但在它却不能生存在它出现地母国大的上,因为它被满清禁毁了.
明朝地医学正在努力发展,比如中医也第一次提出人是用脑而不是用心在思考——不过它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地机会,因为这些新地理论被满清禁毁了.
明朝翻译了几何原本……明朝的妇女都知道的球可能会是圆地并为此展开争论、还为此写下笔记……明朝有人准备写下技术书籍.介绍如何炼钢炼铁——这些书籍都被满清禁毁了.
奴酋福临平均每年发动一次文字狱,他儿书平均每五年一次,他孙书平均每两年一次,而他重孙书弘历,竟然平均每年发动两次文字狱!
奴酋弘历还编写四库全书,宣布只有三千本书是可以存在地,禁毁而留书名则有近七千本,至于禁毁而不留书名地更是不计其数——天啊,不要说煌煌两千年.仅在明朝、仅天启皇帝批准刊行地书籍就有两万余本.
在黄石地个人印象里,翻开满清地历史,除了“屠杀”外能看见地就只有两个词:愚昧、卖国——从满清开始,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世界史上再也没有一个中国籍科学名人、没有哪怕一项属于中国地技术发明;这个政权在二百多年的统治期间,竟然签了一千一百个卖国条约,平均每年要签三个!
47楼就是来推销书本的!
灭明朝。。。。。。。。
看大篇说《窃明》好的推介,准备翻看一下,终于看完两页。也许是很好吧,不过写字的人语文水平实在有限。
……
说个笑话,袁崇焕的军事水平能和皇太极比肩。
楼上的,这不是笑话。
67楼说的好,不要被次要的问题带跑了思路和判断,最重要和本质的点就是满族统治后,故步自封,为了维护统治不择手段,有人可能说了,哪个朝代的统治阶级不是这样,但是,大唐朝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国力空前,明朝中后期我看到了人们思想活跃,文化的复兴以及科技的进步,清朝是真的是倒退了,窝里横?为什么这么多汉奸,因为清朝时后奴才才能生存,这就是清朝最大的罪过。而且如果没有那几百年的倒退,中国能至于让世界“列强”欺负成那个死样?中国平稳过渡,改革成功的话,不找别人麻烦,他们就该万幸了。
对于诸位的说法,我梦只看结果就好
此一时彼一时,那个时候你不解决满人的吃穿住用,你叫人家搞满汉一家亲,人家也会觉得你弱智啊,天下大势,要看这个,到明末清兴了,只能是看着老牛老去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啥时候出场
96楼感觉在推销,但说的确实有道理
把我无视了?
66666666666666666
楼上一直鼓吹明朝理念如何先进,郑和之后请问还有航海么?禁海,关闭边境贸易,跟清朝闭关锁国有什么分别。历史的车轮的向前的,历史容不得假设。哪个影视剧里有段话说的特别好,无论哪里来的,到了我们的土地上,最终都被我们同化。
各种各样的楼上你们不要吵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朝代都是应历史发展趋势而存在的。
清确实并没有给汉族很高的待遇,但你可别忘了,他们本就是满族人,
明是由汉人建立的,自然对于非我族类的其他民族加以打击,
都在指责清闭关锁国各种落后签订了多少多少不平等条约,但闭关锁国政策确实从明朝开始,而且清朝攻占明朝时,是带着嫁妆的,他们之后签不平等条约卖掉了土地,也依然比明朝疆域大,
清对于明朝文化的摧残,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必要途径,明编纂永乐大典,不也毁掉了几百年来许多文化成果吗?
而对于明朝来说,明文化的损失,确确实实是对于后来文化的损失,
历史,本就应该一分为二,史论结合。
楼上有句话说的很好,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历史容不得假设。
对后人来说,他们都有错,但在当时,他们的做法,只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错不错
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
笊篱山
3楼那个,觉华岛覆灭不是高底撤退导致的?管袁崇焕什么事,合着你要求人家拿着一万兵打退六万兵?你干脆要求他征服世界得了。
4楼那个,作者不是一直在说理解蒙古抢掠原因,但是不满后来者强行为这种暴行加以粉饰吗。
这两个人占据楼层前列而妖言惑众,很难不让人认为包藏祸心,简直是“不是蠢就是坏”的典例了
乍一看65楼把我吓了一跳、、、
骂的太对了
2024年回来找素材,感觉这里氛围好好
气数将尽,今非昔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