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2部:万国来朝 第九章 生死相搏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他是个老实人,品性温和,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做准备,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复也很统一——立朱高炽。

  文臣: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朱高炽派大臣十分明白,朱棣是想立朱高煦的。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高!实在是高!

  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虽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他也是我的儿子,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一直都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支持他的太子党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高煦的阴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自然风光无限,而朱高煦却祸不单行,不但皇位无望,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他广收朝中大臣为爪牙,四处打探消息,企图抓住机会给太子以致命打击。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太子党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在朱高煦的策划下,外加解缙本人不知收敛,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党保护着的朱高炽。

  经过周密策划后,永乐十年(1412),朱高煦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对权力的贪婪,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但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可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党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却实在太嫩,一点也不知道低调做官的原则。

  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

  等不同职业,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嫌房子多,杨士奇也不例外,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自永乐二年(1404)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杨士奇就被任命为左中允(官名),做了太子的部下,朱高炽虽然其貌不扬,却是个真正仁厚老实的人,经常劝阻父亲的残暴行为,弟弟朱高煦屡次向他挑衅,阴谋对付他,朱高炽却一次又一次的容忍了下来,甚至数次还帮这个无赖弟弟说情。

  这些事情给杨士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虽然历经宦海,城府极深,儿时母亲对他的教诲却始终记在心头,仗义执言已经成为了他性格中的一部分,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他却并没有变,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正气在胸的杨士奇。

  眼前的朱高炽虽然形象不好,身体不便,却是一个能够仁怀天下的人,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秉持着这个信念,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经常向他询问太子的情况,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他立刻意识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他紧张地思索着问题的答案。

  趁着杨士奇先生还在思考的时间,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难以回答又十分关键。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自古以来,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始终是处理不好的,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把手,太子就是二把手,自然逃脱不了这个规则的制约。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一滑稽现象反复发生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举办的现场提问回答活动中,杨士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想出这种两全其美的外交辞令,实在不简单。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在杨士奇的描述下,朱高炽那肥头大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照人。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也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朱棣和杨士奇各出绝招,朱棣施展的是武当长拳,外柔内刚,杨士奇则是太极高手,左推右挡,来往自如。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可以算是武当派的同门师兄弟。

  于是,永乐十年(1412)的这场纷争就此结束,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太子被警告,地位也有所动摇,但由于杨士奇等人的努力,终于稳定住了局势。

  可是太子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要朱棣一天不死,他就会不断受到朱高煦的攻击,直到他登上皇位或是中途死去。

  事实也是如此,另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策划之中,对太子而言,这也将是他监国二十年中经受的最严酷的考验。

  在朱高煦持续不断地诬陷诋毁下,朱棣确实对太子有了看法,但暂时也没有换太子的想法,皇帝这样想,下面的大臣们可不这样想。

  看到朱棣训斥太子,许多原先投靠太子准备投机的官员们纷纷改换门庭,成为了朱高煦的党羽,但杨士奇却始终没有背弃太子,他一直守护着这个人,守护在这个看上去迟早会被废掉的太子身边。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不久之后,一场更大的风暴到来了,太子和杨士奇将接受真正的考验。

  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朱棣北巡归来,当时太子及其下属官员奉命留守南京,闻听这个消息,立刻派人准备迎接,但迎接时由于准备不足,有所延误,朱棣很不高兴。

  其实说来这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事,朱棣同志平日经常自行骑马出入大漠等不毛之地,陪同的人也不多,像迎驾这种形象工程有没有是不大在乎的。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

  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

  朱棣大发雷霆,把朱高炽狠狠骂了一顿,大概意思是老子在外面打仗那么辛苦,也是为了你将来的江山打基础,你却连个基本迎接工作都做不好,要你这个废物有什么用?

  朱高炽挨骂了,心里非常委屈:不就是稍微晚了点,至于搞得这么大吗?

  至于,非常至于。

  朱高炽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他的好弟弟朱高煦不断打探他的行动,虽然并没有什么发现,但政治家朱高煦先生整人是从来不需要事实的,他不断编造太子企图不轨的各种小道消息,并密报给朱棣。

  朱棣开始并不相信,之后禁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加上身边被朱高煦买通的人们也不断说坏话,他渐渐地又开始怀疑起太子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没想到回来就碰上了太子迎驾迟缓这件事,虽然这并不是个大事情,但在朱棣那里却变成了导火线。在朱棣看来,这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

  自己还没有退休呢,就敢这么怠慢,将来还得了?!

  在朱高煦的推波助澜下,事情开始一边倒,太子受到严厉斥责的同时,太子党的主要官员如尚书蹇义、学士黄淮、洗马(官名,不是马夫)杨溥都被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

  最黑暗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太子党几乎被一网打尽。

  朱棣已经认定太子党那帮人都想着自己早死,然后拥立太子博一个功名,他对太子的失望情绪也达到了顶点。他不再相信拥护太子的那些东宫文官们,除了一个人外。

  这个例外的人就是杨士奇。

  说来奇怪,虽然杨士奇一直在太子身边,朱棣却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公正客观的人,于是在两年后,朱棣再次召见他,问了他一个问题。

  与两年前一样,这也是一次生死攸关的问答。

  【无畏的杨士奇】

  当时的政治局势极为复杂,由于朱棣公开斥责太子,且把太子的很多亲信都关进了监狱,于是很多大臣们都认为太子已经干不了多久了,倒戈的倒戈,退隐的退隐,太子也朱高炽陷入了孤立之中,现实让他又一次见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原先巴结逢迎的大臣们此时都不见了踪影,唯恐自己和太子扯上什么关系,连累自己的前途,在这种情况下,杨士奇开始了他和朱棣的问答较量。

  这次朱棣没有遮遮掩掩,他直接了当地问杨士奇,太子是否有贰心,不然为何违反礼仪,迟缓接驾?(这在朱棣看来是藐视自己)

  在此之前,也有人也劝过杨士奇要识时务,太子已经不行了,应该自己早作打算。

  杨士奇用自己的答案回复了朱棣,也回复了这些人的“建议”。

  杨士奇答道:“太子对您一直尊敬孝顺,这次的事情是我们臣下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罪责在我们臣下,与太子无关。”(太子孝敬,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说完,他抬起头,无畏地迎接朱棣锐利的目光。

  朱棣终于释然了,既然不是太子的本意,既然太子并不是有意怠慢,自己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悬崖边上的朱高炽又被杨士奇拉了回来。

  杨士奇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在太子势孤的情况下,主动替太子承担责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要知道,朱棣不整太子,对他们这些东宫官员们却不会手软。与他一同辅佐太子的人都已经进了监狱,只剩下了他暂时幸免,但他却主动将责任归于自己,宁愿去坐牢,也不愿意牵连太子。

  杨士奇用行动告诉了那些左右摇摆的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收买,不是所有的人都趋炎附势。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朱高炽的太子地位被摘掉是迟早的事情,继续跟随他并不明智,还很容易成为朱高煦打击的对象,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持支持太子的杨士奇,不是一个投机者。

  就如同三十年前,他身处穷困,却仍然无私援助那位朋友一样,三十年后,他又做出了足以让自己母亲欣慰的事情。

  三十年过去了,虽然他已身处高位,锦衣玉食,他的所作所为却并没有违背他的人生信条。

  【人穷志不短,患难见真情】

  杨士奇最终还是为他的无畏行为付出了代价,朱高煦恨他入骨,指示他买通的人攻击杨士奇(士奇不当独宥),本来不打算处置他的朱棣也禁不住身边人的反复煽动,将杨士奇关入了监狱。

  朱高炽得知杨士奇也即将被关入监狱,十分焦急,但以他目前的处境,仅能自保,是绝对保不住杨士奇的。

  杨士奇却不以为意,反而在下狱前对太子说:殿下宅心仁厚,将来必成一代英主,望殿下多多保重,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可轻言放弃。

  此时,朱高炽终于意识到,眼前这个即将进入监狱却还心忧自己的杨士奇其实不只是他的属下,更是他的朋友,是患难与共的伙伴。

  太子的地位保住了,却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朱高煦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他还能坚持多久呢?

  【朱高煦的失误】

  朱高煦终于第一次掌握了主动权,他的阴谋策划终于有了结果,太子受到了沉重打击,而帮太子说话的文官集团也已经奄奄一息,形势一片大好,前途十分光明。

  话说回来,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朱高煦也不例外。

  胜利在望的朱高煦在历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以此自居。

  他的这位偶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经常见人就说:“我这么英明神武,不是很像李世民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如此急切表白自我的言语,今日观之,足以让人三伏天里尚感寒气逼人,如果朱高煦出生在现代,定可大展拳脚,拍些个人写真照片,再配上自信的台词,必能一举成名。

  朱高煦不是花痴,他这样说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寓意的。

  大家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他的隐含意思,李世民与朱高煦一样,都是次子,李建成对应朱高炽,都是太子,甚至连他们的弟弟也有对应关系,李元吉对应朱高燧,都是第三子。

  这样就很清楚了,李世民杀掉了李建成,当上皇帝,朱高煦杀掉朱高炽,登上皇位。

  朱高煦导演希望把几百年前的那一幕戏再演一遍。

  我们这里先不说朱高煦先生是否有李世民那样的水平,既然他坚持这样认为,那也没办法,就凑合吧,让他先演李世民,单从这出戏的演员阵容和所处角色上看,似乎和之前的那一幕确实十分相似。

  但朱高煦导演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失误,他忽略了这场戏中另一个大牌演员的感受,强行派给他一个角色,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他要派的是这场戏的主要角色之一——李世民的父亲李渊,被挑中的演员正是他的父亲朱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把这场戏演好,演完,搞一个朱高煦突破重重险阻,战胜大坏蛋朱高炽,登基为皇帝的大团圆结局,就必须得到赞助厂商总经理朱棣的全力支持。

  朱棣不是李渊,事实上,他跟李渊根本就没有任何共通点,但他很清楚,上一幕戏中,李渊在李世民登基后的下场是被迫退位,如果这一次朱高煦像当年的李世民那样来一下,他的结局也是不会超出剧本之外的。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

  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太子党的反击】

  就在朱棣渐渐对日益嚣张的朱高煦感到厌恶时,太子党开始了自己的反击。

  当时正值朱高煦主动向朱棣要求增加自己的护卫,这引起了朱棣的警觉,永乐十三年(1415)五月,朱棣决定改封朱高煦去青州,按说青州并不是很差的地方,但朱高煦为了夺权的需要,不肯离开京城,又开始耍赖。

  这次朱棣没有耐心陪朱高煦玩下去了,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朱高煦:你既然已经被封,就赶紧去上任,怎么能总是赖在京城不走?!

  (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

  朱棣不断的打击太子,无非是想告诉太子不要急于夺权,但他的这一行动却给了朱高煦错误的信号,他误以为皇位非自己莫属,越发专横跋扈,最终触怒了朱棣。

  捧得起你,自然也踩得扁你。

  太子党的精英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发出了致命的一击,而完成这一击的人正是杨士奇。

  由于平日表现良好,且自我改造态度积极,杨士奇和蹇义连监狱的门都没进,就被放了出来,再次被委以重任。但千万不要由此推出朱棣慈悲为怀的结论,要知道,他们的难兄难弟杨溥还在监狱里看书呢,而且一看就是十年。

  由此可见,特赦也是有级别限制的。

  逃离牢狱之灾的杨士奇自然不会洗心革面,与朱高煦和平相处,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对时局的揣摩后,他敏锐地抓住了机会,发动了攻击。

  说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与前两次一样,他的这次攻击也是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完成的。

  此次对话除了朱棣和杨士奇外,蹇义也在场,不过他的表现实在让人失望。

  朱棣问:“我最近听到很多汉王(朱高煦封号)行为不法的传闻,你们知道这些事情吗?”

  这话是对杨士奇和蹇义两个人问的,但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

  蹇义虽然忠于太子,却也被整怕了,他深恐这又是一个陷阱,要是实话实说,只怕又要遭殃,便推说自己不知道。

  朱棣失望地转向了另一个人——杨士奇,他注视着杨士奇,等着他的答复。

  杨士奇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和阴谋,自己身边的同伴不是被杀掉,就是被朱高煦整垮,为了自己的信念,他忍耐了很久,他曾经有很多机会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轨行为,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十分清楚权力斗争就如同剑客比武,一击必杀才是制胜的王道,因为一旦宝剑出鞘,就没有收回的余地。

  朱棣已经丧失了对朱高煦的信任,他已经渐渐看清自己这个儿子的真面目,这是最好的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拔剑出鞘!

  杨士奇从容答道:“我和蹇义一直在东宫服侍太子,人家就把我们看成太子的人(还装,难道你不是吗),有什么话也会不跟我们讲,所以我们不知道。”

  奇怪了,这句回答不是和蹇义一样,啥也没说吗?

  要知道,自古以来最狠的整人方法就是先夸你,再骂你,杨士奇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技巧。所以别急,下面还有个但是呢。

  “但是,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到地方就藩,现在陛下要迁都了,在这个时候,他要求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一下他的用意。”

  (惟陛下熟察其意)

  细细品来,杨士奇此言实在厉害,看似平淡无奇,却处处透着杀机,要把朱高煦往死里整,杨士奇之权谋老到实在让人胆寒。

  杨士奇终于亮出了他的宝剑,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使出了那一剑。

  一剑封喉。

  朱棣被杨士奇的话震惊了,朱高煦三番两次不肯走,如今要迁都了,他却执意留在南京,他到底想干什么?!

  不能再拖了,让他马上就滚!

  永乐十五年(1417)三月,不顾朱高煦的反复哀求,朱棣强行将他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朱高煦十分不满,但也没有办法,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此生注定不可能用合法手段登上皇位了。

  朱棣确实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如果我们翻开地图察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将来不会老实,于是在封地时,便已做好了打算。乐安州离北京很近,离南京却很远,将朱高煦调离他的老巢,安置在天子眼皮底下,将来就算要打,朝发夕至,很快就能解决,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

  至少在这一点上,朱棣要比他的父亲高明。

  至此,储君之争暂时告一段落,太子党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稳住了太子的宝座,也为后来仁宣盛世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朱高煦多年的图谋策划最终付之东流,至少朱棣绝对不会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但这位仁兄自然也是不会死心的,他把自己的阴谋活动完全转入地下,并勾结他的同党准备东山再起。

  不过这一次他不打算继续搞和平演变了,因为在他面前只剩下了一条路——武装夺权。

  虽然方针已经拟定,但朱高煦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自己老爹打仗有多厉害,他比谁都清楚,只要他还是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就绝对不会在自己老爹头上动土。

  朱高煦决定等待,等到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下一章:
上一章:

71 条评论 发表在“第2部:万国来朝 第九章 生死相搏”上

  1. says:

    你们没看到这里么?

  2. 残留的回忆 says:

    very, very精彩。写的简直太妙了,我由衷的佩服。
    高人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要是还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
    还不抓紧看的话,是马上就会后悔的。不信者等,信者看。
    废话不多说,我在这给大家推荐几章好看的,如:郑和之后,

    再无郑和; 万国来朝; 帝王的秘密; 最后的财产;日落西山;
    游戏的开始;决心;建国; 谜团; 奋战 ;选择; 朱祁镇的奋斗。好了,不说了,大家抓紧时间看吧,真的非常精彩

  3. 涅小曦 says:

    顶2楼

  4. 你做绝 says:

    太子党的反击还不是杨士奇的组织

  5. 哈哈 says:

    very good!!!!!!!!!!!!!!!!!!

  6. 匿名 says:

    要想成大事者,必得低调 再低调

  7. 匿名 says:

    乐安不是广饶,而是山东惠民,平定后改为武定

  8. 权力 says:

    得不到的要抢,得到的会被迷失心智!

  9. 匿名 says:

    我擦

  10. 杨溥 says:

    那个我还在读书呢? 你们大牌的戏演完了 我呢 整天看的书也不丰富啊 求带走 太子啊想起我了吗?

  11. 2121 says:

    hao

  12. 啊哈 says:

    帝王原来有那多的忧忧虑啊

  13. 匿名 says:
  14. 匿名 says:
  15. 13 says:

    2楼的朋友说的级是,不过你可能没我早看,现在我已看第四遍了!!!

  16. 太阳醉红 says:

    后悔我的懒惰这本书晚看了几年,还好亡羊补牢,我看了,每次计划看一张,差不多都看三张。

  17. 平平 says:

    上善若水,水到渠成,

  18. 石悦 says:

    读了此书,不枉此生!!!

  19. 西瓜 says:

    此书写的不错,最讨厌看历史书的我,都喜欢看此书,一本有趣的书。

  20. 123 says:

    什么?我的偶像也是李世民啊!! 这书写的真不错!!

  21. 123 says:

    太长了

  22. 妙妙真人 says:

    高人杨士奇,真有张仪苏秦之能,划腐朽为神奇不为过。所谓:好汉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

  23. 匿名 says:
  24. 匿名 says:
  25. 谁会想到 says:

    三杨首推杨士奇,放在任何时期都是人品高高高

  26. 胡杨漫天 says:

    此时无声胜有声……好看!

  27. 捭阖第一 says:

    面面俱到!

  28. 杨士奇 says:

    啊哈哈ˆ0ˆ我很牛b啊!有木有?有木有!

  29. 芷韵筱然 says:

    写的太棒了,我这是第二次看了,太精彩了,我爱看历史书,但这本是最棒的!向明月同志致敬!

  3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ays:

    历史书是我的最爱

  31. 大明 says:

    朱高煦谁让你生在帝王家

  32.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iii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 says:

    ….

  33.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iii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00 says:

    ….

  34. 匿名 says:

    1403 年 ( 明永乐元年 ) ,避朱棣名讳改棣州为乐安州。 1426 年 ( 宣德元年 ) 平定汉王谋反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州治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城,属济南府,下辖四县:阳信县、海丰县、乐陵县、商河县。明朝时另有乐安县,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属益都府。

  35. 当年红日 says:

    此书真的是太好看了! 最讨厌看那种关于历史书的我居然天天在坚持看这本书!我妈说太阳打西边儿出来了!

  36. hhh says:

    杨士奇与太子同甘共苦,携手并肩,走过了二十年历经坎坷的储君岁月. ==

  37. 对觞 says:

    看到此处才想起来,杨士奇被建文起用时36岁,作者说他混了20多年江湖,照这么看,他不到16岁就开始混江湖了,在此之前,他都已经当了挺长时间的老师和不入流的小官,那他几岁开始工作的?真是奇人啊!!!

  38. 路过 says:

    好看啊,写的很幽默,看着看着就会笑啊

  39. John says:

    No more s***. All posts of this quitlay from now on

  40. 三石先生 says: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让我们将这句话再翻译一下,就成了在单位做二把手的座右铭 :努力并卓有成效地完成一把手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在工作中严禁拉帮结派、与下级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要让领导认为你是这样的!

  41. 吧! says:

    如果朱高煦能当上皇帝,那历史又会怎样呢?????

  42. 高中生 says:

    这是一部研究深刻的历史类书籍

  43. 历史HEIIO says:

    不错,顶杨士奇,完全是一个绝世人才呀。还有杨簿,不怕死的精神有谁不赞口不绝呢、

  44. 一个很娄很淡定的人 says:

    这部书我不是看完的我是听完的!0910年当时在火车上一个跑业务的跟我说你看过这本书吗?当时我一脸茫然,他一脸鄙视,他说这部书有趣……但我是去年才接触,的确像那人说的一样……

  45. says:

    朱高煦也是实力作死派

  46. 匿名 says:

    7

  47. 明月依旧 says:

    无数的史实证明:人一得志,绝对不能嚣张跋扈。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沉迷享乐,还不是安史之乱造成了他一生之痛;朱高煦以为太子之位稳操在手,一得意过头,迎接他的是杨士奇致命的一击。
    杨士奇啊,杨士奇,你真是说话得体有分寸,谨言慎行。

  48. 梦回清初杀鞑子 says:

    杨士奇的话还是站在朱棣的立场上讲的,并不是为了太子反击朱高煦

  49. 徐阶 says:

    当年明月,谢你让我出场那么久啊,某史书上我是配角,名字只出现了两次。

  50. 天地苍茫 says: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利欲的驱使必将为其付出沉痛的代价!

  51. 朱棣 says:

    明月兄真是高人

  52. 皮卡丘 says:

    写得差了点啊

  53.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says:

    Hello

  54. 匿名 says:

    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

    → 历史小说 分享到: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及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 手机阅读 收藏本站 大秦帝国 更多历史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1 明朝那些事儿2 明朝那些事儿3 明朝那些事儿4 明朝那些事儿5 明朝那些事儿6 明朝那些事儿7 第2部:万国来朝 第九章 生死相搏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

  55.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皇帝的悲哀啊,兄弟之间自相残杀!

  56. 笔墨纸砚 says:

    总结历史上的名人(如朱元璋等)的童年经历,我们可以断言,小时候多吃一点苦头,实在不是一件坏事。

  57.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58. 1 says:

    11

  59. π says:

    666

  60. 李世民 says:

    谁敢来冒充老子?

  61. 12345 says: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62. 中华魂 says: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与大臣保持距离”。让我们将这句话再翻译一下,就成了在单位做二把手的座右铭 :努力并卓有成效地完成一把手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在工作中严禁拉帮结派、与下级保持一定的距离,至少要让领导认为你是这样的!

  63. says: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64. says:

    朱高煦一直不服气。

      这也很容易理解,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

      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想做皇帝,只能靠自己了。

      不择手段、不论方法,一定要把皇位抢过来!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65. 爱国者 says:

    2022/6/29

  66. 钱昆 says:

    黄娜我爱你

  67. 诗人 says:

    孙羽中将帅无能累死三军

  68. 小飞儿 says:

    朱高煦才是皇帝好伐?朱高炽是什么????

  69. 欣欣 says:

    不喜欢朱棣这样的 太残暴 有能力又是仁君的才好

  70. 其惟春秋 says:

    此章我有些不太认可明月的观点了,朱棣是多疑的这点无可争议。但是在这一章朱棣的人物形象有些割裂了。首先此时的情况与朱元璋时极其相似。当年朱标也是身体不好,但是心地仁厚。此时的朱高煦宛如当年朱棣翻版,军队威望高,上过战场带过兵,朱棣是很看好他的圣孙的,就像朱元璋执意要把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朱允炆一样,朱允炆有个可怕的叔叔朱棣,朱瞻基同样有个可怕的叔叔朱高煦,以朱棣自身的经历而言他必然知道一旦传位老大朱高炽,以朱高炽羸弱的身体来说,搞不好就跟朱标一样突然暴毙,留下的朱瞻基不管斗不斗的过过朱高煦,一场夺位之战在所难免。此时的朱棣已经不是当年为了生存迫不得已造反的朱棣了,他得到了权利,也体会到了权利背后的孤独和责任,至少明白了他老爹朱元璋大明朱氏王朝万代永传的苦心。首先朱棣把他的好圣孙当做接班人培养是很确定的,亲自带上战场调教,其次他深知他的儿子肯定也会跟他一样造反抢皇位,又是叔侄你死我活,他自己应该深有体会一场内战会给他自己辛辛苦苦经营起来的太平江山带来什么,所以朱棣在考察,考察自己的大儿子自己的孙子能不能顶住压力顺利的完成权力的交接,所以把太子党抬起来又踩下去,他也在考察自己的儿子朱高煦是不是像

  71. 其惟春秋 says:

    是不是像自己年轻一样坚韧不拔,是不是像自己一样百折不挠,是不是像自己一样胜不骄败不馁,以此来判断日后叔侄相争得结局,提前做出规划,所以他把朱高煦高高的捧起来。结果朱高煦太让他失望了,刚一上台就鸡飞狗跳,得意忘形。我想此刻朱棣心中已经有了结果,自己的孙子不会像朱允炆一样。帝王之心帝王之术就是如此,你看朱棣在对待三杨这些重臣用的是同样的手段,抬起来再打下去,在鬼谷子和孙子兵法中这样的手段有详细的介绍,想要看清一个人的虚实,就要正面反面不停的去试探,根据不同的方式下不同的表现以此判断真实的情况。况且此时的大明已不是朱元璋时代,北元已经不足为虑,外患基本可以消除,国家需要的是一个仁厚之君,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像他一样穷兵黩武,经过朱元璋的开国之战建立政权,再经过他朱棣南征北战巩固政权,我想朱棣心中清楚的知道这个国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接班人。应该说朱棣知道这个国家的各方势力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皇帝,那不仅是朱棣的选择,也是天下民意所向,是历史的选择。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