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5部:帝国飘摇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战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明军整队出营。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站在队伍前列,审视着眼前这座坚固的城池,他知道,一场伟大的战役即将开始。

  〖李如松,天赋异禀,骁果敢战,深通兵机,万历二十六年(1598)

  四月,土蛮寇犯辽东。率轻骑远出捣巢,身先士卒,中伏,力战死。〗

  此时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五年。

  李如松的人生并不漫长,但上天是厚待他的,因为他那无比耀眼的才华与天赋,都将在这光辉的一刻绽放。

  拂晓,明军开始进攻。

  此时,小西行长正在西城督战,如他所料,明军的主攻方向正是这里。面对城下的大批明军,他却并不慌乱。

  之所以会如此自信,除了早有准备外,还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十分可靠的情报。

  在开战之前,日本曾试图调查明军的火器装备情况,但由于信息不畅,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之后七弯八绕,才得知明军也有许多火枪,但杀伤力比日本国内的要小,先进更是谈不上。

  而日本国内使用的火枪,虽然都是单发,且装填子弹需要相当时间,射程为一百五十步至二百步,但用来对付武器落后的明军,实在是太容易了。

  此外,在两天前的那次进攻中,明军确实没有大规模使用火器,这也验证了小西行长的想法。

  所以,小西行长认定,在拥有大量火枪部队守卫,且墙高沟深的平壤城面前,只会使用弓箭和低档火器的原始明军,只能望城兴叹。

  据《明会典》及《武备志》记载,自隆庆年间始,明军使用之火器,摘录其一如下:

  〖火器名:五雷神机,隆庆初年装用,有枪管五个,各长一尺五寸,重五斤,枪口各有准星,柄上装总照门和铜管,枪管可旋转,转瞬之间,可轮流发射。〗

  如此看来,这玩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左轮手枪,还是连发的。

  上面的只是小儿科,根据史料记载,明军装备的火枪种类有二十余种,且多为多管火器,打起来哗哗的,别说装弹,连瞄准都不用。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火药发明之后,西方人用来装子弹,中国人用来放鞭炮。

  我可以说,至少在明朝,这句话是很不靠谱的。

  以小西行长的知识水平,竟能如此自信,也实在是难能可贵。

  然而滑稽的是,从某个角度来说,小西行长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根据史料记载,虽然当时明朝的火枪相当先进,援朝明军却并未大规模使用。

  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很快,小西行长就将彻底了解这个原因。

  辰时,号炮声响,进攻正式开始。

  西城先攻。

  站在西城的小西行长严阵以待,等待着明军的突击,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炮声响过很久,明军却既不跑,也不架云梯,反而以两人为一组,在原地架设一种两米多长,看似十分奇怪的装置。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雷声——天雷。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明军阵地上万炮齐鸣,无数石块、铅子从天而降,砸在西城的城头之上。

  日军毫无提防,当即被打死打伤多人,小西行长本人也被击伤,在被扶下去包扎之前,他大声喊出了这种可怕武器的名字:

  “大筒!”

  在日语中,火枪被称为铁炮,而被称为大筒的,是大炮。

  谜底就此揭晓,明军之所以不用火枪,是因为他们用火炮。

  跑了几百里路远道而来,自然要拿出最好的礼物招待客人,藏着掖着,那是不地道的。

  不过确切地讲,明军刚刚使用的那玩意,不能称作大炮,按今天的军事分类,应该算是手炮或是火箭筒,它的真实名字,叫做佛朗机。

  嘉靖初年,一次海上遭遇战中,海道副使汪鋐击败了自己的敌人——葡萄牙船队,战后,他来到对方毁弃的战船上,发现了一批从未见过的火器,经过演示,他发现这玩意威力很大,值得推广,于是他决定,将此物上交中央,并建议仿照。

  这是明代火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由于在明代,从外国来的人,大都被统称为佛郎机人,所以所有从外国进来的火器,无论是走私的,偷来的,还是抢来的,统统被称为佛郎机。

  而汪鋐所缴获的这批佛朗机(即船炮),是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火炮,朝廷十分重视,立刻派人进行研究。

  要知道,中国人一向善于研究,但凡世界上弄出个新东西,甭管是不是自己研制的,拿过来研究研究,几天就能造个差不多的出来,仿制且不说,往往质量比原件还要好。

  佛朗机就是如此,从葡萄牙人的船上卸下来,装上弹药射上两发,别说,还真好用,于是乎先用再改,先改再用,再用再改,再改再用。

  原本放在船上用的大家伙,体积越改越小,种类越改越多。

  到嘉靖二十六(1547)年,明代佛朗机成功实现国产化,完全使用国产料件,自主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能批量生产,达到十六世纪国际先进水平。

  明朝军事工作者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国产货的品质是有保障的。

  比如明军装备的大样佛郎机,全长仅两米,有准星供瞄准,炮身可左右旋转。具有极强大的杀伤力。

  两米的大炮,一两个人就能用,按说是差不多了,但中国人的改造精神实在厉害,很快,明朝又研制出了小佛郎机。

  小佛郎机,全长仅九十厘米,炮身附有钢环,可供随身携带,打仗的时候一个人就能揣着走,到地方把炮筒往地上一架,瞄准了就能打,比火箭筒还火箭筒。

  这玩意现在还有,实物存放于北京军事博物馆,本人曾去看过,个头确实不大,估计我也能扛着走,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

  除了这些步兵炮外,明朝还发明了骑兵炮——马上佛郎机,这种火炮的尺寸比小佛郎机更小,仅七十厘米长,可随骑兵在快速移动中发炮,具有很强的威慑力。

  总而言之,明代佛郎机极易携带,操作简便,实在是攻城拔寨,杀人砸墙的不二选择,有了这玩意,那真是鬼才用火枪。于是几万明军就扛着这些要命的家伙来到了平壤城下,并让日军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瘾。

  但小西行长不愧久经战阵,他很快镇定下来,并带伤上阵,召集被打懵了的日军,告诉他们不必惧怕,因为明军火炮发射后必须重新装弹,可趁此时机,整顿队伍,加强防守。

  根据小西行长的经验,大炮与火枪不同,每次发射后,都需要较长时间重新装弹,才能再次射击,所以他放心大胆地集结部队,准备防御。

  这个说法看上去,是对的,实际上,是错的。

  正当日军刚刚回过点神,准备在城头上重新冒头整队的时候,却立刻遭到了第二轮炮击!石块、炮弹从天而降,日军被打了个正着,损失极其惨重。

  日军莫名其妙,可还没等人缓过劲来,第三轮炮击又到了,又被打得稀里哗啦,然后是第四轮,第五轮……

  小西行长彻底糊涂了:这一打还不消停了,难不成你们的大炮都是连发的不成?!

  没错,明军的大炮确实是连发的。

  应该说,小西行长的观点是对的,因为明朝时的大炮,所用的并不是后来的火药炮弹,一打炸一片,而是先塞入铁砂,石块,然后再压入铅子,并装药(火药)点燃发射,其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钢珠弹(将钢珠塞入炮弹,炸响时钢珠四射,基本上碰着就完蛋,属于禁用武器),杀伤面极广,不死也要重伤,不重伤也要成麻子。

  当然,相对而言,缺点也很明显,要往炮膛里塞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还要点火装药,这么一大套程序,等你准备好了,人家估计都下班了。

  可当年没有现成的炮弹,想快实在力不从心,但历史告诉我们,古人,那还是相当聪明的。

  明朝的军事科研工作者们经过研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子母铳。

  所谓子母铳,其原理大致类似于火箭炮,母铳就是大炮的炮筒,子铳就是炮弹,其口径要小于母铳,在出征前先装好铁砂、石块、铅子、火药,封好,打包带走。

  等到地方要打了,把子铳往母铳里一塞,火药一点,立马就能轰出去,放完了,把子铳拉出来,塞进去第二个,就能连续发射,装填速度可比今日之榴弹炮。

  所以明军的佛郎机,那是不鸣则已,一鸣不停,为保持持续火力,普通佛郎机都带有四个子铳,在几分钟内可以全部发射出去,足以打得对手抬不起头。

  而此次入朝作战,为了适应国际环境,明军还特意装备了新型产品——百出佛郎机,而它的特点也很明显——十个子铳。

  在明军几轮排炮的攻击下,日军损失极大,城头上黑烟密布,四处起火,尸体遍地。

  此时明军的大规模炮击已经停止,西面三路大军开始整队,向各自的目标挺进。在这短暂的瞬间,喧嚣的战场如死一般的宁静。

  随着又一声炮响,平静再次被打破,三路明军在杨元、张世爵、李如柏的统领下,分别向小西门、七星门、大西门发动猛攻。

  炮弹可以飞,人就不行了,要想破城,还得老老实实地爬墙,明军士兵们开始架起云梯攻城。而此时的西城城头,已看不到大群日军,接下来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失去抵抗能力,已四散而逃,只要爬到城头,就能攻占平壤!

  然而,正当明军接近最后胜利之时,城头却忽然杀声震天,日军再次出现,向城下明军发射火枪,掀翻云梯,明军受到突然打击,死伤多人,进攻被迫停止。

  在遭到明军连续炮击后,日军虽然伤亡惨重,却并未撤退。

  经历了短暂的慌乱,日军逐渐恢复了秩序,在小西行长的统一调配下,他们以极强的纪律性,开始重新布阵。

  著名抗日将领李宗仁曾评价说:日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作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

  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客观的评价,因为日本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一根筋,还有点二杆子,认准了就干到底,且有寻死光荣倾向,像剖腹之类的工作,还是武士专用的,普通人没这资格。说是亡命之徒,那是一点也不夸张。

  而在平壤之战中,其二杆子精神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在打退明军进攻后,日军士气大振,向城下倾倒煮沸的大锅热水,投掷巨石、滚木,并不断用火枪弓箭射击明军。

  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在职业道德(爱国情操)和物质奖励(五千两啊)的双重鼓励下,明军依然奋勇争先,爬梯攻城。

  但日军的战斗意志十分坚定,明军进攻屡次受挫,个把爬上去的,也很快被日军乱刀砍死,战斗陷入胶着。

  七星门的情况最为严重,日军的顽固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眼看这五千两不容易挣,没准还要丢命,一些人开始调转方向,向后退却,明军阵脚开始随之动摇。右军指挥张世爵眼看形势不妙,急得破口大骂,但在混乱之中,毫无用处。

  就在右军即将败退之际,李如松到了。

  战役打响后,李如松即披甲上阵,带领两百骑兵围城巡视,眼看张世爵压不住阵,便赶了过来。

  但他没有理会张世爵,而是直接来到了城下,拦住了一个败退的明军,挥起了马刀。

  手起刀落,人头也落。

  败退的士兵们惊恐地看着这恐怖的一幕,看着这个挥舞着带血马刀的人,听见了他一字一字吐出的话:

  “后退者,格杀勿论!”

  败退的明军停下了脚步。

  在这枪炮轰鸣,混乱不堪的吵闹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听见了李如松那音量不大,却极为清晰的声音。那一刻,他的眼中充满了坚毅,以及激昂:

  “杀尽倭奴,只在今日!”

  在西城激战的同时,北城明军发动了进攻。

  北城,是平壤地势最高的地方,日军盘踞于牡丹峰高地,居高临下,并设置了大量火枪弓箭,等待着明军的进攻。

  两天前,当吴惟忠第一眼看见北城的时候,他就认定,要想攻克这里,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打了几十年的仗,这点军事判断,吴惟忠还是拿得准的。

  但一天之后,李如松告诉他,你的任务,是攻击北城,而你的全部兵力,是三千人。

  吴惟忠很清楚,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如松的真正意图,是要他去牵制日军,所谓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往俗了说,就是当炮灰。

  然而他回答:听从调遣。

  没有丝毫的犹豫。

  所以现在他面对的,是人数占优的日军,密密麻麻的枪口和坚固防御,还有必须抬头仰视,才能看见的日军城垒。

  吴惟忠回过头,看着手下的士兵,只用一句话,就完成了所有的动员:

  “倭寇,就在那里!”

  对于这些在浙江土生土长的士兵而言,倭寇两个字,无异于兴奋剂,且不算什么父母被杀,家里被抢的帐,单是从小耳闻目睹的传统教育,就足以让他们对其恨之入骨。所以打这仗,基本上是不需要动员的。

  更何况,他们是戚家军!

  四十年前,戚继光在义乌,组建了这支特别的军队,从那时起,他们就和这个光荣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在他的光芒笼罩之下,奋战十余年,驱逐了那些无耻的强盗。

  现在,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面对着同样的敌人。所以,他们也只需要同样的举动。

  于是,在吴惟忠的亲自率领下,三千戚家军向北城牡丹台高地发动了冲锋。

  事实证明,吴惟忠的判断是正确的,北城易守难攻,说实诚点,是根本没法攻,地势险要,日军还不断向下发射火枪,虽说戚家军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比较灵活且善于隐蔽躲闪,伤亡不大,但两次进攻,刚冲到一半,就被打了回去。

  吴惟忠没有放弃,他知道,自己的攻击越猛烈,敌军的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越容易被死死拖住,而真正的突破,将在那时开始。

  第三次冲锋开始了,这一次,吴惟忠站在队伍的最前列,挥刀,向着那个不可能攻克的目标冲去。

  这是一个太过生猛的举动,很快,一颗子弹便击中了他的胸部(铅子伤胸),顿时血流不止。

  但吴惟忠没有停下脚步,他依然挥舞着军刀,指挥士兵继续冲锋,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尚未达成。

  直到攻克平壤,日军逃遁,北城才被攻陷。

  但在战后,所有的人都认定,攻击北城的士兵们,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惟忠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名字,在之后的朝鲜史料中,这位将军也很少出场,撤回国内也好,朝鲜养伤也好,似乎无人关心。这倒也正常,在这场大戏中,和李如松相比,他不过是个跑龙套的。

  一位国民党的将军在战败后哀叹:国民党之所以战败,是因为都想吃肉,而毛泽东的军队之所以战胜,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

  吴惟忠就是那个啃骨头的人。

  所以在历史中,他是个跑龙套的,却是一个伟大的跑龙套的。

  当西城和北城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南城的守军正在打瞌睡。

  南城,即平壤的正阳门到含毯门一线,地形平坦宽广,不利于部队隐蔽和突袭,很难找到攻击重点,所以日军放心大胆地将这里交给了五千名朝鲜军。

  说起来,X 奸这个词还真并非专利,而某些朝鲜人的觉悟也实在不高,平壤才失陷几个月,就组建出这么大一支朝奸部队,也算不容易了。

  当然,这五千人的战斗力,日军是不做指望的:一个连自己祖国都不保卫的人,还能指望他保卫什么?

  不过,让这批朝军欣慰的是,西城北城打得震天响,这里却毫无动静。

  但很快,朝军就发现,自己注定是不会寂寞的,一支军队正悄悄地向城池逼近。

  朝军十分紧张,但片刻之后,当他们看清对方的衣着时,顿时如释重负,兴高采烈起来。

  因为那批不速之客穿着的,是朝鲜军装。

  事实证明,带着X 奸名头的部队,有着如下共同特点:没战斗力,没胆,还特喜欢藐视同胞。

  这帮朝奸部队也是如此,看见朝鲜军队来了,就喜笑颜开,因为他们知道朝军战斗意志十分薄弱,且一打就垮——当年他们就是如此。

  那支朝军攻城部队似乎也如他们所料,不紧不慢,慢悠悠地靠近城池,看那架势,比慢动作还慢动作。

  但当这些同胞兄弟抬出云梯,开始登城时,朝奸们才发现,大事不好了。

  城下朝鲜同胞们的行动突然变得极为迅速,眨眼的功夫,几十个人就已经爬上了不设防的城头。

  还没等朝奸们缓过劲来,这帮人又开始换衣服了,这也可以理解,外面套件朝鲜军装,实在有点不太适应。

  很快,朝鲜军的惨叫就传遍了城头:“明军,明军攻上来了!”

  坦白讲,要说他们算是攻上来的,我还真没看出来。

  昨天夜里,当所有人都散去之后,李如松交给祖承训一个任务:

  给明军士兵换上朝军军服,不得有误。

  祖承训自然不敢怠慢,就这样,第二天,城头上的朝军看见了自己的同胞。

  攻上南城的,是明军的精锐主力,包括骆尚志统率的戚家军一部和祖承训的辽东铁骑,这帮粗人当然不会客气,上去就抽刀砍人。朝奸部队也就能欺负欺负老百姓,刚刚交手就被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小西行长的机动部队倒是相当有种,看见朝军逃了,马上冲过来补漏,可惜已经来不及了。如狼似虎的明军一拥而上,彻底攻占了含毯门。

  战斗的过程大致如此,和西门、北门比起来,实在不甚精彩,当然伤亡还是有的,只不过有点滑稽:由于进展过于顺利,又没有人射箭放枪,基本上是个人就能爬上城头,于是一万多人拼了命的往前挤,比冲锋还卖力。

  不过这倒也正常,五千两白花花的银子,不费吹灰之力,挤上去就有份,换了谁都得去拼一把。

  南城并不是防御的重点,城防本来就不坚固,加上大家又很激动,这一挤,竟然把城墙挤塌一块,恰好骆尚志打这过,被砸个正着,负伤了。

  当然,也有些史料说他是作战负伤,具体情况也搞不清,就这样吧。

  无论如何,总算是打上来了,明军的大旗插上了平壤的城头,南城告破。

  但这对于西城攻击部队而言,实在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南城之所以很好打,是因为西城很难打,日军在城头顽强抵抗,放枪、扔石头、倒开水,导致明军死伤多人,而明军也打红了眼,云梯掀翻了再架,摔下来没死的接着爬,爬上去的就举刀和日军死战。

  虽然南城被破,但平壤并不是个小城市,要从西城绕到南城,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而且仗打到这个份上,对明军而言,哪个门已经不重要了,砍死眼前这帮龟孙再说!

  不过日本鬼子实在有两下子,战斗力非常之强悍,也不怕死,面对明军的猛攻毫不畏惧,无人逃跑,占据城头用火枪射击明军,如明军靠近,则持刀与明军肉搏,宁可战死也不投降。就战斗意志而言,确实不是孬种。

  由于日军的顽强抵抗,明军久攻不下,伤亡却越来越大,小西门主将杨元带头攻城,被日军击伤,部将丁景禄阵亡。大西门主将李如柏更悬,脑袋上挨了日军一枪,好在头盔质量好,躲过了一劫(锦厚未至重伤)。

  主将李如松也没逃过去,由于他带着二百骑兵四处晃悠督战,目标太大,结果被日军瞄上,一排枪过去,当场就被掀翻在地。

  在李如松倒地的那一刻,在场的人都傻眼了,主将要是被打死了,这仗还怎么打。

  就在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时候,李如松却突然从地上爬了起来,并再次诠释了彪悍这个词的含义。

  虽然摔得灰头土脸,还负了伤——流鼻血(触冒毒火,鼻孔血流),形象十分狼狈,但李司令员毫不在意,拍拍土,只对手下说了四个字:

  “换马再战!”

  领导都这么猛,小兵再不拼命就说不过去了,明军士气大振,不要命地往城头冲,但日军着实不含糊,死伤过半也毫不退缩,拿刀与登城明军对砍,很有点武士道的意思。

  战斗就这样进行了下去,虽然明军已经占据优势,但始终无法攻陷城池,进入南城的明军也遭到了日军的顽强阻击,伤亡人数越来越多,如此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站在七星门外的李如松并不慌张,因为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把那玩意儿拉上来!”

  这是李如松最后的杀手锏。

  所谓那玩意,是一种大炮,而当时的名字,叫做“大将军炮”。

  大将军炮,炮身长三尺有余,重几百斤,前有照星,后有照门,装药一斤以上,铅子(炮弹)重三至五斤,射程可达一里之外。

  由于这玩意体积大,又重,没人愿意扛也扛不动,但李如松坚持一定要带。所以出征之时,是由骑兵装上车架拖着走的。李如松不会想到,他已经无意中创造了一个记录——世界上最早的马拉炮车部队。

  但李司令把这些大玩意拉到朝鲜,不破纪录,只为破城。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玩意儿虽然威力大,问题也很多,比如说容易误伤自己人,且准头不好,来个误炸那可不好玩,加上由于技术含量不够,这种炮十分容易炸膛(该问题一直未解决),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用的。

  现在就是万不得已的时候。

  明军炮兵支炮、装弹、瞄准,一切就绪。

  随着李如松一声令下,大炮发出了震天的轰鸣,没有炸膛,没有误伤,准确命中目标。

  七星门被轰开了,平壤,被轰开了。

  【信用】

  七星门的失陷彻底打消了日军的士气,纷纷弃城逃窜,杨元和李如柏随即分别攻破了小西门和大西门,三万明军亮出了屠刀,睁着发红的眼睛,杀进了城内。

  一般说来,剧情发展到这儿,接下来就是追击残敌,打扫战场了,可是鬼子就是鬼子,偏偏就不消停。

  在城门失守后,小西行长表现出了惊人的心理素质和军事素质,丝毫不乱地集合部队,占据了城内的险要位置,准备打巷战。

  这就有点无聊了,要说保卫自己的领土,激战一把倒还无所谓,赖在人家的地盘上,还这么死活都不走,鬼子们也真干得出来。

  日军盘踞的主要地点,分别是平壤城内的练光亭、风月楼和北城的牡丹台。这三个地方的共同特点是高,基本上算是平壤城内的制高点,明军若仰攻,不但难于攻下,还会损兵折将,只要等到自己援兵到来,翻盘也说不定。

  这就是小西行长的如意算盘。

  李如松虽然不用算盘,但心算应该很厉害,到城内一看,就挥挥手,让士兵们不用打了,干一件事就行——找木头。

  噼里啪啦找来一大堆,丢在日军据点附近,围成一圈,然后放话,也就一个字:烧!

  这下子日军麻烦了,本来拿好了弓箭刀枪准备居高临下,再搞点肉搏,没想到人家根本就不过来,围着放起了火准备烤活人。于是一时之间,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高温烘烤加上烟熏,日军叫苦不迭。

  但李如松认为还不够苦,于是他派出五千人,携带大批火枪、火箭、佛郎机,也不主动攻击,只是站在火堆之外,对准日军据点,把带来的这些东西射出去。

  于是一时间火箭火炮满天飞,据点被点燃,烟火大作,要救火没处打水,日军被烧得鬼哭狼嚎,本来是高地,结果变成了高炉。

  鉴于刚刚入城,还要营救平壤居民,救治伤员,事务繁杂,李如松司令员安排好围剿部队后,就去忙别的事了。

  但值得称道的是,奉命围剿的部队很有责任心,虽然领导不在,还是尽职尽责地放火、射箭、放枪放炮。

  整整一夜,他们加班加点,没有休息。

  第二天(正月初九),查大受的家丁查应奎起得很早,来到了北城要地牡丹台,昨天,这里还是日军的坚固据点,然而现在,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幕真正的人间地狱。

  牡丹台以及其瓮城,已被烧得面目全非,昨天还枪声炮声不断的地方,现在已经寂静无声,他走入据点,看见了无数倒毙的尸体,手脚都缠绕在一起,却没有一具能够辨认,因为他们已经被烧成了黑炭。

  查应奎随意数了一下,发现在狭窄的瓮城里,竟有四五百具日军尸首,很明显,他们大多数是被烧死或活活熏死的。

  当然,家丁查应奎没有感叹战争残酷的觉悟,他只是兴高采烈地跑了回去,向自己的领导查大受汇报,并就此被记载下来,成为了那幕场景的见证。

  事实上,查应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初八的那天夜里,平壤城内火光冲天,明军在外面放火,日军在里面叫苦不迭,被烧死者不计其数,尸体的烤焦味道传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冲天,秽闻十里。

  干掉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更加残暴,在某种情况下,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

  但日军的耐高温能力还是值得称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没有出来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盘踞在据点的敌人终于崩溃了,被枪打、炮轰不说,还被火烤了一夜,别说武士道,神仙道也不好使了。除小西行长所部几千人,由于据点坚固,防御严密,尚在苦苦支撑外,城内日军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个目标,平壤已是明军的天下,往哪里逃呢?

  要说日军逃起来也很有悟性,一看,西城、南城、北城都有人守,只有东城,防御十分松懈。

  于是日军大喜过望,纷纷向东城逃窜。

  事情似乎十分顺利,败军一路往东逃,虽然明军在后紧紧追赶,但在求生的欲望驱使下,日军竟然成功地逃出了东城的城门。

  但很快他们就将发现,其实战死在城内,倒未必是一件坏事。

  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空出了东边。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是东面?

  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

  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一个选择——跳河。

  我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

  朝鲜的天气,大概和东北差不多,一般说来,这个时候是很冷的,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

  虽然气温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话:溺死者约有万余。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后又跳进冰水冷冻。古语有云:冰火两重天,想来不禁胆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显,日军缺乏这种特种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冻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长更不好过,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完蛋了,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封赏,不是守城,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后关头,日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明军的数次进攻被打退,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决不算完。

  虽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

  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出现了,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后,城内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接下来,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发生了。

  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直到今天,这件事情也没全搞清楚。

  关于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个历史版本。

  按照明军监军及部将战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事情的发展是这样的:日军残部由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全军主动撤退,李如松将军神机妙算(料贼计已穷,必遁),设下埋伏,并派兵追击,大败日军。

  第二版本是朝鲜大臣柳成龙给国王的报告,说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敌如神,在日军逃遁之后发动攻击,大败日军。

  第三版本,是朝鲜国王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一触即溃了。

  而讲得最详细,也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在战斗陷入僵局后,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长谈判。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围住了,还要谈什么判?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日军主力已被歼灭,平壤也已攻克,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修整,以防敌军反扑,而城里面放着这么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费精力,伤亡也会很大,时间一长还可能生变,所以还是谈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谈判条件是这样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然不忍杀人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

  这意思是,我可以灭了你,但无奈心太软(其实是太费力),就放你们走了吧。

  小西行长是这样回复的:

  “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

  他的意思是,我认输了,麻烦逃走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

  如此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双方达成协议,明军撤去包围,日军在万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却,撤出了平壤城。

  局势发展到此,看似平淡无奇,但怪也就怪在这里,既然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在官方报告中,却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这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跟敌人谈判,把敌人放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扬的。

  而第二个原因,应该算是人品问题。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乱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因为根据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宁夏叛军首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出平壤的同一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交给他一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于是,当小西行长带队远离平壤,终于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胆逃命的时候,查大受出现了。

  据史料分析,此时日军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这三千人应该还不够打,但经过李司令员这么一忽悠,日军已经满心都是对和平的祈望,斗志全无,一见明军不用人家动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随即命令追击,大败日军,击毙日军三百余名,但毕竟部队作战时间过长,十分疲劳,日军又跑得贼快(奔命),明军追赶不及(不及穷追),只能到此为止了。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头数。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万余”、“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18700 人,现存6520人。

  虽然入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精锐和主力部队,其中尤以第一军战斗力为最强,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出色,打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具体数字大家做个减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这还只是第一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部分战死于平壤。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下一章:
上一章:

103 条评论 发表在“第5部:帝国飘摇 第十六章 平壤,血战”上

  1. 很高兴习惯 says:

    明军战斗力也挺强的嘛

  2. 小艾 says:

    五雷神机让我联想到了CF里面的加特林!

  3. 大明往事 says:

    明朝那时候就使用枪炮了,为什么到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如此不禁打?

  4. says:

    清乾隆年间乾隆由于打叛乱用了枪炮而叛军没有枪炮所以很容易就打下了叛军,所以乾隆自以为聪明的明令禁止民间不准拥有枪炮,导致了我国后来落后了!悲哀!

  5. 大风 says:

    想到几百年后清军与日军在平壤
    大战中惨败,此后面对日军的铁蹄中国的军队就节节败退就感到悲痛!

  6. 雪浴心原 says:

    这个火枪的事情,和西班牙内战两大阵营试用坦克的事情差不多。其实不用枪炮这事情很大,一两句也说不清楚,除了悲痛也只能悲痛

  7. 在那里 says:

    元,清为外族统治,对中国患害最大,明就火炮火枪装备,清中后期反而用回冷兵器。。实在可悲。。

  8. 未来 says:

    是啊,看到明朝这些先进事迹,实在觉得不可思议,那我们的大清帝国究竟是怎么回事,真希望当年明月出一本清朝那些事。

  9. 13 says:

    明朝是我们中国古代最强的朝代,就连汉唐都无法比美!

  10. 朱棣 says:

    早知道老子就把关外的少数民族都灭了,免得日后留下清朝这个祸患

  11. 李如松 says:

    我厉害吧

  12. 专家 says:

    明朝在中国所有朝代中是最不缺人才、名将、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兵法之道。特别是军事方面应该说在当时的各个国家中绝对是达到了空前的领先和超越。很多武器和战士思想在当时的一、二百年后才出现(比如永乐当时出现三线火枪战术在后面的拿破仑就出现过)
    日本在那个年代去和明朝火拼应该是吃错药了!

  13. 专家 says:

    打错字了,是(战术思想)。
    在补充下,明朝的每个年号出来的这些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出产率,对于当时日本来说,应该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个人不诋毁当时日本的国力和军事水准,但想通过朝鲜吃掉明朝,就太自不量力,很怀疑丰臣秀吉的谋断,轻易相信间谍的话。

  14. 东风 says:

    这一章,耐看,舒坦,烧狗日的倭鬼。

  15. 小富 says:

    这火器,那是杠杠滴。

  16. 丰臣秀吉 says:

    我想知道南城登城那些人,得到五千俩银子了吗?是作者夸大其辞,还是怎么回事?每个人5000俩银子,就算一万人,还需要5000万两银子,李如松在有钱,也不可能拿出这些钱吧,国库里有个几百万俩,都算国库丰盈了,他这打一仗就得拿出五千万俩银子?按照他这打法,那明朝得多少百万富翁啊,5000两银子折合300多万人民币,拿到这些钱,谁还打仗!要说给100俩,还挺靠谱!我觉得作者扯淡了!

  17. 骆§ says:

    我祖先骆尚志也参加了这场战役,我感到很光荣。

  18. 青竹 says:

    大清帝国很习惯的认为自己用八旗打败了明,也就习惯的用八旗去打洋人,结果就是习惯的被结果咯。

  19. 无名 says:

    回16楼,一般都是奖励第一个登城,每个人都有相当于没奖励,谁愿意冲啊

  20. 明矾 says:

    同意19楼,5千两就是给你加油用的,是给登城的第一人。明军神勇啊!!!李如松 牛

  21. 无名 says:

    真希望明月把每个朝代都写一下,就好了!

  22. 明月 says:

    咳咳,儿子,孙子,在我死后承吾之志,编写历代札记(中华五千年),切记切记!!

  23. 织田信长 says:

    哈哈哈,死猴子叫你敢把余织田一族当脚底烂泥,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24. 柴田胜家 says:

    殿下说得好,猴子就应该吔屎!

  25. 张居正 says:

    20楼的,万一第一个登城的人挂了怎么办啊?

  26. 笨蛋 says:

    25楼的,这还不简单,银子都省了!嘿嘿!

  27. 小白狼 says:

    9楼的哥们,那元朝呢?

  28. 万历 says:

    爱卿神勇

  29. 匿名 says:

    看看清朝后期的时候(包括民国初年)。开枪不瞄准的现象真是…回首一看,大明的军队也真不是白吃饭的了。

  30. 小女人 says:

    这本小说太好看了,我一下子长了十多岁了瓜,死日本鬼子,烧死你,活该!

  31. 韵兮 says:

    从古到今,日本一直在做吞并中国的白日梦,从未得逞,真不理解他们怎么就那么执着

  32. 小西行长 says:

    矮油我去,与明军作战,压力有没有?绝对有!!!

  33. Nicholas says:

    回复16楼,你值得骄傲!

  34. Nicholas says:

    17楼,你值得骄傲,为你自豪

  35. 匿名 says:

    这里怎么没有出现了凡(即袁黄)这个人啊?

  36. 海瑞 says:

    清乾隆就一民族败类,明朝时期的先进技术废弃了,资本主义萌芽掐灭了,狂妄自大血腥镇压。

  37. 明太祖 says:

    白痴,军队是有单位编制的,一万都有那还分什么首登?就算不是都有或者不是单一个人最少肯定是以内似连排伍的单位。你以为打仗是放鸭子啊。就算编制队伍都散了就放鸭子了,最少有个人员数量限制。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可以保住首登成果。第二,一伙人可以相互证明。否则谁第一劳资灭了你这可比人头赚钱实惠。这种2b也看史书,丟人!

  38. haha says:

    16楼 你白痴啊

  39. 打日本 says:

    每次看到打小日本落水流水,心里都感慨万千,历来小日本都是一个欠捧的民族,以往的朝代都敢打,到现今的的中华民族,为什么总不敢和小日本拼命呢?

  40. 揍日本 says:

    揍日本

  41. 匿名 says:

    个人不是很同意9楼的“13”的说法。大汉有文景之治;盛唐有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明朝确实强大,可是这些是它所不能比的。个人观点。

  42. 24412 says:

    、。, 没可能

  43. 匿名 says:

    明朝的兵器已经这样先进了为什么还是被满人打败了啊,晕死啊,汉人勾心斗角真的使不得啊

  44. 金鹏 says:

    九楼评论有点局限,唐朝的李元霸双锤横扫天下,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明朝堪比之常遇春徐达也.层次不一样,不可放在同日而语。当然,明朝是中国最强大的王朝!!

  45. 千里流云 says:

    李如松火烧居高临下的日军,相信也是看过《三国演义》的,马谡在街亭之战中也是吃过司马YI这样的亏哟!想不到这样强大的明朝在此后仅50年就灭亡了!

  46. 无名氏 says:

    同意41
    楼的,你好样的

  47. 刷屏操你妈 says:

    大明,无论从政治,文化,军事,甚至经济,在几千年的华夏史上都是数得着的,我心所最属!没有之一。

  48. 小饭 says:

    -。-

  49. says:

    我爱明朝。有没有那个黑客有空黑下日本网

  50. 朱八八 says:

    干掉小日本!

  51. 朱棣 says:

    此仇不报,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52. bzizi says:

    作者似乎加入了很多的感情色彩,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小日本人见人黑

  53. . says:

  54. 瘋狂鯊魚 says:

    打滅小日本、人人一女人……

  55. HHHHH says:

    这么先进的火器,为啥200年后大清都用刀枪呢,被洋人打成什么样了。。。。

  56. 杯具的崇祯 says:

    明朝确实很强大,只可惜到了末期,天灾不断,碰上了小冰川时期。连续十几年干旱,再加上瘟疫横行四处爆发农民起义,才被后金趁虚而入的。刚上映一部电影《大明劫》就是讲明末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

  57. 快乐先生 says:

    为甚麽五雷神机不叫 六雷神机 呢 就成加特林了

  58. 丰神秀丽 says:

    大丈夫当马革裹尸 李如松好样的

  59. 会飞的足 says:

    丰田秀臣这个名字好像在历史书里有

  60. 黄来福 says:

    明末匠户政治地位低下,领导贪污严重。火枪质量极低,炸镗经常出现士兵不愿用。火炮价格昂贵,造好一般放入仓库由太监控制。战时将领要给银子太监,太监才拿出来给你用,士兵平时也不可能训练。战争中士兵往往在射程外发射火枪火炮。再加早期火器发射速度慢,才造成先进明军被落后清军打败。清为更好镇压民众禁止火器发展造成后来局面。

  61. 黄来福 says:

    李如松战神啊,吴惟忠好样的。戚家军万岁,大明军队万岁,李如松万岁。

  62. 匿名 says:

    这就有点无聊了,要说保卫自己的领土,激战一把倒还无所谓,赖在人家的地盘上,还这么死活都不走,鬼子们也真干得出来。
    ————–
    倭人乃系东夷别支 秽貘及渡来系弥生人群就是从东北和朝鲜半岛迁过去的

  63. 阿叹 says:

    国家之根本再也人才,人才之根本在于骨气。相信要是八国联军打过来的时候是有骨气的明朝把握政权的话这应该是另一篇历史了。

  64. 垃圾满清 says:

    想想满清的作为,大明真是大杀委军!无有满清,如今华夏傲视全球!

  65. 汉灵帝 says:

    李如松是被努尔哈赤阴死的

  66. 知而不行 says:

    回41楼;无论文景之治还是开元盛世,乃至满清的康乾盛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局限于经济和文化层面的繁荣,忽视了军备建设。这就好比你堆了一屋子黄金,却不请保镖甚至连门都不安,所以容易招贼。一旦贼来了,后果——你懂的。

  67. 匿名 says:

    规范化呵呵天各一方udgg

  68. 阡陌 says:

    蛮夷没文化,只知马上得天下,玩脑子的不行。汉人政客就是属蜂窝煤的,好的坏的,心眼太多,爱自己人折腾自己人,窝里斗这点不好。

  69. 匿名 says:

    16世纪的大明帝国,就是被一群窝里斗的文臣武将给毁了的,明末清初的《红楼梦》借探春的最说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70. lol says:

    大家一起抢人头,,,

  71. 微微一笑很倾城 says:

    日本算老几?不一样被中国完虐,后来光绪宣统两头猪才会造成日本侵略中国那么顺利

  72. 微微一笑很倾城 says:

    回51楼,爽

  73. 狹隘 says:

    只能說看待歷史,是為了借鏡~不讓自己狹隘~還好我只把這個當小說看

  74. 于谦 says:

    卧槽….

  75. 康熙 says:

    我好傻,我怎么不用明朝的火枪啊。

  76. says:

    元清都是外来的民族,根本不是中原本地的。严格意义上讲根本不算中国里面的

  77. 唐诗 says:

    战争本就不是一个拼信义的地儿,结果恐怕才是最后的审判。兵戎相斗,也只是当权者的赌博,或者说是乱世百姓的无奈吧,谁知道呢?

  78. tj银 says:

    旦笨50里韩国

  79. 打日本的道理 says:

    看了这一段,我就明白美国为什么在广岛和长崎扔原子弹了,和放火烧平壤城是一个道理。

  80. 这是怎么说 says:

    本章已阅读。

  81. 夜魅 says:

    元,清为外族统治,对中国患害最大,明就火炮火枪装备,清中后期反而用回冷兵器。。实在可悲。

  82. 匿名 says:

    越早认识到元、清在中国的暴行越好,而这需要学习历史的人敢于直言。其杀戮中国人民数量远超日本二战滔天罪行

  83. 匿名 says:


    ② ;
    ③ ;
    ④ .
    问题2:
    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 ,而且 ,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 .
    位似图形上 等于相似比.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多边形每个顶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乘同一个数k(k≠0),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位似,位似中心是 ,它们的相似比为 .1.(本小题9分) 如图,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DB∽△ABC的是( )

    A.∠ABD=∠ACB B.∠ADB=∠ABC C. D.
    2.(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DE∥BC,,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本小题9分) 下列4×4的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所在的网格图形是( )

    A. B. C. D.
    4.(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BAC=90°,D是BC中点,AE⊥AD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ED∽△ACB B.△AEB∽△ACD C.△BAE∽△ACE D.△AEC∽△DAC
    5.(本小题9分)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边上,连接CE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若,CD=3,则AF的长为( )

    A. B. C. D.
    6.(本小题9分) 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DE∥AB,交AC于点E,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7.(本小题9分) 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E和点F是矩形ABCD外两点,AE⊥CF于点H,AD=3,DC=4,,∠EDF=90°,则DF的长是( )

    A. B. C. D.
    8.(本小题9分) 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扩大到△DEF,若AD=OA,则△ABC与△DEF的面积之比为( )

    A.1:2 B.1:4 C.1:5 D.1:6
    9.(本小题9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将△ABO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若点A的坐标是(1,2),则点的坐标是( )

    A.(2,4) B.(-1,-2) C.(2,4)或(-2,-4) D.(2,4)或(-4,-2)
    10.(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AB=6,AC=4,P是AC的中点,过点P的直线交AB于点Q,若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AQ的长为( )

    A.3 B.3或 C.3或 D.
    11.(本小题10分) 如图,在Rt△ABO中,∠AOB=90°,∠ABO=60°,,D为BO的中点,若E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连接DE,当△BDE与△AOB相似时,点E的坐标为( )

    A. B. C. D.
    提交试卷

  84. 王守仁 says:

    日本其实很厉害,只因中国太厉害!

  85. 路过的汉魂 says:

    我认为明月对于明军的火器评价过高了
    像五雷神机虽说运用了左轮枪原理,但是还是属于原始的火门枪,还有三眼铳,这玩意更坑,威力和射程都不行。。。当钝器还好,明军主要装备的火器还是鸟铳的,,,,
    我这样说你们别打我。。
    顺便宣一下QQ群明汉阁,有意加入加我QQ3582346828

  86. 龙的国度 says:

    诡战不怕报应?督战队战法?可见中国军人的愚昧有多么深。祈望大陆人民不要被中国官府黑社会洗脑被传销进去。珍惜生命,远离中国黑社会,远离大陆黑社会。

  87. 李如松 says:

    谁说我不讲信用???

  88. 李仰城 says:

    回44楼,李元霸是小说虚构的

  89. 上校 says:

    这被围起来烧一顿,想出来投降都不行呐

  90. 林觉民 says:

    我查了一下史书发现丰臣秀吉至少死了8次!!!!!!!!!!!!!!!!!!!!!!!!!!!!!!!!!!!!!!!!!!!!!!!!!!!!

  91. 林觉民 says:

    回十六楼李如松的意思是第一个上去的给5000两

  92. 曹尼玛 says:

    哈哈哈

  93. 胡宗宪 says:


    ② ;
    ③ ;
    ④ .
    问题2:
    ①如果两个图形不仅 ,而且 ,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 .
    位似图形上 等于相似比.
    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一个多边形每个顶点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乘同一个数k(k≠0),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位似,位似中心是 ,它们的相似比为 .1.(本小题9分) 如图,下列条件不能判定△ADB∽△ABC的是( )

    A.∠ABD=∠ACB B.∠ADB=∠ABC C. D.
    2.(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DE∥BC,,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本小题9分) 下列4×4的正方形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三角形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所在的网格图形是( )

    A. B. C. D.
    4.(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BAC=90°,D是BC中点,AE⊥AD交CB的延长线于点E,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ED∽△ACB B.△AEB∽△ACD C.△BAE∽△ACE D.△AEC∽△DAC
    5.(本小题9分)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边上,连接CE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若,CD=3,则AF的长为( )

    A. B. C. D.
    6.(本小题9分) 如图,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DE∥AB,交AC于点E,若,则的值为( )

    A. B. C. D.
    7.(本小题9分) 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点E和点F是矩形ABCD外两点,AE⊥CF于点H,AD=3,DC=4,,∠EDF=90°,则DF的长是( )

    A. B. C. D.
    8.(本小题9分) 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扩大到△DEF,若AD=OA,则△ABC与△DEF的面积之比为( )

    A.1:2 B.1:4 C.1:5 D.1:6
    9.(本小题9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将△ABO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若点A的坐标是(1,2),则点的坐标是( )

    A.(2,4) B.(-1,-2) C.(2,4)或(-2,-4) D.(2,4)或(-4,-2)
    10.(本小题9分) 如图,在△ABC中,AB=6,AC=4,P是AC的中点,过点P的直线交AB于点Q,若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AQ的长为( )

    A.3 B.3或 C.3或 D.
    11.(本小题10分) 如图,在Rt△ABO中,∠AOB=90°,∠ABO=60°,,D为BO的中点,若E是线段AB上的一动点,连接DE,当△BDE与△AOB相似时,点E的坐标为( )

    A. B. C. D.
    提交试卷

  94. 徐阶 says:

    83楼的你做什么数学题啊

  95. 匿名 says:

    哈哈哈哈

  96. 匿名 says:

    长大后发现,鲁迅先生有些话还是不太对的。例如火药的使用。而且明月说得好,弃医从文固然没问题,但坚守岗位的普通人更值得尊敬。

  97. 朱五四 says:

    27楼的,就这外来民族统治你也敢算?找S啊?信不信我叫我儿把你拉出午门凌迟(明太祖绝对够本!)?不削你个千刀万剐不算数!

  98. 匿名 says:

    ,那子母筒不就是炮弹么?赶紧查一下,是不是有人穿越了

  99. 景泰 says:

    如果明朝真的是火箭炮打日本,那日本就( )。填空答案:东条英机应该想清楚,再打中国。

  100. 大明用鸟枪 says:

    一看东条英机就没看过历史。

  101. 朱元璋 says:

    早知道朕把外族都灭了,明朝就不会灭亡了,中国后来也不会被洋人欺负成这样了!!!

  102. 智勇双全 says:

    我是傻逼

  103. 李云龙 says:

    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上来!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