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2部:万国来朝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朱高炽篇

  【明仁宗朱高炽】

  历经千辛万苦的大胖子朱高炽终于登上了皇位,定年号洪熙。

  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后,立刻下令释放还在牢房里面坚持学习的杨溥同学,并将其召入内阁。此时杨士奇和杨荣已经是内阁成员。明代历史上最强内阁之一——“三杨”内阁就此形成。

  但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内阁是皇帝最为信任的机构,其权力也最大,但由于这些内阁成员仅仅是五品官,要让那些二品尚书们向他们低头确实是很难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容易解决,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内阁学士提成二品,不就没事了吗?

  事情哪里有那么简单!你说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尸骨未寒,你就敢动手改造?正统的文官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问题总得解决啊。

  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数国家民族中,要排聪明程度,中国人绝对可以排在前几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于变通。这样做不行,那就换个做法,反正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谓此路不通,我就绕路走,正是这一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高炽没有改动父亲的大学士品位设置,却搞了一套兼职体系。

  他任命杨荣为太常寺卿,杨士奇为礼部侍郎,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同时还担任内阁大学士。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员,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了。

  目的达到了,父亲的制度也没有违反,从此这一兼职制度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成为了内阁的固定制度之一。

  这类的事情在之后的历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为中国人的智慧而惊叹。

  登基后的朱高炽并没有忘记那些当年和他共患难的朋友们,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为回报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来,皇帝回报大臣无非是赏赐点东西,夸奖两句,而这位朱高炽的回报方式却着实让人吃惊,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极为罕见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炽散朝后,留下了杨士奇和蹇义,他有话对这两个人说。

  在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无数人背叛了他,背离了他,只有这两个人在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实地跟随着他,杨士奇自不必说,蹇义虽然为人低调,却也一直在他身边。

  年华逝去,大浪淘沙,这两个历经考验的人决不仅仅是他的属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虽然他是一个短命的皇帝,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执政时间内,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国的繁荣。

  为什么要略去呢,因为这些夸奖皇帝的内容千篇一律,什么恢复生产,勤于政务等等等等。这些套话废话我实在不愿写,大家估计也不喜欢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参考相关教科书。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够体现朱高炽的宽仁并给他留下不朽名声的,是这样的一件事:

  我们已经说过,朱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据规定,如无特殊情况,皇太子在父亲死后可以马上登基为帝,但是,绝对不能马上将当年改换成自己的年号元年,必须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尸体凉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号。

  比如朱棣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炽立即即位,并有了自己的年号洪熙。从七月到十二月,实际上已经是他的统治时期,但这段时间还是只能算在永乐二十二年内,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称为洪熙元年。

  在这段时间内,是皇太子们的适应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走出自己父亲的影子,一般在这段时间内,新皇帝们还不敢太放肆,对父亲们留下的各项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当家作主,改天换地的,也多半不会挑这个时候。

  可是就是这个忠厚老实的朱高炽,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在这段时间内,就敢于更改自己父亲当年的命令。

  这在当时的很多大臣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来,朱高炽的这一改实在干得好,干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炽突然下达诏令,凡是建文帝时期因为靖难而被罚没为奴的大臣家属们,一律赦免为老百姓,并发给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

  靖难之时,朱棣杀人无数,罚奴无数,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钉钉,断无更改之理。

  然而此时,他的儿子朱高炽却突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让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让他们吃惊的还在后面。

  朱高炽接着问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还有无后人?”

  大臣半天才反应过来,答道:“齐泰有一个儿子,当年只有六岁,所以免死,被罚戍边。黄子澄没有后代(后得知,黄子澄有个儿子当年改姓逃脱,后被赦免)。”

  朱高炽沉吟许久,说道:“赦免齐泰的儿子,把他接回来吧。”

  他接着问:“方孝孺可有后代?”

  大臣们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说的是那个灭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灭了,还去那里找后代?您不会是拿死人开心吧!

  可皇帝已经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这一查还查出来了,虽然没有后代,但确实有个亲戚。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有个弟弟叫方克家,这位方克家有个儿子叫方孝复(方孝孺的堂兄),当时也被罚充军戍边,至此终于回家了。

  比起这些宽仁行为,更让人吃惊的是朱高炽所说的一句话。

  朱高炽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道:“建文时期的很多大臣们,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孺这一类人,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们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忠臣?您父亲不是说他们是奸党么?到您这里就给改了?那么说您父亲还是杀错了?

  就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朱高炽完成了他的壮举。

  在立足未稳之时,朱高炽敢于凭借自己的正义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朱高炽是一个勇敢的人。

  虽然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数第二,但他仅凭这一件事情,就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让这位明仁宗接着干下去,相信大明帝国一定能够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义举将始终为人所牢记。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们会记得。

  【谋杀的疑团】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这个位置注定不会太久,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朱高炽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关注,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双眼睛盯着皇位,这自然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决心和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阴谋,搞破坏,朱高炽十分仁厚,并未因此处罚他,只是警告而已。而这位无赖兄却越发嚣张跋扈,现在眼见朱高炽病重,他也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夺位阴谋。

  吸取上次的教训,朱高煦加强了情报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线时刻盯着朱高炽,当然不是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而是要确定他什么时候死。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考虑到京城的三大营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虾兵蟹将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没有把握,几乎等于自杀,他决定拿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开刀。

  他准备等到朱高炽的死讯后,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丧路过之时,一举将其击灭,然后趁乱登上皇位。

  朱高煦对自己的计划很有信心,何来信心?来自作案时间。

  之前说过,他的封地在山东乐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据惯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讯传出,太子必然会从南京出发,所需时日很长,而他却可以从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着太子的到来。

  乐安离京城很近,南京离京城很远,朱高炽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听到风声,赶来京城的时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着你了!

  我有充分的作案时间,朱瞻基,你就认命吧!

  朱高煦的主意应该说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计划落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谜团。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炽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兴,估计到朱瞻基赶到这里还有一段时间,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准备伏击。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做好准备,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来,没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会不会来的词句,就收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经赶到京城,继位为皇帝。

  怪哉,真是怪哉!

  难道朱瞻基会飞不成,或是他能预知未来,未卜先知?

  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问,也是后人的疑问。

  关于这一点,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的说朱高煦袭击太子只是传闻,实际上太子是接到丧报后从容赶到京城的,有的说朱高煦是没有准备好,等到太子过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比较骇人听闻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亲的死讯。

  路途远近是客观事实,只要报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帐篷,睡个几天几夜,乐安的朱高煦一定会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当年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飞机,你就是想破脑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讯的理由和方法。

  其实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朱瞻基不能预知未来,却创造了未来。

  他谋杀了自己的父亲。

  如果你对这一推论感到不满,也请不要向我丢砖头,因为这个推论并非我首创,实际上,明仁宗朱高炽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历史悬案,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朱高炽纵欲,加之身体有病,最终病死,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他的儿子朱瞻基等不及父亲传位,谋杀了他,因为从朱高炽死亡前后的一些迹象(如登基礼仪已备)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经做好了登基的准备。

  前一种我们不去说他,单说后一种,事实上,朱高煦极有可能在路上设置埋伏,因为从他在后来朱瞻基已经登基,情况诸多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造反的行为来看,他犯上作乱的决心是很大的。这么好的机会,他应该不会错过。

  那么为什么他没有遇上朱瞻基呢,这其中就有几种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绕开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听到父亲病重,提前出发,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准备好,错失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可能给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论,这可能注定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

  历史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他永远有无数的谜团让人们去探究,却总也找不出答案。

  纵欲而死也好,被谋杀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这个殊荣)。

  我们最终也只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

  朱高炽死了,朱瞻基继位。

  仅此而已。

  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忘记可怜的阴谋家朱高煦,这位同志搞了几十年阴谋,却一事无成,多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掉,从父亲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儿子,就是没有自己的份,说实话,搞阴谋居然搞到这个份上,实在可悲,可怜。

  如果要评最成功的阴谋家,姚广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注定会名落孙山。

  但如果要评最可怜搞笑的阴谋家,朱高煦必能当仁不让,名列前茅。

  真是悲哀,悲哀的阴谋家朱高煦空就是这样等了几十年,他的耐心已经磨灭殆尽,在他的心中,已经立下心愿: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一定造一把反!

下一章:
上一章:

95 条评论 发表在“第2部:万国来朝 第十一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上

  1. 小猴子大人 says:

    朱高炽不应该是朱瞻基杀的。至于为什么朱瞻基会怎么快回京,八成是留了人在宫里,就是间谍一样的。往叔叔朱高煦府里插几个钉子也能行。历史记载朱瞻基聪慧,他老爹不把皇位传他还给那个?皇位终归是他的,他急什么啊!

  2. dangniande shi says:

    hehe说的是啊

  3. 匿名 says:

    应该忘了信鸽,它的速度应该比人要快的多。在宫里应该有自己的眼线。只要放飞鸽子就可立一大功。

  4. 匿名 says:

    飞鸽传书真不靠谱,感觉应该是三杨让朱瞻基提前做的准备,因为这三人之前拥护朱高炽还有朱棣立朱高炽,都是因为朱瞻基,而且以他们的智商肯定提前能想到,而且会做出准备。

  5. 小艾 says:

    1楼和4楼的哥们说的有道理!

  6. 匿名 says:

    肯定是三杨

  7. 雪浴心原 says:

    这时候突然想起光绪之死

  8. 朱高炽 says:

    嫔妃双飞乎!美哉!

  9. 匿名 says:

    我也认为与三杨有关,不应该是谋杀,

  10. 当年明月 says:

    谋杀的说法悬之又悬,但实在不是我的想法,是史学家(不是当今的史学家,而是清朝、近现代的史学家们)提出的。说到可能性,当然有无穷多种,并非这一种,我自己本人也不是很接受这种,从后面明宣宗的作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能做得出这种事的人。但史学家们提可能性,不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靠史记资料里的蛛丝马迹来推测。

  11. Winter says:

    内线有人帮助应该是一定的,否则靠自己怎么也不行。那么最有可能室内线谍报人员的就是三杨,也许还有其他人,但主事者应该离不开三杨。

  12. 匿名 says:

    兼职制度何止延续了两三百年,现在的“内阁”里难道就没有兼职制度么。

  13. 匿名 says:

    谋杀的可能是绝对存在的.在如此之大的诱惑之下.人性是不存在的

  14. 朱元璋 says:

    谋杀

  15. 匿名 says:

    看到“历经千辛万苦”突然想到,奶奶的,明朝几个皇帝,哪个上位是顺顺利利地,基本都是千辛万苦地,嗯,对,除了那个顽童朱厚照以外。

  16. 匿名 says:

    翻翻之后的历史,杨慎挨了屁股板子(还是杠上开花哦)还逃得过追杀他的人,朱瞻基逃得过朱高煦的埋伏也不是什么奇事,比如说趁夜通过,比如说乔装通过,可能性多得去了,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肯定是清史那些王八蛋找不着抹黑的材料了,使个劲儿地乱泼污水。

  17. 风行 says:

    明月自己也说过“杨荣,有一项他人不及的能力——准确的判断力”

  18. 朱高煦 says:

    我的日子也不好过呀!!!!!!!!!

  19. 朱高炽 says:

    朕才当10个月皇帝就嗝屁了 坑爹啊!!!

  20. 明史 says:

    朱高枳身体有病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应该不会突然死亡。我估计是在感觉自己病情加重时候就秘密的将儿子招到身边,别人还以为他在南京。

  21. 造反万载不成 says:

    没想到朱瞻基对皇位的欲望比他叔叔还热心

  22. 不知道 says:

    我觉得朱高炽的死不是什么大问题

  23. says:

    的飞洒

  24. fqw1988 says:

    错别字呀错别字

  25. 13 says:

    我想朱瞻基是没有必要去谋杀他父亲的,这里一定是三杨出的策。他们能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让朱高炽登上皇位,就能让他儿子登上皇位!!!

  26. 派大星 says:

    要是那时候有海绵宝宝看就好了~!

  27. 迷茫的人 says:

    老朱家的人咋都这莫不厚道捏

  28. 匿名 says:

    又不是突然暴毙。病重肯定要做好应急预案。不会等皇上死了才召太子回京。提前一两天叫太子回京,做好最坏的打算,这很正常嘛。朱高煦是确定皇上死了才开始不缓不急动手,完全可以打个时间差,进京登基了。朱瞻基杀父夺位简直是无稽之谈,别忘了朱高炽是因为朱瞻基才立为太子的,完全是父凭子贵,皇位本来就是为了朱瞻基准备的,用得着急?

  29. 历史其实很精彩 says:

    要知道,宫里都是朱高煦的眼线,仁宗病重通知太子前来的消息朱高煦一定能提前知道,但是太子来了朱高煦却不知道,说明这件事情保密工作非常好,密不透风,那么当时谁能做的这么好呢?
    我认为,必定是三杨,从封锁消息,到召集太子,到登基仪式,一切做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是不是有些相似啊,朱棣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啊……
    所以我认为,这些事情必定出自三杨之手。只是可怜的朱高煦同志,含辛茹苦的搞了几十年阴谋,结果却搞成这样,早出生几年他娘的就是好啊!

  30. 朱高炽 says:

    今晚太操劳了

  31. 青年 says:

    朱瞻基肯定是谋杀,从他的名字可以看出来,‘瞻’是‘盼望’的意思,‘基’就是‘登基’,合起来就是‘盼望登基’

  32. says:

    朱瞻基应该不会谋杀,从他的性格分析他是一个仁君,连造反的朱高煦都没马上杀,又怎么会等不及杀自己的父亲了,杀自己的父亲和登上皇位是没关系的。如果他在京城又何必呢

  33. 噬菌体 says:

    朱高炽知道大限将至,提前通知太子朱瞻基秘密从南京到北京,同时准备好太子的登基.

  34. 那谁 says:

    我一直以为是走任意门来着

  35. 谁会想到 says:

    说朱瞻基是谋杀我个人决不相信,皇位反正是自己的,犯的着用命去换么,我同意33楼的

  36. 胡杨漫天 says:

    谋杀的可能性大……。

  37. 没有 says:

    历史不可评论

  38. 静海沉思 says:

    朱高炽被谋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东厂锦衣卫,本身就是暗杀高手,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况且仁宗即位的平反活动还是深得人心的,有这些高手在,他们应该不会让犯罪分子轻易得手的,况且,三杨久经沙场,还没有讨完扶太子上位的封赏,怎么会任人谋害仁宗。况且谋杀帝王是个危险的爱好,一旦让后代深得其要,那一年一个皇帝,就整天忙着国丧吧,别的事就别干了!所以无论从哪点来看,谋杀不成立,也不用谜团!至于犯罪分子为什么没有伏击成功,那也简单的很,第一回合他们都没斗过三杨,第二回合的时候难保犯罪分子里没有卧底啊!

  39. 香故 says:

    朱高煦真的有点蠢,在同一个地方摔了两次,缺少谋断。

  40. says:

    希望以这本书为剧本拍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名字就叫《大明王朝》。希望能早日看到这部电视剧同观众见面。

  41. says:

    希望以这本书为剧本拍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名字就叫《大明王朝》。肯定好看,希望能早日看到这部电视剧同观众见面。

  42. 黑曼巴 says:

    好人不长命。

  43. 刘签 says:

    41楼,书写的好不一定拍成电视就好看,明朝这么多事,拍的完吗?这么多主角,得需要多少演员?剧情怎么编排?光一个朱元璋就够拍几十集的,如果只拍大事的话那剧情就连不上了,给人一种太压缩的感觉,人们根本看不懂。

  44. 捭阖第一 says:

    历史必然!

  45. 太长 says:

    没说明朝首富石万三

  46. 龟苓膏加红豆 says:

    之前你不是说过,朱高炽在还没有站稳根基,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做了他死去的父亲不乐意的事么――释放那些建文帝时候的大臣。他做的很多仁慈的事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这就可能是因为他做太子的时候就已经秘密诊断出他得了绝症之类的东西,命不久矣,他那么胖估计身体是真的有什么问题,为了不打草惊蛇,不让人乘机做乱而故意隐瞒了病情,暗中让自己的儿子提防好自己的叔叔,随时做好登基的准备。

  47. 努尔哈赤 says:

    朱詹基应该早在他爹病重时就秘密待在了京城,反正不管怎样,洒家灭了大明个丫的

  48. 蓝卿 says:

    我觉得应该是知道病重就回京了吧,,好多军事政治行动不都是预感么,朱瞻基那么聪明的。。谋杀太扯淡了。

  49. 豪侠 says:

    朱高炽命薄而德厚,令人感叹,难道有时真的好人不长寿!

  50. says:

    操,朱高炽真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

  51. says:

    正义个鬼,他不过是担心别人效仿朱棣来篡权罢了

  52. 周游列国 says:

    那时有信鸽报信是非常有可能的

  53. 孔子 says:

    那肯定的啊。难道作者瞎编?

  54. 明白 says:

    “朱瞻基谋杀父皇朱高炽”这样的阴谋论都拿来说事,你。。。因为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从容就定义成儿子为了皇位从而谋杀了父皇。。。这样太偏颇了!

  55. 天王老子 says:

    朱高炙在得到教训

  56. 天王老子 says:

    朱高火只在得到教训之后,必然不会再掉以轻心,即使是再厉害的阴谋家,也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加之前朝大臣例如三杨哪一个是省油的灯,这些人即使识不破高熙的把戏,即使忘记了高熙这个一直馋埏皇位的圣上弟弟,也不会把登基当儿戏。
    不说这个,至少还有一个非常对的可能,高纸不是sb,提前就安排好儿子的登基问题,不说别的,就他被弟弟欺负的经历,就占人生的最高潮,比他登基当皇上的这一年还要宝贵,还要惊心动魄,还要逆转乾坤,如果他输了,当然要不是三杨的那个,他这个无能的人早输了,登基了干的最无能的事儿就是逆转父亲,他父亲朱蒂绝对是一个好皇帝,所谓好皇帝,就是坏人,他这种没头没脑的人不会把清势局(具体细细品味他做的唯一在位荒唐却被后人敬以为仰的事),但他在吃两次亏后却也不是白痴,提前警醒儿子登基的时候到了。

  57. 大明 says:

    朱高炽被杀是满狗造谣

  58. 无厘头 says:

    我认为朱高炽的死因是外星人把他的灵魂带走了,又把朱瞻基传送到了北京……

  59. 好男人 says:

    三杨吧!!!

  60. Bissen says:

    My preblom was a wall until I read this, then I smashed it.

  61. 三石先生 says:

    谋杀?可能性不大,朱高炽素有病是实情,病重密诏太子进京以防朱高煦,这件事我们平头老百姓都能想到,何况朱高炽与三杨乎?看来此事无争论之必要。

  62. 朱瞻基 says:

    那个。。。清朝的史学家怎么想的。。老子要真打算谋杀俺老子,也得等到结果出来了再回去,不然谋杀失败了老子却提前回去了,这不是找死么。。。也就是说,老子启程的时候如果父皇还没死,那只可能是他病危把朕提前召回去,如果启程时父皇已崩,至于为啥比我那个傻叔叔得到消息要快。。。开玩笑,老子才是继承人,肯定要先秘密通知我啊。。。电视上不经常秘不发丧,暗中通知太子秘密返京么。。。尤其俺那二叔一直对着皇位流着口水,三杨会不提防?一看清朝那些瞎猜的史学家就没看过电视。。。

  63. 朱元璋 says:

    诶亚

  64. 匿名 says:

    难道你们不曾考虑过穿越这个事情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5. 朱棣 says:

    我孙子干不出这种事!我家老大身体确实不好,当初我没好意思学我老爸传位给孙子。。

  66. 朱由检 says:

    管我老祖宗杀没杀我太老祖宗,你的祖宗我的公司都快破产啦。

  67. 朱棣 says:

    “马云召集杨荣、金幼孜两人密谋做出如此重大之决定,竟然没有张辅在场,实在是十分之不寻常。很明显,他们是有所防备的。”

    飞鸽传书固然不可靠,但可以传信号,比如烟花。

  68. 呵呵呵 says:

    有意思。

  69. 洵美 says:

    猜测是三杨又搞了一次秘不发丧,或者故意报给朱高煦一个错的时间,同时秘密安排太子回京登基,内阁的政治资本应该是最雄厚的

  70. 一定恭喜 says:

    会不会有这种可能,老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就叫儿子先来了,自己的兄弟还在山东盼着自己死 ,但是儿子已经在床边等着自己死了,这种可能性我觉得更大。

  71. 方法 says:

  72. 匿名 says:

    我觉得吧,现在电视上总是演宫斗啊什么的,后宫的战争,可是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不输宫斗的呀,明中后期权利之争,党争那真的是你死我活步步惊心,可惜了整天拍清宫。国外能写出权利的游戏而且拍出来,国内完全可以一样做的样

  73. 依然 says:

    叔叔想造反也不是一天二天了,作为聪明的太子当然知道并采取措施,而且父亲多病,会提前安排后事,人家父子两个会沟通,不会让询哥得逞。

  74. 甘太太 says:

    同意1楼和四楼的,朱高炽父子提防朱高煦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加上三杨,正常有脑子的都会在地域远近明显、消息传递不及时的情况下提前一两个月做准备,所谓有备无患。以三杨的头脑,小基又从小来聪明,藏个小基而不被朱高煦的眼线发现,还不容易么?对外宣称朱瞻基人在南京,不过是迷惑叔叔的障眼法吧。

  75. 天地苍茫 says:

    仁者无敌,但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实在可惜!
    古代遇大丧或皇帝新上政,无非大赦天下,而仁宗能够纠正冤假错案,为无辜人员平反,着实难能可贵!

  76. says:

  77. 沁心楼主 says:

    朱高炽同学也真是倒霉啊,熬了那么久的太子都没事,当了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可见皇帝这个职业真不是什么好职业,死亡率太高和长寿可能太小,不当也罢,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

  78. 沁心楼主 says:

    朱高炽同学也真是倒霉啊,熬了那么久的太子都没事,当了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可见皇帝这个职业真不是什么好职业,死亡率太高和长寿可能太小,不当也罢

  79. 哇啦哇啦色波哩呀 says:

    同意79楼

  80.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虽然贵为皇子时间上也是一种悲哀,父子反目,兄弟相残,最后成为孤家寡人!

  81. FL.T says:

    第一种可能是朱高炽先生为了提防自己弟弟做出伤害儿子的事,就早把朱瞻基同志叫到宫里了。第二种就是三杨干的。密不发丧,打时间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82. 通哥 says:

    我觉得篡位说法不成立,明仁宗崩逝时,张皇后命令朱瞻埈和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监国,直至明宣宗即位。

  83. 朱三太子 says:

    朱棣死了,太好了,没有人找我了。我再也不用做"老鼠"了!

  84.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85. 现男友果汁代言人 says:

    21楼,?,非常赞同

  86. 哈哈 says:

    朱高炽很有谋的,是个狠人

  87. 特朗普 says:

    中国实在是太强大了,中国万岁,美国万碎

  88. 三杨 says:

    一切尽在我等掌控中。。。。

  89. 47楼您好 says:

    努尔哈赤先生,大明是铁汉李自成推翻的,您死于袁宗焕炮下,不记得了吗

  90. 文润词 says:

    31楼,朱瞻基这个名字难道是他自己起的?古制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父亲给起名OK?

  91. ycitwg1983 says:

    万历皇帝去世,泰昌皇帝即位,不到一个月死了,然后天启即位。也就是说那一年出现了三个年号怎么说。真像作者说的那样,洪熙皇帝假如在1月即位,十月去世,那么历史上就没有洪熙这个年号了

  92. 不忘初心 says:

    朱高炽注视着他的两个朋友,深情地说道:“我监国二十年,不断有小人想陷害我,无论时局之艰难,形势之险恶,心中之苦,我们三个人共同承担,最后多亏父亲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顾以前的艰难岁月,朱高炽感触良多,说着说着竟流下了眼泪。

      杨士奇和蹇义也泣不成声,说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诚孝仁厚所感动的啊。”

      就这样,经历苦难辛酸的三个朋友哭成一团。

      在我看来,这种真情的表述远比那些金银珠宝更能表达朱高炽的谢意。

      朱高炽没有辜负杨士奇的期望,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

  93. 朱常洛 says:

    我才一个月。

  94. 老朱 says:

    谋杀没有动机啊 皇位迟早是他的 防止造反 都不是傻子

  95. 匿名 says:

    仁宣之治就是个笑话,就因为这2怂货数典忘祖,把权力全部给了文官,文官做大架空国家,然后就变成盛世了??还好后面的皇帝有所作为,不然明早亡了,这也是为什么后面的皇帝都被黑的原因。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