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年(1582),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进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
在此后几十年的后宫斗争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脑筋之愚蠢,反应之迟钝,实在令人发指。
综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场骂个街而已。
可是万历偏偏就喜欢这个女人,经常前去留宿。而郑妃的肚子也相当争气,万历十一年(1583)生了个女儿,虽然不能接班,但万历很高兴,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为了贵妃。
这是一个不详的先兆,因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妃嫔——包括生了儿子的恭妃。
而这位郑贵妃的个人素养也实在很成问题,当上了后妃领导后,除了皇后,谁都瞧不上,特别是恭妃,经常被她称作老太婆。横行宫中,专横跋扈,十分好斗。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1586),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吸取了以往一百多年里,自己的祖辈与言官大臣斗争的丰富经验。万历没敢过早暴露目标,绝口不提换人的事,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生米煮成熟饭。
可还没等米下锅,人家就打上门来了,而且还不是言官。
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内阁首辅申时行上奏:望陛下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固千秋之基业。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自从郑贵妃生下朱常洵,申时行就意识到了隐藏的危险。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想干什么。
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他也很清楚,如果这么干了,迎面而来的,必定是史无前例的惊涛骇浪。从此,朝廷将永无宁日。
于是他立即上书,希望万历早立长子。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想干嘛,但这事不能干,你趁早断了这念头,早点洗了睡吧。
其实申时行的本意,倒不是要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立谁都好,又不是我儿子,与我何干?之所以提早打预防针,实在是出于好心,告诉你这事干不成,早点收手,免得到时受苦。
可是他的好学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复了一句话:
“长子年纪还小,再等个几年吧。”
学生如此不开窍,申时行只得叹息一声,扬长而去。
但这一次,申老师错了,他低估了对方的智商。事实上,万历十分清楚这封奏疏的隐含意义。只是在他看来,皇帝毕竟是皇帝,大臣毕竟是大臣,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此即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说来,没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打猎,一种是自尽。
话虽如此,万历倒也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决定玩一个花招。
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万历突然下达谕旨:郑贵妃劳苦功高,升任皇贵妃。
消息传来,真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群情激奋。
因为在后宫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算第二把手。且历朝历代,能获此殊荣者少之又少(生下独子或在后宫服务多年)。
按照这个标准,郑贵妃是没戏的。因为她入宫不长,且皇帝之前已有长子,没啥突出贡献,无论怎么算都轮不到她。
万历突然来这一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可以藉此提高郑贵妃的地位,子以母贵,母亲是皇贵妃,儿子的名分也好办;其次还能借机试探群臣的反应。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妈,你们同意了,后天我就敢提拔孩子。温水煮青蛙,咱们慢慢来。
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盗铃。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这帮人,个个都不简单: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明朝的大臣们不但看得出来,还豁得出去。第一个出头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相对而言,这位仁兄还算文明,不说粗话,也不骂人,摆事实讲道理:
“皇帝陛下,听说您要封郑妃为皇贵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长子,郑妃生皇三子(中间还有一个,夭折了),先来后到,恭妃应该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我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一次愤怒了,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一言点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一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了他的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的官不够用了,地方官也上书凑热闹,搞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了郑皇贵妃。
虽然争得天翻地覆,但该办的事还是办了。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的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自己想办的事情,是能够办成的。
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
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纪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经晚了!”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长子仪表非凡,必成大器,这是皇上的福分啊,希望陛下能够早定大计,朝廷幸甚!国家幸甚!”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在愤怒、沟通、争执后,万历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万历微笑地点点头,对申时行说道:
“这个我自然知道,其实郑贵妃也劝过我早立长子,以免外人猜疑,我没有嫡子,册立长子是迟早的事情啊。”
这句和缓的话,让申时行感到了温暖,儿子出来了,好话也说了,虽然也讲几句什么郑贵妃支持,没有嫡子之类的屁话,但终究是表了态。
形势大好,然而接下来,申时行却一言不发,行礼之后便退出了大殿。
这正是他绝顶聪明之处,点到即止,见好就收,今天先定调,后面慢慢来。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和谐的对话,不但史无前例,而且后无来者。“争国本”事件的严重性,将远远超出他的预料,因为决定此事最终走向的,既不是万历,也不会是他。
谈话结束后,申时行回到了家中,开始满怀希望地等待万历的圣谕,安排皇长子出阁读书。
可是一天天过去了,希望变成了失望。到了月底,他也坐不住了,随即上疏,询问皇长子出阁读书的日期。这意思是说,当初咱俩谈好的事,你得守信用,给个准信。
但是万历似乎突然失忆,啥反应都没有,申时行等了几天,一句话都没有等到。
既然如此,那就另出新招,几天后,内阁大学士王锡爵上书:
“陛下,其实我们不求您立刻册立太子,只是现在皇长子九岁,皇三子已五岁,应该出阁读书。”
不说立太子,只说要读书,而且还把皇三子一起拉上,由此而见,王锡爵也是个老狐狸。
万历那边却似乎是人死绝了,一点消息也没有,王锡爵等了两个月,石沉大海。
到了四月,包括申时行在内,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内阁四名大学士联名上疏,要求册立太子。
尝到甜头的万历故伎重演:无论你们说什么,我都不理,我是皇帝,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但他实在低估了手下的这帮老油条,对付油盐不进的人,他们一向都是有办法的。
几天后,万历同时收到了四份奏疏,分别是申时行、王锡爵、许国、王家屏四位内阁大学士的辞职报告。理由多种多样,有说身体不好,有说事务繁忙,难以继任的,反正一句话,不干了。
自万历退居二线以来,国家事务基本全靠内阁,内阁一共就四个人,要是都走了,万历就得累死。
没办法,皇帝大人只好现身,找内阁的几位同志谈判,好说歹说,就差求饶了,并且当场表态,会在近期解决这一问题。
内阁的几位大人总算给了点面子,一番交头接耳之后,上报皇帝:
病的还是病,忙的还是忙,但考虑到工作需要,王家屏大学士愿意顾全大局,继续干活。
万历窃喜。
因为这位兄弟的策略,叫拖一天是一天。拖到这帮老家伙都退了,皇三子也大了,到时木已成舟,不同意也得同意。这次内阁算是上当了。
然而上当的人,只有他。
因为他从未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留下来的,偏偏是王家屏呢?
王家屏,山西大同人,隆庆二年进士。简单地说,这是个不上道的人。
王家屏的科举成绩很好,被选为庶吉士,还编过《世宗实录》,应该说是很有前途的,可一直以来,他都没啥进步。原因很简单,高拱当政的时候,他曾上书弹劾高拱的亲戚,高首辅派人找他谈话,让他给点面子,他说,不行。
张居正当政的时候,他搞非暴力不合作。照常上班,就是不靠拢上级,张居正刚病倒的时候,许多人都去祈福,表示忠心,有人拉他一起去,他说,不去。
张居正死了,万历十二年,他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此时的内阁,已经有了申时行、王锡爵、许国三个人,他排第四。按规矩,这位甩尾巴的新人应该老实点,可他偏偏是个异类,每次内阁讨论问题,即使大家都同意,他觉得不对,就反对。即使大家都反对,他觉得对,就同意。
他就这么在内阁里硬挺了六年,谁见了都怕,申时行拿他也没办法。更有甚者,写辞职信时,别人的理由都是身体有病,工作太忙,他却别出一格,说是天下大旱,作为内阁成员,负有责任,应该辞职(久旱乞罢)。
把他留下来,就是折腾万历的。
几天后,礼部尚书于慎行上书,催促皇帝册立太子,语言比较激烈。万历也比较生气,罚了他三个月工资。
事情的发生,应该还算正常,不正常的,是事情的结局。
换在以往,申时行已经开始挥舞铁锹和稀泥了,先安慰皇帝,再安抚大臣,最后你好我好大家好,收工。
相比而言,王家屏要轻松得多,因为他只有一个意见——支持于慎行。
工资还没扣,他就即刻上书,为于慎行辩解,说了一大通道理,把万历同志的脾气活活顶了回去。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一次,万历没有发火。
因为他发不了火,事情很清楚,内阁四个人,走了三个,留下来的这个,还是个二杆子,明摆着是要为难自己。而且这位坚持战斗的王大人还说不得,再闹腾一次,没准就走人了,到时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可是光忍还不够,言官大臣赤膊上阵,内阁打黑枪,明里暗里都来,比逼宫还狠,不给个说法,是熬不过去了。
几天后,一个太监找到了王家屏,向他传达了皇帝的谕令:
“册立太子的事情,我准备明年办,不要再烦(扰)我了。”
王家屏顿时喜出望外,然而,这句话还没有讲完:
“如果还有人敢就此事上书,就到十五岁再说!”
朱常洛是万历十年出生的,万历发出谕令的时间是万历十八年,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们再敢闹腾,这事就六年后再办!
虽然不是无条件投降,但终究还是有了个说法,经过长达五年的斗争,大臣们胜利了——至少他们自己这样认为。
事情解决了,王家屏兴奋了,兴奋之余,就干了一件事。
他把皇帝的这道谕令告诉了礼部,而第一个获知消息的人,正是礼部尚书于慎行。
于慎行欣喜若狂,当即上书告诉皇帝:
“此事我刚刚知道,已经通报给朝廷众官员,要求他们耐心等候。”
万历气得差点吐了白沫。
因为万历给王家屏的,并不是正规的圣旨,而是托太监传达的口谕,看上去似乎没区别,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有深刻政治用意的举动。
其实在古代,君无戏言这句话基本是胡扯,皇帝也是人,时不时编个瞎话,吹吹牛,也很正常,真正说了就要办的,只有圣旨。白纸黑字写在上面,糊弄不过去。所以万历才派太监给王家屏传话,而他的用意很简单:这件事情我心里有谱,但现在还不能办,先跟你通个气,以后遇事别跟我对着干,咱们慢慢来。
皇帝大人原本以为,王大学士好歹在朝廷混了几十年,这点觉悟应该还有,可没想到,这位一根筋的仁兄竟然把事情捅了出去,密谈变成了公告,被逼上梁山了。
他当即派出太监,前去内阁质问王家屏,却得到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王家屏是这样辩解的:
“册立太子是大事,之前许多大臣都曾因上疏被罚,我一个人定不了,又被许多大臣误会,只好把陛下的旨意传达出去,以消除大家的疑虑(以释众惑)。”
这番话的真正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我并非不知道你的用意,但现在我的压力也很大,许多人都在骂我,我也没办法,只好把陛下拉出来背黑锅了。
虽然不上道,也是个老狐狸。
既然如此,就只好将错就错了,几天后,万历正式下发圣旨:
“关于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事情,我已经定了,说话算数(诚待天下),等长子到了十岁,我自然会下旨,到时册立出阁读书之类的事情一并解决,就不麻烦你们再催了。”
长子十岁,是万历十九年,也就是下一年,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我已经同意册立长子,你们也不用绕弯子,搞什么出阁读书之类的把戏,让老子清净一年,明年就立了!
这下大家都高兴了,内阁的几位仁兄境况也突然大为改观,有病的病好了,忙的也不忙了,除王锡爵(母亲有病,回家去了,真的)
外,大家都回来了。
剩下来的,就是等了。一晃就到了万历二十年,春节过了,春天过了,都快要开西瓜了,万历那里一点消息都没有。
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这就没意思了。
可是万历二十年毕竟还没过,之前已经约好,要是贸然上书催他,万一被认定毁约,推迟册立,违反合同的责任谁都负担不起,而且皇上到底是皇上,你上疏说他耍赖,似乎也不太妥当。
一些脑子活的言官大臣就开始琢磨,既要敲打皇帝,又不能留把柄,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替代目标——申时行。
没办法,申大人,谁让你是首辅呢?也只好让你去扛了。
很快,一封名为《论辅臣科臣疏》的奏疏送到了内阁,其主要内容,是弹劾申时行专权跋扈,压制言官,使得正确意见得不到执行。
可怜,申首辅一辈子和稀泥,东挖砖西补墙,累得半死,临了还要被人玩一把,此文言辞尖锐,指东打西,指桑骂槐,可谓是政治文本的典范。
文章作者,是南京礼部主事汤显祖,除此文外,他还写过另一部更有名的著作——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字义仍,江西临川人,上书这一年,他四十二岁,官居六品。
虽说四十多岁才混到六品,实在不算起眼。但此人绝非等闲之辈,早在三十年前,汤先生已天下闻名。
十三岁的时候,汤显祖就加入了泰州学派(也没个年龄限制),成为了王学的门人,跟着那帮“异端”四处闹腾,开始出名。
二十一岁,他考中举人。七年后,到京城参加会试,运气不好,遇见了张居正。
之所以说运气不好,并非张居正讨厌他,恰恰相反,张首辅很赏识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去和他交朋友。
这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可问题在于,汤先生异端中毒太深,瞧不起张居正,摆了谱,表示拒不交友。
他既然敢跟张首辅摆谱,张首辅自然要摆他一道,考试落榜也是免不了的。三年后,他再次上京赶考,张首辅锲而不舍,还是要儿子和他交朋友,算是不计前嫌。但汤先生依然不给面子,再次摆谱。首辅大人自然再摆他一道,又一次落榜。
但汤先生不但有骨气,还有毅力,三年后再次赶考,这一次张首辅没有再阻拦他(死了),终于成功上榜。
由于之前两次跟张居正硬扛,汤先生此时的名声已经是如日中天。当朝的大人物张四维、申时行等人都想拉他,可汤先生死活不搭理人家。
不搭理就有不搭理的去处,名声大噪的汤显祖被派到了南京,几番折腾,才到礼部混了个主事。
南京本来就没事干,南京的礼部更是闲得出奇,这反倒便宜了汤先生。闲暇之余开始写戏,并且颇有建树,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直到万历十九年的这封上疏。
很明显,汤先生的政治高度比不上艺术高度,奏疏刚送上去,申时行还没说什么,万历就动手了。
对于这种杀鸡儆猴的把戏,皇帝大人一向比较警觉(他也常用这招),立马做出了反应,把汤显祖发配到边远地区(广东徐闻)去当典史。
这是一次极其致命的打击,从此汤先生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万历这辈子罢过很多人的官,但这一次,是最为成功的。因为他只罢掉了一个六品主事,却换回一个明代最伟大的戏曲家,赚大发了。
二十八岁落榜后,汤显祖开始写戏。三十岁的时候,写出了《紫箫记》;三十八岁,写出了《紫钗记》。四十二岁被赶到广东,七年后京察,又被狠狠地折腾了一回,索性回了老家。
来回倒腾几十年,一无所获。在极度苦闷之中,四十九岁的汤显祖回顾了自己戏剧化的一生,用悲凉而美艳的辞藻写下了他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是为《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
牡丹亭,全剧共十五出,描述了一个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有兴趣自己去翻翻)。此剧音律流畅,词曲优美,轰动一时,时人传诵:牡丹一出,西厢(《西厢记》)失色。此后传唱天下百余年,堪与之媲美者,唯有孔尚任之《桃花扇》。
为官不济,为文不朽,是以无憾。
〖史赞: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总的说来,汤显祖的运气是不错的,因为更麻烦的事,他还没赶上。
汤先生上书两月之后,福建佥事李琯就开炮了,目标还是申时行。
不过这次更狠,用词狠毒不说,还上升到政治高度,一条条列下来,弹劾申时行十大罪,转瞬之间,申先生就成了天字第一号大恶人。
万历也不客气,再度发威,撤了李琯的职。
命令一下,申时行却并不高兴,反而唉声叹气,忧心忡忡。
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你一刀我一棍打个不停,但都是摸黑放枪,谁也不挑明。万历的合同也还有效,拖到年尾,皇帝赖账就是理亏,到时再争,也是十拿九稳。
可万一下面这帮愤中愤老忍不住,玩命精神爆发,和皇帝公开死磕,事情就难办了。
俗语云:怕什么,就来什么。
工部主事张有德终于忍不住了,他愤然上书,要求皇帝早日册立太子。
等的就是你。
万历随即做出反应,先罚了张有德的工资,鉴于张有德撕毁合同,册立太子的事情推后一年办理。
这算是正中下怀,本来就不大想立,眼看合同到期,正为难呢,来这么个冤大头,不用白不用。册立的事情也就能堂而皇之地往后拖了。
事实上,这是他的幻想。
因为在大臣们看来,这合同本来就不合理,忍气吞声大半年,那是给皇帝面子,早就一肚子苦水怨气没处泻,你敢蹦出来,那好,咱们就来真格的!
当然,万历也算是老运动员了。对此他早有准备,无非是来一群大臣瞎咋呼,先不理,闹得厉害再出来说几句话,把事情熬过去,完事。
形势的发展和他的预料大致相同,张有德走人后,他的领导,工部尚书曾同亨就上书了,要求皇帝早日册立太子。
万历对此嗤之以鼻,他很清楚,这不过是个打头的,大部队在后。
下面的程序他都能背出来,吵吵嚷嚷,草草收场,实在毫无新鲜可言。
然而当下一封奏疏送上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错了。
这封奏疏的署名人并不多,只有三个,分别是申时行、许国、王家屏。
但对万历而言,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因为之前无论群臣多么反对,内阁都是支持他的。即使以辞职回家相威胁,也从未公开与他为敌,是他的最后一道屏障,现在竟然公开站出来和他对着干,此例一开,后果不堪设想。
特别是申时行,虽说身在内阁,时不时也说两句,但那都是做给人看的。平日里忙着和稀泥,帮着调节矛盾,是名副其实的卧底兼间谍。
可这次,申时行连个消息都没透,就打了个措手不及,实在太不够意思,于是万历私下派出了太监,斥责申时行。
一问,把申时行也问糊涂了,因为这事他压根就不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这封奏疏是许国写的,写好后让王家屏署名,王兄自然不客气,提笔就签了名,而申时行的底细他俩都清楚,这个老滑头死也不会签,于是许大人胆一壮,代申首辅签了名,拖下了水。
事已至此,申大人只能一脸无辜的表白:
“名字是别人代签的,我事先真不知道。”
事情解释了,太监也回去了,可申先生却开始琢磨了:万一太监传达不对怎么办?万一皇帝不信怎么办?万一皇帝再激动一次,把事情搞砸怎么办?
想来想去,他终于决定,写一封密信。
这封密信的内容大致是说,我确实不知道上奏的事情,这事情皇上你不要急,自己拿主意就行。
客观地讲,申时行之所以说这句话,倒不一定是耍两面派,因为他很清楚皇帝的性格:
像万历这号人,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打死也不认错的。看上去非常随和,实际上极其固执,和他硬干,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所以申时行的打算,是先稳住皇帝,再慢慢来。
事实确如所料,万历收到奏疏后,十分高兴,当即回复:
“你的心意我已知道,册立的事情我已有旨意,你安心在家调养就是了。”
申时行总算松了口气,事情终于糊弄过去了。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他长达十年的和稀泥生涯,将就此结束——因为那封密信。
申时行的这封密信,属于机密公文,按常理,除了皇帝,别人是看不见的。
可是在几天后的一次例行公文处理中,万历将批好的文件转交内阁,结果不留神,把这封密信也放了进去。
这就好比拍好了照片存电脑,又把电脑拿出去给人修,是个要命的事。
文件转到内阁,这里是申时行的地盘,按说事情还能挽回。可问题在于申大人为避风头,当时还在请病假,负责工作的许国也没留意,顺手就转给了礼部。
最后,它落在了礼部给事中罗大纮的手里。
罗大纮,江西吉水人。关于这个人,只用一句就能概括:一个称职的言官。
看到申时行的密信后,罗大纮非常愤怒,因为除了耍两面派外,申时行在文中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惟亲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你自己说了算,不要理会那些小臣。
我们是小臣,你是大臣?!
此时申时行已经发现了密信外泄,他十分紧张,立刻找到了罗大纮的领导,礼部科给事中胡汝宁,让他去找罗大纮谈判。
可惜罗大纮先生不吃这一套,写了封奏疏,把这事给捅了出去,痛骂申时行两面派。
好戏就此开场,言官们义愤填膺。吏部给事中钟羽正、候先春随即上书,痛斥申时行,中书黄正宾等人也跟着凑热闹,骂申时行老滑头。
眼看申首辅吃亏,万历当即出手,把罗大纮赶回家当了老百姓,还罚了上书言官的工资。
但事情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无法收拾了。
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申时行,终究在阴沟里翻了船。自万历十年以来,他忍辱负重,上下协调,独撑大局,打落门牙往肚里吞,至今已整整十年。
现在,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万历十九年(1591)九月,申时行正式提出辞职,最终得到批准,回乡隐退。
大乱就此开始。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四章 混战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佩服
明朝这些大臣太强悍了,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1,看这语气是说汤某的前程是被张某拦下来的?
2,这次争论于国家有害无益
3,万历有病,自己的儿子都不让读书,怎么打理家事国事天下事?
别的不说,点到为止
封建时代竟然如此民主,可贵也!
我好想骂人
皇帝不好当啊
大乱就此开始。
从后来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万历其实是对的。他一直在说朱常洛的身子很弱,可是无人理会;但到后来,朱常洛上台后一个月就死了,朱常洵却一直活到了明朝灭亡,而且还不是生病死的,是被李自成砍死的,如果他是在皇宫里,说不定活得时间还会更长一些。
如果大臣们让步,朱常洵当了皇帝,其实也不用担心郑贵妃那个蠢货把持朝政。也不会因为红丸、移宫吵得天翻地覆了。当然,类似妖书、梃击这样的案子还是会出来。
滑头
如果遵从皇帝的意愿,明朝的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也许就没有清朝的事了
一切皆有定数
唉,当年我就是这样倒台的呀,大家一定要小心啊
八楼只看到皮毛就敢枉论,这世界上,笨人的第一大特征就是自以为聪明。
看到了古人的骨气,毅力,信念,和正义。而这些这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的。
古人守旧,尊古制,长幼有序。尤其是皇族,加上明朝官员大都都是二杆子,立长不立幼是必须的,中国有很多朝代是因为长幼问题闹的不可开交,因为立幼不立长灭亡的也不少。大臣们没有错,错的是万历,他为自己的四处留情为所欲为付出了代价。这是中国的悲剧,是大明的悲剧,更是张居正的悲剧……
你们不听老子的,让我立了个病秧子,枉断我大明数百年的江山,可恨……
顶8楼
先跑龙套,反正我以后是主角
以国家大局计,
谁胆敢再骂崇祯老子砍了谁。
皇帝也不容易呀
万历,你的时代结束了
你们别逼我
我该怎么叫你万历?孙子?
万历老子杀了你
我没眼看下去了
亮有一计,可挽救大明,想听么?
我容易么我
亮你妈逼、先挽救你自己吧–
万历实在是聪明啊,他躲在深宫中,任大臣吵去,但外面的情况他是一清二楚。说他躲在宫中是吃大烟啊之类的,是不了解万历啊。后来的毛主席倒有点像万历
言官坑人啊,就不能办点实事吗,也不考虑大局,总认死理~
操你妈
靠,讲的跟原书不一样啊。坑爹啊~~~
靠,讲的跟原书不一样啊。坑爹啊~~~
我容易么
nb
你们应先灭了女真
立病秧子为太子,从古至今都是立长不立幼,草泥马,要不是你有皇帝的工作,老子早带一帮人杀进紫禁城了,用得着在这跟你和稀泥,老子砍了你
十三亿人民他爹是我孙子
历史就是历史,永远改变不了了,读史关键是我们能从其中学到什么,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读史修身是也。
%e5%8e%86%e5%8f%b2%e5%b0%b1%e6%98%af%e5%8e%86%e5%8f%b2%ef%bc%8c%e6%b0%b8%e8%bf%9c%e6%94%b9%e5%8f%98%e4%b8%8d%e4%ba%86%e4%ba%86%ef%bc%8c%e8%af%bb%e5%8f%b2%e5%85%b3%e9%94%ae%e6%98%af%e6%88%91%e4%bb%ac%e8%83%bd%e4%bb%8e%e5%85%b6%e4%b8%ad%e5%ad%a6%e5%88%b0%e4%bb%80%e4%b9%88%ef%bc%8c%e6%89%80%e8%b0%93%e5%89%8d%e8%bd%a6%e4%b9%8b%e9%89%b4%ef%bc%8c%e5%90%8e%e4%ba%8b%e4%b9%8b%e5%b8%88%ef%bc%8c%e8%af%bb%e5%8f%b2%e4%bf%ae%e8%ba%ab%e6%98%af%e4%b9%9f%e3%80%82
苦也,我要是知道儿子孙子这么闹,我就不嗑药了。
我想知道为什么皇帝那么怕人辞职?他最大,想让谁干就让谁干呗,既然内阁不干要走人,那我就重新任命别人来接替。。。可是为什么内阁一辞职,皇帝就服软啊?难道不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吗?还有,我是皇帝,我太子要给谁就给谁,像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等都不是皇长子啊?而且以皇长子身份后来成为皇帝也不是很多啊?还有,到底是子以母贵优先还是长幼的顺序优先啊?
回楼上,万历不上朝之后,执政权基本都是内阁把持着,要是内阁都反了,万历就得孤家寡人,干不过大臣(可参照明宣宗部分),而他也被冯保坑过,自然不会信任太监,所以他需要内阁做帮手兼挡箭牌。皇太极当汗可看第七部第一章,雍正是伙同太监改圣旨(要不是的话别喷我),其他不懂。立太子遵循优先立嫡子(皇后的儿子),皇后没儿子才立长子。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基本是嫡长子继承制,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其他的都是妾,个别皇帝五个皇后之类的被视为悖逆伦常),而嫡子就是妻子的儿子,有嫡子,嫡子继位,有数个嫡子,按长幼顺序继位,无嫡子就比较麻烦了,有按长幼顺序继位的,有择贤继位的,稳定的时期一般倾向于按长幼顺序继位。至于皇帝为什么不能想让谁继位就让谁继位,那就是皇权来源的问题了,皇权并非天生的,而是由制度保障的,既然制度能赋予皇帝皇权,也就能限制皇帝的皇权。
元、清皇帝、大汗的继承没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换当时的话说就是蛮夷不尊汉制,但是这完全符合元清的统治需要。
皇帝为什么的怕内阁辞职,内阁在政治体制中代行了皇帝部分眼手口甚至是脑的作用,内阁辞职,等于要灭掉部分眼手口脑的功能,换谁也受不了,而正因为内阁如此重要的作用,内阁也不可能随便任命,其才能、德行、威信等都要得到皇帝和大臣的一定程度上的认可才行,所以仓促间,内阁集体辞职,皇帝只能妥协了。
哈哈!
朱常洛太短命,二个儿子也差劲。朱常洵更傻。李闯王把他包围了都不肯拿出钱发军费给守城士兵,结果士兵打开城门放李闯王入城杀了他了事。百姓放一灯芯在他胖胖的肚子上点着据说亮了三天。他妈的油水真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言宫误国啊。
万历要有朱元璋,海端的能力就开了这些混蛋的大臣,自己干。自己地盘自己作主。革命接班人当然是自己来指定。
都怪俺未管住裤裆里的玩意过火了一次惹下麻烦。申卿,王卿,对不起。
Hey, that’s polwfrue. Thanks for the news.
张居正摆了汤显祖一道?是想当然的臆测还是有真凭实据的事实?—–求解。
ttttt
ttt
ttt
ttt
tt
ttt
t
tt
t
t
te
e
r
r
r
e
r
t
i
r
r
r
t
r
r
r
r
r
r
t
t
y
t
r
f
f
r
r
f
f
f
d
d
d
c
c
v
g
cc
c
c
c
c
cc
c
c
c
c
c
c
c
c
c
c
c
f
f
d
d
c
x
s
s
s
e
e
e
e
e
w
e
s
d
g
g
g
dx
b
c
v
x
z
h
h
z
v
f
f
f
f
f
f
d
xxcx
x
s
x
x
f
cxv
g
s
g
a
v
c
zf
z
c
c
s
x
x
f
c
d
gbnh
z
b
b
b
ff
b
z
b
b
b
f
b
d
b
b
dh
tm
nb
snn
ns
n
g
b
f
fb
f
b
s
b
s
s
s
rdsh
f
d
g
grs
s
s
fs
bsf
g
d
gg
g
r
g
fd
f
g
grt
b
ffb
r
g
g
gs
r
sh
f
hgr
shsn
s
ns
n
n
s
s
s
ss
fb
rs
h
fhgsfc
d
hyy
h
sh
frehgaga
fs
g
g
g
zd
b
B
B
NRE
n
dW
vf
w
F
F
W
真的很好看
来人啊!把53楼的贱人拖出去斩了!!!
万历从“店商”改成了“网商”,也不轻松呀,该受的气一点没少。还有这枪打出头鸟,一点没错。本来这申相就是老好人一个,你好我好国家好就行,这在当下比那些只懂混的贪官小人,就算是大大的好官了。就有“刁民总想害朕”
狂踩53楼的,刷屏可耻
哈哈,这书中江西出场的频率有点高哟
啦啦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决定当王学门人
是这么回事儿。
是这么回事儿。
支持60楼
万历十年(1582),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进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
在此后几十年的后宫斗争中,此人手段之拙劣,脑筋之愚蠢,反应之迟钝,实在令人发指。
综合史料分析,其智商水平,也就能到菜市场骂个街而已。
可是万历偏偏就喜欢这个女人,经常前去留宿。而郑妃的肚子也相当争气,万历十一年(1583)生了个女儿,虽然不能接班,但万历很高兴,竟然破格提拔,把她升为了贵妃。
这是一个不详的先兆,因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妃嫔——包括生了儿子的恭妃。
而这位郑贵妃的个人素养也实在很成问题,当上了后妃领导后,除了皇后,谁都瞧不上,特别是恭妃,经常被她称作老太婆。横行宫中,专横跋扈,十分好斗。
难能可贵的是,贵妃同志不但特别能战斗,还特别能生。万历十四年(1586),她终于生下了儿子,取名朱常洵。
这位朱常洵,就是后来的福王。按郑贵妃的想法,有万历当靠山,这孩子生出来,就是当皇帝的。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自己这个宝贝儿子会死在屠刀之下。挥刀的人,名叫李自成。
但在当时,这个孩子的出生,确实让万历欣喜异常。他本来就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打算换人,现在替补来了,怎能不高兴?
然而他很快就将发现,皇帝说话,不一定算数。
吸取了以往一百多年里,自己的祖辈与言官大臣斗争的丰富经验。万历没敢过早暴露目标,绝口不提换人的事,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生米煮成熟饭。
可还没等米下锅,人家就打上门来了,而且还不是言官。
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内阁首辅申时行上奏:望陛下早立太子,以定国家之大计,固千秋之基业。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自从郑贵妃生下朱常洵,申时行就意识到了隐藏的危险。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学生想干什么。
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他也很清楚,如果这么干了,迎面而来的,必定是史无前例的惊涛骇浪。从此,朝廷将永无宁日。
于是他立即上书,希望万历早立长子。言下之意是,我知道你想干嘛,但这事不能干,你趁早断了这念头,早点洗了睡吧。
其实申时行的本意,倒不是要干涉皇帝的私生活:立谁都好,又不是我儿子,与我何干?之所以提早打预防针,实在是出于好心,告诉你这事干不成,早点收手,免得到时受苦。
可是他的好学生似乎打定主意,一定要吃苦,收到奏疏,只回复了一句话:
“长子年纪还小,再等个几年吧。”
学生如此不开窍,申时行只得叹息一声,扬长而去。
但这一次,申老师错了,他低估了对方的智商。事实上,万历十分清楚这封奏疏的隐含意义。只是在他看来,皇帝毕竟是皇帝,大臣毕竟是大臣,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此即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但一般说来,没事上山找老虎玩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打猎,一种是自尽。
话虽如此,万历倒也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正式亮出匕首之前,他决定玩一个花招。
万历十四年(1586)三月,万历突然下达谕旨:郑贵妃劳苦功高,升任皇贵妃。
消息传来,真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上下议论纷纷,群情激奋。
因为在后宫中,皇贵妃仅次于皇后,算第二把手。且历朝历代,能获此殊荣者少之又少(生下独子或在后宫服务多年)。
按照这个标准,郑贵妃是没戏的。因为她入宫不长,且皇帝之前已有长子,没啥突出贡献,无论怎么算都轮不到她。
万历突然来这一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可以藉此提高郑贵妃的地位,子以母贵,母亲是皇贵妃,儿子的名分也好办;其次还能借机试探群臣的反应。今天我提拔孩子他妈,你们同意了,后天我就敢提拔孩子。温水煮青蛙,咱们慢慢来。
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盗铃。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这帮人,个个都不简单: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明朝的大臣们不但看得出来,还豁得出去。第一个出头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相对而言,这位仁兄还算文明,不说粗话,也不骂人,摆事实讲道理:
“皇帝陛下,听说您要封郑妃为皇贵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长子,郑妃生皇三子(中间还有一个,夭折了),先来后到,恭妃应该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我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一次愤怒了,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一言点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一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了他的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的官不够用了,地方官也上书凑热闹,搞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了郑皇贵妃。
虽然争得天翻地覆,但该办的事还是办了。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的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自己想办的事情,是能够办成的。
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
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我大明王朝啊
53楼的可能忘记吃药了
嘉靖、万历是明亡祸首其实很有道理,都不考虑身后接班人的培养,导致最终崇祯的这二愣子上台乱作为,让敌人有了可趁之机。
64L你妈死了吧 写这么多 我怎么往下翻? 拿你妈的舒畅阴道往下滑么? 滚回去多吃点饭再来BB
上谕:封皇长子为太子——钦此
全剧终
看过《牡丹亭》剧本的有几人?
你们这群龟孙子,唉。。。
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
“这就好比拍好了照片存电脑,又把电脑拿出去给人修,是个要命的事。”
谢谢,有被内涵到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正在喝水,看到这一句差点喷了·········
恶心………………………………死万历
有趣
的
……………………
同意乘以无重
哈哈哈
→ 历史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在线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明朝那些事儿及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 手机阅读 收藏本站 大秦帝国 更多历史书籍
明朝那些事儿1 明朝那些事儿2 明朝那些事儿3 明朝那些事儿4 明朝那些事儿5 明朝那些事儿6 明朝那些事儿7
第6部: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万历十年(1582),上车补票的程序完成,王宫女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确认,她挺着大肚子,接受了恭妃的封号。
两个月后,她不负众望生下了一个儿子,是为万历长子,取名朱常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老太太高兴,大臣们也高兴,唯一不高兴的,就是万历。
因为他对这位恭妃,并没有太多感情。对这个意外出生的儿子,自然也谈不上喜欢。更何况,此时他已经有了德妃。
德妃,就是后世俗称的郑贵妃。北京大兴人,万历初年进宫,颇得皇帝喜爱。
在后来的许多记载中,这位郑贵妃被描述成一个相貌妖艳,阴狠毒辣的女人。但在我看来,相貌妖艳还有可能,阴狠毒辣实在谈不上。
在此后几十
拍照存电脑拿去修,冠希老师被拉出来鞭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