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4部:粉饰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结局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权倾天下的胡宗宪之所以落得这个结果,起因还是告状。不久之前,南京户科给事中陆凤仪弹劾他十大罪状,包括投靠严嵩、贪污腐化、谎报军功以及个人生活作风问题等等。

  一直以来,告胡宗宪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并不奇怪,任谁坐在他那个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过去的几年中,却从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为胡宗宪聪明机灵,且皇帝庇佑、会搞关系,所以总是平安无事,涉险过关。

  但所谓树大招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被人吊起来当靶子轮番攻打,皮肉再厚实,也是抵挡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见他了,加上陆凤仪所说的那些也并非虚构,这位仁兄确实投靠奸党,好大喜功,身边女人众多,生活作风上很成问题。

  于是日积月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了下来,皇帝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他被革职查问,关入监狱,而这一次,别说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来,也回天无力了。

  嘉靖同志还比较厚道,念在胡宗宪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且送过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职后就放他回家了。

  但这位仁兄当年为了急于立功,干过的缺德事实在太多,两年之后,他又被人揭发,说他曾假拟圣旨,摊上这么个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宪回到了阔别两年的监狱,等待问罪,但嘉靖同志为人实在不错,依然没有杀他的打算,只是将其关押待审。

  然而一向坚强的胡宗宪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费尽了心思,用尽了气力,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他背弃了盟约,杀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屡报祥瑞,只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了拯救万民,平息倭乱。

  但现在他却落得了这样一个结局,腐臭的牢房,破烂的囚服,还有遥遥无期的羁押,坐镇东南的风光一去不返,即使将来出狱,等待他的也只是众人的唾弃和鄙视。

  骄傲的胡宗宪是无法忍受这些的,他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牺牲尊严。

  不久之后的一个深夜,五十四岁的胡宗宪选择了自杀,在牢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临死前,他写下了人生最后时刻的忿怒与不平: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从徽州到大同,再从大同到浙江,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再到阶下囚,胡宗宪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的理想,却有了这样的下场。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绝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这里,我诚实地写下了关于他的一切,他的贪狡背盟,他的阴谋机巧,他的坚韧无畏,他的尽忠报国,以及他所有的好与坏,是与非。

  我相信,历史终将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胡宗宪完了,但他的志向并未半途而废,戚继光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纠葛,继续着自己的抗倭战争,不久之后,他和官复原职的俞大猷一起进军福建,历经兴化、仙游之战,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后的五年中,他又穷追猛打,至隆庆元年(1567),为祸中国数十年的倭患终于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宪的统领下,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十二年的长期战斗,日本强盗们终于被赶出了中国。

  这场历时极长,影响极大的抗倭之战,虽然过程极其惊心动魄,却并没有什么太大规模的战役,几十万人对砍的大场面也从未出现过,但我依然详尽地记录下了它的过程。

  因为在这次祸乱中,有名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以及千千万万无名的老百姓,都用他们的行动,对侵略者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

  这里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将守卫在这里,永不屈服,绝不退让。胆敢进犯这片土地的人,必将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而这出好戏的几个主角,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结局。

  平定福建后,俞大猷去了两广地区,就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在那里他成功讨伐叛乱,并获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右都督(一品)。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真是有始有终,到了这个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还没完,他明明为官清廉,家里穷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状,说他贪污腐化,只得回家休养。不久后再次出任福建总兵,没曾想几年后因为部下犯错被降职,之后又升官,万历八年(1580)

  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腾了一辈子的俞大侠终于不用再折腾了,虽然他一辈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世流传。

  戚继光去了蓟门,十七年后,当年那个巡逻的小军官又回到了这里,但他的称呼已经改成了戚总兵。在这里,他将得到盟友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关于他的故事还很长。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位主角,而他的结局最为奇特,也最为悲惨。

  在胡宗宪被抓走的时候,徐渭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他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现在他要担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自然也难逃干系,但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彻底破灭。

  徐渭是有梦想的,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

  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曾一度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

  希望已经落空,加上时有传闻,说要把他抓去跟胡宗宪做伴,徐渭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试图自杀,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头砍自己的头。

  方法2、用钉子钉入自己的脑袋。

  方法3、用锤子锤自己的肚子。

  要说奇人就是奇人,自杀也用这么奇怪的招数,但更奇怪的是,虽历经不懈的努力,他竟然还是没有死成,虽然他鲜血满面,长钉入脑,内脏出血,偏偏就是没死,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所以也有人猜测,他不过是为了避祸装疯自残而已,但如果装疯,他的本钱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总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却还是进了监狱,不过不是被胡宗宪牵连,而是因为杀人。

  由于在自杀(或是装疯)中太过卖力,他一时错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当地政府逮捕法办,看在他名气大,加上又是误杀,没有处决他,只是关进了牢房。

  这一关就是七年,后来他的同乡听说此事,设法营救,终于让他走出了监狱。

  此时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已然大变,物是人非。五十多岁历尽沧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岁的老头还要苍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当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东南第一军师。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连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他游历全国,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

  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极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

  见到这位久别的战友,戚继光十分激动,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两人把酒言欢,谈及徐渭将来的去向时,戚继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来,在自己的军中效力。

  徐渭却只是笑而不答,戚继光是个机灵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没有变,虽然落魄,虽然流浪,却依然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徐渭。

  于是他们说起了另一件事。

  话题又回到了当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开始畅谈天下名将,在他看来,自嘉靖以来武将堪称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谭纶(时任蓟辽总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辈,不值一提。

  这里提一下谭纶,此人虽后来的名气不如戚继光,当时却是戚继光的上级,他文官出身,喜好军事,从军三十余年,极有谋略且对敌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据统计被他亲手杀死的敌人就多达上百人,可谓是杀人如麻,名将之誉实至名归。

  戚继光同意徐渭的说法,却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说得没错,只是在我看来,还有一个。”

  第二天,拜别了戚继光,怀着好奇心的徐渭出发前往辽东,他要亲眼见一见那个连戚继光也推崇备至的第四个人——李成梁。

  在辽东,徐渭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时任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家要请先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

  当看到眼前的这个落魄的半老头子时,李成梁差点准备让人给他盛点饭,让他赶紧走人。出于礼貌,他还是极有耐心地询问此人有何专长,能教些什么。

  “兵法。”

  当这个答案传到众人的耳朵里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声。自己就是武将,还要你这个糟老头来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这个人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却不笑了,因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蓟州总兵戚继光曾派人快马前来报信,描述过一个类似的人。

  他改变了态度,小心翼翼地问道:

  “阁下是从孟诸(戚继光号孟诸)那里来的吗?”

  徐渭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李成梁严辞喝斥了那些无礼的部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阁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来,恭敬地向这位老先生行礼,旁边的人惊讶至极,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却清楚地知道,当他还是一个落魄秀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筹谋东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长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边,当面交付给了徐渭,并叮嘱他们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徐渭并没有辜负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以及在那段抗倭岁月中所领悟的一切悉数教给了这两个少年。

  毕竟徐渭的这套理论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别是他所传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适于对付那些平日纵横驰骋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骑兵。李如松产生了疑问:

  “学这些有用吗?”

  徐渭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十分严肃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李如松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着徐先生教给他的一切,他相信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辞职,虽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却依然离开了这里,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二十多年后朝鲜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条命的朝鲜国王李日公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但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

  蓟辽提督李如松如约前来了,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要没有这位仁兄,估计他还不知在哪个山沟里蹲着,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于是借此机会,他请教了李如松:

  “贵军如此善战,那为何之前祖承训将军会失败呢?”

  李日公所说的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他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书,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书之中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李日公大喜,看过了封面后,准备从李如松的手中接过此书,继续看内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着微笑,手却紧握此书,缓缓地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表示——这本书不能给你看。

  李日公没有勉强,却牢牢地记住了此书的名字,后来命人到中国大量购买,《纪效新书》就此传入朝鲜以及日本。

  虽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货,但李日公仍有所怀疑,他接着询问李如松,难道他打胜仗就只凭这一本书不成?

  李如松收敛了笑容,他庄重地告诉这位国王,此书是名将戚继光所写,书中总结了其当年与倭寇作战十余年之经验,专克日军,虽看似不起眼,却极难领会,要妥善运用,未经长期实践,断不可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却非此书所赐,因为该书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晓了其中的奥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此书未成之时,你又怎能熟知书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下一章:
上一章:

76 条评论 发表在“第4部:粉饰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结局”上

  1. hyf8208 says:

    人生不过如此!

  2. 在人间的欲望 says:

    感觉没这么好看了!

  3. 纵横天下 says:

    哎,十丈红尘繁华,到头一场空啊

  4. 雪浴心原 says:

    与戚继光张居正相比,也算是实至名归了,或许他不太了解张居正,但戚继光十年前正在前去两广…

  5. 匿名 says:

    徐渭

  6. 猫咪 says:

    戚继光啊啊

  7. 匿名 says:

    上班

  8. 俗话 says:

  9. 恋婷 says:

    人生如梦

  10. 在人间的欲望 says:

    l好看。

  11. 匿名 says:

    老胡够倒霉,徐渭,唉……

  12. 笑凌风 says:

    接上面的话,穷困潦倒

  13. 胡宗宪 says:

    只要今后能够国泰民安,我死也值了

  14. 传奇的抗倭和尚 says:

    明朝的苟活胜利,永远不属于英雄。狭隘的地方官,嫉妒者们干过什么实事,眼红的垃圾都要砍。那些为民为国的英雄会永远被人记住 在戚继光之前也有一人跟他一样,逢迎搞关系却是为了做好事,多一位朋友,多一条路。他们的目的始终无愧于良心

  15. 匿名 says:

    人性是多么复杂啊,小时候看电视总是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现在看起来,真是幼稚

  16. 戚继光同志 says:

    太伟大啦!不过,历史是那么的古怪离奇!

  17. 匿名 says:

    悲叹徐渭啊……

  18. 天崖孤客 says:

    徐渭徐渭亘古再无徐文长

  19. 逃避 says:

    17楼的同学发的后半段是什么意思呢?

  20. 登登 says: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宪的统领下,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这里应该加上句:和广大官兵们!!)的不懈努力,历时十二年的长期战斗,日本强盗们终于被赶出了中国

  21. 传奇 says:

    英雄的传奇,向往

  22. 回20楼 says: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3. 盛世 says:

    明朝有几个皇帝不混蛋?

  24. 思乡之人 says:

    徐文长的结局是悲惨的,但当年明月能给他一个正确的评价,他能名垂青史,我觉得值了

  25. 昔日清风 says:

    英雄末路,皆非善始善终。

  26. 骑驴小王子 says: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徒弟李如松照顾晚年的徐渭?或者,晚年的徐渭为什么不让徒弟李如松照顾呢

  27. 骑驴小王子 says:

    不照顾徐渭?

  28. 匿名 says:

    其实胡宗宪也算是为国为民的人了,我觉得中国人就是喜欢内耗,要不然,我们比小日本不知道强几倍。

  29. 匿名 says:

    为什么皇帝总是相信奸臣的话,领导总是喜欢小人,当然一般这种事总是发生在神州大地!

  30. 千里流云 says:

    17楼和26楼的,写的什么?不要倒蛋!

  31. 匿名 says:

    徐渭的心高气傲让他孤僻,落魄涂倒。
    至于小人,是可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生存的手段并不需要光明正大,只需有效即可。我们只能努力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这才可谓“知行合一”的真谛。

  32. 周游列国 says:

    胡宗宪,徐文长,难兄难弟啊,可惜了。

  33. 一粒尘埃 says:

    为什么一心为民、想做实事的好人不能有个好的结局啊?

  34. 这是怎么说 says:

    楼上的,你累不累啊?

  35. 这是怎么说 says:

    这是怎么说的?

  36. 老子看不惯 says:

    这章的评论中,疯子不少。拿别人的屁股装自己的脸。羞不羞?

  37. 黄来福 says:

    胡公真冤,唉,千古奇冤,东南一胡,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中国吃人饭,不干人事的人咋这多呢。

  38. 匿名 says:

    我太阳尼玛37楼

  39. 匿名 says:

    胡宗宪尽忠报国,为驱除倭寇而不顾及个人的利益得失,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拯救中国的百姓免遭日本人的屠戮,无奈小人当道,皇帝昏庸,胡宗宪是民族英雄,他死得太可惜了。

  40. 弯月 says:

    37楼的,你真没意思啊

  41. 我2我明白 says:

    回28楼,之前也说了,徐渭心高气傲,他都不愿意在戚继光手下办事,当然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学生照顾了。

  42. 匿名 says:

    中国人永远是不畏强暴的

  43. 匿名 says:

    不复制全文会死啊!!!!!!

  44. 无聊 says:

    这章的评论中,疯子不少。拿别人的屁股装自己的脸。羞不羞?

  45. 胡说 says:

    胡宗宪乃胡锦涛先辈

  46. 胡说 says:

    当年明月 胆子不小

  47. 艹复制全文这几个人她祖宗十八代的女性 says:

    艹他妈的个傻逼,死你全家!傻逼种

  48. 康熙 says:

    太可惜了!

  49. 反清复明 says:

    国之殇!终于到打朝鲜了,等了好久了!

  50. 匿名 says:

    徐渭为人极其高傲 怎么会受嗟来之食!

  51. 复制全文的都该死 says:

    胡宗宪的倒法跟严嵩如出一辙,惊雷累月被告状,然后抓住一条重罪,死。

  52. 阡陌 says:

    想做事前,先会做人,这才是官场生存之道

  53. dfdf says:

    好看好看

  54. 呜呜呜 says:

    我的身边每天都在上演重复的画面. 那是每个人的喜、怒、哀、乐. 从看着他们拥抱彼此到最后的…. 我见证了过程却也承受了结局. 就像他们说的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每天都会有悲剧上演. 我只是目睹了其中的某一出. 或许因为人都是脆弱的 . 我成了一位倾听者. 倾听那些与自己似曾相识的故事. 刻画着谢幕时的苍凉. 终于明白为什么人都向往光明. 因为那是希望.是重生的力量. 在这百无聊赖而又寂静的夜色中 . 更多的悲哀被孕育在了那颗被黑暗吞噬的心中. 遮盖了一抹忧伤,一抹恨意. 曾经的倾诉者 ,那个略带自闭的丫头 . 终于也学会了以同样深沉的文字抚慰他人. 我想我们要的并不多 ,只是属于自己的那份. 但在花谢花开后 ,留给我们的仅是那海市蜃楼 . 绝望之后 ,我们哭着,喊着. 用满是鲜血的双手奉上那伤痕累累的心. …..”我们不要了”

  55. 匿名 says:

    当时都可以三妻四妾的,这个作风问题到底是指什么?

  56. 匿名 says:

    明朝后期确实没有良将 戚继光等也不能跟开国将军相比了,没有之前局势的判定力,同样也很纳闷,明初就有火炮 火枪,结果到了清朝末年 还是大刀上阵,火器都跑哪里去了

  57. 火哥 says:

    还不是满族人被汉人的火器搞怕了,怕压不住提着枪造反的,皇帝下旨将所有火器都塞进国库中,军队是用不到的,总之清朝误国

  58. 明朝这事 says:

    乱!

  59. 王守仁 says:

    戚继光,你领悟了我“知行合一”的思想,做我的弟子吧!

  60. 昵称 says:

    楼上傻逼

  61. 昵称 says:

    有病吧,狗东西

  62. 昵称 says:

    真tm服了你了

  63. 匿名 says:

    很好

  64. 匿名 says:

    傻逼

  65. 戚继光 says:

    胡公千古!!!

  66. 网管大队长 says:

    刷屏的都给我举报了!

  67. 111 says:

    呃呃呃

  68. 111 says:

    戏真多

  69. says:

    权倾天下的胡宗宪之所以落得这个结果,起因还是告状。不久之前,南京户科给事中陆凤仪弹劾他十大罪状,包括投靠严嵩、贪污腐化、谎报军功以及个人生活作风问题等等。

      一直以来,告胡宗宪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这并不奇怪,任谁坐在他那个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过去的几年中,却从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为胡宗宪聪明机灵,且皇帝庇佑、会搞关系,所以总是平安无事,涉险过关。

      但所谓树大招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被人吊起来当靶子轮番攻打,皮肉再厚实,也是抵挡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见他了,加上陆凤仪所说的那些也并非虚构,这位仁兄确实投靠奸党,好大喜功,身边女人众多,生活作风上很成问题。

      于是日积月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落了下来,皇帝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他被革职查问,关入监狱,而这一次,别说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来,也回天无力了。

      嘉靖同志还比较厚道,念在胡宗宪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且送过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职后就放他回家了。

      但这位仁兄当年为了急于立功,干过的缺德事实在太多,两年之后,他又被人揭发,说他曾假拟圣旨,摊上这么个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宪回到了阔别两年的监狱,等待问罪,但嘉靖同志为人实在不错,依然没有杀他的打算,只是将其关押待审。

      然而一向坚强的胡宗宪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费尽了心思,用尽了气力,不惜投靠奸党,不惜声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他背弃了盟约,杀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屡报祥瑞,只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了拯救万民,平息倭乱。

      但现在他却落得了这样一个结局,腐臭的牢房,破烂的囚服,还有遥遥无期的羁押,坐镇东南的风光一去不返,即使将来出狱,等待他的也只是众人的唾弃和鄙视。

      骄傲的胡宗宪是无法忍受这些的,他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牺牲尊严。

      不久之后的一个深夜,五十四岁的胡宗宪选择了自杀,在牢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临死前,他写下了人生最后时刻的忿怒与不平: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从徽州到大同,再从大同到浙江,从一个小小的御史,到东南数省的总督,再到阶下囚,胡宗宪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他的理想,却有了这样的下场。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绝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这里,我诚实地写下了关于他的一切,他的贪狡背盟,他的阴谋机巧,他的坚韧无畏,他的尽忠报国,以及他所有的好与坏,是与非。

      我相信,历史终将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胡宗宪完了,但他的志向并未半途而废,戚继光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纠葛,继续着自己的抗倭战争,不久之后,他和官复原职的俞大猷一起进军福建,历经兴化、仙游之战,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后的五年中,他又穷追猛打,至隆庆元年(1567),为祸中国数十年的倭患终于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宪的统领下,经过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历时十二年的长期战斗,日本强盗们终于被赶出了中国。

      这场历时极长,影响极大的抗倭之战,虽然过程极其惊心动魄,却并没有什么太大规模的战役,几十万人对砍的大场面也从未出现过,但我依然详尽地记录下了它的过程。

      因为在这次祸乱中,有名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以及千千万万无名的老百姓,都用他们的行动,对侵略者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

      这里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将守卫在这里,永不屈服,绝不退让。胆敢进犯这片土地的人,必将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而这出好戏的几个主角,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结局。

      平定福建后,俞大猷去了两广地区,就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在那里他成功讨伐叛乱,并获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职务——右都督(一品)。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还真是有始有终,到了这个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还没完,他明明为官清廉,家里穷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状,说他贪污腐化,只得回家休养。不久后再次出任福建总兵,没曾想几年后因为部下犯错被降职,之后又升官,万历八年(1580)

      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腾了一辈子的俞大侠终于不用再折腾了,虽然他一辈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世流传。

      戚继光去了蓟门,十七年后,当年那个巡逻的小军官又回到了这里,但他的称呼已经改成了戚总兵。在这里,他将得到盟友张居正的全力支持,并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关于他的故事还很长。

      现在还剩下最后一位主角,而他的结局最为奇特,也最为悲惨。

      在胡宗宪被抓走的时候,徐渭一句话也没说,因为他知道,说什么都没用了,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现在他要担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自然也难逃干系,但更让他痛苦的是自己梦想的彻底破灭。

      徐渭是有梦想的,他虽然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却并不想做一个文学家或艺术家,他希望获得功名,成就一番事业,这才是他真正的抱负。

      当他成为胡宗宪的左右手,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时候,他曾一度以为自己的前程将会无比光明,然而转瞬之间,命运却再次将他抛入了深渊。

      希望已经落空,加上时有传闻,说要把他抓去跟胡宗宪做伴,徐渭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试图自杀,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头砍自己的头。

      方法2、用钉子钉入自己的脑袋。

      方法3、用锤子锤自己的肚子。

      要说奇人就是奇人,自杀也用这么奇怪的招数,但更奇怪的是,虽历经不懈的努力,他竟然还是没有死成,虽然他鲜血满面,长钉入脑,内脏出血,偏偏就是没死,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所以也有人猜测,他不过是为了避祸装疯自残而已,但如果装疯,他的本钱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总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却还是进了监狱,不过不是被胡宗宪牵连,而是因为杀人。

      由于在自杀(或是装疯)中太过卖力,他一时错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当地政府逮捕法办,看在他名气大,加上又是误杀,没有处决他,只是关进了牢房。

      这一关就是七年,后来他的同乡听说此事,设法营救,终于让他走出了监狱。

      此时已是隆庆年间,天下已然大变,物是人非。五十多岁历尽沧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岁的老头还要苍老,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当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东南第一军师。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连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开始流浪,他游历全国,福建、直隶、山西,然后是蓟州,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戚继光。

      徐渭平生为人孤傲,自负奇才,经常蔑视他人,却唯独对戚继光礼遇有加,因为在他看来,此人极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为知交。

      见到这位久别的战友,戚继光十分激动,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两人把酒言欢,谈及徐渭将来的去向时,戚继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来,在自己的军中效力。

      徐渭却只是笑而不答,戚继光是个机灵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没有变,虽然落魄,虽然流浪,却依然是那个心高气傲的徐渭。

      于是他们说起了另一件事。

      话题又回到了当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开始畅谈天下名将,在他看来,自嘉靖以来武将堪称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继光、俞大猷,以及谭纶(时任蓟辽总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辈,不值一提。

      这里提一下谭纶,此人虽后来的名气不如戚继光,当时却是戚继光的上级,他文官出身,喜好军事,从军三十余年,极有谋略且对敌作战勇猛,每次打仗都要亲自上阵,据统计被他亲手杀死的敌人就多达上百人,可谓是杀人如麻,名将之誉实至名归。

      戚继光同意徐渭的说法,却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说得没错,只是在我看来,还有一个。”

      第二天,拜别了戚继光,怀着好奇心的徐渭出发前往辽东,他要亲眼见一见那个连戚继光也推崇备至的第四个人——李成梁。

      在辽东,徐渭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时任辽东副总兵的李成梁家要请先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前去应聘。

      当看到眼前的这个落魄的半老头子时,李成梁差点准备让人给他盛点饭,让他赶紧走人。出于礼貌,他还是极有耐心地询问此人有何专长,能教些什么。

      “兵法。”

      当这个答案传到众人的耳朵里时,在场的所有人几乎同时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声。自己就是武将,还要你这个糟老头来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这个人却丝毫不乱,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却不笑了,因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蓟州总兵戚继光曾派人快马前来报信,描述过一个类似的人。

      他改变了态度,小心翼翼地问道:

      “阁下是从孟诸(戚继光号孟诸)那里来的吗?”

      徐渭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李成梁严辞喝斥了那些无礼的部下,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阁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来,恭敬地向这位老先生行礼,旁边的人惊讶至极,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却清楚地知道,当他还是一个落魄秀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筹谋东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长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边,当面交付给了徐渭,并叮嘱他们要用心向学,虚心讨教。

      徐渭并没有辜负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将自己的文赋才学,以及在那段抗倭岁月中所领悟的一切悉数教给了这两个少年。

      毕竟徐渭的这套理论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别是他所传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适于对付那些平日纵横驰骋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骑兵。李如松产生了疑问:

      “学这些有用吗?”

      徐渭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十分严肃地点了点头。

      于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李如松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着徐先生教给他的一切,他相信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辞职,虽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却依然离开了这里,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二十多年后朝鲜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条命的朝鲜国王李日公终于回到了他的王宫,而在此之前不久,这里还曾是侵朝日军将领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的指挥部,但现在,他将在这里召开盛大的宴会,欢迎那个赶走日军,将他接回王宫的人。

      蓟辽提督李如松如约前来了,作为援朝军指挥官,他率军自入朝以来,连战连捷,多次击败日军小西行长部,歼灭上万敌军,接连收复平壤、开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场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对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毕竟要没有这位仁兄,估计他还不知在哪个山沟里蹲着,但在他的心中,也有着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问,于是借此机会,他请教了李如松:

      “贵军如此善战,那为何之前祖承训将军会失败呢?”

      李日公所说的祖承训,是先期入朝的明军将领,但他作战不利,没多久就全线败退回国,与后来的李如松形成了强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书,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书之中也。”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

      李日公大喜,看过了封面后,准备从李如松的手中接过此书,继续看内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着微笑,手却紧握此书,缓缓地收了回来。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表示——这本书不能给你看。

      李日公没有勉强,却牢牢地记住了此书的名字,后来命人到中国大量购买,《纪效新书》就此传入朝鲜以及日本。

      虽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货,但李日公仍有所怀疑,他接着询问李如松,难道他打胜仗就只凭这一本书不成?

      李如松收敛了笑容,他庄重地告诉这位国王,此书是名将戚继光所写,书中总结了其当年与倭寇作战十余年之经验,专克日军,虽看似不起眼,却极难领会,要妥善运用,未经长期实践,断不可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却非此书所赐,因为该书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晓了其中的奥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此书未成之时,你又怎能熟知书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师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着南方昂起了头,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为自己的先辈,他的老师曾在那里与戚继光一同战斗,驱除倭寇,保家卫国。

      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个曾经教过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经卖光了所有的字画,贫病交加,且无人理会。不久之后,他带着满腔的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史册,因为绝顶的才学机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勋。

  70. 匿名 says:

    悲愤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传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在残酷的命运面前,他已经顽强地坚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将被载入

  71. 匿名 says:

    哈哈哈

  72. 匿名 says:

    宏业五十年,说与山鬼听

  73. 匿名 says:

    画家最大悲哀,作品死后才值钱

  74. 芳翡 says:

     这里是我们生长的地方,我们将守卫在这里,永不屈服,绝不退让。胆敢进犯这片土地的人,必将付出最为沉重的代价。

  75. 匿名 says:

    因为该书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晓了其中的奥妙。 病句吗?尚未出版之前 不是“出版之前”更加贴切

  76. 闪闪 says:

    胡宗宪不值啊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