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2部:万国来朝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朱棣篇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炆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人是生还是死。但对于朱棣而言,今天的阳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他将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

  这个梦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亲的。

  【证明】

  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的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

  其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获得众人的承认,必须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

  其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已经由建文帝修过一次,但很明显,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更为显赫的出身,因为类似朱元璋那样白手起家打天下,开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摆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亲生母亲被他扔到了脑后,马皇后成为了他的嫡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叙说。

  此外,他还指示手下人在实录中加入了大量小说笔法的描写,如朱元璋生前曾反复训斥朱标和朱允炆,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满面笑容,十分高兴。甚至在他死前,还反复询问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传给朱棣。但是由于奸诈的朱允炆等人的阴谋行为,合法的继承人朱棣并没有接到朱元璋的这一指示。于是,本该属于朱棣的皇位被无耻的剥夺了。这些内容读来不禁让人在极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余,对朱棣终于能够夺得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并感叹正义终究取得了胜利,好人是有好报的。

  当朱棣最终完成这两项工作时,他着实松了口气,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终于被删除了,无数年后,这场靖难战争将被冠以正义的名号广为流传。但作为这段历史地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那些篡改过的地方原本写着历史的真实。他把自己的父亲从坟墓里拖了出来,重新装扮一番,以证明自己的当之无愧。

  历史证明,朱棣失败了,他没有能够欺骗自己,也没有骗到后来的人,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毕竟皇位才是最现实的。在处理好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后,下一步就是打赏功臣,这可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虽然历来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大业已成后的功臣,但这些人毕竟在皇帝的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红的时候把他们踢到一边,是不好收场的。毕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长一个人说了算。

  这里也介绍一下明朝的封赏制度,大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皇帝赏赐大臣的镜头,动不动就是“赏银一千两”,然后一个太监拿着一个放满银两的盘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谢恩后拿钱回家。大致过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时候,电视剧的导演可能没有考虑过一千两银子到底有多重,在他们的剧情中,这些大臣们似乎都应该是在武校练过铁砂掌的,因为无论怎么换算,一千两银子都不是轻易用两只手捧得起来的。

  在此也提出建议,今后处理该类情节时,可以换个台词,比如“某某,我赏银一千两给你,用马车来拉!”

  以上所说的赏银在封赏中只是小意思,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横财来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长期饭票。在明朝,这张长期饭票就是封爵。

  在那个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这张长期饭票是很困难的,老朱家开的食堂是有名额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断然不可能到这个食堂里开饭的。

  具体说来,封爵这张饭票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还有流和世的区别,所谓流,就是说这张饭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儿子就不能用了,富不过三代,饿死算他活该。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后,你的儿子、儿子的儿子还可以到食堂来吃饭。

  但凡拿到这张饭票的人,都会由皇帝发给铁券(证书),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为。这张铁券也不简单,分为普通和特殊两种版本。

  特殊版本分别颁发于朱元璋时代和朱棣时代,因为在这两个时代要想拿到铁券是要拼老命的。

  朱元璋时代的铁券上书“开国辅运”四字,代表了你开国功臣的身份。朱棣时代的铁券上书“奉天靖难”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帮助我朱棣篡权。这两个版本极为少见,在此之后的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都从未再版。自此之后,所有的铁券统一为文臣铁券上书“守正文臣”,武将铁券上书“宣力功臣”。

  当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

  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

  朱棣分封了跟随他靖难的功臣,如张玉(其爵位由其子张辅继承)、朱能等,都被封为世袭公侯,此时所有的将领们都十分高兴,收获的季节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个人对封赏却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这些人人羡慕的赏赐似乎毫无价值。

  这个人就是道衍。

  虽然他并没有上阵打过仗,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难成功的第一功臣,从策划造反到出谋划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负责人之一。

  可以说,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当他劳心劳力的做成了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后,他却谢绝了所有的赏赐。永乐二年(1404), 朱棣授官给道衍,任命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正二品),并且正式恢复他原先的名字——姚广孝。

  此后姚广孝的行为开始变得怪异起来,朱棣让他留头发还俗,他不干,分给他房子,还送给他两个女人做老婆,他不要。这位天下第一谋士每天住在和尚庙里,白天换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庙里就换上休闲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钱,在回家探亲时,他把朱棣赏赐给他的金银财宝都送给自己的同族。我们不禁要问,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我看来,姚广孝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是个聪明人,像他这样的智谋之人,如果过于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这句话始终被他牢牢的记在心里。

  其二、他与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问到,你为什么要读书?一般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国争光之类,而在人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大多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业,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朱棣造反是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将们造反是为了开国功臣的身份和荣誉地位。道衍造反就是为了造反。他的眼光从来就没有被金钱权位牵制过,他有着更高的目标。道衍是一颗子弹,四十年的坎坷经历就是火药,他的权谋手段就是弹头,而朱棣对他而言只是引线,这颗子弹射向谁其实并不重要,能被发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愿望。

  姚广孝,一个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争论极大的人,一个深入简出、被神秘笼罩的人,他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足矣。

  【兄弟】

  建文帝时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对削藩,最后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幸存下来的藩王自然也会反对,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们已经无力造反了。

  在反对削藩的斗争终于获得胜利后,与他的兄弟们本是同一战线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宝剑,指向了这些不久之前的战友们,这倒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兄弟情分本来也算不上什么,自古以来父子兄弟相残都是家常便饭。而我们似乎也不能只从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们做出这种行为只是因为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无上的权力。

  有权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号令天下,可以任意妄为!自古以来,无数道德先生、谦谦君子都拜倒在它的脚下,无人可以抗拒它的诱惑,兄弟又算得了什么?

  最先被“安置”的是宁王,他被迫跟随朱棣“靖难”,为了换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开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

  当然,朱棣这位从来不兑现支票的银行家这次也没有例外,靖难成功之后,他就把这句话抛在了脑后。

  宁王朱权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所谓中分天下的诺言纯属虚构,且从无雷同,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他很务实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权,希望你能够把我封到苏州,过两天舒服日子。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那就去钱塘一带吧,那里也不错。

  还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诺:除了这两个地方,全国任你挑!

  宁王朱权苦笑道:“还敢再挑么,你看着办吧。”

  于是,朱权被封到了南昌,这是朱棣为他精心挑选的地方。而被强行发配的朱权的心情想来是不会愉快的,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鱼肉了一番,他是绝不会心服的,这种情绪就如同一颗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断生长,并传给了他的子孙。

  报复的机会终究是会到来的。

  永乐四年(1406)五月,削去齐王爵位和官属,八月,废其为庶人。

  永乐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年(1412),削去辽王官属及护卫。

  永乐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护卫。

  于是,建文帝没有解决的问题终于由他的叔叔朱棣代为解决了。

  削藩这件建文帝时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终办成的,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完成这些善后事宜之后,朱棣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了,事实证明,他确实具备一个优秀皇帝的素质,而我们也将把历史上明君继位后干的那些恢复生产,勤于政事之类的套话放到他的身上。又是一片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这样看来,下面的叙述应该是极其乏味的。

  可惜朱棣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远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为在他的身上,始终环绕着两个疑团,这两个疑团困扰了后人数百年之久,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谜团进行自己的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母子不相认】

  《永乐实录》记载:高皇后(马皇后)生五子,长懿文太子标……

  次上(朱棣),次周王橚。这就是正史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四个儿子。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朱棣在战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这并没有错,但那个经历痛苦的分娩,给予他生命、并抚育他长大的母亲却并不是马皇后,那个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经被历史湮没。

  事实上经过历史学家几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们也并不知道这位母亲的真实姓名,甚至她的真实身份也存在着争议。这些谜是人为造成的。因为有人不希望这位母亲暴露身份,不承认他有一个叫朱棣的儿子。

  这个隐瞒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因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抢夺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须是马皇后的儿子,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够的资本去继承皇位。

  他绝不能是一个身份低贱妃子的儿子,绝对不能!

  正是由于这些政治原因,这位母亲被剥夺了拥有儿子的权利,她永远也不能如同其他母亲一样,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子女成长,并在他们长成后自豪的对周围的人说:“看,那就是我的儿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书中,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妃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值得骄傲的子女,平凡的活着,然后平凡的死去。

  虽然朱棣反复修改了史书,并消灭了许多证据,但历史无法掩盖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绽是存在的,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于官方史书中。

  第一个破绽在明史《黄子澄传》中,其中记载:“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是句废话,因为《永乐实录》中也记载了他们两个是同母兄弟,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母亲是谁?

  于是下面我们将引出第二个破绽,《太祖成穆孙贵妃传》中,有记载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贵妃死后,由于没有儿子,所以指派周王为贵妃服三年,但关键的一句话在后面:“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这句话,关键就在这里。正是因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认庶母为慈母,并为之服三年。再引入我们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条件,大家对朱棣的身份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式来描述这个推论过程。

  条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条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结论C、燕王是庶子。

  这是正式史书上的记载,至于野史那更是数不胜数,由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应属官方史料记载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记载朱棣母亲的真实身份——碽妃。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太常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太常寺属于礼仪机关,主要负责祭祀、礼乐之事,凡是册立、测风、冠婚、征讨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该机关组织实施礼仪,所以它的记载是最准确的,按说有了太常寺的记载,这件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此书已经失传了。

  可能看到这里,有人就要骂我了,说了这么多,结果是空口说白话,不是逗人玩吗?

  实在抱歉,因为这书也不是我弄丢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图书馆,也是找不到这本书的,但是不要着急,因为虽然本人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古人却是看过的,并在自己的书中留下了记录。如《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都记载过,《南京太常寺志》中确实写明,朱棣的母亲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笔排列,是严格按照身份来摆列的。

  而《三垣笔记》更是指出,钱谦益(明末大学问家,后投降清朝)

  曾于1645 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足见其身份之高。

  虽然以上所说的这些证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从法律角度来说,也算是证人证言,属于间接证据,当我们把所有证据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现朱棣生母的身份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这里也特别注明,关于成祖生母的身份问题已经由我国两位著名的史学家吴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论证过,在此谨向两位伟大的先人致敬,是他们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谜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但是遗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亲的生平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我们只知道,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为了权力】

  朱棣又一次向马皇后的神位行礼,虽然马皇后确实是一位慈祥的长辈,虽然她也曾无微不至的关照过自己,但她毕竟不是自己的母亲。

  我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坐上皇位,已经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个庶子的名分,怎能服众?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记录,所以我湮灭了证据,我绝不能承认你是我的母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我知道这些并不够,也不足以报答你的生养之情,但我没有别的选择。

  您是我的母亲,只在我的心中,永远。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吗?这曾经是朱棣长时间思考过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他思考了二十二年,从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靖难成功开始,到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 年)结束。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仅仅在他临死之前一年。

  让我们回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的那个夏天,看看谜团的开始。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做了无耻的叛徒,放北军入城,而朱棣却不马上攻击内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杀或者投降,他似乎认为建文帝除了这两条路外,没有别的选择。然而建文帝注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对的。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当扎营于龙江驿的朱棣发现宫城起火时,他十分慌乱,立刻命令士兵进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样东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棣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个逼死主君罪名,自己的骂名够多了,不差这一个。活着的话关起来就是了,也不怕他飞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踪,皇帝不见了那可就麻烦了。

  朱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过是占据了京城而已,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效忠于他的,万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个地方号召大臣勤王,带兵攻打自己,到时候胜负还真是未知之数。

  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经过清查,真的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朱棣急得像热锅上蚂蚁,命令士兵加紧排查,仍然一无所获。可能有人会奇怪,朱棣已经控制了政权,要找个人还不容易么?

  不瞒你说,还真是不容易,因为这个人是不能公开寻找的。

  首先不能登寻人启事,什么见启事后速回之类的话肯定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贴上通缉令,写上什么抓到后有重赏之类的言语,因为朱棣的行动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靖难,即所谓扫除奸臣,皇帝是并没有错误的,怎么能够被通缉呢,所以这条也不行。最后,他也不能公开派人大规模寻找,因为这样无异于告诉所有的人,建文帝还活着,心中别有企图的人必然会蠢蠢欲动,这个皇位注定是坐不稳了。

  但是又不能不找,万一哪天蹦出来一个建文帝,真假且不论,号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来,明天后天可能会出来两个三个,还让不让人安心过日子了?君不见一个所谓的“朱三太子”闹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宁,所以这实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为解决这个问题,朱棣想出了一个绝佳的计划,这个计划分两个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经于宫内自焚,并找到了尸体,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们,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访建文帝的下落,具体的查访工作由两个人去做,这两个人寻访的路线也不同,分别是本土和海外。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胡濙,另一个叫郑和。

  郑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也会详细介绍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伟大壮举,在此,我们主要讲一下胡濙这一路的问题。

  胡濙,江苏常州人,既不是靖难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后,其为人“喜怒不幸于色”,当时仅任给事中,没有任何靠山,可谓人微言轻。

  在朝中是个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却挑中了他,因为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才适合去执行这样秘密的任务。

  无人问津,无人在意,即使出了什么事也可以声明此人与己无关,你不去谁去?

  永乐五年(公元1407 年),胡濙带着绝密使命出发了,朱棣照例给了他一个公干的名义——寻找仙人。这个名义真是太恰当了,因为仙人本来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但又确实有寻找的价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会有人怀疑。胡濙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寻人。

  当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寻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个死人,至少是一个已经被开出死亡证明的人。

  朱棣看着胡濙远去的身影,心中期盼着那个人的消息尽快传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着也好,只要让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样,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个人一定会告诉我问题的答案。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胡濙确实是会给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长期等待的准备,但他没有想到,等待的时间真的很长。

  胡濙开始忠实地履行他的职责,他“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这期间连自己的母亲死去,他也没有回家探望,而是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探寻这个秘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最终,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后。

  既然答案揭晓要到十六年之后了,我们就先来看看为什么建文帝的死亡与否会有如此大的争议,其实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而且还有一些野史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出逃时候的各种情况,虽不可信,但也可一观。

  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日万念俱灰,想要自杀,此时,一个太监突然站出来说道:“高祖驾崩时,留下了一个箱子,说遇到大难之时才可打开,现在是时候了,请皇上打开箱子吧。”

  然后,他们把箱子取出并打开,发现里面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十两白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元璋同志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于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升天。

  看过以上这些记载,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这些记载似乎带有武侠小说的写法和情节,朱元璋确实神机妙算,但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就算他预料到自己的孙子将来要跑路,可他还能预先准备服装道具和路费,甚至连跑路的路线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显是在胡扯了。就如同武侠小说中,某位大侠跌下山崖,然后遇到某位几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辈或是挖到死老前辈留下的遗物,而这样的传奇情节在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

  虽然存在着这些近乎荒诞的记载,但明朝史料大都认为建文帝没有死,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还能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呢?这是因为在后来,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变得不再是单纯的历史问题,而是极为复杂的政治问题。

  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即所谓明朝灭亡之时,朱三太子并没有死,而是活下来继续组织反清的事件,要说这位朱三太子也实在算是个神仙,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如同幽灵般缠绕着清朝统治者,一直捱到三个皇帝都死了他却始终战斗在反清第一线。清朝政府对这个幽灵极其头疼。很明显,建文帝的故事与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故而在修明史时,清朝政府即授意史官更改这段历史,一口咬定建文帝自杀而死。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坚持了原则,顶住了压力,坚持建文帝未死之说,但无耻的人无论哪个朝代总是不会缺的,大学者王鸿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品明显比不上他的学问,为了逢迎清朝政府,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认定建文帝已死。由于明史毕竟是官方史书,故而影响了很多人对建文帝之死的看法,直到近代,史学界对建文帝未死的问题才有了一个比较肯定的意见。

  历史的真相始终是被笼罩在迷雾中的,无数人为了各种目的去修饰和歪曲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但我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而它必定有被揭开的一天。

下一章:
上一章:

113 条评论 发表在“第2部:万国来朝 第一章 帝王的烦恼”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youyidi jixu

  2. 飞鸿踏雪 says:

    在权利面前,一切都是如此渺小。

  3. asd says:

    如果我的侄子想让我先死,我也不一定能不学朱棣,让我死就死。都是权力争斗,有甚对错,这里面不存在所谓的道义问题。皇上没有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随意为之。朱棣之举也是给其他皇帝做个案例。

  4. love says:

    胜者王 败者寇

  5. 风雨者 says:

    权利,亲情。历史总在轮回上演。

  6. 侯公子 says:

    帝王要什么??? **权利**

  7. 伤感情 says:

    我觉得朱允炆和朱棣哪个做皇帝都是姓朱,毛线区别。朱元璋可以安心睡觉觉了。

  8. 冥日雨洁 says:

    他所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但他失去的却更多.亲情.兄弟情.甚至不认自己的母亲.他至高无上,但却更像是一个可怜的小丑…….

  9. 野狼帮丿灬昌爷 says:

    正所谓人心不狠地位不稳。。。。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老朱的那个年代。。。。不知各位怎么想。。。。

  10. youyou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1. 历史学家 says:

    朱棣你其实是个好皇帝,是个英雄,可是你又是一个无耻的贼,不是骂你篡夺皇位,而是怪你篡改历史,奶奶的可把老子折腾坏了,有毛用?不还是被老子看出端倪了吗?贼~~~~

  12. 柯南 says:

    任尔丹青乱正史,真像永远只有一个!

  13. 朱棣 says:

    大爷的,各取所需而已,别以为你们懂历史,中国历史有几篇写的是真正的历史,都是以现实为题材的小说而已!千秋霸业定,留得万世名。姓朱的我此生足矣!

  14. 匿名 says:

    篡改的历史,怎么还原

  15. 杨幂 says:

    等姐有空去趟明朝,还原历史清纯的真面目

  16. 朱重八 says:

    建文帝逃离了权力的中心 本该幸运 可惜他不够豁达还想着权利虽说已经没有行动 但他抑郁而死 比朱棣死的还早 报仇就是仇人先死 只要比他活得长就行 司马懿如此

  17. 匿名 says:

    朱棣是明朝的,他的贡献是世界的。迁都北京建紫禁城,编撰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

  18. 13 says:

    色彩来了!!!

  19. ZZZ says:

    马皇后你好厉害

  20. 工藤凌雪 says:

    如果我可以穿越的话,我要穿越到明朝,看看朱允炆的下落,看看唐伯虎到底有没有作弊。

  21. 老朱 says:

    皇权诱人啊,当年乾隆当太上皇了还掌权不放,还是力挺朱棣,光这名字就挺霸气,朱帝!!!

  22. 朱重八 says:

    我去,谁让你迁都滴啊!

  23. 匿名 says:

    朱帝

  24. 匿名 says:

    传说碽妃是朝鲜女子 可有其事

  25. says:

    皇位斗争太残忍了

  26. 潇湘雨 says:

    很正常的一件事 被写的如此罗嗦 哈哈

  27. 胡杨漫天 says:

    时间任何人都逃不过名利二字。出家人也不例外……..。

  28. 捭阖第一 says:

    历史永远是历史!无人能改!

  29. zxq says:

    话说前面骂建文帝削藩的都去哪了/

  30. !书杕 says:

    历史就这样充满了血腥与残酷。

  31. 舀婴企高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2. 5:):3;1…3 says:

    如果侄子想我死,我也不干心。

  33. 乾隆 says:

    他们争的这么腥风血雨的。 最后还不是我乾隆的

  34. 匿名 says:

    从惠帝身上得出一个教训:人一定要杀伐果断!

  35. 哈哈哈 says:

    ☆★㊣▔╲╲⌒▉¤☆卍

  36. 朱元璋 says:

    恩,还不错。咪吗哄!继续努力!!

  37. English...老大朱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38. 心学 says:

    万事万物知行合一皆可解。

  39. 谢霆枫 says:

    太好看了

  40. 斜阳 says:

    朱三太子”事件,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他不是康熙47年就被凌迟处死了么?

  41. 匿名 says:

    公候伯子男爵,你那顺序貌似搞倒了吧? 公爵不是最大吗

  42. 姚广孝 says:

    人家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43. 朱祁镇 says:

    你怎么不把蒙古收拾干净哦呢?

  44. 朱培元 says:

    朱允炆,历史的牺牲者

  45. says:

    蓝玉

  46. 上帝 says:

    开始还觉得好看,挺真实。。后来发现作者越来越能扯了,什么“朱三太子也实在算是个神仙,从顺治到康熙、雍正,历经三个皇朝”。。拜托朱三太子在康熙朝就被处死了。

  47. 匿名 says:

    中国五千年专制极权全是(暴君)鸟飞尽,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最后暴君制度修炼成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魔君)

  48. 雅思思 says:

    中国五千年专制极权全是(暴君)鸟飞尽,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最后暴君制度修炼成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魔君)

  49. 你妈的 says:

    全是扯蛋

  50. 匿名 says:

    很多人抱怨专政,岂不知这是当时是游戏规则。做不成人皇,便成刀下鬼,安有富贵予享?(作者初篇已经点明)即使今日世界,在各种利益和规则面前,人性同样非常脆弱。而强大的只有“意志”

  51. 匿名 says:

    ASDFGHJKL;;;;;;;;;’\

  52. 和尚 says:

    帝王之争对于封建社会来说是家常便饭,不过朱棣还是很厉害.

  53. sss says:

    ai

  54. sss says:

    强者天下

  55. 匿名 says:

  56. 匿名 says:

    历史证明 朱棣确实会比朱允炆做得好

  57. vvggggg says:

    匿名你说的太好了了

  58. AP提莫VS剑圣 says:

    Vvggggg你太会拍马屁了

  59. AP提莫VS剑圣 says:

    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0. AP提莫VS剑圣 says:

    SBvvggggg

  61. 匿名 says:

    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朱棣可以为了皇位,不认自己的母亲。大逆不道

  62. 旁观者 says:

    世上有什么好的,皇帝,看起来是站在最高峰,但他的背后总有无情,背叛等等,皇帝其实是一个世间最矛盾的结合体,只有经历世间最痛苦的事情,才能拥有最美好的事物

  63. 学者 says:

    每个人 的情感总是相对存在的

  64. 清后无汉 says:

    郑和下西洋说是寻找建文!这个我认为不太可能!那就是大明的一次次的炫耀和探索!只可惜宋朝太过软弱!清朝太过狭隘!要不我们的现在就不会总拿祖宗的功绩说事了!

  65. 世事如淇 says:

    现在不有一种说法,法国球星里贝里声称他是建文帝后裔嘛。考古学家们何不从他身上下手好好调查一下?

  66. says:

    碩妃貌似不是朝鲜的,相反而是朱棣自己从朝鲜拖了一个妃子过来,而传说朱棣先生性无能哈哈……相传顺治的老爹是明朝的,名唤王皋。

  67. says:

    碩妃貌似不是朝鲜的,相反而是朱棣自己从朝鲜拖了一个妃子过来,而传说朱棣先生性无能哈哈……相传顺治的老爹是明朝的,名唤王皋。所以清朝的历史有多半也是汉人宗室的。

  68. 历史 says:

    想要知道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干脆挖出他的坟墓!肯定有结果!

  69. 傻逼 says:

    第二部前排留名,顺便说一下,掘墓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70. 傻逼 says:

    额,41楼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小灶,是说特别待遇。【不是阴间旅游卷】

  71. 抡你 says:

    那大灶是啥

  72. 抡你 says:

    篡改历史不是他的错,人不仅仅需要能力,还需要凭证来证明自己,虽然无耻,却也是为了生存。

  73. 朱棣 says:

    把上面的人全面灭十族

  74. 蛋疼 says:

    要说朱老四不怀念他亲妈那肯定是假的,皇帝做到他那份上了,了却遗憾只能用非常规手段,大报恩寺隐藏的最终目的应该就是纪念他亲妈。虽然朱老四的手段比较黑,但是确实坐实了千古一帝这名号,史学家的评价是远迈汉唐,评价之高世所罕见。

  75. 朱元璋 says:

    把这些人全部诛九族

  76. nan says:

    说什么逃不过名利的也是搞笑。我就不要名利你还能逼我不成?

  77. 朱八重 says:

  78. 轨迹 says:

    历史就是如此,皇位争夺亦是如此,就是这样残忍,六亲不认,杀父弑兄,好庆幸我活在现代,不用去考虑那么多

  79. 伏地魔 says:

    朱棣,看招!阿瓦达索命!

  80. 朱元璋 says:

    朱棣,朕起名错了!应该是朱帝!

  81. 万历 says:

    还是我大明神奇

  82. 匿名 says:

    所以说生在帝王之家也不好 不是天堂就是地狱 不是天子就是尘土 呵呵

  83. 不知我是谁33 says:

    一直搞不清刘伯温和姚广孝的高帽是咋来的。似乎作者不想在这两人身上落墨太多吧。可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遗憾

  84. 朱棣 says: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的,所以不要骂我;我给华夏后代留下的东西也不少。看看李世民,把两兄弟也杀了呢,何况我没杀我侄儿。

  85. 明月依旧 says:

    为了坐稳皇位,朱棣把整个京城弄得血雨腥风。
    朱棣很是懂得名正言顺的话。皇上这个名号都不正,以后不好办事啊!所以他尽力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明史的规定。

  86. 匿名 says:

    看到这里就想说一句,那些说朱棣被逼反的,姚广孝当年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朱棣,那会儿可是洪武15年,还没削呢,你说朱棣一点没谋反的心思鬼才信,喊着被逼反就太夸张了,削藩不过是个借口。 姚广孝与刘伯温结局不同,不逐名利收敛锋芒,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此人功成名就头脑还保持清醒,也是挺少有的。

  87. 川普 says:

    胜为王,败为寇。

  88. 芊芊 says:

    你们的建文帝跟我穿越来现代了

  89. 奉旨讨贼 says:

    孝儒真名士!好一句“燕贼篡位”,痛快!

  90. 卢本伟 says:

    唉……

  91. 匿名 says:

    按照作者的观念,这么看日本人是全地球最有气节的人种了,要比“天皇殿下万岁”然后切腹自尽,谁比的过日本人?

  92. 匿名 says:

    为国的气节应当是在面对民族存亡国家危难时展现的,为这种头头们的权力游戏害死无数无辜民众,自杀还带着家人上路,你管这叫气节?这种气节不要也罢!我管这叫愚忠,实质上是一直邪恶,他为了一两个人的利益,祸害无数人。

  93.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识时务者为俊杰!

  94. 大明! says:

    所以说当时的建文帝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都几百年了,再过几百年也不能揭晓吧。

  95. 匿名 says:

    急急急

  96. k says:

    2019.12.13

  97. 一只来自时光隧道的虫子 says:

    历史是平凡的,就像作者讲的这样平凡

  98. 李成梁 says:

    不得不说朱棣是明朝第二大暴君,方孝儒就是典型的例子,灭了十祖,还成了奸臣,惨死了。(现在方孝儒的墓在南京雨花台)
    呜呼!

  99.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100. 白菜 says:

    好!

  101. 恶心人 says:

    到底死了没?请听下回分解。

  102. 我tm的杀了第2部第1章49楼 says:

    我操你妈的,扯淡?49楼,你想死啊,不看滚蛋,操你妈!!

  103. 大爱明朝那些事儿 says: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104. 南樱 says:

    这本书真的超好看啊,我很喜欢朱元璋的作风

  105. 热爱历史的一枚靓女 says:

    百看不厌。

  106. 爱历史的小菜鸟 says:

    当年明月写的很好。没有人是绝对的好或者坏,都是各种品质集合的一个矛盾体。而越过人看品质就已经很好了。

  107. 柯北 says:

    真相只有一个!

  108. 匿名 says:

    能看

  109. 朱允炆 says:

    我不是穿越了吗?

  110. 匿名 says:

    作者还是太年轻了,信明史就很幼稚,满清改的面目全非,根本没可信度。明史里没一个好皇帝,可事实呢?明朝没几个昏庸的皇帝。

  111. 匿名 says:

    看明史首先搞清楚明朝文官集团是什么货色,为什么皇帝要用太监,而太监还很听话,只能说明朝太监很冤,明朝文官很牛,架空皇帝甩锅太监。

  112. 匿名 says:

  113. xiao says:

    o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