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2部:万国来朝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迁都】

  朱棣所做的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就是迁都,而迁都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朱棣的这次迁都无疑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次。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永乐元年(公元1403 年)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询问北方军事形势恶化的原因。

  朱棣质问他的大臣们,北方防御如此之弱,蒙古军队竟然如入无人之境,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谁该为此负责?

  然而出乎朱棣意料的是,大臣们虽然个个都不开口,却并不胆怯,反而直愣愣的看着他。朱棣心头一阵无名火起,正准备发作,突然心念一转,把话又缩了回去。

  为什么呢?

  因为他终于明白这些大臣们为什么一直盯着他了,该为此事负责的人正是他自己!

  在明朝的防御体系中,负责北方防御的主要就是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可是在靖难之战中,朱权被他绑票,他也跑到了南京作了皇帝,北方边界少了他们两个人,基本上就属于不设防地段了,怎么怪得了别人呢?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但问题在于,明帝国的住宿地并不是独门独院,在帝国的北方有着几个并不友好的邻居,这些邻居经常不经主人允许就擅自进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从来不写欠条。一次两次也就罢了,长此下去怎么得了?

  出兵讨伐也没有什么效果,因为这些邻居基本上都是游击队编制,使用的是你进我退,你退我再来的政策,他们自己属于游牧民族,又不种地,每天的工作也就是骑马跑来跑去,闲着也是闲着,不抢你抢谁?

  讨伐不行,不管更不行,这真是个难题啊。

  军事政治形势固然是后来迁都的主要原因,但还有一些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朱棣本人的特点。

  难道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之前曾经提过朱棣虽然是在南京出生,是南京户口,但他21 岁就去了北平,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年,虽然并没有转户口(当年进北平不难),但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北方化了。

  据史料记载,朱棣偏好北方饮食,而且十分喜欢朝鲜泡菜,当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派出朝鲜厨师(火者)侍奉朱棣,而他也欣然接受,想来喜好北方口味的朱棣对南方菜不会太感兴趣。北方虽然多风沙,远远不如南方的秀美山水,但朱棣一直以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对他而言,熟悉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了,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需要,既然下定了主意,那就迁吧。

  且慢!这可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最大的难题在于,朱棣并不是一个人搬去北平,如果是这样,那倒是省事了。

  迁都不但要迁走朱棣,还要迁走他的大小老婆若干人,王公大臣若干人,士兵百姓若干人,这些人也要找地方住,也要修房子。北平打了很多年的仗,街道、宫殿都要重修,城市布局也要重新安排。而且跟他去北平的都不是一般人,需要大笔的资金才能安置好这些人。

  其难度绝对不下于重新建都。

  这些问题虽然难办,但毕竟还是可以解决的,摆在朱棣面前的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迁都就等于白迁。

  我们知道,朱棣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为控制北方边界,保证国家安全。按说迁都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诸位想过没有,还有一样东西是必须的。

  那就是粮食。

  北平附近不是产粮区,而迁都必然会有很多人口涌入(中国人向来有往大城市跑的习惯),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且要控制边界,就必须养着大批士兵,虽然明朝实现了军屯(军人平时种地,战时打仗),能够解决部分军队的粮食问题,但京城的精锐部队(如三大营)是不种地的,这么多人吃什么,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仅仅保证北平士兵百姓的粮食还不够,因为明朝政府将来可能会经常出去慰问一下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教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派十万人去打仗,你就要准备十万人的粮食,而北平附近的粮食产量是绝对不足以保障这些行动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算什么难题,从南方产粮区运输粮食到北方不就行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恭喜你了,你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难点所在。

  粮食问题之所以成为迁都的最大障碍,难就难在运输上,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飞机,要运送粮食只能靠人力,今天我们搭乘现代化交通工具从南京到北京也要花费不少时间,而当年的人们走一趟要花一个多月,而且大家可不要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运输粮食的人也是要吃饭的。无论他们多么尽忠职守,你也应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所以如果你找人从陆路上运输粮食,你就必须额外准备运输者的口粮,让他推两辆粮车上路,运一辆,吃一辆,等到了目的地,交出还没有吃完的那部分,就算交差了。而你额外准备的那部分口粮可能比他运过去的粮食还要多。

  如果有哪个政府愿意长期用这种方式来运输物资,那么等待这个政府的命运只有一个——破产。

  所以,明朝政府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河运(又称漕运)。

  是啊,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答案很简单嘛,用船来运输粮食不就能又快又多的完成运输任务吗?那你干嘛还要兜那么大的圈子呢?

  我可以保证,绝对没有戏弄大家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

  不通。

  在当时,从南方主要产粮区到北方的河道是不通畅的,运河栓塞,河流改道给当时的河运带了了极大的不便,除非明代的船只是水陆两用型,否则想一路顺风是绝对不可能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上面吃过大亏,想当年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十斤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可是修整河道决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提出的事情,大家应该还记得,元朝灭亡的导火线就是治理河道。水利工程无论在哪个年代都绝对是国家重点投入的项目。需要大笔的金钱和众多的劳力。而且万一花钱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问题可就严重了(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例子),所以这件事情和修书一样,不是强国盛世你连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时代就是盛世。

  经过洪武年间的长期恢复,加上朱棣正确的治国方略,当时的明朝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完成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永乐大典也修出来了,搞点水利自然不在话下。

  永乐九年(公元1411 年),朱棣命令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以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他完成了任务,此后漕运总督陈瑄进一步疏通了河道,从此南北漕运畅通无阻,所谓“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粮食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而迁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紧张地进行之中,中央各部门的办公单位早在永乐七年(1409)就已经修好,而京城的建设工作于永乐十五年开始,一直进行了三十余年才结束。

  眼见机会成熟,朱棣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 年)正式下令:

  迁都!

  原先的京师改名为南京,北京作为明帝国新的都城被确定下来,从此北京这个城市正式成为了明朝首都,并一直延续了二百余年,但它的历史却并未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气的存在和发展着,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当今天的我们徜徉在北京这个现代化都市,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不应该忘记,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叫朱棣的人奠定了这一切的基础。

  要说明的是,朱棣在建设北京时,是有着相当的现代意识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体规划,分别修建了数条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制定了严厉的规定,禁止乱搭乱盖,还铺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统。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和天坛等北京著名建筑,都是朱棣时代打下的基础(此后清朝曾经整修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它占地十七万平方米,征用无数劳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绝对与之无缘,也没有买票参观这一说,但这并不能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在故宫已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无可否认,这正是朱棣的功绩,不能也无法抹煞。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迁都决不是一帆风顺,众人响应的,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人赞成朱棣的这一决策。

  原因很简单,除了朱棣靖难带过来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长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会关系也都在这里,谁愿意跟着朱棣去北方吹风?

  恰好在迁都后不久,皇宫发生火灾,而且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自然灾害,当时人们称为“天灾”,大臣们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些事情归结为——都是迁都惹的祸。

  朱棣为人虽然够狠够绝,但毕竟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修养不足,他也有点慌乱,便向群臣征求意见,以便弥补过失。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大臣们却借此机会对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许多大臣上书,陈说迁都的害处,并表示之所以有天灾,就是因为迁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箫仪的言辞最为激烈,史料记载“仪言之尤峻”,至于他到底说了些什么并未列出,但估计是骂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从来就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人,他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就把箫仪杀掉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听圣贤之言,以圣人门生自居,皇帝又怎么样?怕你不成?

  于是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言论如潮,还在午门外集会公开辩论,说是辩论会,但会上意见完全是一边倒,其实就是针对朱棣的批斗会,如果换个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对自己,很可能会动摇,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坚持了自己的看法,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你们都不要再说了,迁都是我做的决定,一定要迁,我说了算,就这么办了!”

  朱棣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他在反对者占多数的情况下,还敢于坚持观点,毫不退让,事实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见也是很中肯的,如迁都劳民伤财,引发贪污腐败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历史将会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历史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们能够在形势尚不明朗之前预见到事物将来的发展,如诸葛亮在破草房里就能琢磨出天下将来会三分等,但诸葛亮的这种琢磨是不需要成本的,即使他琢磨得不对,也没有人去找他麻烦。

  容易出麻烦的是抉择,也就是说,必须牺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换来将来更长远的利益。这种抉择往往是极为痛苦的,因为眼前利益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长远的利益却是看不到的,就好比你让大家丢下手中已有的钞票,跟着你去挖金矿,金矿固然诱人,但是否真有却着实要画个大问号,你说有就有?凭什么?

  一百多年后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就是栽倒在这种抉择上的,因为那些大臣们宁可抱着手上的那点家当等死,也不肯跟他去走那条未知的道路。

  朱棣就是这样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也是一个敢于抉择的领导,他知道迁都是一项大工程,耗时耗力,但他准确地判断出,影响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与张居正相比,朱棣有一个优势——他是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铁腕皇帝,一个敢背骂名我行我素的皇帝,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所以他终于完成了迁都这项艰难的工作。

  朱棣迁都的行为招致了当时众人的反对,很多人也断言此举必不可行,但十九年后站在北京城头遥望远方的于谦应该不会这样想。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在不久之后,它将毫无疑问地告诉每一个人:朱棣的抉择是正确的。

下一章:
上一章:

86 条评论 发表在“第2部:万国来朝 第三章 帝王的抉择”上

  1. iyt says:

  2. Ghostmars says:

    成祖果然不简单

  3. 紫林旧主 says:

    坏人又如何??
    谁也无法抹杀他的功绩!
    安得天下平!造反又如何?
    当初的殉国之臣啊,我敬佩你们的气节,但也仅此!

  4. 匿名 says:

    没有绝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5. says:

    北京感谢朱棣.

  6. 大便 says:

    不管你如何抹杀,你也抹杀不去那臭

  7. youyou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8. youyou says:

    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9. 2008 says:

    北京欢迎你!!!

  10. 交话费 says: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李白早年也骂过法国~

    法暮苍山兰舟家,

    国无落霞缀清乐。

    去年叶落缘分福,

    死水微漾人却亡。

  11. 烟雨平生 says: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朱棣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我们应该给予肯定,这一切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至于权力之争自古就是你死我活,好不奇怪

  12. 乡人 says:

    只要老百姓安居乐业就行 杀那些当官的 杀就杀呗

  13. 古阅 says:

    历史的亮点;

    历史的亮点:《永乐大典》,古都北京

  14. says:

    其实不迁都的话,南京可能就是今天的北京了。

  15. d says:

    dv

  16. 横峰街道 says:

    赞!!!!

  17. 左耳 says:

    好,

  18. 匿名 says:

    好人坏人是相对的,好人也罢坏人也罢,为政者只要为民着想,历史一定会给予公正的评价,因为公道自在人心。

  19. en says:

    NO 不一定

  20. 潇湘雨 says:

    永乐大典

  21. 胡杨漫天 says:

    北京北京,万国来朝的地方,好!哈哈…….。

  22. 历史 says:

    猥琐

  23. 历史 says:

    南京如果没朱棣不会有旅游业了

  24. 多尔衮 says:

    我操,你不还是没阻止我入关吗

  25. 刘签 says:

    清军入关有很多原因的,那时候明朝已经灭亡了,内忧外患之下吴三桂就开关放清狗了

  26. 防盗门 says:

    …..

  27. 捭阖第一 says:

    北京成为首都的历史!

  28. 初夏。。。 says:

    朱棣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只不过是有雄心壮志罢了。。。。。向他学习吧变。。。

  29. 豪侠 says:

    朱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具有政治远见和政治魄力。

  30. says:

    朱是好人

  31. 朱棣 says:

    朱元璋,我恨朱标!!!!

  32. 匿名 says:

    北京的积淀不是从朱棣开始,朱棣只是延续了一个都城的血脉!

  33. 朱棣 says:

    你们哪那么多话!!!

  34. 朱元璋 says:

    我去!

  35. sfj says:

    好男儿志在远方

  36. 爱朱隶 says:

    敢作敢为!!!!!!!!!!!!!!!!

  37. 明白 says:

    朱棣喜欢朝鲜泡菜的原因就是他生母乃是高丽人!

  38. 匿名 says:

    。。。

  39. 记忆破碎 says:

    原来故宫是朱棣造的!

  40. 朱棣 says:

    哈哈哈哈哈哈,正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了北京城!

  41. 朱头三 says:

    朱棣是个优秀的皇帝,感觉和汉文帝,唐太宗差不多

  42. 秦始皇 says:

    朱棣还喜欢韩国妞

  43. cool says:

    ╭︿︿︿╮
    {/ o o /}
    ( (oo) )
    ︶ ︶︶

  44. 于谦 says:

    站在城墙望德纲

  45. Adria says:

    That’s a knowing answer to a diuifcflt question

  46. 傻逼 says:

    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mc?

  47. 匿名 says:

    这一章我无法苟同。像故宫这样伟大的建筑靠的是成千上万的普通来百姓,朱棣他搬过一块砖挑过一块土吗?怎么成了他的功劳了?没准当年造这个的时候跟修长城似的死了不少人呢。至于首都问题,今天的首都如果是南京我不觉得中国就会因此受到多么大的影响。

  48. 朱允炆 says:

    朱棣你咬我啊!你咬我啊!~

  49. 匿名 says:

    你妹。。。。

  50. 匿名 says:

    你妹夫。。。。。。。。。

  51. g says:

  52. g says:

    就朱棣来说!造反?造的什么反?说到底还是老朱家的内部矛盾。个人认为!当时的时代也需要一个像朱棣这样的霸主!建故宫,修大典,七下西洋!那样不需要是极大的魄力?我们今天为跳槽去哪家公司上班 ,有时还犹豫不决!哪来的资格否认他“永乐大帝”。

  53. g says:

    迁都!作者在文中已经点出。不迁都难逃南宋的厄运!为何?我中国现在还在北京建都?北京具有极强的政治辐射力!在当时来说!蒙古人的阴云,依然笼罩在北方老百姓的心头!君不闻!“蓝天覆盖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牧场。吗?这句豪言壮语在当时才过去多久?个人感情来说。朱棣的老本营在北京!也算他的故乡!

  54. 日本 says:

    我该死

  55. 哈哈 says:

    不错

  56. 吐槽小透明 says:

    朱棣其实也不容易,历史往往都是这样,我们只要知道朱棣的辉煌就好,谋反又如何?在那个年代,成王败寇,很正常,又不是偶像剧,残酷呢,更何况是皇家~

  57. 发哥 says:

    都不咋地

  58. 朱棣 says:

    朱允炆,我知道你在贵州

  59. j says:

    迁都有守边僵的因素,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朱棣个人的原因,南京成被他搞成那个样子,那是他不敢面对的地方。

  60. 努尔哈赤 says:

    染鬓乱,迁都还是挡不了老子的。

  61. Kaden says:

    Александр:Иди прокуратуру и в суд по пути Колыванского прокурора-он открыл уголовное дело на сотника и десятника по факту ÐÂА¾ÑˆÐµÐ½Ð½ÃÃ¸Ñ‡ÐµÑÑ‚в¼Â°. Все остальное в личку. Александр Геннадьевич

  62. 皇太极 says:

    我什么时候出场呢

  63. 孙承宗 says:

    60楼的,你不是只在我的辽东防线打了几个洞吗?是你的儿子的儿子入关的。那个时候你已经挂了n年了。

  64. 万历 says:

    老祖宗的孙子朱允文悲哀,我的孙子崇祯更悲哀啊。。。。。

  65. hehe says:

    总感觉迁都不能解决问题

  66. 习大大 says:

    社会主义好!永远跟党走!

  67. 明月依旧 says:

    世无完人,又何必责人太深。朱棣虽谋反,他的决策却也为我们汉人带来文化上的荣光。朱允炆虽是正统皇帝,却没见过他英明的决策。人啊,活在世间,不可能没有污点,功过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

  68. 匿名 says:

    历史上南方王朝基本都会被由北向南毁灭,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唐,元灭南宋,清灭南明,一个都没逃掉。如果定都南京的话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北京不是国都,难说能不能守住,天子守国门不是一句空话,国都就在长城附近边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毕竟边境一失守国都首当其冲。 朱棣迁都即使个人因素居多这一措施还是做的挺对的,想想没有燕云十六州的宋朝,守不住就是守不住。

  69. 匿名 says:

    北京欢迎你

  70. 天地苍茫 says:

    抉择是痛苦的,也是需要勇气与魄力的,有洞察力与远见的抉择方为明智之举!

  71. 匿名 says:

    看这一章看哭了,心疼朱棣

  72. 匿名 says:

    这么多年一直喜欢的皇帝,朱棣

  73. 沁心楼主 says:

    于谦想得是,抽烟喝酒烫头~!

  74. 北方 says:

    欢迎朱槺━(*`∀´*)ノ亻!

  75.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原来北京的繁荣昌盛与老朱有关啊

  76. 人员分工 says:

    三个地方我也不是杏仁粉

  77.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

  78. 匿名 says:

    胜者为王

  79. 恶心人 says:

    朱棣还是有一套的。

  80. 中华魂 says:

    “解缙还在吗?”(缙犹在耶)

      缙犹在耶?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问纪纲为什么这个人还活着,但同时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他不应该还活着。

  81. 中华魂 says:

    但凡万历能有永乐大帝一半的魄力和手段 也不至于连个中意的皇子也立不了 最后无可奈何,忧愤而死了

  82. 林夕 says:

    北京欢迎你,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在黄土地刷新成绩

  83. 陈其钢 says:

    我和你,心连心,迁都向北京

  84. 匿名 says:

    不太引人入胜,迁都比如。缺乏文学色彩。历史典故少。

  85. 日本 says:

    我是sb

  86. 我是 says:

    666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