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破鼓总有万人捶,在这全军败退之时,偏偏朱棣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率部赶到,与盛庸合兵一处,追着朱棣跑,一生几乎从未打过败仗的朱棣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无名小卒的手上。

  东昌之战成就了盛庸的名声,他不畏强敌,敢于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意志挑战当时最优秀的将领朱棣,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朱棣也终于领教了这个无名小卒的厉害,此战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大部被歼灭,元气大伤。

  所谓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即使是胜利的一方统帅盛庸也有被北军箭弩击中的危险,说来十分滑稽,虽然此战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并几乎全歼了朱棣的北军,在这场战役中,最安全的人却是败军主帅朱棣,无论南军士兵多么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这一罕见现象的缔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对头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伤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数次死里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们并不是傻瓜,他们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俩,虽然现在刀兵相见,属于敌我矛盾,但万一哪天两人决定不打了,来一场认亲大会,再来个和解,转化为了人民内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没准还能当个王爷,闲来无事的时候写本回忆录,记忆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场战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虽然那时朱棣可能仕途上并不得意,但要整个把小兵还是很容易的。

  正是出于士兵们的这种考虑,朱棣才得以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的这道指令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所谓不得伤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于无数的南军的将领和士兵们从此命令中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这个敌人将来有一天甚至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主人,所以动手杀朱棣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没有多少人会去做的。

  朱允炆实在是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打仗之前,他很体贴的给自己的敌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弹衣,然后鼓励对方向自己进攻,如此作战,岂有不败之理!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虽然他本人在战役中并没有吃多大亏,但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这才是他最大的损失。此时的北军也终于明白,他们并不是百战百胜,纵横天下的,自己的对手南军也有着很强的实力,而东昌决战的失利使得他们的士气降到了最低点。

  情绪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谋士道衍商量应对之策,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气气,礼遇有加了。他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和尚,气不打一处来。如果不是这个和尚,自己也不会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只好问问这个和尚下一步该怎么办?

  道衍却没有朱棣那样焦急的心态,对他而言,游戏才刚刚开始。

  他不紧不慢的告诉朱棣,现在已经不能回头了,最紧要的事情应该是立刻整顿士气,为下一次的战役做好准备。

  北军刚遇大败,要恢复士气又谈何容易?但道衍似乎总是有办法的,他为朱棣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做感情文章的人——张玉。

  张玉被称为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有着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对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顺水推舟,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参加。由于张玉是死于乱军之中,估计是没有尸首的,所以遗体告别仪式也没法搞,但朱棣还是下足了功夫,他亲自为张玉写悼文,并当着众人的面脱下了衣服烧掉以示哀悼,虽然根据其财富估计,他的衣服很多,但这一举动却打动了在场的很多人,他们纷纷流下眼泪,表示愿意继续作战,为张玉复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无退路】

  完成表演任务的朱棣疲惫的坐在椅子上,看着对面打坐的道衍,即使这个奇怪的和尚已经跟了他十余年,但他依然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人。这个和尚从不安心过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奇特的是,此人无论碰到什么紧急情况,他总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真是个怪异的人啊!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从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体会到天子之路的艰难,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政治天赋,但仍然走得无比艰难,而这次失败也又一次重重的提醒了他,前路凶险无比。

  朱棣似乎有点厌倦了这种生活,每一天都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何时是个头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道衍,这个始作俑者此刻似乎变成了一个与此事毫无关系的人,他摇摇头,苦笑着对道衍说道:“此次靖难如此艰难,实出意料,若与大师一同出家为僧,倒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听到朱棣的这番话,一直闭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间站了起来,走向了对面的朱棣,他没有如同以往一样向朱棣行礼,而是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动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语气对朱棣喊道:“殿下,已经无法回头了!我们犯了谋逆之罪,已是乱臣贼子,若然失败,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被惊呆了,这些话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败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但他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视下,朱棣带着一丝无奈的表情垂下了头,半晌,他又抬起了头,脸上已经恢复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对的,我们没有退路了。”

  【再战盛庸】

  东昌之战成全了盛庸的威名,这位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将领终于获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过望,决定去祭祀太庙,想来祭祀内容无非是告诉他的爷爷朱元璋,你的孙子朱允炆战胜了你的儿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而盛庸则借此战确立了他的统帅地位,朱允炆终于将军队交给了正确的指挥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经不是正确的时间了。消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已经被李景隆错过了。朱棣虽然主力受损,但实力尚存,他终究还会与盛庸在战场上相遇的,但他不会再轻敌了。

  建文三年(1341)三月,盛庸率领二十万大军在夹河再次遭遇朱棣的军队,他将在这里第二次挑战朱棣。

  朱棣已经不敢再小看这位对手了,很明显,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击特点,并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付自己。相对而言,自己却不了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就需要详细的侦察敌军阵型和列队情况,并找出对方的弱点。

  但问题在于,盛庸所擅长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骑兵去侦查,只怕还没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筛子。但如果不了解敌情,此战取胜机会更是渺茫。朱棣灵机一动,他决定利用战场规则上的一个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队去侦察敌情。

  应该说执行这样任务的人确实是敢死的,因为死亡的是相当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这支敢死队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率领这支队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着朱允炆为他贴身准备的防弹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军全副武装列队出营,他的阵势和上次没有什么区别,以盾牌列于队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军的突袭,并装备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随时可以打击北军骑兵。

  盛庸在中军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不久如他所料敌人的先头骑兵就冲了过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冲过来的这个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经梦想过很多次,要亲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败的耻辱,现在这个人竟然孤军冲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并为接近自己所布阵型,而是从旁掠过,很明显他的目的是侦察。然而此时盛庸终于发现,自己并不能把朱棣怎么样!

  对付这种侦察骑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枪,把他打下马来,然而皇帝陛下的教导始终萦绕在耳边,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枪或者射箭的,因为那会让仁慈的皇帝陛下担负杀害叔叔的罪名。

  虽然盛庸不止一次的怀疑过皇帝陛下这种近乎弱智的仁爱之心的适当性和可行性,虽然他很难忍受这种看得见却吃不着的极度痛苦和失落,但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骑兵去追击对方,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

  穿着防弹衣的朱棣大大方方的检阅了盛庸的军队,虽然队列中的每个人都对他抱以愤怒的眼神和大声地责骂,他却依然从容不迫的完成了这次检阅任务。在这个作战系统中,朱棣是一个利用规则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愚蠢系统规则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侦察任务,但却没有更好的攻击方法,因为他发现这个阵势似乎并没有破绽,无论从那个侧面进攻都捞不到好处,盛庸实在不是浪得虚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奥妙。朱棣看似神气的转了一圈,其实也不过是精神胜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里等待着他。

  经过仔细的考虑后,朱棣仍然选择了攻击对方阵型的左翼,其实朱棣的这一行动无非是要探个虚实而已,并没有全军进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却不这样想,于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朱棣发动试探性进攻的同时,朱棣大将谭渊看见左翼大战,估计由于视力不好加上过于兴奋,误认为是正式进攻的开始,二话不说就率领自己所部投入了战斗,但当他到达敌军阵前时,才发现自己从一个凑热闹的龙套变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军清楚地辨明了形势,他立刻命令后军大将庄得带领大军前去合攻谭渊,庄得是南军中素来以勇猛闻名,他在盛庸的指挥下对谭渊发动夹击,谭渊没有提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谭渊是北军中仅次于张玉和朱能的战将,他的死对北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朱棣又一次发挥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长,他迅速的化悲愤为力量,利用谭渊引起的南军短时间混乱发动了总攻!

  盛庸是一个很小心谨慎的将领,他的战术以防守反击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闪击侧翼战术,在没有判断出朱棣准确地行动方针前,他是不会发动进攻的。然而粗人谭渊的判断错误使得他不得不调动中军进行围剿,打败了北军,却也露出了破绽。虽然破绽出现的时间很短。

  如果他所面对的是一般的将领也就罢了,可惜他的敌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个天生的战争动物,他对时机的把握就如同鲨鱼对血液一样敏感。谭渊用生命换来的这短短的一刻战机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此时天生已经见黑,黑灯瞎火里搞偷袭正是朱棣的强项,他立刻率领朱能张武等人向出现空挡的南军后侧发动猛攻,在骑兵的突然冲击下,南军阵势被冲垮,军中大将,刚刚斩杀谭渊的庄得也死于乱军之中,他大概不会想到,光荣和死亡原来靠得这么近。

  但盛庸实在厉害,他及时稳住了阵脚,抵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朱棣敏锐地发现了南军阵型的恢复,他立刻意识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决定撤走部队。

  社会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戏,他仗着自己有防弹衣,便亲率少数骑兵殿后,扬长而去。这种把戏他在今后还会不断使用,并将之作为胜利的重要资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并不真正了解他的这位朱棣叔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是一个无赖,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不知道,对付无赖,要用无赖的方法。

  回到营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将领们召开了军事会议,然而会议上的气氛实在让人压抑,这些将领们个个身近百战,他们都能看出,要想胜过对手很难,而盛庸这个原来的手下败将,无名小卒确实十分厉害。想到前路茫茫,说不定明天就要掉脑袋,这些原先张口就是打到京城,横扫南军的武将都变成了哑巴。

  没有人说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这种关键时刻,该说话的是带他们上这条贼船的人——朱棣。

  面对着这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终于发言了,他面带笑容,用轻松的口气说到:“谭渊之所以会攻击失败,是因为他的时机把握不准,现在两军对垒,我军机动性强,只要找到敌军的空隙,奋勇作战,一定能够击败敌人!”

  将领们听到这里才稍微提起了精神,朱棣趁热打铁,拔出手中宝剑,大声喝道:“昔日光武刘秀敢以千人冲破王寻数十万大军,我等又有何惧,两军交阵,勇者必胜!”

  他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用自信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鼓舞这些将领的勇气。

  他确实做到了,原本对胜利失去希望的人们又重新聚拢在他的周围,他们就像三年前一样相信眼前的这个人,相信这个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够带领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是问题在于,朱棣自己相信吗?

  【恐惧】

  将领们回营了,他们要准备明天的大战,然后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后的一次美梦。但朱棣却很难睡着,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要鼓动别人是很容易的,激动人心的话语、封建迷信、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挤出一点眼泪,就可以这些棋子们为自己去拚命。

  但他鼓动不了自己,绝对不能。他比谁都清楚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货色,什么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说,只要盛庸那锋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的作一个旋转动作,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多一个大疤且可以保证绝对不会长出第二个头来。

  盛庸实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他的阵势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惧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击他们的人射成刺猬,除了拼死作战,冲锋陷阵,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敌方法。

  自己固然是刘秀,可是盛庸却绝不是愚蠢的王寻。

  三年了,这实在是一条过于艰辛的道路,没有一天能够安枕无忧,没有一天可以心无牵挂,整日盼不到头的是方孝孺那言辞尖利的讨伐文书、一批又一批的讨逆军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挂在口中的“反贼”的光荣称号。

  而这些并不是朱棣最恐惧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败,即使天下人都反对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会有人来对他顶礼膜拜。但问题是他真的能够成功吗?打败了无数的敌人,却又出来更多更厉害的对手,胜利遥不可及,遥不可及!难道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在恐惧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去面对明天那不可知的命运?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静静的沉思着,但思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恐惧也没有任何用处,该来的始终会来,去勇敢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命运吧。他站起身,走到营外,注视着那无尽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奖】

  这又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清澈的河水伴着水声不断奔涌,初春的绿草已经开始发芽,但此时此地的人们并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

  他们身着盔甲,手持刀剑,即将开始第二次拼杀。

  在战役开始前,双方布置了自己的阵型方位,北军东北向布阵,南军西南向布阵。按说这种布阵方向应该只是无意为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估计朱棣本人也不会想到,正是布阵的方向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此战仍是朱棣首先发起进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领骑兵从盛庸军两翼同时发动进攻,其目的无非是想使盛庸顾此失彼,然后找出他的破绽发动攻击。朱棣打了一个不错的算盘,但盛庸这个精明的商人让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这一招,他的军队左右翼都十分强悍,完全没有留给北军任何机会。虽然北军奋力冲击,仍然无法攻破盛庸的军阵。双方鏖战甚久,不分胜负。但两军的主帅心情却是完全不同。

  盛庸并不着急,他本来就是要通过固阵之法耗尽北军锐气再发动进攻,时间僵持越久对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则不同,他所率领的是机动化骑兵部队,但并不是机械化坦克部队。骑兵部队的机动性是取决于人和马的,而这二者都是需要吃饭、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决问题。如若陷入苦战,必不能持久。

  朱棣虽然明白这一点,但他却无法改变状况,盛庸活像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头,时不时还反咬一口。遇到这种敌人,朱棣也无可奈何。

  双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着时间和人的生命,战斗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尽全力支撑着,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僵局,总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谁能坚持下去了。

  他们都没有料错,打破僵局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但却是以他们都想不到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的诡异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情节是这样的:“本是晴空万里之天,突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妖风四起!”这段话看起来十分眼熟,不错,此段描述曾在白沟河之战中使用过,这里再次使用实在是因为以我之能力,实在无法解释这股妖风为何总是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刮起来。想来当时的作战双方都没有天气预报的能力,大型鼓风机没有发明,战场也并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选的,所以应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只能感叹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风不但刮了起来,偏偏还是东北风,真是活见鬼,南军的士兵们顶着大风沙,眼睛都睁不开,更别谈什么作战,北军士兵就像赶鸭子一样将他们击溃,盛庸本人见势不妙,立刻收拾人马逃走。他似乎意识到了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

  朱棣及时抓住了机会,对南军发动了总攻,并最终打败了盛庸。这是他第二次中奖了,两次都有大风助阵,相信朱棣也会认为自己真有天命在身吧。

  失败的盛庸并不需要为战败感到羞耻,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应该从这次战役中间领悟颇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样的话,因为事实本就如此。而沙尘暴的频繁出现及其影响也告诉了我们,环境保护实在是个大问题,某些时候还会演变成严肃的政治军事问题。

  夹河之战的胜利大大提升了朱棣军队的士气,而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听到己军战败消息后都闻风而逃,转而驻守真定。战争形势又一次向有利于朱棣的方向发展。

  朱棣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并贯彻了他一直以来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诱使真定守军出战,吴杰果然上当,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战中,朱棣仍然充分发挥了防弹衣的作用,并在战役最关键时刻又得到了大风的帮助,顺风破敌,打败了吴杰军。

  之所以不对此战做更多地描述,实在是因为此战与之前的战役雷同之处太多。靖难之战本来十分激烈,其中体现出来的军事谋略和战略思想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的。但在这场战争中出现的两个不符合平常战争规律的因素,反而更让人感兴趣。

  第一个因素是永远打不死的朱棣,说来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位仁兄似乎成为了美国大片中永远打不死的超级英雄,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厉害并非是因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愚蠢的命令部下不得伤害他的性命。这种不公平的比赛实在让人觉得兴趣索然。

  第二个因素是永远刮不停的大风,北方多风沙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刮风的时间和地点,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两军交战正激烈时就开始刮风,北方地盘那么大,可风沙就是喜欢光顾那么一小片战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刮风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

  我曾经怀疑过朱棣当时是否已经发明了鼓风机之类的玩意,否则这风怎么会如同朱棣家养的一样,想吹就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如果没有以上这两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响,朱棣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靖难之战,一场奇特的战争。

  【创造性思维】

  胜利的朱棣并不轻松,因为他的地盘还是很小,他的军队仍然不多。在战胜吴杰之后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并在徐州沛县烧掉了南军大批粮草,断了敌军的后勤补给。朱棣本想趁胜追击,但南军却早有准备,河北山西一带将领也纷纷出击朱棣老巢北平。朱棣为保大本营,只好收兵回城。

  此时的朱棣终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并不是因为某次战役的失败造成的,而是因为他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的这次冒险行动似乎不可能成功了。朱允炆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自己所有的地盘不过是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论人力资源、物资储备自己都远远比不上朱允炆。虽然屡战屡胜,但毕竟无法彻底击败对手。

  朱棣已经开始相信,战争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他会率领着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对方的几个小兵抓住送去领赏,然后屈辱的活着或者是屈辱的死去。

  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一直支撑着朱棣的希望之火看来也已快要熄灭了,还有什么指望呢,那年头搞房地产的不多,也没有那么多工地,总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来的砖头砸死吧。况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轮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就在此时,一个消息改变了朱棣的命运,这个消息是朱棣潜伏在宫中的宦官提供的,他们派人给朱棣送信,表示京师兵力十分空虚,如趁虚而入,一定可以一战而定。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情报,但朱棣看后却是气不打一处来,为什么呢,因为朱棣的人并非身在苏杭,从北平打到京城,谈何容易?!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问题在于朱允炆是决不可能让开一条路让他打到京城的。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

  在朱棣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但这个障碍真的存在吗?

  朱棣不会想到,自己在无意中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东吗?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专门来消灭这些盲点的。所谓创造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提出多么高明的主意,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方法。我们用一个历史实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这件事发生在美国,美国国家航天局发现,航天飞机上的一个零件总是出故障,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始终无法解决,最后一个工程师提出,是否可以不要这个零件。事实证明,这个零件确实是多余的。

  这个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思维中,是存在着某些盲点的,而我们自己往往会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中。对于朱棣而言,山东就是他的盲点,由于在济南遭受的失败给了他太深的印象,他似乎认为如果不攻下济南就无法打下京城。

  如果朱棣就这样钻下去,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关键时刻一个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点醒了他,这个人就是道衍。

  道衍之所以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谋士,是有道理的。他不读死书,不认死理,善于变通,他敏锐地发现了朱棣思维中的这个盲点。

  朱棣就如同一个高明的小偷,想要入室盗窃,精通撬锁技术,但济南这把锁他却怎么也打不开,无论用什么万能钥匙费多少时间也无济于事。此时老偷道衍来到他的身边,告诉他,其实你的目的并不是打开那把锁,而是进入门内,现在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扇木门。

  于是朱棣放弃了撬锁的企图,抬起他的脚踢开了那扇门。

  门被打开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被打开了,朱棣终于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终点——那闪闪发光的宝座。

  在地图上,那扇门的名字叫徐州。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内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将领们,准备出发,但这次的进攻与以往并不相同,因为朱棣已经下定了决心,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进攻,他看着自己的将领们,长年的出兵征战,这些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张玉、谭渊、还有很多的人。而自己却总是回到同一个起点。与其这样磨下去等死,不如奋力一博!

  “打了这么多年仗,什么时候才到头!此次出兵作战,当作最后之决断,有去无回,有生无死!”

  不成功,便成仁!

  【最后的冲击】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冲击,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铁铉等人已经得到了消息,修好城墙等待着朱棣来攻坚,然而事情发展让他们大出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而是取道馆陶渡河,连克东阿、东平、单县,兵峰直指徐州!

  盛庸和铁铉慌乱了,他们明白朱棣的企图,他的目标不再是德州、济南,而是那最终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让朱棣达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于是他们一反防守的常态,开始了对朱棣的追击。

  第一个追上来的是平安,他率领四万军队尾随而来,速度极快,在平安看来,朱棣虽然出其不意发动进攻,但徐州城防坚固,足以抵挡北军,至少可以延缓一段时间,到那时可以内外夹攻,彻底击破北军。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朱棣竟然没有攻击徐州!

  原来朱棣在击败城中守军之后,守军便龟缩不出,企图固守。

  但朱棣玩了一招更绝的,他绕开了徐州,转而攻击宿州。平安得到消息后大吃一惊,朱棣竟然置徐州于不顾,很明显他的目标只是京城!

  朱棣就如同一头火牛,什么都不顾,只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

  这种豁出一切的敌人是最为可怕的。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三月,平安得到消息,朱棣已经离开徐州,趋进宿州,眼见北军行动如此迅速,平安命令士兵急行军,终于赶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在他看来,朱棣急于打到京城,必然不会多作停留,只要能够追上北军,就是胜利。

  然而平安万没料到的是,跑步前进的朱棣并没有忘了自己,朱棣已经在淝河预备了礼物相送,权当是感谢平安率军为他送行。

  当平安上气不接下气的跑到淝河时,立刻遭到了朱棣的伏击,原来朱棣为了切掉这根讨厌的尾巴,已经在这里埋伏了两天,等平安军一到,立刻发动了进攻。平安没有想到,追了一个多月的朱棣竟然在这里等待着自己,全军毫无防备,被轻易击溃。平安反应很快,立刻扯着自己的战马继续狂奔,只是奔跑的方向与刚才的完全不同而已。而他的残余部队也纷纷效仿,这样看来平安这一个月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的跑来跑去。

  朱棣的攻击虽然打垮了平安,但也减慢了自己军队的前进速度,而南军也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追击的部署,重新集结人马追了上来,而朱棣也终于明白,盛庸等人是不会让他安心上路的,只有解决掉这些后顾之忧,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五月,南军和北军终于正式相遇在睢水附近的小河,南军的统帅依然是平安,事实证明,如果光明正大的开打,北军是没有多少优势的。双方经过激战,北军虽然略占优势,但一时之间也无法打败这支拦路虎,而此时正值南军粮草不足,朱棣判断,现在正是南军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发动总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光明正大出牌的人,他还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袭。

  他如往常一样在河对岸排布士兵,却把主力连夜撤到三十里外,趁着三更半夜渡河对南军发动了进攻。朱棣晚上不睡觉,摸黑出来亲自指挥了偷袭,他本以为这次夜渡对岸一定能够全歼南军,但他也没有料到,在对岸,他会遇到一个曾给他带来很多麻烦的老熟人。

  朱棣整队上岸之后便对平安军发动了进攻,平安军果然没有防备,阵脚大乱,就在全军即将崩溃之刻,一支军队出现了,这支军队正是南军的援军,带队的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辉组,他带领部队日夜兼程,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他立刻命令军队投入进攻。

  朱棣万没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深夜里又多出一支军队来,在糊里糊涂的挨了徐辉祖几闷棍后,他意识到大事不好,随即率领全军撤回。徐辉祖趁势大败北军,并斩杀了北军大将李斌。

  朱棣的这次夜袭可以用偷鸡不着蚀把米来形容,不但没有完成战略任务,反而丢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而更大的麻烦还在等待着他。

  回到大营后,将领们长久以来积累的愤怒终于爆发了,他们一直背负着反贼的罪名,拿着自己的脑袋去拚命,虽然朱棣带给过他们很多胜利,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他们也已看出,胜利似乎还很遥远。此次出征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直扑京城,但现在遭遇大败,却连京城的郊区都还没有看到。掉脑袋的事情,是决计不能马虎的,至少要讨个说法。于是他们纷纷向朱棣进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扎营(其实就是变相撤退)。

  其实朱棣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所谓直捣京城不过是个许诺而已,怎么可能当真?何况路上有这么多车匪路霸,要想唱着歌进城只怕是难上加难,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后撤军心必然大乱,无论如何都要坚持下去!

  他一如既往的用坚决的语气说道:“此战有进无退!”然后他下令愿意留在此地的站到右边,愿意渡河的站在左边。朱棣又打起了如意算盘,一般这种类似记名投票之类的群体活动都是做做样子,他相信谁也不敢公开和他作对,但这一次,他错了。

  将领们呼啦啦的大都站到了左边,这下子朱棣就真没办法了,他十分生气地说道:“你们自己看着办吧!”然后坐下一个人生闷气,在这个困难的时候,朱能站了出来,他支持了朱棣,并大声对那些将领们说道:“请诸位坚持下去吧,当年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不也占据天下了吗,现在敌军已经疲弊,坐困于此地,我军胜利在望,怎么能够有退却的念头呢?”

  将领们都不说话了,这倒未必是他们相信了朱能的话,而是由于张玉死后,朱能已经成为第一大将,素有威信,且军中亲信众多,得罪了他未必有好果子吃。经过这一闹,该出的气也出了,该说的话也说了,反正已经上了贼船,就这么着吧。

  朱棣以一种近似感恩的眼神看着朱能,看着在这艰难时刻挺身而出支持他的人。他也曾经动摇过,但严酷的现实告诉他,必须坚持下去,就如同以往一样,不管多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下一章:
上一章:

94 条评论 发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看到这知道结果就不一样额

  2. 匿名 says:

    对建文帝很无语,历史不可改变了啊!?!

  3. 。。。。。。。。 says:

    。。。。。。。。。。。。。

  4. 蜀山刚哥 says:

    这打仗么轻松,真好

  5. 计然 says:

    明月把朱棣的胜利归结为建文给他的防弹衣和天气,我觉得过于偏颇。朱棣率小队侦察时,建文牌防弹衣或许有用。但在混战时,如朱棣真的身先士卒,而南军真的怕伤了他,那朱棣根本不用什么风的帮助就能取胜。因为这仗没法打,普通的战场像杀猪,而这样的打仗像外科手术。至于说风,一次也还说得过去,要是好几次都是风使得朱棣反败为胜的话,这要么说明朱棣或他的手下具备上知天文的能力,要么说明天在帮他。前者说明他的军事水平的确超一流,后者说明他就是真命天子。
    从明月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心底里是向着建文帝一边的。这本书不是正史,有作者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很正常,就是《史记》也多少有点司马迁的个人感情在里面。但明月在叙述靖难的过程中,投入了太多的感情,这就不像写史而像是写评论了。如果说朱棣发动靖难是不合法的,那朱元璋杀人就是合法的?争权而已,谈不上谁是正义的。

  6. dddd says:

    碟啊

  7. 不问朝政多年 says:

    皇位虽然是世袭的,但从对百姓负责的角度看,这个职位恰恰最是应该能者得之、德者居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允炆的能力多少是配不上皇帝这个位置的,为了自己坐稳皇位不惜逐一绞杀自己的亲叔叔,逼反了朱棣挑起了战争又使多少士兵的性命惨遭涂炭。每个新皇帝上台多少都要拔掉几颗旧钉子,但建文帝这钉子拔的动静也太大了,最终把自己的皇帝宝座也拔塌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允炆最终的结局也可以说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8. 我勒个去 says:

    可问各位是多长时间看完的?

  9. 新增词 says:

    不客观,个人感情色彩太强,没意思

  10. 传说 says:

    我认为建文帝并不是不想杀朱棣,只是说那些冠冕堂皇的好听话罢了,这样给别人一种君主仁慈的感觉。如果下面的将军指挥战士在乱军中“误杀“朱棣,然后向建文帝负荆请罪,我相信建文帝一定会开心的痛斥他一顿,并在以后重用他的。

  11. 乐了 says:

    这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

  12. 匿名 says:

  13. says:

  14. 朱重八 says:

    从朱棣打不死 可以看出小兵中也形成一种不敢打朱棣 朱棣很强大 的风气

  15. 空空 says:

    不是吧,混乱中打死了谁知道啊

  16. 信口开河 says:

    允文不让杀朱棣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真正原因是想落个好名声,但执行的人误解了。。。
    其实把朱棣砍了,然后回去请罪,交战中不小心死于乱军之中,这样的话允文是不可能追究责任的。

  17. 13 says:

    五楼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朱允炆确实能力有问题!!!

  18. 直话江湖 says:

    n l;

  19. 情缘川藏 says:

    呵呵,允文同志得了长期性弱智。敢向其藩王下黑手,也应该有弑杀叔叔的决心才对。 不过允文没经历过艰苦、变换、凶残的战争,而且骨子里还有点“标哥”的慈仁存在。
    朱棣的不死以及妖风助阵,有些玄幻,朱棣就是没死,归结于天意吧。

  20. 花千树 says:

    看来历史小说才是王道啊。

  21. 太子 says:

    活该

  22. 雀雀 says:

    成功的另一个因数天意很关键,试看无赖邦经蜀汉能得天下,神机诸葛经蜀汉却不中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所谓防弹衣只说也只是说明建文的年轻与稚嫩,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纠结那个具体的所谓防弹衣说,只能说你是一个38看历史

  23. 胡杨漫天 says:

    唉!无语啊…..。

  24. 明月粉丝 says:

    敢问这个风 明月兄弟 不会是假的吧??确有此事?!,,,,真的是 相当诡异。。。

  25. 防盗门 says:

    终于快完了

  26. 天下大势 says:

    铁铉既然能拿朱老太爷的牌位当挡箭牌,朱老四当然也能拿朱允玟的的圣旨当防弹衣,这也算是一报还一报吧。

  27. 论明朝史说 says:

    为什么朱允文没他爷爷的豪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啊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28. p y says:

    朱棣呀朱棣

  29. 朱标 says:

    儿啊,你不做了你叔,你叔就做了你啊!你

  30. ghshj says:

    邪门的风,可怜的允文,霸气的四叔,傻逼的景隆

  31. 隔朝看史 says:

    盛庸果然不是帅才,为将者焉有不知天文,晓地理的。北京及华北地区是典型的内陆季风气候,只有夏季多东南风,其它季节基本是西北或偏北风,南军为阻挡北军故列阵多迎风,并不是作者所说如有天助。写历史,讲历史更应该严谨,最讨厌用戏说讲历史,称呼历史人物同志。还有个叫吴东风的,尽写些马屁文章,文言不文言,白话不白话的东西好讨厌。

  32. 张玉 says:

    原来我死了也有用啊!早知道我自杀算了!

  33. 匿名 says:

    鼓腹含和

  34. 匿名 says:

    求解答:为何朱允炆手下的将领那么迂腐,一定要听从朱允炆不能伤害朱棣这条旨令。如果将领真的是为江山摄计着想,早就该把朱棣射成刺猬了。还能让他再后来兴风作浪?当时的将领应该有这个意识,朱棣就是叛军队伍的一切。叛军很难找出一个和朱棣媲美的领袖。虽说这样将领会背负一个抗旨不尊的罪名。但对于那时真正的忠义之士是有这个觉悟和判断的,为什么没有人敢站出来这样做。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灭杀朱棣的机会。不懂啊!真的不懂啊。

  35. 野狼 says:

    书中所说的“赵敏”并不是蒙古人,她姓“完颜”

  36. 好太太 says:

    朱允炆的行动是对他自己的不自信,他生来就怕朱棣这个小混混,在气势上朱棣的霸气已经把他打败了。

  37. 明史爱好者 says:

    总觉得作者对朱棣的态度过于不友善,文中时常出现讽刺朱棣运气好,使阴招之类的种种。但是打仗有过光明正大的时候吗,或许有,但是什么战争不是靠权谋诡计获胜的,能赢就行了,战争,诡道也。况且朱允炆一称帝就迫不及待的对付自己的亲叔叔,流放的流放关押的关押,还逼得一个举家自焚,完了还要继续对付其他叔叔,完全忘了朱元璋还没死的时候说的“先以德待之,以礼限之。。。”等等

  38. 了的 says:

    天下就是朱棣的

  39. 王者 says:

    朱棣是必胜的,这是历史的选择!就算朱允文侥幸胜利,对明朝是很不利的,因为他没有这个魄力和能力去防守北方!如果交给外姓,更加让人不放心

  40. 王者 says:

    换句话说,只有有能力去防守北方,解决北方问题的朱元璋的儿子,才能最终坐稳明朝的江山,朱棣是历史的选择

  41. 朱元璋 says:

    我家门不幸呀,儿子、孙子、小舅子混战啊

  42. 学者 says: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43. 闲聊 says:

    朱允炆是个昏庸皇帝,这样的人迟早要误国误民,皇族自己不反,外族也会反,国人不反,外寇也会打进来。朱棣造反有理!

  44. says:

    我总觉得明月点评朱棣的靖难实在不是很客观呀,甚至有点嘲笑朱棣好运之类的问题。
    盛庸墙头摆朱元璋牌位就叫“智慧”,朱棣在敌多我少的兵力下不能硬拼,只好偷袭就叫“耍阴招”(妈蛋,既然朱棣会这招,南军平安怎么就不能用呢?);朱棣被南军打的奄奄一息,恨不得马上就挂掉了,然后只不过突然一阵大风,朱棣脱出困境,活生生的把六十万(不知道此时还剩下多少)南军逼退好几十公里……;要说朱棣耍花招,朱棣善于利用兵法的袭击旁翼就叫“耍花招”和“诡道”……;
    天啊啊……要说平安、盛庸我觉得实在无法和朱棣比,而徐达的大儿子,朱棣的小舅子(徐后是徐达的第一个孩子)是比较厉害的。
    但是看到评论,朱棣的实力大家人心所向,也就满足啦!

  45. 可爱 says:

    22楼实在是放屁之谈呀!
    感情您看出来了以小见大,就可以说别人三八了?
    可笑可笑

  46. 反对 says:

    从朱棣登基后五征北元看来,朱棣此人酷爱争当先锋者的角色,极其爱挥舞刀剑,冲锋阵前拼杀敌人。即使当了皇帝,也乐意为之。所以这和他靖难中喜欢冲到队伍前面,以至于被困绝境,是因为自己穿了侄子给的防弹衣实在是无关呀!

  47. 匿名 says:

    是小说都是要有个人感情色彩的 没有的话还不如看纪实书

  48. 2b青年 says:

    这妖风也太诡异了吧,还一连吹了两次,怀疑是正史虚构的

  49. 大风 says:

    话说,我一直以为朱允炆那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所以你们就在乱军中把他干掉吧。。。。否则把他俘虏了回来不管我是下旨杀他还是他被俘后莫名死亡最后做决定的都是我,杀叔的罪名也就我来背了。。。战场上解决他随便找几个替罪羊就能把责任背下来。。

  50. 111 says:

    建文帝真是窝囊,扶不起的阿斗

  51. 我来说说 says:

    楼主穷,穷又怎么了,难道穷就该被你鄙视吗?楼主抬起头来,让他们看看,你不仅穷,还丑。 楼主丑,丑又怎么了,长的丑是自己决定的吗?楼主站起来,让他们看看,你不仅丑, 还矮。 楼主矮,矮又怎么了,长得矮又不是楼主的错。哎呦卧槽,还敢跳起来打我膝盖,

  52. 明月几时有 says:

    朱棣篡权,对错难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建文帝执政才四年,很难看出他的能力,难说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过朱棣后来的子孙一个比一个不是当皇帝的料!不知道这是否是上天的惩罚!

  53. 乐天 says:

    朱棣篡权,对错难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建文帝执政才四年,很难看出他的能力,难说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过朱棣后来的子孙一个比一个不是当皇帝的料!不知道这是否是上天的惩罚!好

  54. 随便看看, says:

    大家想想老将的不抵抗政策底下人是怎么实施的就知道悲惨的建文帝手下人的无能了

  55. yyyyy says:

    年代是不是输入错了

  56. yyyyy says:

    建文三年(1341)三月应为1401

  57. 逮猫的耗子 says:

    朱允炆叫手下不杀朱棣并不是蠢,是他太骄狂,朱棣之前的几个藩王平定是那么顺利,让他觉得平定朱棣也是轻而易举。他不但要当皇帝,还要做明君、贤君,他不愿意背上杀亲的罪名。命令下过之后,估计他本人也忘了,下面的人也不敢明说。难道你会对皇帝说:“你娃儿瞎下命令,杖那么难打还不是你叫别杀朱棣造成的。”

  58. nan says:

    历史固然有规律可循,但也是充满偶然的。偶然中有规律,规律中有偶然。这两者并不矛盾。就好像现在的混沌理论,一个球撞到另外两个球时,只要有极小的变化,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历史也会受到这种影响。完全否认偶然,才是不客观的态度。

  59. suiyueruyan says:

  60. 盛庸 says:

    31楼傻吧。。。你也说了夏季多南风,,,靖难打了。。3年欸

  61. Jan Grant says:

    同样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同样是少年天子,后来的嘉靖帝,后来的康熙帝,与建文帝的弱智有天壤之别,藩王明目张胆造反已经三年多,谋逆大罪,却不准手下名将干掉朱棣,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赌注就是自己的姓命。建文帝自己作死,无话可说。

  62. 万历 says:

    原来咱们家还有这档子事啊

  63. 匿名 says:

    。。朱棣不能杀可以生擒啊。。。我去 看得急死我了

  64.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

  65.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得来的

  66.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得来的,大家想一想我说的对不对

  67. 朱棣 says:

    是呀,我也同意5楼。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有防弹衣呀。是我侄皇帝逼我反呀。

  68. 匿名 says:

    要想获得那无上的荣光,就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军事政治天赋,但仍然走得无比艰难

  69. 匿名 says:

    “是的,你是对的,我们没有退路了。”

  70. 匿名 says:

    朱元璋是怎么对韩林儿的,允文只是做个表面叔侄而已,奈何武将揣摩不透圣意当真了,真要砍死了朱棣,允文他应该会乐着笑吧。 至于逼反什么的,不削藩未必就不反了,因为这是没有发生的事,讨论也没有意义。

  71. YF says:

    只有我一人觉得年代错了吗?如果是1341年。朱八八还没有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孙子和儿子打来打去吗?

  72. 匿名 says:

    朱家劣根性

  73. 匿名 says:

    朱允炆简直是头猪

  74. 匿名 says:

    朱允炆一即位就对什么也没干的藩王动手,也没顾及啥情面啊,到决定生死关头,倒开始担心起名声来了

  75. 匿名 says:

    你们好!

  76. 匿名 says:

    允文小朋友只是政治经验不足啊,别骂他好不好……

  77. 反水仔 says:

    还可以

  78. 伟大的努比斯 says:

    三个疑点:
    1、建文帝是不是真的傻?于千里之外取敌将首级没有听说过吗?还下令不能杀死只能活捉,你以为过家家吗?那是数十万人中抓人好比海底捞针。
    2、关键时刻总有怪风相助,朱棣和风婆婆是邻居吧?
    3、道衍和尚有问题,估计他懂得法术!

  79. 匿名 says:

    我都替建文帝着急,何不私密谕,杀死朱棣的将领,给予子孙万代富贵

  80. 明朝往事 says:

    都逼死那么多藩王了,想必这个“勿使朕有杀叔之名”只是让将士们见到朱棣直接打死,变成战损,别让建文帝亲手处决

  81. 状元 says:

    我都替建文帝着急,何不私密谕,杀死朱棣的将领,给予子孙万代富贵

  82. 鹏飞 says:

    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祈祷祈福许愿

  83. jgdsg says:

    erat

  84. 恶心人 says:

    朱棣是风神吗

  85. zhou says:

    其实天气因素很大,当年忽必烈2次征伐日本,要不是神风相助,单凭镰仓幕府的军队,那能打败元军吗,蒙古军自征伐以来,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在被征服者眼中,蒙古军简直是魔鬼的化身,地狱的使者,天生就是要将死亡带给他们所希望施加的地方。所以,二战后期日本才有以神风命名的敢死队。足见,天气的厉害。其实很多英雄豪杰都是死于不起眼的战场,能够在乱世侥幸的英雄,除了出类拔萃的才能外,还得有星辰之外的好运气,也就是说,在角逐中死亡的并非都是笨蛋,成功者也并非都是能力范,他们只不过是幸运儿。刘邦刘秀朱元璋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弱,假如他们的对手是孙权刘备司马懿朱温李存勖郭威拓跋焘高欢宇文泰刘裕慕容垂这样的高手,天下是否一同,那就未可知也了!

  86. 哈哈 says:

    每一篇章说的是皇帝,可除了前三位皇帝,到了后面基本说大臣,皇帝已经逐步被淡化了。其实谁当皇帝都已成故土。只有节气,信仰才是永恒的,这些往往体现在臣工身上,比如于谦,王明阳,杨继盛,卢象升等。

  87. 永乐大帝 says:

    朱棣篡权,对错难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建文帝执政才四年,很难看出他的能力,难说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过朱棣后来的子孙一个比一个不是当皇帝的料!不知道这是否是上天的惩罚!好

  88. 啦啦啦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89.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0. 宫之奇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1. 宫奇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2. 爱国者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3. 匿名 says:

    上面说建文三年十二月是公元1341, 下面建文三年又成了1403了?

  94. 当年明月 says:

    我写的书怎么在这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