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四章 建文帝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朱允炆篇

  【建文的憂慮】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逝世時很是安心,因為他認為朱允炆一定能夠繼承他的意願,將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個安心的人走了,卻留下了一個憂慮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從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終於可以獨自處理政事了,但這個年僅21 歲的少年驚奇的發現,他仍然看不到太陽,因為有九個人的身影又籠罩到了他的頭上。

  這九個人就是朱元璋的九個兒子,從東北到西北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

  如果說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麼這九個人就是保衛大地主的地主武裝。

  朱元璋在全國各地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孫子為王,這些特殊的人被稱為藩王,他們有自己的王府和軍隊,每個王都有三個護衛,但請注意,這三個護衛不是指三個人。

  所謂護衛是一個總稱,護衛的人數從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不等,這樣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們的軍事實力。

  上面那句話的關鍵所在就是不等,按照這個規定,藩王所能擁有的軍力是九千人到伍萬七千人,而在實踐中,藩王們都傾向於選擇後一個數字,槍杆子里出政權,就算不要政權,多養點打手保鏢看家護院也是好的。

  按說這個數字其實也不多,區區五萬多人,自然干不過中央。

  可見朱元璋在安排軍隊建制時是有所考慮的,但事情往往壞就壞在例外這個詞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這九個人的某幾個。他們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為他們負擔著更為繁重的任務——守護邊界。

  他們的防區我們已經介紹過了,這九個武裝地主就如同九大軍區,分別負擔著不同的任務,其中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有十餘萬軍隊,可謂兵勢強大,但這二位還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認的打仗第一強人是寧王,此人「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看似兵力沒有燕王和晉王多,但他手下卻有一支當年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

  這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可以說是明軍中的國際縱隊,全部由蒙古人組成,戰鬥力極強。可能有人要問,為何這些蒙古人甘心給明朝打工。

  其實這個答案也很簡單,因為明朝按時發放工資,這些外援們吃飽飯還能去娛樂場所休閑一下,而北元卻是經常打白條,打仗前許願搶到的戰利品歸個人所有,結果往往搶回來就要先交集體,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這就是明顯的賠本買賣了,拚死搶了點東西回來,還要交公,萬一死掉了估計還沒有人管埋。確實不如給明朝當公務員,按月拿錢還有福利保障,無數的蒙古人就是被這種政策吸引過來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誠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另外寧王本人也是極為兇橫,據說他每次打仗都領頭衝鋒,活像第一滴血里的蘭博,殺人不眨眼,砍頭如切菜,連燕王這樣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讓三分。

  這幾位鎮守邊界的武裝地主還經常搞聯合軍事演習,動不動就是十幾萬人在邊界動刀動槍,喊殺衝天,一旦有這樣的動靜,北元游擊隊就會立刻轉入地下鬥爭。

  其實這些喊殺聲驚動的不只是北元,還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來,這是一種示威。

  該採取點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個好人,在他十五歲的時候,父親朱標患重病,朱允炆盡心伺候。他的孝順並沒有感動上天,挽留住朱標的性命。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將他的三個年級還小的弟弟接來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簡單,他不想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樣去承受失去父親的痛苦,他知道他們需要的是親情。

  那年,他才十五歲。

  除此之外,他還擔任了朱元璋的護理工作,由於朱元璋脾氣本來就不好,伺候他的人總是擔心掉腦袋,朱允炆主動承擔了責任,他親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離開這個世界。他盡到了一個好兒子和好孫子的責任。

  他也是一個早熟的少年,當然促使他早熟的並不只是父親的早逝,還有他的那些叔叔們。

  讓朱允炆記憶猶新的有這樣兩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師出了一道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求學生們對出下聯,學生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好學生朱允炆,另一個是社會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對,卻對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雖然勉強對得上,卻是不雅,而此時社會青年朱棣卻靈感突發,脫口而出:日照龍鱗萬點金。

  這句不但對得工整,還突出了一個龍字,確是絕對。朱元璋很高興,表揚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時機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這能耐而已。

  朱允炆雖然還小,但卻明白那個眼神的意義。

  另一次就嚴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學後,正巧遇上社會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無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後背,說道:沒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兒乃有今日)

  朱棣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是大不敬,大概類似今天學校門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學生搶劫。

  朱允炆也沒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時不知所措,慌了手腳,正在這時,朱元璋老師過來了,他看見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罵了朱棣一頓,此時朱允炆的反應卻十分耐人尋味。

  他不但沒有向朱元璋告狀,反而幫朱棣說話,向朱元璋表示這是他們叔侄倆鬧著玩的。朱元璋這才沒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應。這是皇室子孫在複雜環境下的一種天賦,但在我看來,這種天賦似乎是一種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裡,朱棣是一個好兒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裡,朱棣是一個壞叔叔。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們前面所說,朱棣本來就有兩張臉,一張是給父親看的,一張是給侄子看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那次歷史上有名的對話。

  朱元璋在解決了良弓和走狗的問題後,曾不無得意地對朱允炆說:「我安排你的幾個叔叔為你守護邊界,站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裡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卻沒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這是一個機會,有些話遲早要說,就趁現在這個機會說出來吧。

  朱允炆抬起頭,用憂慮的口氣說出了朱元璋萬想不到的話:

  「外敵入侵,由叔叔們來對付,如果叔叔們要有異心,我怎麼對付他們呢?」

  一生運籌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這個問題問呆了,難道自己的兒子還不能相信嗎,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說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話:「你的意思呢?」

  這下輪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來,要靠我還用得著問你老人家么,這爺孫倆被這個問題弄得疲於應付,但問題還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用做論文的精神列出五點來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用德來爭取他們的心,然後用禮來約束他們的行為,再不行就削減他們的屬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於謀略計算的朱元璋聽到這個計劃後,也不由得開口稱讚:「很好,沒有更好的選擇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興,他的判斷告訴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夠解決這個隱憂,但事情真的會如他所想般順利嗎,有沒有什麼漏洞呢?

  事實證明確實有一個漏洞,今天我們回頭來看這段經典的對話,就會發現兩個人說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斷沒有錯,確實沒有比朱允炆所說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據史料記載,由於他的頭型不好,朱元璋曾經十分不喜歡他,但朱元璋慢慢發現,這個孩子十分聰明,背書十分在行,便對他另眼相看,最後立為繼承人。

  這裡也說明一下能力的問題,在我小時候,我鄰居家有個小孩,才五歲就會幫家裡打醬油,居然還會討價還價,時人皆嘆之,因為每次打醬油都能幫家裡省一毛錢,被譽為奇才,十幾年後,我偶然聽人說起他待業在家,找不到工作,不過仍然去買醬油,唯一的區別是副食店的老闆再也不肯跟他討價還價了。

  打醬油只是個比方,這裡主要是說明讀書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書讀得好,不代表事情能處理得好,能列出計劃,不代表能夠執行計劃。

  其實朱元璋也並沒有把這個複雜的問題拋給毫無經驗的孫子,他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幫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員有三個人,他們也成為後來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個人】

  洪武年間,朱元璋曾帶著幾分神秘感,告訴已經被確認為繼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為他選擇了一個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過於傲氣,所以現在還不能用他,要壓制他一下,將來才能夠成大氣。然後他說出了這個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應該從朱元璋的話中吸取教訓,一般領導提拔你之前總是要打壓一下的,所謂磨練就是這樣來的,千萬不要為此和領導鬧意見,否則就真有可能一輩子壓制下去了。

  說來倒也滑稽,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錯殺的方克勤之子,殺其父而用其子,不知這算不算也是對方孝孺的一種壓制。

  方孝孺自小熟讀經書,為人稱道,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但讓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聲很大,老師又在朝中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兩次向朱元璋推薦自己,卻一直沒有得到任用。

  我們知道原因,但當時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這樣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見,領導的想法確實是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訴朱允炆,方孝孺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會效忠於你,並能為你治理國家,開創太平盛世。

  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

  【第二個人】

  洪武年間,京城裡的謹身殿由於沒有安裝避雷針,被雷給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個安全宣傳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氣變化,修好完事,但在當年,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認為是上天發怒了,便決定去禱廟祭祀,他大概是認為自己確實幹了不少錯事,所以這次祭祀他挑選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選條件是極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內(含九年)沒有過任何過失的,這在洪武朝可真是難過登天了。那個時候,官員能保住腦袋就不錯了,你就是沒錯,說不準老朱也能給你挑出錯來。這麼看來,能符合要求者還真是需要一顆純潔的心靈,至少對老朱純潔。

  雖然不多,卻也不是沒有,齊德就是其中一個,他因為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並記在心中,祭祀完畢後,朱元璋親自為齊德改名為泰,從此齊泰這個名字成為了他一生的代號。

  此人是個文人,雖未帶兵,卻被任命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單獨面試,詢問邊界將領的名字,齊泰不慌不忙,從東說到西,從南說到北,毫無遺漏,得了滿分。之後又問各地的形勢,齊泰這次沒有說話,從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冊,上面的記載十分詳細。朱元璋十分驚訝,大為欣賞。

  要知道,這次面試是突然性的,齊泰並未預先做準備,說明這位仁兄確實是把這些玩意當書來背的,還寫成小冊子,隨走隨看,其用功之熱情勝似今日在公交車上背單詞的四級考生。

  他也將成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個人】

  這個人比較特殊,他從入朝為官時起就是朱允炆的死黨,此人就是黃子澄。

  黃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他一鳴驚人,在當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獲得會元的稱號,後被選拔為東宮伴讀,這是一個前途遠大的工作,因為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能夠得到這個職位可見其學問之深。

  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發生更是加深了他與朱允炆之間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東閣門外唉聲嘆氣,正好被經過此地的黃子澄看見,他便上前問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說了實話,他擔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們,萬一將來要造反可怎麼辦才好。沒想到黃子澄聽後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擔心,他說:「諸王的兵力只能用來自保而已,如果他們敢造反,朝廷發兵攻擊他們,一定能夠取勝!」然後他又列舉了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故事來鼓勵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亂一定會被平定。

  朱允炆聽見這些話,頓時大感安慰,他把這些話記在心中,並感謝黃子澄為他指出了一條金光大道。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脫離實際以古論今的例子,試問周亞夫在何處,你黃子澄能帶兵打仗嗎?

  總結以上三人,有幾個共同特點,都是飽讀詩書,都是文人,都有遠大理想,都是書獃子。

  書生誤國,並非虛言啊!

  建文帝登基後,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為翰林侍講,並提升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翰林學士,這三個書生就此成為建文帝的智囊團。

  當朱允炆正式成為皇帝後,他找到了黃子澄,問了他一個問題:「先生,你還記得當年東閣門所說的話嗎?」

  黃子澄肅然回答道:「從不敢忘記!」

  那就動手吧,朱棣遲早要反,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我的判斷沒有錯,他一定會造反的!

下一章:
上一章:

97 條評論 發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四章 建文帝」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這觀念不錯

  2. 春暖花開 says:

    呵呵呵,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3. 58185562 says:

    最後一段,建文眼光還是犀利的

  4. 匿名 says:

    沒。她

  5. 當年明月 says:

    這個網站不錯。

  6. 儲君 says:

    通過大白話學歷史輕鬆有趣,贊

  7. 張居正 says:

    並非是方孝儒他們無用,而是他們的對手朱棣太強大,他應是除了朱元璋外第二強大的人了吧

  8. 不問朝政多年 says:

    建文帝是個想做事,也是個敢做事的人,可惜他不是個會做事的人,他不懂得隱忍,或者說不懂得判斷出手的時機。朱元璋留了三個書生做他的左膀右臂,想靠這幾雙手擎住大明這片天,實在過於一廂情願了。一如他當年廢除宰相、制定那一系列具細卻無實效的制度以及直接傳位於孫子的做法一樣,都是一種「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盲目自信下產生的一廂情願。

  9. 朱棣 says:

    不錯不錯,很好的網站

  10. 朱五四 says:

    書生誤國啊

  11. 朱元璋 says:

    都他娘的別吵 老子要睡覺

  12. 申時行 says:

    沒經驗,真可怕

  13. 朱標 says:

    唉~我才是主角啊

  14. 華得孫 says:

    又被抓住個把柄

  15. says:

    黃子澄和李景隆真不愧為朱棣打下這座江山的第一功臣,還有,建文應該多搞點綠化,不信看後邊,我早就讀完這個啦。

  16. 明史 says:

    朱元璋要要是在給建文帝安排兩個能打的武將就好了。

  17. 朱重八 says:

    建文太過年輕稚嫩 朱元璋太過自負 朱棣只是為了自保 他有野心 但不想耗費精力拿命豁出去 老和尚太嘮叨 造反
    被逼無奈 並不是書生誤國 領導給的標杆 哪是書獃子能做到的

  18. 13 says:

    其實朱允炆生在這個帝王之家就是他最大的悲哀!還有他的城府其實也是很深的,就看他主動去服侍朱元璋哪裡就可以看出!朱棣確實是太強了,朱允炆還太嫩了!!!

  19. 56526 says:

    3個書生和1個皇帝誰親身打仗過?怎麼會是身經百戰朱棣的對手?讓他們治理天下,他們行。但是他們都沒有親身上過戰場,兵書看的再多,能打的過從小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經名將指點的朱棣嗎?想想都不可能。3個書生並不是無能,他們3個只是沒有經驗,只能說生不逢時了。

  20. j says:

    kj

  21. 吾本頑石卧世間 says:

    朱允炆不適合當皇帝。謀士謀劃,大將執行,皇帝才是決策者。如果臣子比皇帝高明,幹嘛還要你當皇帝?

  22. 海瑞 says:

    我什麼時候才會出場呢

  23. wind says:

    書生誤國,因人而異。君意不思蜀乃孔明之過也。昔時明月今時亮,墜入成敗論英雄。

  24. says:

    建文還太嫩了、

  25. 西瓜 says:

    文官談論戰爭只是「紙上談兵」

  26. flkj says:

    最害怕的就是內訌

  27. 星空 says:

    實踐、實戰方出真知~~

  28. 軒、 says:

    頂他

  29. liubr says:

    看了一遍穿越時空的愛戀來看此書,突然覺得百感交集,電視劇終歸還是電視劇,朱允炆不可能是劇里那個痴情的小王子,朱棣也不可能是劇里那個開始和允文關係甚好,後來還放他走了的慈愛的叔叔……

  30. 胡楊漫天 says:

    懦弱的人怎能成大事,當個言官還可以。

  31. 藍色三葉草 says:

    我支持朱棣!朱元璋我覺得挺可憐的

  32. 愛阿浩的人 says:

    朱棣長得像朱重八是不是很醜啊

  33. 慢崗村的 says:

    我最喜歡的敘事語言,很有讀頭。

  34. 書生 says:

    我好歹可以發表發表評論吧,二樓,蝦米叫百無一用是書生!!

  35. 朋億 says:

    東方花園郭徐村仄;才,小姐妹v型接觸面積必須

  36. 姚廣孝 says:

    我就要出場了!哈哈!

  37. 阿水 says:

    誰說朱元璋沒有給朱允炆留下有用的人才,解縉不是?耿炳文不是?很多在建文時期沒名氣的人在成祖時期反倒盡顯才華,難道不能說明建文其實不會用人?反倒是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是建文自己提拔的,這就是他的眼光…..

  38. 匿名 says:

    22樓的,到第5部第2章你出場

  39. 百撕不得騎姐 says:

    34樓 百無一用是書生 是說 你還有九十九用

  40. d says:

    hao

  41. 天啊 says:

    無語

  42. 馬哥 says:

    都是,人才啊。中國之棟樑

  43. 曹操 says:

    我看的都害怕了,老朱也太狠了吧!未成年人最好別看!

  44. 一點點來 says:

    人永遠是不確定因素最多的對象

  45. 朱元璋認識我 says:

    書生誤國。。多麼痛的領悟!

  46. 冷月邊關 says:

    下手是下手了,不夠狠,一步到位

  47. 123321 says: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48. 朱元璋 says:

    歷史還是蠻好看的

  49. 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 says:

    是非成敗,亦如過眼煙雲!

  50. says: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51. 掐死小日本 says:

    英雄的結局就是賤!

  52. 明石頭 says:

    其實朱棣的隱忍、剛毅、兩面三刀是現代男的該學習的

  53. 學者 says: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54. 明朝遺民 says:

    說朱元璋丑的,那是被滿清韃子給黑的。老朱家基因很好的。

  55. 大魏國 says:

    人物對比鮮明

  56. 朱老四 says:

    書生誤國,天助我也

  57. 徐階 says:

    沒想到先前朝政如此,後來嚴嵩嚴世蕃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58.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ays:

    I think that”書生誤國”is a very good phrase. I hate the education in China!The things we should study isn’t just ‘retell,retell,and retell’?The poor student ‘Zhu Yunwen’has killed by retell,isn’t it?Our country will killed by retell! Let’s make a big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help students to make a happiness life forever! Beat the P.R.C!

  59.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ays:

    Beat the P.R.C and remake our imagine country,remake the stron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60. 史盲 says:

    紙上談兵終不敵實踐出真知

  61. 百里屠蘇 says:

    當初把我召進去就好啦。語文學霸加上武術特長生,建文何愁怕造反!

  62. 朱百六 says:

    孫子,建文帝是個想做事,也是個敢做事的人,可惜他不是個會做事的人,他不懂得隱忍,或者說不懂得判斷出手的時機。朱元璋留了三個書生做他的左膀右臂,想靠這幾雙手擎住大明這片天,實在過於一廂情願了。一如他當年廢除宰相、制定那一系列具細卻無實效的制度以及直接傳位於孫子的做法一樣,都是一種「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盲目自信下產生的一廂情願。

  63. 9994565478 says:

    32321n sjdjn oanwlkn enmemclsjnf

  64. mk says:

    朱允炆還是挺聰明的

  65. 王守仁 says:

    怎們還沒出場

  66. 姚廣孝 says:

    一展平生之所學,足矣!還不是我的功勞?

  67. 朱標 says:

    看咱這面兒

  68. Jan Grant says:

    其實,安排自己八個兒子守衛邊疆的同時,像馮勝,傅有德,周德興,以及在捕魚兒海立下大功的王弼都是可以留下的,年紀,經驗資歷都在那裡,可以不授予兵權,安排地位崇高的虛職,這樣可以保留與邊界諸王相互制衡的儲備力量,一旦天下有變,隨時可以應對。以朱元璋之精明,安排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毫無實戰經驗的讀書人作為建文帝的班底,雖說也有文人帶兵成功的例子,如王守仁,如後世的曾國藩。但與後者不同的是,此三人徒有學問與忠心,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太欠缺。建文帝是一個好人,稚子何辜,不幸生在帝王家!!

  69. 63222221 says:

    e
    2

  70. 匿名 says:

    如果是朱元章 能用好這三人

  71. 名將 says:

    誰叫朱元璋把名將全乾完了

  72. 朱元璋 says:

    不是我不愛你們,幫我打天下的兄弟們,不是我嗜殺戮,更不是我心不軟,不是我不念舊情,也不是我不明白,都是歷史告訴我,如果我不這樣做,你們也不容我,我不是我,我只是那個座位上的人,是這個人要殺你們,換做你,你在那位置上比我還兇狠,比我更殘酷,比我更狠毒,我們都死了,我們都完成了我們的彼此的任務。後面的事由後人去做,我說的也不一定對,本來我的意思是讓孫子來做,可兒子們不聽呀,至於後來的事。我不知道了,到後來我的明帝國消解了,遠不是我設計的時間,哎,問世間誰能左右,我朱大能耐都關不了,不管了。

  73. 匿名 says:

    古代的昏君都好傻,明明能聽懂是非,卻偏偏要聽奸臣的話。

  74. says:

    e

  75. 朱元璋 says:

    我應該先退位、去做太上皇,讓孫子早做3-5年皇帝,把這個社會青年兒子朱棣解決好,讓他死心踏地扶持皇孫。

  76. 匿名 says:

    把明朝寫的太簡略了

  77. 白水 says:

    先發制人?後發可乎?太難講究了。

  78. 匿名 says:

    書生嘛,本事不夠,骨氣還是夠的,比如那個被誅十族的方孝孺。

  79. 匿名 says:

    遲早要反?或許有的罪名全部都施加給了諸王?我是朱棣粉

  80. 匿名 says:

    黃子澄估計把自己當亞夫或者當齊泰是亞了。雖無亞夫之能,但還是有力挽狂瀾的人,只怨建文帝不懂無親莫過帝王家

  81. 匿名 says:

  82. 匿名 says:

    58樓腦子有問題?不珍惜當下的時光,怎麼還有這種極端思想?孤兒?現在中國的教育有多好你不知道?憑著自己空虛的大腦說話?還是怎麼?

  83. 5522 says:

    58樓腦子有問題?不珍惜當下的時光,怎麼還有這種極端思想?孤兒?現在中國的教育有多好你不知道?憑著自己空虛的大腦說話?還是怎麼?

  84. 1188 says:

    由於沒有安裝避雷針,被雷給劈了

  85. 鵬飛 says:

    祈禱祈福許願

  86. 深淵 says:

    58樓想造反嗎?

  87. 匿名,怕了無腦吹國的腦殘粉了,比如8283樓 says:

    對中國教育我不想遑論什麼,單看看中國人均讀書本數就知道有多低了,這可不是人均GDP有理由低,每人多讀幾本書這麼簡單的事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可不要跟我說中國人都是天才不用多讀書就能有自己的思想,也不要跟我說大家工作忙,以色列日本韓國工作不忙?日本韓國算是工作壓力最大的國家之一了。中國教育只是表面上厲害(PISA英語分數比美國人都高)單單看高科技領域中國不是被卡脖子了嗎?有些東西就是過不去。不想跟小粉紅互噴,不過因為這個造反就是三觀不正了。

  88. 同上 says:

    君不見清華的線性代數課本都改用(注意不是一直用)國外的了,清華學生表示除了語言障礙,看懂了之後就覺得比國內編的好,這說明我們國家有些(注意不是全部)所謂專家學者編書非為傳道受業解惑,而為了金錢榮譽,要命的是這種課本都曾進過top2的T大。一個國家如果老師都開始追名逐利,這個國家的教育一定有危險。某些小粉紅怕是要罵Tsinghua「牧羊犬、有什麼資格當TOP2,花粉怎麼不去給美國人當狗」之類的了吧,為什麼不反思一下然後積極改正呢?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所謂崇洋媚外也不全怪(不是不怪)國人,畢竟有時候部分(不是全部)國貨真的經不起推敲,人家選擇更好的是人家的權利。

  89. 2貨 says:

    上台先拿自家叔叔開刀和曹丕先滅自家弟兄有啥區別,被滅國情理之中!

  90. 岡一 says: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話撙節的凈瓶

  91. 匿名 says:

    風吹馬尾千條線
    雨打棠花萬點妝

  92. m says:

    他們也就讀讀書,沒有一個打過仗,理論再好沒實戰過也沒p用

  93. 中華魂 says:

    建文帝是個想做事,也是個敢做事的人,可惜他不是個會做事的人,他不懂得隱忍,或者說不懂得判斷出手的時機。朱元璋留了三個書生做他的左膀右臂,想靠這幾雙手擎住大明這片天,實在過於一廂情願了。一如他當年廢除宰相、制定那一系列具細卻無實效的制度以及直接傳位於孫子的做法一樣,都是一種「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盲目自信下產生的一廂情願。

  94. 躍動風塵 says:

    嘉靖才牛好吧煉丹煉到死

  95. 朱老四 says:

    別叫不要讓我父皇知道了

  96. 橙子 says:

    朱允炆聰明是聰明,不過他沒有經過戰火洗禮,也沒受過別人的冷漠白眼,痛苦磨難都是形成一個人堅韌性格的重要的東西,偏偏他一生下就皇太孫,哪裡能收半點委屈,性格還有經驗這塊肯定比不過受過磨礪的朱棣,不過有句古話說的好,智者必有一失,,,,老朱還不如一開始把皇位傳給朱棣,哎,但是朱允炆不做皇帝怕是也逃不過叔叔的忌憚,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不過轉眼一想,老朱是不是殺太重了,後面的子孫除了朱棣,其餘都基本都短命而死(基本三十多以及四十左右就掛了),就連活到五十歲都是奢侈了。

  97. ming Chao na xie shier says:

    可以點對左上面的一個角上面,那邊全是那個歷史小說。
    /’ ‘\
    \–/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