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
朱厚照走到了終點,但正德年間另一位傳奇人物的人生卻還在繼續著,王守仁仍然在續寫著他的輝煌。
叛亂平定了,俘虜交上去了,閻王小鬼也打發走了,到此應該算是功德圓滿。王大人也終於可以歇歇了,正在這個時候,張永來了,不過這次他是來要一樣東西的。
他要的,就是寧王的那本賬本。
張公公在朝廷中是有很多敵人的,平時就打得你死我活,現在天賜良機,拿著這本帳本,還怕整不死人嗎?
在他看來,王守仁算是他的人,於情於理都會給他的。
然而王守仁的回答卻實在出人意料:
「我燒掉了。」
張永的眼睛當時就直了。
面對著怒火中燒的張永,王守仁平靜地說出了他的理由:
「叛亂已平,無謂再動兵戈,就到此為止吧。」
張永發現自己很難理解王守仁,他不要錢,不要官,不但不願落井下石,連自己的封賞也不要,為了那些平凡的芸芸眾生,他甘願功成身退,拱手讓人。
這個世上竟然有這樣的人啊!
一聲嘆息之後,張永走了,走得心服口服。
一切都結束了,世界也清靜了。經歷了人生最大一場風波的王守仁,終於獲得了片刻的安寧。
當然,只是片刻而已,因為像他這樣的人,不惹麻煩自然有麻煩來找他。
這次找他麻煩的人,來頭更大。
嘉靖元年(1522),新登基的皇帝看到王守仁的功績,讚歎有加,決定把他應得的榮譽還給他,還當眾發了脾氣:
「這樣的人才,為什麼放在外面,即刻調他入京辦事!」
然而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道命令卻遲遲得不到執行,拖到最後,皇帝連催了幾次,吏部才搞出一個莫名其妙的結果——調南京兵部尚書。
皇帝都說要他入京了,吏部吃了豹子膽,敢不執行?
吏部確實沒有執行皇帝的命令,但他們也沒有抗命,因為他們執行的,是另一個人的命令。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個人比皇帝厲害。
因為連當時的皇帝,都是這位仁兄一手擁立的。
此人就是我們的老朋友楊廷和,這次找王守仁麻煩的人正是他。
楊廷和大致上可以算是個好人(相對而言),雖然他也收收黑錢,徇徇私,但歸根結底他還是努力幹活的,朱厚照在外面玩的這幾年,沒有他在家拼死拼活地干,明朝這筆買賣早就歇業關門了。
但他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窄,很難容人。他和王守仁的老上級王瓊有著很深的矛盾,對於王守仁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手下留情。
對於這樣的一個結果,王守仁卻並不在意,對於一個視榮華為無物,置生死於度外的人來說,這算得上什麼呢?
他收拾東西,去了南京,接任兵部尚書。
歷史是神奇的,雖然對於楊廷和的惡整,王守仁並沒有反擊,但正德年間的著名定律——不能得罪王守仁,到了嘉靖年間竟然還是有用的。
楊廷和先生不會想到,他很快也要倒霉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雖然那件讓他倒霉的事王守仁並未參與,卻也與之有著莫大的關係。
那是以後的事了,楊廷和先生還得等一陣子,可是王守仁的不幸卻已就在眼前。
嘉靖元年(1522)二月,王守仁剛到南京,就得知他的父親王華去世了。
這位老先生前半輩子被王守仁折騰得夠嗆,後半輩子卻為他而自豪,含笑而去,也算是死得瞑目。
這件事情沉重地打擊了王守仁,他離任回家守孝,由於過於悲痛,還大病了一場。
正是這次打擊和那場大病,最終使他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父親的訓斥,格竹子的執著,劉瑾的廷杖,龍場的悲涼,悟道的喜悅,悲憤的逃亡,平叛的奮戰,如此多的官場風波,刀光劍影,幾起幾落,世上再也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擾亂他的心弦。
他終於可以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地搞他的哲學。
他雖然已經名滿天下,卻毫無架子,四處遊歷講學,無論是貧是富,只要前來聽講,他就以誠相待,即使這些人另有目的。
嘉靖元年(1522),一位泰州的商人來到了王守仁的家,和王守仁比起來,他只是個無名小卒,但奇怪的是,他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為這位仁兄的打扮實在驚人,據史料記載,他穿著奇裝異服,戴著一頂紙糊的帽子,手裡還拿著笏板,放在今天這打扮也不出奇,但在當時,就算是引領時代潮流了。
他就穿著這一身去見了王守仁,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他狂放的外表後面,其實隱藏著另一個目的,然而他沒有能夠騙過王守仁。
王守仁友善地接待了這個人,與他討論問題,招待他吃飯,他對王守仁的學識佩服得五體投地,便想拜入門下,王守仁答應了。
不久之後,他又換上了那套行頭,準備出去遊歷講學。
王守仁突然叫住了他,一改往日笑顏,極為冷淡地問他,為何要這種打扮。
回答依然是老一套,什麼破除理學陋規,講求心學真義之類。
王守仁靜靜地聽他說完,只用一句話就揭穿了他的偽裝:
「你不過是想出名而已。」(欲顯爾)
這人徹底呆住了,這確實是他的目的,在他出發前,唯恐身份太低,被人家瞧不起,希望利用王守仁來擴大名聲,所以想了這麼個餿主意來炒作自己。
這位仁兄還是太嫩了,要知道,王守仁先生看起來慈眉善目,卻是耍詐的老手,當年他老哥出來騙人的時候,估計書生同志還在穿開襠褲。
眼見花招被拆穿,也不好意思呆下去了,他拿出了自己最後的一絲尊嚴,向王守仁告別,準備回家。
王守仁卻叫住了他,對他說,他仍然是自己的學生,可以繼續留在這裡,而且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此人終於明白,所謂家世和出身,從來都不在王守仁的考慮範圍之內,他要做的,只是無私的傳道授業而已。
他收起了自己的所有偽裝,莊重地向王守仁跪拜行禮,就此洗心革面,一心向學。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王艮,他後來成為了王守仁最優秀的學生,並創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學派——泰州學派。(王艮是泰州人)
泰州學派是中國歷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啟蒙學派,它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反對束縛人性,引領了明朝後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此學派影響極大,精英輩出,主要傳人有王棟、徐樾、趙貞吉、何心隱等,這些人身份相差極大,如趙貞吉是朝廷高級官員,何心隱卻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經常鬧事,實在是五花八門,龍蛇混雜。
但這一派中影響最大的卻是另外兩個人,一個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啟蒙解放的先鋒」(官方評價),叫做李贄。
對於這位李贄先生,如果你沒有聽說過,那是不奇怪的,畢竟他不是娛樂圈的人,曝光率確實不高,但他在中國思想哲學史上的名聲實在是大得嚇人,這位仁兄還是一位傳奇人物,關於他的事情後面還要講,這裡就不多說了。
而另一個人更為特別,此人不是泰州學派的嫡傳弟子,只能算個插班生,但如果沒有這個人,明代的歷史將會改寫。
這個影響了歷史的人的名字,叫做徐階。
這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也是後面的主角人選,目前暫時留任候補休息。
【光芒】
王守仁是一個偉大的人。
他不嫌棄弟子,不挑剔門人,無論貧富貴賤,他都一視同仁,將自己幾十年之所學傾囊傳授,他虛心解答疑問,時刻檢討著自己的不足,沒有門戶之見,也不搞學術紛爭。
據我所知,能夠這樣做的,似乎只有兩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他四處講學,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征服了無數的人,心學的風潮逐漸興起,但他的這一舉動也惹來了麻煩。
官方權威的程朱理學家們終於無法容忍了,在他們看來,王守仁的「異端邪說」就如同洪水猛獸,會蕩滌一切規範與秩序,他們紛紛發起了攻擊。
寫文章的寫文章,寫奏摺的寫奏摺(很多人都是官),更絕的是,當時的中央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竟然把影射攻擊王守仁的話,當作考題拿來考試,真可謂空前絕後,舉世奇觀。
漫天風雨,罵聲不絕,總之一句話,欲除之而後快。
對於這一「盛況」,他的門人都十分氣憤,但王守仁卻只笑著說了一句話:
「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益?」
這不僅僅是一句回答,也是王守仁一生的註解。
他的這種態度打動了更多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已看到,在狂潮之中,王守仁依然屹立在那裡,泰然自若。
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
是的,前進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正如同王守仁的光芒,縱然歷經千年,飽經風雨,卻終將光耀於天下萬物之間。
嘉靖六年(1527)五月,天泉橋。
王守仁站在橋上,看著站在他眼前的錢德洪與王畿。
這兩個人是他的嫡傳弟子,也是他的心學傳人。他之所以此時召集他們前來,是因為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了。
不久之前,朝廷接到急報,兩廣地區發生了少數民族叛亂,十分棘手,兩廣總督姚鏌急得跳腳,卻又束手無策,萬般無奈之下,皇帝想到了王守仁。
於是王守仁先生又一次接到了救火隊員的工作,他被委任為左都御史,前往平叛。
此時他的身體已經很差了,經過長期征戰和常年奔波,他再也經不起折騰了。而且此時他已然成為了知名的哲學家,有很高的學術聲望,完全可以拒絕這個差事。
可是如果他拒絕,他就不是王守仁了,他的這一生就是為國為民活著的。王哲學家決定再次拿起武器,深入兩廣的深山老林去爬山溝。
但在此之前,他還有幾句必須要說的話。
錢德洪和王畿肅穆地看著老師,他們在等待著。
王守仁打破了沉默:
「我即將赴任,但此去必定再無返鄉之日,此刻即是永別之時,望你們用心於學,今後我不能再教你們了。」
錢德洪和王畿當即淚流滿面,馬上跪倒在地,連聲說道:
「老師哪裡話!老師哪裡話!」
王守仁卻笑著搖搖頭:
「生死之事,上天自有定數,我已五十有六,人生已然如此,別無牽掛,只是有一件事情還要交代。」
錢德洪和王畿停止了悲泣,抬起了頭。
「我死之後,心學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學,已經全部教給了你們,但心學之精髓,你們卻尚未領悟,我有四句話要傳給你們,畢生所學,皆在於此,你們要用心領會,將之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天地竟是如此之寧靜,大風拂過了空曠的天泉橋,在四周傳來的陣陣風聲中,王守仁高聲吟道: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錢德洪與王畿一言不發,摒氣凝神,記下了這四句話。
此即為所謂心學四決,流傳千古,至今不衰。
吟罷,王守仁仰首向天,大笑之間飄然離去: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嚎哭而來,歡笑而去,人生本當如此。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天泉論道,王守仁將他畢生的坎坷與智慧傳授給了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但是王守仁先生還不能光榮退休,因為他還要去山區剿匪。
王先生雖說是哲學家,但某些方面卻很像湘西的土匪,放下槍就是良民,拿起槍就是悍匪,一旦兵權在手,大軍待發,他就如同凶神惡煞附身,開始整頓所有部隊,嚴格操練。
這其實並不矛盾,因為王守仁很清楚,對於叛亂者,講解哲學是沒有用的,只有開展武裝鬥爭,槍杆子才是硬道理。
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過估計王守仁先生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對這場叛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起碼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到底有多大。
在聽到王守仁前來征討的消息後,領導叛亂的兩個首領當即達成了共識——投降。
王先生實在是名聲在外,他的光輝業跡、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聞,連深山老林里的少數民族也是聞名已久,叛亂者也就是想混口飯吃,犯不著和王先生作對,所以他們毫不遲疑地決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這二位首領倒還有個擔心,由於王先生之前的名聲不好(喜歡耍詐),他們兩個怕就算投了降,到時候王先生陰他們一下,翻臉不認人怎麼辦?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無疑,還是投降吧。
其實王守仁先生還是守信用的,只有對不講信義,玩弄陰謀的人,他才會痛下殺手,見到這二位首領後,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頓板子(教訓一下),就履行了諾言。
就這樣,朝廷折騰了幾年毫無辦法的兩廣之亂,王守仁先生老將出馬,立馬就解決了。
這件事情給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朝廷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但這最後的輝煌也燃盡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發作,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回家,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實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級審批,估計墳頭上都長草了,王守仁當機立斷,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之路。
但他終究沒有能夠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達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動了,這裡就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
在臨終之前,他的門人聚在他的身旁,問他還有什麼遺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
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游的我可以釣。
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
對於王守仁先生,我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段兩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來描述他,這是他應得的稱頌。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為神明,日日頂禮膜拜,那位東鄉平八郎大將就是他的忠實粉絲。
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
〖贊:
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聰明的選擇】
朱厚照死的時候,最忙的人是楊廷和。
公正地講,王守仁先生雖然是千古難得的聖賢,卻並非一個掌握時局的人物,他長期擔任中央下派幹部,基本不在京城混,這種編外人員實在說不上是朝廷重臣。在那些年中,真正支撐國家大局的人是楊廷和。
在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的那個深夜,當皇帝駕崩的消息傳來後,楊廷和並不悲痛,這並非是他對自己的學生毫無感情,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時間悲痛。
那個風雨欲來的夜裡,他會見了兩個驚慌失措的人,一個是谷大用,另一個是張永。
他們來的目的很簡單,只討論一個問題——誰當皇帝?
朱厚照兄實在是不夠意思,玩夠了拍屁股就走了,您倒是輕鬆了,可是苦了剩下來的兄弟們,這麼大個攤子,您倒是給留個接手的人啊!
由於玩得太厲害,朱皇上沒生孩子(哪來這工夫),可大明國不能沒有皇帝,這下子張永也慌了,他雖然手握大權,畢竟只是個太監,到底該怎麼辦,他也沒主意了,只能跑去找楊廷和。
相對於他們的慌亂,楊廷和先生卻是穩如泰山,面對著張永急切地目光,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兄終弟及,皇位自然有人接任。」
那麼這個接替皇位的人是誰呢?
「興獻王之子,憲宗皇帝之孫,孝宗皇帝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
張永和谷大用這才鬆了口氣。
請注意,以上說的不是四個人,而是一個人,畢竟人家是皇族,祖宗三代是都要說清楚的,要知道,當年為了查實劉備先生的中山靖王之後的地位,找出來的族譜長度堪與大學論文相比。
這個背負著四個身份的幸運兒,名叫朱厚熜。他就是明代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嘉靖皇帝。
此時的楊廷和自然十分喜歡這位他推舉的皇位繼承人,但在不久之後,他將會改變自己的看法,當然了,這畢竟是之後的事情。
而現在,看著神情放鬆,放心大膽準備官升一級的張永和谷大用,楊廷和卻板起了面孔:
「事情還沒了結。」
是的,正德年間的這一場大戲,還差最後的一幕才能完成。
而這最後一幕的主角,就是江彬先生,他解決了錢寧,但沒有能夠搞垮王守仁。
現在他將面對自己的新對手——楊廷和。
很快,楊廷和發布了命令,解散由朱厚照組建,由江彬操縱的團營,解除了他手中的武裝,然後他發布命令,由張永、郭勛等人控制京城防務,嚴禁任何軍隊調動。
很明顯,這是要動手了,京城很快就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流言蜚語四處亂飛,一貫驕橫的江彬也頓時亂了馬腳,慌作一團,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只能每天和同夥商量對策。
湊熱鬧的人似乎也不少,不久之後的一天,京軍都督張洪深夜突然到楊廷和的家裡,通報了一件事情。
「現在江彬那一幫人正在四處活動,他們可能要造反,首輔不可不防!」張洪用飽含憂慮的語氣提醒著楊廷和。
然而楊廷和卻不以為然:
「你不用怕江彬造反,而今天下大定,他以何造反?況且即使他想造反,他的部下也不會跟著他,你多慮了,在我看來,江彬絕不會反!」
張洪看著態度堅決的楊廷和,嘆了口氣,走了。在他背後為他送行的,是楊廷和那道意味深長的眼神。
他離開了楊廷和的府邸,卻沒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個人的住處——江彬。
這位張洪是江彬的心腹,他是奉命來打探消息的,得到了暫時無事的保證,江彬終於鬆了口氣。
與此同時,楊廷和卻叫來了內閣里的蔣冕和毛紀,準備擬定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
很快,江彬接到了一個通知,他獲邀參加一個儀式,原來宮裡要修工程,按照規定,必須先搞一個祭奠儀式(封建迷信害死人),他老兄也在被邀之列。
這在江彬看來,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所以他去了。
江彬先生這一輩子干過很多壞事,害過很多人,用惡貫滿盈來形容實在並不過分,現在終於到了還本付息的時候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帶著一大群隨從的江彬出了門,直奔皇宮而去,可是到了宮門口,護衛通知他,參加儀式,只能讓他單獨進去,閑雜人等不得入內。
江彬爭了一下,但涉及到程序規定,他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丟下了所有手下,隻身一人進了宮。
從這裡也著實可以看出,江彬先生實在不是個讀過書的人,要知道,這一招從古用到今,屢試不爽,是宮廷政變、殺人滅口、報仇雪恨的必備絕招,遠到呂后,近到朱棣,都是這一招的長期穩定用戶。
現在用戶名單上又多了一個名字——楊廷和。
江彬進了宮,行完了禮,正準備撤,張永卻突然攔住了他,說想請他吃飯。
張永的面子是不能不給的,江彬就跟著他去了,可飯局還沒見到,半路上突然跳出來了一個大臣,對江彬說你先別走,還有一道太后的旨意給你。
江彬雖然不讀書,卻也不是笨蛋,他看了看不懷好意的張永,然後又看著那位準備宣讀旨意的大臣,立刻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江彬畢竟是武將,他掙脫了張永的手,拔腿就跑,張永卻沒有追,只是冷冷地看著他離去的身影。
既然喜歡運動,那就讓你多跑會吧。
於是江彬先生就此開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次長跑。事實證明,江彬先生雖然經常幹壞事,但身體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他先是跑到了西安門,可是大門早已關閉。估計這位兄弟沒有學過撬鎖,爬牆的技術也不過關,一拍大腿,接著跑吧!
江彬選手的長跑素質真不是蓋的,全速奔跑之下,他很快就跑到了北安門(順時針方向),到了地方沒人給他掐表遞毛巾,卻有一群看門的太監等著他。
「江都督,你別再跑了,有旨意給你!」
江彬倒還頗有幽默感,一邊跑還一邊回了句:
「今天哪裡還有什麼旨意!」
於是新的一幕出現了,江彬在前面跑,一群太監在後面追,估計江先生也是跑累了,慢慢地被後面的太監選手們追上,於是大家一擁而上,終結了江彬先生企圖打破明代田徑紀錄的幻想。
不知道是太監們過於激動還是心理問題,據史料記載,江彬先生被抓後,身體沒受啥苦,鬍子卻被人扯了個乾淨。
正德年間的最後一個權奸就此這種喜劇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總體來說,表現得還是相當不錯的。
楊廷和終於解決了所有的對手,他確實驗證了當年丘浚的預言,此刻國家已經在他一人的掌握之中。
在正德皇帝去世的四十餘天里,大明帝國沒有皇帝,唯一說話算數的就是這位楊先生,他在皇室子孫中千挑萬選,終於找到了那個叫朱厚熜的人。
選擇這個人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他的血緣很近,而且據說很聰明,非常機靈。
其二是一個不大方便說出來的原因,這孩子當時只有十五歲,對於官場老手楊廷和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好控制的人。
楊廷和的前半生是十分順利的,他鬥倒了劉瑾,鬥倒了江彬,王守仁也被他整得夠嗆,老油條老狐狸這樣的詞語已經不足以形容他的智慧和狡詐。
但是這次他失算了,誰說年紀小就容易控制?要明白,聖人曾經說過: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三日,那個略顯羞澀的少年朱厚熜來到了京城,繼位成為了新的皇帝,改明年為嘉靖元年,是為嘉靖皇帝。
戰無不勝的楊廷和先生那輝煌的前景和未來就將斷送在他的手上。
下一章:第4部:粉飾太平 第一章 皇帝很脆弱
上一章:第3部:妖孽宮廷 第十九章 終結的歸宿
ji精彩
我真偉大!!!
偉大的王守仁
永遠記得他:王守仁!
王守仁,王陽明
拜陽明
難料蒼生,唉!
每個人的時間段都是安排好的,時間到了,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下場的……
王守仁,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嚎哭而來,歡笑而去,人生本當如此。我真心敬佩明月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王守義 是不是你兄弟
知行合一,千古絕論
作者真厲害,能把歷史寫的這麼精彩,我佩服你
沒點文化還真不行
正德皇帝沒有子嗣,笑話!性能力不行?宮裡三千佳麗不算,還喜歡采野花。精子成活率低?也許。但是正德皇帝沒有子嗣,大臣們怎麼不急啊?正德皇帝15歲登基,做了16年皇帝,古人結婚早,特別是皇族,正德皇帝如果20歲還沒有子嗣,大臣們不急,難道皇太后也不急?這又是一迷啊
有可能有生殖系統疾病導致沒有子嗣
王守仁的心學我的理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文章表面流暢詼諧,作者在背後積累多厚的底蘊和付出多大的艱辛啊!致敬!
20樓說的有理!聖賢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缺一不可
千年之內,唯此一人
「難道皇太后也不急?這又是一迷啊」不是不急,而是管不了啊,可觀朱厚照同學叛逆史,這位皇帝心裡比較健康,釣魚也不淫亂。看來朱家這一路皇帝都有遺傳病。這下換路了,該長一點了。
「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益?」 王守仁欲之最高境界,世寧靜而欲,不煩而欲。 一個人的寬容、給予、善良可以成就另一個人,心學的欲跟今天的心理學有點像。
力挺王守仁,楊廷和壞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
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游的我可以釣。
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
對於王守仁先生,我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段兩千多年以前的文字來描述他,這是他應得的稱頌。
他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為之驕傲的財富,他吹響了人性解放的號角,引領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傳千古,近代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從其中受益匪淺。
除了中國外,他的心學還漂洋過海,深刻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他本人也被奉為神明,日日頂禮膜拜,那位東鄉平八郎大將就是他的忠實粉絲。
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歷經坎坷,卻意志堅定,混跡官場,卻心繫百姓,他反對暴力和貪慾,堅信正義和良知。
〖贊:
王守仁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聖賢,當之無愧。〗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什麼?
一生朝拜陽明!!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君當作明成祖,臣應如王守仁!
王守仁被楊延利
整的
老師,雖然不是你親自授課,但是你的功績會遠揚,我以後找個機會幫你立個寺廟
「輝煌」是形容詞,「續寫著他的輝煌」和「最後的輝煌」是將形容詞誤用為名詞,希望名月可以避免。
不付出怎麼能收穫。 看來,我應該好好努力了,非哥,不要辜負了你以前的才華,特別是寫作的才華。
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這句寫得好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哎不是萬曆最長的
作者明顯有意抬高王守仁,說真的,這人在以前根本無甚知名度.
王守仁才是王道
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明月先生有誤 在位最長的是神宗萬曆皇帝在位48年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第二
字裡行間作者的確對王守仁推崇備至,可王守仁人性的光輝無可掩蓋
陽明之後;再無陽明。
三十八樓的孩紙,有本事你去跟老王比啊!
連老王的一根小指頭都不敵吧。
老王,
餘姚,東南最名邑,很自豪有王陽明,謝遷,孫燧,黃宗羲,駱尚志,孫如游這些前輩鄉賢。
王守仁,楊廷和,徐節,有一個來做國務院總理,我的國家將實現大治。
求同存異!守仁,將相才也!!
天下地上,唯我獨尊!
真心崇拜王守仁
四方英傑,各有異同,議論紛紛,多言何益!王守仁先生一生的寫照!
〖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
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游的我可以釣。
但是龍,我不知該怎麼辦啊!學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雲,可上九天!〗
作者有意褒王貶楊,只能說,呵呵
你們真的拿我沒辦法了嗎?嗯,沒人管我,太好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江彬是該還債了
大師就是大師 永遠支持王守仁
王大聖人!聖賢!頂禮膜拜!
這孫子不爭氣
王守仁,一個迷茫者
這麼偉大的人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為什麼呢?原因之一作者誇大了陽明先生的偉大,在史學家眼裡王先生實在不值得書寫。原因之二王先生真的偉大 他的心學很偉大,可是有人故意阻礙不讓我們知道了解偉大的王守仁和他的心學。
這麼偉大的人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為什麼呢?原因之一作者誇大了陽明先生的偉大,在史學家眼裡王先生實在不值得書寫。原因之二王先生真的偉大 他的心學很偉大,可是有人故意阻礙不讓我們知道了解偉大的王守仁和他的心學。
偉大,偉大的王守仁先生
其實楊廷和不壞,
他也就野心稍微大了那麼一點點而已,
但這一點點的野心卻讓他滅亡,
支持陽明,他的光輝不朽,精神不可磨滅。
爽
別誇我了,再誇我我爬出來嚇死你們。
嗯 永恆光明的信念 知行合一的坦蕩
明月說的是「統治時間最長」,別忘了萬曆前十年「皇帝」姓張
明月說的是「統治時間最長」,別忘了萬曆前十年有個姓張的「皇帝」
出來冒個泡
,
」江彬選手的長跑素質真不是蓋的,全速奔跑之下,他很快就跑到了北安門(順時針方向),到了地方沒人給他掐表遞毛巾,卻有一群看門的太監等著他。「
老皇城並無「北安門」,如果沿著城牆順時針跑,從西到北是地安門。
當時地安門就叫北安門
抓四人幫用的也是抓江彬的方法。
枯燥的史書,作者寫得這麼精彩,不容易啊
最好把其他朝代的歷史也這樣寫出來
相信大家都會愛上歷史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被人統治的天下。
領導總是高人一等,那要是凡夫俗子皆可成聖賢那還了得?
我領導誰?誰服從我?上面總是有一把刀,踩線一棍子過界就就 一刀
也許這也是我們的生活。
41樓你誤會作者的意思了,他說的是統治時間,萬曆在位的時間是明朝最長,但即位時年齡很小,真正掌權的時間不夠嘉靖的長。
活著,還是死去?
2樓你個死不要臉的,裝逼玩意兒。真以為自己是陽明啊
歷史是鏡子,可以從中得到許多寶貴的財富,用於現在,開創未來~
精彩啊!!超贊!!
亂世顯能臣。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楊廷和自掘墳墓!
抓四人幫用的也是抓江彬的方法!屢試不爽!
唯勇者,雖千萬人吾往矣,是為匹夫之勇;唯智者,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熟不知其為禍;為忠者,雖犯顏直諫,熟不知其為名;唯能者,雖日理千機,熟不知其為亂。雖勇、智、忠、能已難全矣,然既全而不為用著多矣!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能持之。能持之否?
在正德皇帝去世的四十餘天里,大明帝國沒有皇帝。
這也說明蒙古人的消息不靈通,皇帝死了都不知道,還愣在那裡幹嘛?這可是報仇的好機會!
可王大聖人貌似沒出多大名,是低調吧
陽明哥者,猛男也
王守仁王先生太酷了,這楊延和野心真大。。。
沒有三國演義我就不知道諸葛亮,沒有明朝那些事我就不知道王守仁。
張永發現自己很難理解王守仁,他不要錢,不要官,不但不願落井下石,連自己的封賞也不要,為了那些平凡的芸芸眾生,他甘願功成身退,拱手讓人。
帝王心術
讀了三章,最喜歡的是王守仁和于謙。
不以貌取人的,歐洲有還有一位叫耶穌,推薦諸位去了解一下!相信你們都會有感動!!!!!!
王守仁無愧四家稱號
明月講陽明先生的故事,真的看哭了
李楊盛產名臣啊
30幾樓那個在吐槽輝煌的是在搞笑嗎
歷史比電視劇更精彩。而政治遊戲卻不斷的在重演又重演
陽明先生永垂不朽
不是王守仁被作者誇大了,而是因為他的心學是純粹的唯心主義,在純粹(宣稱)唯物主義的政權下,是不可能受到客觀肯定和宣揚的。台灣就有陽明山,老蔣是很崇拜他的。
97樓那耶穌已經被神化了,人家那是信仰級的~~
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相通的
為什麼大陸教科書讀完我都不知道王守仁是誰。是當權者為了控制人民細想而選擇唯物主義放棄人性嗎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確實精彩!
樂見樓主寫一下謝安。有一朵大奇葩。2017.2.10
當然我的要求有點過分哈。2017.2.10
那些史書太嚴肅一股CCAV味如蠟。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陽明先生有啥缺點?
李贄在獄中寫了四本書,《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
王守仁,一生光明,讚歎,讚歎!
縱觀王守仁先生的一生,其人所建的功勛卓越,其人所立的言行已流傳後世,載入典籍,其人德堪稱眾人的典範,正所謂立言立德立功,唯王守仁一人而已。
感謝明月老師精彩講述,此書看了4遍,最好的歷史普及書籍。期待明月老師下一部作品
崇尚王守仁
孔、孟、朱、王 孔子、孟子、朱熹、王守仁
阿桑蠶絲
有一些不理解古人思想,既然皇帝沒有兒子,死後為什麼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自己就不能去做皇帝,如楊延和等,這些人更懂朝政,也有權力,為什麼要去找朱家後人
千古聖賢一守仁,至今遙拜陽明師
中學歷史書里明明就有,自己讀書不認真你怪誰呢
115樓書里有
奔跑吧,江彬。奇怪,最後怎麼是扯鬍子,不是撕名牌嗎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這個厲害
可惜啊,王陽明的心學在今天與馬列思想的唯物主義相悖,所以教科書上並沒有過多的區講述他。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位聖賢。可悲
作者說的是統治時間不是在位時間,萬曆有30年是不上朝的
說作者抬高王陽明的,以前沒有知名度的,先想一想知名度是怎麼來的吧
一生伏首拜陽明!
肉疼
今生定要去 陽明先生 墓前拜會
風蕭蕭兮易水寒,陽明一去兮不復還!
王先生yyds!!!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大明王朝1566正式拉開序幕!
明朝這些皇帝里,目前最親切的還真是朱厚照,而且看了好多觀點也確實偏向野史,能感受到他有智慧、有所圖、明事理、洒脫又率真,對於他的疑點實在太多,赫赫戰功被打壓到無人所知,離奇的肺病來的那麼突然,15歲即位又不上朝竟無子嗣,用武將和宦官做參謀……總之,這位鮮活的皇帝正是心之所向啊
歷史可以很有趣!十多年來,這才真正來讀,相見恨晚。2024.12.22
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