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

第5部:帝国飘摇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

所属目录: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

  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劲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分兵之后,李如松继续出发,很快他就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据王京仅四十里,名叫碧蹄馆。

  在这里,他终于看见了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很明显,这里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战场,而震耳的厮杀声告诉他,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兵冲了进去。

  冲进去后,才发现事情坏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样样地发出了捷报,事实上,他也确实打了胜仗,杀了人家几百口子,还不肯罢休,非要全歼不可,结果追着追着,追出问题来了。

  要知道,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军再怎么怕事,好歹也是大本营,有好几万人,你带三千多人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于是缓过劲来的日军开始稳住阵脚,发动反击,据史料记载,此时聚集在碧蹄馆的日军来源复杂,除第一军外,还有第四军、第六军、第八军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来的,全都跑来了(悉众而来)。

  由于之前日军表现过于疲软,查大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等到他砍过瘾,追够本,才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杀退一批,又来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围日军人数已达两万,查大受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冲右冲无法突围,派人求援也没指望,于是心一横,抱定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精神,带领士兵与日军殊死血战。

  就在这时,李如松冲进来了。

  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查大受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眼下这种环境,在兵法中基本属于“死地”,而他是李成梁的家丁,看着李如松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李如松的命也搭了进来,别说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阎王那里,也不好意思见李成梁。

  日军的反应也相当迅速,很快发现冲进来的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于是在短暂混乱后,便开始堵塞缺口,重组包围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军,李如松明白,自己这次是冲错了地方,一般说来,在目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围拢,突围出去,然后逃走。

  其二,与查大受合兵,寻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军。

  包围圈的缺口越来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间。

  在片刻犹豫之后,李如松做出了抉择——第三种抉择。

  李如松手持长刀,面对全军,发出了怒吼:

  “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身边所带的一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一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为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属的辽东铁骑部队。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器装备。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强的兵种。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120 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说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彪悍,基本上属于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说来,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发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的过去,打枪的不要。

  日军的预期计划是,一千人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预定地点,发起总攻。

  但事情的发展告诉他们,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军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没捞到几个人,已经憋了一肚子劲,碰到这股日军后,顿时精神焕发,下了重手穷追猛打,转瞬间日军灰飞烟灭,一千多人连个水漂都没打,眨眼就没有了。

  这回日军指挥官们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战且退,现在成了有战无退,更为严重的是,查大受明显不过瘾,又跟着追了过来,越过了马山馆,而此时日军的大部队还在碧蹄馆,尚未到位。

  无可奈何之下,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就在碧蹄馆设伏,攻击明军。

  于是当查大受赶到之时,他遇到的,是两万余名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日军。

  已经退无可退了,横下一条心的日军作战十分勇猛,查大受率军冲击多次,没能冲垮敌军,反而逐渐陷入包围,战斗进入僵持状态。

  事已至此,所谓诱敌深入、全歼明军之类的宏伟壮志,那是谈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这三千多人吃掉,已经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打得正热闹的时候,李如松来了。

  这下日军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个埋伏,挽回点面子,结果竟然捞到这么条大鱼,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位明军最高指挥官竟然只带了这么点人。

  小西行长顿时兴奋起来,他立即下令,方圆四十里内的日军,只要还能动弹,立即赶来会战,不得延误。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所有日军军官必亲临前线指挥,包括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总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长的部署下,日军发动了自入朝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并充分发扬其敢死精神,哪里的明军最显眼,最突出,就往哪里冲。

  不巧的是,在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这位仁兄实在过于强悍,虽被日军重重包围,却完全不当回事,带着铁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也似乎有点太欺负人了,于是日军集中兵力,对李如松实行合围。

  事后,李如松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曾用一个词形容过此时自己的环境——围匝数重。

  虽然说起来危险万分,但事实上,当时他倒很有几分闲庭信步的风度,据日本史料记载,李如松带领骑兵左右来回,几进几出,铁骑所到之处,日军无法抵挡,只能保持一段距离跟着他。所谓的包围,其实就是尾随。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太过嚣张,终究是要翻船的。

  正当李如松率军进进出出,旁若无人之时,一位神秘的日军将领出现了。

  这位日军将领出场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说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说是真金还是镀金,穿不穿得动,敢扛着这么一副招风的行头上战场,一般都是有两下子的。

  而之所以说这是个神秘的人,是因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主力,是日军第四军,该军以日本九州部队为主,九州是日本最穷困、民风最野蛮的地区,此地士兵大都作战顽强,凶残成性,是实实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测,此人很有可能是隶属于第四军的将领。

  虽说哪里来的讲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这人一上来,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导思想,带兵向李如松猛冲(博如松甚急),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号人,李如松毫无准备,身边部队被逐渐冲散,日军逐渐围拢,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李如柏和李宁正在李如松的两翼,发现事情不妙,便指挥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拢,但日军十分顽强,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紧急关头,还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将光荣殉职,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虽说在乱军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轻易地瞄准了这位金甲倭将(所以说在战场上穿着不能太时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当即落马。

  主将落马后,士兵们也一哄而散,李如松终于转危为安,但事实上,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刻,双方已鏖战多时,虽然明军勇猛,战局却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此时日军正陆续由四面八方赶来(接续愈添,沿山遍野),人数优势越来越大,而明军势单力薄,这么打下去,全军覆没,那是迟早的事。

  不过明军固然陷入苦战,日军的情况却也差不多,日军主将立花宗茂,性格顽固,在日本国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素以善战闻名,这回也打得撑不住了,竟然主动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战场。

  仗打到这个份上,胜败死活,只差一口气。

  关键时刻,杨元到了。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发,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首级一百六十七人,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鱼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着实不易。

  虽然事情不容易办,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首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发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混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于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划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失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

  到了这份上,已经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陆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

  李如松在朝鲜呆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一句话,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

  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激情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关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认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他并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根儿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而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日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巴亏,硬着头皮派出使者。

  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在这一点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派出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军大营。

  小西行长十分高兴,因为自从谈判开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交,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根本就没往上报。

  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李如松没当真,但日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进行和谈。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白: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虽然日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身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色。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沈惟敬就此开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粗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开会口都不敢开,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于是每次开会之时,大致都是这么一副场景:丰臣秀吉满怀激情,口若悬河,谢用梓、徐一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沈惟敬随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谓的外交谈判,其实就是扯淡。

  就这么个扯淡会,竟然还开了一个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结束。

  在谈判终结的那一天,丰臣秀吉终于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条件,该条件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点:

  丰臣秀吉,是个贪婪无耻、不可救药的人渣。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永远通好。

  四、割让朝鲜四道,让给日本。

  五、朝鲜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日方管理。

  六、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

  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这份所谓的和平条款中,除交还朝鲜王子外,没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强占朝鲜土地,还把手伸到了明朝,总而言之,除了贪婪,还是贪婪。

  这样的条款,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场拍板,表示自己认可这些条款,并将回禀明朝。丰臣秀吉十分高兴。

  其实丰臣秀吉并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个过把瘾的机会——即使他提出吞并中国,这位大明使者也会答应的。

  因为沈惟敬同志压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混混,胡话张口就来,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谈不上什么政治责任,你想要哪里,我沈惟敬划给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买单。

  日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开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粗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

  但在办事认真这点上,丰臣秀吉还是值得表扬的,为了把贪欲进行到底,他随即安排了善后事宜,遣送朝鲜王子回国,并指派小西行长跟进此事。

  小西行长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之后,他就会悔青自己的肠子。

  和谈结束了,沈惟敬回国了,他在日本说了很多话,干了很多事,但在中国却无人知晓,连李如松、宋应昌也只知道,这人去了趟日本,见了丰臣秀吉,仅此而已。

  按说到这个时候,沈惟敬应该说实话了,在日本胡说八道也就罢了,但军国大事,不是能忽悠过去的,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混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日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了日方,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了宋应昌,估计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一顿忽悠之下,竟然信了,还按照沈惟敬的说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日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忽悠,中日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作出部署,仅留刘珽、骆尚志等人,率军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部队撤回国内。

  无论有多么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尽管是暂时的。

  宋应昌升官了,因为在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明神宗给他加了工资(禄米),并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死。

  在所有的战斗中,他始终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发现了他的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我认为,写得很不错。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下一章:
上一章:

139 条评论 发表在“第5部:帝国飘摇 第十七章 不世出之名将”上

  1. ljp1840 says:

    中华民族跟日本永世为仇

  2. 王守仁 says:

    神呼其神的战国猛将,也就是群渣宰

  3. hyf8208 says:

    杀光日本人!

  4. 匿名 says:

    现在还有如松这样的将军吗

  5. 匿名 says:

    在汪直的那个年代 好好利用一下 把小日本纳入中国版图是有可能的

  6. 绝地重生 says:

    像李将军致敬!李将军永垂不朽!

  7. 法海的剑 says:

    小日本灭我之心不死,和平是靠打出来的!

  8. 凤凰于飞 says:

    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战士而骄傲。

  9. 纵横天下 says:

    拜李如松为偶像!

  10. 戚继光 says:

    竟然让我的戚家军做炮灰,小李你真是个渣渣

  11. 李如松 says:

    你都去了,我只是让他们追随你的步伐的啦

  12. 匿名 says:

    丰臣秀吉,也真敢狮子大开口,贪得无厌的日本人

  13. 我笑了 says:

    李如松的性格不太欣赏。

  14. 丰臣秀吉 says:

    呜呜,我要吐血。八嘎

  15. 步悬一线 says:

    日本人真的是不要脸啊

  16. 匿名 says:

    声音大不如拳头大

  17. 13 says:

    李如松,猛将也。可惜,英年早逝。真乃,天妒英才!

  18. 结果当时 says:

    好\(^o^)/~

  19. 袁崇焕 says:

    我大明一直不缺猛将啊

  20. phyzics says:

    欣赏李如松,虽然和王守仁同志比起来还差了一点点,一点点……

  21. 小西行长 says:

    我真tm的倒霉啊,呜呜呜

  22. 匿名 says:

    一楼说的好!

  23. 匿名 says: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看的我眼睛湿润了。。。。

  24. 李成梁 says:

    好儿子,我的骄傲

  25. 随风 says:

    丰臣秀吉、小西行长还是很单纯、很可爱的嘛!o(∩_∩)o 哈哈

  26. 岛津义弘 says:

    卧槽,原来坊酱也在?!

  27. 岛津义弘 says:

    。。。。。。= =坊酱你也太那个啥了吧,居然找人来替换自己。

  28. 岛津义弘 says:

    果然立花家终究不如老夫鬼岛津啊。

  29. 当一举少平倭岛! says:

    如题!

  30. 哈哈 says:

    真是无语

  31. 张居正 says:

    汪直兄在当时就应该把日本给搞亏本了

  32. 万历 says:

    几百年来都说我是昏君,看到这里还觉得昏吗,每天不上班照样能打败小日本,这是能耐,不服不行啊

  33. 织田信长 says:

    这帮粗人!三国演义,孙子兵法没几个认真读的,既不了解明军武器,也不了解明军战法,殊不知放火烧粮乃汉人军官惯用伎俩,好好的一个龙山粮仓死的比乌巢害惨

  34. 匿名 says:

    现在看来,可能日方也有人在忽悠丰臣秀吉,在丰臣秀吉眼中,不是谈判,而是受降

  35. 申时行 says:

    想知道你爹怎么跟我搭上关系的吗?

  36. 小白狼 says:

    干掉日本人

  37. 李如松他爷爷 says:

    好孙子,没给你爹丢脸

  38. 匿名 says:

    明月,废话越来越多了。

  39. 一生俯首拜明阳 says:

    说明月废话多的那个傻逼,你他妈写出一样的废话试试。草。欠骂。

  40. 匿名 says:

    没人关注一下比日本人表现得还要渣滓的朝鲜人么

  41. 匿名 says:

    现在韩国很嚣张,居然说汉字是他们发明的!

  42. 荣神益人 says:

    倭奴,这个名字的好没有歧视它们的意思。

  43. 小女人 says:

    太精彩了,战争太残酷了,那么多的人,人嘶马叫的,乌烟瘴气的,看到昨晚都如我梦了,好在我大明赢了。看着不那么难过,当年明月,你别写《清朝那些事》,不然我会哭出一身病来的。

  44. mm says:

    为什么描述战争的笔墨如此不吝啬? 难道男性读者偏多?

  45. 李如松 says:

    好爱李如松

  46. t太阳醉红 says:

    小日本,国小人少,从了大中国不就好了嘛,干嘛老和中国过不去,还打不了中国,自取其辱,醒醒吧,大和民族。为神圣的大中国尽心尽忠吧。这才是你唯一的出路呀。好言忠告,记得要谢谢我吆 。

  47. t太阳醉红 says:

    人本人是大中国的子孙童男童女们养出来的后裔,快点认祖归宗吧。

  48. 圣殿其士 says:

  49. 匿名 says:
  50. 千古奇人王阳明 says:

    这篇必须得评论!太精彩了!日本人只认拳头,现在哪有这样的将领啊

  51. 沈惟敬 says:

    忽悠还是比较好玩的

  52. 李如松 says:

    不要脸的小日本子

  53. 雪飞花 says:

    李如松,一个军事天才,一身狭骨,满腹柔情,一心报国,矢志不移,誓死不休!

  54. 刘签 says:

    我们要小心韩国棒子,这帮子白眼狼,操蛋

  55. 匿名 says:

    特别讨厌日本人的那副变态嘴脸。他们就像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56. 匿名 says:

    一切要靠拳头解决

  57. 风源 says:

    我中国从不缺有勇有谋,深明大义,坚韧不屈只人才啊!纵马驰骋的一个个保家卫国的身影会永远浮现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58. 查大受 says:

    哈哈

  59. 乐了 says:

    这篇最开心了,小日本。。。。

  60. ;lk says:

    li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61. 永远的流浪者 says:

    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要不要这么搞啊哈哈。。

  62. 下一个猛人袁崇焕 says:

    要知道壬辰战争可以去看(帝国的最后荣耀)一书。

  63. 匿名 says:

    Ҫ֪

  64. 匿名 says:

    Ҫ֪

  65. 匿名 says:

    Ҫ֪

  66. 匿名 says:

    中国对小鬼子,就明朝这会打的真过瘾,看着就解气

  67. 刘签 says:

    大家要小心韩国棒子,操蛋的国家

  68. 朱家杀功臣也是有心里因素的 says:

    有能力而又会运用的人都是第一部都是搞独裁,所以会招来无能以及中庸之辈的妒忌

  69. 千里流云 says:

    李如松,我记住了你的大名,你是好样的!烧狗日本的粮食,这也是《三国演义》里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的翻版!

  70. 复制粘贴刷屏的操你妈 says:

    小日本鬼子尼玛脑子是不是都长到睾丸里去了??!!败军之将竟然敢提这样的议和条件????

  71. 复制粘贴刷屏的操你妈 says:

    小日本鬼子尼玛脑子是不是都长到睾丸里去了??!!他们都用蛋蛋思考问题的吗?败军之将竟然敢提这样的议和条件????

  72. 无名氏 says:

    4楼名为 匿名 的老兄是好样的,支持。

  73. says:

    我想知道以前那个老人是谁啊

  74. 东条英机 says:

    73楼,是徐渭

  75. 李文忠 says:

    李成梁,李如松和我有一拼。李如柏等人都木有我儿李景隆厉害

  76. 李文忠 says:

    生子当生李如松

  77. 小鹿乱撞 says:

    那东西 给了没给日本呢?既然谈和成功了,是不是表示明朝把公主也嫁了,把王子也给了,把朝鲜也割了呢?作者要交待清楚啊。

  78. 123321 says:

    看到这里,想想现在,日本一直这么白痴、朝鲜一贯那么混蛋。从万历年间到抗美援朝,中国都是自己掏钱替棒子打江山。柳成龙和金日成的毛子顾问一样白痴。打仗的时候跑的贼快,胜利了刚开始享受胜利成果就开始颐指气使,好像自己特会打仗似的。

  79. lang says:

    李如松,李云龙很像你的后人

  80. lang says:

    很佩服你

  81. 江小钰 says:

    看完全书,最喜欢的还是李如松。

  82. 广岛之恋 says:

    日本人的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息需求,从来都没有考虑过别人的诉求。开打前向朝鲜提出借道打明的做法已经可以感受到它的幼稚了。三百多年后的东京审判还是表现得那样幼稚。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的民族。岛国永远出不了圣人。日本是汉化过的野蛮人

  83. 周游列国 says:

    狗日的朝鲜真不是东西,经常恩将仇报

  84. HHHHH says:

    虽然李如松性格不好,不好相处,但我还是很欣赏他,真男人也

  85. 丰神秀丽 says:

    马革裹尸真英雄

  86. 外星人 says:

    这一仗打的太爽了,外星都见不着,简直比星球大战都好看!还是免费的!!!

  87. 李如松他爸 says:

    气杀我也!你敢让我儿子流鼻血!还不给医药费!老子跟你拼了!••••••儿子,咱们上法院告他!

  88. 不会起名 says:

    接着打下去,中国说不定会增加日本省

  89. 大明 says:

    大爱特爱明朝那些事儿

  90. 明朝好样的 says:

    狗日的日本鬼子,不要脸的朝鲜棒子。

  91. lillian says:

    看的有点同情小西行长的单纯。

  92. 华商街 says:

    江山代有人才出

  93. 小猪 says:

    高丽棒子都是奸诈小人,一群人渣,中国挨着这个邻居算倒霉了,净给他擦屁股了,还他妈的老闹事

  94. 鄙视日本 says:

    鄙视日本

  95. 黄来福 says:

    倭仔,棒子,都他妈的不是好东西。

  96. 杀日本人 says:

    狗日的日本.为什么爱挑起战争?

  97. 忠恕 says:

    日本就是个渣,胡扯的功夫一流。

  98. 天际微凉 says:

    明月你写的太好了,不知叫什么狗屁大王的还厚着脸皮骂你。我认为那个狗屁大王的写作水平和你比就是学前班水平。

  99.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ays:

    为什么不干脆把朝鲜打下来?

  100. 静殇 says:

    时至今日,朝鲜比日本更可气。

  101. 知而不行 says:

    360年后,金日成对待彭德怀的态度与柳成龙对待李如松的态度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

  102. 秋意浓 says:

    李将军一生无愧于国,无愧于父,无愧于师。此乃大丈夫也!

  103. 匿名 says:

    有,我大中华高手在民间,把打仗当玩泥沙一样并有把握轻松退敌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现在太平罢了。

  104. 匿名 says:

    真心觉得,高丽棒子还不如日本鬼子,经验之谈

  105. 为什么 says:

    鬼子2万人包围明军5000人战的天昏地暗又枪又炮,怎么就死伤百余人?这仗打的不死啊?跟大清和老蒋光头开战就是几万伤亡在打假的喔

  106. 皮皮酱 says:

    名将

  107. 金三胖 says:

    居然把我大朝鲜天国写得如此没用??阿西吧!!!小心本将军用氢弹炸你们!!!

  108. 飞天灰灰 says:

    日本看到过后肯定就会喷血

  109. 李如松 says:

    看我多厉害

  110. 阡陌 says:

    棒子是废物,鬼子是人渣,对他们只能是忽悠加大棒

  111. 我是畜生, says:

    嘛阁必

  112. 丰臣秀吉 says:

    我说我是畜生为什么发表不了

  113. 丰臣秀吉 says:

    我是畜生

  114. 沈惟敬 says:

    笑死我了,日本鬼子全被我忽悠了,日本人真逗

  115. 丰臣秀吉 says:

    我是畜生。我有罪,我傻子。

  116. 秦时明月 says:

    看的过瘾,哈哈。。

  117. 悲哀 says:

    古時候叫人倭奴,現在叫人鬼子~難怪人家叫你支那~
    難道猶太人會說德國是豬嗎?

  118. 朱棣 says:

    又忆起当年金戈铁马了 朕的子孙没朕厉害啊 早知道立朱高煦了

  119. 万历 says:

    如松,朕喜欢你!

  120. 这是怎么说 says:

    本章已阅读。

  121. 啦啦啦 says:

    朝鲜太不要脸了吧,帮他们复国还收我们钱

  122. 驾道 says:

    月黑风高的哪个夜晚放的那把火连笑了几回,牛逼

  123. 李如松 says: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124. 李如松 says:

    其实日本姑娘也不错的呀,艹着还爽,叫声够浪

  125. 匿名 says:

    我就想说 你们看完了 这次朝鲜战争,能记住里面说的地名和人名吗?

  126. 李如松 says:

    早知道就杀这个混混!!!

  127. 倭奴 says:

    我不是歧视你,三个字,看不上

  128. 流浪的金豌豆 says: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
    麻蛋的,狗日的高丽棒子

  129. 张居正。 says:

    干得好,干的妙,干的呱呱叫。

  130. 干死棒子 says:

    棒子始终都是白眼狼,所以现在做了三姓家奴,永世不得翻身

  131. 匿名 says:

    我觉得还是把日本灭国比较好,免得总是惦记中国

  132. 朱由检 says:

    日军战力只比明军差那么亿点点

  133. 洛基 says: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着实不易。

      虽然事情不容易办,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作者,这应该说是“传承悠久,从未被超越”吧

  134. 洛基 says:

    回复107楼,你学的怕不是个假的历史

  135. 小乔与小桥 says:

    永世为仇多不好嘛,还是收来当狗吧

  136. 刘基 says:

    唉,当今时代怎么就没有这种英才

  137. 王近山 says:

    李将军干的好

  138. 匿名 says:

    所以说,有时候猪队友更恶心人。

  139. 刘伯温 says:

    人才,人才那!可怜我洪武大帝,未能遇到此才

发表评论

本周热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