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4部:粉飾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結局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權傾天下的胡宗憲之所以落得這個結果,起因還是告狀。不久之前,南京戶科給事中陸鳳儀彈劾他十大罪狀,包括投靠嚴嵩、貪污腐化、謊報軍功以及個人生活作風問題等等。

  一直以來,告胡宗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這並不奇怪,任誰坐在他那個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卻從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為胡宗憲聰明機靈,且皇帝庇佑、會搞關係,所以總是平安無事,涉險過關。

  但所謂樹大招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被人吊起來當靶子輪番攻打,皮肉再厚實,也是抵擋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見他了,加上陸鳳儀所說的那些也並非虛構,這位仁兄確實投靠奸黨,好大喜功,身邊女人眾多,生活作風上很成問題。

  於是日積月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皇帝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被革職查問,關入監獄,而這一次,別說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來,也回天無力了。

  嘉靖同志還比較厚道,念在胡宗憲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且送過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

  但這位仁兄當年為了急於立功,干過的缺德事實在太多,兩年之後,他又被人揭發,說他曾假擬聖旨,攤上這麼個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憲回到了闊別兩年的監獄,等待問罪,但嘉靖同志為人實在不錯,依然沒有殺他的打算,只是將其關押待審。

  然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只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捨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裡,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

  我相信,歷史終將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志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復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歷經興化、仙游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6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這場歷時極長,影響極大的抗倭之戰,雖然過程極其驚心動魄,卻並沒有什麼太大規模的戰役,幾十萬人對砍的大場面也從未出現過,但我依然詳盡地記錄下了它的過程。

  因為在這次禍亂中,有名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千千萬萬無名的老百姓,都用他們的行動,對侵略者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裡,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沉重的代價。

  而這出好戲的幾個主角,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平定福建後,俞大猷去了兩廣地區,就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在那裡他成功討伐叛亂,並獲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右都督(一品)。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真是有始有終,到了這個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還沒完,他明明為官清廉,家裡窮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狀,說他貪污腐化,只得回家休養。不久後再次出任福建總兵,沒曾想幾年後因為部下犯錯被降職,之後又陞官,萬曆八年(1580)

  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騰了一輩子的俞大俠終於不用再折騰了,雖然他一輩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世流傳。

  戚繼光去了薊門,十七年後,當年那個巡邏的小軍官又回到了這裡,但他的稱呼已經改成了戚總兵。在這裡,他將得到盟友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並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關於他的故事還很長。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位主角,而他的結局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慘。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徐渭一句話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說什麼都沒用了,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現在他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為胡宗憲的幕僚,他自然也難逃干係,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徹底破滅。

  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並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鎚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麼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蹟。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於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餘,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後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於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遊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後是薊州,在那裡,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於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並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於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傑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餘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裡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後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餘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麼。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里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裡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鑽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裡,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裡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裡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里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藉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裡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

下一章:
上一章:

77 條評論 發表在「第4部:粉飾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結局」上

  1. hyf8208 says:

    人生不過如此!

  2. 在人間的慾望 says:

    感覺沒這麼好看了!

  3. 縱橫天下 says:

    哎,十丈紅塵繁華,到頭一場空啊

  4. 雪浴心原 says:

    與戚繼光張居正相比,也算是實至名歸了,或許他不太了解張居正,但戚繼光十年前正在前去兩廣…

  5. 匿名 says:

    徐渭

  6. 貓咪 says:

    戚繼光啊啊

  7. 匿名 says:

    上班

  8. 俗話 says:

  9. 戀婷 says:

    人生如夢

  10. 在人間的慾望 says:

    l好看。

  11. 匿名 says:

    老胡夠倒霉,徐渭,唉……

  12. 笑凌風 says:

    接上面的話,窮困潦倒

  13. 胡宗憲 says:

    只要今後能夠國泰民安,我死也值了

  14. 傳奇的抗倭和尚 says:

    明朝的苟活勝利,永遠不屬於英雄。狹隘的地方官,嫉妒者們干過什麼實事,眼紅的垃圾都要砍。那些為民為國的英雄會永遠被人記住 在戚繼光之前也有一人跟他一樣,逢迎搞關係卻是為了做好事,多一位朋友,多一條路。他們的目的始終無愧於良心

  15. 匿名 says:

    人性是多麼複雜啊,小時候看電視總是簡單地把人分為好人和壞人,現在看起來,真是幼稚

  16. 戚繼光同志 says:

    太偉大啦!不過,歷史是那麼的古怪離奇!

  17. 匿名 says:

    悲嘆徐渭啊……

  18. 天崖孤客 says:

    徐渭徐渭亘古再無徐文長

  19. 逃避 says:

    17樓的同學發的後半段是什麼意思呢?

  20. 登登 says: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這裡應該加上句:和廣大官兵們!!)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21. 傳奇 says:

    英雄的傳奇,嚮往

  22. 回20樓 says: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23. 盛世 says:

    明朝有幾個皇帝不混蛋?

  24. 思鄉之人 says:

    徐文長的結局是悲慘的,但當年明月能給他一個正確的評價,他能名垂青史,我覺得值了

  25. 昔日清風 says:

    英雄末路,皆非善始善終。

  26. 騎驢小王子 says:

    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徒弟李如松照顧晚年的徐渭?或者,晚年的徐渭為什麼不讓徒弟李如松照顧呢

  27. 騎驢小王子 says:

    不照顧徐渭?

  28. 匿名 says:

    其實胡宗憲也算是為國為民的人了,我覺得中國人就是喜歡內耗,要不然,我們比小日本不知道強幾倍。

  29. 匿名 says:

    為什麼皇帝總是相信奸臣的話,領導總是喜歡小人,當然一般這種事總是發生在神州大地!

  30. 千里流雲 says:

    17樓和26樓的,寫的什麼?不要倒蛋!

  31. 匿名 says:

    徐渭的心高氣傲讓他孤僻,落魄塗倒。
    至於小人,是可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生存的手段並不需要光明正大,只需有效即可。我們只能努力做到二者的協調統一,這才可謂「知行合一」的真諦。

  32. 周遊列國 says:

    胡宗憲,徐文長,難兄難弟啊,可惜了。

  33. 一粒塵埃 says:

    為什麼一心為民、想做實事的好人不能有個好的結局啊?

  34. 這是怎麼說 says:

    樓上的,你累不累啊?

  35. 這是怎麼說 says:

    這是怎麼說的?

  36. 老子看不慣 says:

    這章的評論中,瘋子不少。拿別人的屁股裝自己的臉。羞不羞?

  37. 黃來福 says:

    胡公真冤,唉,千古奇冤,東南一胡,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中國吃人飯,不幹人事的人咋這多呢。

  38. 匿名 says:

    我太陽尼瑪37樓

  39. 匿名 says:

    胡宗憲盡忠報國,為驅除倭寇而不顧及個人的利益得失,他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拯救中國的百姓免遭日本人的屠戮,無奈小人當道,皇帝昏庸,胡宗憲是民族英雄,他死得太可惜了。

  40. 彎月 says:

    37樓的,你真沒意思啊

  41. 我2我明白 says:

    回28樓,之前也說了,徐渭心高氣傲,他都不願意在戚繼光手下辦事,當然更不願意讓自己的學生照顧了。

  42. 匿名 says:

    中國人永遠是不畏強暴的

  43. 匿名 says:

    不複製全文會死啊!!!!!!

  44. 無聊 says:

    這章的評論中,瘋子不少。拿別人的屁股裝自己的臉。羞不羞?

  45. 胡說 says:

    胡宗憲乃胡錦濤先輩

  46. 胡說 says:

    當年明月 膽子不小

  47. 艹複製全文這幾個人她祖宗十八代的女性 says:

    艹他媽的個傻逼,死你全家!傻逼種

  48. 康熙 says:

    太可惜了!

  49. 反清復明 says:

    國之殤!終於到打朝鮮了,等了好久了!

  50. 匿名 says:

    徐渭為人極其高傲 怎麼會受嗟來之食!

  51. 複製全文的都該死 says:

    胡宗憲的倒法跟嚴嵩如出一轍,驚雷累月被告狀,然後抓住一條重罪,死。

  52. 阡陌 says:

    想做事前,先會做人,這才是官場生存之道

  53. dfdf says:

    好看好看

  54. 嗚嗚嗚 says:

    我的身邊每天都在上演重複的畫面. 那是每個人的喜、怒、哀、樂. 從看著他們擁抱彼此到最後的…. 我見證了過程卻也承受了結局. 就像他們說的在世界的每個角落 每天都會有悲劇上演. 我只是目睹了其中的某一出. 或許因為人都是脆弱的 . 我成了一位傾聽者. 傾聽那些與自己似曾相識的故事. 刻畫著謝幕時的蒼涼. 終於明白為什麼人都嚮往光明. 因為那是希望.是重生的力量. 在這百無聊賴而又寂靜的夜色中 . 更多的悲哀被孕育在了那顆被黑暗吞噬的心中. 遮蓋了一抹憂傷,一抹恨意. 曾經的傾訴者 ,那個略帶自閉的丫頭 . 終於也學會了以同樣深沉的文字撫慰他人. 我想我們要的並不多 ,只是屬於自己的那份. 但在花謝花開後 ,留給我們的僅是那海市蜃樓 . 絕望之後 ,我們哭著,喊著. 用滿是鮮血的雙手奉上那傷痕纍纍的心. …..”我們不要了”

  55. 匿名 says:

    當時都可以三妻四妾的,這個作風問題到底是指什麼?

  56. 匿名 says:

    明朝後期確實沒有良將 戚繼光等也不能跟開國將軍相比了,沒有之前局勢的判定力,同樣也很納悶,明初就有火炮 火槍,結果到了清朝末年 還是大刀上陣,火器都跑哪裡去了

  57. 火哥 says:

    還不是滿族人被漢人的火器搞怕了,怕壓不住提著槍造反的,皇帝下旨將所有火器都塞進國庫中,軍隊是用不到的,總之清朝誤國

  58. 明朝這事 says:

    亂!

  59. 王守仁 says:

    戚繼光,你領悟了我「知行合一」的思想,做我的弟子吧!

  60. 昵稱 says:

    樓上傻逼

  61. 昵稱 says:

    有病吧,狗東西

  62. 昵稱 says:

    真tm服了你了

  63. 匿名 says:

    很好

  64. 匿名 says:

    傻逼

  65. 戚繼光 says:

    胡公千古!!!

  66. 網管大隊長 says:

    刷屏的都給我舉報了!

  67. 111 says:

    呃呃呃

  68. 111 says:

    戲真多

  69. says:

    權傾天下的胡宗憲之所以落得這個結果,起因還是告狀。不久之前,南京戶科給事中陸鳳儀彈劾他十大罪狀,包括投靠嚴嵩、貪污腐化、謊報軍功以及個人生活作風問題等等。

      一直以來,告胡宗憲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這並不奇怪,任誰坐在他那個位置上,都得被人告死。但在過去的幾年中,卻從未有人能奈何得了他。

      因為胡宗憲聰明機靈,且皇帝庇佑、會搞關係,所以總是平安無事,涉險過關。

      但所謂樹大招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被人吊起來當靶子輪番攻打,皮肉再厚實,也是抵擋不住的,慢慢地皇帝也不待見他了,加上陸鳳儀所說的那些也並非虛構,這位仁兄確實投靠奸黨,好大喜功,身邊女人眾多,生活作風上很成問題。

      於是日積月累,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落了下來,皇帝徹底失去了對他的信任,他被革職查問,關入監獄,而這一次,別說白鹿,就算白老虎、白豹子一起出來,也回天無力了。

      嘉靖同志還比較厚道,念在胡宗憲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且送過白化鹿的情分上,免職後就放他回家了。

      但這位仁兄當年為了急於立功,干過的缺德事實在太多,兩年之後,他又被人揭發,說他曾假擬聖旨,攤上這麼個罪名就算神仙也跑不掉了。

      胡宗憲回到了闊別兩年的監獄,等待問罪,但嘉靖同志為人實在不錯,依然沒有殺他的打算,只是將其關押待審。

      然而一向堅強的胡宗憲再也承受不住了,他費盡了心思,用盡了氣力,不惜投靠奸黨,不惜聲名狼藉,奉承逢迎,溜須拍馬,無所不用其極,他背棄了盟約,殺死了徐海,除掉了汪直,送出白鹿,屢報祥瑞,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為了拯救萬民,平息倭亂。

      但現在他卻落得了這樣一個結局,腐臭的牢房,破爛的囚服,還有遙遙無期的羈押,坐鎮東南的風光一去不返,即使將來出獄,等待他的也只是眾人的唾棄和鄙視。

      驕傲的胡宗憲是無法忍受這些的,他寧可捨棄生命,也不願犧牲尊嚴。

      不久之後的一個深夜,五十四歲的胡宗憲選擇了自殺,在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臨死前,他寫下了人生最後時刻的忿怒與不平: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

      從徽州到大同,再從大同到浙江,從一個小小的御史,到東南數省的總督,再到階下囚,胡宗憲把他的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他的理想,卻有了這樣的下場。我相信,在他死前的那一刻,是絕望而又不甘的吧。

      所以在這裡,我誠實地寫下了關於他的一切,他的貪狡背盟,他的陰謀機巧,他的堅韌無畏,他的盡忠報國,以及他所有的好與壞,是與非。

      我相信,歷史終將給予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胡宗憲完了,但他的志向並未半途而廢,戚繼光成功地避開了所有糾葛,繼續著自己的抗倭戰爭,不久之後,他和官復原職的俞大猷一起進軍福建,歷經興化、仙游之戰,清除了福建的倭寇。此後的五年中,他又窮追猛打,至隆慶元年(1567),為禍中國數十年的倭患終於被平息。

      自嘉靖三十三年(1554)起,在胡宗憲的統領下,經過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的不懈努力,歷時十二年的長期戰鬥,日本強盜們終於被趕出了中國。

      這場歷時極長,影響極大的抗倭之戰,雖然過程極其驚心動魄,卻並沒有什麼太大規模的戰役,幾十萬人對砍的大場面也從未出現過,但我依然詳盡地記錄下了它的過程。

      因為在這次禍亂中,有名的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千千萬萬無名的老百姓,都用他們的行動,對侵略者發出了一個響亮的聲音: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裡,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沉重的代價。

      而這出好戲的幾個主角,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結局。

      平定福建後,俞大猷去了兩廣地區,就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在那裡他成功討伐叛亂,並獲得了他一生中的最高職務——右都督(一品)。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這輩子還真是有始有終,到了這個份上,莫名其妙的事情竟然還沒完,他明明為官清廉,家裡窮得不行,竟然被人告黑狀,說他貪污腐化,只得回家休養。不久後再次出任福建總兵,沒曾想幾年後因為部下犯錯被降職,之後又陞官,萬曆八年(1580)

      去世,年七十七,追封左都督。

      折騰了一輩子的俞大俠終於不用再折騰了,雖然他一輩子都很莫名其妙,但他的豐功偉績將永世流傳。

      戚繼光去了薊門,十七年後,當年那個巡邏的小軍官又回到了這裡,但他的稱呼已經改成了戚總兵。在這裡,他將得到盟友張居正的全力支持,並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量,關於他的故事還很長。

      現在還剩下最後一位主角,而他的結局最為奇特,也最為悲慘。

      在胡宗憲被抓走的時候,徐渭一句話也沒說,因為他知道,說什麼都沒用了,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現在他要擔心的,是他自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的道理他十分清楚,作為胡宗憲的幕僚,他自然也難逃干係,但更讓他痛苦的是自己夢想的徹底破滅。

      徐渭是有夢想的,他雖然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卻並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鎚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麼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蹟。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於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餘,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後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於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於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遊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後是薊州,在那裡,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於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並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於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傑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餘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裡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後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餘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於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麼。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里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裡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於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裡,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鑽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裡,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裡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裡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里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藉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餘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裡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

  70. 匿名 says:

    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划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

  71. 匿名 says:

    哈哈哈

  72. 匿名 says:

    宏業五十年,說與山鬼聽

  73. 匿名 says:

    畫家最大悲哀,作品死後才值錢

  74. 芳翡 says:

     這裡是我們生長的地方,我們將守衛在這裡,永不屈服,絕不退讓。膽敢進犯這片土地的人,必將付出最為沉重的代價。

  75. 匿名 says:

    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病句嗎?尚未出版之前 不是「出版之前」更加貼切

  76. 閃閃 says:

    胡宗憲不值啊

  77. 匿名 says:

    寫的太好了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