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5部: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犧牲】

在不安與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來。

此時的島津義弘站在旗艦上,信心十足地向著目的地挺進。之前的泗川之戰,雖然他只是僥倖撿個便宜,但畢竟是勝了,又被人捧為名將,就真把自己當回事了。之所以跑來救小西行長,倒不是他倆關係多好,無非是二杆子精神大爆發,別人不幹,他偏干。

此外,他已認定,明軍圍困小西行長,必然放鬆外圍的戒備,更想不到日軍去而復返,此時進攻,必能一舉擊潰明軍。

在這個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徵,就是自認為聰明。

事實印證了島津義弘的猜想,明軍以往嚴加防範的露梁海峽,竟然毫無動靜,由一萬五千餘人組成的日軍艦隊,就此大搖大擺地開了進去。

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沒能領到回航的船票。

日軍的艦隊規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條船,隊列很長,當後軍仍在陸續前進之時,前軍的島津義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貓島。

但他永遠不可能到達那裡了,因為當最後一條船進入露梁海口的時候,等待已久的鄧子龍發動了攻擊。

鄧子龍手下的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隨他從浙江前來此地,雖然名不見經傳,卻絕非尋常。在五十多年前,這支隊伍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俞家軍。

在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抗倭之戰中,兩位大明名將分別創建了專屬於自己的軍隊:戚家軍,以及俞家軍。

俞大猷熟悉海戰,是唯一堪與徐海對敵的明朝海軍將領。而他所創建的俞家軍,大都從漁民中選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於駕船,並經過嚴格訓練,多次與倭寇海盜交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堪稱明朝最精銳的水軍。

經過五十年的淬鍊與更替,他們來到了朝鮮,露梁海。

接到進攻命令後,鄧子龍部從埋伏處突然駛出,將日軍歸路堵死,並以十隻戰船為一組,向日軍艦隊發起多點突襲。

這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由於日軍隊列過長,而且毫無防備,轉瞬之間,後部上百條戰船已被切成幾段,雖然日軍人數佔優,卻陷入明軍分割包圍,動彈不得。

包圍圈內的日軍一片慌亂,他們紛紛拿起武器,準備和跳上船的明軍肉搏,然而明軍戰艦卻絲毫不動,保持著詭異的平靜。

日軍的疑問沒有持續太久,便聽到了答案——可怕的轟鳴聲。

明軍的第二波攻擊開始,不用跳幫,不用肉搏,因為在鄧子龍的戰艦上,裝備著一種武器——虎蹲炮。這是一種大型火炮,射程可達半里,雖然威力一般,炮彈飛個幾百米就得掉水裡,但近距離內打日軍的鐵皮木頭船,還是綽綽有餘。

就這樣,在炮轟、哀嚎、和慘叫聲中,日艦隊後軍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作戰能力。

當炮聲響起的時候,前軍的島津義弘立即意識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顯示出了驚人的鎮定與沉著,並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繼續前進。

後軍已經深陷重圍,敵軍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擊向前,與順天的小西行長會師。只有這樣,才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在島津義弘的指揮下,日軍艦隊拋棄了後軍,不顧一切地向前挺進。

然而,他們沒能走多遠。

當島津義弘軍剛剛衝出露梁海時,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擊——李舜臣出現了。

被冷落三年後,李舜臣終於再次成為了水軍統領,當他於三個月前上任時,迎接他的,卻只有兩千多老弱殘兵和一些破爛的船隻,因為他的前任元均在戰死的同時,還帶走了許多水軍艦船作為陪葬。

此時,明朝水軍尚未到來,日軍主帥藤堂高虎率領艦隊橫掃朝鮮海峽,無人可擋,而李舜臣,什麼都沒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餘條戰艦,闖入鳴梁海峽。

李舜臣得知消息後,即刻率少量龜船出戰,確切地說,是十二條。

這已經是他的全部家當。

四百對十二,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雖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軍天才,此戰也必敗無疑,除非奇蹟發生。

但事實告訴我們,奇蹟,正是由天才創造的。

戰役結局證明,藤堂高虎的水軍技術,也就能對付元均這類的廢物,經過激戰,李舜臣輕鬆獲勝,並擊沉四十餘艘敵艦,殲滅日水軍三千餘人,日軍將領波多信時被擊斃,藤堂高虎身負重傷,差點被生擒,日軍大敗,史稱鳴梁海之戰。

對李舜臣而言,這不過光榮的開始,而露梁海,將是傳奇的結束。

當日軍艦隊出現在視野之中時,他毫不猶豫地下達了攻擊令。

此時,島津義弘的心中正充滿期待,他已經看見了前方的貓島,如此靠近,如此清晰,只要跨過此地,勝利仍將屬於自己。

然後,他就聽見了炮聲,從他的側面。

在戰場上,軍隊的側翼是極其脆弱的。一旦被敵方襲擊,很容易被攔腰截斷,失去戰鬥能力,其作用類似於打群架時被人腦後拍磚,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顯,龜船比磚頭厲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統一指揮下,這些鐵甲烏龜直插日軍艦群,幾乎不講任何戰術,肆無忌憚地亂打亂撞。在這突然的打擊下,日軍指揮系統被徹底攪亂,混作一團,落海喪生者不計其數。

然而,就在這最為混亂的時刻,島津義弘卻並沒有慌亂。

作為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識,在攻擊發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確定,敵人來自側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顯,明軍並未在此設防。

那就繼續前進吧,只要到達順天,一切都將結束。

按照之前的計劃,當鄧子龍的第一聲炮聲響起時,陳璘啟航出擊。

出於隱蔽的需要,陳璘的軍隊駐紮在竹島,這裡離露梁海較遠,需要行駛一段,才能到達會戰地點。

而在此之前,島津義弘將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空虛的貓島海域,成功登陸順天。

然而陳璘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那看似無人防守的貓島,是島津義弘絕對無法逾越的。

拚死前行的日軍艦隊終於進入了貓島海域,然而就在此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在一片寧靜之中,位列前列的三艘戰艦突然發出巨響!船隻受創起火,兩艘被重傷,一艘沉沒。

沒有敵船,沒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著空無一人的水域,島津義弘第一次對這個世界產生了懷疑——有鬼不成?!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在那片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一種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為外殼,中間放置火藥,根據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並保持漂浮於海面之下,以便隱蔽及定位。

當然了,關於這東西,我也就了解這麼多。相關細節,如引爆及防水問題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玩意確實能響,能用。

陳璘的自信,正是來源於此。

島津義弘卻依然是滿腦漿糊,他的直覺告訴他,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地方,如果繼續前進,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於是他下令,停止前進。

前行已無可能,絕望的日軍只得掉頭,向身後那個可怕的敵人發起最後的衝鋒。

敵人的回歸讓李舜臣十分興奮,他知道,最後的決戰即將開始。

在亂軍之中,李舜臣親自擂鼓,率旗艦沖向日軍艦群,這一刻,他已盼望了已久。

此時日軍雖受重創,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軍沖入敵陣,應該說,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個解釋,就是愚蠢。

估計是打藤堂高虎之類的廢物上了癮,李舜臣壓根就沒把日軍放在眼裡,一路衝進了日軍中軍。然而島津義弘用實際行動證明,作為日本二杆子的優秀代表,他並不白給。

很快,身經百戰的島津水軍便理清了頭緒,組織五十餘條戰船,將李舜臣的旗艦圍得嚴嚴實實,不斷用火槍弓箭射擊,雖然龜船十分堅固,也實在扛不住這麼個打法,船身多處起火,形勢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餵魚,陳璘趕到了。

我確信,這兩個人之間的交情是很鐵的,因為發現李舜臣被圍之後,陳璘不等部隊列陣,便義無反顧地沖了進去,而此時他的身邊,僅有四條戰艦。

於是,他也被圍住了。

此時,已是十九日清晨。

無論島津義弘、陳璘、或是李舜臣,都沒有料到,戰局竟會如此複雜:明朝聯軍圍住了日軍,日軍卻又圍住了明朝兩軍主帥,仗打到這個份上,已經成了一團亂麻。

而第一個理出頭緒的人,是島津義弘。

在他的統一調配下,日軍開始集中兵力,圍攻陳璘和李舜臣的旗艦。

陳璘的處境比李舜臣還要慘,因為他的旗艦不是龜船,也沒有鐵刺鐵鉤,幾名敢玩命的日軍趁人不備,拚死跳了上來,抽刀直奔陳璘而去。

事發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關鍵時刻,陳璘的兒子陳九經出場了。

這位仁兄很是生猛,拚死撲了上去,用自己的身體擋刀,被砍得鮮血淋漓,巍然不動(血淋漓,猶不動)。

明軍護衛這才反應過來,一擁而上,把那幾名日軍亂刀砍死。

驚出一頭冷汗的陳璘沒有絲毫喜悅,他很清楚,日軍包圍圈越來越小,跳上來的人會越來越多,援兵到來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個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後,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現了,逐漸靠攏的日軍驚奇地發現,陳璘的旗艦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蕩蕩,無人活動,十分之安靜。

這是十分詭異的一幕,但在頭腦簡單的日軍士兵看來,答案十分簡單:陳璘船上的人,已經全部陣亡。

於是他們毫無顧忌,紛紛跳了上去。

然而他們終究看到了明軍,在即將著陸的時候。

其實明軍一直都在,只不過他們趴在了甲板上。

為了給日軍一個深刻的印象和教訓,陳璘命令:所有明軍一律伏身,並用盾牌蓋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長槍,仰視上方,當看見從天而降的人時,立即對準目標——出槍。

伴隨著凄厲慘叫聲,無數士兵被紮成了人串,這一血腥的場景徹底嚇住了日軍,無人再敢靠近。

趁此機會,圈外的部分明軍戰艦沖了進來,與陳璘會師,企圖攻破包圍圈,但日軍十分頑固,死戰不退,雙方陷入僵持狀態。

然而,就在這戰鬥最為激烈的時刻,陳璘的船上突然響起了鳴金聲。

在日軍思維中,鳴金,就是不準備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收兵回營這一說,您現在鳴金,算怎麼回事?

而明軍戰船在收到這一信號後,卻極為一致地停止了攻擊,日軍不明就裡,加上之前吃過大虧,也不敢動,平靜又一次降臨了戰場。

這正是陳璘所期盼的,因為這一次,他並沒有故弄玄虛,之所以鳴金,只因為他需要時間,去準備另一樣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夠的時間。

隨即,日軍看到了另一幕奇景,無數後部帶火的竹筒自明軍艦上呼嘯而出,重重地擊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處爆炸起火,濃煙四起,日軍艦隊陷入一片火海。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龍出水。

雖然許多年後,面對拿火槍的英軍,手持長矛,目光獃滯的清軍幾乎毫無抵抗之力,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幾百年前的明軍,卻有著先進的思維、創意,以及登峰造極的火器。

火龍出水,就是明代軍事工業最為優秀的傑作。

該武器由竹筒或木筒製成,中間填充火藥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兩百步,專門攻擊對方艦船,是明軍水戰的專用武器。

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翔,故稱為火龍出水。這也是人類軍事史上最早的艦對艦導彈雛形。

什麼新玩意都好,反正日軍是經不起折騰了,陳璘和李舜臣趁機突圍,開始組織追擊。

至此,戰場的主動權已完全操控在陳璘手中,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出乎他的意料。

在貓島設下水雷,在觀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陳璘計劃的那樣,日軍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斷,與順天敵人會師的夢想也徹底破滅,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點:失敗後的敵人,將只有一個選擇——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時防守露梁海的,是鄧子龍,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島津義弘已無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離此處。

在這最後的時刻,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窮寇莫追這個成語。遭受重創的日軍艦隊再次聚攏,不顧一切地向堵截他們去路的鄧子龍水師發動了近乎瘋狂的進攻。

明軍畢竟人少,在日軍的拚死攻擊下,防線漸漸不支,行將崩潰。

關鍵時刻,鄧子龍出現了。

他雖然年過七十,卻依然挺身而出,率領自己的旗艦,不顧一切地沖入日軍船陣,因為這是唯一能夠阻攔日軍、爭取時間的方法。

鄧子龍的戰艦成功地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在數十艘日艦的圍攻下,鄧子龍的船隻很快起火燃燒,部下隨即請示,希望鄧子龍放棄此船,轉乘小艇,暫避他處。

然而鄧子龍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後,他整裝正容,在那艘燃燒的戰艦上,堅持到人生的最後一刻。

堅守自己的崗位,無論何時、何地。在他看來,這是他應盡的職責。

從軍四十餘年,一貫如此。

【懷念(終結的決斷)】

鄧子龍戰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擋住了日軍的退路。

在島津義弘看來,失去將領的明軍很快就會被擊潰,並乖乖地讓開道路。

但是他錯了。

此時的明軍已不再需要指揮,當他們親眼目睹那悲壯的一幕,怒火被徹底引燃之時,勇氣和憤怒已經成為了最為偉大的統帥。

在復仇火焰的驅使下,鄧子龍的浙兵發動了潮水般的逆襲,日軍節節敗退,被趕回了露梁海內。

在那裡,他們又遇見了分別不久的老朋友:陳璘和李舜臣。

這下熱鬧了,陳璘軍、李舜臣軍,再加上退進來的島津軍和追擊的鄧子龍軍,露梁海裡布滿戰艦,可謂是人滿為患。

島津義弘軍的末日終於來臨,等候已久的陳璘和李舜臣對日艦發動了最後進攻,數百門艦炮猛烈轟鳴,無數日軍不是被炮彈當場炸死,就是跳海當飼料。在刺鼻的硫磺和血腥味中,伴隨著燃燒的烈焰,藍色的露梁海一片赤紅。

這就是曾經橫行海上,驍勇善戰的島津水軍的最後一幕,也是古往今來侵略者的必然結局。

絕望的日軍開始了最後的反撲,但已於事無補,在大炮的轟鳴聲中,他們都將前往同一個世界。

然而就在最終勝利的時刻即將到來的時候,一個意外發生了。

在戰鬥中,李舜臣又一次身先士卒,考慮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條破船就敢打日軍四百條戰艦,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現一把實在說不過去。

但就在他奮勇衝擊的時候,一顆子彈飛來,擊中了他的胸膛。

這是一件極為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時明朝聯軍佔盡先機,日軍已是強弩之末,一盤散沙,打一槍就得換個地方,基本屬於任人宰割型,行將崩潰。

敵軍已被包圍,兵力武器佔優,士氣十分振奮,殘敵不堪一擊,這就是當時的戰況,且李舜臣乘坐龜船,四周都有鐵甲包裹,射擊空隙有限,說難聽點,就算站出去讓人打,都未必能被擊中。

然而李舜臣還是中彈了。

在這世上,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比如二戰時的蘇軍大將瓦杜丁,自出道以來身經百戰,什麼惡仗、硬仗、找死仗都打過。斯大林格勒挺過來了,庫爾斯克打贏了,追得德軍名將曼斯坦因到處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戰役結束,到地方檢查工作的時候,遇上了一幫土匪,腿上挨了一冷槍。按說傷也不重,偏偏就沒搶救過來,就這麼死了。

李舜臣的情況大致如此。

啥也別說了,總之一句話,這就是命。

身負重傷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將結束,但這場戰役並未終結。

於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身邊的部將李莞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我就要死了,但現在戰況緊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訊,請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義,繼續戰鬥下去。」

這也是他的最後遺言。

在戰場上,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勝負,因為只有勝利者的故事,才能流傳下來。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運的,他雖沒能看到勝利的來臨,但他的一切都將作為勝利者的傳奇傳揚萬世,正如他所寫過的那首詩句:

〖全節終須報,成功豈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辭!〗

節已報,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辭?

伴隨著李舜臣的逝去,日軍迎來了自己的最後命運,在明朝聯軍的全力猛攻下,戰鬥變成了屠殺,日方四百餘艘戰艦被擊沉,一萬餘人陣亡,日軍慘敗。

但要說日軍毫無亮點,那也是不客觀的。要特別提出表揚的,就是島津義弘同志,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逃跑本領可謂舉世無雙,在拋下無數墊背、送死的同胞後,他終於逃了出去,雖然此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了幾十餘條破船和幾百名士兵。

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歷時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戰正式結束,日軍精銳第五軍全軍覆沒,史稱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後,翹首期盼的小西行長部終於徹底崩潰,紛紛化整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長不落人後,率殘部趁明軍不備,乘船偷渡出海,經過千辛萬苦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殲。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正式結束,此戰歷時七年,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勝利,以及日本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七年前,那杯由邪惡與野心釀成的苦酒,最終澆到豐臣秀吉的墳頭上。

活該,死了也該。

正義終究戰勝了邪惡,無論此時,或是三百四十年後,歷史都用事實告訴了我們相同的道理:

無論何時何地,總會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侵略者,他們或許殘暴,或許強大,或許看似不可戰勝,但終將被埋葬。

戰爭結束了,勝利也好,失敗也罷,參戰的主角們都有了各自的結局。

兩年後(1600),超級「忍者」德川家康終於發作,集結兵力,準備欺負豐臣秀吉的孤兒寡婦,死硬派小西行長當即聯同石田三成等人,組成西軍,出兵迎戰。

但滑稽的是,出於對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的極度憎恨,作為豐臣秀吉的鐵杆親信,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人當機立斷,放下與德川家康之間的敵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內部矛盾中去,加入東軍,跟小西行長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過於島津義弘,此人和豐臣秀吉關係本就不好,開戰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並奉命去幫助守城。結果城裡的人未接通報,以為他是敵人派來忽悠的,不但沒有開門,還對他放了幾槍。

換了別人,無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狀,之後該幹嘛還幹嘛,可這位就不同了,二杆子精神再起,操著傢伙連夜投小西行長去也。

經過你來我往數個回合,這一大幫子人終於在日本關原碰上了,展開死磕,經過一天戰鬥,西軍敗退,小西行長戰敗後逃走,後又被擒獲斬首,島津義弘還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後來託人求情撿了一條命。

豐臣秀吉創立的事業就此完結。

但歷史的懲罰並未結束,十五年後(1615),戰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戰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豐臣家的最後據點大阪城,豐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裡,豐臣家族滅亡,斷子絕孫。

我不是報應論者,但這一次,我信。

此後,德川家康統一日本,並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著力與明朝恢復友好關係,發展經濟,頗有建樹。

朝鮮失去了李舜臣,卻迎來了和平,回復了平靜的生活,為紀念那些為了朝鮮人民的安寧和自由而犧牲的明軍將士,朝鮮政府修建了大報壇,每年祭祀,以表示對明朝仗義相助的感激,並提醒後輩不忘報恩。

現在,大報壇已經消失了,為什麼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軍得勝歸來,萬曆並沒有虧待他們,將領之中,麻貴升任右都督,陳璘和劉綎也升了官。

當兵的也沒白乾,為表彰群眾,據說萬曆從國庫里撥出了八萬兩白銀,作為對士兵的封賞,當然,具體到每個人的頭上,一層扒一層,外加還有陳璘這樣的領導,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說了。但無論如何,也算夠意思了。

雖然在七年之中,曾有過無數的曲折,遇上許多的困難,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打贏了。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爭的唯一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

用黑暗的暴力維護了光明的正義,這正是明朝創立的不朽功勛。

這場戰爭的最後結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幾百年後,歷史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卻十分之不清楚。

具體說來是這樣的:日本的史料表示,這是一場延續了戰國光榮以及名將光輝的戰爭,雖然未必光彩(這一點,他們是承認的)。

朝鮮(韓國)的史料則認為,這場戰爭之所以勝利,主要是因為李舜臣和朝鮮義軍(無奈,政府軍的表現實在太差),至於其他方面的因素,當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較次要的。

而明朝方面……,基本沒什麼動靜。

現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簡單的,因為在明朝看來,這場戰爭,壓根就不是什麼大事。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謂的抗倭援朝戰爭,在史學界實在不算個啥,也沒聽說哪位專家靠研究這事出了名,即使在明代,它也只是萬曆三大征的一部分而已,史料也不算多,除了《萬曆三大征考》還算是馬馬虎虎外,許多細節只能從日本和朝鮮史料中找。

說起來,也只能怪我國地大物博,什麼事都有,什麼人都出,就規模而言,這場戰爭確實不值一提,打了七年,從頭到尾,明軍的總人數不過四萬左右,直到最後一年,才勉強增兵至八萬,且打兩個月就收了場,架勢並不算大。

而日本為了打這場仗,什麼名將精兵之類的老本全都押上去了,十幾萬人拉到朝鮮,死光了再填,打到後來,國內農民不夠,竟然四處抓朝鮮人回去種田,實在是頂不住了。

朝鮮更不用說,被打得束手無策,奄奄一息,差點被人給滅了,國王都準備外出避難,苦難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鮮是差點沒命,而明朝卻全然沒有玩命的架勢,派幾萬人出國,軍費糧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辦挺了,事後連戰爭賠款都沒要(估計日本也沒錢給)。

什麼叫強大?這就叫強大。

在進行這場戰爭的同時,明朝還調兵十餘萬,圍剿四川方向的楊應龍叛亂,在萬曆同志看來,這位叫楊應龍的土財主(土司),比豐臣秀吉的威脅更大。

基於以上理由,在宣傳方面,明朝也是相當落後。戰爭結束後,在日本,明明表現不咋樣的加藤清正、島津義弘都被捧上了天,所謂「虎加藤」、「鬼石曼子」一波接一波的吹,從沒消停過。

朝鮮方面,貨真價實的李舜臣自不必說,死後被封公爵,幾百年下來,能加的榮譽都加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

至於明朝,對相關人員的處理,大致是這樣的:

戰後,劉綎、陳璘任職都督同知(從一品),算是升了半級。當然,也不是白升的,幾個月後,這二位仁兄就被調去四川播州的窮山惡水,因為在那裡,還有個楊應龍等著他們去收拾。

英勇獻身的鄧子龍也得到了封賞,他被追賜為都督僉事(從二品),並得到了一個世襲職位,給兒子找了個鐵飯碗。

僅此而已。

但和李如松比起來,以上的幾位就算不錯了。這位仁兄智勇雙全、能征善戰,幾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局,是朝鮮戰爭中最為傑出的軍事天才。

可這位蓋世英雄,死後不但沒人捧,還差點被口水淹死第二遍。

說到底,都是言官惹的禍。

明代是一個開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發言,批評皇帝,彈劾大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民主。

可是民主過了頭,就有問題了,發展到萬曆年間,言官們已經是無所不罵,壞人要罵,好人也要罵,不干事的要罵,幹事的也要罵,且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罵得就越響。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這個條件,這位兄弟鎮守邊界數十年,權大勢大,是最好的目標,外加他虧空貪污之類的事情也沒少干,下台之後自然不招人待見,彈章堆得和山一樣高,說什麼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倖免,加上他在朝鮮風光一時,功勛卓著,就成了連帶打擊對象。最噁心人的是御史丁應泰,不但攻擊他本人,連他的戰績也要罵,說平壤戰役是小勝,日軍死傷極少,碧蹄館之戰是大敗,明軍死傷極多。

這還不算,他居然檢舉朝鮮與日本串通,說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

要按照他的說法和演算法,明軍的士兵估計都是死後從墳里刨出來的(一共也就四、五萬人),日軍都是拿白鴿的和平使者(死傷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應該算是雙面間諜,明明和日軍勾結,偏偏還把日軍趕跑了。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一封接著一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曆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

然而,從根本上講,封賞過少,彈劾過多的責任者並不是丁應泰,更不是萬曆,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和規定,像抗倭援朝這種規模的戰役,帶幾萬人出去打一場,封賞就這麼少,彈劾就這麼多,大家都習慣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雖然可笑,卻很真實:

對明朝而言,這實在不是個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麼大事,自然就沒人管,自己不管別人當然也不管,加上那些無聊的言官潑髒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單全收,日本和朝鮮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各說各話,於是,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就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爭議、誤解、謎團。

然而無論大小,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為了摧垮貪慾和邪惡,遠赴他鄉,進行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較量里,他們中的許多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知道有這樣一場戰爭,有這樣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

為了那些無比的智慧,無畏的勇氣,以及無私的犧牲。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下一章:
上一章:

201 條評論 發表在「第5部: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上

  1. 尋找月半灣 says:

    好過癮

  2. 匿名 says:

    壯哉!

  3. says:

  4. 往事如風 says:

    寫的詼諧幽默,字字珠嘰8如臨其景境!

  5. says: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6. 李如松 says:

    媽的,老子就得了這麼個這種結局?

  7. 土匪流川 says:

    言官害了大明朝啊

  8. 匿名 says:

    老美說中國沒有民主,明朝時的言官是一定意義上的民主,只不過這種民主說到底是為了權力制衡,跟普通老百姓的民主並無太大關係

  9. 匿名 says:

    7年戰爭,竟然在明朝中只是一件小事,血雨腥風,與頑強又狡詐的敵人周旋,而且還是為了援朝,雖然盡顯大國風範,但未必也太虛榮了點,該宣揚的必定要宣揚,該高調的必然要高調。

  10. 浦中小許 says:

    大明威武!

  11. 么么 says:

    大明神武

  12. 乾死小日本 says:

    傻×摘盆國,噁心自己就算了 還要噁心別人!!!!!!!!!!

  13. 13 says:

    這就是強大!無須多說!

  14. 清亮 says:

    明朝得跟朝鮮和日本要點勞務費和賠款,別太虛榮了。

  15. 袁崇煥 says:

    洗洗接著睡

  16. 袁崇煥 says:

    洗洗接著睡!

  17. 王守仁 says:

    恩恩,麻貴,不錯不錯

  18. 匿名 says:

    不忍心往後看吶。。。後面明朝就要滅亡了。。。哎。。。

  19. 2 says: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

  20. 匿名 says:

    看罷第五部,感覺這時的明朝還算不上」飄搖」啊

  21. 匿名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四百年後讀之,依然感奮不已!

  22. 張居正 says:

    早知把言官廢了

  23. says:

    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沒用就受欺侮.不管是在學校.在公司.還是在社會(國家也一樣)

  24. 邊塞多憤青 says:

    朝鮮史料太不符實了。

  25. 我不是X奸 says:

    僅代表個人觀點。其實日本戰國名將有些人還是有點水平的,並非一無是處,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還算有點實力,剩下幾個官二代和爹比就差遠了,例如黑田長政和毛利輝元,據說加藤清正部隊還是唯一一支越過鴨綠江的軍隊,只不過被女真(不知道是不是努爾哈赤)射成了篩子。導致日本大名發揮不出戰國水平的另一大原因是氣候,朝鮮不比日本,不受暖流影響,天氣比日本寒冷多了,很多人都是凍死的

  26. 萬曆 says:

    四百年前豐臣秀吉曾狂言要到大明皇宮過年,結果得到的是無數日本人做他的陪葬品,他的後人繼承了他的狂妄,再次做起了吞併中國的夢,這下更慘,整個日本成了美國人一條眷養的瘋狗,現在他們又蠢蠢欲動,想讓他們的主子幫他們到中國檢點骨頭啃啃,地球上有這種下流民族的存在就永遠不得安寧。

  27. 朱元璋 says:

    額,這太無聊了,一個小日本,滅了他,沒二話。

  28. youngx says:

    看得我熱血沸騰啊。。。

  29. 我真帥 says:

    我記得幾百年後,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將用貪心和殘暴釀成的苦酒換來無數的白銀,揚長而去。
    雖然明朝的國力強盛,也不缺像張居正這樣的政治家,然卻本能的缺乏好奇心(鄭和除外)。這是我不喜歡的。

  30. 匿名 says:

    可惡的小日本

  31. 匿名 says:

    朝鮮就是一幫賤貨 明朝幫她打日本他們戰後說是自己打勝的 抗美援朝結束後一直到今天朝鮮課本上寫得是:「金日成」那王八蛋帶領朝鮮軍打敗的美國

  32. 大開眼界 says:

    從前只覺得明朝是個腐敗的朝代,其實明朝才是中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朝!!!

  33. 大開眼界 says:

    血性!

  34. 李如松 says:

    日本,你讓我怎麼說你?就這樣還說中國是日本的?呸呸呸

  35. 龜船設計師 says:

    不知道日本那幫矮挫哪來的強悍戰力(1.6米的體能讓人寒顫)。總歸日本這個民族,狂妄自大。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不自視。欺負個小朝鮮還是可以的,但如果對方同樣是一根筋,我們的蒙弟弟,我敢說他們的武士道尊嚴會在鐵蹄下喪失,我最佩服矮挫們的是他們學習精神,誰讓他們不會創造

  36. 榮神益人 says:

    跳粱者,雖強必戮。

  37. 歷史其實很精彩 says:

    彷彿看到一位七旬老人目光堅定坐在燃燒的艦船上,整裝正坐
    此船即我守之土,誓死不退!
    給我的是感動與讚歎。
    義武奮揚,跳梁者,隨強必戳!
    這已經不在是什麼討論什麼名將與否的故事,而是一個野心、貪念對勇敢、偉大的故事。
    幾百年前那感人肺腑、驚心動魄、豪氣衝天的一幕幕彷彿就在眼前。

  38. SB朝鮮 says:

    高麗棒子就是一群忘恩負義的SB.

  39. 陳皮 says:

    事實上,明朝之所以沒詳細記載是因為明朝當時自認為天朝大國並且戰爭規模不大,所以才埋沒的,再加上清朝那些史官的篡改,就變成了謎團

  40. 我是豐城人 says:

    作為豐城人,我十分自豪的說,我老祖宗還真是比我老實

  41. 匿名 says:

    是不是因為參加這次戰役的將領或者他們的後代在對清戰爭中有過戰績,被清朝史官黑了?

  42. 千古奇人王陽明 says:

    激動之心無以言表,大明神武!!!

  43. 匿名 says:

    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鮮是差點沒命,而明朝卻全然沒有玩命的架勢,派幾萬人出國,軍費糧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辦挺了,事後連戰爭賠款都沒要(估計日本也沒錢給)。

    什麼叫強大?這就叫強大。

  44. 匿名 says:

    正常,就像512抗震救災中處處是醫務人員的身影,但最後的功勞記載中就沒有醫務人員的,甚至從上到下的慰問信中都沒提到他們一下,這也叫強大的精神

  45. 阿柴 says:

    由此看來,高麗是一如既往地無恥,不要臉。幾百年後,老毛抗美援朝,朝鮮的那幫是不是也是這樣打的?

  46. 紅髮絲 says:

    戰爭總算是結束了,不願意看這段冗長的戰爭描述。

  47. 拜陽明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正義之師,但掠者,有去無回.

  48. 醬油黨 says:

    ········

  49. 貝貝。 says: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50. 崇禎 says:

    鄧子龍你是我大明的忠臣加重臣。

  51. 鄧子龍 says:

    我咋死地啊

  52. 日落西山 says:

    痛恨日本人,但是我們不得不說日本人那種武士道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就是因為那種一根筋的精神,所以,小小彈丸之地竟敢侵略我泱泱大國。我們要愛國,但是我們更要改變民族劣根,學習他國先進之處。

  53. 匿名 says:

    原來明朝時就有抗倭援朝了。寫得好呀。

  54. 柴田勝家 says:

    那個我不是X奸,你忘了鬼島津。

  55.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56. 李舜臣 says:

    其實我是中國人,那些死棒子別亂把哥和他們扯在一起。哈哈

  57. 麥苗 says:

    日本鬼子不滅族,亡我之心不死

  58. 幹掉匿名 says:

    44樓,你有病

  59. 朱能 says:

    給我點兄弟,我去把44樓的砍了

  60. 陣陣 says:

    歷史已經過去,留下的只有回味,掩埋好兄弟的屍體繼續!
    大地最終回歸寧靜,無論曾經血雨腥風還是唇槍舌劍。

  61. 朱棣の戮 says:

    大明強盛

  62. 11123 says:

    這本書好看是好看,就是感覺整本書都是前戲,高潮很短,不是很爽。

  63. 123321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這話聽著提氣,與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樣豪氣衝天!!

  64. 12353 says:

    51樓,雖然明月不說(估計不想說),但我會告訴你鄧子龍的船是被棒子友軍擊沉的么?(雖然是誤擊)

  65. 李如松 says:

    所謂正義、邪惡、侵略、暴行,大多時候都是毫無意義的胡扯,衡量戰爭的唯一且永遠的準則,就是勝利,或失敗.經典有木有!

  66. 真理之魔女 says:

    「無論何時何地,總會有那麼幾個不安分的侵略者,他們或許殘暴,或許強大,或許看似不可戰勝,但終將被埋葬。」
    完全是鬼話,看那八國聯軍,牛逼哄哄的,也沒誰埋葬它。
    大明「好像」是正義的一方,不是照樣被滅了。
    沒有什麼正義或非正義,力量才是一切!

  67. 大明帝國 says:

    明朝後期也太那個了吧。會打仗的為神馬都是貪官呢??

  68. 匿名 says:

    大明威武

  69. 戚繼光 says:

    可惜我沒把精力放在培養子女中,子孫們不能完成我未完的心愿——徹底消滅大和民族

  70. 匿名 says:

    打了7年我覺得不是小事了,只不過中國歷代把重心放在北方而已,我覺得是輕敵了,鄧子龍真的是英雄啊,李舜臣幸虧犧牲了,不然回去說不定哪天又被老奸巨猾的文臣給搞下去了。
    最後:不要迷信美國人的民主!!!相信紅色中國!!!

  71. 萬曆 says:

    我還是很英明的

  72. 君心無痕 says:

    雖然有權謀,有爭鬥,有那麼多貌似難登
    大雅之堂的陰暗,但人性的光輝永存,永遠
    感動著我們!

  73. 千里流雲 says:

    要說萬曆還是一位不錯的皇帝!

  74. 在中國 says:

    尊老適合演加藤

  75. 醉清風 says:

    七年戰爭中,所有為反對外來侵略而英勇現身的戰士們,永垂不朽!

  76. 俊哥 says: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77. 匿名 says:

    泱泱大國 雄風何起

  78. 紅朝丞相 says:

    紅太祖光芒永不落,武振中華百年之弱

  79. 匿名 says:

    有個疑問:豐臣秀吉傾巢出動的時候德川家康沒對他動手…!?

  80. 咪咪 says:

    娘的,朝朝代代都要支援朝鮮,這姓兒就沒爭氣過嗎?還要自帶軍費,軍糧。

  81. 禮儀之邦 says:

    我覺得我國確實實行友好平等的外交政策,除了小日本。

  82. 王守仁 says:

    大明軍隊,大明將領。8錯8錯

  83. 王守仁 says:

    鄧子龍好樣的,你是大明將領學習的榜樣

  84. 匿名 says:
  85. 匿名 says:

    鄧子龍將軍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軍神!脊樑!

  86. 感動 says:

    鄧子龍將軍是我中華民族的驕傲!軍神!脊樑!

  87. 周遊列國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明朝對日本那是相當的牛啊,都不正眼看他。
    當代的中國,何時能出個戚繼光,麻貴樣的大將呢

  88. 縱觀五千史 says:

    天朝永遠是小日本不可戰勝的 小日本也永遠只能當跳樑小丑

  89. 一粒塵埃 says:

    小日本劣行不改,我泱泱大國捏死它

  90. 河朔寒 says:

    播州就是現在的遵義了。漢文化開發晚,人口少,但山水都是青山綠水,雨量充沛,氣候適宜,鍾靈毓秀,得天獨厚的景緻。智者樂山仁者樂山。怎麼說窮山惡水,這是偏見了。宋朝抵禦蒙古的釣魚城,就是播州人冉氏兄弟設計。後來在清末這方水土還養育了清朝大詩人鄭珍。

    在遵義的桃源山上,原有紀念劉綖的祠堂,後來修中學拆掉了。

  91. 夜盡天明 says:

    日本小孑,看他還怎狂,當時就應該渡海滅了他。

  92. 王守仁 says:

    入侵清朝的西方人不知道,清朝以前的大明朝是多麼有創意多麼強大。

  93. 匿名 says:

    入侵清朝的西方人不知道,清朝以前的大明朝是多麼有創意多麼強大。

  94. 我是明朝 says:

    這場戰爭,是一場護國戰爭,是一場光明與黑暗的戰爭,所有人為不為此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我們應該知道這一切,有這樣一群人,曾為了捍衛自由與正義,英勇奮戰,毫無畏懼。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95. 丰神秀麗 says:

    明朝是狼性十足的王朝 犯我中華者 雖遠必誅

  96. 開陽 says:

    播州在現在的貴州,就是遵義,毛主席開會的地方

  97. 匿名 says:

    義奮揚武

  98. 當年明月 says:

    李舜臣好倒霉,這麽多人至打中了他

  99. 匿名 says:

    總是覺得,明月關於戰爭的描寫水平太差,把打仗說得和小孩子打架差不多

  100. 明朝好樣的 says:

    以前不知道有明朝援朝打小日本的事,看了這本小說真解氣,在日本鬼子面前總算揚眉吐氣了一回,日本鬼子就是欠揍,打了它它才服氣,不要老是發表嚴正聲明,對這種畜生沒用,就要狠狠打它,打到它害怕為止。

  101. 笑話連篇 says:

    外軟內硬看來是傳統,對外大度,對內極端

  102. 楊廷和 says: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所以只有我們的國家足夠強大,強大到沒有人敢於說三道四。和平是需要的,但是我們國家需要有強大的武力來維護和平和自身的利益。只有如此中國才能獲得全世界的尊重

  103. 華商街 says:

    抗日援朝

  104. pig88 says:

    滿清誤國啊。我大明那樣發達的火器,到清朝居然全沒了。該死該死

  105. 大明遺民 says:

    大明威武,可惜毀在一幫閹貨手裡。

  106. 我愛貓咪 says:

    什麼叫強大,這就叫強大。豪氣

  107. 今訊 says:

    我欲著書頌子尤

  108. 今訊 says:

    子龍

  109. 少帥 says:

    子龍

  110. 今訊 says:

    我欲著書頌子龍

  111. 英雄本色 says:

    向英雄的大明皇家陸海軍戰鬥員,指揮員同志們致敬。向英雄的鄧子龍,李舜臣,陳璘, 麻貴,李如松等同志致敬。向戚家軍,俞家軍致敬。勝利永遠屬於中國人民。萬勝,萬勝,萬勝。

  112. 黃來福 says:

    不能忘卻的偉大勝利一一一抗倭援棒戰爭。烏拉。

  113. 努爾哈赤 says:

    豐臣秀吉,知道為什麼你輸了,俺卻勝了嗎。因為老子身後站著一群漢奸,出主意的范文程,開城門的有李永芳,獻山海關的有吳三桂,衝鋒砍人的有尚可喜,耿精忠,玩火槍,火炮的有孔有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得意的笑,得意的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14. 小兵張嘎 says:

    打死你這狗漢奸。

  115. 洪承疇 says:

    還有俺,天命汗別打忘了我。

  116. 洪承疇 says:

    還有俺,天命汗別忘了我。

  117. 神劍永恆 says:

    打死你這狗漢奸

  118. 神劍永恆 says:

    打死你這狗漢奸,漢奸狗。

  119. 窮開心 says:

    又開始洋洋得意了?

  120. 窮開心 says:

    活在過去的輝煌里,後來呢?

  121. 冰琉璃 says:

    每種事物都有它的規律,人也不例外。像鄧子龍、李舜臣他們,雖然為國捐軀,但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122. 過路的 says:

    東西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人也一樣,

  123. 悲劇 says:

    天道好還,或因人勢遲,然終不誤。對於侵略者永遠沒有理由,侵略和虐殺無辜百姓永遠是不爭的事實,並且永遠會被清算,成王敗寇之論,未免一廂情願之嫌

  124. 你說呢 says:

    高曉松在他的《曉說》節目,經常黑明,說什麼明粉吹島津義弘被明軍夾死,什麼天子守國門也是假的,能黑明的,都黑了。你說呢。。。

  125. 匿名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126. 匿名 says:

    幾百年後又是另一番情景了!

  127. 彎月 says:

    日本不知悔改,將來早晚會被我大中國滅掉!

  128. 仙人一夢 says:

    義武奮揚,國若有召,必死命之

  129. 一個中國人 says:

    彷彿看到一位七旬老人目光堅定坐在燃燒的艦船上,整裝正坐
    此船即我守之土,誓死不退!
    氣節呀!中華民族的脊樑啊!看了這段我明白了,中華民族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源所在了。謝謝明月,茅塞頓開!茅塞頓開!
    義武奮揚,跳梁者,隨強必戳!
    正是我堂堂中華對一切敢犯我之徒的共同心聲

  130. 匿名 says:

    好好的

  131. 匿名 says:

    大明那麼先進的火器,怎麼到清朝都沒了?

  132. 大書 says:

    熱血沸騰

  133. 一葉落知秋 says:

    後來不求發展了

  134. 小學生 says:

    大明帝國,中國永遠是我們的驕傲。

  135. 專治你魅外的內傷 says:

    幾百年後就是現在中國了 咋啦 很差勁嗎 那些上面樓層一個勁說不該沉醉在歷史的假道學 們 你自己祖國的歷史就這麼讓你覺得丟臉?當棒子跟鬼子在大張旗鼓的給他們下一代灌輸他們「光輝」歷史的時候你們這道學先生怎麼不去指責指責 。真是看著你們指責這個懷疑那個你們就跟那幫吃飯不幹實事的言官一樣 讓人作嘔 要是可以交換你們應該是回去日本或者棒子過 換回一部分正真喜歡尊敬中國歷史的韓國日本人來 你們比不上他們 起碼他們在享受中華文明帶給他們好處的時候不會像你們這些傻x這麼裝x 。得 有多話了 唉 中國從來也不會缺你們這幫裝x的道德模枋

  136. 夜晚 says:

    寫的實在是太太太好了!佩服!

  137. says:

    等等

  138. 仁心有度 says:

    棒子歷朝仰息而存 奴 今南被2棒子 依舊是奴 倭 匪也 今匪以洋盜為首 惡行與世 終有報

  139. 仁心有度 says:

    南北2棒子

  140. 徐階· says:

    呵呵

  141. 崇禎 says:

    言官誤我!

  142. 滅清 says:

    呵呵

  143. 玄燁 says:

    曾祖父,我治國還可以吧。

  144. 盛世大明 says:

    犯我大明,雖遠必誅

  145. 萬曆 says:

    這人不但無恥,還很無聊,彈劾一封接著一封,鬧到最後,連不愛搭理人的萬曆也忍不住了,直接給他下了個革職令讓他滾蛋。你個龜孫滾蛋!!!

  146. 萬曆 says:

    跳樑小丑,雖強必戮!

  147. 抗倭援朝 says:

    有實力才有說話的資格

  148. 匿名 says:

    99樓的那位,我也覺得這一段抗倭援朝的就跟大人帶孩子打架,很沒意思,還寫了好幾章······

  149. 匿名 says:

    豐臣秀吉的兒子那時才是個小毛孩

  150. 明神宗萬歲 says:

    太偉大了,明朝

  151. 大明將軍周時湊 says:

    日明貿易,日明友好,日明親善!打死忘恩負義的狗棒子!

  152. says:

  153. 就~當作小說吧 says:

    大報壇的意義正如韓國歷史學家韓永愚所說:「這並非單純的崇尚明朝、對明朝知恩圖報之舉,其中蘊含著肅宗視侵略朝鮮的清朝為野蠻國家,認為明朝的道德文化傳統是由朝鮮來傳承的這一正統思想。換言之,大報壇意味著朝鮮認為其文化優越於清朝,從而鼓吹朝鮮上下要反清愛國。」

  154. хорошо says:

    呵呵,哈拉休

  155. 子龍 says:

    叫子龍的都是話少實幹的猛人!

  156. 三胖 says:

    我讀書少,你們別忽悠我!

  157. 時間沒弄明白 says:

    時間沒弄明白:上一節是講的「萬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八日」,而這一節則變成了「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餘條戰艦,闖入鳴梁海峽」,這時間咋還回去了?

  158. 時間沒弄明白 says:

    明白了:鳴梁海戰和露梁海戰是兩場戰役,不是同時打的。看糊塗了!

  159. 時間沒弄明白 says:

    明月覺得明朝不重視這場戰役,這不奇怪,因為它對當時的中國影響並不大。在英國,許多人也不知道鴉片戰爭,而鴉片戰爭卻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60. 這是怎麼說 says:

    本章已閱讀。

  161. 李舜臣 says:

    自古美人如名將 不許人間見白頭

  162. 寫的真好! says: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凈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鑒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
    大明將士血灑三千里江山,拯救了朝鮮,讓日本人的侵略鐵蹄踐踏中華整整推遲了三百年。

  163. 寫的真好! says:

    只覺熱淚盈眶

  164. 匿名 says:

    打心眼裡看不起棒子,棒子就是白眼狼

  165. 佚名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166. 李帥臣 says:

    真他媽倒霉,這麼多人偏打中我.他媽比

  167. 萬曆 says: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168. 萬曆 says:

    沒了?

  169. 萬曆 says:

    hh

  170. 135你別跑 says:

    135你撒幣嗎

  171. 我本無心 says:

    咱大明王朝為啥不橫渡大洋,組件咱們自己的大明艦隊和陸戰隊呢,如果是那樣,現在還哪有什麼英國、美國,看著真有點憋屈啊!從元朝、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真的是不怎麼樣啊!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加強軍事實力的打好時機其實就是在明朝。如果真是那樣,那現在流通的貨幣必定是人民幣,通用的世界語言必定是漢語了啊!

  172. 萬曆 says:

    咱大明的火力還是挺猛的啊

  173. 呵呵 says:

    好好好

  174. haha says:

    明朝,中國歷史上政治外交,軍事保持強勝最長,保障老百姓安居;樂業時間最長的的王朝,約二百五十年有餘,無出其右者,是非功過無需多說了。

  175. 滄桑 says:

    枝葉太盛。

  176. 所長 says:

    李如松好屌

  177. 呵呵 says:

    呵呵

  178. mask says:

    看完這個才知道韓國電影拍的《鳴梁海戰》真是歪曲的太厲害了,一點明軍的影子都沒有

  179. 甘太太 says:

    同意178樓。韓國各種竊取真的好噁心,不要臉。當初怎麼就不滅了,把它變成第57個民族?歷史上軍事援助無數次,結果人家總是忘恩負義,要不是戰略意義,鬼才理它。

  180. 辯證法 says:

    想做老大,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181. 青年馬克思 says:

    美國民主?政治自由是對資產階級說的,無產階級的民主在美國存在?

  182. 靠自己 says:

    我不是天生強大,我只是天生要強

  183. 匿名 says: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戳!

  184. 匿名 says:

    漢家之德威播聞!有些人說民族主義是近代才有的,真是可笑,明朝早已稱自己為漢家兒郎,自夏商周起,本民族 就是華夏,也就是漢!

  185. sffg says:

    寫是不是太自大了

  186. 故夢 says:

    厲害

  187. 張岱 says:

    稍微搜索,有個電影《鳴梁海戰》,看了一下。朝鮮戰船的武器都比日本的猛。

  188. 過客 says:

    朝鮮,厚顏無恥!!還好意思拍電影宣揚他們的武器利害,中國不出手,國都沒了。唉,什麼人種?有點廉恥嗎!

  189. 李舜臣 says:

    這場戰爭下來,朝鮮:拼了老命 日本:差點沒命 明朝(中國):沒啥大事

  190. 強大的大明 says:

    抗美援朝時,我們的志願軍也是掏錢向朝鮮老百姓買大米白菜的。真是優良傳統啊!
    朝鮮,很無語的反骨仔,無能又厚顏,無恥!
    我家陳璘才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海戰第一人!

  191. 靜下心來讀史 says:

    軍事院校的課程表上戰史不少,戰例卻不多。

  192. 啊鵬 says:

    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

  193. 匿名 says:

    zhendelihai

  194. 萬曆 says:

    可以把這場戰爭稱為「抗日援朝戰爭」

  195. 匿名 says:

    強大,這才是真正的強大

  196. 匿名 says:

    打日本=嘎嘎亂殺=明+李舜臣+朝鮮政府軍 李舜臣+明=亂殺 朝鮮政府軍=嘎嘎

  197. 景泰 says:

    打日本=嘎嘎亂殺=明+李舜臣+朝鮮政府軍 李舜臣+明=亂殺 朝鮮政府軍=嘎嘎 呵呵

  198. 202305 says:

    只可惜養了這麼多白眼狼
    日韓朝鮮越南 全是
    如今流氓聯盟引領世界,對待蠻夷國家就不能用大義,直接用征服然後教育歸化,打成這樣都沒把朝鮮直接佔領了,之前還有越南,看不上人家這點地,終究是太過自傲。要是日韓這些小國真看自己的歷史這副樣子哪能有自豪之心,感覺歷史只對歷史燦爛的國家有意義,對那些後來居上的國家翻歷史只是揭自己丑。

  199. 匿名 says:

    126樓,幾百年後咋了?你過得很差嗎

  200. 閃閃 says:

    萬曆三大征,大明最後的輝煌…

  201. 匿名 says:

    日月耀天,壯哉我大明!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