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篇
在萬曆執政的前二十多年裡,可謂是內憂不止,外患不斷,他祖上留傳下來的,也只能算是個爛攤子,而蒙古、寧夏、朝鮮、四川,不是叛亂就是入侵,中間連口氣都不喘,軍費激增,國庫難支。
可是二十年了,國家也沒出什麼大亂子,所有的困難,他都安然度過。
因為前十年,他有張居正,後十年,他有申時行。
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歷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里,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但如果評選最傑出的官僚,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張居正的實力,只能排第三。
因為這兩個行業是有區別的。
從根本上講,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種,大家都是在朝廷里混的,先裝孫子再當爺爺,半斤對八兩。但問題在於,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義者,混出來後就要幹事,要實現當年的抱負。
而明代官僚是實用主義者,先保證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幹就干,不能幹就混。
所以說,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卻未必都是政治家。兩個行業的技術含量和評定指標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幹,官僚要能混。
張居正政務幹得好,且老奸巨滑,工於心計,一路做到首輔,混得也還不錯。但他死節不保,死後被抄全家,差點被人刨出來示眾,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這行里,真正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混到驚天地、泣鬼神的,當屬張居正的老師,徐階。
混跡朝廷四十多年,當過宰相培訓班學員(庶吉士),罵過首輔(張璁),發配地方掛職(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來,靠山又沒了(夏言),十幾年被人又踩又坑,無怨無悔,看準時機,一錘定音,搞定(嚴嵩)。
上台之後,打擊有威脅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張居正),連皇帝也要看他的臉色,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歡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歲,張居正死了他都沒死,如此人精,排第一是眾望所歸。
而排第二的,就是張居正的親信兼助手:申時行。
相信很多人並不認同這個結論,因為在明代眾多人物中,申時行並不是個引人矚目的角色,但事實上,在官僚這行里,他是一位身負絕學,超級能混的絕頂高手。
無人知曉,只因隱藏於黑暗之中。
在成為絕頂官僚之前,申時行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具體點講,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名誰,家族何地,史料上一點兒沒有,據說連戶口都缺,基本屬於黑戶。
申時行是一個十分謹小慎微的人,平時有記日記的習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天我和誰說了話,講了啥,他都要記下來,比如他留下的《召對錄》,就是這一類型的著作。
此外,他也喜歡寫文章,並有文集流傳後世。
基於其鑽牛角尖的精神,他的記載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資料。然而奇怪的是,對於自己的身世,這位老兄卻是隻字不提。
這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個好奇的人,於是,我查了這件事。
遺憾的是,雖然我讀過很多史書,也翻了很多資料,依然沒能找到史料確鑿的說法。
確鑿的定論沒有,不確鑿的傳言倒有一個,而在我看來,這個傳言可以解釋以上的疑問。
據說(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時,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蘇州遊玩,遇上了一位女子,兩人一見鍾情,便住在了一起。
過了一段時間,女方懷孕了,並把孩子生了下來,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申時行。
可是在當時,這個孩子不能隨父親姓申,因為申先生有老婆。
當然了,在那萬惡的舊社會,這似乎也不是什麼違法行為,以申先生的家產,娶幾個老婆也養得起,然而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確切地說,是一個尼姑。
所以,在百般無奈之下,這個見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給了別人。
爹娘都沒見過,就被別人領養,這麼個身世,確實比較不幸。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別人,倒也並非普通人,而是當時的蘇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歡這個孩子,並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徐時行。
雖然當時徐知府已離職,但在蘇州干過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會窮。
所以徐時行的童年非常幸福,從小就不缺錢花,豐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性也很高、天資聰慧,二十多歲就考上了舉人,人生對他而言,順利得不見一絲波瀾。
但驚濤駭浪終究還是來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時行二十八歲,即將上京參加會試,開始他一生的傳奇。
然而就在他動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
其實,你不是我的兒子。
沒等徐時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盤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這是一個十分古怪的舉動。
按照現在的經驗,但凡考試之前,即使平日怒目相向,這時家長也得說幾句好話,天大的事情考完再說,徐知府偏偏選擇這個時候開口,實在讓人費解。
然而我理解了。
就從現在開始吧,因為在你的前方,將有更多艱難的事情在等待著你,到那時,你唯一能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
這是一個父親,對即將走上人生道路的兒子的最後祝福。
徐時行沉默地上路了。我相信,他應該也是明白的,因為在那一年會試中,他是狀元。
中了狀元的徐時行回到了老家,真相已明,恩情猶在,所以他正式提出要求,希望能夠歸入徐家。
辛苦養育二十多年,而今狀元及第,衣錦還鄉,再認父母,收穫的時候到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父親拒絕了這個請求,希望他回歸本家,認祖歸宗。
很明顯,在這位父親的心中,只有付出,沒有收穫。
無奈之下,徐時行只得懷著無比的歉疚與感動,回到了申家。
天上終於掉餡餅了,狀元竟然都有白撿的。雖說此時他的生父已經去世,但申家的人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敲鑼打鼓,張燈結綵地把他迎進了家門。
從此,他的名字叫做申時行。
曲折的身世,幸福的童年,從他的養父身上,申時行獲取了人生中的第一個重要經驗,並由此奠定了他性格的主要特點:
做人,要厚道。
然後當厚道的申時行進入朝廷後,才發現原來這裡的大多數人都很不厚道。
在明代,只要進了翰林院,只要不犯什麼嚴重的政治錯誤,幾年之後,運氣好的就能分配到中央各部熬資格,有才的入閣當大學士,沒才的也能混個侍郎、郎中,就算點背,派到了地方,官也升得極快,十幾年下來,做個地方大員也不難。
有鑒於此,每年的庶吉士都是各派政治勢力極力拉攏的對象。申時行的同學裡,但凡機靈點的,都已經找到了後台,為錦繡前程做好準備。
申時行是狀元,找他的人自然絡繹不絕,可這位老兄卻是巍然不動,誰拉都不去,每天埋頭讀書,毫不顧及將來的仕途。同學們一致公認,申時行同志很老實,而從某個角度講,所謂老實,就是傻。
然而事情的發展證明,老實人終究不吃虧。
要知道,那幾年朝廷是不好混的,先是徐階斗嚴嵩,過幾年,高拱上來斗徐階,然後張居正又出來斗高拱,總而言之是一塌糊塗。今天是七品言官,明天升五品郎中,後天沒準就回家種田去了。
你方唱罷我登場,上台洗牌是家常便飯,世事無常,跟著誰都不靠譜,所以誰也不跟的申時行笑到了最後。當他的同學紛紛投身朝廷拼殺的時候,他卻始終呆在翰林院,先當修撰,再當左庶子。中間除了讀書寫文件外,還主持過幾次講學(經筵),教過一個學生,叫做朱翊鈞,又稱萬曆。
俗語有云,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一晃十年過去,經過無數清洗,到萬曆元年,嘉靖四十一年的這撥人,沖在前面的,基本上都廢了。
就在此時,一個人站到了申時行的面前,對他說,跟著我走。
這一次,申時行不再沉默,他同意了。
因為這個人是張居正。
申時行很老實,但不傻。這十年里,他一直在觀察,觀察最強大的勢力,最穩當的後台,現在,他終於等到了。
此後他跟隨張居正,一路高歌猛進,幾年內就升到了副部級禮部侍郎,萬曆五年(1577),他又當上了吏部侍郎,一年後,他迎來了自己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
萬曆六年(1578),張居正的爹死了,雖說他已經獲准奪情,但也得回家埋老爹。為保證大權在握,他推舉年僅四十三歲的申時行進入內閣,任東閣大學士。
歷經十幾年的苦熬,申時行終於進入了大明帝國的最高決策層。
但是當他進入內閣後,他才發現,自己在這裡只起一個作用——湊數。
因為內閣的首輔是張居正,這位仁兄不但能力強,脾氣也大,平時飛揚跋扈,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一般說來,在猛人的身邊,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當敵人,要麼當僕人。
申時行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很明白,像張居正這種狠角色,只喜歡一種人——聽話的人。
申時行夠意思,張居正也不含糊,三年之內,就把他提為吏部尚書兼建極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從一品)。
但在此時的內閣里,申時行還只是個小字輩,張居正且不說,他前頭還有張四維、馬自強、呂調陽,一個個排過去,才能輪到他。距離那個最高的位置,依然是遙不可及。
申時行倒也無所謂,他已經等了二十年,不在乎再等十年。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不用等十年,一年都不用。
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死了。
樹倒猢猻散。隱忍多年的張四維接班,開始反攻倒算,重新洗牌,局勢對申時行很不利,因為地球人都知道他是張居正的親信。
在這關鍵時刻,申時行第一次展現了他無與倫比的「混功」。
作為內閣大學士,大家彈劾張居正,他不說話;皇帝下詔剝奪張居正的職務,他不說話;抄張居正的家,他也不說話。
但不說話,不等於不管。
申時行是講義氣的,抄家抄出人命後,他立即上書,制止情況進一步惡化。還分了一套房子,十傾地,用來供養張居正的家屬。
此後,他又不動聲色地四處找人做工作,最終避免了張先生被人從墳里刨出來示眾。
張四維明知申時行不地道,偏偏拿他沒辦法。因為此人辦事一向是滴水不漏,左右逢源,任何把柄都抓不到。
但既然已接任首輔,收拾個把人應該也不太難,在張四維看來,他有很多時間。
然而事與願違,張首輔還沒來得及下手,就得到了一個消息——他的父親死了。
死了爹,就得丁憂回家,張四維不願意。當然,不走倒也可以,奪情就行,但五年前張居正奪情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考慮到自己的實力遠不如張居正,且不想被人罵死,張四維毅然決定,回家蹲守。
三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此時,老資格的呂調陽和馬自強都走了,申時行奉命代理首輔,等張四維回來。
一晃兩年半過去了,眼看張先生就要功德圓滿,勝利出關,卻突然病倒了。病了還不算,兩個月後,竟然病死了。
上級都死光了,進入官場二十三年後,厚道的老好人申時行,終於超越了他的所有同學,走上了首輔的高位。
一個新的時代,將在他的手中開始。
【取勝之道】
就工作能力而言,申時行是十分卓越的,雖說比張居正還差那麼一截,但在他的時代,卻是最為傑出的牛人。
因為要當牛人,其實不難,只要比你牛的人死光了,你就是最牛的牛人。
就好比你上世紀三十年代和魯迅見過面,給胡適鞠過躬,哪怕就是個半吊子,啥都不精,只要等有學問、知道你底細的那撥人都死絕了,也能弄頂國學大師的帽子戴戴。
更何況申時行所面對的局面,比張居正時要好得多:首先他是皇帝的老師,萬曆也十分欣賞這位新首輔;其次,他很會做人,平時人緣也好,許多大臣都擁戴他;加上此時他位極人臣,當上了大領導,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不過,只是似乎而已。
所謂朝廷,就是江湖。即使身居高位,掃平天下,也絕不會缺少對手。因為在這個地方,什麼都會缺,就是不缺敵人。
張四維死了,但一個更為強大的敵人,已經出現在他的面前。
而這個敵人,是萬曆一手造就的。
張居正死後,萬曆得到了徹底的解放。沒人敢管他,也沒人能管他,所有權力終於回到他的手中。他準備按自己的意願去管理這個帝國。
但在此之前,他還必須做一件事。
按照傳統,打倒一個人是不夠的,必須把他徹底搞臭,消除其一切影響,才算是善莫大焉。
於是,一場批判張居正的活動就此轟轟烈烈展開。
張居正在世的時候,吃虧最大的是言官。不是罷官,就是打屁股,日子很不好過,現在時移勢易,第一個跳出來的自然也就是這些人。
萬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丁此呂首先發難,攻擊張居正之子張嗣修當年科舉中第,是走後門的關係戶云云。
這是一次極端無聊的彈劾,因為張嗣修中第,已經是猴年馬月的事,而張居正死後,他已被發配到邊遠山區充軍。都折騰到這份上了,還要追究考試問題,是典型的沒事找事。
然而事情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事實上,這是一個設計周密的陰謀。
丁此呂雖說沒事幹,卻並非沒腦子,他十分敏銳地察覺到,只要對張居正問題窮追猛打,就能得到皇帝的寵信。
這一舉動還有另一個更陰險的企圖:當年錄取張嗣修的主考官,正是今天的首輔申時行。
也就是說,打擊張嗣修,不但可以獲取皇帝的寵信,還能順道收拾申時行,把他拉下水,一箭雙鵰,十分狠毒。
血雨腥風就此而起。
申時行很快判斷出了對方的意圖,他立即上書為自己辯解,說考卷都是密封的,只有編號,沒有姓名,根本無法舞弊。
萬曆支持了他的老師,命令將丁此呂降職調任外地,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然而這道諭令的下達,才是暴風雨的真正開端。
明代的言官中,固然有楊繼盛那樣的孤膽英雄,但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團伙作案。一個成功言官的背後,總有一撥言官。
丁此呂失敗了,於是幕後黑手出場了,合計三雙。
這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李值、江東之,羊可立。在我看來,這三位仁兄是名副其實的「罵仗鐵三角」。
之所以給予這個榮譽稱號,是因為他們不但能罵,還很鐵。
李、江、羊三人,都是萬曆五年(1577)的進士。原本倒也不熟,自從當了御史後,因為共同的興趣和事業(罵人)走到了一起,在戰鬥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成為了新一代的攪屎棍。
之所以說新一代,是因為在他們之前,也曾出過三個極能鬧騰的人,即大名鼎鼎的劉台、趙用賢、吳中行。這三位仁兄,當年曾把張居正老師折騰得只剩半條命,十分湊巧的是,他們都是隆慶(1571)
五年的進士,算是老一代的鐵三角。
但這三個老同志都還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張居正,他們偏罵,這叫義憤。後來的三位,大家都不罵了,他們還罵,這叫投機。
丁此呂的奏疏剛被打回來,李植就沖了上去,槍口直指內閣的申時行。還把管事的吏部尚書楊巍搭了上去,說這位人事部長逢迎內閣,貶低言官。
話音沒落,江東之和羊可立就上書附和,一群言官也跟著湊熱鬧,輿論頓時沸沸揚揚。
對於這些舉動,申時行起先並不在意:丁此呂已經滾蛋了,你們去鬧吧,還能咋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幾天以後,萬曆下達了第二道諭令,命令丁此呂留任,並免除應天主考高啟愚(負責出考題)的職務。
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政治信號。
其實申時行並不知道,對於張居正,萬曆的感覺不是恨,而是痛恨。這位曾經的張老師,不但是一個可惡的奪權者,還是籠罩在他心頭上的恐怖陰影。
支持張居正的,他就反對,反對張居正的,他就支持!無論何人、何時、何種動機。
這才是萬曆的真正心聲,上次趕走丁此呂,不過是給申老師一個面子,現在面子都給過了,該怎麼來,咱還怎麼來。
申時行明白,大禍就要臨頭了:今天解決出考題的,明天收拾監考的,殺雞儆猴的把戲並不新鮮。
情況十分緊急,但在這關鍵時刻,申時行卻表現出了讓人不解的態度,他並不發文反駁,對於三位御史的攻擊,保持了耐人尋味的沉默。
幾天之後,他終於上疏,卻並非辨論文書,而是辭職信。
就在同一天,內閣大學士許國、吏部尚書楊巍同時提出辭呈,希望回家種田。
這招以退為進十分厲害,刑部尚書潘季馴、戶部尚書王璘、左都御史趙錦等十餘位部級領導紛紛上疏,挽留申時行。萬曆同志也手忙腳亂,雖然他很想支持三位罵人幹將,把張居正整頓到底,但為維護安定團結,拉人幹活,只得再次發出諭令,挽留申時行等人,不接受辭職。
這道諭令有兩個意思,首先是安慰申時行,說這事我也不談了,你也別走了,老實幹活吧。
此外,是告訴江、羊、李三人,這事你們幹得不錯,深得我心(否則早就打屁股了),但到此為止,以後再說。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之後的發展告訴了我們,這一切,只不過是熱身運動。
問題的根源,在於「鐵三角」。科場舞弊事件完結後,這三位拍對了馬屁的仁兄都升了官:江東之升任光祿寺少卿,李植任太僕寺少卿,羊可立為尚寶司少卿。
太僕寺少卿是管養馬的,算是助理弼馬溫,正四品。光祿寺少卿管吃飯宴請,是個肥差,正五品。尚寶司少卿管公章文件,是機要部門,從五品。
換句話說,這三個官各有各的好處,卻並不大,可見萬曆同志心裡有譜:給你們安排好工作,小事來幫忙,大事別摻和。
這三位兄弟悟性不高,沒明白其中的含義,給點顏色就準備開染坊。雖然職務不高,權力不大,卻都很有追求,可謂是手攥兩塊錢,心懷五百萬,歡欣鼓舞之餘,準備接著干。
而這一次,他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打算捏軟柿子,將矛頭對準了另一個目標——潘季馴。
可憐潘季馴同志,其實他並不是申時行的人。說到底,不過是個搞水利的技術員,高拱在時,他干,張居正在時,他也干,是個標準的老好人,無非是看不過去,說了幾句公道話,就成了打擊對象。
話雖如此,但此人一向人緣不錯,又屬於特殊科技人才,還干著司法部部長(刑部尚書),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
可是李植只用了一封奏疏,就徹底終結了他。
這封奏疏徹底證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絕口不提申時行,連潘技術員本人都不罵。只說了兩件事——張居正當政時,潘季馴和他關係親密,經常走動,張居正死後抄家,他曾幾次上書說情。
這就夠了。
申時行的親信,不要緊;個人問題,不要緊;張居正的同夥,就要命了。
沒過多久,兢兢業業的潘師傅就被革去所有職務,從部長一踩到底,回家當了老百姓。
這件事幹得實在太過齷齪,許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棟分別上書,為潘季馴求情,卻被萬曆駁回,還罰了一年工資。
有皇帝撐腰,「鐵三角」越發肆無忌憚,把戰火直接燒到了內閣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別狠,明的暗的都來。先是寫匿名信,說大學士許國安排人手,準備修理李植、江東之。之後又明目張胆地彈劾申時行的親信,不斷發起挑釁。
部長垮台,首輔被整,鬧到這個份上,已經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個倒霉的是誰。連江東之當年的好友,刑科給事中劉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來大吼一聲:
「你們要把當年和張居正共事過的人全都趕走,才肯干休嗎(盡行罷斥而後已乎)?!」
然而讓人費解的是,在這片狂風驟雨之中,有一個人卻始終保持著沉默。
面對漫天陰雲,申時行十分之鎮定,既不吵,也不鬧,怡然自得。
這事要換在張居正頭上,那可就了不得了。以這位仁兄的脾氣,免不了先回罵兩句,然後親自上陣,罷官、打屁股,搞批判,不搞臭搞倒誓不罷休。劉台、趙用賢等人,就是先進典型。
就能力與天賦而言,申時行不如張居正,但在這方面,他卻遠遠地超越了張先生。
申首輔很清楚,張居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政務天才。而像劉台、江東之這類人,除了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外,干工作也就是個白痴水平。和他們去較真,那是要倒霉的,因為這幫人會把對手拉進他們的檔次,並憑藉自己在白痴水平長期的工作經驗,戰勝敵人。
所以在他看來,李植、江東之這類人,不過是跳樑小丑,並無致命威脅,無須等待多久,他們就將露出破綻。
所謂寬宏大量,胸懷寬廣之外,只因對手檔次太低。
然而「鐵三角」似乎沒有這個覺悟,萬曆十三年(1585) 八月,他們再一次發動了進攻。
事情是這樣的,為了給萬曆修建陵墓,申時行前往大峪山監督施工,本打算打地基,結果挖出了石頭。
在今天看來,這實在不算個事,把石頭弄走就行了。可在當時,這就是個掉腦袋的事。
皇帝的陵寢,都是精心挑選的風水寶地,要保證皇帝大人死後,也得躺得舒坦,竟然挑了這麼塊石頭地,存心不讓皇上好好死,是何居心?
罪名有了,可申時行畢竟只是監工,要把他拉下水,必須要接著想辦法。
經過一番打探,辦法找到了:原來這塊地是禮部尚書徐學謨挑的,這個人不但是申時行的親家,還是同鄉。很明顯,他選擇這塊破地,給皇上找麻煩,是有企圖的,是用心不良的,是受到指使的。
只要咬死兩人的關係,就能把申時行徹底拖下水。而這幫野心極大的人,也早已物色好了首輔的繼任者,只要申時行被彈劾下台,就立即推薦此人上台,並藉此控制朝局,這就是他們的計劃。
然而這個看似萬無一失的計劃,卻有兩個致命的破綻。
幾天之後,三人同時上疏,彈劾陵墓用地選得極差,申時行玩忽職守,任用私人,言辭十分激烈。
在規模空前的攻擊面前,申時行卻毫不慌張,只是隨意上了封奏疏說明情況,因為他知道,這幫人很快就要倒霉了。
一天之後,萬曆下文回復:
「閣臣(指申時行)是輔佐政務的,你們以為是風水先生嗎(豈責以堪輿)!?」
怒火中燒的萬曆罵完之後,又下令三人罰俸半年,以觀後效。
三個人被徹底打懵了,他們抓破腦袋,也想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歸根結底,還是信息工作沒有到位。這幾位仁兄晃來晃去,只知道找地的是徐學謨,卻不知道拍板定位置的,是萬曆。
皇帝大人好不容易親自出手挑塊地,卻被他們罵得一無是處,不出口氣實在說不過去。
不過還好,畢竟算是皇帝的人,只是罰了半年的工資,勵精圖治,改日再整。
可還沒等這三位繼續前進,背後卻又挨了一槍。
在此之前,為了確定申時行的接班人選,三個人很是費了一番腦筋,反覆討論,最終拍板——王錫爵。
這位王先生,之前也曾出過場。張居正奪情的時候,上門逼宮,差點把張大人搞得橫刀自盡,是張居正的死對頭,加上他還是李植的老師,沒有更適合的人選了。
看上去是那麼回事,可惜有兩點,他們不知道:
其一,王錫爵是個很正派的人,他不喜歡張居正,卻並非張居正的敵人。
其二,王錫爵是嘉靖四十一年進士,考試前就認識了老鄉申時行,會試,他考第一,申時行考第二,殿試,他考第二,申時行第一。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
基於以上兩點,得知自己被推薦接替申時行之後,王錫爵遞交了辭職信。
這是一封著名的辭職信,全稱為《因事抗言求去疏》,並提出了辭職的具體理由:
老師不能管教學生,就該走人(當去)!
這下子全完了,這幫人雖說德行不好,但畢竟咬人在行,萬曆原打算教訓他們一下後,該怎麼樣還怎麼樣。
可這仨太不爭氣,得罪了內閣、得罪了同僚,連自己的老師都反了水,再這麼鬧騰,沒準自己都得搭進去,於是他下令,江東之、李植、羊可立各降三級,發配外地。
家犬就這麼變成了喪家犬,不動聲色之間,申時行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下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二章 和稀泥的藝術
上一章:第5部:帝國飄搖 第二十章 為了忘卻的紀念
看到這樣的無知鼠輩氣不打一處來
對啊 對啊!
不爭之爭,申時行。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爭之道,用在無欲,體在因緣。知萬事萬物為因緣假合而成,皆為虛幻,然後可以無欲,正所謂「事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這樣的跳樑小丑,無恥!可笑!
不愧是出神入化的官僚精英
言官,要保證他們能說話。就要承受他們亂說話。
感覺如果是外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軍事和文化經濟各方面都會較歷史有衰退,尤其是智商
權謀厚黑,說起來也算是展示智商的方面
看我多牛
牛神馬牛
感覺這些跳樑小丑就是狗
當然了狗咬人一口
人總不能回過頭來也咬狗一口
我感覺我能用我的經歷寫部穿越劇了,來歷不明,老實忠厚,但是不傻,愛寫日記,愛和稀泥,四百年前的我與四百年後一樣,哈哈
和稀泥的藝術
回五樓,你也有權說別人是跳樑小丑,你是書生?是公務員?還是市長(也不過七品)?你能寫奏摺?還是你的信主席看過?說人家 ,你是什麼哦,你不知道大明人才濟濟,連逃犯都能到外面作國王(小國)你能嗎?
明朝的覆滅,言官有一定的責任。
回15樓:我怎麼就沒有權利,雖說我只是一個旁觀者,我也只是把我心中的憤怒表達出來!但像那些毫無道德的一心只想投機的且又自以為是的人,不是跳樑小丑是什麼?
當年明月寫的太好了,你是我的偶像
你們不要吵了,我的帝國,我說了算
你們在瞎搞啊
老申,咱倆是好朋友,嘿嘿
會試,我第一,你第二,殿試,你第一,我第二,哈哈
注釋【你指申時行】
不爭之爭,申時行。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要來湊個熱鬧
你們幾個,快回去上朝了
朝廷就是江湖,而江湖險惡呀。
申時行的經歷不是越劇《玉蜻蜓》里的故事嗎?
雖然是在書出版很久之後才看的,但還是要再重複的說,當年明月啊啊,你太帥了!愛死你了,在看這本書之前,對明朝的歷史基本是空白,看史書是不可能的,你寫得通俗生動,啊啊大概已經被人說盡了吧。恩,,,不過目前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朱元璋和朱棣那集章,當然最崇拜的還是朱棣,愛你,朱棣!
能不能再寫點別朝那些事了,我都不捨得寫完明朝那些事,拜託了!!!!!!!!!!!!!!!!!太好看了!!!!!!!!!!!!!!!!!!!!!
同意樓上,要是再寫點別的就好了
老子維護世界和平~打敗膽敢來犯地球所有生物!
爾等都退下吧
通看全文,言官者,小報記者乎
你們給都給我等著
你們給都給我等著,小子們!
wq
言官大多是吃飽了撐得 不過也挺逗的
言官太好玩了
想不到我學生個個都出息了
我去,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在戰略上蔑視對手,在戰術上重視對手」的終極境界么?
話說,為毛有這麼多名臣的明朝還是被滅了???
神馬玩意兒。全都拖出去扒皮
哈哈哈
我兒子的國家
傳庭死 明亡矣
妞逼貨!
一氣生萬法,混元破乾坤。
這是我的必然
速度
你們回復的太搞笑了
那個「罵仗鐵三角」就是群廢物似的,工作不搞好,怪誰啊
朱高熾啊,你的後代幹了些什麼?
我只來湊熱鬧的,出於對昵稱的好奇
混功 算不算 中庸之道 誰懂 解釋下 謝謝
朱棣啊,那不是你子孫?信不信我把你墳刨了
Stay with this guys, you’re heniplg a lot of people.
同志們,皇上來了,趕緊給我跪下!牙崩半個說個「不」字,老子拔了你的牙!
15樓 你意思是不如別人的事情就不能評價了??確實那三個言官我們可能這一輩子混不到那個級別,但是並不妨礙我們可以評價他是跳樑小丑
就比如打籃球的,nba裡面的,我們可能這一輩子都達不到nba里的替補的水平,難道我們就不能罵他們打的爛??我們罵他們打的爛是說他們在他們那個環境那個平台上打的爛! 就如那些言官,在相對於他們那個環境打的爛!
、還有比如現在那麼多爛片,但是叫我們去拍,我們肯定還是拍不出來,照你這樣說我們也沒資格罵別人是爛片??
飯店裡炒得菜很難吃,但是你可能還吵不出那個水平,難道你也不能罵飯店的菜炒得不好吃??
言官們突破道德底線肆無忌憚地攻訐別人,說白了就是一種權利腐敗。
總的來說,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無論是厚黑還是其他,都一樣
孫子啊 ,你看見爺爺還不跪下
我千秋偉業啊,你們這幫敗家子
所謂寬宏大量,胸懷寬廣之外,只因對手檔次太低。這才是真正高手, 在沉默中爆發,看似平靜的外表下,有一顆堅強不屈的內心與遠超眾人的智慧,一時的咄咄逼人終究是紙老虎,實力會證明一切。
愛卿們所言極是!
雖然我對東方不感興趣但一渣滓們。投降吧
回五樓,你也有權說別人是跳樑小丑,你是書生?是公務員?還是市長(也不過七品)?你能寫奏摺?還是你的信主席看過?說人家 ,你是什麼哦,你不知道大明人才濟濟,連逃犯都能到外面作國王(小國)你能嗎?
———
你和職業球員哪個踢球厲害?
國足是不是傻逼?
可惡,我一代名臣,被這樣整,萬曆,你這小子!
回復15樓: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回復15樓,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頂71樓
哈哈,把我的國家治理的不錯啊,兒子,為你點贊。
萬曆那塊萬年之地確實選的不怎麼滴,我朝太祖年間就被幾個無恥文人官盜了,落得個屍骨無存啊
高皇帝 成祖皇帝 子孫不孝 未能守鎮祖宗二百餘年基業 無顏面見祖宗 故自吊於煤山之上
嗚嗚嗚,我的帝國就被我這些子孫毀了
靠,幾個小癟三,就知道瞎幾把嘰嘰歪歪,給點顏色就開染坊
本章已閱讀。
言官就像現在的公知,自己不干事,就知道罵人,說的對還好,更多是沒事找事,著實噁心。
你們夠了,我的帝國我來管,你們別吵,萬曆,你真他媽賤
哼哼,這個古人的經歷跟我還蠻相似的
朕才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屁
嘎嘎嘎嘎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過
這一篇出現錯誤,第一名張居正又提拔張居正,應該筆誤
千古唯此一人 只可惜了張居正
千古唯此一人 只可惜了張居正
千古唯此一人
頂84樓!!!韃子閉嘴
如書中所寫,申時行被送給徐知府應是嬰兒,此時的徐知府已退休在家,申時行二十八歲參加會試,徐知府告訴他身世。請大家推算一下徐知府的年齡?
emmm……不一定老了才退休吧
無聊(特指86樓)
12樓的,你活稀泥的技術再好也沒有張居正厲害!56樓的皇帝,你反正也打不死我,我見誰都不會跪下來求!弘力兄,你最好,寫了這麼多詩,沒一首流傳下來的,都是爛詩,哈哈!
評論也是亮點,杠杠滴!
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
虧我當年辛苦治水,結果一個個的水貨!
92樓,無聊
江山代有人才出
94樓你他媽的有毛病嗎?
……
這三豬隊友帶不動,唉,王者帶不動青銅
回15樓,你算個屌
帶不動啊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