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裂】
潘季馴、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證明了高拱是一個無比卓越的優秀政治家,在他的統領下,大明王朝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而他的聲名也隨之達到了最高峰。
然而就在那光輝燦爛的頂點,一個陰影卻已悄然出現,出現在他的背後。
張居正並不是個老實人,他或許是個好人,卻絕不老實,對於高拱同志,他一直都是有看法的:
論資歷,高拱比他早來三年,論職務,高拱從翰林院的科員干起直到副部長、部長、大學士,幾十年辛辛苦苦熬出來的,勞苦功高,而他卻是從一個從五品副廳級幹部被直接提拔為大學士,屬於走後門的關係戶,論能力,高拱可謂是不世出之奇才,能夠善斷,相對而言,他還只是個愣頭青。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張居正都只能乖乖當小弟,而一直以來他也是這樣做的,凡事唯高拱是從,遇到大事總是請示再請示,十分尊重領導。
可問題在於,高拱並不滿足於當老大,他還要當爹,他要所有的人都聽命於他,服從他的指揮,誰要不聽話,是要被打屁股的。
剛開始的時候,張居正也沒啥意見,畢竟高拱是老同志,耍耍威風似乎也沒什麼,但很快他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他親眼看到那個被打屁股的人時。
這位倒了霉的仁兄就是殷士儋,關於此人,那真是說來話長。
嘉靖二十六年(1547),殷士儋和張居正同期畢業,由於成績優秀,被選為庶吉士,之後又被調入裕王府,擔任裕王的講官。
既有翰林的背景,又是太子的班底,官運也不錯,隆慶二年( 1568)
還當上了禮部尚書,但奇怪的是,他偏偏就是入不了閣。
在明代,這實在是個要命的問題,記得我當年小學時曾被任命為衛生委員,現在想來,那是我擔任過的最高職務,雖說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天多掃一次地,卻實在讓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為什麼呢?
因為衛生委員是班委成員。
要知道,各科科代表雖說平時管收作業,實在是威風八面(特別是對我這種不愛交作業的人),但他們不是班委成員,老師召集開會的時候,他們是沒有資格去的,也得不到老師的最高指示。
衛生委員就不同了,雖然每日灰頭土臉,但每當聽到老師召喚時,將手中的掃把一揮,高傲地看一眼收作業的課代表,開會去也!
那是相當的牛。
相信你已經明白了,課代表就是各部部長,班委就是內閣,老師就是……
掃地的強過收本子的,就是這個道理。
殷士儋討厭收作業,他想去掃地,但他始終沒有得到這個機會。
而根正苗紅的殷部長入不了閣,說到底,還得怪他的那張嘴。
在這個世界上,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說法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一個胖子,體重一百公斤,如果你硬要說人家體重0.1 噸,被人打殘了我也不同情你。
殷士儋大致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算是個地道的山東大漢,平時說話總是直來直去,當年給裕王當講官時經常嚴辭厲色,搞得大家都坐立不安,所以後來裕王登基,對這位前老師也沒什麼好感。
其實皇帝怎麼想還無所謂,關鍵是高拱不喜歡他。
這很正常,高拱要聽話的人,而殷士儋明顯不符合此條件。
所以入閣的事情拖了好幾年,人員進進出出,就是沒他的份,這不奇怪,奇怪的是,到了隆慶四年(1570)十一月,這位收作業的仁兄竟然拿到了掃把——入閣了。
這自然不是高拱偶發善心,實在是殷部長個人奮鬥的結果,既然高拱不靠譜,皇帝也不能指望,那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太監。
殷士儋一咬牙,走了太監的門路,終於得償所願,對此高拱也只能望洋興嘆,畢竟他也是靠太監起家的。
但老奸巨滑的高學士自然不會就此了結:不能擋你進來,那就趕你出去!為了及早解決這個不聽話的下屬,他找來了自己的心腹,都給事中韓楫。
幾天之後,在韓楫的指示下,言官們開始發動攻擊,殷士儋同志的老底被翻了個遍,從上學到找老婆,但凡能找到的都拿來罵,搞得他十分狼狽。
高拱得意了,這樣下去沒多久,殷士儋只能一走了之,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但他也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點——殷士儋的脾氣。
於是一場意外就此發生。
事情從一次會議開始,本來內閣開會只有大學士參加,但有時也邀請言官們到場,偏偏這一次,來的正是韓楫。
殷士儋不喜歡高拱,本打算打聲招呼就走人,一看韓楫來了,頓時精神煥發,快步走上前去,說了這樣一句話:
「聽說韓科長(韓楫是六科都給事中,明代稱為科長)對我有意見,有意見不要緊,不要被小人利用就好!」
高拱就在現場。
殷學士的這句話只要不是火星人,想必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加上在場的人又多,於是高拱的臉面也蓋不住了。
「成何體統!」
好!你肯蹦出來就好!
孫子當夠了,殷士儋終於忍無可忍,發出了一聲驚天動地的怒吼:
「高拱!陳大人(指陳以勤)是你趕走的,趙大人(指趙貞吉)
是你趕走的,李大人(指李春芳)也是你趕走的,現在你看我不順眼,又想趕我走!首輔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高拱當時就懵了,他萬萬沒想到,像殷士儋這種檔次的高級幹部,竟然會當眾發飈,一時反應不過來,但更讓他想不到的還在後頭。
殷士儋真是個實誠人,實誠得有點過了頭,這位仁兄罵完了人,竟然還不解恨,意猶未盡,捲起袖子奔著高拱就去了。
反正罵也罵了,索性打他一頓,就算要走,也夠本了!
到底是多年的老政治家,高拱兄也不是吃素的,看見殷同志來真格的,撒腿就跑,殷士儋也窮追不捨:臉已經撕破了,今天不打你個半死不算完!
關鍵時刻,張居正站了出來,他拉住了殷士儋,開始和稀泥:
「萬事好商量,你這又何必呢?」
然而殷士儋明顯不是稀泥,而是水泥,一點不給面子,對著張居正又是一通怒吼:
「張太岳(張居正號太岳),你少多管閑事,走遠點!」
老子今天豁出去了,誰敢擋我就滅了誰!
所幸在場的人多,大家緩過勁來,一擁而上,這才把殷大學士按住,好歹沒出事。
我算了一下,鬧事的時候,殷士儋五十六歲,高拱六十歲,張居正最年輕,也四十七歲,三位中老年人竟然還有精力鬧騰,實在讓人欽佩。
殷士儋不愧是山東人,頗有點梁山好漢的意思,敢作敢當,回家後沒等高拱發作,就主動提出辭職,回家養老去了。
在高拱看來,這個結果還不錯,雖說差點被人打,但自己還是贏了,可以繼續在內閣當老大。
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這場風波正是他覆亡的起點,因為在那個紛亂的場景中,張居正牢牢地記住了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話:
現在你看我不順眼,又想趕我走!首輔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是啊,既然李大人可以被趕走,陳大人可以被趕走,那麼我也會被趕走——當高大人看我不順眼的時候。
況且,我也喜歡首輔的那個位置。
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張居正就確定了這樣一個認識——兩個人之中,只能留一個。
而那個人,只能是我。
為了實現我的夢想和抱負,高拱,你必須被毀滅。
張居正打定了主意,準備對他的老朋友、老同事動手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先出招的人,竟然是高拱。
其實一直以來,高拱雖說對張居正抱有戒心,卻還是把他當朋友的,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那個傳聞。
對高拱而言,趙貞吉是可惡的,殷士儋是可惡的,但只要他們滾蛋,倒也沒必要趕盡殺絕,只有一個人除外——徐階。
對徐大人,高拱可謂是關懷備至,對方家破人亡之後,他還是不依不饒,經常過問徐階的近況,唯恐他死得太輕鬆。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突然跑來告訴他,張居正和徐階有秘密來往,答應拉他一把,幫他兒子免罪,當然了,張居正也沒白乾,他收了三萬兩白銀。
高拱平靜地點了點頭,他準備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不久之後的一天,他找到張居正閑聊,突然仰天長嘆:
「老天爺真不公平啊!」
張居正沒有說話,他知道後面的話才是正題。
「為什麼你有那麼多兒子,而我一個也沒有?」
張居正這才鬆了一口氣,高拱確實運氣不好,六十多歲的人了,無兒無女,將來也只能斷子絕孫了。
為緩和氣氛,張居正發揮了他和稀泥的專長,笑著說了這麼一句:
「兒子多,但也不好養活啊!」
好了,要的就是這句話。
「你有徐階送你的三萬兩白銀,養活幾個兒子不成問題。」高拱微笑著,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張居正慌了,他這才發現對方來者不善,無奈之下,他只得賭神罰咒,說些如果收錢,出門讓車撞死,生兒子沒屁眼之類的話,最後搞得聲淚俱下,高拱才作了個樣子,表示這是有人造謠,我絕對不信,然後雙方握手言和,重歸於好。
給他一個教訓,今後他就會老實聽話——這是高拱的想法。
必須儘快解決他,再也不能遲疑!——這是張居正的決心。
【一個過於優秀的太監】
決心下了,可該怎麼動手呢?掃把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張居正明白這個道理。
但現在的高拱已經今非昔比,連無比狡猾的徐老師都敗在他的手下,單憑自己,實在沒有勝算。而且這位六十高齡的高老頭身體很好,每天早起鍛煉身體,精神十足,等他自然死亡太不靠譜。
就在山窮水盡之際,一個人進入了張居正的視野,他的名字叫馮保。
和明代的同行們比起來,馮保是個非常奇特的太監——奇特得不像個太監。
一般說來,太監由於出身不好,且家庭貧困,能認識幾個字,寫自己的名字就算知識分子了,按照這個標準,馮保絕對可以評上教授,因為他不但精通經史,而且還是著名的音樂家,擅長演奏多種樂器,此外他還喜歡繪畫,時常也搞點收藏。
比如後來有一次,他在宮裡閑逛,「無意」地走進了宮內的收藏庫,「無意」地信手翻閱皇帝的各種收藏品,然後「無意」中喜歡上了其中一幅畫,最後便「無意」地「順」(學名叫偷)走了這幅畫。
事實證明,馮保先生的藝術鑒賞眼光是相當高的,因為那幅被他收歸己有的畫,叫做《清明上河圖》。
像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天知地知,而我這樣的小人物之所以也能湊個熱鬧,是因為馮太監在偷走這幅畫後,還光明正大地在畫上蓋上了自己的收藏章——以示紀念(類似某某到此一游)。
捅出馮太監的這段隱私,只是為了讓你知道,他雖然有文化,搞藝術,卻絕非善類,做壞事敢留名,偷來的鑼還使勁敲,這充分說明他具備了以下幾種優良品質:膽大、心細、臉皮厚。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樣的人,才最適合搞陰謀。
而更讓張居正喜出望外的是,這位馮保最恨的人,恰恰就是高拱。
我們之前曾經介紹過,明代的太監機關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因為這個部門負責幫皇帝批改奏章,具體說來是用紅筆打勾,然後蓋上公章,上到軍國大事,小到雞皮蒜毛,都得過他們這關。
從嘉靖年間開始,馮保就是司禮監中的一員,隆慶登基後,他也官運亨通,成為了東廠提督太監兼御馬監管事太監。
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職務,要知道,東廠是特務機關,而御馬監手握兵權,是十二監中僅次於司禮監的第二號實力機關。既管特務,又管部隊,一個太監能混到這個份上,就算成功人士了。
但馮保並不滿足,他要做太監中的霸主,就必須回到司禮監,得到另一個位置——掌印太監。
司禮監的工作是打勾和蓋章,打勾的人數不等,叫秉筆太監,有資格蓋章的卻只有掌印太監——有且僅有一位。
天下大事,都要從我的公章下過,你不服都不行。
恰好此時前任掌印太監下課,太監也要論資排輩,按照職務資歷,應該是馮保接任,但他卻沒有得到這個位置,因為高拱插手了。
高拱橫空出世,把御用監管事太監陳洪扶上了寶座,原因很簡單,當年陳洪幫他上台,現在是還人情時間。
你陳洪不過是個管倉庫的御用監,憑什麼插隊?!然而可憐的馮保只能幹瞪眼,高拱實在太過強悍,是招惹不得的。
那就等吧,總有一天等到你。似乎是馮保的痴心感動了上天,陳洪兄上台沒多久,也下課了。這下應該輪到馮太監了。
然而高拱又出手了,他推薦了孟衝來接替陳洪的位置。
馮保出離憤怒了,憤怒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據說在家裡連罵了三天,餘音繞梁不絕於耳。
如此激動,倒不全是有人搶了他的職位,而是這位孟沖兄的身份實在有點太過特殊。
按照規定,要當司禮監掌印太監,必須在基層單位或重要崗位鍛煉過,這樣才能當好領導太監,可是孟沖先生原先的職務卻是尚膳監,這就有點聳人聽聞了,因為尚膳監的主要職責,是管做飯。
也就是說,尚膳監的頭頭孟沖先生,是一名光榮的伙食管理員。
太欺負人了!上次你找來一個管倉庫的,我也就忍了,這回你又找個做飯的,下次莫不是要找倒馬桶的?
馮保終於明白,不搞倒高拱,他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在經過短時間觀察後,不需要介紹人介紹,也未經過試探、牽手、見家長之類的複雜程序,馮保與張居正便一拍即合,結成了最為親密的聯盟。
但雙方一合計,才發現高拱兄實在很難拱,他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皇帝也對他言聽計從,朝中爪牙更是數不勝數,一句話,他就是當年的徐階,卻比徐階難對付得多,因為看起來,這位仁兄似乎打算革命到底,絲毫並沒有提前退休的打算。
於是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目前只能等——等高拱死。
但這種事情哪有個准,正當這對難兄難弟準備打持久戰時,局勢卻出現了進一步的惡化。
為保存實力,張居正與馮保商定,遇到事情由馮保出面,張居正躲在暗處打黑槍,兩人不公開聯繫,總是私下交流感情。
但意外仍然發生了,一天,張居正突然得到消息,說隆慶皇帝病情加重,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但此時天色已晚,為了給馮保報信,張居正便寫了一封密信,連夜派人交給馮保。
安全抵達,安全返回,張居正鬆了一口氣。
然而第二天,當他剛剛步入內閣辦公室的時候,一聲大喝鎮住了他:
「昨天晚上,你為什麼送密信給馮保?信上寫了什麼?如果有事情,為什麼不與我商量?!」
這回高拱也不兜圈子了,反正內閣里只有我們兩人,既然是破事,咱們就往破了說。他死死地盯著張居正,等待著對方的回答。
張居正沒有準備,一時間手足無措,但老狐狸就是老狐狸,片刻之間,他就換上了一副招牌式的笑容,笑嘻嘻地看著高拱,也不說話。
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老子死活不表態,看你怎麼辦?
這大概算是耍無賴的一種,於是在對峙一段時間後,高拱撤退了,他警告張居正不要亂來,便氣鼓鼓地揚長而去。
事情鬧大了,一聽說聯繫暴露了,馮保就炸了鍋:
還搞什麼地下工作,高拱都知道了,索性攤牌吧!我們兩個一齊上,魚死網破,看看誰完蛋!
張居正明白,馮保是對的,現在情況緊急,高拱可能已經有所察覺,所謂先下手為強,如果現在動手,還能搶佔先機,再晚就麻煩了。
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動手還有一絲勝算,等待似乎毫無生機。
面對著極端不利的局面,張居正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抉擇:
「再等等。」
無以倫比的天賦,以及二十多年朝廷打滾的政治經驗,最終拯救了張居正,讓他做出了一個極為準確的判斷:
「高拱依然是信任我的。」
繼續隱藏下去,等待時機的到來。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機會來臨。
隆慶皇帝終於不行了,這位太平天子做了二十多年的替補,卻只當了六年的皇帝,估計是當年壓力太大,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加上一大群言官口水亂飛,他又沒有他爹那種心理素質,一來二去就一病不起。
這位循規蹈矩的皇帝知道自己不能幹,所以把工作交給能幹的人,在他統治期間,經濟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連蒙古人都消停了,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一句話,他是個老實人。
就在這一天,這位老實人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便緊急下令,召見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高拱、張居正,以及剛剛入閣不久的高儀。
這裡說一下這位高儀,雖說他姓高,卻絕非高拱的親戚,這位兄台當年是高拱的同班同學,幾十年勤勤懇懇,小心謹慎,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老實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比如當年他做禮部尚書的時候,家裡的房子失了火,燒得一乾二淨,好歹是個正部級幹部,重新蓋一座就是了。
可是高儀卻極為另類,他自己沒錢,也不向組織開口,竟然找了個朋友家借住,而且一直到死,也沒買過房子,就這麼湊合了十幾年。
所以很明顯,高拱拉這個人入閣,就是用來湊數的,在他看來,高儀不過是個老實本分,反應遲鈍的人,然而此後的事情發展告訴我們,他或許老實,卻絕不遲鈍。
在接到入宮的命令後,高拱立刻意識到皇帝可能不行了,為了不耽誤事,他撒腿就跑,據史料記載,這位仁兄連轎子都沒坐,六十多歲的老頭,一溜煙從東安門跑進東華門,終於在皇帝咽氣之前抵達目的地,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順便說一句,這條路線今天還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跑跑,從東安門起始,跑進故宮乾清宮(記得帶錢買票),體驗古迹之餘也可以緬懷一下先人。
當高拱到達寢宮時,才發現有五個人已經先他而來,他們分別是皇后、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張居正,以及那個他最為討厭的人——馮保。
這是一個看似平常的人員組合,前三個人先到場是正常的,他們住得近,張居正比自己先到,也還情有可原,畢竟這小子年輕跑得快,馮保是司禮監秉筆,是皇帝的秘書,過來湊湊熱鬧,似乎也說得過去。
所以緊要關頭,高拱也沒多想,奔著半死不活的皇帝去了。
然而他萬沒想到,張居正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他早就從馮保那裡得到了消息,而馮保之所以在場,是因為他策劃已久的陰謀即將在此實現。
看見高拱來了,已經在閻王登記本上籤了名的皇帝,似乎又撤了回來,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對這位陪伴他三十餘年,歷經坎坷共赴患難的朋友、老師,說出了最後的話:
「太子年紀還小,天下大事,就麻煩先生你了。」
講完,走人。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年三十六。
皇帝死了,按照慣例,大家都得哭一場,無論真心假意,該走的程序還是得走,同理,按照慣例,哭完了就該商量遺產、權力方面的問題。
此時,最自信的人是高拱,皇帝死前都說了,太子交付給我,還有誰能取代我不成?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皇帝大人對高拱提出要求,這叫口頭要約,而高拱答應了這個要求,這叫口頭承諾,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要約還是承諾,都比不上合同。
高拱同志就是吃了不懂法的虧,因為就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原先站在一旁死不吭氣的馮保行動了——他拿出了合同。
這份所謂的合同,就是遺詔。
關於這份合同的內容,就不多介紹了,大體也就是些我干過什麼錯事,對不起國家人民,對不起勞苦大眾,現在我死了,請諸位多多照顧我兒子之類,但當高拱看到那句關鍵的話時,當即暴跳如雷:
「著令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內閣大學士共同輔政!」
這回算是反了天了。
在明代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太監即使再猖獗,哪怕是王振、劉瑾這樣的超級大腕,擔任輔政也是痴心妄想,這是有道理的,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跟著個太監能學到啥呢?
然而這個例竟然在自己手上給破了,高拱氣得七孔冒煙。
更何況,按規定,遺詔應該是我來擬的,皇帝死得急,沒來得及寫,大家也都理解,現在你馮保竟然搞出一份遺詔,天上掉下來的? !
但是激動歸激動,畢竟人剛死不久,孤兒寡母在眼前,鬧起來也不好看,況且遺詔也沒指明馮保輔政,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自己的人,有帳慢慢算,咱們走著瞧。
只過了一天,高拱就知道自己錯了。
第二天,另一條遺旨頒布:原司禮監掌印太監孟沖退休,由秉筆太監馮保接任。
原來如此!
瞧不起太監,偏偏就被太監給耍了,高拱終於發現,他已經陷入了一個圈套,局勢十分不利。
但老滑頭畢竟是老滑頭,在短暫驚慌之後,高拱恢復了鎮定,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整夜商議之後,他們訂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攻擊計劃。
這一天是隆慶六年(1572)六月八日,高拱相信,勝券已經在握。
下一章:第5部:帝國飄搖 第八章 陰謀
上一章:第5部:帝國飄搖 第六章 高拱的成就
高拱,絕對不要對王學門人做什麼
你說不做就不做,我豈不是太沒面子了
哈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們搞什麼搞
再搞就搞到我頭上了
燕王切莫動怒,待貧僧謀定後再說
你們安息吧,不要出來鬧事了,讓我來收拾這小樣兒。
你們就跳吧
當皇帝真他嗎的悲崔
他媽的 老子復生第一件事就是推翻共產邪黨 復我大明
那就還是讓我統兵。
文帝…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幹什麼,我開門滅大明
吳三桂,去屎吧!!!
都TMD的給我安靜,死了幾百年了還不老實!
樓上的都是才子,看歷史還得出這麼多精髓!都去博物館吧
弱弱的路過
知道哥是幹什麼的么
愚蠢的人類,一群戰鬥力為5的渣渣
玉皇老兒你又皮又癢了
猴兒,別貧了,五行山下呆著吧
鬧什麼鬧,給朕傳魏徵長孫無忌
傳毛傳?再傳銷你。
早晚逮你個傳銷的
上面人都不許動,跟我到警察局!
你們太好玩了
中央提示, 關閉此不良網站
金蓮何在?
這…………
官人叫我,奴婢正洗澡呢
我想拔刀
姦夫淫婦,還我哥哥命來
我就看看,我不說話。。。
我這兒子太老實了
兄弟,你回來了,我還沒死呢。哥哥我再看明朝那些事呢!你嫂嫂還在洗澡呢,但我聽到王乾媽叫她呢?
告訴你個好消息弟弟,我的弟弟又長高了
搞毛搞 都來信上帝
老實才好
現在是我的天下
一群傻逼
西門大官人在嗎?奴婢癢了。
娘子很變態,我想把她采。
沙發
啊。。。
我還是回去研究缺一門吧、、、
哎,亂了套了,都tm爽完了,留給我個爛攤子,mlb!
應該出款遊戲,叫 日月殺
朱由檢這個P孩兒遲早敗在我手上!
人才
果然是人才
扯淡的人才
膽大,心細,臉皮厚
天朝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群外國人和一群國內禽獸魚肉平民百姓的歷史。
待朕發兵滅了俺答!!
我來統兵!
鬧什麼,老子被抓去你們就高興了是不
你們搞什麼搞,倒是有時看明月是真幽默,能把我看的笑出聲來。
老朱啊,看你生了一群什麼人啊!
好歡樂~~~
評論很精彩!
………………………………………
封建糟粕
精彩 !!
近平,反腐倡廉,你還得向我看齊。
你們就是一群之包!!!
這一章的評論太精彩….
我說怎麼天堂里怎麼這麼多人消失了,原來都到這裡來了
人才呀!!
@于謙 謙哥幹嘛呢?走,說相聲去。今天我們要說於老爺子。。。
~~~吵把吵把~混了一輩子,做的事沒我多,結局沒我好,都哭去吧,老實人還是好~
今年的蟠桃盛會真熱鬧啊!
啊!
親們,,,我來爭國本啊,,,
這次一定要讓你們同意!
我還沒死
這回總有我的份吧
重八啊,你把我忘記了啊`
小郭,你不也把我忘了么。
徐階老兒,你還沒死?拿土地來!留命不留地,留地不留命
介個,樓樓好歡樂哈!
法蘭西萬歲!!!!
小破輪兒,聖赫勒拿島你沒呆夠是不?再鬧給你整非洲去
果斷髮揚蘇維埃
徐階老兒,拿土地來!
老列啊,你不厚道啊!你發了三千蘇聯紅軍占的我們外蒙古,什麼時候給我們啊,要不給,我可讓赫魯曉夫給你曝屍了
高拱 我操你媽
金兵何在?
人才,都是人才。
111
【決裂】
潘季馴、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證明了高拱是一個無比卓越的優秀政治家,在他的統領下,大明王朝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而他的聲名也隨之達到了最高峰。
然而就在那光輝燦爛的頂點,一個陰影卻已悄然出現,出現在他的背後。
張居正並不是個老實人,他或許是個好人,卻絕不老實,對於高拱同志,他一直都是有看法的:
論資歷,高拱比他早來三年,論職務,高拱從翰林院的科員干起直到副部長、部長、大學士,幾十年辛辛苦苦熬出來的,勞苦功高,而他卻是從一個從五品副廳級幹部被直接提拔為大學士,屬於走後門的關係戶,論能力,高拱可謂是不世出之奇才,能夠善斷,相對而言,他還只是個愣頭青。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張居正都只能乖乖當小弟,而一直以來他也是這樣做的,凡事唯高拱是從,遇到大事總是請示再請示,十分尊重領導。
可問題在於,高拱並不滿足於當老大,他還要當爹,他要所有的人都聽命於他,服從他的指揮,誰要不聽話,是要被打屁股的。
剛開始的時候,張居正也沒啥意見,畢竟高拱是老同志,耍耍威風似乎也沒什麼,但很快他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他親眼看到那個被打屁股的人時。
這位倒了霉的仁兄就是殷士儋,關於此人,那真是說來話長。
嘉靖二十六年(1547),殷士儋和張居正同期畢業,由於成績優秀,被選為庶吉士,之後又被調入裕王府,擔任裕王的講官。
既有翰林的背景,又是太子的班底,官運也不錯,隆慶二年( 1568)
還當上了禮部尚書,但奇怪的是,他偏偏就是入不了閣。
在明代,這實在是個要命的問題,記得我當年小學時曾被任命為衛生委員,現在想來,那是我擔任過的最高職務,雖說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天多掃一次地,卻實在讓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為什麼呢?
因為衛生委員是班委成員。
要知道,各科科代表雖說平時管收作業,實在是威風八面(特別是對我這種不愛交作業的人),但他們不是班委成員,老師召集開會的時候,他們是沒有資格去的,也得不到老師的最高指示。
衛生委員就不同了,雖然每日灰頭土臉,但每當聽到老師召喚時,將手中的掃把一揮,高傲地看一眼收作業的課代表,開會去也!
那是相當的牛。
相信你已經明白了,課代表就是各部部長,班委就是內閣,老師就是……
掃地的強過收本子的,就是這個道理。
殷士儋討厭收作業,他想去掃地,但他始終沒有得到這個機會。
而根正苗紅的殷部長入不了閣,說到底,還得怪他的那張嘴。
在這個世界上,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說法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一個胖子,體重一百公斤,如果你硬要說人家體重0.1 噸,被人打殘了我也不同情你。
殷士儋大致就是這麼一個人,他是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算是個地道的山東大漢,平時說話總是直來直去,當年給裕王當講官時經常嚴辭厲色,搞得大家都坐立不安,所以後來裕王登基,對這位前老師也沒什麼好感。
其實皇帝怎麼想還無所謂,關鍵是高拱不喜歡他。
這很正常,高拱要聽話的人,而殷士儋明顯不符合此條件。
所以入閣的事情拖了好幾年,人員進進出出,就是沒他的份,這不奇怪,奇怪的是,到了隆慶四年(1570)十一月,這位收作業的仁兄竟然拿到了掃把——入閣了。
這自然不是高拱偶發善心,實在是殷部長個人奮鬥的結果,既然高拱不靠譜,皇帝也不能指望,那就只剩下了一條路——太監。
殷士儋一咬牙,走了太監的門路,終於得償所願,對此高拱也只能望洋興嘆,畢竟他也是靠太監起家的。
但老奸巨滑的高學士自然不會就此了結:不能擋你進來,那就趕你出去!為了及早解決這個不聽話的下屬,他找來了自己的心腹,都給事中韓楫。
幾天之後,在韓楫的指示下,言官們開始發動攻擊,殷士儋同志的老底被翻了個遍,從上學到找老婆,但凡能找到的都拿來罵,搞得他十分狼狽。
高拱得意了,這樣下去沒多久,殷士儋只能一走了之,事實證明他是對的,但他也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點——殷士儋的脾氣。
於是一場意外就此發生。
事情從一次會議開始,本來內閣開會只有大學士參加,但有時也邀請言官們到場,偏偏這一次,來的正是韓楫。
殷士儋不喜歡高拱,本打算打聲招呼就走人,一看韓楫來了,頓時精神煥發,快步走上前去,說了這樣一句話:
「聽說韓科長(韓楫是六科都給事中,明代稱為科長)對我有意見,有意見不要緊,不要被小人利用就好!」
高拱就在現場。
殷學士的這句話只要不是火星人,想必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加上在場的人又多,於是高拱的臉面也蓋不住了。
「成何體統!」
好!你肯蹦出來就好!
孫子當夠了,殷士儋終於忍無可忍,發出了一聲驚天動地的怒吼:
「高拱!陳大人(指陳以勤)是你趕走的,趙大人(指趙貞吉)
是你趕走的,李大人(指李春芳)也是你趕走的,現在你看我不順眼,又想趕我走!首輔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高拱當時就懵了,他萬萬沒想到,像殷士儋這種檔次的高級幹部,竟然會當眾發飈,一時反應不過來,但更讓他想不到的還在後頭。
殷士儋真是個實誠人,實誠得有點過了頭,這位仁兄罵完了人,竟然還不解恨,意猶未盡,捲起袖子奔著高拱就去了。
反正罵也罵了,索性打他一頓,就算要走,也夠本了!
到底是多年的老政治家,高拱兄也不是吃素的,看見殷同志來真格的,撒腿就跑,殷士儋也窮追不捨:臉已經撕破了,今天不打你個半死不算完!
關鍵時刻,張居正站了出來,他拉住了殷士儋,開始和稀泥:
「萬事好商量,你這又何必呢?」
然而殷士儋明顯不是稀泥,而是水泥,一點不給面子,對著張居正又是一通怒吼:
「張太岳(張居正號太岳),你少多管閑事,走遠點!」
老子今天豁出去了,誰敢擋我就滅了誰!
所幸在場的人多,大家緩過勁來,一擁而上,這才把殷大學士按住,好歹沒出事。
我算了一下,鬧事的時候,殷士儋五十六歲,高拱六十歲,張居正最年輕,也四十七歲,三位中老年人竟然還有精力鬧騰,實在讓人欽佩。
殷士儋不愧是山東人,頗有點梁山好漢的意思,敢作敢當,回家後沒等高拱發作,就主動提出辭職,回家養老去了。
在高拱看來,這個結果還不錯,雖說差點被人打,但自己還是贏了,可以繼續在內閣當老大。
但他絕對想不到的是,這場風波正是他覆亡的起點,因為在那個紛亂的場景中,張居正牢牢地記住了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話:
現在你看我不順眼,又想趕我走!首輔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是啊,既然李大人可以被趕走,陳大人可以被趕走,那麼我也會被趕走——當高大人看我不順眼的時候。
況且,我也喜歡首輔的那個位置。
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張居正就確定了這樣一個認識——兩個人之中,只能留一個。
而那個人,只能是我。
為了實現我的夢想和抱負,高拱,你必須被毀滅。
張居正打定了主意,準備對他的老朋友、老同事動手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先出招的人,竟然是高拱。
其實一直以來,高拱雖說對張居正抱有戒心,卻還是把他當朋友的,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那個傳聞。
對高拱而言,趙貞吉是可惡的,殷士儋是可惡的,但只要他們滾蛋,倒也沒必要趕盡殺絕,只有一個人除外——徐階。
對徐大人,高拱可謂是關懷備至,對方家破人亡之後,他還是不依不饒,經常過問徐階的近況,唯恐他死得太輕鬆。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突然跑來告訴他,張居正和徐階有秘密來往,答應拉他一把,幫他兒子免罪,當然了,張居正也沒白乾,他收了三萬兩白銀。
高拱平靜地點了點頭,他準備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不久之後的一天,他找到張居正閑聊,突然仰天長嘆:
「老天爺真不公平啊!」
張居正沒有說話,他知道後面的話才是正題。
「為什麼你有那麼多兒子,而我一個也沒有?」
張居正這才鬆了一口氣,高拱確實運氣不好,六十多歲的人了,無兒無女,將來也只能斷子絕孫了。
為緩和氣氛,張居正發揮了他和稀泥的專長,笑著說了這麼一句:
「兒子多,但也不好養活啊!」
好了,要的就是這句話。
「你有徐階送你的三萬兩白銀,養活幾個兒子不成問題。」高拱微笑著,露出了猙獰的面目。
張居正慌了,他這才發現對方來者不善,無奈之下,他只得賭神罰咒,說些如果收錢,出門讓車撞死,生兒子沒屁眼之類的話,最後搞得聲淚俱下,高拱才作了個樣子,表示這是有人造謠,我絕對不信,然後雙方握手言和,重歸於好。
給他一個教訓,今後他就會老實聽話——這是高拱的想法。
必須儘快解決他,再也不能遲疑!——這是張居正的決心。
【一個過於優秀的太監】
決心下了,可該怎麼動手呢?掃把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張居正明白這個道理。
但現在的高拱已經今非昔比,連無比狡猾的徐老師都敗在他的手下,單憑自己,實在沒有勝算。而且這位六十高齡的高老頭身體很好,每天早起鍛煉身體,精神十足,等他自然死亡太不靠譜。
就在山窮水盡之際,一個人進入了張居正的視野,他的名字叫馮保。
和明代的同行們比起來,馮保是個非常奇特的太監——奇特得不像個太監。
一般說來,太監由於出身不好,且家庭貧困,能認識幾個字,寫自己的名字就算知識分子了,按照這個標準,馮保絕對可以評上教授,因為他不但精通經史,而且還是著名的音樂家,擅長演奏多種樂器,此外他還喜歡繪畫,時常也搞點收藏。
比如後來有一次,他在宮裡閑逛,「無意」地走進了宮內的收藏庫,「無意」地信手翻閱皇帝的各種收藏品,然後「無意」中喜歡上了其中一幅畫,最後便「無意」地「順」(學名叫偷)走了這幅畫。
事實證明,馮保先生的藝術鑒賞眼光是相當高的,因為那幅被他收歸己有的畫,叫做《清明上河圖》。
像這種事情,一般都是天知地知,而我這樣的小人物之所以也能湊個熱鬧,是因為馮太監在偷走這幅畫後,還光明正大地在畫上蓋上了自己的收藏章——以示紀念(類似某某到此一游)。
捅出馮太監的這段隱私,只是為了讓你知道,他雖然有文化,搞藝術,卻絕非善類,做壞事敢留名,偷來的鑼還使勁敲,這充分說明他具備了以下幾種優良品質:膽大、心細、臉皮厚。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樣的人,才最適合搞陰謀。
而更讓張居正喜出望外的是,這位馮保最恨的人,恰恰就是高拱。
我們之前曾經介紹過,明代的太監機關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因為這個部門負責幫皇帝批改奏章,具體說來是用紅筆打勾,然後蓋上公章,上到軍國大事,小到雞皮蒜毛,都得過他們這關。
從嘉靖年間開始,馮保就是司禮監中的一員,隆慶登基後,他也官運亨通,成為了東廠提督太監兼御馬監管事太監。
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職務,要知道,東廠是特務機關,而御馬監手握兵權,是十二監中僅次於司禮監的第二號實力機關。既管特務,又管部隊,一個太監能混到這個份上,就算成功人士了。
但馮保並不滿足,他要做太監中的霸主,就必須回到司禮監,得到另一個位置——掌印太監。
司禮監的工作是打勾和蓋章,打勾的人數不等,叫秉筆太監,有資格蓋章的卻只有掌印太監——有且僅有一位。
天下大事,都要從我的公章下過,你不服都不行。
恰好此時前任掌印太監下課,太監也要論資排輩,按照職務資歷,應該是馮保接任,但他卻沒有得到這個位置,因為高拱插手了。
高拱橫空出世,把御用監管事太監陳洪扶上了寶座,原因很簡單,當年陳洪幫他上台,現在是還人情時間。
你陳洪不過是個管倉庫的御用監,憑什麼插隊?!然而可憐的馮保只能幹瞪眼,高拱實在太過強悍,是招惹不得的。
那就等吧,總有一天等到你。似乎是馮保的痴心感動了上天,陳洪兄上台沒多久,也下課了。這下應該輪到馮太監了。
然而高拱又出手了,他推薦了孟衝來接替陳洪的位置。
馮保出離憤怒了,憤怒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據說在家裡連罵了三天,餘音繞梁不絕於耳。
如此激動,倒不全是有人搶了他的職位,而是這位孟沖兄的身份實在有點太過特殊。
按照規定,要當司禮監掌印太監,必須在基層單位或重要崗位鍛煉過,這樣才能當好領導太監,可是孟沖先生原先的職務卻是尚膳監,這就有點聳人聽聞了,因為尚膳監的主要職責,是管做飯。
也就是說,尚膳監的頭頭孟沖先生,是一名光榮的伙食管理員。
太欺負人了!上次你找來一個管倉庫的,我也就忍了,這回你又找個做飯的,下次莫不是要找倒馬桶的?
馮保終於明白,不搞倒高拱,他永遠都沒有出頭之日,於是在經過短時間觀察後,不需要介紹人介紹,也未經過試探、牽手、見家長之類的複雜程序,馮保與張居正便一拍即合,結成了最為親密的聯盟。
但雙方一合計,才發現高拱兄實在很難拱,他的威望已經如日中天,皇帝也對他言聽計從,朝中爪牙更是數不勝數,一句話,他就是當年的徐階,卻比徐階難對付得多,因為看起來,這位仁兄似乎打算革命到底,絲毫並沒有提前退休的打算。
於是兩人很快達成了共識,目前只能等——等高拱死。
但這種事情哪有個准,正當這對難兄難弟準備打持久戰時,局勢卻出現了進一步的惡化。
為保存實力,張居正與馮保商定,遇到事情由馮保出面,張居正躲在暗處打黑槍,兩人不公開聯繫,總是私下交流感情。
但意外仍然發生了,一天,張居正突然得到消息,說隆慶皇帝病情加重,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情報,但此時天色已晚,為了給馮保報信,張居正便寫了一封密信,連夜派人交給馮保。
安全抵達,安全返回,張居正鬆了一口氣。
然而第二天,當他剛剛步入內閣辦公室的時候,一聲大喝鎮住了他:
「昨天晚上,你為什麼送密信給馮保?信上寫了什麼?如果有事情,為什麼不與我商量?!」
這回高拱也不兜圈子了,反正內閣里只有我們兩人,既然是破事,咱們就往破了說。他死死地盯著張居正,等待著對方的回答。
張居正沒有準備,一時間手足無措,但老狐狸就是老狐狸,片刻之間,他就換上了一副招牌式的笑容,笑嘻嘻地看著高拱,也不說話。
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老子死活不表態,看你怎麼辦?
這大概算是耍無賴的一種,於是在對峙一段時間後,高拱撤退了,他警告張居正不要亂來,便氣鼓鼓地揚長而去。
事情鬧大了,一聽說聯繫暴露了,馮保就炸了鍋:
還搞什麼地下工作,高拱都知道了,索性攤牌吧!我們兩個一齊上,魚死網破,看看誰完蛋!
張居正明白,馮保是對的,現在情況緊急,高拱可能已經有所察覺,所謂先下手為強,如果現在動手,還能搶佔先機,再晚就麻煩了。
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動手還有一絲勝算,等待似乎毫無生機。
面對著極端不利的局面,張居正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抉擇:
「再等等。」
無以倫比的天賦,以及二十多年朝廷打滾的政治經驗,最終拯救了張居正,讓他做出了一個極為準確的判斷:
「高拱依然是信任我的。」
繼續隱藏下去,等待時機的到來。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機會來臨。
隆慶皇帝終於不行了,這位太平天子做了二十多年的替補,卻只當了六年的皇帝,估計是當年壓力太大,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加上一大群言官口水亂飛,他又沒有他爹那種心理素質,一來二去就一病不起。
這位循規蹈矩的皇帝知道自己不能幹,所以把工作交給能幹的人,在他統治期間,經濟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連蒙古人都消停了,也算是相當不錯了。
一句話,他是個老實人。
就在這一天,這位老實人感覺自己快要不行了,便緊急下令,召見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高拱、張居正,以及剛剛入閣不久的高儀。
這裡說一下這位高儀,雖說他姓高,卻絕非高拱的親戚,這位兄台當年是高拱的同班同學,幾十年勤勤懇懇,小心謹慎,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老實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比如當年他做禮部尚書的時候,家裡的房子失了火,燒得一乾二淨,好歹是個正部級幹部,重新蓋一座就是了。
可是高儀卻極為另類,他自己沒錢,也不向組織開口,竟然找了個朋友家借住,而且一直到死,也沒買過房子,就這麼湊合了十幾年。
所以很明顯,高拱拉這個人入閣,就是用來湊數的,在他看來,高儀不過是個老實本分,反應遲鈍的人,然而此後的事情發展告訴我們,他或許老實,卻絕不遲鈍。
在接到入宮的命令後,高拱立刻意識到皇帝可能不行了,為了不耽誤事,他撒腿就跑,據史料記載,這位仁兄連轎子都沒坐,六十多歲的老頭,一溜煙從東安門跑進東華門,終於在皇帝咽氣之前抵達目的地,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順便說一句,這條路線今天還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跑跑,從東安門起始,跑進故宮乾清宮(記得帶錢買票),體驗古迹之餘也可以緬懷一下先人。
當高拱到達寢宮時,才發現有五個人已經先他而來,他們分別是皇后、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張居正,以及那個他最為討厭的人——馮保。
這是一個看似平常的人員組合,前三個人先到場是正常的,他們住得近,張居正比自己先到,也還情有可原,畢竟這小子年輕跑得快,馮保是司禮監秉筆,是皇帝的秘書,過來湊湊熱鬧,似乎也說得過去。
所以緊要關頭,高拱也沒多想,奔著半死不活的皇帝去了。
然而他萬沒想到,張居正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他早就從馮保那裡得到了消息,而馮保之所以在場,是因為他策劃已久的陰謀即將在此實現。
看見高拱來了,已經在閻王登記本上籤了名的皇帝,似乎又撤了回來,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對這位陪伴他三十餘年,歷經坎坷共赴患難的朋友、老師,說出了最後的話:
「太子年紀還小,天下大事,就麻煩先生你了。」
講完,走人。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年三十六。
皇帝死了,按照慣例,大家都得哭一場,無論真心假意,該走的程序還是得走,同理,按照慣例,哭完了就該商量遺產、權力方面的問題。
此時,最自信的人是高拱,皇帝死前都說了,太子交付給我,還有誰能取代我不成?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皇帝大人對高拱提出要求,這叫口頭要約,而高拱答應了這個要求,這叫口頭承諾,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要約還是承諾,都比不上合同。
高拱同志就是吃了不懂法的虧,因為就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原先站在一旁死不吭氣的馮保行動了——他拿出了合同。
這份所謂的合同,就是遺詔。
關於這份合同的內容,就不多介紹了,大體也就是些我干過什麼錯事,對不起國家人民,對不起勞苦大眾,現在我死了,請諸位多多照顧我兒子之類,但當高拱看到那句關鍵的話時,當即暴跳如雷:
「著令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內閣大學士共同輔政!」
這回算是反了天了。
在明代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太監即使再猖獗,哪怕是王振、劉瑾這樣的超級大腕,擔任輔政也是痴心妄想,這是有道理的,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跟著個太監能學到啥呢?
然而這個例竟然在自己手上給破了,高拱氣得七孔冒煙。
更何況,按規定,遺詔應該是我來擬的,皇帝死得急,沒來得及寫,大家也都理解,現在你馮保竟然搞出一份遺詔,天上掉下來的? !
但是激動歸激動,畢竟人剛死不久,孤兒寡母在眼前,鬧起來也不好看,況且遺詔也沒指明馮保輔政,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自己的人,有帳慢慢算,咱們走著瞧。
只過了一天,高拱就知道自己錯了。
第二天,另一條遺旨頒布:原司禮監掌印太監孟沖退休,由秉筆太監馮保接任。
原來如此!
瞧不起太監,偏偏就被太監給耍了,高拱終於發現,他已經陷入了一個圈套,局勢十分不利。
但老滑頭畢竟是老滑頭,在短暫驚慌之後,高拱恢復了鎮定,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整夜商議之後,他們訂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攻擊計劃。
這一天是隆慶六年(1572)六月八日,高拱相信,勝券已經在握。
–
–
你們都把我忘了
還我命來!!!
各位真是太有才了,我都沒得說了,我只說一句:90樓主是個傻J,複製那麼多原文!
大家聊地很高興呀!都是人才
-_-
曹操
嚴嵩個傻子何在
你們在這鬧騰吧,我去買兩斤肉~
海瑞小兒,快拿肉錢來
海瑞,我跪著求你還是回家洗洗睡吧,還有人比你天真嗎?自己整自己的後台。你不怕死,好歹讓我安詳個晚年吧。
我靠!我就一滾刀肉!軟硬不吃!
統統收攤,影響市容
我操,就這傻X!一個臭城管,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強姦我老婆的弟弟的鄰居的七舅姥爺的三外甥女家的一條公狗!他丫的太不是人了,竟敢玷污一隻公狗的清白!打死他!
額 結個尾
我擦,98樓的去買肉了我,大家快逃命去
朱元璋,還我明教來!兄弟們被你害死了多少個!
無忌哥哥,敏敏癢了~
無忌哥哥,我也癢了……敏妹,我先來吧!
錦寧防線 錦寧防線 關寧鐵騎關寧鐵騎
死了也是我的天下!讓你們見見炸屍!
看我紅軍復興…
魚兒魚兒快上勾
讓我來把他們都砍了
你也就一布衣而已…
太太太太太爺爺,我們不搞就要亡國了
高拱誰叫你欺負我兒子的 我兒子青年早逝啊~
呵呵
啊
贊一下93樓
99樓,還沒被打夠是吧?
你·們·都·夠·了……
看你們給我留的爛攤子
看你們給我留的爛攤子
我給你們留的爛攤子怎麼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靠,讓我收拾爛攤子很好玩是吧?當我掃垃圾的是吧?
Felt so hopeless looking for answers to my qutniioss…untel now.
我的老師還是英明啊! 課代表從班委里選
90樓的,以後別複製全文。
不爭氣的玩意,要不是你們胡搗鼓,有明朝啥事啊!!!!!!!氣死老夫了
各位都太有才了
豬老四,還我江山!!!艹你老婆
好好讀書,別罵人行嗎。
皇帝病重應該太監先知道,怎麼是張居正先知道呢?
都是人才,讓我把你們都寫到書里去
殷士儋討厭收作業,他想去掃地
你們真是夠了,,,
都別吵了,我寫死你們
為什麼大臣們每天都要都來都去,就沒有一個朝代的大臣想著共同合作,好好工作的嗎?
樓上超帥,鑒定完畢
老子要宰了崇禎皇帝
西門大官人
此章節已經閱讀完畢
明朝皇帝都是短命,只有幾個不是,嘉靖還是個極度荒唐的道教分子
明初的老傢伙都出來散步也別少了我啊
這裡說徐階代表相權興起,皇帝都要聽他的,那是在嘉靖四十四年後,嘉靖已經不行了,病很重,要是年輕時的嘉靖徐階也不可能掌重權,張居正位高權重,完全是皇帝年幼,如果是個成年皇帝,也不可能權利那麼大,總的來說內閣權利在皇權面前是渺小的
我就出來打個醬油
+1
呵呵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高拱,京城保衛戰的時候你在哪?
還沒有形成受精卵…
大明第一硬漢,除了我還有誰!!!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萬曆首輔張居正是也
我守門容易嗎我,各位也太不讓人安生了
再廢話全都掃倒~~
都從明朝里找找自己!
90樓主是個傻B,複製那麼多原文!
把樓下這群言官都拖下去斬了!!
這奶真好吃,~~~嗚嗚嗚,蘇蘇蘇蘇~~~~
我就是個路過的,爺爺別殺我,我不要皇位都行!!!
你們這些人,信不信我把你們全在書里罵一遍!!
90樓的,我看你這模樣,我都懶得說你了
海盜,哪裡逃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你個龜兒子,在外面給我瞎鬧事兒,連海盜也得罪
就是的,說好是來談判的呢
naive!-1s,-1s,-1s
物極必反,如果沒有殷士詹事件,張居正或許就不會反高拱。所以做人,越是處的位置高就越要低調,站的高摔的慘是有道理的
復我大明
咳咳,你們真的是夠了
啊輕點
凡人甚是聒噪
我大明王朝真是人(雞)才(飛)輩(狗)出(跳)呀
我…我其實很溫柔的,都怪明月老師把我寫得那麼心機(羞羞
你很心機
《明史·馮保傳》稱:「保又矯遺詔,令與閣臣同受顧命」,《明史紀事本末》則稱馮保矯傳大行遺詔雲,「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這也是一個駭人的記載。內監和大臣同受顧命,在明代本來不是一件沒有的事。嘉宗天啟中,御史王允成劾魏進忠疏:「內廷顧命之鐺,犬食其餘,不蒙帷蓋之澤;外廷顧命之老,中旨趣出,立見田裡之收」,(《明史》卷二四六《王允成傳》)確實指出大臣、內監同受顧命的故事。但是高拱、居正、高儀同受顧命,並無他人在內,這是事實。穆宗逝世的時候,孟沖尚為掌印太監,亦無越過孟沖、託孤馮保的理由。所以馮保矯遺詔是有的,但是只是矯遺詔用為司禮掌印太監,並不是矯遺詔同受顧命。
最切實的證據見居正文集:
公昔以勤誠敏練,早受知於肅祖,(世宗)常呼為「大寫字」而不名。無何,即超拜司禮,關內政。嘉靖丙寅,迎立穆宗皇帝,以功蔭其弟、侄數輩。穆宗不豫,召輔臣至御榻前,受顧命。公宣遺詔,音旨悲愴。今上踐祚,奉先帝遺命,以公掌司禮監事。(文集九《司禮監太監馮公豫作壽藏記》)
這一篇文章,作於萬曆二年,正在居正掌握政權,結好馮保的時候,假如馮保曾經矯詔同受顧命,記中何以不把他的地位提清;而且後段又稱馮保掌司禮監,「宮中府中,事無大小,悉諮於余而後行,未嘗內出一旨,外干一事」,更和同受顧命的身分,完全不合。所以根據居正底記載,可以證實馮保沒有矯遺詔同受顧命,同時也可以證實馮保為掌印太監,在神宗即位以後。《馮保傳》又稱:「穆宗得疾,保密囑居正豫草遺詔,為拱所見,面責居正日:『我當國,奈何獨與中人具遺詔?』居正面赤謝過。」(《明史》卷二一三《高拱傳》及《居正傳》皆不載。)顯然也是一件莫須有的故事。穆宗突然中風以後,隨即召大臣入宮,面授顧命。(《文忠公行實》記扶持還宮以後,即言「坐稍定,先帝召太師榻前,執太師手,囑託甚至」。)第二天隨即逝世,其間更無猶豫的時期,可以給馮保密囑居正豫草遺詔的機會。而且以居正那樣地精細,決無密草遺詔,更容高拱看見的道理;同樣地,以高拱那樣地強幹,也不會在揭破居正勾結馮保的秘密以後,隨即把自己推翻馮保的計劃,更和居正商榷。(參《明史·高拱傳》)處處都露出矛盾。本來這一次政變,是一件突如其來的大事,以後居正當權,不免引起一部分人底反感,馮保更加是眾矢之的,於是以訛傳訛,發明成為發見,傳說成為事實。到了清初修史,沒有整理史實的決心,所以在記載里,不但充滿許多矛盾,而且描寫高拱、居正,有時竟至忘去本來的面目。
emmm 所以關於馮保矯遺詔這個事留有爭議,畢竟明朝離我們好幾百年了
咳咳咳咳咳,我才是真的朱元璋,你是假的,你有本事把朱元璋的名字喊答應啊!
各位的評論真精彩啊,路過路過
《清明上河圖》流傳歷史
……..
1451 年,(明)李東陽在圖後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後,固歸華蓋殿大學土徐溥所有。徐臨終時,贈李東陽。1524年,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作題記。陸完死後,其子售予崑山顧鼎臣家,不久,歸相國嚴嵩、嚴世蕃父子。在此期間,社會上流傳很多關於嚴篙父子借《清明上河圖》打擊、陷害都御史王忬(yu)的傳聞,並被時人收入筆記著作中。嚴嵩敗,家產被籍沒,圖入宮廷。1578年, (明)司禮監馮保跋。圖由內府轉入馮保之手。
1644年, 入清以後,圖先後為陸費墀、畢沅等人收藏。
……..
事實證明本文最精彩的是評論部分
難道就沒我這個天才的事嗎?
人才。。。
陳洪在1566里就是個陰險小人
我最帥
別說了,你們都是兒子
你是孫子
你們兩個,別複製原文了
1
老子想當太監
兒子我來了
法西蘭萬歲!!!
鬧吧,鬧吧,我會來收拾老朱家
如果我能穿越,還有張居正什麼事?
你……
老朱痛哭自己的國家到後面成了這樣
統統給我閉嘴!
呵呵,我就看看不說話,看誰名字比我長還比我牛逼
元朝因為宰相權力大,所以明朝廢宰相,設立內閣
明朝因為海禁沒實行到底有倭患
明朝因為血統奇葩而無了
清朝保留內閣,堅持閉關鎖國,血統不奇葩也無了
這告訴了我們什麼
綠帽子有時是個好東西
6
個個都是如此
東安門跑到東華門,區區800米 不過3分鐘而已
……………..
我是萬曆年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