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2部:萬國來朝 第十一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朱高熾篇

  【明仁宗朱高熾】

  歷經千辛萬苦的大胖子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位,定年號洪熙。

  事實證明,這個體態臃腫的大胖子確實是一個仁厚寬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殘疾的外表下,是一顆並不殘疾的,溫和的心。

  他登上皇位後,立刻下令釋放還在牢房裡面堅持學習的楊溥同學,並將其召入內閣。此時楊士奇和楊榮已經是內閣成員。明代歷史上最強內閣之一——「三楊」內閣就此形成。

  但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雖然大家都知道內閣是皇帝最為信任的機構,其權力也最大,但由於這些內閣成員僅僅是五品官,要讓那些二品尚書們向他們低頭確實是很難的。

  這個問題看似很容易解決,既然如此,那就改吧,把內閣學士提成二品,不就沒事了嗎?

  事情哪裡有那麼簡單!你說改就改?你爹留下的制度,屍骨未寒,你就敢動手改造?正統的文官們在這個問題上一向是很有道理的。

  可是不改似乎又不行,問題總得解決啊。

  在這個世界上的無數國家民族中,要排聰明程度,中國人絕對可以排在前幾位,而其最大的智慧之一就在於變通。這樣做不行,那就換個做法,反正達到目的就可以了。

  所謂此路不通,我就繞路走,正是這一智慧的集中體現。

  朱高熾沒有改動父親的大學士品位設置,卻搞了一套兼職體系。

  他任命楊榮為太常寺卿,楊士奇為禮部侍郎,金幼孜為戶部侍郎,同時還擔任內閣大學士。這樣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了三品大員,辦起事情來也就方便了。

  目的達到了,父親的制度也沒有違反,從此這一兼職制度延續了二百多年,並成為了內閣的固定制度之一。

  這類的事情在之後的歷史中比比皆是,每看及此,不得不為中國人的智慧而驚嘆。

  登基後的朱高熾並沒有忘記那些當年和他共患難的朋友們,洪熙元年(1425),他用自己的行為回報了他的朋友。

  在一般人看來,皇帝回報大臣無非是賞賜點東西,誇獎兩句,而這位朱高熾的回報方式卻著實讓人吃驚,在歷代皇帝中也算極為罕見了。

  同年四月的一天,朱高熾散朝後,留下了楊士奇和蹇義,他有話對這兩個人說。

  在當年那場驚心動魄的鬥爭之中,無數人背叛了他,背離了他,只有這兩個人在他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忠實地跟隨著他,楊士奇自不必說,蹇義雖然為人低調,卻也一直在他身邊。

  年華逝去,大浪淘沙,這兩個歷經考驗的人決不僅僅是他的屬下,也是他的朋友。

  朱高熾注視著他的兩個朋友,深情地說道:「我監國二十年,不斷有小人想陷害我,無論時局之艱難,形勢之險惡,心中之苦,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最後多虧父親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顧以前的艱難歲月,朱高熾感觸良多,說著說著竟流下了眼淚。

  楊士奇和蹇義也泣不成聲,說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誠孝仁厚所感動的啊。」

  就這樣,經歷苦難辛酸的三個朋友哭成一團。

  在我看來,這種真情的表述遠比那些金銀珠寶更能表達朱高熾的謝意。

  朱高熾沒有辜負楊士奇的期望,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

  雖然他是一個短命的皇帝,皇位還沒坐熱,就去向他父親報到了,但在其短短一年的執政時間內,他……(以下略去若干字),保持了大明帝國的繁榮。

  為什麼要略去呢,因為這些誇獎皇帝的內容千篇一律,什麼恢復生產,勤於政務等等等等。這些套話廢話我實在不願寫,大家估計也不喜歡看,如有意深入探究,可參考相關教科書。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皇帝的本分事情,而真正能夠體現朱高熾的寬仁並給他留下不朽名聲的,是這樣的一件事:

  我們已經說過,朱棣是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的,根據規定,如無特殊情況,皇太子在父親死後可以馬上登基為帝,但是,絕對不能馬上將當年改換成自己的年號元年,必須等到第二年,老爹的屍體涼透了,才能立下自己的字型大小。

  比如朱棣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去世,朱高熾立即即位,並有了自己的年號洪熙。從七月到十二月,實際上已經是他的統治時期,但這段時間還是只能算在永樂二十二年內,只有到第二年(1425)年,才能被稱為洪熙元年。

  在這段時間內,是皇太子們的適應期,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走出自己父親的影子,一般在這段時間內,新皇帝們還不敢太放肆,對父親們留下的各項命令政策都照本宣科,即使想要自己當家作主,改天換地的,也多半不會挑這個時候。

  可是就是這個忠厚老實的朱高熾,在尚未站穩腳跟的情況下,在這段時間內,就敢於更改自己父親當年的命令。

  這在當時的很多大臣們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但在我看來,朱高熾的這一改實在幹得好,幹得大快人心!

  十一月的一天,朱高熾突然下達詔令,凡是建文帝時期因為靖難而被罰沒為奴的大臣家屬們,一律赦免為老百姓,並發給土地,讓他們安居樂業。

  靖難之時,朱棣殺人無數,罰奴無數,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也被定性為奸臣,此事已是板上釘釘,斷無更改之理。

  然而此時,他的兒子朱高熾卻突然下了這樣一道旨意,讓很多大臣措手不及。可更讓他們吃驚的還在後面。

  朱高熾接著問大臣:「齊泰和黃子澄還有無後人?」

  大臣半天才反應過來,答道:「齊泰有一個兒子,當年只有六歲,所以免死,被罰戍邊。黃子澄沒有後代(後得知,黃子澄有個兒子當年改姓逃脫,後被赦免)。」

  朱高熾沉吟許久,說道:「赦免齊泰的兒子,把他接回來吧。」

  他接著問:「方孝孺可有後代?」

  大臣們目瞪口呆。

  方孝孺?您說的是那個滅了十族的方孝孺?

  十族都滅了,還去那裡找後代?您不會是拿死人開心吧!

  可皇帝已經下令了,就快去查吧。

  這一查還查出來了,雖然沒有後代,但確實有個親戚。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有個弟弟叫方克家,這位方克家有個兒子叫方孝復(方孝孺的堂兄),當時也被罰充軍戍邊,至此終於回家了。

  比起這些寬仁行為,更讓人吃驚的是朱高熾所說的一句話。

  朱高熾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說道:「建文時期的很多大臣們,都被殺掉了,但像方孝孺這一類人,都是忠臣啊!」

  底下的大臣們又是一片目瞪口呆,鴉雀無聲。

  忠臣?您父親不是說他們是奸黨么?到您這裡就給改了?那麼說您父親還是殺錯了?

  就在這樣的一片爭議聲中,朱高熾完成了他的壯舉。

  在立足未穩之時,朱高熾敢於憑藉自己的正義感和良心改正自己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不怕反對,這是毫無疑問的壯舉。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氣的。

  朱高熾是一個勇敢的人。

  雖然這位明仁宗短命,只做了一年皇帝,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排名倒數第二,但他僅憑這一件事情,就足以對得起他謚號中的那個仁字,也無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如果讓這位明仁宗接著幹下去,相信大明帝國一定能夠繁榮興盛,欣欣向榮,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好人不長命」,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

  這位厚道的皇帝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義舉將始終為人所牢記。

  至少那些被赦免的人們會記得。

  【謀殺的疑團】

  皇帝的位置又空了,但這個位置註定不會太久,很多人都排隊等著呢。

  朱高熾病重,英明神武的太子朱瞻基自然十分關注,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雙眼睛盯著皇位,這自然就是我們的老朋友朱高煦。

  朱高煦雖然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以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決心和毅力,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搞陰謀,搞破壞,朱高熾十分仁厚,並未因此處罰他,只是警告而已。而這位無賴兄卻越發囂張跋扈,現在眼見朱高熾病重,他也開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奪位陰謀。

  吸取上次的教訓,朱高煦加強了情報工作,安排了很多眼線時刻盯著朱高熾,當然不是為了保證他的安全,而是要確定他什麼時候死。

  他的計劃是這樣的,考慮到京城的三大營要收拾自己手下那些蝦兵蟹將易如反掌,出兵攻打沒有把握,幾乎等於自殺,他決定拿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開刀。

  他準備等到朱高熾的死訊後,便立刻在道路上埋伏士兵,等朱瞻基奔喪路過之時,一舉將其擊滅,然後趁亂登上皇位。

  朱高煦對自己的計劃很有信心,何來信心?來自作案時間。

  之前說過,他的封地在山東樂安,而太子朱瞻基在南京(根據慣例,太子守南京),只要死訊傳出,太子必然會從南京出發,所需時日很長,而他卻可以從容不迫地安排好士兵等著太子的到來。

  樂安離京城很近,南京離京城很遠,朱高熾一死,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我朱高煦,等你聽到風聲,趕來京城的時候,我的士兵早就在路上等著你了!

  我有充分的作案時間,朱瞻基,你就認命吧!

  朱高煦的主意應該說是不錯的,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件十分奇怪的事,這件事情不但使他的計劃落空,也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謎團。

  洪熙元年(1425)五月,朱高熾逝世,朱高煦得到消息,十分高興,估計到朱瞻基趕到這裡還有一段時間,他不慌不忙地安排士兵準備伏擊。

  可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他做好準備,可是左等右等,朱瞻基就是不來,沒等朱高煦吟出今夜你會不會來的詞句,就收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朱瞻基已經趕到京城,繼位為皇帝。

  怪哉,真是怪哉!

  難道朱瞻基會飛不成,或是他能預知未來,未卜先知?

  這不但是朱高煦的疑問,也是後人的疑問。

  關於這一點,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有的說朱高煦襲擊太子只是傳聞,實際上太子是接到喪報後從容趕到京城的,有的說朱高煦是沒有準備好,等到太子過去了才派兵出去埋伏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駭人聽聞了:

  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自己父親的死訊。

  路途遠近是客觀事實,只要報信的人不是在路上扎了帳篷,睡個幾天幾夜,樂安的朱高煦一定會比南京的朱瞻基更早知道消息。當年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飛機,你就是想破腦袋,也找不出朱瞻基比朱高煦更早知道死訊的理由和方法。

  其實方法是有的,也是唯一的可能性。

  如果這一說法屬實,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

  朱瞻基不能預知未來,卻創造了未來。

  他謀殺了自己的父親。

  如果你對這一推論感到不滿,也請不要向我丟磚頭,因為這個推論並非我首創,實際上,明仁宗朱高熾的死亡原因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懸案,到目前為止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朱高熾縱慾,加之身體有病,最終病死,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他的兒子朱瞻基等不及父親傳位,謀殺了他,因為從朱高熾死亡前後的一些跡象(如登基禮儀已備)表明,朱瞻基可能已經做好了登基的準備。

  前一種我們不去說他,單說後一種,事實上,朱高煦極有可能在路上設置埋伏,因為從他在後來朱瞻基已經登基,情況諸多不利的情況下也要造反的行為來看,他犯上作亂的決心是很大的。這麼好的機會,他應該不會錯過。

  那麼為什麼他沒有遇上朱瞻基呢,這其中就有幾種原因,可能是朱瞻基繞開了大道,也可能是朱瞻基聽到父親病重,提前出發,更有可能是朱高煦有準備好,錯失機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不可能給出任何答案甚至推論,這可能註定又是一個永遠的謎團。

  歷史的魅力可能就在於他永遠有無數的謎團讓人們去探究,卻總也找不出答案。

  縱慾而死也好,被謀殺也好,反正不是自然死亡(很少有皇帝能遇上這個殊榮)。

  我們最終也只能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

  朱高熾死了,朱瞻基繼位。

  僅此而已。

  當然了,我們不應該忘記可憐的陰謀家朱高煦,這位同志搞了幾十年陰謀,卻一事無成,多次眼見煮熟的鴨子飛掉,從父親到兄弟,再到兄弟的兒子,就是沒有自己的份,說實話,搞陰謀居然搞到這個份上,實在可悲,可憐。

  如果要評最成功的陰謀家,姚廣孝一定能排在前三名,而朱高煦註定會名落孫山。

  但如果要評最可憐搞笑的陰謀家,朱高煦必能當仁不讓,名列前茅。

  真是悲哀,悲哀的陰謀家朱高煦空就是這樣等了幾十年,他的耐心已經磨滅殆盡,在他的心中,已經立下心愿:

  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一定造一把反!

下一章:
上一章:

98 條評論 發表在「第2部:萬國來朝 第十一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上

  1. 小猴子大人 says:

    朱高熾不應該是朱瞻基殺的。至於為什麼朱瞻基會怎麼快回京,八成是留了人在宮裡,就是間諜一樣的。往叔叔朱高煦府里插幾個釘子也能行。歷史記載朱瞻基聰慧,他老爹不把皇位傳他還給那個?皇位終歸是他的,他急什麼啊!

  2. dangniande shi says:

    hehe說的是啊

  3. 匿名 says:

    應該忘了信鴿,它的速度應該比人要快的多。在宮裡應該有自己的眼線。只要放飛鴿子就可立一大功。

  4. 匿名 says:

    飛鴿傳書真不靠譜,感覺應該是三楊讓朱瞻基提前做的準備,因為這三人之前擁護朱高熾還有朱棣立朱高熾,都是因為朱瞻基,而且以他們的智商肯定提前能想到,而且會做出準備。

  5. 小艾 says:

    1樓和4樓的哥們說的有道理!

  6. 匿名 says:

    肯定是三楊

  7. 雪浴心原 says:

    這時候突然想起光緒之死

  8. 朱高熾 says:

    嬪妃雙飛乎!美哉!

  9. 匿名 says:

    我也認為與三楊有關,不應該是謀殺,

  10. 當年明月 says:

    謀殺的說法懸之又懸,但實在不是我的想法,是史學家(不是當今的史學家,而是清朝、近現代的史學家們)提出的。說到可能性,當然有無窮多種,並非這一種,我自己本人也不是很接受這種,從後面明宣宗的作為來看他並不是一個能做得出這種事的人。但史學家們提可能性,不是靠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靠史記資料里的蛛絲馬跡來推測。

  11. Winter says:

    內線有人幫助應該是一定的,否則靠自己怎麼也不行。那麼最有可能室內線諜報人員的就是三楊,也許還有其他人,但主事者應該離不開三楊。

  12. 匿名 says:

    兼職制度何止延續了兩三百年,現在的「內閣」里難道就沒有兼職制度么。

  13. 匿名 says:

    謀殺的可能是絕對存在的.在如此之大的誘惑之下.人性是不存在的

  14. 朱元璋 says:

    謀殺

  15. 匿名 says:

    看到「歷經千辛萬苦」突然想到,奶奶的,明朝幾個皇帝,哪個上位是順順利利地,基本都是千辛萬苦地,嗯,對,除了那個頑童朱厚照以外。

  16. 匿名 says:

    翻翻之後的歷史,楊慎挨了屁股板子(還是杠上開花哦)還逃得過追殺他的人,朱瞻基逃得過朱高煦的埋伏也不是什麼奇事,比如說趁夜通過,比如說喬裝通過,可能性多得去了,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肯定是清史那些王八蛋找不著抹黑的材料了,使個勁兒地亂潑污水。

  17. 風行 says:

    明月自己也說過「楊榮,有一項他人不及的能力——準確的判斷力」

  18. 朱高煦 says:

    我的日子也不好過呀!!!!!!!!!

  19. 朱高熾 says:

    朕才當10個月皇帝就嗝屁了 坑爹啊!!!

  20. 明史 says:

    朱高枳身體有病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了,應該不會突然死亡。我估計是在感覺自己病情加重時候就秘密的將兒子招到身邊,別人還以為他在南京。

  21. 造反萬載不成 says:

    沒想到朱瞻基對皇位的慾望比他叔叔還熱心

  22. 不知道 says:

    我覺得朱高熾的死不是什麼大問題

  23. says:

    的飛灑

  24. fqw1988 says:

    錯別字呀錯別字

  25. 13 says:

    我想朱瞻基是沒有必要去謀殺他父親的,這裡一定是三楊出的策。他們能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讓朱高熾登上皇位,就能讓他兒子登上皇位!!!

  26. 派大星 says:

    要是那時候有海綿寶寶看就好了~!

  27. 迷茫的人 says:

    老朱家的人咋都這莫不厚道捏

  28. 匿名 says:

    又不是突然暴斃。病重肯定要做好應急預案。不會等皇上死了才召太子回京。提前一兩天叫太子回京,做好最壞的打算,這很正常嘛。朱高煦是確定皇上死了才開始不緩不急動手,完全可以打個時間差,進京登基了。朱瞻基殺父奪位簡直是無稽之談,別忘了朱高熾是因為朱瞻基才立為太子的,完全是父憑子貴,皇位本來就是為了朱瞻基準備的,用得著急?

  29. 歷史其實很精彩 says:

    要知道,宮裡都是朱高煦的眼線,仁宗病重通知太子前來的消息朱高煦一定能提前知道,但是太子來了朱高煦卻不知道,說明這件事情保密工作非常好,密不透風,那麼當時誰能做的這麼好呢?
    我認為,必定是三楊,從封鎖消息,到召集太子,到登基儀式,一切做的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是不是有些相似啊,朱棣死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啊……
    所以我認為,這些事情必定出自三楊之手。只是可憐的朱高煦同志,含辛茹苦的搞了幾十年陰謀,結果卻搞成這樣,早出生幾年他娘的就是好啊!

  30. 朱高熾 says:

    今晚太操勞了

  31. 青年 says:

    朱瞻基肯定是謀殺,從他的名字可以看出來,『瞻』是『盼望』的意思,『基』就是『登基』,合起來就是『盼望登基』

  32. says:

    朱瞻基應該不會謀殺,從他的性格分析他是一個仁君,連造反的朱高煦都沒馬上殺,又怎麼會等不及殺自己的父親了,殺自己的父親和登上皇位是沒關係的。如果他在京城又何必呢

  33. 噬菌體 says:

    朱高熾知道大限將至,提前通知太子朱瞻基秘密從南京到北京,同時準備好太子的登基.

  34. 那誰 says:

    我一直以為是走任意門來著

  35. 誰會想到 says:

    說朱瞻基是謀殺我個人決不相信,皇位反正是自己的,犯的著用命去換么,我同意33樓的

  36. 胡楊漫天 says:

    謀殺的可能性大……。

  37. 沒有 says:

    歷史不可評論

  38. 靜海沉思 says:

    朱高熾被謀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東廠錦衣衛,本身就是暗殺高手,他們直接聽命於皇上,況且仁宗即位的平反活動還是深得人心的,有這些高手在,他們應該不會讓犯罪分子輕易得手的,況且,三楊久經沙場,還沒有討完扶太子上位的封賞,怎麼會任人謀害仁宗。況且謀殺帝王是個危險的愛好,一旦讓後代深得其要,那一年一個皇帝,就整天忙著國喪吧,別的事就別幹了!所以無論從哪點來看,謀殺不成立,也不用謎團!至於犯罪分子為什麼沒有伏擊成功,那也簡單的很,第一回合他們都沒斗過三楊,第二回合的時候難保犯罪分子里沒有卧底啊!

  39. 香故 says:

    朱高煦真的有點蠢,在同一個地方摔了兩次,缺少謀斷。

  40. says:

    希望以這本書為劇本拍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名字就叫《大明王朝》。希望能早日看到這部電視劇同觀眾見面。

  41. says:

    希望以這本書為劇本拍一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名字就叫《大明王朝》。肯定好看,希望能早日看到這部電視劇同觀眾見面。

  42. 黑曼巴 says:

    好人不長命。

  43. 劉簽 says:

    41樓,書寫的好不一定拍成電視就好看,明朝這麼多事,拍的完嗎?這麼多主角,得需要多少演員?劇情怎麼編排?光一個朱元璋就夠拍幾十集的,如果只拍大事的話那劇情就連不上了,給人一種太壓縮的感覺,人們根本看不懂。

  44. 捭闔第一 says:

    歷史必然!

  45. 太長 says:

    沒說明朝首富石萬三

  46. 龜苓膏加紅豆 says:

    之前你不是說過,朱高熾在還沒有站穩根基,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做了他死去的父親不樂意的事么――釋放那些建文帝時候的大臣。他做的很多仁慈的事都有點迫不及待的感覺。這就可能是因為他做太子的時候就已經秘密診斷出他得了絕症之類的東西,命不久矣,他那麼胖估計身體是真的有什麼問題,為了不打草驚蛇,不讓人乘機做亂而故意隱瞞了病情,暗中讓自己的兒子提防好自己的叔叔,隨時做好登基的準備。

  47. 努爾哈赤 says:

    朱詹基應該早在他爹病重時就秘密待在了京城,反正不管怎樣,洒家滅了大明個丫的

  48. 藍卿 says:

    我覺得應該是知道病重就回京了吧,,好多軍事政治行動不都是預感么,朱瞻基那麼聰明的。。謀殺太扯淡了。

  49. 豪俠 says:

    朱高熾命薄而德厚,令人感嘆,難道有時真的好人不長壽!

  50. says:

    操,朱高熾真是個老奸巨猾的傢伙

  51. says:

    正義個鬼,他不過是擔心別人效仿朱棣來篡權罷了

  52. 周遊列國 says:

    那時有信鴿報信是非常有可能的

  53. 孔子 says:

    那肯定的啊。難道作者瞎編?

  54. 明白 says:

    「朱瞻基謀殺父皇朱高熾」這樣的陰謀論都拿來說事,你。。。因為朱高熾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從容就定義成兒子為了皇位從而謀殺了父皇。。。這樣太偏頗了!

  55. 天王老子 says:

    朱高炙在得到教訓

  56. 天王老子 says:

    朱高火只在得到教訓之後,必然不會再掉以輕心,即使是再厲害的陰謀家,也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時候,加之前朝大臣例如三楊哪一個是省油的燈,這些人即使識不破高熙的把戲,即使忘記了高熙這個一直饞埏皇位的聖上弟弟,也不會把登基當兒戲。
    不說這個,至少還有一個非常對的可能,高紙不是sb,提前就安排好兒子的登基問題,不說別的,就他被弟弟欺負的經歷,就占人生的最高潮,比他登基當皇上的這一年還要寶貴,還要驚心動魄,還要逆轉乾坤,如果他輸了,當然要不是三楊的那個,他這個無能的人早輸了,登基了乾的最無能的事兒就是逆轉父親,他父親朱蒂絕對是一個好皇帝,所謂好皇帝,就是壞人,他這種沒頭沒腦的人不會把清勢局(具體細細品味他做的唯一在位荒唐卻被後人敬以為仰的事),但他在吃兩次虧後卻也不是白痴,提前警醒兒子登基的時候到了。

  57. 大明 says:

    朱高熾被殺是滿狗造謠

  58. 無厘頭 says:

    我認為朱高熾的死因是外星人把他的靈魂帶走了,又把朱瞻基傳送到了北京……

  59. 好男人 says:

    三楊吧!!!

  60. Bissen says:

    My preblom was a wall until I read this, then I smashed it.

  61. 三石先生 says:

    謀殺?可能性不大,朱高熾素有病是實情,病重密詔太子進京以防朱高煦,這件事我們平頭老百姓都能想到,何況朱高熾與三楊乎?看來此事無爭論之必要。

  62. 朱瞻基 says:

    那個。。。清朝的史學家怎麼想的。。老子要真打算謀殺俺老子,也得等到結果出來了再回去,不然謀殺失敗了老子卻提前回去了,這不是找死么。。。也就是說,老子啟程的時候如果父皇還沒死,那隻可能是他病危把朕提前召回去,如果啟程時父皇已崩,至於為啥比我那個傻叔叔得到消息要快。。。開玩笑,老子才是繼承人,肯定要先秘密通知我啊。。。電視上不經常秘不發喪,暗中通知太子秘密返京么。。。尤其俺那二叔一直對著皇位流著口水,三楊會不提防?一看清朝那些瞎猜的史學家就沒看過電視。。。

  63. 朱元璋 says:

    誒亞

  64. 匿名 says:

    難道你們不曾考慮過穿越這個事情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5. 朱棣 says:

    我孫子干不出這種事!我家老大身體確實不好,當初我沒好意思學我老爸傳位給孫子。。

  66. 朱由檢 says:

    管我老祖宗殺沒殺我太老祖宗,你的祖宗我的公司都快破產啦。

  67. 朱棣 says:

    「馬雲召集楊榮、金幼孜兩人密謀做出如此重大之決定,竟然沒有張輔在場,實在是十分之不尋常。很明顯,他們是有所防備的。」

    飛鴿傳書固然不可靠,但可以傳信號,比如煙花。

  68. 呵呵呵 says:

    有意思。

  69. 洵美 says:

    猜測是三楊又搞了一次秘不發喪,或者故意報給朱高煦一個錯的時間,同時秘密安排太子回京登基,內閣的政治資本應該是最雄厚的

  70. 一定恭喜 says:

    會不會有這種可能,老子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就叫兒子先來了,自己的兄弟還在山東盼著自己死 ,但是兒子已經在床邊等著自己死了,這種可能性我覺得更大。

  71. 方法 says:

  72. 匿名 says:

    我覺得吧,現在電視上總是演宮斗啊什麼的,後宮的戰爭,可是朝堂之上的政治鬥爭不輸宮斗的呀,明中後期權利之爭,黨爭那真的是你死我活步步驚心,可惜了整天拍清宮。國外能寫出權利的遊戲而且拍出來,國內完全可以一樣做的樣

  73. 依然 says:

    叔叔想造反也不是一天二天了,作為聰明的太子當然知道並採取措施,而且父親多病,會提前安排後事,人家父子兩個會溝通,不會讓詢哥得逞。

  74. 甘太太 says:

    同意1樓和四樓的,朱高熾父子提防朱高煦肯定不是一天兩天,加上三楊,正常有腦子的都會在地域遠近明顯、消息傳遞不及時的情況下提前一兩個月做準備,所謂有備無患。以三楊的頭腦,小基又從小來聰明,藏個小基而不被朱高煦的眼線發現,還不容易么?對外宣稱朱瞻基人在南京,不過是迷惑叔叔的障眼法吧。

  75. 天地蒼茫 says:

    仁者無敵,但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實在可惜!
    古代遇大喪或皇帝新上政,無非大赦天下,而仁宗能夠糾正冤假錯案,為無辜人員平反,著實難能可貴!

  76. says:

  77. 沁心樓主 says:

    朱高熾同學也真是倒霉啊,熬了那麼久的太子都沒事,當了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可見皇帝這個職業真不是什麼好職業,死亡率太高和長壽可能太小,不當也罷,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

  78. 沁心樓主 says:

    朱高熾同學也真是倒霉啊,熬了那麼久的太子都沒事,當了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可見皇帝這個職業真不是什麼好職業,死亡率太高和長壽可能太小,不當也罷

  79. 哇啦哇啦色波哩呀 says:

    同意79樓

  80. 偉大的努比斯 says:

    雖然貴為皇子時間上也是一種悲哀,父子反目,兄弟相殘,最後成為孤家寡人!

  81. FL.T says:

    第一種可能是朱高熾先生為了提防自己弟弟做出傷害兒子的事,就早把朱瞻基同志叫到宮裡了。第二種就是三楊乾的。密不發喪,打時間差,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82. 通哥 says:

    我覺得篡位說法不成立,明仁宗崩逝時,張皇后命令朱瞻埈和他的弟弟襄王朱瞻墡監國,直至明宣宗即位。

  83. 朱三太子 says:

    朱棣死了,太好了,沒有人找我了。我再也不用做"老鼠"了!

  84. 鵬飛 says:

    祈禱祈福許願

  85. 現男友果汁代言人 says:

    21樓,?,非常贊同

  86. 哈哈 says:

    朱高熾很有謀的,是個狠人

  87. 特朗普 says:

    中國實在是太強大了,中國萬歲,美國萬碎

  88. 三楊 says:

    一切盡在我等掌控中。。。。

  89. 47樓您好 says:

    努爾哈赤先生,大明是鐵漢李自成推翻的,您死於袁宗煥炮下,不記得了嗎

  90. 文潤詞 says:

    31樓,朱瞻基這個名字難道是他自己起的?古制孩子出生三個月後父親給起名OK?

  91. ycitwg1983 says:

    萬曆皇帝去世,泰昌皇帝即位,不到一個月死了,然後天啟即位。也就是說那一年出現了三個年號怎麼說。真像作者說的那樣,洪熙皇帝假如在1月即位,十月去世,那麼歷史上就沒有洪熙這個年號了

  92. 不忘初心 says:

    朱高熾注視著他的兩個朋友,深情地說道:「我監國二十年,不斷有小人想陷害我,無論時局之艱難,形勢之險惡,心中之苦,我們三個人共同承擔,最後多虧父親仁明,我才有今天啊!」

      回顧以前的艱難歲月,朱高熾感觸良多,說著說著竟流下了眼淚。

      楊士奇和蹇義也泣不成聲,說道:「先帝之明,也是被陛下的誠孝仁厚所感動的啊。」

      就這樣,經歷苦難辛酸的三個朋友哭成一團。

      在我看來,這種真情的表述遠比那些金銀珠寶更能表達朱高熾的謝意。

      朱高熾沒有辜負楊士奇的期望,他確實是一個好皇帝。

  93. 朱常洛 says:

    我才一個月。

  94. 老朱 says:

    謀殺沒有動機啊 皇位遲早是他的 防止造反 都不是傻子

  95. 匿名 says:

    仁宣之治就是個笑話,就因為這2慫貨數典忘祖,把權力全部給了文官,文官做大架空國家,然後就變成盛世了??還好後面的皇帝有所作為,不然明早亡了,這也是為什麼後面的皇帝都被黑的原因。

  96. 二點 says:

    把權力給武起義

  97. 朱高熾 says:

    我是個皇帝 一個好皇帝 一個仁愛的皇帝

  98. ikun says:

    三楊 絕對是參與者 而朱瞻基 即位也是順理成章 好聖孫 朱高熾肯定是知道的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