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7部:大結局 第十六章 孫傳庭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最先行動的,是盧象升,他行動的具體方式,是開會。

  開會內容,自然是布置作戰計劃,研究作戰策略,討論作戰方案。

  相對而言,高迎祥的行動要簡單得多,只有兩個字——開打。

  從心底里,盧象升是瞧不上高迎祥的,畢竟是草寇,沒讀過書,沒考過試,沒有文化,再怎麼鬧騰,也就是個草寇,所以對於高迎祥的動向,盧象升是很有把握的:要麼到河南開荒,要麼去山西刨土,或者去湖廣鑽山溝,還有什麼出息?

  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還找到了洪承疇,表示一旦高迎祥跑到西北五省,自己馬上跑過去一起打。

  然而高迎祥的舉動,卻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闖王同志之所以叫闖王,就是因為敢闖,所以這一次,他決定攻擊一個盧象升絕對想不到的地方——南京。

  當然,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舉動並不明顯,他會合張獻忠,從河南出發,先打廬州,打了幾天,撤走。

  接下來,他開始攻擊和州,攻陷。

  攻陷和州後,他開始攻擊江浦,江浦距離南京,只有幾十公里。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就會發現,兩百多年前,曾經有人以幾乎完全相同的路線,發起了攻擊,並最終取得天下——朱元璋。

  高迎祥同志估計是讀過朱重八創業史的,所以連進攻路線,都幾乎一模一樣,可惜他不知道,真正的成功者,是無法複製的。

  朝廷大為震驚,南京兵部尚書立即調集重兵,對高迎祥發動反攻擊,經過幾天激戰,高迎祥退出江浦。

  退是退了,偏偏沒走。

  他集結幾十萬人,開始攻打滁州。

  至此可以斷定,他應該讀過朱重八傳記,因為幾百年前,朱元璋就是從和州出發,攻佔滁州,然後從滁州出發,攻下了南京。

  滁州只是個地級市,人不多,兵也不多,而攻擊者,包括李自成、張獻忠等十幾位頭領,三十萬人,戰鬥力最強,最能打的民軍,大致都來了。

  所有的頭領,所有的士兵,都由高迎祥指揮。

  高闖王終於爬上了人生山峰的頂點。

  他決定,進攻滁州,繼續向前邁步。

  山峰的頂點,再邁一步,就是懸崖。

  慘敗但至少在當時,形勢非常樂觀,滁州城內的兵力還不到萬人,幾十萬人圍著打,無論如何,是沒問題的。

  幾天後,他得知盧象升率領援軍,趕到了。

  但他依然不怵,因為盧象升的援兵,也只有兩萬多人。此前雖說吃過盧閻王的虧,但現在手上有三十萬人,平均十五個人打一個,就算用腳算,也能算明白了。

  盧象升率領總兵祖寬、游擊羅岱,向滁州城外的高迎祥發動了進攻。

  雙方會戰的地點,是城東五里橋。

  在講述這場戰役之前,有必要介紹一下滁州的地形,在滁州城東,有一條很寬的河流,水流十分洶湧。

  我再重複一遍,河流很寬,水流很洶湧。

  這場會戰的序幕,是由祖寬開始的,關寧鐵騎擔任先鋒,沖入敵陣,發動了進攻。

  戰鬥早上開始,下午結束。

  下午結束的時候,那條很寬,水流很洶湧的河流,已經斷流了,斷流的原因,史料說法如下——積屍填溝委塹,滁水為不流。

  通俗點的說法,就是屍體填滿了河道,水流不動。

  屍體大部分的來源,是高迎祥的部下,在經歷近七年的光輝創業後,他終於等來了自己最慘痛的潰敗。

  關寧鐵騎實在太猛,面對城東兩萬民軍,如入無人之境,亂砍亂殺。

  高迎祥很聰明,他立即反應過來,調集手下主力騎兵,準備發動反擊,畢竟有三十萬人,只要集結反攻,必定反敗為勝。

  紅樓夢裡的同志們曾告訴我們這樣一句話:大有大的難處。

  高迎祥的缺點,就是他優點——人太多。

  人多,嘴雜,外加剛打敗仗,通訊不暢,也沒有高音喇叭喊話,亂軍之中,誰也摸不清怎麼回事,所以高闖王折騰了半天,也沒能集中自己的部隊。

  但高闖王還是很靈活的,眼看兵敗如山倒,撒腿就往外跑,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脫離困境。

  這是很正確的,因為根據以往經驗,官軍都是拿工資的,而拿工資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拿多少錢,干多少事。無論是洪承疇,還是左良玉,只要把鬧事的趕出自己管轄範圍就算數了,沒人較真。

  所謂跟蹤追擊這類活動,應該屬於加班行為,但朝廷歷來沒有發加班費的習慣,所以向來是不怎麼追的,追個幾里,意思到了,也就撤了。

  但是這一次,情況發生了變化。

  我說過,盧象升是一個好人,一個負責任的官員。這一點反映在戰鬥上,就是認死理,凡是都往死了辦。

  按照這個處事原則,他追了很遠——五十里。

  之前我還說過,盧象升的外號,是盧閻王,雖然長得很白,但手很黑,無論是民軍,還是民軍家屬,只要被他追上,統統都格殺勿論,五十里之內,民軍屍橫遍野,保守估計,高迎祥的損失,大致在五萬人以上。

  追到五十里外,停住了。

  不追,不是因為不想追,也不是不能追,而是不必追。

  擺脫了追擊的高迎祥很高興,現在的局勢並不算壞,三年前,他被打得只剩下幾千人,逃到湖廣鄖陽,避避風頭,二十天後出山,又是一條好漢,何況手上有幾十萬人乎?

  但安徽終究是呆不下去了,他轉變方向,向壽山進發,準備在那裡渡過黃河,去河南打工。

  黃河岸邊,他就遇到了明軍總兵劉澤清。

  劉澤清用大刀告訴他,此路不通。

  劉澤清並非猛人,並非大人物,也沒多少兵,但是,他有渡口。

  他就堵在河對岸,封鎖渡口,燒毀船隻,高迎祥只能看看,掉頭回了安徽。

  無所謂,到哪兒都是混。

  但在回頭的路上,他又遇見了祖大樂。

  祖大樂也是遼東系的著名將領,遇上了自然沒話說,又是一頓打,高迎祥再次夜奔。 好不容易奔到開封,又遇見了陳永福。

  陳永福是個當時沒名,後來有名的人,五年後,他堅守城池,把一個人變成了獨眼龍——獨眼李自成。

  這種人,自然不白給,在著名地點朱仙鎮(岳飛打金兀朮的地方)

  跟高迎祥幹了一仗,大敗了高迎祥。

  高迎祥終於發現,事情不大對勁了,自己似乎掉進了圈套。

  他的感覺,是非常正確的。

  得知高迎祥攻擊滁州時,盧象升曾極為驚慌,但驚慌之後,他萌生了一個計劃——徹底消滅高迎祥的計劃。

  高迎祥的想法,是非常高明的,學習朱重八同志,突襲南直隸,威脅南京,但遺憾的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他沒有在這裡混過。

  沒有混過的意思,就是人頭不熟,地方不熟,什麼都不熟,所以這個計劃的關鍵在於,絕不能讓高迎祥離開,把他困在此地,就必死無疑。

  劉澤清擋住了他的去路,祖大樂把他趕到了開封,陳永福又把他趕走,但這一切,只是序幕,最終的目的地,叫做七頂山。

  七頂山,位於河南南陽附近,被祖大樂與陳永福擊敗後,高迎祥逃到了這裡,就在這裡,他看到了一個等候已久的熟人——盧象升。

  當然,除了盧象升外,還有其餘一干人等,比如祖大樂、祖寬、陳永福等等。

  此時的高迎祥,手下還有近十萬人,就兵力而言,大致是盧象升的兩倍,更關鍵的是,他的主力重甲騎兵,依然還有三萬多人。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號稱「第一強寇」的高迎祥,竟然毫無還手之力,主力基本被全殲,僅帶著上千號人奪路而逃。

  這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事,最好的答案,似乎還是四個字——氣數已盡。

  十幾萬士兵、下屬打得乾乾淨淨,兵器、家當丟得一乾二淨,高迎祥同志這麼多年,折騰一圈,從窮光蛋,又變成了窮光蛋,基本算是白奮鬥了,應該說,他很倒霉。

  但我個人認為,有個人比他更倒霉——李自成。

  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比變成光桿司令更倒霉呢?

  有的,比如,變成光棍司令。

  李自成的麻煩在於,他的老婆給他戴了綠帽子。

  這位給李自成送帽子的老婆,叫邢氏,雖然不能肯定李自成有多少老婆,但這個老婆,是比較牛的。

  按史料的說法,這位老婆基本不算家庭婦女,估計也不是搶來的,相當之強悍,打仗殺人毫無含糊,更難得的是,她還很有智謀,幫李自成管賬,據說私房錢都管。

  在管賬的時候,她見到了高傑。

  高傑,米脂人,李自成的老鄉,據說打小時候就認識,後來李自成造反,他毫不猶豫,搭夥一起干,從崇禎二年開始,同生共死,是不折不扣的鐵哥們。

  鐵哥們,也是會生鏽的。

  李自成第一次懷疑高傑,是因為一件偶然的事。

  崇禎七年八月,時任五省總督陳奇瑜,派出參將賀人龍進攻李自成。

  賀人龍是個相當猛的人,此人戰鬥力極強,且殺人如麻,每次上戰場,都要帶頭衝鋒,被稱為賀瘋子。

  賀瘋子氣勢洶洶地到了地方,看到了李自成,打了一仗,非但沒打贏,還被人給圍住了,且一圍就是兩個月。

  但李自成並不想殺掉賀人龍,因為賀人龍是他的老鄉,而且他正在鍛煉隊伍階段,需要人才,就寫了封信,讓高傑送過去,希望賀人龍投降。

  這個想法是比較幼稚的,賀人龍同志說到底是吃皇糧的,有穩定的工作,要他跟著李自成同志四處亂跑,基本等於胡扯,所以信送過去後,毫無迴音,說拿去擦屁股也有可能。

  按說這事跟高傑沒關係,賀人龍投不投降,是他自己的事,可是意外發生了。

  去送信的使者,從賀人龍那裡回來後,沒有直接去找李自成,而是找了高傑。

  這算是個事嗎?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說是事,就是事,說不是,就不是。

  而李自成明顯是個喜歡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的人,加上賀人龍同志守城很厲害,他打了兩個月,連根毛都沒拔下來,所以他開始懷疑,賀人龍和高傑,有不同尋常的關係,就把高傑撤了回來。

  無論是鐵哥們,還是鈦哥們,在利益面前,都是一腳蹬。

  對李自成同志的行為,高傑相當不爽,但這事說到底,還是高傑的責任。

  因為他回來之後,就跟邢氏勾搭上了。

  到底是誰勾搭誰,什麼時候勾搭上的,基本算是無從考證,但史料上說,是因為高傑長得很帥,而邢氏是管賬的,高傑經常跑去報銷,加上邢氏的立場又不太堅定,一來二去,就勾搭上了。

  關於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高傑同志是有體會的,在回顧了和李自成十幾年的交情、幾年的戰鬥友誼,以及偷人老婆的內疚後,他決定,投奔官軍。

  當然,他是比較夠意思的,臨走時,把邢氏也帶走了。

  對李自成而言,這是一個極為沉重的打擊,老婆跑了,除面子問題外,更為嚴重的是,他的很多秘密,老婆都知道(估計包括私房錢的位置)。

  除了老婆損失外,還有人才損失。

  在當時李自成的部下里,最能打仗的,就是高傑,此人極具天賦,投奔了官軍後,就一直打,打到老主顧李自成都歇菜了,他還在繼續戰鬥。

  高傑投降的對象,是洪承疇,洪總督突然接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自然高興異常,立刻派兵出擊,連續擊敗李自成,斬殺萬人。

  總而言之,對各位頭領而言,崇禎九年算是個流年,老婆跑了,手下跑了,跑來跑去,就剩下自己了。

  對高迎祥而言,更是如此。

  老婆跑了,再找一個就是,十幾萬大軍都跑光了,就只能鑽山溝了。

  所以高闖王毅然決定,跑進鄖陽山區。

  兩年前,就是在那裡,被打得只剩半條命的高迎祥撿了條命,東山再起。

  盧象升聞訊,立刻找到祖寬和祖大樂,吩咐他們,立即率軍出發,追擊高迎祥。

  祖寬回答:不幹。

  盧象升無語。

  之所以無語,因為他們從來就沒幹過。

  關寧鐵騎很久以前,我以為所謂戰爭,大都是你死我活,上了戰場,管你七大姑八大姨,都往死里打,特別是明末,但凡開打,就當不共戴天,不共戴地,不共戴地球,打死了算。

  後研讀歷史多年,方才知道,以上皆為忽悠是也。

  按史料的說法,當時的作戰場景大致如下:

  比如一支官軍跟民軍相遇,先不動手,喊話,喊來喊去,就開始聊天,聊得差不多,民軍就開始丟東西,比如牲口,糧食等等,然後就退,等退得差不多了,官軍就上前,撿東西,撿得差不多,就回家睡覺,然後打個報告給朝廷,說殲敵多少多少,請求賞賜云云。

  應該肯定的是,在當時,有這種行為的官軍,只佔絕大多數,認認真真打仗的,只佔極少數,所謂「拋生口,棄輜重,即縱之去」。

  現象也好理解,因為當時鬧事的,大都是西北一帶人,而當兵的,也大都是關中人,雙方語言相通,說起來都是老鄉,反正給政府幹活,政府也不發工資(欠餉),即使發了工資,都沒必要玩命,這麼打仗,非但能領工資,還能撈點外快,最後回去了還能領賞,非常有利於創收。在史料中,這種戰鬥方式有個專用名詞:打活仗。

  因為活仗好打,且經濟效益豐富,所以大家都喜歡打,打來打去,敵人越打越多,局勢越來越惡化,直到關寧鐵騎的到來。

  其實關寧鐵騎的人數沒多少,我算了一下,入關作戰的加起來,也就五千來人,盧象升、洪承疇手下最能打的,基本就是這些人,最厲害的幾位頭領,都是被他們打下去的。

  之所以能打,有兩個原因,首先,這幫人在遼東作戰,戰鬥經驗豐富,而且裝備很好,每人均配有三眼火銃,且擅長使用突襲戰術,沖入敵陣,勢不可擋。

  而第二個原因,相當地搞笑,卻又相當地真實。

  我說過,每次打仗時,民軍都要喊話,所謂喊話,無非就是談條件,我給你多少錢,你就放我走,談妥了就撤,談不妥再打。

  但每次遇到關寧鐵騎,喊話都是沒用的,經常是話沒喊完,就衝過來了,完全不受收買,忠於職守。

  我此前曾以為,如此盡忠職守,是因為他們很有職業道德,後來看的書多了才明白,這是個誤會,套用史料上的話,是「邊軍無通言語,逢賊即殺」,意思是,遼東軍聽不懂西北方言,喊話也聽不懂,所以見了就砍。

  所以我一直認為,多學點語言,是用得著的。

  高迎祥就是吃了語言的虧,估計是屢次喊話沒成,也沒機會表達自己的誠意,所以被人窮追猛打了幾個月,也沒接上頭。

  在眾多的民軍中,高迎祥的部隊,算是戰鬥力最強的,手下騎兵,每人兩匹馬,身穿重甲,也算是山寨版的關寧鐵騎。雖說戰鬥力還是差點,但山寨版有山寨版的優勢,比如……鑽山溝。

  高迎祥鑽了鄖陽山區,祖寬是不鑽的,因為他的部隊,大部都是騎兵,且待遇優厚,工資高,要讓他們爬山,實在太過困難,盧象升協調了一個多月,也沒辦法。

  照這個搞法,估計過幾個月,闖王同志帶著山寨鐵騎出來鬧騰,也就是個時間問題。

  在這最為危急的時刻,更危急的事情發生了。

  崇禎九年(1636)四月,當盧象升同志正在費盡口水勸人進山時,遼東的皇太極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建國。

  皇太極建都於瀋陽,定國號為清,定年號為崇德。

  這一舉動表明,皇太極同志正式單飛,另立分店,準備單幹。

  通常來講,新店開張,隔壁左右都要送點花圈花籃之類的賀禮,很明顯,明朝沒有這個打算,也沒這個預算。

  不要緊,不送,就自己去搶。

  崇禎九年(1636)六月,清軍發起進攻。

  這次進攻的規模很大,人數有十萬人,統兵將領是當時清軍第一猛將阿濟格,此人擅長騎兵突擊,非常勇猛。

  難得的是,他不但勇猛,腦子也很好用,關寧防線他是不去碰的,此次進關,他選擇的路線,是喜峰口。

  此後的戰鬥沒有懸念,明朝的主力部隊,要麼在關寧防線,要麼在關內,所以阿濟格的搶掠之旅相當順利,連續突破明軍防線,只用了半個月,就打到了順義(今北京市順義區)。

  我認為,阿濟格是個很能吃苦的人,具體表現為不怕跑路,不怕麻煩,到了北京城下,沒敢進去,就開始圍著北京跑圈,從順義跑到了懷柔(今北京懷柔區),又從懷柔跑到了密雲(今北京密雲區),據說還去了趟西山(今北京西山),圓滿完成了畫圈任務。

  當然,他也沒白跑,據統計,此次率軍入侵,共攻克城池十二座,搶掠人口數十萬,金銀不計其數。 鑒於明朝主力無法趕到,只能堅壁清野,所以阿濟格在北京呆了很長時間,而且,他還是個很有點幽默感的人,據說他搶完走人時,還立了塊牌子,上寫四個字——各官免送!

  我始終認為,王朝也好,帝國也罷,說穿了,就是個銀行,這邊收錢,那邊付錢,總而言之,拆東牆,補西牆。

  不補不行,幾百年里,跑來拆牆的人實在太多,國家治不好,老百姓鬧事,國防搞不好,強盜來鬧事,折騰了這邊,再去折騰那邊,邊拆邊補,邊補邊拆。

  但國家也好,銀行也罷,都怕一件事——銀行術語,叫做擠兌,政治術語,叫內憂外患,街頭大媽術語,叫東牆西牆一起拆。

  明朝大致就是這麼個狀況,客觀地看,如果只有李自成、張獻忠鬧事,是能搞定的,如果只有清軍入侵,也是能搞定的,偏偏這兩邊都鬧,就搞不定了。

  於是一個月後,盧象升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他被調離前線,等待他的新崗位,是宣大總督。

  對於這個任命,無數後人為之捶腿、頓足、吐唾沫,說什麼眼看內患即將消停,盧象升卻走了,以至於局勢失去控制,崇禎昏庸等等等等。

  在我看來,這個任命,無非是挖了東牆的磚,往西牆上補,不補不行,如此而已。

  盧象升走了,兩年後,他將在新的崗位上,完成人生最壯烈的一幕。

  接班聽說盧象升離開的消息後,高迎祥非常高興,因為他很清楚,像盧閻王這樣的猛人,不是量產貨,他擦亮眼睛,等待著下一個對手的出現。

  他等來的接班人,叫做王家楨王家楨,直隸人,時任兵部侍郎,此人口才極佳,善讀兵法,出謀劃策,滔滔不絕。

  行了,直說吧,這是個廢柴。

  他之所以被派來干這活,實在是因為嘴太賤,太喜歡談兵法,太引人注目,最終得到了這份光榮的工作。

  但王總督對自己的實力還是很明白的,剛到不久就上書皇帝,說自己身體比較弱,當五省總督太過勉為其難,干巡撫就成。

  崇禎還是很體貼的,讓他改行當了河南巡撫。

  但王巡撫剛上任沒幾天,就遇上了一件千載難逢的倒霉事。

  這件倒霉事,叫做兵變,兵變並不少見,之所以說是千載難逢,是因為參與兵變的,是王巡撫的家丁。

  連家丁都兵變,實在難能可貴,連崇禎同志都哭笑不得,直接把他趕回家賣紅薯。

  有這樣的好同志來當總督,高迎祥的好日子就此開張,沒過多久,他就出了山區,先到河南,拉起了幾萬人的隊伍,連戰連勝,此後又轉戰陝西,氣勢逼人,洪承疇拿他都沒辦法。

  四大猛人里,曹文詔死了,洪承疇沒轍,左良玉固守,高迎祥最怕的盧象升,又去了遼東,現在而今眼目下,高闖王可謂天下無敵。

  然後,第五位猛人出場了。

  在這人出場前,高先生跟四大猛人打了近七年,越打越多,越打越風光,從幾千打到幾萬、幾十萬,基本是沒治了。當時朝廷上下一致認為,隔幾天跟他打一仗,能讓他消停會,就不錯了。至於消滅他,大致是個夢想。

  在這人出場後,夢想變成了現實。

  他沒有用七年,連七個月都沒用,事實上,直到崇禎九年(1636)

  三月,他才出山,只用了四個月,就搞定了高迎祥。

  在歷代史料里,每到某王朝即將歇業的時候,經常看到這樣一句話,XX 死而X 亡矣。

  前面的XX,一般是指某猛人的名字,後面的X,是朝代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某猛人,是某王朝最後的希望,某猛人死了,某王朝也就消停了。

  在明代完形填空里,這句話全文如下:

  傳庭死,而明亡矣。

  傳庭者,孫傳庭也。

  孫傳庭孫傳庭是個相當奇怪的人,因為在殺死高迎祥之前,他從未帶過兵,從未打過仗,過去的三十多年裡,他主要的工作,是人事幹部。

  孫傳庭,字伯雅,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在崇禎九年之前,歷任永城、商丘知縣,吏部主事。

  其實他的運氣不錯,我查了查,萬曆四十七年的進士,到天啟初年,竟然就當上了吏部郎中,人事部正廳級幹部,專管表彰獎勵。

  六部之中,吏部最大,而按照慣例,吏部尚書,一般都是從吏部郎中里挑選的,孫傳庭萬曆二十一年(1593)出生,照這個演算法,他當郎中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年輕就是資本,照這個狀態,就算從此不幹,光是熬,都能熬到尚書。

  然而沒過兩年,孫傳庭退休了,提前三十年退休。

  他丟棄了所有的前途和官位,毅然回到了家鄉,因為他看不順眼一個人——魏忠賢。

  看魏忠賢不順眼的人很多,而願意辭官的,不多。

  崇禎元年,魏忠賢被辦挺了,無論在朝還是在野,包括當年給魏大人鞠躬、提鞋的人,都跳出來對準屍體踩幾腳,罵幾句,圖個前程。

  但孫傳庭依然毫無動靜,沒有人來找他,他也不去找人,只是平靜地在老家呆著,生活十分平靜。

  八年後,他打破了平靜,主動前往京城,請求復職。

  出發之前,他說出了自己復出的動機:

  「待天下平定之日,即當返鄉歸隱。」

  朝廷很夠意思,這人沒打招呼就跑了,也沒點組織原則,十年之後又跑回來,依然讓他官復原職,考慮到他原先老乾人事工作,就讓他回了吏部,接著搞人事考核。

  對他而言,這份工作的意思,大致就是混吃等死,但他沒有提出異議,平靜地接受,然後,平靜地等待。

  一年後,機會出現了,在陝西。

  當時的陝西巡撫,是個非常仁義的人,具體表現為每次在城牆上觀戰,都不睜眼,據他自己說,是不忍心看,但大多數人認為,他是不敢,這號人在和平時期,估計還能混混,這年頭,就只能下崗。

  巡撫這個職務,是個肥缺,平時想上任是要走後門的,但陝西巡撫,算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混飯吃的,沒準哪天就被張某某、高某某剁了,躲都沒處躲,孫傳庭就此光榮上任,因為主動申請的人,只有他一個。

  孫傳庭出發之前,皇帝召見了他。

  對於孫巡撫的勇敢,崇禎非常欣賞,於是給了孫傳庭六萬兩白銀,作為軍費。

  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按崇禎的說法,國家比較困難,經費比較緊張,也就這麼多了,你揣著走吧,省著點用。

  當年楊鶴拿了崇禎十萬兩私房錢,招撫民軍,也就用了幾個月,孫傳庭拿著六萬兩,也就打個水漂。

  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自古以來,要人辦事,就得給錢,如果沒錢,也行,給政策。

  孫傳庭很乾脆,他不要錢,只要政策,自己籌餉,自己幹活,朝廷別管,反正干好了是你的,干不好我也跑不掉。

  就這樣,孫傳庭拿著六萬兩白銀,來到了陝西。

  當時陝西本地的軍隊,戰鬥力很差,按照當時物價,六萬兩白銀,大致只夠一萬人半年的軍餉,最能打的將領,如曹變蛟(曹文詔的侄子)、左光先、祖寬,要麼在洪承疇手下,要麼跟著盧象升,總之,孫傳庭算是個三無人員,無錢、無兵、無將。

  但凡這種情況,若想鹹魚翻身,大都要經過卧薪嘗膽、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等過程,至少也得個兩三年,才閃亮登場,大破敵軍。

  孫傳庭上任的準確時間,是崇禎九年(1636)三月,他全殲高迎祥的時間,是崇禎九年(1636)七月。

  從開始,到結束,從一無所有,到所向披靡,我說過,四個月。

  他到底是怎麼完成的,到今天,也沒想明白。

下一章:
上一章:

60 條評論 發表在「第7部:大結局 第十六章 孫傳庭」上

  1. 川渝 says:

    崇禎上位之後,就沒有安生過。不是邊疆就是內亂,真是苦了崇禎了.不過明朝後期的猛人還是真多

  2. 李成梁 says:

    能同時打2場局域戰爭,現下看只有美國,當然也不是2場都能贏,可見當時明戰鬥力還是可以的,但民軍擴張如此迅猛,原因出在管理上

  3. 未來 says:

    應該說,崇禎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從始到終都不肯和後金談判,集中力量對付內亂,這是個很大的失誤,蔣介石看懂這段歷史了,所以才提出了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當然,時勢不同,對手不同,蔣有點死讀書了。

  4. says:

    民軍動不動幾十萬,官軍才幾萬,想不通

  5. 東園集團 says:

    為什麼不寫孫傳庭的結局呢?還有南明、史可法他們的故事。

  6. 王貓咪 says:

    後面就寫得不好看了……
    回答4樓:因為那都是民兵,戰鬥力不強,沒準有好多都是拉過來充數的

  7. 匿名 says:

    3樓「未來」說的挺好。

  8. 123 says:

    有點胡扯了,把農民起義寫的象弱智,可知作者是站在什麼立場。

  9. 大掌柜 says:

    怎麼今天不造反?鬱悶

  10. 香山紅葉 says:

    沒想到崇禎年間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11. 呵呵 says:

    明朝 誒。。

  12. 匿名 says:

    真是處於一個多事之秋
    不過名將還挺多

  13. 大開眼界 says:

    回8樓,我也一直感覺作者對農民起義軍沒有好感,如果民軍沒有民間力量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專心和朝廷干,還跑遍了半個中國。

  14. 不平事 says:

    回13樓,什麼民軍,強盜而已。
    換了你,來了一幫強盜,奸淫擄掠,殺人放火。你能對他們有好感?
    農民起義就沒有好人。
    至於人多,那全是被脅迫的炮灰而已,真正的戰鬥力很少的。

  15. says:

    在咱中國只要是造反。都說成起義。說懂明史的大多數人對咱學的「起義軍」都沒好感。沒有他們的義舉。我們會剃著陰陽頭拖著小辮子么?

  16. 路過 says:

    回答3樓,誰說崇禎不談判?崇禎和楊嗣昌提出來與後金談判,只是後來大部分官員不同意而已

  17. 軍事家政治家 says:

    始也開放,敗也開放。言官的力量無窮之大,力量一大而沒有權力可以制衡其,如是正義之力量,則明朝興盛長久,如是整天無理取鬧,沒事整人玩,則明朝亦昏暗。武器再先進,戰役打的再好,猛人再多,救世之神憑憑出現,但其身已腐爛,沒有任何東西能力挽狂瀾,加之後金,長期埋伏在後方的一把火,則明亡矣。

  18. 麥苗 says:

    殺來殺去。死的都是自己的臣民,是GDP的創造者。員工死光了,公司最終會倒閉,所以,崇禎不是一個合格的董事長,文臣武將也是一些廢物部門經理

  19. 何心隱 says:

    很多人都想不通幾十萬人為何打不贏幾萬人、其實很簡單:你們都陷入了思維定勢!你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人多力量大、好像人越多越好……其實、這是錯的,大錯特錯!戰爭不是小學生打架鬥毆!戰爭、是玩命的!當你的人數遠遠超出對方時,你必然輕敵、而輕敵者必敗!但是當你人數遠遠少於對方時,你反而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項羽韓信就是例子……妄想靠人多取勝、絕對是腦殘行為,人一多、不但將帥包括士兵人人驕狂輕敵,而一旦被少數敵人擊敗,更會喪失信心、全軍崩潰……人少的一方反而無壓力、敗了不丟人贏了很牛逼,從心理上就佔據優勢……

  20. 何心隱 says:

    以上講的是士氣,接下來再說成本:人多了消耗自然多、不但糧食裝備後勤供應各方面都是很大的開銷,況且人一多事也多、將難管兵、帥難管將……人多口雜破綻多,被人使個流言蜚語離間反間啥的更麻煩……所以兵法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打仗最好只帶少量精兵、輕裝簡從,來去如風!不管是攻還是守、迂迴還是包抄、突擊還是奔襲、撤退還是游擊,人少一方都佔據很大優勢:機動性!所謂兵貴神速就是這個意思,人少了才能快起來,只要夠快就能做到:「我打得到你、你打不到我」的效果!而人多的話,不管是調動人員還是傳遞命令互通情報都會慢一拍、何談神速?估計戰敗很神速吧……

  21. 何心隱 says:

    其實人少打人多、實在是優勢多多,就這個話題寫一本書也綽綽有餘……這裡就此打住、因為我不煩你也煩了……總之一句話:以少勝多是很正常的、以多勝少才不正常!諸位不信的話、不妨翻一番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一目了然~聰明人都是以少打多的,傻逼才會以多打少……所以真正的軍事家都是經常裁軍的,比如現在的美軍俄軍歐盟各國……順帶一提、我國歷代王朝中、戰鬥力最差的北宋,偏偏是軍隊最多的–

  22. 何心隱 says:

    順便再說明一件事:所謂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官逼民反」之類的屁話都是經不起推敲的,隨便舉幾個例子吧、東漢末年到三國之間、只用了50年、全國人口減少了98%(全國五千萬),太平天國戰爭、只用了十年就消滅了兩億人口(全國四億),這樣的例子歷朝歷代比比皆是、不信的自己去百度……也就是說、只要朝廷願意、他們隨時可以把我們這些屁民斬盡殺絕,他們完全有這個能力,當今局勢就更不用說了、現代化陸海空信息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應有盡有,造反是更沒可能了……咱老百姓只能假裝今兒個真高興、啥?不高興?滅你沒商量……

  23. 暈了,醉美 says:

    明月: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問題,能否告知,在最後守衛京城的時候,崇禎把盧象升拉回來做統帥,形勢是非常嚴峻的,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皇帝他老人家也應該非常清楚,但是,但是,但是,為什麼沒有給他軍權,而喊一個什麼太監去當什麼監軍,不給軍隊,這仗怎麼打啊,我就有點搞不懂了,郁起悶了,形勢如此嚴峻,為什麼?即使皇帝不知道,但楊嗣昌作為行家,該知道吧,我不斷為盧象升的死捶胸頓足,悲哀,悲傷啊!

  24. 匿名 says:

    軍民動不動幾十萬是因為拖家帶口,而且說明受災群眾很多,很可憐的老百姓啊,都到人吃人的份上了朝廷也不想辦法!

  25. ... says:

    何心隱你這觀點很新穎,怎麼想的?

  26. ... says:

    再之後歷史上有多少以少勝多案例,你數一下。能人不僅會用兵精,少。更能用多兵,多多益善….

  27. khc yv872 cyoq says:

    不理你們

  28. khc yv872 cyoq says:

    就不理

  29. 笑話連篇 says:

    恩,明現實的人還是有的

  30. 匿名 says:

    人少打敗人多,原因很簡單。打比方,在昆明火車站八個新疆人,還包括2個女人就殺死殺傷180人。一個公安卻能幹掉其中4個。知道了吧這就是原因。一個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抵得上一百個清軍。

  31. 匿名 says:

    明亡就亡在錢上,文官集團每年獲得大量財富卻一文不交稅,可憐百姓一年到頭沒幾個錢卻都被官府颳走了。再加上流賊,匪兵,女真強盜,蒙古強盜。賊過如梳,兵過如欐,官過如剃。沒法活。沒法辦,怎麼辦。

  32. 韋詡 says:

    為什麼農民軍屢戰屢敗卻越來越強大了,這才是問題的關健.

  33. 朱由檢 says:

    因為李自成善於攏絡人心

  34. 知而不行 says:

    回9樓:你咋不帶頭呢?

  35. 知而不行 says:

    明月一直待在成王敗寇的圈子裡,即便農民軍越打越多,明月也只寫他們的潰敗。

  36. 知而不行 says:

    回何心隱:你把戰爭說的太簡單了,舉的例子具有明顯的選擇性。你可以看看共軍各個時期的戰爭,多數都是以多打少的人海戰術。尤其朝鮮戰爭【平局】孟良崮戰役【勝利】那都是用人堆出來的。

  37. 知而不行 says:

    再會何心隱:你對陳勝等人的成分劃分是錯誤的;對項羽的軍隊歸類也不對,比如說—一個女人帶領一群男兵,你不能把這支隊伍稱作「娘子軍」吧。

  38. 路人一名 says:

    知而不行,你這個說法有道理,按照領導劃分成分有點以偏概全。不過何心隱有一條說的極是:人一多,後勤,指揮都是個巨大障礙。明月有一章說過,敢說「帶兵多多益善」而且能有效指揮的統帥中國歷史上不足20人。戰場上,假設一個用吼的傳令兵能有效指揮一千人,那麼帶兵三十萬就是統帥指揮300個傳令兵。你認為有什麼辦法有效指揮他們嗎?以前用的是旗號、戰鼓和鳴金。旗號好歹也要有前進後退左右移動攻擊防禦六個吧?傳令兵都盯著中軍,你怎麼樣保證命令輸送到準確的分隊?還得設置各軍傳令官吧。先打住,農民起義軍有人懂這玩意么?有足夠素質的傳令兵么?嗯,這是個問題

  39. 匿名 says:

    三回何心隱:你在23樓說東漢到三國50年人口減少百分之九十八,這個數據你從哪兒看的,反正我不信。——-現在中國公務員人數已經超過七千萬{不含臨時工},人口十四億,公務員佔百分之五。戰爭死亡人口以平民為主,統治階級死亡是很少的,你那兒剩下的百分之二……?歷史上形容戰爭重災區人口銳減有一個專用成語「十室九空」。但九空不等於九死,一部分人肯定會逃亡到「相對安全」的地方。赤壁之戰曹操的軍隊號稱80萬,按你的數據這就已經佔總人口的一半了。

  40. 匿名 says:

    e

    e

    e

    s

    e

    r

    f

    d

    e

    f

    e

    s

    x

    z

    k

    q

    a

    s

    s b

    s b

    s

    w

    s”’

    ‘b

    w

    s

    s

    q

    f

    x

    b

    g
    v

    d

    j

    d

    x

    e

    e

  41. 孫子 says:

    兵法云: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倍而戰之。越多越不能打。

  42. 本色 says:

    亂世方顯英雄本色

  43. 小耿 says:

    什麼政治腐敗,什麼民不聊生,那都是歷史課本上騙人的,我想說這他媽都是扯淡。

  44. Sherry says:

    I think I am a talkative person. I like to chat with people, so it will has some misnaderstnudings when I talk too fast and don’t think much carefully. Because I know I have that problem, I usually tell the person who I chat with that if I say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know what I’m talking about or you don’t agree with that, just tell me and I will explain it. I don’t want people misunderstand me. Therefore, if people tell me that I have something wrong and give me a chance to explain it, I will be very thankful and we won’t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45. 銅豌豆 says:

    可見明朝的皇帝並沒有幾個安逸的,多多少少都受了點磨難。。。

  46. 張居正 says:

    46樓, so it will has some ??????????

  47. 匿名 says: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都是被朝廷逼死的,崇禎剛愎自用,自己不懂軍事,又不能放手用人,又無主見被小人所左右,這三人被逼死後,朝廷再無可用之人,明豈能不亡乎?這種皇帝是該弔死煤山,本人雖也姓朱,卻無半點同情,袁崇煥、祖大壽也類似,洪兵、秦兵、天雄兵皆亡,關寧鐵騎也差不多了,大好形勢從此斷送

  48. 氣質 says:

    而且這裡的人跟民軍相當有緣分,聽說民軍來了,就算只是路過,都極其興奮,衝出去就打,男女老幼齊上陣,估計是當兵的人多,什麼張大叔李大伯,上次就死在民軍手裡,喊一嗓子,能動員一群親戚,後來李自成攻打榆林,全城百姓包括大媽大爺在內,都沒一個投降,就憑這個縣,足足跟李自成死磕了八天,實在太過強悍。:你丫66666!

  49. 434 says:

    明朝末年,猛人雖然多,卻都是殺,治標不治本。

  50. 包餃子 says:

    明明起義軍快被打死了,怎麼又死灰復燃?

  51. 皇帝朱重八 says:

    8、13樓,農民起義軍就正義了?當年我老朱也是農民起義呢!農民起義成功了,以後照樣與官軍無異。

  52. 鼬哥=-= says:

    明朝終於快要被滅了!

  53. says:

    我是一個人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很好的人和事物一樣了。我們都在一起了。我們都在一起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時候回來呢。我是個不錯選擇不努力怎麼知道的事就是這樣吧……我想要一份工作都沒有那麼簡單……在於它能在我的心裡有數就好的你一定會讓自己開心就是了、這是要經歷多少風雨後會在自己的人生成長為目標上實現夢想就是為了實現夢想就是一件好事……這種事情我都不知道怎麼說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消息是很重要你說什麼事也不是滋味…………這些東西真的太棒辣……在乎過你就不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年的生活了……我要努力把所有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才會更加努力怎麼對得起這樣子都是我最後還是要你去面對我不可能的生活習慣和自己過不去這個結果的原因有什麼關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朋友和我們之間沒有交集了……我們在路上等待
    1
    w
    d
    e
    r

    t

    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生活忙碌的人了……我們要做個安靜了又可以做了一個安靜了好自己的人都在一起了。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趣味兒童與哦哦怕是對方過後就哭了自行車 v 不能買東西不一定可以理解的事情說不出口、我們可以看到一句的人說你就是不知道你想我不會離開自己的生活中不知道怎麼樣才知道自己在自己人里有一件事是你說什麼時候回家呀、在家幹嗎的我都不知道

  54.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says:

    19.7.3,六月份看的這本書,到現在馬上看完了,心中感慨萬千,明月為什不出書了,可能這本書寫的太累的,他需要休養,修養之後又在各處奔波,搜索史籍來寫下一本。明朝是一個很強硬的王朝,連驅日援朝這樣的戰爭都沒放在眼裡,它不議和,不南遷,不投降,氣節之高,歷朝又有幾個朝代比得上的?農民軍即將到達北京城沒他們還在為吳三桂棄地入關的事情爭吵不休。是的,大明被限制了太多,比如靖康之恥的後果,比如安史之亂的爆發原因和戰後影響,大明到最後的時刻,所有人明白,它死也要死在北京城,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可憐崇禎帝,以發覆面,無顏面對列祖列宗。錯的不是他,他和那些抗擊流民,清軍的各位將領一樣,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大英雄,這些大英雄沒能力挽狂瀾,大概就是四字總結吧,氣數已盡。

  55. 啊鵬 says:

    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

  56. 客觀的說 says:

    這些所謂的名將其實都是對那些農民起義軍戰績彪炳,一群為了口吃的,扯家帶口加入義軍,所說的30萬,20萬軍民又有多少老弱婦孺。之前看戚繼光,李成梁,李如松,于謙看的還熱血沸騰,怎麼說也是抵抗外族,現在越看心也堵,都是平頭老百姓,每天為了口吃的,被追的到處跑,跑的稍微慢一點就死無葬身之地。七劍下天山的大反派烽火連城拿老百姓的人頭換錢,也不過如此

  57. 朱元璋 says:

    子孫,你不夠努力呀!

  58. 回15樓 says:

    15樓的,起義和造反根本不是一個意思!

  59. 無名之輩 says:

    54樓,安史之亂是唐朝的

  60. 這是怎麼說 says:

    紅樓夢裡的同志們曾告訴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