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奸?海盜?】
實事求是地講,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倭寇軍的主力,絕非是智商有何過人之處,只是因為他們腦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總是沖在最前面,正是所謂好用又結實。
而根據史料記載,這幫遠道而來的日本搶劫犯基本不識路,腦袋也不好使,如果讓他們自己上岸轉悠,沒準就被人販子給賣了。
其實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你搶我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嘉靖年間,倭寇之所以如此龐大,且有組織、無紀律,實在要拜兩位仁兄所賜,這兩個人,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稱呼,其他史書大都稱王直,十分湊巧,這位兄台正是胡宗憲的老鄉,他也是徽州人,要說起這位兄弟的傳奇經歷,那實在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在許多史書上,汪直的定義大致如此:生性狡詐偷雞摸狗,後遊盪到日本,勾結倭寇,為日本人帶路進犯中國,是罪大惡極的狗漢奸。
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醒目,且振奮人心的結論,但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汪直不是漢奸。
請諸位熱血青年先不要忙著抄傢伙,等我講完再動手也不遲,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無意向這方面發展,下此結論,只是因為汪直不符合漢奸的定義。
什麼是漢奸?在嘉靖年間,所謂漢奸,就是給日本倭寇幹活的人。
按此標準,汪直實在不夠格,因為這位兄台確實沒幫日本人幹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給他打工。
汪直,號五峰,其實那一切傳奇風波的起始,只是因為一樁生意。
作為胡宗憲的最強對手,汪直自幼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不過很可惜,他的聰明並不在讀書上。
汪直的腦袋似乎很難接受四書五經的信號,讀書對他而言是一種折磨,所以機靈的他很快就給自己找到了另一條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擺地攤、開雜貨店,慢慢地才能倒鋼材、賣軍火。而汪直卻大為不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汪老闆的生意起點相當高——國際貿易。
所謂國際貿易,說穿了就是把國內的貨賣到國外,再倒回來。汪直很明白,在街頭賣香煙是很難發財的,只有轉口貿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貿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謂「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鬧著玩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發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個叫徐惟學的合伙人,說服他一同外出經商,這個徐惟學也不是善類,早年還干過幾年強盜,心一橫變賣了家產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筆貿易是在廣東進行的,他帶著貨物在一個深夜悄悄出海,向著更遠的南方駛去。
在今天的東南亞一帶,汪直以極為懸殊的價格賣出了他的貨物,當巨額的利潤流入口袋的時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興奮。
於是他下定決心,賭上自己的一切,把這筆生意做到底。
隨著生意的不斷進行,汪直的船隊越來越龐大,手下越來越多,利潤也越來越豐厚,汪老闆終於成功緻富,成為眾人模仿的榜樣。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應該還不算太壞,汪直的行為從法律上定義,應該算是走私,而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樹大招風,被省長兼海關關長鬍宗憲盯住,然後在某一次走私中被查私大隊長俞大猷抓住,之後判刑、流放或是殺頭。
但汪老闆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見好就收也絕不是他的人生信條,不久之後,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改變無數人命運的選擇。
東南亞的業務潛力已經不大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汪老闆決定轉向日本市場。原因很簡單——日本人的錢好賺。
就地理而言,日本實在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除了火山和地震外,差不多什麼都缺,汪直販運貨物到這裡,想開多高價就開多高價,獨此一家,愛買不買。
除了提高日本的生活水平外,汪老闆還為減少日本人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在提供日常物品的同時,他還走私一種十分特別的貨物。
其實這種貨物大家並不陌生,在國家貿易品的排名中,近幾百年來,它始終盤踞排行榜第一名——軍火。
在東南亞貿易中,汪直和葡萄牙人成了鐵哥們,葡老外們喜歡中國的瓷器、茶葉,口袋裡卻沒錢,只好拿槍去換,且唯恐汪直不收,所以價格便宜,算是半賣半送。
汪直充分發揮了奸商的本色,每次都表現得極其為難,還經常表示下不為例,結果一轉手,就把它們送到了日本,以十倍的價格。
別說十倍,就是一百倍,估計日本人也照買不誤,當時正是戰國時代,彼此之間打來打去不亦樂乎,大刀長矛也用膩了,大家都改玩槍了。
在汪直的訂貨名單中,島津、織田等諸侯都是大客戶,汪老闆還比較講信用,有時還會去調查戰爭殺傷情況,確保售後服務。
當然了,在貿易進行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插曲,東南亞和浙江沿海向來是海盜聚集地,汪直的船隊經常由於目標太大,被人搶劫,汪老闆氣得不行:我運的是軍火,你竟敢搶我?!
一怒之下,他組織了私人武裝,開始還只是護航,後來發現海盜這活兒來錢更快,索性兼職干起了海盜,就這樣,汪直由一個海外淘金者變成海商,最後又成為了武裝走私集團的頭目。
然而這遠不是終點,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汪氏海外貿易有限公司兼海盜無限集團急需尋找一個固定的辦公場所。當然困難是存在的,嘉靖先生雖說忙著修道,但絕不會允許汪老闆在他鼻子下面開辦事處。
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汪直決定把總公司搬到日本,具體位置在日本九州南部(今日本沖繩附近),他在那裡佔據了一片地方,作為自己的基地。
汪老闆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不但有大型船隊,私人武裝,還過了一把皇帝癮,在他的轄區內,住著四千多名中國移民,服從他的管理,他還僱用了很多來找工作的日本人,身體好的擔任保鏢或是打手,體格差的就安排掃大街,當下人使喚。
汪直對公司的發展十分滿意,還給自己的這片自留地取了個名字——「宋國」。
必須說明的是,汪老闆在日本開公司,是沒有經過當局允許的,也沒有到有關部門註冊,成立多年一分稅錢也沒交過。這事往大了說,就是非法侵佔他國領土,是對國家尊嚴的大膽挑釁。
但從頭到尾日本人連個屁都不敢放,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敢。
在日本史書里,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衝直撞,著實壯觀。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
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汪老闆之所以如此囂張,也正是欺負日本人少,當時光隸屬於他的軍隊人數已經近萬,而且都配備最新型火槍,其所在的九州地區民風彪悍,諸侯十分好戰,汪直卻對他們毫無顧忌,還經常派幾千人拿著洋槍,開著戰船,從他們的海岸招搖過市,這幫人別說武力對抗,連吱都不敢吱一聲。
恰恰相反,他們對汪直十分客氣,逢年過節還要送禮上貢,唯恐得罪了這位有錢又有槍的大爺。
公正地說,汪直確實算不上漢奸,因為估計日本也沒人能用得起他這樣的漢奸,倒是很多人日本人要眼巴巴地求他,靠他吃飯。
這就是汪直,這就是胡宗憲即將面對的頭號對手,遠比任何日本劍道高手都要可怕的對手。
相對而言,第二號人物的實力要差一些,但他卻比汪直更具傳奇色彩——因為一個女人。
徐海,徽州人,胡宗憲的第二強敵。
說來真是湊巧,他也是徽州人,老天爺實在很公平,誰惹出的麻煩誰來收拾,最終的決戰將在這三個徽州人之間展開,只有一個勝利者。
汪直不是漢奸,但徐海是漢奸,貨真價實的漢奸。
徐海的別號叫做普靜,這個稱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號,而實際上,它確實是一個和尚的法號。
在少年的時候,徐海曾經是杭州寺廟的和尚,每天撞鐘念經,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叔叔跑來,告訴他自己已經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還有個非常可靠的朋友作合伙人,只要你參加,管保前途遠大,衣食無憂。
徐海考慮了很久,終於接受了叔叔的邀請,離開了寺廟,去干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應該說,這個邀請並非全是忽悠,這份工作確實讓他衣食無憂,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說是前途遠大。
但問題在於,他的叔叔名叫徐乾學,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汪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私。
徐海就這麼下了水,開始跟著汪老闆跑船,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來越多,相關業務(駕船、搶劫)也越來越嫻熟,如無意外,他將很有可能成為汪直手下的走私頭目,其結局無非兩種:要麼攢點錢,回家買房子娶老婆,要麼一直幹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可是命運之手卻將他推向了第三條路,一條更為奇異的道路。
徐乾學原本是汪直的合伙人,雙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這位兄台不滿意了,兩人雖然一同下海,但汪直的能力超過他,生意大過他,利潤也高過他,思前想後,徐乾學決定分出去單幹。
單幹,要有資本,徐老闆的錢不夠,便四處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一筆借款,債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錢,徐老闆就開始干起了走私兼海盜,但事實證明,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問題:任何帶有商業性質的活動,都是有風險的,走私和海盜也不例外。
徐乾學運氣不太好,他的船隊經常遇上風暴和明軍,好幾次血本無歸,買走私貨要錢,手下的搶劫犯們也要領工資,加上倭寇催款,徐乾學焦頭爛額。
欠銀行的錢,還不了最多不過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錢,還不起就沒那麼簡單了,那可是拿命換來的,絕不容許變成壞賬,可是徐乾學的家產已經賣光了,也沒有什麼可抵押的,於是無奈之下,他幹了一件十分缺德的事——低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來,侄子也算是他的財產,就這樣,徐海成為了倭寇的財產人質。
此時的徐海倒還不以為然,以為不過是多吃幾頓日本料理,不久後叔叔就會把他贖回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徐乾學實在沒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後不但沒翻本,反而賠得更多,最後還因債務糾紛丟了性命。
當這一消息傳到徐海耳朵里時,面對著血本無歸、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沒有慌張,鎮定地用一句話挽救了自己:
「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們一起干。」
反正錢也沒了,為了不致人財兩空,徐海就此成為了倭寇的一員,當然,在那些日本人看來,他們不過是多了個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徐海的能量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從本質上看,汪直是一個一流的商人,二流的海盜,通俗點說,他最擅長的是經濟,之後才是軍事。而徐海卻恰恰相反,在成為一個成功商人之前,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徐海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算是自學成才,但他有著驚人的天賦,極具組織才能,而且十分精於海上作戰,和那些死腦筋的日本人比,他實在是個過於突出的人,所以沒多久他就加入了倭寇搶劫公司,成為了正式成員,獲得了自由,之後還曾一度躋身管理層,當上了高級領導。
徐海發達了,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與倭寇的良好關係,在眾多的海盜中脫穎而出,擁有了固定的勢力範圍和強大的部屬。
但必須說明的是,此時的徐海依然是倭寇手下的棋子,他沒有汪直那樣的實力,只能靠日本人吃飯。
他的致富方式十分類似於舊中國的買辦,每次帶領倭寇進犯之前,他都會與對方簽訂合同,列明帶多少人,去搶哪裡,事後分紅份額等等,條款十分清晰,倭患如此猖獗,這位漢奸可謂是始作俑者之一。
但作為漢奸,和抗日電影里那些搖頭晃腦的同行相比,徐海是很特別的——他是一個十分強悍的漢奸。
胡宗憲曾領教過徐海的厲害,有一次,倭寇大規模進犯浙江一帶,胡宗憲派游擊將軍宗禮率軍主動出擊,恰好遇到徐海的船隊,雙方在三里橋大戰。
一開始,宗禮根本沒把徐海的雜牌水軍放在眼裡,而事實似乎也是如此,雙方交戰後徐海軍一觸即潰,宗禮大喜過望,發動軍隊繼續作戰,再次擊敗徐海。
兩次連續的勝利讓宗禮相信,徐海不過是個浪得虛名的小角色,於是他又發動了第三次攻擊,而徐海的水軍似乎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第三次大敗。
但就在宗禮準備預寫他的第四次捷報時,徐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在明軍防備鬆懈之時,徐海悄悄集結了他的精銳水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反攻,為了讓宗禮相信自己的柔弱,他退卻了三次,至此一舉收回成本,明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宗禮本人戰死。
這就是胡宗憲面對的兩個強敵,強悍的汪直、狡詐的徐海,要平息倭寇,必須除掉這兩個人。
可在仔細考量雙方實力之後,胡宗憲終於悲哀地發現,他根本毫無勝算。
汪直自不必說,這位土皇帝富可敵國,兵強馬壯,比日本諸侯還厲害,徐海雖然稍微差一點,但他極其狡猾,且精於水戰,憑藉明朝的海軍,要徹底消滅他幾乎是不可能的。
思前想後,胡宗憲對時局感到絕望了,然而此時,徐渭卻從容地告訴他,其實要解決這兩個人,並不困難。
這一次,胡宗憲沒有相信他的師爺,因為這句話實在太不靠譜。
且不說這兩個人手下有上萬名武裝海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佔據著一種特殊的資源——錢。
根據某些歷史學者統計,汪直的商業貿易額曾一度超過浙江全省的財政收入,海盜竟然比政府還有錢,到底誰是政府?
面對如此可怕的金融武裝集團,胡宗憲找不到任何自信的理由,在他看來,想戰勝這兩個對手,無異於痴人說夢。
「用武力是很難戰勝他們的。」徐渭點點頭,他同意胡宗憲的看法,「但要戰勝他們,並不一定要動用武力。」
不用武力?這幫人不遠千里來搶劫,莫非你請他們喝杯茶,給個紅包他們就肯走人不成?
「是的。」徐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縝密的計謀】
徐渭告訴胡宗憲,其實一直以來,他並不了解汪直,因為這位仁兄歸根結底,只不過是個生意人。
做生意的人,只求財,不求氣,汪直所想要的,並非大明江山,只不過是自由通商的權利。
「但是海禁是歷代祖制,我也無能為力。」胡宗憲只能無奈地嘆氣。
徐渭的臉上露出了狡詰的笑容:
「我並沒有說要給他這個權利。」
胡宗憲終於明白了徐渭的意圖,開放海禁是不可能的,但談判是可能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談判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他們並不需要做出任何承諾。
「首先,我們必須與汪直取得聯繫,招他上岸商談。」
「但汪直呆在海外,且素與我們為敵,他怎麼肯來呢?」胡宗憲對此並不樂觀。
「你忘了嗎?」徐渭又一次露出了笑容,「他的母親和妻子在你的手上。」
自從汪直下海之後,朝廷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單,他的母親和老婆都被關進了監獄,已經吃了好幾年牢飯,胡宗憲隨即簽發了特赦令,把他們放了出來,不但好吃好住,還分給她們一套房子。
胡宗憲的想法很簡單,善待汪直的家眷,以顯示自己的談判誠意,但很快,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過於簡單了。
釋放管飯分房是十分容易的,但在做完這些之後,胡宗憲才意識到一個重要的疏漏——怎麼讓汪直知道呢?
要知道,汪老闆雖然還是中國國籍,卻已移居海外,找倭寇帶話又不太靠譜,胡宗憲傻了眼,苦思冥想後他決定冒一次險。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胡宗憲派出了他的使者蔣州、陳可願,他們的使命簡單明了:去日本,找到汪直,告訴他所有的一切。
這基本上應該算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海上交通安全且不說,即使到達日本,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地方,想找到一個人,談何容易。
但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意料,兩人在日本九州成功登陸,見到了當地的大名(諸侯),很明顯,大明帝國東南總督的名號還是有相當威懾力的,日本土財主給了胡宗憲很大的面子,熱情招待了兩位使者。
不管事情辦成與否,白吃一頓總是好的,然而就在兩人狼吞虎咽之際,卻聽到了這樣一個詢問:是否有興趣見見本地一個叫毛海峰的人。
那位無心插柳的日本領主剛說完這句話,就驚奇地發現,兩個原本一心一意努力吃飯的人立刻丟掉了筷子,連聲大叫道:現在帶我們去!
因為這是一個他們極其熟悉的名字,毛海峰,是汪直的養子。
蔣州和陳可願終於找到了要找的人,在毛海峰的引薦下,傳奇人物汪直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汪直的開場白是並不友善的,除了胡宗憲擋他發財,和他作對外,全家人被明軍殺光也是他大發雷霆的主因。
所以當蔣州告訴他,他的家眷不但沒死,政府還分了房子,衣食無憂,並且拿出了他家人的親筆信時,汪直的態度徹底轉變了。
他十分高興,還連聲為自己辯解,說他並不想干這行,早就有歸順之意,並且願意幫助胡宗憲平定倭亂。
蔣州和陳可願萬沒想到,事情竟然進展得如此順利,大喜過望,而汪直也確實很夠意思,不但管吃管住,還帶著他們遊覽日本全國,各地諸侯聽說汪直出訪,紛紛列隊熱烈歡迎(財神爺來了),比將軍大人還威風,看得兩位使者目瞪口呆。
排場也耍了,世面也見了,蔣州和陳可願開始提醒汪直,應儘快回國與胡宗憲商談具體事宜,汪直滿口答應,並預定了出發日期。
出航的日子到了,然而就在船隻即將起錨出發的時候,汪直卻作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突然強拉著蔣州,跳上了岸,目送著船隻的離去,笑著對驚恐的使者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還不能去,你也不能走。」
汪直不是三歲小孩,幾十年江湖也絕不是白混的,他從不相信任何人的空口許諾,包括胡宗憲在內。
就這樣,毛海峰帶著陳可願,來到了胡宗憲的管轄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正是談判。
雖然有了重大進展,但沒有看到汪直本人,胡宗憲依然很失望,而當他看到那封汪直給他的親筆信時,這種情緒到達了頂點。
這是一封很能體現汪直特點的文書,在開頭部分,他十分恭敬地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朝廷招撫,痛改前非,為國效力,之後突然話題一轉,開始吹噓自己,大意是本人在日本混了很多年,現在很牛,一般的諸侯都可以搞定,但由於日本諸侯太多,敵情複雜,本著幫助國家徹底清除倭寇的精神,我暫不能回國,目前正與朝廷特使蔣州巡視各諸侯,處理外交事務,等到告一段落,我會立刻回國報到。
當然,光講廢話是沒用的,最後他亮出了自己的真實條件——開放海禁。
胡宗憲勃然大怒,他知道自己被汪直涮了,說來說去,這個老滑頭一點也沒有鬆口,而他開出的條件是胡宗憲絕對無法答應的。
所以折騰來折騰去,事情依然毫無進展。
在猶豫的關口,徐渭再次出現,用他的智慧拯救了胡宗憲,他告訴自己的東家:現在的汪直過於強大,絕不可能作出妥協,但這個對手也並非毫無破綻,只要找到合適突破口,就能戰勝這個強敵。
事實上,這個突破口就在眼前——毛海峰。
作為汪直的全權代表和貼身親信,毛海峰也是一個極其狡猾的人,但是和老狐狸胡宗憲相比,他還有不小的差距。
出乎他的意料,胡總督對他這個倭寇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輕蔑,反而禮遇有加,每天好酒好肉招待,毛海峰是個比較實在的人,吃人家的嘴軟,感覺不好意思,便向胡宗憲表示希望能幫點忙。可是胡宗憲卻總是笑而不答,啥也不讓他干。
這事要放在嚴嵩這類人的身上,估計還求之不得,偏偏毛海峰臉皮厚度不夠,堅持表示一定要幹活,掃大街也行。
於是胡宗憲終於勉強地答應了,他十分為難地表示,在舟山一帶盤踞著一夥倭寇,十分兇悍,而自己沒有能力解決他們。
還沒等胡宗憲把話說完,毛海峰就跳了起來,跑回船上召集手下抄起傢伙去了舟山。
結果是毫無懸念的,汪直出來干海盜的時候,舟山的那幫小兄弟還在穿開襠褲,聽說汪老闆的隊伍到了,還沒等毛海峰動手,倭寇們已經逃竄一空。
胡宗憲親自迎接了這位得勝歸來的英雄,並主動為他請功,算得上是興高采烈。
他確實應該高興,當然這與舟山的那幫小毛賊並無干係,真正的原因在於,自毛海峰發動進攻的那一刻開始,一個重大的轉變已然發生:從此以後,在所有倭寇的眼中,汪直將不再是他們的朋友。
前任倭寇,現任抗倭英雄毛海峰看著開懷大笑的胡宗憲,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當然,其實他並不知道對方在笑些什麼。此時此刻,他的唯一感覺是,胡總督是個很夠意思的人。
事實上,胡宗憲確實很講義氣,他把戰利品全部交給了毛海峰,還額外給了很多賞賜,並且表示,自己絕不會虧待和政府合作的人。
毛海峰十分感激,胡宗憲的慷慨與大方超出了他的預料,但他依然保持著警惕,因為還有一件事情,是他始終放心不下的。
不久後,毛海峰找到了胡宗憲,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已經呆了很長時間,是時候回去找汪直彙報談判情況了。
毛海峰十分清楚,作為汪直的養子和親信,他有著很高的人質價值,如果胡宗憲玩花樣,他將到牢房裡繼續自己衣食無憂的賓客生活。
然而胡總督的反應卻著實出人意料,他看著不安的毛海峰,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話:我親自為你送行。
此外,他還十分禮貌地送給毛海峰許多土特產,並托他向汪直帶去自己的良好敬意,期盼他早日到訪。
毛海峰終於被徹底打動了,他懷著對胡宗憲的無限好感回到了領地,並把他所看到的一切告訴了自己的養父,雖然事情仍然毫無進展,但正如徐渭所預料的那樣,強大的海盜頭目汪直終於露出了破綻,一個致命的缺口已經打開。
下一章:第4部:粉飾太平 第十五章 天才的謀略
上一章:第4部:粉飾太平 第十三章 天下第一幕僚
徐渭厲害
汪直更歷害,沒利用好。否則哪有今天的麻煩
汪直在日本幹得漂亮!!
寫的比較之前,有點差距,不精簡
反間計
真實才是王道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1.汪直很像從前的「汪直」
2.汪直在日本混得不錯
3.徐渭不錯,有前途,看好你
4.日本人真煩,嘉靖年間來,20世紀又來
咱們汪同志當年就該把日本人都給做了嘛,這樣我們有多了一個省了
頂樓上
。。。。。。佔個地放呵呵呵
臭不要臉的
汪直爺們,但不夠純。有句古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身為很有經營頭腦的汪直竟然沒有看到美好商機,人家倭國幾千幾千打仗,你操著幾萬小兵無所作為,悲哀。手頭錢多,買通日本窮光蛋,先跟幾個小諸侯結盟,蠶食日本並不是不可能的,我方有著優勢資源,梁不缺,兵不缺,錢不缺,科技也不缺,日本沒火藥,馬匹,大炮,咋有,別忘了咋可以搞海運。只能說他是一個小商人,看人家朱棣這位銀行家,要是看到這樣的經濟前景,早TM幹了,明月說過很多次「只有一個贏家」,你不佔小日本,狂妄的小日本就占你,1937的恥辱,還有現在的釣魚島。小日本那,釣魚島其實就是汪直的一個小基地,你們的歷史哪個沒受我們影響啊。
我原本很不喜歡讀歷史,感覺很枯燥,但看了石悅寫的之後,我發現我愛上歷史了
汪直,為什麼不努把力,乾脆把小日本干翻,自立為王算了。。。
要是那時候就開放海禁,中國的歷史說不定就改寫了,那兒還輪得到西方的那些混蛋來我們這兒胡攪蠻纏!
頂樓上的
徐渭神也
因為汪直只是個生意人做海盜也只是為了賺取暴利
徐文長真夠聰明的。。
很傳奇的故事 大開眼界 贊一個 希望更寫出更多此類好書
作者不是日本人吧,怎麼把大明時的沖繩畫給日本了?還是歷史知道得少了?琉球在清朝還是清朝的屬國,希望作者把錯誤更正。
汪直當時能把商機和官道同時運用,就不會有小日本的猖獗了!
汪直就算把日本滅了,日本也不會併入明朝的,到了二十世紀,他該來搶還得來搶,對日本這個國家,光亡其國是不夠的,遠遠不夠的
明朝在倭寇這件事情上吃了二百多年的虧,說到底是老朱的農民出身禁錮了皇家的思維,一味靠武力不是好的解決方法,直到後來張居正上台,開放了海禁,倭寇之亂才真正徹底地得到了解決。
我真的因為倭寇那麼慘嗎?
vv
頂24樓
補充13樓:甲午海戰,八國聯軍,旅順口慘案,1931年都有小日本
其實明朝的海禁不影響中國歷史,到有可能和西班牙,葡萄牙一樣現在不行了,而我們也估計活在封建社會內。最主要的是明末有肯能發展成資本主義社會卻沒成功,和乾隆的閉關鎖國
日本是中國的!
安徽老鄉窩裡斗 ,鬱悶
其實如果喊汪直滅日本,應該是打不過的,日本當時全國總兵力還是有幾十萬的,聯合起來汪直打不過。
那時候沒有留學什麼的,那些人去了日本,也懂日語,倭寇也精通漢語?
那時候雙方語言是通的嗎?
這部書寫得很好
日本文字是中國傳出去的
汪直,歙縣柘林人,又名王直,《明史》、《明書》等多稱汪直。《明書》有他的事迹,歸於《亂賊傳》,《明史 胡宗憲傳》中亦有關於他的內容。對於他的出生黃宗羲有如下記載:「直,歙人,母汪嫗,夢弧矢星入懷而生。」《明史》載:「汪直少落魄,有任俠氣,及壯,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青年時代的汪直本為鹽商,因苦於法令森嚴禁忌百端,而轉向更加自由的海上走私貿易。他從嘉靖十九年自廣東出海,數年間與朋友縱橫於日本和東南亞,倒賣中央方面違禁的硝絲等物,嘉靖二十一年在日本平戶城設立貿易點,並於兩年後加入走私集團首領許棟麾下.憑著出眾的才幹,汪直很快贏得許棟信任,並晉陞為集團內手握軍權的實力派人物,為日後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二/雙嶼海戰
雙嶼島位於今天舟山群島中,由東西兩部分組成,中間水路貫通,長久以來一直作為沿海地區與外國商船交易的天然碼頭,在明初斷然的禁海政策下,很多正當的海上貿易者為求生存轉向走私,雙嶼興盛一時。
嘉靖二十六年,浙江豪門謝氏依仗權勢,拖欠海商貨款,矛盾激化,被海商武裝滅門。此事驚動朝廷,皇帝降詔討賊,由朱紈負責此次軍事行動.朱紈用了一年時間,將鄭和下西洋後就名存實亡的海軍重新組織裝備起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四月,官軍將許棟主力誘至九山洋一帶海面,戰而克之,並突襲雙嶼,許棟則下落不明。此時雙嶼沒有足夠戒備,走私船支儘管數量眾多,但沒有戰意,又缺乏統一指揮,全都擠在航道上,無法組織抵抗;汪直眼見無望,遂集合自己的船隊突圍而出,收余殘眾北上舟山烈港建立基地,並憑藉自己的威望,迅速掌握了新商團的領導權.
雙嶼海戰後六日,許多不知消息的遠洋商船繼續開至,數量多達千餘,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並加大打擊力度,第二年朱紈斷然將一批涉及走私之人判斬,其中不少頗有背景;他的軍事行動早已招致與走私集團勾結的官紳們的憤恨,在此之後,他在政治上屢受打擊,最終服毒自盡。
三/海上霸權
高壓政策並未阻斷徽、閩、浙子弟對於海上貿易的嚮往,不斷有船支加入汪直船隊。由於他用嚴明的紀律約束部下,口碑很好,因此得到了陸上商人的支持,貨源充足;同時世界商品化大潮帶來巨大需求,西方海商經常同時出動多艘船,經過茫茫航程,往往損失慘重,但只要有一艘船返航,就依然可以贏利,其暴利可見一斑。貿易鏈已經形成,在這種形式下,汪直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剿滅海盜,解除商貿活動的威脅,同時藉此向官府證明自己的正當商人身份。他於嘉靖二十九年擊破海盜盧七,第二年與浙江水師聯合行動,攻破盤踞橫港的海盜陳思盼,並將其殘部收編;同年應寧波府要求降服盜賊陳四,第三年驅逐倭寇武裝,解舟山城之圍。自此,汪直集團取得了東南沿海霸權,全盛時期擁有人員20餘萬人及載重120噸以上巨艦百艘,而積聚的財富則可以匹敵歐洲小國。汪直自號「五峰船主」,是時也,五峰旗威加海內,”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聾海舶矣”。然而汪直並不滿足於在海上縱橫恣意,他看到互市的巨大前景,一直要求朝廷開放通商,以求減少中間環節,將對外貿易發展壯大,並使自己的事業得到統治者的認可。他用重金賄賂浙東地方官員,在獲得了有限的許諾與庇護後,他在舟山建立了一個貿易點,公開打破禁海令,這引起了朝廷的警惕。嘉靖三十一年七月,王忬接替朱紈遺職,進駐寧波。次年初,他派遣俞大猷等人率兵數千夜襲烈港。汪直猝不及防,火藥庫被毀,突圍而出後,帶著憤恨渡海逃往日本平戶。他在日本薩摩州的淞浦津建立貿易基地,積蓄力量。
作為典型的徽商,汪直始終以儒商自居,以作為中國人而自豪。他日思夜想的,是借著自己「平定海上」的功績,獲得明朝政府的承認,歸順朝廷,並屢次請求:希望朝廷使海外貿易合法化。朝廷的背信棄義,打破了汪直為之效命的夢想,也讓他看清了,面對昏庸的統治者,道理是講不了了,只有使用武力。他在平戶設立郡府,自封為徽王,凡”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兵力多達十餘萬。傲慢的明帝國,即將面臨被棄者們的憤恨.
四 /壬子之變
嘉靖三十三年四月,汪直率其部眾乘巨艦百餘艘攻向東南沿海,日本各大名紛紛派遣浪人海寇相隨,消息傳出,那些自汪直離去後群龍無首的各色海上組織也聞風而動,甚至一些平時做正經生意卻倍受限制的海商,難以維生的漁民,此刻也換上海盜的打扮;一時間海平面上千帆萬桅,軟弱的明朝海防機構何曾見過這等場面,浙江與南直隸數千里地面同時告警。這便是中學歷史書中「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的由來,史稱壬子之變。八月,汪直率部攻克嘉定縣城;繼而攻入江北,入通州、如皋、海門諸州縣,攻佔官府署衙,焚毀海防設施,「比年如是,官軍莫敢攖其鋒」。因手中兵力不敷調遣,王忬無力抵擋,接連丟城失地,嘉靖皇帝只得另命徐州兵備副使李天寵代任,在此之後總督之職更數易其人,但情況並無好轉。此戰汪直一雪前恥,名聲聞于海內,個人的驕傲也達到頂點。據說,在佔領浙江黃岩府後,汪直身穿緋袍佩玉帶,張金頂黃傘,50多名金甲銀盔的帶刀侍衛環立左右,自稱「凈海王。」
汪直部眾的主要目標是各級國家機構,而對昔日幫助支持他的沿海商賈民眾並無滋擾,但這樣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參與人數眾多,各懷目的,他無法一一約束;在打開東南沿海的突破口後,汪直即率眾撤回日本;而那些打著五峰旗號瘋狂劫掠的海賊匪類,進軍時緊隨其後,破敵後燒殺淫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敗壞著他的威儀。
此次行動由於許多日本浪人參與,汪直部眾也多扮作日本浪人,以免自己在內陸的親戚受牽連,因此不久,倭寇一稱開始通行於官方文書中。
五/覆滅
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接替任總督不過半年的楊宜出任浙江、南直隸總督。胡宗憲,徽州府績溪人。績溪乃歙縣的鄰縣,因此胡、汪二人算是同鄉。胡宗憲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名臣,向來反對海禁,他主編的《籌海圖編》指出了建立海上強國的可能。他認為,如果朝廷可以利用汪直,並且宣布海外貿易合法化,不但可以使海盜不剿自平,而且,中國將開闢出海上絲綢之路。然而,作為一名朝臣,終究要站在朝廷一邊。他清楚地看到,對於汪直這樣的強大武裝,硬性的攻戰低效多耗,不如採取明招降暗誘擒的計策。為國效力,讓中國的海商子弟能夠光明正大地揚帆海上,正是汪直難以釋懷的心愿,也是他的弱點。胡宗憲將汪直母親妻兒接到杭州作為人質,並於當年九月,派賓客蔣洲與陳可願至日本勸降他;汪直將蔣洲留在日本,令義子毛海峰跟陳可願歸國,表示願意歸順,並提出唯一的條件:「惟願進貢互市而已。」對此,胡宗憲一口答應下來。汪直開始第二次與朝廷的合作,兩人相互呼應,迅速剿滅了以徐海為首的一眾海寇。這也使胡免卻心腹之患,可以抽出全力對付他了。
嘉靖三十五年十月,汪直從日本揚帆起程,回到舟山群島岑港附近海面。胡宗憲命總兵盧鏜帶軍駐守舟山,察覺到了危險,汪直派人向胡宗憲傳話說:「我等奉命前來,胡公應派使者遠迎,而今盛陳軍容,胡公意欲誘我嗎?」他讓胡宗憲派一名貴官為人質。胡宗憲立即派遣指揮夏正前去迎接。汪直將夏正扣下,帶著「昔漢高謝羽鴻門,當王者不死,如今我以誠相待,縱胡公誘我,復奈我何」的想法,孤身一人於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前往胡宗憲府邸。他立即被剝奪了自由,卻還向皇帝上書請求開放海禁,當然是石沉大海;等待答覆的過程實際就是軟禁,至此事態已成定局。
聞此消息,其部屬聲明要為汪直復仇,在毛海峰的帶領下,以岑港為基地進攻舟山,然而投鼠忌器,更兼遠道失濟,終於敗於胡宗憲,含恨而去。
根據《明史·胡宗憲傳》中的記載看,胡宗憲作為一位有遠見的名臣,對汪直的膽略才幹是頗為賞識的,也希望他能為朝廷所用,戍守海疆,為此曾向皇帝懇求恕其死罪。然而此時汪直的定罪,已經儼然成了朝中禁海派與開禁派爭鬥的一個象徵,胡宗憲為此幾乎陷入險惡的政治旋渦,只得明哲保身;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汪直被捕入按察司監獄,朝廷猶豫了兩年時間,直至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皇帝的詔命才下來,問斬。
據說,汪直在寧波港口臨刑前大呼:「吾何罪!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果然汪直死後,原來商人色彩濃重的海上武裝集團失去領導,紛紛變成真正的海盜,東南大亂。而胡宗憲雖然並不像汪那樣激進,但一個正直而清醒的人終究不容於那個時代,後來以慘死獄中收場。
汪直死後第二年,毛海峰盡發主力,攻下金門島做為補給基地,並大舉入侵福建兩廣,大肆燒殺。嘉靖四十二年,戚繼光於平海衛大破毛海峰主力,並在其後數年轉戰各處,平定東南,戰功赫赫。
1567年,嘉靖崩,隆慶上台,並放寬了海禁政策,但時勢變了,也不再有汪直般的人物出現。
1644年,清軍入北京,此後三百餘年,除了康熙前期,基本沒什麼象樣的對外貿易。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到這裡,說什麼都晚了。
題後記:雜論
還是要寫點主觀的東西。去年好象是鄭和下西洋多少周年,還真有不少人去拜鄭和像,真是笑話,搜刮民財讓一個太監在充足的後勤保障下出門顯擺一把,對內對外都是虛飄飄的形象工程,就像今天領導們植樹節揚那一鍬土。同樣都是show,只是前者更勞民傷財:七次show完,國內通貨膨脹數倍。相比之下,汪直的塑像孤零零的立在台州蛇蟠島上,帶著命運的嘲弄孤懸海外,真是令人唏噓。
汪直對反動的鎖海政策進行了沉重打擊,撼動了封建階級的反動統治,這些老生常談先不說;我們且看看汪直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都學過歷史,知道資本主義發展有以下先決條件:商品、市場、資本、勞動力、經營者。看看明中葉的國際局勢,商品缺乏流通,汪直的行動打開並拓展了海外市場,刺激國內生產,資本不用說,對外貿易利潤巨大,吸引大量了農民、漁民和下層手工業勞動者,保障了生產力,而經過多年的商業活動,光看規模就知道,海商集團形成了一套組織管理系統。這也就是說,各種要素都齊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明中葉中國海商的對外貿易活動及其被迫進行的武裝抗禁鬥爭,其目的不是武裝革命推翻現行政權,而僅僅是基於商業要求。如果中央不反對,或者不介入,中國,至少是東南沿海地區就將面對這樣一個契機:因為外界資源進入緩解內部矛盾,新的生產關係確立,自然經濟轉為商品經濟,以主動的姿態加入世界商品化浪潮,和那個大航海時代的無數神話連在一起。然而統治階級要的不是生產力轉型帶來的社會改革,而是穩定的封閉環境,消消停停的自然生產方式。儒術、小農經濟、皇權是歷代支撐統治的三個要素,舶來文化會影響儒家傳統,新技術破壞小農經濟,資產階級蔑視皇權威嚴,因此也就能理解朝廷的固執態度。
汪直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勇敢的先行者,但他生在那樣的時代,就只有兩個選擇,或者看著機遇從眼前白白滑過,然後痛惜不已,或者為了自由揚帆的夢想,明知終難勝利,依然挺身而戰。而這兩種選擇的結局,同樣都是悲劇,在歷史的層層沙塵中,在世人無知的漠視中,漸行漸遠。
中文 日本人都是狗
英文 Japan is a dog
日語 日本人は犬を飼っています
韓語 일본인 들이 는 개
法語 Le Japon est le chien
俄語 Япония-это собака
西班牙語 Los japoneses son perros
倭人信奉打不過的敵人就是朋友。米國人用小男孩和胖子倆哥倆當友誼使者,成了倭人最可靠的主人。
好樣的的,汪直
黃來福說得對
倘若明朝開放海禁 中國早已稱霸世界
可惜汪直只是個商人,否則把日本吞併了!
汪直這個讓日本人為他服務的海賊王,被時代所束縛,他本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戰國時代的日本一步一步兼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最終登上,成為王者。然而他沒有這有做,所以他只能成為一個海盜,一個大商人。而不能成為那個端坐九重天闕垂拱而治的朱厚
汪直可以滅了日本嘛
打敗倭寇,加油!
毛海峰是傻B
你了解琉球的歷史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毛海峰和汪直差得好遠啊
可惜 自古漢族華人 對外只有互相貿易,交換利益,在海外再強大也不會 像西方強盜狗撒尿圈地一樣,走哪圈哪,佔地為王的惡習
4251
日本人給中國人打工叫日奸
說汪直滅了日本的也是傻。他手下多數是日本本地的。而且日本各大名全加起來軍隊起碼也有20萬,汪直撐死5萬人(大部分還是偽軍)就想從九州打到北海道去?
。
怪我嘍,我也想啊
文中「徐渭的臉上露出了狡詰的笑容」,應該是「狡黠」吧,看來明月也犯同樣的錯誤哈。
一提那個日本人玉碎了我就想起了戚繼光版粉碎機
當時語音是什麼 兩國交流聽的懂嗎
當時語言是什麼 兩國交流聽的懂嗎
應該吧
【漢奸?海盜?】
實事求是地講,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倭寇軍的主力,絕非是智商有何過人之處,只是因為他們腦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總是沖在最前面,正是所謂好用又結實。
而根據史料記載,這幫遠道而來的日本搶劫犯基本不識路,腦袋也不好使,如果讓他們自己上岸轉悠,沒準就被人販子給賣了。
其實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你搶我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嘉靖年間,倭寇之所以如此龐大,且有組織、無紀律,實在要拜兩位仁兄所賜,這兩個人,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稱呼,其他史書大都稱王直,十分湊巧,這位兄台正是胡宗憲的老鄉,他也是徽州人,要說起這位兄弟的傳奇經歷,那實在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在許多史書上,汪直的定義大致如此:生性狡詐偷雞摸狗,後遊盪到日本,勾結倭寇,為日本人帶路進犯中國,是罪大惡極的狗漢奸。
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醒目,且振奮人心的結論,但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汪直不是漢奸。
請諸位熱血青年先不要忙著抄傢伙,等我講完再動手也不遲,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無意向這方面發展,下此結論,只是因為汪直不符合漢奸的定義。
什麼是漢奸?在嘉靖年間,所謂漢奸,就是給日本倭寇幹活的人。
按此標準,汪直實在不夠格,因為這位兄台確實沒幫日本人幹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給他打工。
汪直,號五峰,其實那一切傳奇風波的起始,只是因為一樁生意。
作為胡宗憲的最強對手,汪直自幼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不過很可惜,他的聰明並不在讀書上。
汪直的腦袋似乎很難接受四書五經的信號,讀書對他而言是一種折磨,所以機靈的他很快就給自己找到了另一條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擺地攤、開雜貨店,慢慢地才能倒鋼材、賣軍火。而汪直卻大為不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汪老闆的生意起點相當高——國際貿易。
所謂國際貿易,說穿了就是把國內的貨賣到國外,再倒回來。汪直很明白,在街頭賣香煙是很難發財的,只有轉口貿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貿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謂「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鬧著玩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志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發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個叫徐惟學的合伙人,說服他一同外出經商,這個徐惟學也不是善類,早年還干過幾年強盜,心一橫變賣了家產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筆貿易是在廣東進行的,他帶著貨物在一個深夜悄悄出海,向著更遠的南方駛去。
在今天的東南亞一帶,汪直以極為懸殊的價格賣出了他的貨物,當巨額的利潤流入口袋的時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興奮。
於是他下定決心,賭上自己的一切,把這筆生意做到底。
隨著生意的不斷進行,汪直的船隊越來越龐大,手下越來越多,利潤也越來越豐厚,汪老闆終於成功緻富,成為眾人模仿的榜樣。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應該還不算太壞,汪直的行為從法律上定義,應該算是走私,而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樹大招風,被省長兼海關關長鬍宗憲盯住,然後在某一次走私中被查私大隊長俞大猷抓住,之後判刑、流放或是殺頭。
但汪老闆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見好就收也絕不是他的人生信條,不久之後,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改變無數人命運的選擇。
東南亞的業務潛力已經不大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汪老闆決定轉向日本市場。原因很簡單——日本人的錢好賺。
就地理而言,日本實在是個鳥不生蛋的地方,除了火山和地震外,差不多什麼都缺,汪直販運貨物到這裡,想開多高價就開多高價,獨此一家,愛買不買。
除了提高日本的生活水平外,汪老闆還為減少日本人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在提供日常物品的同時,他還走私一種十分特別的貨物。
其實這種貨物大家並不陌生,在國家貿易品的排名中,近幾百年來,它始終盤踞排行榜第一名——軍火。
在東南亞貿易中,汪直和葡萄牙人成了鐵哥們,葡老外們喜歡中國的瓷器、茶葉,口袋裡卻沒錢,只好拿槍去換,且唯恐汪直不收,所以價格便宜,算是半賣半送。
汪直充分發揮了奸商的本色,每次都表現得極其為難,還經常表示下不為例,結果一轉手,就把它們送到了日本,以十倍的價格。
別說十倍,就是一百倍,估計日本人也照買不誤,當時正是戰國時代,彼此之間打來打去不亦樂乎,大刀長矛也用膩了,大家都改玩槍了。
在汪直的訂貨名單中,島津、織田等諸侯都是大客戶,汪老闆還比較講信用,有時還會去調查戰爭殺傷情況,確保售後服務。
當然了,在貿易進行中,也有一些不和諧的插曲,東南亞和浙江沿海向來是海盜聚集地,汪直的船隊經常由於目標太大,被人搶劫,汪老闆氣得不行:我運的是軍火,你竟敢搶我?!
一怒之下,他組織了私人武裝,開始還只是護航,後來發現海盜這活兒來錢更快,索性兼職干起了海盜,就這樣,汪直由一個海外淘金者變成海商,最後又成為了武裝走私集團的頭目。
然而這遠不是終點,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大,汪氏海外貿易有限公司兼海盜無限集團急需尋找一個固定的辦公場所。當然困難是存在的,嘉靖先生雖說忙著修道,但絕不會允許汪老闆在他鼻子下面開辦事處。
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汪直決定把總公司搬到日本,具體位置在日本九州南部(今日本沖繩附近),他在那裡佔據了一片地方,作為自己的基地。
汪老闆的生意做得很大,他不但有大型船隊,私人武裝,還過了一把皇帝癮,在他的轄區內,住著四千多名中國移民,服從他的管理,他還僱用了很多來找工作的日本人,身體好的擔任保鏢或是打手,體格差的就安排掃大街,當下人使喚。
汪直對公司的發展十分滿意,還給自己的這片自留地取了個名字——「宋國」。
必須說明的是,汪老闆在日本開公司,是沒有經過當局允許的,也沒有到有關部門註冊,成立多年一分稅錢也沒交過。這事往大了說,就是非法侵佔他國領土,是對國家尊嚴的大膽挑釁。
但從頭到尾日本人連個屁都不敢放,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敢。
在日本史書里,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衝直撞,著實壯觀。
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
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汪老闆之所以如此囂張,也正是欺負日本人少,當時光隸屬於他的軍隊人數已經近萬,而且都配備最新型火槍,其所在的九州地區民風彪悍,諸侯十分好戰,汪直卻對他們毫無顧忌,還經常派幾千人拿著洋槍,開著戰船,從他們的海岸招搖過市,這幫人別說武力對抗,連吱都不敢吱一聲。
恰恰相反,他們對汪直十分客氣,逢年過節還要送禮上貢,唯恐得罪了這位有錢又有槍的大爺。
公正地說,汪直確實算不上漢奸,因為估計日本也沒人能用得起他這樣的漢奸,倒是很多人日本人要眼巴巴地求他,靠他吃飯。
這就是汪直,這就是胡宗憲即將面對的頭號對手,遠比任何日本劍道高手都要可怕的對手。
相對而言,第二號人物的實力要差一些,但他卻比汪直更具傳奇色彩——因為一個女人。
徐海,徽州人,胡宗憲的第二強敵。
說來真是湊巧,他也是徽州人,老天爺實在很公平,誰惹出的麻煩誰來收拾,最終的決戰將在這三個徽州人之間展開,只有一個勝利者。
汪直不是漢奸,但徐海是漢奸,貨真價實的漢奸。
徐海的別號叫做普靜,這個稱呼看上去很像是和尚的法號,而實際上,它確實是一個和尚的法號。
在少年的時候,徐海曾經是杭州寺廟的和尚,每天撞鐘念經,過著平靜的生活,然而有一天,他的叔叔跑來,告訴他自己已經找到了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還有個非常可靠的朋友作合伙人,只要你參加,管保前途遠大,衣食無憂。
徐海考慮了很久,終於接受了叔叔的邀請,離開了寺廟,去干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應該說,這個邀請並非全是忽悠,這份工作確實讓他衣食無憂,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說是前途遠大。
但問題在於,他的叔叔名叫徐乾學,那位非常可靠的朋友叫做汪直,而那份有前途的工作,自然是走私。
徐海就這麼下了水,開始跟著汪老闆跑船,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入越來越多,相關業務(駕船、搶劫)也越來越嫻熟,如無意外,他將很有可能成為汪直手下的走私頭目,其結局無非兩種:要麼攢點錢,回家買房子娶老婆,要麼一直幹下去,直到被抓住或是被打死。
可是命運之手卻將他推向了第三條路,一條更為奇異的道路。
徐乾學原本是汪直的合伙人,雙方初始合作愉快,可慢慢地,這位兄台不滿意了,兩人雖然一同下海,但汪直的能力超過他,生意大過他,利潤也高過他,思前想後,徐乾學決定分出去單幹。
單幹,要有資本,徐老闆的錢不夠,便四處找人借,而其中最大的一筆借款,債主恰好是日本倭寇。有了錢,徐老闆就開始干起了走私兼海盜,但事實證明,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問題:任何帶有商業性質的活動,都是有風險的,走私和海盜也不例外。
徐乾學運氣不太好,他的船隊經常遇上風暴和明軍,好幾次血本無歸,買走私貨要錢,手下的搶劫犯們也要領工資,加上倭寇催款,徐乾學焦頭爛額。
欠銀行的錢,還不了最多不過是坐牢,可是欠倭寇的錢,還不起就沒那麼簡單了,那可是拿命換來的,絕不容許變成壞賬,可是徐乾學的家產已經賣光了,也沒有什麼可抵押的,於是無奈之下,他幹了一件十分缺德的事——低押自己的侄子。
在徐叔叔看來,侄子也算是他的財產,就這樣,徐海成為了倭寇的財產人質。
此時的徐海倒還不以為然,以為不過是多吃幾頓日本料理,不久後叔叔就會把他贖回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徐乾學實在沒有做生意的命,回去後不但沒翻本,反而賠得更多,最後還因債務糾紛丟了性命。
當這一消息傳到徐海耳朵里時,面對著血本無歸、暴跳如雷的倭寇,他沒有慌張,鎮定地用一句話挽救了自己:
「留下我的性命,我跟你們一起干。」
反正錢也沒了,為了不致人財兩空,徐海就此成為了倭寇的一員,當然,在那些日本人看來,他們不過是多了個端茶倒水的人而已。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徐海的能量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從本質上看,汪直是一個一流的商人,二流的海盜,通俗點說,他最擅長的是經濟,之後才是軍事。而徐海卻恰恰相反,在成為一個成功商人之前,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徐海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算是自學成才,但他有著驚人的天賦,極具組織才能,而且十分精於海上作戰,和那些死腦筋的日本人比,他實在是個過於突出的人,所以沒多久他就加入了倭寇搶劫公司,成為了正式成員,獲得了自由,之後還曾一度躋身管理層,當上了高級領導。
徐海發達了,他利用自己的才能和與倭寇的良好關係,在眾多的海盜中脫穎而出,擁有了固定的勢力範圍和強大的部屬。
但必須說明的是,此時的徐海依然是倭寇手下的棋子,他沒有汪直那樣的實力,只能靠日本人吃飯。
他的致富方式十分類似於舊中國的買辦,每次帶領倭寇進犯之前,他都會與對方簽訂合同,列明帶多少人,去搶哪裡,事後分紅份額等等,條款十分清晰,倭患如此猖獗,這位漢奸可謂是始作俑者之一。
但作為漢奸,和抗日電影里那些搖頭晃腦的同行相比,徐海是很特別的——他是一個十分強悍的漢奸。
胡宗憲曾領教過徐海的厲害,有一次,倭寇大規模進犯浙江一帶,胡宗憲派游擊將軍宗禮率軍主動出擊,恰好遇到徐海的船隊,雙方在三里橋大戰。
一開始,宗禮根本沒把徐海的雜牌水軍放在眼裡,而事實似乎也是如此,雙方交戰後徐海軍一觸即潰,宗禮大喜過望,發動軍隊繼續作戰,再次擊敗徐海。
兩次連續的勝利讓宗禮相信,徐海不過是個浪得虛名的小角色,於是他又發動了第三次攻擊,而徐海的水軍似乎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第三次大敗。
但就在宗禮準備預寫他的第四次捷報時,徐海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在明軍防備鬆懈之時,徐海悄悄集結了他的精銳水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反攻,為了讓宗禮相信自己的柔弱,他退卻了三次,至此一舉收回成本,明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宗禮本人戰死。
這就是胡宗憲面對的兩個強敵,強悍的汪直、狡詐的徐海,要平息倭寇,必須除掉這兩個人。
可在仔細考量雙方實力之後,胡宗憲終於悲哀地發現,他根本毫無勝算。
汪直自不必說,這位土皇帝富可敵國,兵強馬壯,比日本諸侯還厲害,徐海雖然稍微差一點,但他極其狡猾,且精於水戰,憑藉明朝的海軍,要徹底消滅他幾乎是不可能的。
思前想後,胡宗憲對時局感到絕望了,然而此時,徐渭卻從容地告訴他,其實要解決這兩個人,並不困難。
這一次,胡宗憲沒有相信他的師爺,因為這句話實在太不靠譜。
且不說這兩個人手下有上萬名武裝海盜,更重要的是,他們還佔據著一種特殊的資源——錢。
根據某些歷史學者統計,汪直的商業貿易額曾一度超過浙江全省的財政收入,海盜竟然比政府還有錢,到底誰是政府?
面對如此可怕的金融武裝集團,胡宗憲找不到任何自信的理由,在他看來,想戰勝這兩個對手,無異於痴人說夢。
「用武力是很難戰勝他們的。」徐渭點點頭,他同意胡宗憲的看法,「但要戰勝他們,並不一定要動用武力。」
不用武力?這幫人不遠千里來搶劫,莫非你請他們喝杯茶,給個紅包他們就肯走人不成?
「是的。」徐渭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縝密的計謀】
徐渭告訴胡宗憲,其實一直以來,他並不了解汪直,因為這位仁兄歸根結底,只不過是個生意人。
做生意的人,只求財,不求氣,汪直所想要的,並非大明江山,只不過是自由通商的權利。
「但是海禁是歷代祖制,我也無能為力。」胡宗憲只能無奈地嘆氣。
徐渭的臉上露出了狡詰的笑容:
「我並沒有說要給他這個權利。」
胡宗憲終於明白了徐渭的意圖,開放海禁是不可能的,但談判是可能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談判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他們並不需要做出任何承諾。
「首先,我們必須與汪直取得聯繫,招他上岸商談。」
「但汪直呆在海外,且素與我們為敵,他怎麼肯來呢?」胡宗憲對此並不樂觀。
「你忘了嗎?」徐渭又一次露出了笑容,「他的母親和妻子在你的手上。」
自從汪直下海之後,朝廷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單,他的母親和老婆都被關進了監獄,已經吃了好幾年牢飯,胡宗憲隨即簽發了特赦令,把他們放了出來,不但好吃好住,還分給她們一套房子。
胡宗憲的想法很簡單,善待汪直的家眷,以顯示自己的談判誠意,但很快,他發現自己的想法過於簡單了。
釋放管飯分房是十分容易的,但在做完這些之後,胡宗憲才意識到一個重要的疏漏——怎麼讓汪直知道呢?
要知道,汪老闆雖然還是中國國籍,卻已移居海外,找倭寇帶話又不太靠譜,胡宗憲傻了眼,苦思冥想後他決定冒一次險。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一月,胡宗憲派出了他的使者蔣州、陳可願,他們的使命簡單明了:去日本,找到汪直,告訴他所有的一切。
這基本上應該算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海上交通安全且不說,即使到達日本,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地方,想找到一個人,談何容易。
但是事情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意料,兩人在日本九州成功登陸,見到了當地的大名(諸侯),很明顯,大明帝國東南總督的名號還是有相當威懾力的,日本土財主給了胡宗憲很大的面子,熱情招待了兩位使者。
不管事情辦成與否,白吃一頓總是好的,然而就在兩人狼吞虎咽之際,卻聽到了這樣一個詢問:是否有興趣見見本地一個叫毛海峰的人。
那位無心插柳的日本領主剛說完這句話,就驚奇地發現,兩個原本一心一意努力吃飯的人立刻丟掉了筷子,連聲大叫道:現在帶我們去!
因為這是一個他們極其熟悉的名字,毛海峰,是汪直的養子。
蔣州和陳可願終於找到了要找的人,在毛海峰的引薦下,傳奇人物汪直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的面前。
汪直的開場白是並不友善的,除了胡宗憲擋他發財,和他作對外,全家人被明軍殺光也是他大發雷霆的主因。
所以當蔣州告訴他,他的家眷不但沒死,政府還分了房子,衣食無憂,並且拿出了他家人的親筆信時,汪直的態度徹底轉變了。
他十分高興,還連聲為自己辯解,說他並不想干這行,早就有歸順之意,並且願意幫助胡宗憲平定倭亂。
蔣州和陳可願萬沒想到,事情竟然進展得如此順利,大喜過望,而汪直也確實很夠意思,不但管吃管住,還帶著他們遊覽日本全國,各地諸侯聽說汪直出訪,紛紛列隊熱烈歡迎(財神爺來了),比將軍大人還威風,看得兩位使者目瞪口呆。
排場也耍了,世面也見了,蔣州和陳可願開始提醒汪直,應儘快回國與胡宗憲商談具體事宜,汪直滿口答應,並預定了出發日期。
出航的日子到了,然而就在船隻即將起錨出發的時候,汪直卻作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突然強拉著蔣州,跳上了岸,目送著船隻的離去,笑著對驚恐的使者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還不能去,你也不能走。」
汪直不是三歲小孩,幾十年江湖也絕不是白混的,他從不相信任何人的空口許諾,包括胡宗憲在內。
就這樣,毛海峰帶著陳可願,來到了胡宗憲的管轄地,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正是談判。
雖然有了重大進展,但沒有看到汪直本人,胡宗憲依然很失望,而當他看到那封汪直給他的親筆信時,這種情緒到達了頂點。
這是一封很能體現汪直特點的文書,在開頭部分,他十分恭敬地表示,自己願意接受朝廷招撫,痛改前非,為國效力,之後突然話題一轉,開始吹噓自己,大意是本人在日本混了很多年,現在很牛,一般的諸侯都可以搞定,但由於日本諸侯太多,敵情複雜,本著幫助國家徹底清除倭寇的精神,我暫不能回國,目前正與朝廷特使蔣州巡視各諸侯,處理外交事務,等到告一段落,我會立刻回國報到。
當然,光講廢話是沒用的,最後他亮出了自己的真實條件——開放海禁。
胡宗憲勃然大怒,他知道自己被汪直涮了,說來說去,這個老滑頭一點也沒有鬆口,而他開出的條件是胡宗憲絕對無法答應的。
所以折騰來折騰去,事情依然毫無進展。
在猶豫的關口,徐渭再次出現,用他的智慧拯救了胡宗憲,他告訴自己的東家:現在的汪直過於強大,絕不可能作出妥協,但這個對手也並非毫無破綻,只要找到合適突破口,就能戰勝這個強敵。
事實上,這個突破口就在眼前——毛海峰。
作為汪直的全權代表和貼身親信,毛海峰也是一個極其狡猾的人,但是和老狐狸胡宗憲相比,他還有不小的差距。
出乎他的意料,胡總督對他這個倭寇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輕蔑,反而禮遇有加,每天好酒好肉招待,毛海峰是個比較實在的人,吃人家的嘴軟,感覺不好意思,便向胡宗憲表示希望能幫點忙。可是胡宗憲卻總是笑而不答,啥也不讓他干。
這事要放在嚴嵩這類人的身上,估計還求之不得,偏偏毛海峰臉皮厚度不夠,堅持表示一定要幹活,掃大街也行。
於是胡宗憲終於勉強地答應了,他十分為難地表示,在舟山一帶盤踞著一夥倭寇,十分兇悍,而自己沒有能力解決他們。
還沒等胡宗憲把話說完,毛海峰就跳了起來,跑回船上召集手下抄起傢伙去了舟山。
結果是毫無懸念的,汪直出來干海盜的時候,舟山的那幫小兄弟還在穿開襠褲,聽說汪老闆的隊伍到了,還沒等毛海峰動手,倭寇們已經逃竄一空。
胡宗憲親自迎接了這位得勝歸來的英雄,並主動為他請功,算得上是興高采烈。
他確實應該高興,當然這與舟山的那幫小毛賊並無干係,真正的原因在於,自毛海峰發動進攻的那一刻開始,一個重大的轉變已然發生:從此以後,在所有倭寇的眼中,汪直將不再是他們的朋友。
前任倭寇,現任抗倭英雄毛海峰看著開懷大笑的胡宗憲,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當然,其實他並不知道對方在笑些什麼。此時此刻,他的唯一感覺是,胡總督是個很夠意思的人。
事實上,胡宗憲確實很講義氣,他把戰利品全部交給了毛海峰,還額外給了很多賞賜,並且表示,自己絕不會虧待和政府合作的人。
毛海峰十分感激,胡宗憲的慷慨與大方超出了他的預料,但他依然保持著警惕,因為還有一件事情,是他始終放心不下的。
不久後,毛海峰找到了胡宗憲,小心翼翼地表示,自己已經呆了很長時間,是時候回去找汪直彙報談判情況了。
毛海峰十分清楚,作為汪直的養子和親信,他有著很高的人質價值,如果胡宗憲玩花樣,他將到牢房裡繼續自己衣食無憂的賓客生活。
然而胡總督的反應卻著實出人意料,他看著不安的毛海峰,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話:我親自為你送行。
此外,他還十分禮貌地送給毛海峰許多土特產,並托他向汪直帶去自己的良好敬意,期盼他早日到訪。
毛海峰終於被徹底打動了,他懷著對胡宗憲的無限好感回到了領地,並把他所看到的一切告訴了自己的養父,雖然事情仍然毫無進展,但正如徐渭所預料的那樣,強大的海盜頭目汪直終於露出了破綻,一個致命的缺口已經打開。
哎
跟我斗?
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外豎立著一座汪直銅像。
可見日本人心服強者,這樣的民族得征服。
資本主義有點苗頭,在封建大一統王朝很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