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決了陳友諒的問題後,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錢的張地主發動了進攻。
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不共戴天,尤其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並沒怎麼招惹對方,怎麼就把自己當成最大的敵人呢?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說來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與陳友諒的名是傳言中來的不同,他的這個小名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看來這次再沒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他終於完成了從農民向王侯的轉變過程(之前他一直沒有封王),事實證明,艱苦的道路走下去,得到的成果也會更多。歷史上為了將他與張士誠的吳區分開來,稱這個政權為西吳,張士誠為東吳。
然而有的史料上記載著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的字樣,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這句話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因為韓林兒此時還是名義上的皇帝,要成為吳王要經過他的批准,批准後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顯就是一種犯上的行為,並沒有得到韓林兒的詔書。韓林兒是否心懷不滿,不肯下詔書任命朱元璋呢,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至元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經過周密準備後,發兵進攻東吳。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區了江蘇一帶的大片地區,如徐州、鹽城、泰州等,甚至還包括張士誠原先的根據地高郵。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開他前進路上最後一塊攔路石,與元朝政府決戰,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讓他驚呆了。
【意想不到的背叛】
正在他征戰江蘇的時候,密探告訴他,他的親侄子,戰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經勾結了張士誠,準備出兵討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過,至正二十二年,大將紹榮和趙繼祖密謀殺害他,被告發,朱元璋將其二人處死,至元二十三年,正在與陳友諒決戰的關鍵時刻,大將謝再興叛變,朱元璋處理及時,將叛亂鎮壓。
然而,朱文正的叛變,卻讓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連自己最信任的親侄子,得力大將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是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後,他論功行賞,由於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問朱文正有什麼要求,要封什麼官。朱文正頗有些大將風度,對朱元璋說,咱倆是親戚啊,你先封別人吧,我對這些沒什麼興趣。
朱元璋聽了大喜過望,覺得自己的這個侄子真是個人才,識大體,顧大局。於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給了別人,仍舊讓朱文正來守江西。
他哪裡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氣客氣的,就如同拍賣行里的叫價,他是等著朱元璋提高價錢,挽留他一下,說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辭這類的話,沒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價,直接敲了榔頭。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滿終於爆發了,守洪都是我功勞最大,論功行賞卻沒有我,他怎麼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澆愁,還公然出外強搶民女,賣官賺錢。但這仍然不能讓他達到心理平衡,每當他看到那些手下在應天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揚威,而自己只能守著江西,都會從心底里對朱元璋表示不滿。當這種不滿到達頂點,他就必然走向極端。
天下誰還可以和朱元璋抗衡?
只有張士誠了。
就在他緊鑼密鼓的準備時,朱元璋知道了這個消息。
他丟下了手中的工作,親自來到洪都。
他要清理門戶。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見面很有戲劇性,看到朱元璋時,朱文正就懵了。朱元璋卻一點也不懵,他充分表現了自己質樸的本性,沒有講諸如今天天氣很好啊,你好象長胖了之類的寒暄話,一點也不玩虛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邊打還一邊說:小子,你想幹什麼!
朱元璋本來想處死朱文正,但由於馬皇后的勸阻,他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他關了起來。客觀的講,朱元璋對朱文正還是不錯的,他在之後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僅八歲的兒子為王,並就藩桂林。
無論怎麼說,錯誤在朱文正的一邊。
這個戰功卓著,頗具天才的將領就這麼結束了他的光輝一生,最後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劇源自於他的性格,這個有著軍事天才的人,卻不懂得怎麼為人,他性格乖張,心胸狹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壞在這件事上,總有一天,也會因為其他事情惹禍。從這個角度看,他的悲劇是註定的。
性格決定命運啊!
這件事情卻給朱元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他從此不敢相信任何人,連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還有何人可以相信?
對於朱元璋來說,火藥已經埋藏在他的心裡,就看何時爆發了。
解決這件事情後,朱元璋接著對付他的老對頭,張士誠。
至元二十五年的戰爭已經把張士誠趕出了長江以北,東吳軍縮在江杭一帶,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和杭州。張士誠似乎還不明白自己的處境,他還想佔據所謂的江南半壁,當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動告訴了他,天下只能有一個最大的地主,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你張士誠。
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領他的全部精英,以徐達常遇春為主帥討伐張士誠。
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為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今為蘇州),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為,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
朱元璋不同意。
朱元璋又一次展現了他的天才戰略眼光,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為囊中之物。
事實證明,朱元璋確實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他這次又對了。
在臨出發前,朱元璋反覆強調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攻克城池之後不可以隨便殺戮,因為殺完了人,得到空地,有什麼用呢(克城無多殺,苟得地,無民何益)。
這話不是說給徐達聽的,是說給常遇春聽的。
這位老兄,自九華山後,惡習一直不改,攻城之後必行殺戮,朱元璋多次嚴重警告他,才有所收斂。
大軍出發了,朱元璋坐在營帳里,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興奮感。
天下就要到手了!
這次朱元璋又集合了二十萬大軍,並交給徐達和常遇春指揮,這兩位名將沒有讓朱元璋失望,他們相約分兵進攻杭州和湖州,並很快攻下。
現在只剩下平江了。
【平江攻擊戰】
平江號稱第一堅城,張士誠這幾年窩在家裡,看著陳友諒被打垮,看著自己的地盤被朱元璋一點點蠶食,只幹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修城。
平江誠共有八個門,分別是葑門、虎丘門、婁門、胥門、閶門、盤門、西門、北門。每個門的城牆都極其堅固,是用大塊條石混合糯米製成,城上設置有固定的弓弩位,有靠近城牆者瞬間就會被射成刺蝟。城內還有大量的糧食,足夠守備數年。
張士誠雖然是一個不思進取的人,但他卻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當年元召集百萬士兵進攻小小的高郵,歷時三月不能攻克,就充分說明了他的意志力。
而此時,張士誠更加明白,如果平江失守,他就無處可去了。
他決定拚死一搏。
對這樣的一個城池採取攻擊行動,是需要周密的計劃的,可是當朱元璋的部下來詢問主攻哪個門時,朱元璋卻對他們大喊道:幾十萬軍隊,還要分哪個門主攻嗎,都給我往死里打!
看來幾百年的李雲龍並不是這一招唯一的使用者。
朱元璋做出了軍事部署,他將自己的名將們充分調動起來,分配了任務,具體如下:
徐達攻葑門,常遇春攻虎丘,郭興攻婁門,華雲龍攻胥門,湯和攻閶門,王弼攻盤門,張溫攻西門,康茂才攻北門。
眼花了吧,還有呢!
他嫌這些人不夠,另外安排耿炳文攻城東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輝攻城西北。
數了一下,他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軍隊,從不同的角度方位攻打,別說是人,神仙也受不了。其實不用打,這麼多人只要擠進城去,也能把張士誠擠死。
朱元璋尚覺得做的不夠絕,在城外構築長圍,把平江城團團圍住,豈止是人,兔子也跑不出來。
為了解決平江城過高,士兵仰攻不方便的問題,他在城外動工興建新式房地產——木塔,共分三層,站在塔上可以俯視城內的所有情況,並在每層配備弓弩、火銃和襄陽炮(新式火炮)。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按說這麼幾套行頭擺出來,張士誠要是識時務,就該投降了。
可這個私鹽販子硬是認死理,一定要抵抗到底。
至元二十七年元月,攻擊開始。
朱元璋的步兵、弓箭兵、炮兵協同作戰,日夜不停的攻擊城池,步兵從城下進攻,炮兵從木塔上不停往下射箭、開槍、開炮。
張士誠的士兵在承受城樓下士兵進攻的同時,還要注意防空,而且木塔日夜都派人堅守,這些木塔上的士兵一旦碰上了值夜班,就不能下塔,吃喝拉撒都在塔上,吐個痰,小個便之類的行為,理所當然的往城樓上的東吳士兵身上招呼。
實在是苦啊,這才是真正的胯下之辱!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張士誠和他的士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堅持了八個月,直到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 年)九月,平江才被攻陷。
【張士誠的結局】
張士誠是很有幾分骨氣的,他在城破之時還在城中堅持巷戰,即使朱元璋反覆宣傳,只要張士誠投降,不但不會殺他,還會善待他和他的親屬。但張士誠抱定了決死的信念,他殺死了自己的所有親屬後,準備上吊自殺,被部將解救下來。後被俘押往應天。
在押往應天的船上,他閉口不言,也不吃飯,表示自己決不屈服的決心。
朱元璋派重臣李善長審問張士誠,李善長厲言喝斥張士誠,卻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
從始至終,張士誠都用蔑視的眼光看著李善長。
李善長被他看得發毛,又見他不說話,氣得暴跳如雷。
張士誠看完了李善長的表演,說出了他在這次審訊中唯一的供詞。
「你不過是條狗而已,讓你的主人出來吧!」
沒辦法了,朱元璋出場。
他看著這個打了十年仗的老對手,這是個怎樣的人啊!
要徹底的打敗他,要徹底的征服他!
於是他用少有的和藹語氣勸降張士誠,希望自己能感動他,而他得到的答覆也只是一句話:
「你並不比我強,我之所以失敗,只是上天照顧你,不照顧我而已」(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朱元璋終於被激怒了,他殺死了張士誠,並把張士誠的屍體燒成灰,所謂銼骨揚灰是也。
張士誠是一個有著堅強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終成就一方霸業。但他的缺點和他的優點一樣突出,作為亂世群雄中的一個,他有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卻並不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的,只能是淘汰賽,勝利者只有一個。
做不成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但他仍然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意志堅強,反抗元的暴虐統治,雖曾投降過,但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懼,把自己的信念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不怕死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朱元璋終於掃清了自己前進路上的兩大障礙,即將面對自己的最後一個對手。
對他而言,這個對手才是真正的敵人和仇人。
下一章:第1部:洪武大帝 第十四章 復仇
上一章:第1部:洪武大帝 第十二章 鄱陽湖!決死戰!
朱元璋好厲害!!
到底誰贏呢?
張士誠拜了。
我覺得我錯了
陳友諒打洪都有人家朱元璋打平江這點本事,也不至於最後的結局,60萬部隊。。。浪費了!
朱元璋 我恨你 下輩子咱重來
;l’
咱只能旁觀了
不錯呦
終於快我出場了么?
朱哥哥,我再也不疼你了
老子終於要出場了
我感覺我跟張士誠挺想。小富即安,意志堅強……
張士誠也是條漢子
跟我明教還真有點關係
。。。。。
朕,想收服你們,簡直輕而易舉
我一定會回來的!!!!!!!
看到對手倒在腳下之時,曾經的仇恨已經煙消雲散,更多的是惺惺相惜!
祖宗萬歲!
寫得不錯哦
八嘎
我覺得張仕誠應是一個很會交朋友的人,譬如三國之劉備,西漢之劉邦,戰國之四君子之類的人。
老子就愛殺人!爽!
老子就愛殺人!爽!哇哈哈哈哈哈!
l
哎,張仕誠殘啊!
朱文正可惜了,一個軍事天才就這樣毀了!!!張士誠真的不是對手!!!
文中客觀評價陳友諒有驚人的軍事才能,但從本書確實看不出來啊!!!!!!
有點暴力額
朱元璋最後把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幾乎都整沒了,有點接受不了。。。。雖然是不世出的人才,但是還是覺得太狠了。。。最好還是遠離這樣的人。。。。
好慘好慘
30樓說的事是不是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殺功臣的事啊,我也覺的朱元璋雖然有才但太狠了。其實我狠敬佩張士誠的,死到臨頭還堅持不投降,是條好漢,祝你在天堂安息。
TNND,喊你龜兒子不救我。現在搞起我們都打醬油鳥!
常玉春不吃豬肉
朱元璋。好一個軍事天才,我讚美你!
朱元璋有軍事才能,張士誠就差一點,況且他手下沒有名將,所以敗了,但不失真漢子也。
朱老八萬歲…
他當家挺累啊…換了別人都幹不了這行…
我只是把會打仗的整沒了 誰知道還有朱棣 早知道大義滅親了
……….
朱元璋太易怒了
寫得真好
性格決定命運。深思。。。。。。謝謝。
他是我祖先
111
呵呵
八嘎雅鹿,竟然殺我哥,朱元璋啊,我跟你沒完
張士誠當時幫陳友諒去打朱元璋,最後形成三國鼎立他也不會完蛋。
人
呀,好血腥哦….
朕,開始統一天下
說實話 朱元璋很畜生
唔 其實朕也不想殺成成,誰讓他和文正有基情…
朱元璋我來投靠你了
我終於可以出場了!!!
可憐了朱文正啊!
嘿嘿
張士誠寧死不屈!好漢!如在抗日戰爭期間,是不會擔心成汗奸的!!!
二哥你讓大哥情何以堪啊
哎,二弟和我基情已了,就隨他去吧。來三弟和哥哥親個,還好有你
倫家害羞嘛~~~~嗯~~~~~
張士誠這個人如果放到今天,經商絕對是領袖。不屈服,佩服!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想起,,那句,,得人心者得天下
爹你真牛逼!!!
你們這幫傢伙,多年洒家打天下時你們還不知道在哪呢!現在互相殘殺,讓我情何以堪啊
來來 向我磕頭就算了 不然 ····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兩面性,無論是朱元璋或許是張世成,說實在我挺喜歡張世成這個性格,若飛蛾撲火般,而朱元璋在一次次的勝利中開始驕傲了,沒有去尊重敵人。不過這也體現了他的王霸之氣,或許這為他的稱帝奠定了基礎,而朱文正的死,讓他接近了陳勝般的心路歷程,最終明朝後頒布了廢丞相之制,所以,好與壞,無可厚非。
不是吧!!!比我還拽!!!!
朱元璋這也做得太狠了,竟然把張士誠的屍體燒成了灰!恐怖!
叫你下手輕點 還TM拿鐵杴照臉乎
為毛我與友諒兄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呢
都是為孤在打江山
咱朱家就是有才~~~~~ ~O(∩_∩)O~ 贊你朱哥
決戰終於要來了!
都是跟我學
我厲害吧,嘎嘎!
我是明朝那些事兒的忠誠粉絲。當年明月寫的這本書非常好看
。真是愛不釋手
朱元璋和陳友諒最後一戰時有點兒像《三國演義》
呵呵
祖宗萬歲
誰也打不了我
這時候的 元朝政府在哪裡 媽的,這三人打的熱鬧,哎
元朝哪裡去了,出了內亂也不管
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和蓮蓉出場?
孽畜!!!!!!!
每一個朝代更替的轉折點上,都會有無數梟雄,不管是曇花一現亦或是笑到最後,都會被時代的車輪丟在歷史的車轍上,留後人評說……
張士誠和陳有諒,朱元璋三人為何沒有出現三國中的三足頂立的局式?
張士誠贊一個
陳友諒!他媽的別學我
adas
老朱打個平江就用了八個月,也不知道元朝的軍隊此時在幹什麼?
作壁上觀嗎?
搖旗助威嗎?
思考人生嗎?
老子就是刁,還有誰?
哈哈哈
他們在看好戲。
朱元璋是個很農民眼光的人,只期盼別人為他出力,不考慮如何用封賞使別人為他賣命。如果功臣知道自己是這種結局,一開始就不會跟著他。沒有必然的忠誠,忠誠只是認準此人可以為自己帶來最大利益,才為他做事和賣命。朱元璋的詩雖然有豪氣有霸氣,但是缺乏細膩的感情,就如他本人,對於如果用巧妙(而非暴橫)的手段駕馭臣下,這一方面,他就是個白痴,太不了解人的心理了。朱文正的客氣,其實換做任何一位君主,都明白如果妥善處置,安撫人心。
劉備,你他媽等著敢搞基啦。快上床
張定邊你出來。我要跟你決一死戰
性格決定一切
哪一個故事都有我,但是我都是被擠的對象,委屈死我了
陳友諒活該!誰讓你不買我的三國演義
我去了哪了?
不以成敗論英雄,且看本性是如何?
你們這群渣渣,要不是我把明教發揚光大,你們都還在放牛
太祖666
親侄子的功勞和身份,以後不會忘記他的,太急了
朱元璋 我TM 下輩子和你沒完
祈禱祈福許願
朱元璋太牛逼了
咋還把老子扯上了呢
哈哈,張士誠弟弟早就被我斬首了。不過他寧死不投降,是條好漢,願他在天堂安息。
張定邊請你出來,我用青龍偃月刀斬你這鼠輩!
我不能再小富即安了。
你這個朱元璋!
你元朝在幹嗎?
我要出場演我的好戲了!
我也只能看著了。
有點像三國演義的翻版……
張士誠,我想在下輩子再殺你一次,約戰!朱元璋手下大將:我們在天堂上已經夠累的了!!!朱元璋:不勞你們去我自己斬他,好嗎?
我們也就看戲咯
陳友諒陷入了絕望,不但是軍事上的絕望,也是人生的絕望,一直以來的行為模式告訴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獲得一切,但事實就擺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擊的洪都守了三個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張子明居然不怕死。
難道我錯了?
不,不可能,這只是意外,我不會錯的!
但是之後的事情,卻讓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將軍帶領自己的軍隊投降了朱元璋。
陳友諒聽到這個消息後,憤怒掩蓋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後,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後放走。
這兩道命令的發布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士兵們對陳友諒極其不滿,紛紛逃亡。
陳友諒在西岸等待了很久,與朱元璋大戰三十餘天,也沒有等到任何機會,相反,他的士兵卻是不斷的減少,將領們也不再為他效忠
和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時勢造英雄
放入方法讓v的地方給他人的事兒童話寓言頭髮的風格
元朝下一章就要死了
嘎嘎嘎
啊····· 我好慘 朱元璋你不得好死
元朝統治階級還在醉生夢死嗎
別來無恙啊,承澤君!
我覺得,陳友諒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狂妄,如果不是這點,咖很有可能改變歷史走向
→ 歷史小說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在線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及作者簡介 當年明月 手機閱讀 收藏本站 大秦帝國 更多歷史書籍
明朝那些事兒1 明朝那些事兒2 明朝那些事兒3 明朝那些事兒4 明朝那些事兒5 明朝那些事兒6 明朝那些事兒7
第1部:洪武大帝 第十三章 下一個目標,張士誠!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在解決了陳友諒的問題後,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錢的張地主發動了進攻。
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不共戴天,尤其讓朱元璋想不通的是,自己並沒怎麼招惹對方,怎麼就把自己當成最大的敵人呢?
現在陳友諒已經完了,是時候收拾張士誠這個私鹽販子了。
張士誠本不是容易欺負的,說來也巧,他的小名也叫九四,與陳友諒的名是傳言中來的不同,他的這個小名在正史中有著明確的記載,他打仗和統治地方主要是靠他的幾個兄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除了張士信之外,另兩個人都很厲害,但已經戰死了,現在的吳在花花公子張士信的帶領下,已經走了下坡路。
看來這次再沒有天祐了。
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
你們這幫雜碎
大家好
看完此篇,突發看到瓊瑤女士輕生的消息,一路走好
2024年12月4日 16點4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