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努爾哈赤悲憤了幾個月後,終於笑了——含笑九泉。
老頭笑著走了,有些人就笑不出來了——比如他的幾個兒子。
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有八個。
這八個人分別是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
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
位置只有一個。
拜許多「秘史」類電視劇所賜,這個連史學研究者都未必重視的問題,竟然婦孺皆知,且說法眾多,什麼努爾哈赤討厭皇太極,喜歡多爾袞,皇太極使壞,幹掉了多爾袞他媽,搶了多爾袞的汗位等等等等。
以上講法,在菜市場等地遇熟人時隨便說說,是可以的,正式場合,就別扯了。
事實上,打努爾哈赤含笑那天起,汗位就已註定,它只屬於一個人——皇太極。
因為除這位仁兄外,別人都有問題。
努爾哈赤確實很喜歡多爾袞,可是問題在於,多爾袞同志當時還是小屁孩,游牧民族比較實在,誰更能打、更能搶,誰就是老大,要搞任人唯親,廣大後金人民是不答應的。
四小貝勒里的其他三人,那更別提了,年齡小不說,老頭還不待見,以上四人可以全部淘汰。
而四大貝勒里,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沒資格,排除,莽古爾泰比較蠢,性情暴躁,排除,能排上號的,只有代善和皇太極。
但是代善也有問題——生活作風,這個問題還相當麻煩,因為據說和他傳緋聞的,是努爾哈赤的后妃。
代善是聰明人,有這個前科,汗位是不敢指望了,他相當寬容地表示,自己就不爭這個位置了,讓皇太極干吧。
於是,在眾人的一致推舉下,天啟六年(1626)九月初一,皇太極登基。
在後金將領中,論軍事天賦,能與袁崇煥相比的,只有三個人:
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多爾袞比較小,不算)。
但要論政治水平,能擺上檯面的,只有皇太極。
因為一個月後,他做了一件努爾哈赤絕不可能做到的事。
天啟六年(1626)十月,袁崇煥代表團來到了後金首都瀋陽,他們此來的目的是弔喪,同時祝賀皇太極上任。
在很多書籍里,寧遠戰役後的袁崇煥是很悲慘的,戰績無人認可,也沒有封賞,所有的功勞都被魏忠賢搶走,孤苦伶仃,悲慘世界。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說法是未經史籍,也未經大腦的,因為就在寧遠勝利後的幾天,袁崇煥就得到了皇帝的表揚,兵部尚書王永光跟袁崇煥不大對勁,也大發感慨:
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
總之,捷報傳來,全國歡騰,唯一不歡騰的人,就是高第。
這位兄弟實在太不爭氣,所以連閹黨都不保他,被乾淨利落地革職趕回了家。
除口頭表揚外,明朝也相當實在,正月底打勝,2 月初就提了,先是都察院右僉都御史,一個月後又加遼東巡撫,然後是兵部右侍郎,兩個月內就到了副部級。
部下們也沒有白乾,滿桂、趙率教、左輔、朱梅、祖大壽都升了官,連他的孫承宗老師也論功行賞了。
當然,領導的功勞是少不了的,比如魏忠賢公公,顧秉謙大人等等,雖說沒去打仗,但整日忙著陰人,也是很辛苦的。
無論如何,袁崇煥出頭了,雖說他是孫承宗的學生,東林黨的成員,但邊界得有人守吧,所以閹黨不難為他,反正好人壞人都不管他,任他在那倒騰。
幾個月後,得知努爾哈赤死訊後,他派出了代表團。
這就倒騰大了。
在明朝看來,後金就是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強盜團伙,壓根不是政權,堂堂天朝怎麼能和團伙頭目談判呢?
所以多年以來,都是只打不談。
但問題是,打來打去都沒個結果,正好這次把團伙頭目憋屈死了,趁機去談談,也沒壞處。
當然,作為一名文官出身的將領,袁崇煥還有點政治頭腦,談判之前,先請示了皇帝,才敢開路。
憋死(打傷致死)了人家老爹,還派人來弔喪,是很不地道的,如此行徑,是讓人難以忍受的。
然而皇太極忍了。
他不但忍了,還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回應。
他用最高標準接待了袁崇煥的使者,好吃好喝招待,還搞了個閱兵式,讓他們玩了一個多月,走的時候還送了幾匹馬、幾十隻羊,並熱情地向自己殺父仇人的使者微笑揮手告別。
這意味著,一個比努爾哈赤更為可怕的敵人出現了。
懂得暴力的人,是強壯的,懂得剋制暴力的人,才是強大的。
在下次戰爭到來之前,必須和平,這就是皇太極的真實想法。
袁崇煥也並非善類,對於這次談判,他在給皇帝的報告中,做出了充分的解釋:
「奴死之耗,與奴子情形,我已備得,尚復何求?」
這句話的意思是,努爾哈赤的死訊,他兒子的情況,我都知道了,還有什麼要求呢?
談來談去,就談出了這麼個玩意。
談判還是繼續,到第二年(天啟七年)正月,皇太極又派人來了。
可這人明顯不上道,談判書上還附了一篇文章——當年他爹寫的七大恨。
但你要說皇太極有多恨,似乎也說不上,因為,就在七大恨後面,他還列上了談判的條件,比如金銀財寶,比如土地等等。
也就是想多要點東西嘛,辛苦。
袁崇煥是很幽默的,他在回信中,很有耐心地逐條批駁了努爾哈赤的著作,同時表示,拒絕你的一切要求。這意思是,雖然你爸憋屈死了,我表示同情,但談歸談,死人我也不買賬。
過了一月,皇太極又來信了,這哥們明顯是玩上癮了,他竟把袁崇煥批駁七大恨的理由,又逐條批駁了一次,當然正事他也沒忘了談,這次他的胃口小了點,要的東西也減了半。
文字遊戲玩玩是可以的,但具體工作還要干,在這一點上,皇太極同志的表現相當不錯,就在給袁崇煥送信的同時,他發動了新的進攻,目標是朝鮮。
天啟七年(1627)正月初八,阿敏出兵朝鮮,朝軍的表現相當穩定,依然是一如以往地不經打,一個月後平壤就失陷了,再過一個月,朝鮮國王就簽了結盟書,表示願意服從後金。
朝鮮失陷,明朝是不高興的,但不高興也沒辦法,今天不同往日了,家裡比較困難,實在沒法拉兄弟一把,失陷,就失陷了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袁崇煥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皇太極沒有談判的誠意。
話這麼說,袁崇煥也沒閑著,他也很忙,忙著砌磚頭。 自打寧遠之戰結束後,他就開始修牆了,打壞的重砌,沒壞的加固,他還把幾萬民工直接拉到錦州,搶工期抓進度,短短几個月,錦州再度成為堅城。
此外,他還重新佔領了之前放棄的大凌河、前屯、中後所、中右所,修築堡壘,全面恢復關寧防線。
光修牆是不夠的,為把皇太極徹底噁心死,他大量召集農民,只要來人就分地,一文錢都不要,白送,開始大規模屯田,積累軍糧。
一邊談判,一邊幹這種事,實在太過分了,所以在來往的文書中,皇太極憤怒地譴責了對方的行徑,痛斥袁崇煥沒有談判的誠意。
到了天啟七年(1627)五月,老頭子的身後事辦完了,朝鮮打下來了,錦州修起來了,防線都恢復了,屯田差不多了,雙方都滿意了。
打吧。
天啟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極率六萬大軍,自瀋陽出發,進攻錦州,「寧錦大戰」就此揭開序幕。
此時出戰,並非皇太極的本意,老頭子才掛了幾個月,遺產分割、追悼會剛剛搞完,朝鮮又打了仗,實在不是進攻的好時候,但沒辦法,不打不行——家裡鬧災荒了。
天啟七年,遼東受了天災,袁崇煥和皇太極都遭了災,緊缺糧食。
為解決糧食問題,袁崇煥決定,去關內調糧,補充軍需。
為解決糧食問題,皇太極決定,去關內搶糧,補充軍需。
沒辦法,吃不上飯啊,又沒處調糧食,眼看著要鬧事,與其鬧騰我不如鬧你們,索性就帶他們去搶吧。
對於皇太極的這個打算,袁崇煥是有思想準備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備齊了炮彈,靜靜等待著後金搶糧隊到來。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順風順水,官也升了,權也大了,聲勢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屬下十分服氣。
不服氣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滿桂。
其實滿桂和袁崇煥的關係是不錯的,他之所以不服氣,是因為另一個人——趙率教。
在寧遠之戰時,趙率教駐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滿桂感覺要撐不住了,就派人給趙率教傳令,讓他趕緊派人增援。
可趙率教不去。
因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這麼多人,你的兵比我還多,誰增援誰?
所以不去。
當時情況危急,滿桂倒也沒有計較,仗打完了,想起這茬了,回頭要跟趙率教算帳。
於是袁崇煥出場了,現在他是遼東巡撫,遇到這種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沒有想到,這把稀泥非但沒有和成,還把自己給和進去了。
因為滿桂根本不買賬,非但不肯了事,還把袁崇煥拉下了水,說他拉偏架。
原因在於,寧遠之戰前,滿桂是寧遠總兵,袁崇煥,是寧前道。
滿桂的級別比袁崇煥高,但根據以文制武慣例,袁崇煥的地位要略高於滿桂。
戰後,滿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煥升到兵部侍郎兼遼東巡撫,按級別,袁崇煥依然不如滿桂,但論地位,他依然比滿桂高。
這就相當麻煩了,要知道,滿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頭攢錢(一個五十兩)的時候,袁舉人還在考進士,且他級別一直比袁崇煥高,現在又是一品武官,你個三品文官,我服從管理就不錯了,瞎攪和什麼?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為人比較直爽,毫不虛偽,說打,操傢伙就上,至於袁崇煥,他本人曾自我介紹過:「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卻是個將首!」
於是來來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煥隨即表示,滿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隨你怎麼用,不要在這兒用)。
滿桂氣得不行,又干不過袁崇煥(巡撫有實權),就告到了袁崇煥的上司,新任遼東督師王之臣那裡。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滿桂也是個人才,你們都消停吧,都在關外為國效力。
按說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師似乎不甘寂寞,順道還訓袁崇煥幾句,於是袁大人也火了,當即上書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師頓時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說自己要引退(引避)。
問題鬧大了,朝廷親自出馬,使出了殺手鐧——還是和稀泥。
但朝廷畢竟是朝廷,這把稀泥的質量十分之高。
先是下了封文書,給兩人上了堂歷史課,說此前經撫不和(指熊廷弼和王化貞),丟掉很多地方,你們要吸取教訓,不要再鬧了。
然後表示,你們兩個都是人才,都不要走,但為防你們兩個在一起會互相死磕,特劃定範圍,王之臣管關內,袁崇煥管關外,有功一起賞,有黑鍋也一起背,舒坦了吧!
命令下來後,袁崇煥和王之臣都相當識趣,當即做出反應,表示願意留任,並且同意滿桂留任,繼續共同工作。
不久之後,袁崇煥任命滿桂鎮守山海關,風波就此平息——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
然而這件小事,最終也影響了他的命運。
但不管有什麼後遺症,至少在當時,形勢是很好的,一片大好,滿桂守山海關,袁崇煥守寧遠、錦州,所有的堡壘都已修復完畢,所有的城牆都已加固,彈藥充足,糧草齊備,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張開懷抱等你。
五月十一日,皇太極一頭扎進了懷抱。
他的六萬大軍分為三路,中路由他親率,左路指揮莽古爾泰,右路指揮代善、阿敏,於同日在錦州城下會師,完成合圍。
消息傳到寧遠城的時候,袁崇煥慌張了。他雖然做好了準備,預料到了進攻,卻沒有料到,會來得這麼快。
趙率教的策略錦州城的守將是趙率教。
袁崇煥尚且沒有準備,趙率教就不用說了,看城下黑壓壓一片,實在有點心虛,思考片刻後,他鎮定下來,派兩個人爬出城牆(不能開門),去找皇太極談判。
這兩個人的到來把皇太極徹底搞迷糊了,老子兵都到城下了,你要麼就打,要麼投降,談什麼判?
但願意談判,也不是壞事,他隨即寫了封回信,希望趙率教早日出城投降,奔向光明。
使者拿著書信回去了,皇太極就此開始了等待,下午沒信,晚上沒信,到了第二天,還是沒信。
於是他向城頭瞭望,看到明軍在搶修防禦工事。 這場戰役中,趙率教是比較無辜的,其實他壓根就不是錦州守將,只不過是恰好獃在那裡,等守將到任,就該走人了,沒想到皇太極來得太突然,沒來得及走,被圍在錦州了。四下一打量,官最大的也就是自己了,無可奈何,錦州守將趙率教就此出場。
但細一分析,問題來了,遼東兵力總共有十多萬,山海關有五萬人,寧遠有四萬人,錦州只有一兩萬,兵力不足且不說,連出門求援的人都還沒到寧遠,怎麼能開打呢?
所以他決定,派人出城談判,跟皇太極玩太極。
皇太極果然名不副實,對太極一竅不通,白等了一天,到五月十三日,想明白了,攻城。
六萬後金軍集結完畢,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軍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著皇太極的指令。
皇太極沉默片刻,終於下達了指令:停止進攻。
皇太極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漢,好漢是不吃眼前虧的。
面對著城頭黑洞洞的大炮,他決定,暫不進攻——談判。
他主動派出使者,要求城內守軍投降,第一次沒人理他,第二次也沒人理,到第三批使者的時候,趙率教估計是煩得不行,就站到城頭,對準下面一聲大吼:
「要打就打,光說不頂用!(可攻不可說也)」
皇太極知道,忽悠是不行了,只能硬拼,後金軍隨即蜂擁而上,攻擊城池。
但寧遠戰役的後遺症實在太過嚴重,後金軍看見大炮就眼暈,沒敢玩命,沖了幾次就退了,任上級罵遍三代親屬,就是不動。
皇太極急了,於是他坐了下來,寫了一封勸降信,派人送到城門口,被射死了,又寫一封,再讓人去送,沒人送。
無奈之下,他派人把這封勸降信射進了城裡,毫無迴音。
傻子都明白,你壓根就攻不下來,你攻不下來,我幹嘛投降?
但皇太極似乎不明白這個道理,第二天,他又派了幾批使者到錦州城談判,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了回應,守軍說,你要談判,使者是不算數的,必須派使臣來,才算正規。
皇太極欣喜若狂,連忙選了兩個人,準備進城談判。
可是這兩位仁兄走到門口,原本說好開門的,偏偏不開,向上喊話,又沒人答應,總而言之無人理會,只好打轉回家。
皇太極很憤怒,因為他被人涮了,但問題是,涮了他,他也沒辦法。
皇太極度過了失望的一天,而即將到來的第二天,卻會讓他絕望。
清晨,正當皇太極準備動員軍隊攻城的時候,城內的使者來了,不但來了,還解釋了昨天沒開門的原因:不是我們不熱情,實在天色太晚,不方便開門,您多見諒,今天白天再派人來,我們一定接待。
皇太極很高興,又派出了使臣,可是到了城下,明軍依然不給開門。
這批使臣還比較負責,賴在城下就不走了,於是過了一會,趙率教又出來喊了一嗓子:
「你們退兵吧,我大明給賞錢!(自有賞)」
就在皇太極被弄得幾乎精神失常,氣急敗壞的時候,城內突然又派出了使者,表示談可以,但不能到城裡,願意到皇太極的大營去談判。
差點被整瘋的皇太極接待了使者,並且寫下了一封十分有趣的書信。
這封書信並不是勸降信,而是挑戰信,他在信中表示,你們龜縮在城裡,不是好漢,有種就出來打,你們出一千人,我這裡只出十個人,誰打贏了,誰就算勝。你要是敢,咱們就打,要是不敢,就獻出城內的所有財物,我就退兵。
所謂一千人打不過十個人,比如一千個手無寸鐵的傻子打不過十個拿機槍的特種兵,一千個平民打不過十個超人,都是很可能的。
在這點上,皇太極體現出遊牧民族的狡猾,聯繫到他爹喜歡玩陰的,這個提議的真正目的,不過是引明軍出戰。
但書信送入城後,卻遲遲沒有反應,連平時出來吼一嗓子的趙率教也沒有蹤影,無人搭理。
究其原因,還是招數太低級,這種擺明從三國演義上抄來的所謂激將法(三國演義是後金將領的標準兵書,人手一本),只有在三國演義上才能用。
皇太極崩潰了,要麼就打,要麼就談,要談又不給開門,送信你又不回,你他娘到底想怎麼樣?
其實趙率教是有苦衷的,他本不想耍皇太極玩,可是無奈,誰讓你來這麼早,搞得老子也走不掉,投降又說不過去,只好等援兵了,可是空等實在不太像話,閑來無事談談判,當作消遣僅此而已。
正月十六日,消遣結束,因為就在這一天,援兵到達錦州。
得到錦州被圍的消息後,袁崇煥十分焦急,他隨即調派兵力,由滿桂率領,前往錦州會戰。援軍的數量很少,只有一萬人。
六年前,在遼陽戰役中,守將袁應泰以五萬明軍,列隊城外,與數量少於自己的後金軍決戰,結果一塌糊塗,連自己都搭了進去。
六年後,滿桂帶一萬人,去錦州打六萬後金軍。
他毫無畏懼,因為他所率領的,是遼東最為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這支由遼人為主的騎兵訓練有素,並配備精良的多管火器,作戰極為勇猛,具有極強的衝擊力,成為明末最強悍的武裝力量。
在滿桂帶領下,關寧鐵騎日夜兼程,於十六日抵達塔山附近的笊籬山。
按照戰前的部署,援軍應趕到錦州附近,判明形勢發動突襲,擊破包圍。
然而這個構想被無情地打破了,因為就在那天,一位後金將領正在笊籬山巡視——莽古爾泰。
這次偶遇完全打亂了雙方的計劃,片刻驚訝後,滿桂率先發動衝鋒。
後金軍毫無提防,前鋒被擊潰,莽古爾泰雖說很憨厚,打仗還算湊合,很快反應過來,倚仗人多,發動了反擊,你來我往幾個回合,不打了。
因為大家都很忙,莽古爾泰來巡視,差不多也該回去了,滿桂來解圍,但按目前形勢,自己沒被圍進去就算不錯,所以在短暫接觸後,雙方撤退,各回各家。
幾乎就在滿桂受挫的同一時刻,袁崇煥使出了新的招數。
他寫好了一封信,並派人秘密送往錦州城,交給趙率教。
然而不幸的是,這封信被後金軍半路截獲,並送到了皇太極的手中。
信的內容,讓皇太極極為震驚:
「錦州被圍,但我已調集水師援軍以及山海關、宣府等地軍隊,全部至寧遠集結,蒙古援軍也即將到來,合計七萬餘人,耐心等待,必可裡應外合,擊破包圍。」
至此,皇太極終於知道了袁崇煥的戰略,確切地說,是詭計。
錦州被圍,援軍就這麼多,所以只能忽悠,但遼東總共就這麼多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忽悠必須從外地著手,什麼宣府兵、蒙古兵等等,你說多少就多少,在這點上,袁崇煥幹得相當好,因為皇太極信了。
五月十七日,他更改了部署。
三分之一的後金軍撤除包圍,在外城駐防,因為據「可靠情報」,來自全國四面八方(蒙古、宣府等)的援軍,過幾天就到。
六萬人都沒戲,剩下這四萬就可以休息了,在明軍的大炮面前,後金軍除了屍體,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天,皇太極再次停止了進攻。
他又寫了封信,用箭射入錦州,再次勸降。
對於他的這一舉動,我也無語,明知不可能的事,還要幾次三番去做,且樂此不疲,到底什麼心態,實在難以理解。
估計城內的趙率教也被他搞煩了,原本還出來罵幾嗓子,現在也不動彈了,連忽悠都懶得忽悠他。
五月十九日,皇太極確信,自己上當了。
很明顯,除了三天前和莽古爾泰交戰的那撥人外,再也沒有任何援兵。
但問題是,錦州還是攻不下來,即使皇太極寫信寫到手軟,射箭射到眼花,還是攻不下來。
這樣的失敗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皇太極決定,改變計劃,攻擊第二目標。
但在此之前,他打算再試一次。
五月二十日,後金軍發動了最後的猛攻。
在這幾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進攻,大炮,點火,轟隆,死人,撤走,抬屍體,火化,再進攻,再大炮,再點火,再轟隆,再死人,以此類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極再也無法忍受,使出最後的殺手鐧——撤退。
但他的撤退相當有特點,因為他撤退的方向,不是向後,而是向前。
他決定越過錦州,前往寧遠,因為寧遠,就是他的第二攻擊目標。
經過審慎的思考,皇太極正確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條嚴密的防線,錦州不過是這條防線上的一點。
所有的防線,都有核心,要徹底攻破它,必須找到這個核心——寧遠。
只要攻破寧遠,就能徹底切斷錦州與關內的聯繫,明軍將永遠地失去遼東皇太極決定孤注一擲,派遣少量兵力監視錦州,率大隊人馬直撲寧遠,他堅信,自己將在那裡迎來輝煌的勝利。
下一章:第7部:大結局 第二章 寧遠,決戰
上一章:第6部:日落西山 第二十章 勝利結局
強強對碰,誰與爭鋒
覺華島全軍覆沒一事怎麼不提,難道不是袁崇煥的責任?金喜宗死的蹊蹺,是誰幹的?樓主這樣片面敘述是為什麼?右屯和覺華島糧草丟失是誰的責任?
頂樓上!作者大中華漢必當漢人當家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仇視少數民族的
作者交代了吧,後金後撤前踏著結實的冰層渡海攻擊了覺華島.而且在先前的攻擊中袁所率部以遭重創,能守住寧遠已經很不錯了.難道還敢捨棄重地去救援?戰爭有輕重,不能簡單的靠人性來決定.
3樓何必說什麼仇視少數民族呢,只是放到那個時代,游牧民族必須搶,漢人被搶了自然恨。准人搶還不準人恨啦?!所謂的漢人當家其實是誤解,應該是漢文化當家,忽必烈吸收的漢文化不夠多。100多年玩完了,順治康熙吸收地足夠多,乃至300年。可惜明朝那時候開始,全世界經濟文化開始轉型,清朝統治者只從維護政權角度的種種做法,阻礙了中國在這一世界浪潮下的轉型。所以明月自然是痛心疾首的,心裡自然希望明朝不被清朝代替。
就算袁崇煥去救,能救下來么?出城只會換來寧遠失守
還是那句話,端多大碗管多大事,對於袁崇煥來說,以他那時候的兵力威望影響力號召力難免不顧此失彼!或許袁崇煥當時覺得島上工事沒寧遠堅固,大冷天無險可守,如果袁崇煥棄城守糧,不知道有沒有誰記得鐵木真破宋的那次決定性的一戰?鐵木真為什麼讓大宋十五萬全軍覆沒,還不是憑著鐵騎的快速衝擊.想到之前袁崇煥那四字,據守是唯一選擇,水面一結冰,沒有強有力工事用什麼據守!
說到仇視不仇視,反正整個遼東戰事我總會聯想到抗戰時期東三省的淪陷.對於清朝,我始終認為清朝的決策層沒有把對中國的統治上升到國的層面,只是一種狹隘的家的概念.比如之前提到的科考取士北四南六政策,由地域差異聯想到民族差異,如果出台滿二漢八的政策民族矛盾也不至於銳化到仇視的地步.既然故事一直說的明亡,想想清亡場景,雖然南明沒有南宋那樣構築統一戰線內部奪權傾軋劇烈導致短暫,但清朝呢,只能說明清之間有著本質的差異.歷史肯定是朝著較高生產力和較好生產關係的方向發展的,至於為什麼較之明朝當時清朝反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制約生產關係的完善終究代替了明朝,我個人想說,明朝當時的僱傭關係已經紊亂了,而清朝的僱傭關係清晰,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丟了一個島而已,還有你是準備讓袁大人到島上去抵抗後金?對於明而言多的都已經丟了,誰還會在乎那點糧食。
皇太極,你被忽悠的好慘啊,哈哈
看的我著急啊!可惜有勁也沒辦法使。
搞什麼飛機。
各位的評論真的很精彩!!!
歷史就是這樣,他比人生還像人生,更像一部電視劇,導演就是時間。
在這幾天里,日程是大致相同的,進攻,大炮,點火,轟隆,死人,撤走,抬屍體,火化,再進攻,再大炮,再點火,再轟隆,再死人,以此類推。
五月二十五日,皇太極再也無法忍受,使出最後的殺手鐧——撤退
第一部很精彩,想不到會更進
5樓正解,歷史是真是的.偏觀的是看法,不是某個人或者群體當家,當家的是一種文化和主導思想,縱觀世界,你朝代更替。發現哪個國家的文化完整,完全的保留下來了?恐怕也只有漢文化了吧
笑死了
這麼蹩腳的離間計,竟然會中,崇禎分明不是傻,是嫉妒袁崇煥。
皇太極被忽悠暈了!
當年明月 民族仇視太嚴重,都是中國領土的民族,非要說是外來入侵。 把除了漢族以外的人都當成日本人了
滿洲人沒有拿漢人當做自己人,目光太狹隘
……………
不錯
驅除韃虜 日月復明
給滿韃子洗地的人別忘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冤魂
哎呀!我暈了
滿人就把漢人當人看了?先是禍害中國,後來又給日本當傀儡,整個一奴才!!什麼狗屁先進生產力,美國的生產力比中國強,那你投降他們去吧,你個有奶便是娘的東西。
看來清初的反清復明是對的。
總覺得當時的滿漢一家和中日親善挺像的
O(∩_∩)O哈哈~
嗚嗚嗚嗚嗚嗚嗚嗚
沒想到我的子孫故事這麼精彩啊
我覺得寫的很好,已經看了四部了,其實不管作者寫的有無缺點,但是我覺得他在反應一個事實,告訴我們處人處事的道理…有所體會就已經很好了
,,,嗯、、、我也覺得寫的不錯,以前我是在書上看的,但那上面只是提到了袁崇煥,說他是個忠臣,不過後來被一個奸人幹掉了。。。。就連他寫的那首「一生事業總成空,半身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那書上也沒有寫,可能是版本不一樣吧,現在我差不多看完了,真的覺得這套書寫的不錯,既帶了有真實的歷史事件,又帶有小說的味道。如果知道這套書,,,,,希望你能認真的看完,後面會更精彩。
不過有個問題哈,如果清兵不入關的話,東北還會不會是我們的啊,因為貌似咱們漢人好像沒有點領土追求哈
造成這些的都是魏忠賢這個狗太監
36樓正解!
阿杜宿舍電話
去維爾體育iopasdfghjklzxcvbnm
看的我著急啊!可惜有勁也沒辦法使。不過,皇太極,你被忽悠的好慘啊,哈哈!!!!!!!!!!!!!!!!!!!!!!!!!!!!!!!!!!!!!!!!!!!!!!!!!!!
哈!狗滿敗了!
滿清政府-中國歷史的罪人!!!閉關自守!鼠目寸光!以及後來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該死!統統都該死!!!
何必呢 如果沒有清政府 明也遲早會亡 因為內部反賊十分多 而明的精銳全部用來對付後金了
皇太及傻了?
好,好
可笑 袁 開創了第一個和滿人談判 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按當時的的朝廷政策 文人風骨 政治環境 誰敢和滿人談判
歷史的真相是什麼???明史是誰寫的?
袁 (大膽) 是個典型的有能力 有膽量 有賭性的投機者
有部小說根據歷史對 袁崇煥 做過分析
大家可以看看大爆炸《《竊明》》
有毛文龍在後邊拖著 滿清 滿清始終無法放手攻擊大明,毛有3萬,滿有7萬軍隊,以毛的做事方法,滿家裡留人少,毛就 敢去他家裡開荒,放炮。
但偏偏有人就把毛文龍給殺了 讓滿清無後顧之憂
而且他更本 沒權利 也沒資格 殺毛文龍(毛和 他同級 有尚方寶劍)
他後邊的很多對金政策 有很多的 疑點 包括後來的清軍輕易入關緊逼京城(他貪的是名 權 以及要挾皇上 要挾天下人)
不讀《竊明》之前,相信袁崇煥帥才無雙,關寧鐵騎戰力無敵,8千騎兵可以打敗十萬建奴;不讀《竊明》之前,相信東林黨人清白堅貞,極具才幹;不讀《竊明》之前,相信明朝皇帝弱智無能,無非木匠、煙鬼;不讀《竊明》之前,相信康乾盛世統治下百姓幸福和諧。正如灰熊貓的起點筆名「大爆炸」,《竊明》真的是一個大爆炸。
《竊明》不僅僅在於寫活了一個明末,還在於給了我們一種殘酷的真實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數萬草寇為什麼能屠殺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滅天下?以大明廣博疆域、百萬將士官員何止於族亡史絕?在那個不可思議的年代到底發生了怎樣荒誕的歷史事件?哪些人哪種制度哪些原因又該為這樣泣血的歷史結果負責?因為和諧,我們的歷史對明末輕描淡寫,異族的入侵變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讀《竊明》,我們知道了小冰河時期,氣候對明國運的致命一擊;我們知道了漂沒,東林黨為代表的明朝官員是如何的腐敗昏聵;我們知道了遼西將門、軍戶制度,明軍的戰鬥力為何如此的低下。我們還知道了毛文龍,這個東江以200人起家,孤軍抗建奴,復土千里,救遼民數十萬的浙江人,這個在《鹿鼎記》中被醜化,在建奴編著的明史中被貶低,僅僅因為被袁崇煥所殺而被我們所知的英雄。還有袁崇煥,這個相對毛文龍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沒有良心的滿族「學者」捧上神壇,實際上卻是空耗百萬軍餉、坐視軍民被屠、友邦被滅,賣米資敵,擅殺同級大將、號稱「五年復遼土」卻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孫搖身一變成為旗人的「民族英雄」。
47樓的笑天就是個搞傳銷的
精彩 20131208
精彩 20131208日
哈哈
偶就這麼弱智?大清王朝之實際締結者就如此白痴?那我們偉大的明帝國還輸?
2吧,唉,一群豬
明朝最大的敵人終於出現了
XXXXXX
精彩!
黃台吉還是有能力的,可以說沒有黃台吉就沒有清朝三百年江山。歷史功過後人評說。
袁督師,趙將軍太有才了。說袁督師壞話的人,你不咬人會死啊?
回2樓,你以為都是朱棣呢?身披不死鎧甲,隨時都有東南西北風相助。老袁真要衝過去救島,除去守城的,調幾千人過去對上好幾萬人,除非冰面突然裂了,把後金軍隊都給埋了,否則這幾千人就是過去送人頭的。
大家為什麼說我是真正的亡國之君呢?
回30樓,大明都這樣了還笑?
我就這麼領盒飯了?
皇太極終於來了
皇太極好像第5章的日本小西行長啊,總被坑!不對嗎??
媽的!城裡人瞧不起農村人,公務員看不起打工者(不是所有)。什麼博士生.碩士生——研究生……有的連棵發芽的豆苗都不知道。那個患上了戀乳癖的豬皇帝,丟人現眼,到死前都還斷不了奶,是把米湯當葯呢(無知!!),還是把米湯當奶呢(尚且理解)?惡毒賤婦客氏,估計和魏太監風流事做多了,奶都被魏太監吸幹了。豬皇帝一看到米湯,誤認為又喝到了客氏的奶,所以精神了幾天,它不知道,小孩在沒母乳又沒奶粉的那個朝代,用米湯來餵養,還是可以湊合的,都二十幾歲的豬了,45天左右就該斷奶了。拖著養小老豬啊,無知!!!
我看了狼圖騰再看這本書,發覺,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當時的蒙古和女真確實是華夏的血仇,不可否認)入侵。可蒙古卻能把其自身的血性和豪邁輸血給漢人,使得明朝兩百多年毫無合約、和親之說,君主死社稷。可滿清入主之後,那豪邁不羈的女真卻固步自封。剃髮易服。斷絕火器(有點歷史知識的都知道明朝才是中國火器最發達的階段)。而且在西洋入侵下。如家犬一般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女真的先進性在哪裡?「我大清」歷史的進步的必然性在哪裡?尤其是那「保大清不保中國」「寧予友邦(西洋列強),不予家奴」「我們是中國的統治者,不是中國人」深深刺痛我的心。
我是理科生,我的歷史老師說過,歷史課本上的東西都是講給文科生考試用的。只有在理科班,才可以講一下相對真實的歷史原因。例如:明清君主皇權加強,這一點,從明朝中葉開始皇權就開始有民主化傾向了。真正皇帝獨權的,只有在洪武和永樂。還有清朝時才真正的加強。還有,我認為老師說的最好的就是:「暴君不代表是昏君。昏君不代表是暴君。皇帝勤上朝不代表國泰民安,國泰民安的表現就一定不是要皇帝勤上朝。相反的,只有國家潛伏動蕩等一系列原因。皇帝才不得不得那麼勤政。」現在大多數中年人,甚至是青年人,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勤政。而萬曆等明朝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可你看看史書。哪怕是梁啟超先生說的二十四姓的家譜的二十四史。明朝末期和清朝末期相對比。就知道,滿清為了維護滿洲族的利益和自身的統治。什麼他們都敢做。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他們被趕下台。迎來的就是漢人幾百年積壓的如狂風暴雨般的報復。所以洋槍隊,藉助外國來鎮壓反帝,反清的運動。而明朝後期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和王陽明等類似歐洲文藝復興的思想。按這個勢頭,在短暫的「縱慾」「資本主義的人吃人」階段後,必然走像文藝復興的曙光。雖然按照漢人千百年來對領土的擴張的不敢興趣,和只覺得中原乃天下之最的思想,估計鐵定不會像西方那樣對外殖民擴張。但起碼可以保證的是,其能安內富民。可滿清為了統治中國,力圖恢復孔孟禮教,華夷之說。禁錮人們的思想。大量泯滅火器書籍和關於思想獨立的言論。秦始皇的焚的只是儒家反對君王統一的。滿清連《水經注》《武備志》《永樂大典》《齊民要術》這些在全世界都是有巨大貢獻的農業,軍事,百科全書,等名著都要焚毀。結果導致甚至清兵連百年前的火器都不認識,拿著大刀長矛。還美其名曰:騎射乃滿洲之根本。說白了就是怕漢人重新掌握火器在人數巨大的優勢上復國。但事實上漢人也確實做到了。滿清誤中國真是不是大漢族主義的學說。
67樓說的有道理
看見某些人說比如20樓,你把人家當自己人,人家當你是了嗎,自己族人會對平民百姓肆無忌憚的燒殺砍搶嗎,把漢人貶為奴隸驅使,入住中原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你tm是雞眼嗎,我日 你 媽你個滿清韃子的狗貨
…
67樓同學,魏忠賢太壞了,為什麼說他壞呢,因為他收各種商稅,他收商稅一部分落到他手裡,剩餘大部分呢,還是給國家了,所以國家才有錢給邊軍發工資發裝備,到了魏忠賢下台,東林上台,各種商稅取消,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生意基本都是他們的,或者是他們後面支持者的,魏忠賢如果是該殺的話,東林黨那些人是該千刀萬剮,不管怎麼說,魏忠賢在的時候,軍隊的軍餉是能保證的,軍隊才是一個國家對抗外敵的唯一。
發錯,應該是65樓的,怎麼發成67樓的
各位的評論真的很精彩!!!
67樓說的有道理
啊
我兒子是不是傻?
傻
最煩秘史說皇太極搶了多爾袞的位置了。多爾袞他配嗎?
其實我認為武器是最重要的,而皇太極顯然已經認識到了。所以後來仿製了紅衣大炮。
我的兒啊,你被忽悠的好慘。
樓上那些人是人才,為什麼你們就不能生在明朝,然後去改變明朝的歷史
不許滅大明
快滅了弱明帝國,愛新覺羅好當全中國的皇帝
滅皇太極16族
哈哈,16族, 比我多
方孝孺追到最高1500族
方孝孺追到最高25族
一個文化落後的野蠻民族入主中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清也是有功勞的,今天的新疆就是清擊潰準噶爾帝國得到的,況且皇太極統一蒙古,加強了固防啊
樓上明顯大錯特錯
么么噠
石可心,我愛你
好啊好啊
皇太極是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滿族領袖。
為什麼連續四章都有人提覺華島失陷是袁崇煥的責任呢?難道不該是那個二百五閹黨的責任?連續四章,提了覺華島的人都只講袁崇煥,不講高第,這是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邏輯?要說袁崇煥,他的確不是無過之人,但守寧遠的事他沒有絲毫錯處!難道按你們的說法,懦弱逃跑成了清醒識時務,拚命堅守倒成了給敵人可趁之機、不通兵法、不分輕重的表現了?!當時努爾哈赤與袁崇煥的兵力之比是六比一!你們學過算數沒有?難道要強求用上全部兵力都幾乎守不住城的明軍再分出大半去搶糧嗎?!守住城才是守住了國家,守住糧唯一的後果就是在大堆物資前被殺死,後金軍也不會少吃多少糧食,除非指望他們突然患潔癖不想吃旁邊曾躺過屍體的飯並突然集體腦殘不進一步進攻導致活活餓死,不然明朝必定早亡!
竊明主人公對清朝的評價:
黃石面對的是幾千年來漢族最兇惡地敵人——入關後滿清把近兩億漢人屠殺到了四千萬,在以後地近三百年來,大規模地屠殺更是一起接著一起,受害者比以往兩千年歷次屠殺加起來都要多.
他面對地也是蒙古族有史以來最兇惡地敵人——滿清對蒙古族厲行減丁政策,蒙古各部只要超過男丁上限.那麼就要靠抽籤來殺死多出來的男丁以進行減丁.這種無差別屠殺甚至包括愛新覺羅家族地鐵杆科爾沁蒙古,科爾沁蒙古地男丁上限是八萬,奴酋福臨和兒書奴酋玄屠殺起科爾沁來也是一樣不客氣,短短四十年里,僅科爾沁蒙古地男丁,他們父書倆就屠殺了三十萬.,天禧傳
他面對地也是回族地敵人——滿清對回族各部進行了持之以恆地種族滅絕工作,並制定了「以回牽漢,以漢制回」地政策,極力挑撥種族仇恨.鼓勵回漢種族仇殺.
他面對地也是苗族的死敵……
他面對地也是彝族的死敵……
黃石面對地正是幾千來生活在這片大陸上所有民族最大、最兇殘地敵人,他身後地幾千官兵身上肩負著未來億萬無辜百姓地生命——從來沒有這麼少地人.決定著如此多地人幸福!
使者已經跑回對面地陣中,再也沒有出來,敵軍開始緩緩向前……
黃石面對地也是文明地敵人:
明朝有著輝煌地音樂藝術成就,比如十二平均律就在明朝被提出,直到黃石原本地時代,這還是現在音樂地奠基石——但在它卻不能生存在它出現地母國大的上,因為它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地醫學正在努力發展,比如中醫也第一次提出人是用腦而不是用心在思考——不過它失去了進一步發展地機會,因為這些新地理論被滿清禁毀了.
明朝翻譯了幾何原本……明朝的婦女都知道的球可能會是圓地並為此展開爭論、還為此寫下筆記……明朝有人準備寫下技術書籍.介紹如何鍊鋼煉鐵——這些書籍都被滿清禁毀了.
奴酋福臨平均每年發動一次文字獄,他兒書平均每五年一次,他孫書平均每兩年一次,而他重孫書弘曆,竟然平均每年發動兩次文字獄!
奴酋弘曆還編寫四庫全書,宣布只有三千本書是可以存在地,禁毀而留書名則有近七千本,至於禁毀而不留書名地更是不計其數——天啊,不要說煌煌兩千年.僅在明朝、僅天啟皇帝批准刊行地書籍就有兩萬餘本.
在黃石地個人印象里,翻開滿清地歷史,除了「屠殺」外能看見地就只有兩個詞:愚昧、賣國——從滿清開始,直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前,世界史上再也沒有一個中國籍科學名人、沒有哪怕一項屬於中國地技術發明;這個政權在二百多年的統治期間,竟然簽了一千一百個賣國條約,平均每年要簽三個!
47樓就是來推銷書本的!
滅明朝。。。。。。。。
看大篇說《竊明》好的推介,準備翻看一下,終於看完兩頁。也許是很好吧,不過寫字的人語文水平實在有限。
……
說個笑話,袁崇煥的軍事水平能和皇太極比肩。
樓上的,這不是笑話。
67樓說的好,不要被次要的問題帶跑了思路和判斷,最重要和本質的點就是滿族統治後,故步自封,為了維護統治不擇手段,有人可能說了,哪個朝代的統治階級不是這樣,但是,大唐朝人們思想得到解放,國力空前,明朝中後期我看到了人們思想活躍,文化的復興以及科技的進步,清朝是真的是倒退了,窩裡橫?為什麼這麼多漢奸,因為清朝時後奴才才能生存,這就是清朝最大的罪過。而且如果沒有那幾百年的倒退,中國能至於讓世界「列強」欺負成那個死樣?中國平穩過渡,改革成功的話,不找別人麻煩,他們就該萬幸了。
對於諸位的說法,我夢只看結果就好
此一時彼一時,那個時候你不解決滿人的吃穿住用,你叫人家搞滿漢一家親,人家也會覺得你弱智啊,天下大勢,要看這個,到明末清興了,只能是看著老牛老去啊。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我啥時候出場
96樓感覺在推銷,但說的確實有道理
把我無視了?
66666666666666666
樓上一直鼓吹明朝理念如何先進,鄭和之後請問還有航海么?禁海,關閉邊境貿易,跟清朝閉關鎖國有什麼分別。歷史的車輪的向前的,歷史容不得假設。哪個影視劇里有段話說的特別好,無論哪裡來的,到了我們的土地上,最終都被我們同化。
各種各樣的樓上你們不要吵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每一個朝代都是應歷史發展趨勢而存在的。
清確實並沒有給漢族很高的待遇,但你可別忘了,他們本就是滿族人,
明是由漢人建立的,自然對於非我族類的其他民族加以打擊,
都在指責清閉關鎖國各種落後簽訂了多少多少不平等條約,但閉關鎖國政策確實從明朝開始,而且清朝攻佔明朝時,是帶著嫁妝的,他們之後簽不平等條約賣掉了土地,也依然比明朝疆域大,
清對於明朝文化的摧殘,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必要途徑,明編纂永樂大典,不也毀掉了幾百年來許多文化成果嗎?
而對於明朝來說,明文化的損失,確確實實是對於後來文化的損失,
歷史,本就應該一分為二,史論結合。
樓上有句話說的很好,歷史的車輪是向前的,歷史容不得假設。
對後人來說,他們都有錯,但在當時,他們的做法,只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不錯不錯
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bs
笊籬山
3樓那個,覺華島覆滅不是高底撤退導致的?管袁崇煥什麼事,合著你要求人家拿著一萬兵打退六萬兵?你乾脆要求他征服世界得了。
4樓那個,作者不是一直在說理解蒙古搶掠原因,但是不滿後來者強行為這種暴行加以粉飾嗎。
這兩個人佔據樓層前列而妖言惑眾,很難不讓人認為包藏禍心,簡直是「不是蠢就是壞」的典例了
乍一看65樓把我嚇了一跳、、、
罵的太對了
2024年回來找素材,感覺這裡氛圍好好
氣數將盡,今非昔比了
2024 12 7 有看的嗎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