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2部:萬國來朝 第一章 帝王的煩惱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朱棣篇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俯視著這個帝國的一切,之前那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似乎還歷歷在目,但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對於那場鬥爭中的失敗者朱允炆來說,政治地位的完結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結束了,無論他本人是生還是死。但對於朱棣而言,今天的陽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後的很長時間內,他將用手中的權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個富國強兵的夢想。

  這個夢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親的。

  【證明】

  當然在這之前,他必須先做幾件事情,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穩的。

  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證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

  雖然江山已經在手,但輿論的力量也是不能無視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經被打上了反賊的烙印,沒辦法了,但至少要讓自己的子孫堂堂正正的做皇帝。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使用了兩個方法:

  其一、他頒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時代執行的各項規章制度與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廢除,以老祖宗成法為準,這倒不是因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獲得眾人的承認,必須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領悟太祖治國精神的人。

  其二、他命令屬下重新修訂《太祖實錄》,此書已經由建文帝修過一次,但很明顯,第一版並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個更為顯赫的出身,因為類似朱元璋那樣白手起家打天下,開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擺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了。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人願意做叫花子的,於是,親生母親被他扔到了腦後,馬皇后成為了他的嫡母,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後面還會詳細敘說。

  此外,他還指示手下人在實錄中加入了大量小說筆法的描寫,如朱元璋生前曾反覆訓斥朱標和朱允炆,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而對朱棣卻總是讚賞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滿面笑容,十分高興。甚至在他死前,還反覆詢問朱棣的下落,並有意把皇位傳給朱棣。但是由於奸詐的朱允炆等人的陰謀行為,合法的繼承人朱棣並沒有接到朱元璋的這一指示。於是,本該屬於朱棣的皇位被無恥的剝奪了。這些內容讀來不禁讓人在極度痛恨朱允炆等姦邪小人之餘,對朱棣終於能夠奪得本就屬於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並感嘆正義終究取得了勝利,好人是有好報的。

  當朱棣最終完成這兩項工作時,他著實鬆了口氣,不利於自己的言論終於被刪除了,無數年後,這場靖難戰爭將被冠以正義的名號廣為流傳。但作為這段歷史地見證人之一,朱棣心裡很明白在那些篡改過的地方原本寫著歷史的真實。他把自己的父親從墳墓里拖了出來,重新裝扮一番,以證明自己的當之無愧。

  歷史證明,朱棣失敗了,他沒有能夠欺騙自己,也沒有騙到後來的人,因為真正的史筆並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筆,而是人心。

  【功臣】

  自欺欺人也好,自我安慰也好,畢竟皇位才是最現實的。在處理好繼位的合法性問題後,下一步就是打賞功臣,這可是極為重要的一步。雖然歷來皇帝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大業已成後的功臣,但這些人畢竟在皇帝的大業中投入了大量資本,持有了股份,到了分紅的時候把他們踢到一邊,是不好收場的。畢竟任何董事局都不可能是董事長一個人說了算。

  這裡也介紹一下明朝的封賞制度,大家在電視中經常看到皇帝賞賜大臣的鏡頭,動不動就是「賞銀一千兩」,然後一個太監拿著一個放滿銀兩的盤子走到大臣面前,大臣謝恩後拿錢回家。大致過程也是如此,但很多時候,電視劇的導演可能沒有考慮過一千兩銀子到底有多重,在他們的劇情中,這些大臣們似乎都應該是在武校練過鐵砂掌的,因為無論怎麼換算,一千兩銀子都不是輕易用兩隻手捧得起來的。

  在此也提出建議,今後處理該類情節時,可以換個台詞,比如「某某,我賞銀一千兩給你,用馬車來拉!」

  以上所說的賞銀在封賞中只是小意思,我們的先人很早就明白細水長流的道理。橫財來得快去得快,真正靠得住的是長期飯票。在明朝,這張長期飯票就是封爵。

  在那個年代,如果你不姓朱,要想得到這張長期飯票是很困難的,老朱家開的食堂是有名額限制的,如非立有大功,是斷然不可能到這個食堂里開飯的。

  具體說來,封爵這張飯票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公爵(小灶)、侯爵(中灶)、伯爵(大灶),此外還有流和世的區別,所謂流,就是說這張飯票只能你自己用,你的兒子就不能用了,富不過三代,餓死算他活該。而世就不同了,你死後,你的兒子、兒子的兒子還可以到食堂來吃飯。

  但凡拿到這張飯票的人,都會由皇帝發給鐵券(證書),以表彰被封者的英勇行為。這張鐵券也不簡單,分為普通和特殊兩種版本。

  特殊版本分別頒發於朱元璋時代和朱棣時代,因為在這兩個時代要想拿到鐵券是要拚老命的。

  朱元璋時代的鐵券上書「開國輔運」四字,代表了你開國功臣的身份。朱棣時代的鐵券上書「奉天靖難」四字,代表你奉上天之意幫助我朱棣篡權。這兩個版本極為少見,在此之後的明朝二百多年歷史中都從未再版。自此之後,所有的鐵券統一為文臣鐵券上書「守正文臣」,武將鐵券上書「宣力功臣」。

  當然了,如果你有幸拿到前兩張鐵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券的人80%以上都會由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遊覽券。

  此外還附有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於全家老小,可反覆使用多次,不限人數。

  朱棣分封了跟隨他靖難的功臣,如張玉(其爵位由其子張輔繼承)、朱能等,都被封為世襲公侯,此時所有的將領們都十分高興,收穫的季節到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有一個人對封賞卻完全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這些人人羨慕的賞賜似乎毫無價值。

  這個人就是道衍。

  雖然他並沒有上陣打過仗,但毫無疑問的是,他才是朱棣靖難成功的第一功臣,從策劃造反到出謀劃策,他都是最主要的負責人之一。

  可以說,正是他把朱棣扶上了皇位。但當他勞心勞力的做成了這件天下第一大事之後,他卻謝絕了所有的賞賜。永樂二年(1404), 朱棣授官給道衍,任命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並且正式恢復他原先的名字——姚廣孝。

  此後姚廣孝的行為開始變得怪異起來,朱棣讓他留頭髮還俗,他不幹,分給他房子,還送給他兩個女人做老婆,他不要。這位天下第一謀士每天住在和尚廟裡,白天換上制服(官服)上朝,晚上回廟裡就換上休閑服(僧服)。

  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時,他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自己的同族。我們不禁要問,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我看來,姚廣孝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其一,他是個聰明人,像他這樣的智謀之人,如果過於放肆,朱棣是一定容不下他的。功高震主這句話始終被他牢牢的記在心裡。

  其二、他與其他人不同,他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相信很多人都曾被問到,你為什麼要讀書?一般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建設祖國,為國爭光之類,而在人們的心中,讀書的真正目的大多是為了陞官、發財,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但事實告訴我們,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許可以獲得動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事業,需要的是另一種決心和回答——為了讀書而讀書。

  朱棣造反是為了皇位,他手下的大將們造反是為了開國功臣的身份和榮譽地位。道衍造反就是為了造反。他的眼光從來就沒有被金錢權位牽制過,他有著更高的目標。道衍是一顆子彈,四十年的坎坷經歷就是火藥,他的權謀手段就是彈頭,而朱棣對他而言只是引線,這顆子彈射向誰其實並不重要,能被發射出去就是他所有的願望。

  姚廣孝,一個被後人稱為「黑衣宰相」、爭論極大的人,一個深入簡出、被神秘籠罩的人,他的願望其實很簡單:

  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足矣。

  【兄弟】

  建文帝時期,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反對削藩,最後造反,現在朱棣是皇帝了,他也要削藩,那些倖存下來的藩王自然也會反對,但與之前不同的是,他們已經無力造反了。

  在反對削藩的鬥爭終於獲得勝利後,與他的兄弟們本是同一戰線的朱棣突然抽出了寶劍,指向了這些不久之前的戰友們,這倒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兄弟情分本來也算不上什麼,自古以來父子兄弟相殘都是家常便飯。而我們似乎也不能只從人性的冷酷上找原因,他們做出這種行為只是因為受到了不可抗拒的誘惑,這個誘惑就是無上的權力。

  有權力就可以清除所有自己不喜歡的人,可以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號令天下,可以任意妄為!自古以來,無數道德先生、謙謙君子都拜倒在它的腳下,無人可以抗拒它的誘惑,兄弟又算得了什麼?

  最先被「安置」的是寧王,他被迫跟隨朱棣「靖難」,為了換得他的全心支持,朱棣照例也開給了他一張空白支票「事成中分天下」。

  當然,朱棣這位從來不兌現支票的銀行家這次也沒有例外,靖難成功之後,他就把這句話拋在了腦後。

  寧王朱權也是個明白人,他知道所謂中分天下的諾言純屬虛構,且從無雷同,中分他的腦袋倒是很有可能的,於是他很務實的向朱棣提出,北方我不想去了,也不想掌握兵權,希望你能夠把我封到蘇州,過兩天舒服日子。

  朱棣的回答是不行。

  那就去錢塘一帶吧,那裡也不錯。

  還是不行,朱棣再次向他承諾:除了這兩個地方,全國任你挑!

  寧王朱權苦笑道:「還敢再挑么,你看著辦吧。」

  於是,朱權被封到了南昌,這是朱棣為他精心挑選的地方。而被強行發配的朱權的心情想來是不會愉快的,一向爭強好勝的他居然被人狠狠地魚肉了一番,他是絕不會心服的,這種情緒就如同一顆毒芽,在他的心中不斷生長,並傳給了他的子孫。

  報復的機會終究是會到來的。

  永樂四年(1406)五月,削去齊王爵位和官屬,八月,廢其為庶人。

  永樂六年(1408),削去岷王官屬及護衛。

  永樂十年(1412),削去遼王官屬及護衛。

  永樂十九年(1421),削去周王護衛。

  於是,建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終於由他的叔叔朱棣代為解決了。

  削藩這件建文帝時期第一大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最終辦成的,這真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完成這些善後事宜之後,朱棣終於可以把精力放在處理國家大事上了,事實證明,他確實具備一個優秀皇帝的素質,而我們也將把歷史上明君繼位後乾的那些恢復生產,勤於政事之類的套話放到他的身上。又是一片歌舞昇平、太平盛世。

  這樣看來,下面的敘述應該是極其乏味的。

  可惜朱棣並不是一個普通的英明皇帝,他的故事遠比那些太平天子要曲折、神秘得多,因為在他的身上,始終環繞著兩個疑團,這兩個疑團困擾了後人數百年之久,下面我們將對這些謎團進行自己的探究,以期找出真相。

  【母子不相認】

  《永樂實錄》記載:高皇后(馬皇后)生五子,長懿文太子標……

  次上(朱棣),次周王橚。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從中可以看出,朱棣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 年),朱棣在戰火中出生,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這並沒有錯,但那個經歷痛苦的分娩,給予他生命、並撫育他長大的母親卻並不是馬皇后,那個帶著幸福的笑容看著他出生的女人早已經被歷史湮沒。

  事實上經過歷史學家幾百年的探究,到如今,我們也並不知道這位母親的真實姓名,甚至她的真實身份也存在著爭議。這些謎是人為造成的。因為有人不希望這位母親暴露身份,不承認他有一個叫朱棣的兒子。

  這個隱瞞真相的人正是朱棣自己。

  因為朱棣是皇帝,而且是搶奪侄子皇位的皇帝,所以他必須是馬皇后的兒子,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是嫡出,才有足夠的資本去繼承皇位。

  他絕不能是一個身份低賤妃子的兒子,絕對不能!

  正是由於這些政治原因,這位母親被剝奪了擁有兒子的權利,她永遠也不能如同其他母親一樣,欣慰的看著自己的子女成長,並在他們長成後自豪的對周圍的人說:「看,那就是我的兒子!」

  在所有的官方史書中,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妃子,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值得驕傲的子女,平凡的活著,然後平凡的死去。

  雖然朱棣反覆修改了史書,並消滅了許多證據,但歷史無法掩蓋這句話實在是很有道理的,破綻是存在的,而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它就存在於官方史書中。

  第一個破綻在明史《黃子澄傳》中,其中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燕王朱棣和周王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是句廢話,因為《永樂實錄》中也記載了他們兩個是同母兄弟,但問題在於,他們的母親是誰?

  於是下面我們將引出第二個破綻,《太祖成穆孫貴妃傳》中,有記載如下:「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貴妃死後,由於沒有兒子,所以指派周王為貴妃服三年,但關鍵的一句話在後面:「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

  「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看清楚這句話,關鍵就在這裡。正是因為周王是庶子,他才能認庶母為慈母,並為之服三年。再引入我們之前燕王和周王是兄弟的條件,大家對朱棣的身份就應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了。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可以用更為簡單明了的方式來描述這個推論過程。

  條件A、周王和燕王是同母兄弟;

  條件B、周王是庶子;

  得出結論C、燕王是庶子。

  這是正式史書上的記載,至於野史那更是數不勝數,由於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引用野史,但另有一本應屬官方史料記載的《南京太常寺志》曾記載朱棣母親的真實身份——碽妃。

  這裡我們先說一下太常寺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太常寺屬於禮儀機關,主要負責祭祀、禮樂之事,凡是冊立、測風、冠婚、征討等事情都要在事先由該機關組織實施禮儀,所以它的記載是最準確的,按說有了太常寺的記載,這件事情就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但好事多磨,又出了一個新的問題。

  此書已經失傳了。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就要罵我了,說了這麼多,結果是空口說白話,不是逗人玩嗎?

  實在抱歉,因為這書也不是我弄丟的,即使你找遍所有的圖書館,也是找不到這本書的,但是不要著急,因為雖然本人也沒有看過這本書,古人卻是看過的,並在自己的書中留下了記錄。如《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都記載過,《南京太常寺志》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擺布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要知道,在古代,神位的排序可不是按照姓氏筆排列,是嚴格按照身份來擺列的。

  而《三垣筆記》更是指出,錢謙益(明末大學問家,後投降清朝)

  曾於1645 年元旦拜謁明孝陵,發現孝陵神位的擺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記載,碽妃的靈位在右第一位,足見其身份之高。

  雖然以上所說的這些證明力度不能和明史相比,但從法律角度來說,也算是證人證言,屬於間接證據,當我們把所有證據連接起來時,就會發現朱棣生母的身份應該已經很清楚了。

  這裡也特別註明,關於成祖生母的身份問題已經由我國兩位著名的史學家吳晗先生和傅斯年先生論證過,在此謹向兩位偉大的先人致敬,是他們為我們揭開了歷史的謎團,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但是遺憾的是,那位生下朱棣的母親的生平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我們只知道,他的兒子抹煞了她在人間留下的幾乎全部痕迹,不承認自己是她的兒子。

  【為了權力】

  朱棣又一次向馬皇后的神位行禮,雖然馬皇后確實是一位慈祥的長輩,雖然她也曾無微不至的關照過自己,但她畢竟不是自己的母親。

  我也是迫不得已,為了坐上皇位,已經是九死一生,如果再背上一個庶子的名分,怎能服眾?怎能安心?

  所以我修改了記錄,所以我湮滅了證據,我絕不能承認你是我的母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排出你的神位,提高你的身份,我能做的就是這些了。我知道這些並不夠,也不足以報答你的生養之情,但我沒有別的選擇。

  您是我的母親,只在我的心中,永遠。

  【兄弟不相容】

  建文帝真的死了嗎?這曾經是朱棣長時間思考過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他思考了二十二年,從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靖難成功開始,到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 年)結束。不負有心人,他最終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僅僅在他臨死之前一年。

  讓我們回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 年)的那個夏天,看看謎團的開始。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打開金川門,做了無恥的叛徒,放北軍入城,而朱棣卻不馬上攻擊內城,他的目的是等待建文帝自己自殺或者投降,他似乎認為建文帝除了這兩條路外,沒有別的選擇。然而建文帝註定是要和他一生作對的。他選擇了第三條路。

  當紮營於龍江驛的朱棣發現宮城起火時,他十分慌亂,立刻命令士兵進城,救火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找一樣東西——建文帝,活的死的都行,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朱棣十分清楚這件事的利害關係,即使建文帝死了,大不了背一個逼死主君罪名,自己的罵名夠多了,不差這一個。活著的話關起來就是了,也不怕他飛上天去。

  但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失蹤,皇帝不見了那可就麻煩了。

  朱允炆畢竟是合法的皇帝,而自己不過是佔據了京城而已,全國大部分地方還是效忠於他的,萬一他要是溜了出去,找一個地方號召大臣勤王,帶兵攻打自己,到時候勝負還真是未知之數。

  可是怕什麼來什麼,經過清查,真的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朱棣急得像熱鍋上螞蟻,命令士兵加緊排查,仍然一無所獲。可能有人會奇怪,朱棣已經控制了政權,要找個人還不容易么?

  不瞞你說,還真是不容易,因為這個人是不能公開尋找的。

  首先不能登尋人啟事,什麼見啟事後速回之類的話肯定是不會有效果的,其次也不能貼上通緝令,寫上什麼抓到後有重賞之類的言語,因為朱棣的行動按他自己的說法是靖難,即所謂掃除奸臣,皇帝是並沒有錯誤的,怎麼能夠被通緝呢,所以這條也不行。最後,他也不能公開派人大規模尋找,因為這樣無異於告訴所有的人,建文帝還活著,心中別有企圖的人必然會蠢蠢欲動,這個皇位註定是坐不穩了。

  但是又不能不找,萬一哪天蹦出來一個建文帝,真假且不論,號召力是肯定有的,即使平定下來,明天後天可能會出來兩個三個,還讓不讓人安心過日子了?君不見一個所謂的「朱三太子」鬧得清朝一百多年不得安寧,所以這實在是一件要命的事情啊。

  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棣想出了一個絕佳的計劃,這個計劃分兩個部分:

  首先,向外界宣布,建文帝已經於宮內自焚,並找到了屍體,那意思就是所有建文帝的忠臣們,你們就死了這條心吧。

  其次,派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具體的查訪工作由兩個人去做,這兩個人尋訪的路線也不同,分別是本土和海外。這兩個人的名字,一個叫胡濙,另一個叫鄭和。

  鄭和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們在後面的章節也會詳細介紹這次偶然事件引出的偉大壯舉,在此,我們主要講一下胡濙這一路的問題。

  胡濙,江蘇常州人,既不是靖難嫡系,也不是重臣之後,其為人「喜怒不幸於色」,當時僅任給事中,沒有任何靠山,可謂人微言輕。

  在朝中是個不起眼的人物。

  但朱棣卻挑中了他,因為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才適合去執行這樣秘密的任務。

  無人問津,無人在意,即使出了什麼事也可以聲明此人與己無關,你不去誰去?

  永樂五年(公元1407 年),胡濙帶著絕密使命出發了,朱棣照例給了他一個公幹的名義——尋找仙人。這個名義真是太恰當了,因為仙人本來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但又確實有尋找的價值,一百年找不到也不會有人懷疑。胡濙就此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尋人。

  當然,朱棣和他本人都知道,他要尋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個死人,至少是一個已經被開出死亡證明的人。

  朱棣看著胡濙遠去的身影,心中期盼著那個人的消息儘快傳到自己的耳朵里,死了也好,活著也好,只要讓我知道就好。和以往一樣,他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這個人一定會告訴我問題的答案。

  他的判斷是正確的,胡濙確實是會給他答案的。他也做好了長期等待的準備,但他沒有想到,等待的時間真的很長。

  胡濙開始忠實地履行他的職責,他「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查建文帝安在」,這期間連自己的母親死去,他也沒有回家探望,而是繼續著自己的工作,探尋這個秘密已經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最終,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後。

  既然答案揭曉要到十六年之後了,我們就先來看看為什麼建文帝的死亡與否會有如此大的爭議,其實明代史料大部分都認為建文帝沒有死,而且還有一些野史詳細記載了建文帝出逃時候的各種情況,雖不可信,但也可一觀。

  根據明代萬曆年間出版的《致身錄》一書所記載,建文帝在城破之日萬念俱灰,想要自殺,此時,一個太監突然站出來說道:「高祖駕崩時,留下了一個箱子,說遇到大難之時才可打開,現在是時候了,請皇上打開箱子吧。」

  然後,他們把箱子取出並打開,發現裡面東西一應俱全,包括和尚的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還有十兩白金。更讓人稱奇的是,裡面還有朱元璋同志的親筆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線。於是,建文帝等一干人就此逃出升天。

  看過以上這些記載,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這些記載似乎帶有武俠小說的寫法和情節,朱元璋確實神機妙算,但還不至於到這個程度,就算他預料到自己的孫子將來要跑路,可他還能預先準備服裝道具和路費,甚至連跑路的路線都能指示的一清二楚,就明顯是在胡扯了。就如同武俠小說中,某位大俠跌下山崖,然後遇到某位幾十年不出山的活老前輩或是挖到死老前輩留下的遺物,而這樣的傳奇情節在歷史上是並不多見的。

  雖然存在著這些近乎荒誕的記載,但明朝史料大都認為建文帝沒有死,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還能引起那麼大的爭議呢?這是因為在後來,一件事情的發生使得建文帝的生死變得不再是單純的歷史問題,而是極為複雜的政治問題。

  這件事情就是「朱三太子」事件,即所謂明朝滅亡之時,朱三太子並沒有死,而是活下來繼續組織反清的事件,要說這位朱三太子也實在算是個神仙,從順治到康熙、雍正,歷經三個皇朝,如同幽靈般纏繞著清朝統治者,一直捱到三個皇帝都死了他卻始終戰鬥在反清第一線。清朝政府對這個幽靈極其頭疼。很明顯,建文帝的故事與朱三太子有很多相似之處,故而在修明史時,清朝政府即授意史官更改這段歷史,一口咬定建文帝自殺而死。

  值得肯定的是,很多史官堅持了原則,頂住了壓力,堅持建文帝未死之說,但無恥的人無論哪個朝代總是不會缺的,大學者王鴻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人品明顯比不上他的學問,為了逢迎清朝政府,他私自修改了明史稿(明史底稿),認定建文帝已死。由於明史畢竟是官方史書,故而影響了很多人對建文帝之死的看法,直到近代,史學界對建文帝未死的問題才有了一個比較肯定的意見。

  歷史的真相始終是被籠罩在迷霧中的,無數人為了各種目的去修飾和歪曲它,以適應自己的需要。

  但我始終相信,真相只有一個,而它必定有被揭開的一天。

下一章:
上一章:

115 條評論 發表在「第2部:萬國來朝 第一章 帝王的煩惱」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youyidi jixu

  2. 飛鴻踏雪 says:

    在權利面前,一切都是如此渺小。

  3. asd says:

    如果我的侄子想讓我先死,我也不一定能不學朱棣,讓我死就死。都是權力爭鬥,有甚對錯,這裡面不存在所謂的道義問題。皇上沒有權力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隨意為之。朱棣之舉也是給其他皇帝做個案例。

  4. love says:

    勝者王 敗者寇

  5. 風雨者 says:

    權利,親情。歷史總在輪迴上演。

  6. 侯公子 says:

    帝王要什麼??? **權利**

  7. 傷感情 says:

    我覺得朱允炆和朱棣哪個做皇帝都是姓朱,毛線區別。朱元璋可以安心睡覺覺了。

  8. 冥日雨潔 says:

    他所想要的一切都得到了,但他失去的卻更多.親情.兄弟情.甚至不認自己的母親.他至高無上,但卻更像是一個可憐的小丑…….

  9. 野狼幫丿灬昌爺 says:

    正所謂人心不狠地位不穩。。。。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老朱的那個年代。。。。不知各位怎麼想。。。。

  10. youyou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1. 歷史學家 says:

    朱棣你其實是個好皇帝,是個英雄,可是你又是一個無恥的賊,不是罵你篡奪皇位,而是怪你篡改歷史,奶奶的可把老子折騰壞了,有毛用?不還是被老子看出端倪了嗎?賊~~~~

  12. 柯南 says:

    任爾丹青亂正史,真像永遠只有一個!

  13. 朱棣 says:

    大爺的,各取所需而已,別以為你們懂歷史,中國歷史有幾篇寫的是真正的歷史,都是以現實為題材的小說而已!千秋霸業定,留得萬世名。姓朱的我此生足矣!

  14. 匿名 says:

    篡改的歷史,怎麼還原

  15. 楊冪 says:

    等姐有空去趟明朝,還原歷史清純的真面目

  16. 朱重八 says:

    建文帝逃離了權力的中心 本該幸運 可惜他不夠豁達還想著權利雖說已經沒有行動 但他抑鬱而死 比朱棣死的還早 報仇就是仇人先死 只要比他活得長就行 司馬懿如此

  17. 匿名 says:

    朱棣是明朝的,他的貢獻是世界的。遷都北京建紫禁城,編撰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

  18. 13 says:

    色彩來了!!!

  19. ZZZ says:

    馬皇后你好厲害

  20. 工藤凌雪 says:

    如果我可以穿越的話,我要穿越到明朝,看看朱允炆的下落,看看唐伯虎到底有沒有作弊。

  21. 老朱 says:

    皇權誘人啊,當年乾隆當太上皇了還掌權不放,還是力挺朱棣,光這名字就挺霸氣,朱帝!!!

  22. 朱重八 says:

    我去,誰讓你遷都滴啊!

  23. 匿名 says:

    朱帝

  24. 匿名 says:

    傳說碽妃是朝鮮女子 可有其事

  25. says:

    皇位鬥爭太殘忍了

  26. 瀟湘雨 says:

    很正常的一件事 被寫的如此羅嗦 哈哈

  27. 胡楊漫天 says:

    時間任何人都逃不過名利二字。出家人也不例外……..。

  28. 捭闔第一 says:

    歷史永遠是歷史!無人能改!

  29. zxq says:

    話說前面罵建文帝削藩的都去哪了/

  30. !書杕 says:

    歷史就這樣充滿了血腥與殘酷。

  31. 舀嬰企高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2. 5:):3;1…3 says:

    如果侄子想我死,我也不幹心。

  33. 乾隆 says:

    他們爭的這麼腥風血雨的。 最後還不是我乾隆的

  34. 匿名 says:

    從惠帝身上得出一個教訓:人一定要殺伐果斷!

  35. 哈哈哈 says:

    ☆★㊣▔╲╲⌒▉¤☆卍

  36. 朱元璋 says:

    恩,還不錯。咪嗎哄!繼續努力!!

  37. English...老大朱 says: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38. 心學 says:

    萬事萬物知行合一皆可解。

  39. 謝霆楓 says:

    太好看了

  40. 斜陽 says:

    朱三太子」事件,從順治到康熙、雍正,歷經三個皇朝?他不是康熙47年就被凌遲處死了么?

  41. 匿名 says:

    公候伯子男爵,你那順序貌似搞倒了吧? 公爵不是最大嗎

  42. 姚廣孝 says:

    人家造反的目的就是造反!

  43. 朱祁鎮 says:

    你怎麼不把蒙古收拾乾淨哦呢?

  44. 朱培元 says:

    朱允炆,歷史的犧牲者

  45. says:

    藍玉

  46. 上帝 says:

    開始還覺得好看,挺真實。。後來發現作者越來越能扯了,什麼「朱三太子也實在算是個神仙,從順治到康熙、雍正,歷經三個皇朝」。。拜託朱三太子在康熙朝就被處死了。

  47. 匿名 says:

    中國五千年專制極權全是(暴君)鳥飛盡,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最後暴君制度修鍊成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魔君)

  48. 雅思思 says:

    中國五千年專制極權全是(暴君)鳥飛盡,良弓藏,走狗烹,狡兔死,最後暴君制度修鍊成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魔君)

  49. 你媽的 says:

    全是扯蛋

  50. 匿名 says:

    很多人抱怨專政,豈不知這是當時是遊戲規則。做不成人皇,便成刀下鬼,安有富貴予享?(作者初篇已經點明)即使今日世界,在各種利益和規則面前,人性同樣非常脆弱。而強大的只有「意志」

  51. 匿名 says:

    ASDFGHJKL;;;;;;;;;’\

  52. 和尚 says:

    帝王之爭對於封建社會來說是家常便飯,不過朱棣還是很厲害.

  53. sss says:

    ai

  54. sss says:

    強者天下

  55. 匿名 says:

  56. 匿名 says:

    歷史證明 朱棣確實會比朱允炆做得好

  57. vvggggg says:

    匿名你說的太好了了

  58. AP提莫VS劍聖 says:

    Vvggggg你太會拍馬屁了

  59. AP提莫VS劍聖 says:

    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60. AP提莫VS劍聖 says:

    SBvvggggg

  61. 匿名 says:

    人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朱棣可以為了皇位,不認自己的母親。大逆不道

  62. 旁觀者 says:

    世上有什麼好的,皇帝,看起來是站在最高峰,但他的背後總有無情,背叛等等,皇帝其實是一個世間最矛盾的結合體,只有經歷世間最痛苦的事情,才能擁有最美好的事物

  63. 學者 says:

    每個人 的情感總是相對存在的

  64. 清後無漢 says:

    鄭和下西洋說是尋找建文!這個我認為不太可能!那就是大明的一次次的炫耀和探索!只可惜宋朝太過軟弱!清朝太過狹隘!要不我們的現在就不會總拿祖宗的功績說事了!

  65. 世事如淇 says:

    現在不有一種說法,法國球星里貝里聲稱他是建文帝後裔嘛。考古學家們何不從他身上下手好好調查一下?

  66. says:

    碩妃貌似不是朝鮮的,相反而是朱棣自己從朝鮮拖了一個妃子過來,而傳說朱棣先生性無能哈哈……相傳順治的老爹是明朝的,名喚王皋。

  67. says:

    碩妃貌似不是朝鮮的,相反而是朱棣自己從朝鮮拖了一個妃子過來,而傳說朱棣先生性無能哈哈……相傳順治的老爹是明朝的,名喚王皋。所以清朝的歷史有多半也是漢人宗室的。

  68. 歷史 says:

    想要知道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誰,乾脆挖出他的墳墓!肯定有結果!

  69. 傻逼 says:

    第二部前排留名,順便說一下,掘墓是大逆不道的罪過。

  70. 傻逼 says:

    額,41樓的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小灶,是說特別待遇。【不是陰間旅遊卷】

  71. 掄你 says:

    那大灶是啥

  72. 掄你 says:

    篡改歷史不是他的錯,人不僅僅需要能力,還需要憑證來證明自己,雖然無恥,卻也是為了生存。

  73. 朱棣 says:

    把上面的人全面滅十族

  74. 蛋疼 says:

    要說朱老四不懷念他親媽那肯定是假的,皇帝做到他那份上了,了卻遺憾只能用非常規手段,大報恩寺隱藏的最終目的應該就是紀念他親媽。雖然朱老四的手段比較黑,但是確實坐實了千古一帝這名號,史學家的評價是遠邁漢唐,評價之高世所罕見。

  75. 朱元璋 says:

    把這些人全部誅九族

  76. nan says:

    說什麼逃不過名利的也是搞笑。我就不要名利你還能逼我不成?

  77. 朱八重 says:

  78. 軌跡 says:

    歷史就是如此,皇位爭奪亦是如此,就是這樣殘忍,六親不認,殺父弒兄,好慶幸我活在現代,不用去考慮那麼多

  79. 伏地魔 says:

    朱棣,看招!阿瓦達索命!

  80. 朱元璋 says:

    朱棣,朕起名錯了!應該是朱帝!

  81. 萬曆 says:

    還是我大明神奇

  82. 匿名 says:

    所以說生在帝王之家也不好 不是天堂就是地獄 不是天子就是塵土 呵呵

  83. 不知我是誰33 says:

    一直搞不清劉伯溫和姚廣孝的高帽是咋來的。似乎作者不想在這兩人身上落墨太多吧。可我一直覺得這是個遺憾

  84. 朱棣 says:

    歷史是由勝利者寫的,所以不要罵我;我給華夏後代留下的東西也不少。看看李世民,把兩兄弟也殺了呢,何況我沒殺我侄兒。

  85. 明月依舊 says:

    為了坐穩皇位,朱棣把整個京城弄得血雨腥風。
    朱棣很是懂得名正言順的話。皇上這個名號都不正,以後不好辦事啊!所以他儘力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明史的規定。

  86. 匿名 says:

    看到這裡就想說一句,那些說朱棣被逼反的,姚廣孝當年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朱棣,那會兒可是洪武15年,還沒削呢,你說朱棣一點沒謀反的心思鬼才信,喊著被逼反就太誇張了,削藩不過是個借口。 姚廣孝與劉伯溫結局不同,不逐名利收斂鋒芒,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此人功成名就頭腦還保持清醒,也是挺少有的。

  87. 川普 says:

    勝為王,敗為寇。

  88. 芊芊 says:

    你們的建文帝跟我穿越來現代了

  89. 奉旨討賊 says:

    孝儒真名士!好一句「燕賊篡位」,痛快!

  90. 盧本偉 says:

    唉……

  91. 匿名 says:

    按照作者的觀念,這麼看日本人是全地球最有氣節的人種了,要比「天皇殿下萬歲」然後切腹自盡,誰比的過日本人?

  92. 匿名 says:

    為國的氣節應當是在面對民族存亡國家危難時展現的,為這種頭頭們的權力遊戲害死無數無辜民眾,自殺還帶著家人上路,你管這叫氣節?這種氣節不要也罷!我管這叫愚忠,實質上是一直邪惡,他為了一兩個人的利益,禍害無數人。

  93. 偉大的努比斯 says:

    識時務者為俊傑!

  94. 大明! says:

    所以說當時的建文帝到底是死了還是沒死,都幾百年了,再過幾百年也不能揭曉吧。

  95. 匿名 says:

    急急急

  96. k says:

    2019.12.13

  97. 一隻來自時光隧道的蟲子 says:

    歷史是平凡的,就像作者講的這樣平凡

  98. 李成梁 says:

    不得不說朱棣是明朝第二大暴君,方孝儒就是典型的例子,滅了十祖,還成了奸臣,慘死了。(現在方孝儒的墓在南京雨花台)
    嗚呼!

  99. 鵬飛 says:

    祈禱祈福許願

  100. 白菜 says:

    好!

  101. 噁心人 says:

    到底死了沒?請聽下回分解。

  102. 我tm的殺了第2部第1章49樓 says:

    我操你媽的,扯淡?49樓,你想死啊,不看滾蛋,操你媽!!

  103. 大愛明朝那些事兒 says: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104. 南櫻 says:

    這本書真的超好看啊,我很喜歡朱元璋的作風

  105. 熱愛歷史的一枚靚女 says:

    百看不厭。

  106. 愛歷史的小菜鳥 says:

    當年明月寫的很好。沒有人是絕對的好或者壞,都是各種品質集合的一個矛盾體。而越過人看品質就已經很好了。

  107. 柯北 says:

    真相只有一個!

  108. 匿名 says:

    能看

  109. 朱允炆 says:

    我不是穿越了嗎?

  110. 匿名 says:

    作者還是太年輕了,信明史就很幼稚,滿清改的面目全非,根本沒可信度。明史里沒一個好皇帝,可事實呢?明朝沒幾個昏庸的皇帝。

  111. 匿名 says:

    看明史首先搞清楚明朝文官集團是什麼貨色,為什麼皇帝要用太監,而太監還很聽話,只能說明朝太監很冤,明朝文官很牛,架空皇帝甩鍋太監。

  112. 匿名 says:

  113. xiao says:

    o

  114. says:

    所以說,明朝到底有沒有傳國玉璽?

  115. 一字不改? says:

    一字不改!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