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著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他不畏強敵,敢於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意志挑戰當時最優秀的將領朱棣,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朱棣也終於領教了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此戰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大部被殲滅,元氣大傷。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一方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傷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數次死裡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們並不是傻瓜,他們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為了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閑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正是出於士兵們的這種考慮,朱棣才得以在亂軍之中得以倖免,朱允炆的這道指令最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所謂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於無數的南軍的將領和士兵們從此命令中看到了兩人和解的可能性,面前的這個敵人將來有一天甚至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所以動手殺朱棣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做的。

  朱允炆實在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打仗之前,他很體貼的給自己的敵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彈衣,然後鼓勵對方向自己進攻,如此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雖然他本人在戰役中並沒有吃多大虧,但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這才是他最大的損失。此時的北軍也終於明白,他們並不是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的,自己的對手南軍也有著很強的實力,而東昌決戰的失利使得他們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情緒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謀士道衍商量應對之策,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氣氣,禮遇有加了。他看著自己眼前的這個和尚,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這個和尚,自己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只好問問這個和尚下一步該怎麼辦?

  道衍卻沒有朱棣那樣焦急的心態,對他而言,遊戲才剛剛開始。

  他不緊不慢的告訴朱棣,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最緊要的事情應該是立刻整頓士氣,為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

  北軍剛遇大敗,要恢復士氣又談何容易?但道衍似乎總是有辦法的,他為朱棣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做感情文章的人——張玉。

  張玉被稱為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有著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對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順水推舟,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參加。由於張玉是死於亂軍之中,估計是沒有屍首的,所以遺體告別儀式也沒法搞,但朱棣還是下足了功夫,他親自為張玉寫悼文,併當著眾人的面脫下了衣服燒掉以示哀悼,雖然根據其財富估計,他的衣服很多,但這一舉動卻打動了在場的很多人,他們紛紛流下眼淚,表示願意繼續作戰,為張玉復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無退路】

  完成表演任務的朱棣疲憊的坐在椅子上,看著對面打坐的道衍,即使這個奇怪的和尚已經跟了他十餘年,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人。這個和尚從不安心過日子,一心一意想造反,更奇特的是,此人無論碰到什麼緊急情況,他總是不慌不忙,悠然自得。

  真是個怪異的人啊!

  朱棣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從出兵到如今,他才真正體會到天子之路的艱難,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而這次失敗也又一次重重的提醒了他,前路兇險無比。

  朱棣似乎有點厭倦了這種生活,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何時是個頭呢?

  他又看了一眼坐在對面的道衍,這個始作俑者此刻似乎變成了一個與此事毫無關係的人,他搖搖頭,苦笑著對道衍說道:「此次靖難如此艱難,實出意料,若與大師一同出家為僧,倒也不失為一件樂事。」

  聽到朱棣的這番話,一直閉眼打坐的道衍突然間站了起來,走向了對面的朱棣,他沒有如同以往一樣向朱棣行禮,而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動作。

  他一把抓住朱棣的衣袖,用近乎咆哮的語氣對朱棣喊道:「殿下,已經無法回頭了!我們犯了謀逆之罪,已是亂臣賊子,若然失敗,只有死路一條!」

  朱棣被驚呆了,這些話的意思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明白自己失敗後的結局只有一個死,但他仍然不願意麵對這殘酷的現實。不做天子,就不能再做人了。

  在道衍那可怕的逼視下,朱棣帶著一絲無奈的表情垂下了頭,半晌,他又抬起了頭,臉上已經恢復了以往那冷酷的表情。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再戰盛庸】

  東昌之戰成全了盛庸的威名,這位在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將領終於獲得了一次真正的成功,朱允炆大喜過望,決定去祭祀太廟,想來祭祀內容無非是告訴他的爺爺朱元璋,你的孫子朱允炆戰勝了你的兒子朱棣。真不知如朱元璋在天有靈,會作何感想。

  而盛庸則藉此戰確立了他的統帥地位,朱允炆終於將軍隊交給了正確的指揮官,但很可惜,此刻已經不是正確的時間了。消滅朱棣的最好時機已經被李景隆錯過了。朱棣雖然主力受損,但實力尚存,他終究還會與盛庸在戰場上相遇的,但他不會再輕敵了。

  建文三年(1341)三月,盛庸率領二十萬大軍在夾河再次遭遇朱棣的軍隊,他將在這裡第二次挑戰朱棣。

  朱棣已經不敢再小看這位對手了,很明顯,盛庸充分研究了自己的攻擊特點,並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對付自己。相對而言,自己卻不了解盛庸,朱棣明白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就需要詳細的偵察敵軍陣型和列隊情況,並找出對方的弱點。

  但問題在於,盛庸所擅長使用的正是火器和弓弩,如果派騎兵去偵查,只怕還沒有靠近就被打成了篩子。但如果不了解敵情,此戰取勝機會更是渺茫。朱棣靈機一動,他決定利用戰場規則上的一個漏洞,派出自己的敢死隊去偵察敵情。

  應該說執行這樣任務的人確實是敢死的,因為死亡的是相當的高,可是朱棣派出的這支敢死隊卻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率領這支隊伍的正是他自己,而他身上穿著朱允炆為他貼身準備的防彈衣。

  第二天一早,盛庸軍全副武裝列隊出營,他的陣勢和上次沒有什麼區別,以盾牌列於隊伍前方及左右翼,防止北軍的突襲,並裝備大量的火器和弓弩,隨時可以打擊北軍騎兵。

  盛庸在中軍觀察著敵人的動向,不久如他所料敵人的先頭騎兵就沖了過來,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衝過來的這個人竟然就是朱棣!

  他曾經夢想過很多次,要親手抓住朱棣,洗雪以前失敗的恥辱,現在這個人竟然孤軍衝到了自己的面前,大功就要告成!

  然而朱棣並為接近自己所布陣型,而是從旁掠過,很明顯他的目的是偵察。然而此時盛庸終於發現,自己並不能把朱棣怎麼樣!

  對付這種偵察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一槍,把他打下馬來,然而皇帝陛下的教導始終縈繞在耳邊,無論如何是不能開槍或者射箭的,因為那會讓仁慈的皇帝陛下擔負殺害叔叔的罪名。

  雖然盛庸不止一次的懷疑過皇帝陛下這種近乎弱智的仁愛之心的適當性和可行性,雖然他很難忍受這種看得見卻吃不著的極度痛苦和失落,但他還是不敢違抗命令。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騎兵去追擊對方,結果當然是不了了之。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大大方方的檢閱了盛庸的軍隊,雖然隊列中的每個人都對他抱以憤怒的眼神和大聲地責罵,他卻依然從容不迫的完成了這次檢閱任務。在這個作戰系統中,朱棣是一個利用規則的作弊者,而他首先要感謝的,就是這個愚蠢系統規則的制定者朱允炆。

  朱棣完成了偵察任務,但卻沒有更好的攻擊方法,因為他發現這個陣勢似乎並沒有破綻,無論從那個側面進攻都撈不到好處,盛庸實在不是浪得虛名,此人深得兵法之奧妙。朱棣看似神氣的轉了一圈,其實也不過是精神勝利法而已。盛庸依然在那裡等待著他。

  經過仔細的考慮後,朱棣仍然選擇了攻擊對方陣型的左翼,其實朱棣的這一行動無非是要探個虛實而已,並沒有全軍進攻的意思,但他的部下卻不這樣想,於是一件出乎朱棣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就在朱棣發動試探性進攻的同時,朱棣大將譚淵看見左翼大戰,估計由於視力不好加上過於興奮,誤認為是正式進攻的開始,二話不說就率領自己所部投入了戰鬥,但當他到達敵軍陣前時,才發現自己從一個湊熱鬧的龍套變成了主角。

  盛庸在中軍清楚地辨明了形勢,他立刻命令後軍大將庄得帶領大軍前去合攻譚淵,庄得是南軍中素來以勇猛聞名,他在盛庸的指揮下對譚淵發動夾擊,譚淵沒有提防,被庄得一刀砍死。

  譚淵是北軍中僅次於張玉和朱能的戰將,他的死對北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朱棣又一次發揮了他利用死人的特長,他迅速的化悲憤為力量,利用譚淵引起的南軍短時間混亂髮動了總攻!

  盛庸是一個很小心謹慎的將領,他的戰術以防守反擊為主,正好克制朱棣的閃擊側翼戰術,在沒有判斷出朱棣準確地行動方針前,他是不會發動進攻的。然而粗人譚淵的判斷錯誤使得他不得不調動中軍進行圍剿,打敗了北軍,卻也露出了破綻。雖然破綻出現的時間很短。

  如果他所面對的是一般的將領也就罷了,可惜他的敵人是朱棣。

  朱棣是一個天生的戰爭動物,他對時機的把握就如同鯊魚對血液一樣敏感。譚淵用生命換來的這短短的一刻戰機被朱棣牢牢地抓在了手裡!

  此時天生已經見黑,黑燈瞎火里搞偷襲正是朱棣的強項,他立刻率領朱能張武等人向出現空擋的南軍後側發動猛攻,在騎兵的突然衝擊下,南軍陣勢被衝垮,軍中大將,剛剛斬殺譚淵的庄得也死於亂軍之中,他大概不會想到,光榮和死亡原來靠得這麼近。

  但盛庸實在厲害,他及時穩住了陣腳,抵擋住了朱棣的騎兵攻擊,朱棣敏銳地發現了南軍陣型的恢復,他立刻意識到此仗不能再打下去了,便決定撤走部隊。

  社會青年朱棣又玩了一次作弊的把戲,他仗著自己有防彈衣,便親率少數騎兵殿後,揚長而去。這種把戲他在今後還會不斷使用,並將之作為勝利的重要資本之一。

  愚蠢的朱允炆並不真正了解他的這位朱棣叔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棣是一個無賴,他可以使用任何他想用的方法,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就行。而朱允炆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他不知道,對付無賴,要用無賴的方法。

  回到營中的朱棣召集他的將領們召開了軍事會議,然而會議上的氣氛實在讓人壓抑,這些將領們個個身近百戰,他們都能看出,要想勝過對手很難,而盛庸這個原來的手下敗將,無名小卒確實十分厲害。想到前路茫茫,說不定明天就要掉腦袋,這些原先張口就是打到京城,橫掃南軍的武將都變成了啞巴。

  沒有人說話,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這種關鍵時刻,該說話的是帶他們上這條賊船的人——朱棣。

  面對著這讓人難以忍受的沉默,朱棣終於發言了,他面帶笑容,用輕鬆的口氣說到:「譚淵之所以會攻擊失敗,是因為他的時機把握不準,現在兩軍對壘,我軍機動性強,只要找到敵軍的空隙,奮勇作戰,一定能夠擊敗敵人!」

  將領們聽到這裡才稍微提起了精神,朱棣趁熱打鐵,拔出手中寶劍,大聲喝道:「昔日光武劉秀敢以千人衝破王尋數十萬大軍,我等又有何懼,兩軍交陣,勇者必勝!」

  他結束了自己的演講,用自信的眼光看著每一個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鼓舞這些將領的勇氣。

  他確實做到了,原本對勝利失去希望的人們又重新聚攏在他的周圍,他們就像三年前一樣相信眼前的這個人,相信這個人是真正的真命天子,能夠帶領他們取得最後的勝利。

  可是問題在於,朱棣自己相信嗎?

  【恐懼】

  將領們回營了,他們要準備明天的大戰,然後享受可能是此生最後的一次美夢。但朱棣卻很難睡著,因為他比誰都清楚,自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要鼓動別人是很容易的,激動人心的話語、封建迷信、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擠出一點眼淚,就可以這些棋子們為自己去拚命。

  但他鼓動不了自己,絕對不能。他比誰都清楚自己到底是個什麼貨色,什麼天子天命都是狗屁胡說,只要盛庸那鋒利的大刀在自己的脖子上輕輕的作一個旋轉動作,他也會像其他人一樣多一個大疤且可以保證絕對不會長出第二個頭來。

  盛庸實在太可怕了,他太了解自己了。他的陣勢是如此的完美,那令人生懼的火器和箭弩足可以把任何攻擊他們的人射成刺蝟,除了拚死作戰,衝鋒陷陣,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制敵方法。

  自己固然是劉秀,可是盛庸卻絕不是愚蠢的王尋。

  三年了,這實在是一條過於艱辛的道路,沒有一天能夠安枕無憂,沒有一天可以心無牽掛,整日盼不到頭的是方孝孺那言辭尖利的討伐文書、一批又一批的討逆軍和天下人那鄙夷的目光以及每日掛在口中的「反賊」的光榮稱號。

  而這些並不是朱棣最恐懼的,他真正害怕的是失敗,即使天下人都反對自己,但只要造反成功,自然會有人來對他頂禮膜拜。但問題是他真的能夠成功嗎?打敗了無數的敵人,卻又出來更多更厲害的對手,勝利遙不可及,遙不可及!難道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在恐懼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去面對明天那不可知的命運?

  坐在黑暗中的朱棣靜靜的沉思著,但思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恐懼也沒有任何用處,該來的始終會來,去勇敢地迎接即將到來的命運吧。他站起身,走到營外,注視著那無盡的黑夜。

  「天快亮了。」

  【第二次中獎】

  這又是一個晴朗的天氣,清澈的河水伴著水聲不斷奔涌,初春的綠草已經開始發芽,但此時此地的人們並沒有欣賞美景的心情。

  他們身著盔甲,手持刀劍,即將開始第二次拼殺。

  在戰役開始前,雙方布置了自己的陣型方位,北軍東北向布陣,南軍西南向布陣。按說這種布陣方嚮應該只是無意為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估計朱棣本人也不會想到,正是布陣的方向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

  此戰仍是朱棣首先發起進攻,他一改之前策略,率領騎兵從盛庸軍兩翼同時發動進攻,其目的無非是想使盛庸顧此失彼,然後找出他的破綻發動攻擊。朱棣打了一個不錯的算盤,但盛庸這個精明的商人讓朱棣失算了。

  盛庸早已料到朱棣的這一招,他的軍隊左右翼都十分強悍,完全沒有留給北軍任何機會。雖然北軍奮力衝擊,仍然無法攻破盛庸的軍陣。雙方鏖戰甚久,不分勝負。但兩軍的主帥心情卻是完全不同。

  盛庸並不著急,他本來就是要通過固陣之法耗盡北軍銳氣再發動進攻,時間僵持越久對他就越有利。而朱棣則不同,他所率領的是機動化騎兵部隊,但並不是機械化坦克部隊。騎兵部隊的機動性是取決於人和馬的,而這二者都是需要吃飯、啃草和充足休息的,喝汽油不能解決問題。如若陷入苦戰,必不能持久。

  朱棣雖然明白這一點,但他卻無法改變狀況,盛庸活像縮在龜殼裡的烏龜,任朱棣攻打就是不露頭,時不時還反咬一口。遇到這種敵人,朱棣也無可奈何。

  雙方就在一攻一守中消磨著時間和人的生命,戰鬥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在盡全力支撐著,因為他們都知道,無論什麼樣的僵局,總有打破的那一刻,就看誰能堅持下去了。

  他們都沒有料錯,打破僵局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但卻是以他們都想不到的一種方式。

  接下來的詭異的事情又一次發生了,情節是這樣的:「本是晴空萬里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這段話看起來十分眼熟,不錯,此段描述曾在白溝河之戰中使用過,這裡再次使用實在是因為以我之能力,實在無法解釋這股妖風為何總是在關鍵時刻關鍵地點刮起來。想來當時的作戰雙方都沒有天氣預報的能力,大型鼓風機沒有發明,戰場也並非任何一方所能挑選的,所以應該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作用。因此我們對這一現象的反覆出現只能感嘆道:這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風不但颳了起來,偏偏還是東北風,真是活見鬼,南軍的士兵們頂著大風沙,眼睛都睜不開,更別談什麼作戰,北軍士兵就像趕鴨子一樣將他們擊潰,盛庸本人見勢不妙,立刻收拾人馬逃走。他似乎意識到了上天並不站在自己這邊。

  朱棣及時抓住了機會,對南軍發動了總攻,並最終打敗了盛庸。這是他第二次中獎了,兩次都有大風助陣,相信朱棣也會認為自己真有天命在身吧。

  失敗的盛庸並不需要為戰敗感到羞恥,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而他也應該從這次戰役中間領悟頗多,他完全可以向天喊出:「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這樣的話,因為事實本就如此。而沙塵暴的頻繁出現及其影響也告訴了我們,環境保護實在是個大問題,某些時候還會演變成嚴肅的政治軍事問題。

  夾河之戰的勝利大大提升了朱棣軍隊的士氣,而原本接應盛庸軍的吳傑、平安部隊聽到己軍戰敗消息後都聞風而逃,轉而駐守真定。戰爭形勢又一次向有利於朱棣的方向發展。

  朱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並貫徹了他一直以來不用陽謀,只玩陰招的戰術思想,誘使真定守軍出戰,吳傑果然上當,在滹沱河和朱棣又打了一仗。在此戰中,朱棣仍然充分發揮了防彈衣的作用,並在戰役最關鍵時刻又得到了大風的幫助,順風破敵,打敗了吳傑軍。

  之所以不對此戰做更多地描述,實在是因為此戰與之前的戰役雷同之處太多。靖難之戰本來十分激烈,其中體現出來的軍事謀略和戰略思想也是值得我們認真分析的。但在這場戰爭中出現的兩個不符合平常戰爭規律的因素,反而更讓人感興趣。

  第一個因素是永遠打不死的朱棣,說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位仁兄似乎成為了美國大片中永遠打不死的超級英雄,他身經百戰,衝鋒陷陣,卻從未負過重傷。要知道刀劍無眼,在戰場上帶頭衝鋒的大將和士兵被打死的幾率是沒有多大差別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厲害並非是因為他有什麼超能力,而是因為他的敵人朱允炆愚蠢的命令部下不得傷害他的性命。這種不公平的比賽實在讓人覺得興趣索然。

  第二個因素是永遠刮不停的大風,北方多風沙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於颳風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交戰正激烈時就開始颳風,北方地盤那麼大,可風沙就是喜歡光顧那麼一小片戰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颳風都是有利於朱棣的,不是把敵軍帥旗刮斷就是對著南軍猛吹,讓士兵們睜不開眼。

  我曾經懷疑過朱棣當時是否已經發明了鼓風機之類的玩意,否則這風怎麼會如同朱棣家養的一樣,想吹就吹,想怎麼吹就怎麼吹。

  如果沒有以上這兩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響,朱棣的墳頭只怕已經可以收莊稼了。

  靖難之戰,一場奇特的戰爭。

  【創造性思維】

  勝利的朱棣並不輕鬆,因為他的地盤還是很小,他的軍隊仍然不多。在戰勝吳傑之後他又多次出兵,取得了一些勝利,並在徐州沛縣燒掉了南軍大批糧草,斷了敵軍的後勤補給。朱棣本想趁勝追擊,但南軍卻早有準備,河北山西一帶將領也紛紛出擊朱棣老巢北平。朱棣為保大本營,只好收兵回城。

  此時的朱棣終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種壓力並不是因為某次戰役的失敗造成的,而是因為他已經隱約感覺到自己的這次冒險行動似乎不可能成功了。朱允炆佔據了全國大部分地區,而自己所有的地盤不過是北平、保定、永平三個郡而已。論人力資源、物資儲備自己都遠遠比不上朱允炆。雖然屢戰屢勝,但畢竟無法徹底擊敗對手。

  朱棣已經開始相信,戰爭如果這樣繼續下去,總有一天,他會率領著越打越少的部下被對方的幾個小兵抓住送去領賞,然後屈辱的活著或者是屈辱的死去。

  失敗算不了什麼,希望的喪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一直支撐著朱棣的希望之火看來也已快要熄滅了,還有什麼指望呢,那年頭搞房地產的不多,也沒有那麼多工地,總不能企盼朱允炆被天上掉下來的磚頭砸死吧。況且就算朱允炆死了,皇位依然輪不到自己。奈何,奈何!

  就在此時,一個消息改變了朱棣的命運,這個消息是朱棣潛伏在宮中的宦官提供的,他們派人給朱棣送信,表示京師兵力十分空虛,如趁虛而入,一定可以一戰而定。

  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情報,但朱棣看後卻是氣不打一處來,為什麼呢,因為朱棣的人並非身在蘇杭,從北平打到京城,談何容易?!自己打了三年仗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問題在於朱允炆是決不可能讓開一條路讓他打到京城的。

  而在通往京城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山東,此地民風彪悍,士兵作戰勇猛,而且還有名將鎮守,無論如何也是很難打過去的。

  在朱棣看來這是一個很難克服的障礙。但這個障礙真的存在嗎?

  朱棣不會想到,自己在無意中已經陷入了一個思維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東嗎?

  在我們的思維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盲點,而創造性思維就是專門來消滅這些盲點的。所謂創造性思維並不一定是提出多麼高明的主意,很多時候,這種思維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問題在於他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些方法。我們用一個歷史實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這件事發生在美國,美國國家航天局發現,太空梭上的一個零件總是出故障,不是這裡壞就是那裡壞,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始終無法解決,最後一個工程師提出,是否可以不要這個零件。事實證明,這個零件確實是多餘的。

  這個啼笑皆非的事件告訴我們,在我們的思維中,是存在著某些盲點的,而我們自己往往會陷入鑽牛角尖的困境中。對於朱棣而言,山東就是他的盲點,由於在濟南遭受的失敗給了他太深的印象,他似乎認為如果不攻下濟南就無法打下京城。

  如果朱棣就這樣鑽下去,他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但關鍵時刻一個具備這種思維的人點醒了他,這個人就是道衍。

  道衍之所以被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謀士,是有道理的。他不讀死書,不認死理,善於變通,他敏銳地發現了朱棣思維中的這個盲點。

  朱棣就如同一個高明的小偷,想要入室盜竊,精通撬鎖技術,但濟南這把鎖他卻怎麼也打不開,無論用什麼萬能鑰匙費多少時間也無濟於事。此時老偷道衍來到他的身邊,告訴他,其實你的目的並不是打開那把鎖,而是進入門內,現在在你眼前的只是一扇木門。

  於是朱棣放棄了撬鎖的企圖,抬起他的腳踢開了那扇門。

  門被打開了,通往京城的道路被打開了,朱棣終於看到了天子之路的終點——那閃閃發光的寶座。

  在地圖上,那扇門的名字叫徐州。

  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宮內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將領們,準備出發,但這次的進攻與以往並不相同,因為朱棣已經下定了決心,這將是他的最後一次進攻,他看著自己的將領們,長年的出兵征戰,這些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張玉、譚淵、還有很多的人。而自己卻總是回到同一個起點。與其這樣磨下去等死,不如奮力一博!

  「打了這麼多年仗,什麼時候才到頭!此次出兵作戰,當作最後之決斷,有去無回,有生無死!」

  不成功,便成仁!

  【最後的衝擊】

  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衝擊,他的老冤家盛庸、平安、鐵鉉等人已經得到了消息,修好城牆等待著朱棣來攻堅,然而事情發展讓他們大出意料的是,朱棣並沒有去找他們的麻煩,而是取道館陶渡河,連克東阿、東平、單縣,兵峰直指徐州!

  盛庸和鐵鉉慌亂了,他們明白朱棣的企圖,他的目標不再是德州、濟南,而是那最終的目的地——京城,如果讓朱棣達到目的,一切就全完了,於是他們一反防守的常態,開始了對朱棣的追擊。

  第一個追上來的是平安,他率領四萬軍隊尾隨而來,速度極快,在平安看來,朱棣雖然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但徐州城防堅固,足以抵擋北軍,至少可以延緩一段時間,到那時可以內外夾攻,徹底擊破北軍。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朱棣竟然沒有攻擊徐州!

  原來朱棣在擊敗城中守軍之後,守軍便龜縮不出,企圖固守。

  但朱棣玩了一招更絕的,他繞開了徐州,轉而攻擊宿州。平安得到消息後大吃一驚,朱棣竟然置徐州於不顧,很明顯他的目標只是京城!

  朱棣就如同一頭火牛,什麼都不顧,只向著自己的目標挺進。

  這種豁出一切的敵人是最為可怕的。

  【追上他,一定要追上他!】

  三月,平安得到消息,朱棣已經離開徐州,趨進宿州,眼見北軍行動如此迅速,平安命令士兵急行軍,終於趕到了宿州附近的淝河,在他看來,朱棣急於打到京城,必然不會多作停留,只要能夠追上北軍,就是勝利。

  然而平安萬沒料到的是,跑步前進的朱棣並沒有忘了自己,朱棣已經在淝河預備了禮物相送,權當是感謝平安率軍為他送行。

  當平安上氣不接下氣的跑到淝河時,立刻遭到了朱棣的伏擊,原來朱棣為了切掉這根討厭的尾巴,已經在這裡埋伏了兩天,等平安軍一到,立刻發動了進攻。平安沒有想到,追了一個多月的朱棣竟然在這裡等待著自己,全軍毫無防備,被輕易擊潰。平安反應很快,立刻扯著自己的戰馬繼續狂奔,只是奔跑的方向與剛才的完全不同而已。而他的殘餘部隊也紛紛效仿,這樣看來平安這一個月時間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斷的跑來跑去。

  朱棣的攻擊雖然打垮了平安,但也減慢了自己軍隊的前進速度,而南軍也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了追擊的部署,重新集結人馬追了上來,而朱棣也終於明白,盛庸等人是不會讓他安心上路的,只有解決掉這些後顧之憂,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五月,南軍和北軍終於正式相遇在睢水附近的小河,南軍的統帥依然是平安,事實證明,如果光明正大的開打,北軍是沒有多少優勢的。雙方經過激戰,北軍雖然略佔優勢,但一時之間也無法打敗這支攔路虎,而此時正值南軍糧草不足,朱棣判斷,現在正是南軍最為虛弱的時候,如果發動總攻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朱棣從來都不是一個光明正大出牌的人,他還是用了自己拿手的方法——偷襲。

  他如往常一樣在河對岸排布士兵,卻把主力連夜撤到三十里外,趁著三更半夜渡河對南軍發動了進攻。朱棣晚上不睡覺,摸黑出來親自指揮了偷襲,他本以為這次夜渡對岸一定能夠全殲南軍,但他也沒有料到,在對岸,他會遇到一個曾給他帶來很多麻煩的老熟人。

  朱棣整隊上岸之後便對平安軍發動了進攻,平安軍果然沒有防備,陣腳大亂,就在全軍即將崩潰之刻,一支軍隊出現了,這支軍隊正是南軍的援軍,帶隊的就是朱棣的大舅子徐輝組,他帶領部隊日夜兼程,所謂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他立刻命令軍隊投入進攻。

  朱棣萬沒料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深夜裡又多出一支軍隊來,在糊裡糊塗的挨了徐輝祖幾悶棍後,他意識到大事不好,隨即率領全軍撤回。徐輝祖趁勢大敗北軍,並斬殺了北軍大將李斌。

  朱棣的這次夜襲可以用偷雞不著蝕把米來形容,不但沒有完成戰略任務,反而丟了不少士兵的性命。而更大的麻煩還在等待著他。

  回到大營後,將領們長久以來積累的憤怒終於爆發了,他們一直背負著反賊的罪名,拿著自己的腦袋去拚命,雖然朱棣帶給過他們很多勝利,但隨著戰局的發展,他們也已看出,勝利似乎還很遙遠。此次出征可以說是孤注一擲,直撲京城,但現在遭遇大敗,卻連京城的郊區都還沒有看到。掉腦袋的事情,是決計不能馬虎的,至少要討個說法。於是他們紛紛向朱棣進言,要求渡河另找地方紮營(其實就是變相撤退)。

  其實朱棣的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所謂直搗京城不過是個許諾而已,怎麼可能當真?何況路上有這麼多車匪路霸,要想唱著歌進城只怕是難上加難,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如果後撤軍心必然大亂,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他一如既往的用堅決的語氣說道:「此戰有進無退!」然後他下令願意留在此地的站到右邊,願意渡河的站在左邊。朱棣又打起了如意算盤,一般這種類似記名投票之類的群體活動都是做做樣子,他相信誰也不敢公開和他作對,但這一次,他錯了。

  將領們呼啦啦的大都站到了左邊,這下子朱棣就真沒辦法了,他十分生氣地說道:「你們自己看著辦吧!」然後坐下一個人生悶氣,在這個困難的時候,朱能站了出來,他支持了朱棣,並大聲對那些將領們說道:「請諸位堅持下去吧,當年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最終不也佔據天下了嗎,現在敵軍已經疲弊,坐困於此地,我軍勝利在望,怎麼能夠有退卻的念頭呢?」

  將領們都不說話了,這倒未必是他們相信了朱能的話,而是由於張玉死後,朱能已經成為第一大將,素有威信,且軍中親信眾多,得罪了他未必有好果子吃。經過這一鬧,該出的氣也出了,該說的話也說了,反正已經上了賊船,就這麼著吧。

  朱棣以一種近似感恩的眼神看著朱能,看著在這艱難時刻挺身而出支持他的人。他也曾經動搖過,但嚴酷的現實告訴他,必須堅持下去,就如同以往一樣,不管多麼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希望的。

  戰爭的勝負往往就決定於那「再堅持一下」的努力。

下一章:
上一章:

95 條評論 發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三十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看到這知道結果就不一樣額

  2. 匿名 says:

    對建文帝很無語,歷史不可改變了啊!?!

  3. 。。。。。。。。 says:

    。。。。。。。。。。。。。

  4. 蜀山剛哥 says:

    這打仗么輕鬆,真好

  5. 計然 says:

    明月把朱棣的勝利歸結為建文給他的防彈衣和天氣,我覺得過於偏頗。朱棣率小隊偵察時,建文牌防彈衣或許有用。但在混戰時,如朱棣真的身先士卒,而南軍真的怕傷了他,那朱棣根本不用什麼風的幫助就能取勝。因為這仗沒法打,普通的戰場像殺豬,而這樣的打仗像外科手術。至於說風,一次也還說得過去,要是好幾次都是風使得朱棣反敗為勝的話,這要麼說明朱棣或他的手下具備上知天文的能力,要麼說明天在幫他。前者說明他的軍事水平的確超一流,後者說明他就是真命天子。
    從明月的字裡行間看得出來,他心底里是向著建文帝一邊的。這本書不是正史,有作者的感情因素在裡面很正常,就是《史記》也多少有點司馬遷的個人感情在裡面。但明月在敘述靖難的過程中,投入了太多的感情,這就不像寫史而像是寫評論了。如果說朱棣發動靖難是不合法的,那朱元璋殺人就是合法的?爭權而已,談不上誰是正義的。

  6. dddd says:

    碟啊

  7. 不問朝政多年 says:

    皇位雖然是世襲的,但從對百姓負責的角度看,這個職位恰恰最是應該能者得之、德者居之,從這個意義上說,朱允炆的能力多少是配不上皇帝這個位置的,為了自己坐穩皇位不惜逐一絞殺自己的親叔叔,逼反了朱棣挑起了戰爭又使多少士兵的性命慘遭塗炭。每個新皇帝上台多少都要拔掉幾顆舊釘子,但建文帝這釘子拔的動靜也太大了,最終把自己的皇帝寶座也拔塌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朱允炆最終的結局也可以說是他咎由自取的結果。

  8. 我勒個去 says:

    可問各位是多長時間看完的?

  9. 新增詞 says:

    不客觀,個人感情色彩太強,沒意思

  10. 傳說 says:

    我認為建文帝並不是不想殺朱棣,只是說那些冠冕堂皇的好聽話罷了,這樣給別人一種君主仁慈的感覺。如果下面的將軍指揮戰士在亂軍中「誤殺「朱棣,然後向建文帝負荊請罪,我相信建文帝一定會開心的痛斥他一頓,並在以後重用他的。

  11. 樂了 says:

    這是以歷史為題材的小說

  12. 匿名 says:

  13. says:

  14. 朱重八 says:

    從朱棣打不死 可以看出小兵中也形成一種不敢打朱棣 朱棣很強大 的風氣

  15. 空空 says:

    不是吧,混亂中打死了誰知道啊

  16. 信口開河 says:

    允文不讓殺朱棣是否只是表面文章?
    真正原因是想落個好名聲,但執行的人誤解了。。。
    其實把朱棣砍了,然後回去請罪,交戰中不小心死於亂軍之中,這樣的話允文是不可能追究責任的。

  17. 13 says:

    五樓的說法很難讓人信服,朱允炆確實能力有問題!!!

  18. 直話江湖 says:

    n l;

  19. 情緣川藏 says:

    呵呵,允文同志得了長期性弱智。敢向其藩王下黑手,也應該有弒殺叔叔的決心才對。 不過允文沒經歷過艱苦、變換、兇殘的戰爭,而且骨子裡還有點「標哥」的慈仁存在。
    朱棣的不死以及妖風助陣,有些玄幻,朱棣就是沒死,歸結於天意吧。

  20. 花千樹 says:

    看來歷史小說才是王道啊。

  21. 太子 says:

    活該

  22. 雀雀 says:

    成功的另一個因數天意很關鍵,試看無賴邦經蜀漢能得天下,神機諸葛經蜀漢卻不中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所謂防彈衣只說也只是說明建文的年輕與稚嫩,一種以小見大的寫法。糾結那個具體的所謂防彈衣說,只能說你是一個38看歷史

  23. 胡楊漫天 says:

    唉!無語啊…..。

  24. 明月粉絲 says:

    敢問這個風 明月兄弟 不會是假的吧??確有此事?!,,,,真的是 相當詭異。。。

  25. 防盜門 says:

    終於快完了

  26. 天下大勢 says:

    鐵鉉既然能拿朱老太爺的牌位當擋箭牌,朱老四當然也能拿朱允玟的的聖旨當防彈衣,這也算是一報還一報吧。

  27. 論明朝史說 says:

    為什麼朱允文沒他爺爺的豪氣:要麼不做,要做就做絕啊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28. p y says:

    朱棣呀朱棣

  29. 朱標 says:

    兒啊,你不做了你叔,你叔就做了你啊!你

  30. ghshj says:

    邪門的風,可憐的允文,霸氣的四叔,傻逼的景隆

  31. 隔朝看史 says:

    盛庸果然不是帥才,為將者焉有不知天文,曉地理的。北京及華北地區是典型的內陸季風氣候,只有夏季多東南風,其它季節基本是西北或偏北風,南軍為阻擋北軍故列陣多迎風,並不是作者所說如有天助。寫歷史,講歷史更應該嚴謹,最討厭用戲說講歷史,稱呼歷史人物同志。還有個叫吳東風的,盡寫些馬屁文章,文言不文言,白話不白話的東西好討厭。

  32. 張玉 says:

    原來我死了也有用啊!早知道我自殺算了!

  33. 匿名 says:

    鼓腹含和

  34. 匿名 says:

    求解答:為何朱允炆手下的將領那麼迂腐,一定要聽從朱允炆不能傷害朱棣這條旨令。如果將領真的是為江山攝計著想,早就該把朱棣射成刺蝟了。還能讓他再後來興風作浪?當時的將領應該有這個意識,朱棣就是叛軍隊伍的一切。叛軍很難找出一個和朱棣媲美的領袖。雖說這樣將領會背負一個抗旨不尊的罪名。但對於那時真正的忠義之士是有這個覺悟和判斷的,為什麼沒有人敢站出來這樣做。白白浪費了那麼多滅殺朱棣的機會。不懂啊!真的不懂啊。

  35. 野狼 says:

    書中所說的「趙敏」並不是蒙古人,她姓「完顏」

  36. 好太太 says:

    朱允炆的行動是對他自己的不自信,他生來就怕朱棣這個小混混,在氣勢上朱棣的霸氣已經把他打敗了。

  37. 明史愛好者 says:

    總覺得作者對朱棣的態度過於不友善,文中時常出現諷刺朱棣運氣好,使陰招之類的種種。但是打仗有過光明正大的時候嗎,或許有,但是什麼戰爭不是靠權謀詭計獲勝的,能贏就行了,戰爭,詭道也。況且朱允炆一稱帝就迫不及待的對付自己的親叔叔,流放的流放關押的關押,還逼得一個舉家自焚,完了還要繼續對付其他叔叔,完全忘了朱元璋還沒死的時候說的「先以德待之,以禮限之。。。」等等

  38. 了的 says:

    天下就是朱棣的

  39. 王者 says:

    朱棣是必勝的,這是歷史的選擇!就算朱允文僥倖勝利,對明朝是很不利的,因為他沒有這個魄力和能力去防守北方!如果交給外姓,更加讓人不放心

  40. 王者 says:

    換句話說,只有有能力去防守北方,解決北方問題的朱元璋的兒子,才能最終坐穩明朝的江山,朱棣是歷史的選擇

  41. 朱元璋 says:

    我家門不幸呀,兒子、孫子、小舅子混戰啊

  42. 學者 says:

    戰爭的勝負往往就決定於那「再堅持一下」的努力。

  43. 閑聊 says:

    朱允炆是個昏庸皇帝,這樣的人遲早要誤國誤民,皇族自己不反,外族也會反,國人不反,外寇也會打進來。朱棣造反有理!

  44. says:

    我總覺得明月點評朱棣的靖難實在不是很客觀呀,甚至有點嘲笑朱棣好運之類的問題。
    盛庸牆頭擺朱元璋牌位就叫「智慧」,朱棣在敵多我少的兵力下不能硬拼,只好偷襲就叫「耍陰招」(媽蛋,既然朱棣會這招,南軍平安怎麼就不能用呢?);朱棣被南軍打的奄奄一息,恨不得馬上就掛掉了,然後只不過突然一陣大風,朱棣脫出困境,活生生的把六十萬(不知道此時還剩下多少)南軍逼退好幾十公里……;要說朱棣耍花招,朱棣善於利用兵法的襲擊旁翼就叫「耍花招」和「詭道」……;
    天啊啊……要說平安、盛庸我覺得實在無法和朱棣比,而徐達的大兒子,朱棣的小舅子(徐後是徐達的第一個孩子)是比較厲害的。
    但是看到評論,朱棣的實力大家人心所向,也就滿足啦!

  45. 可愛 says:

    22樓實在是放屁之談呀!
    感情您看出來了以小見大,就可以說別人三八了?
    可笑可笑

  46. 反對 says:

    從朱棣登基後五征北元看來,朱棣此人酷愛爭當先鋒者的角色,極其愛揮舞刀劍,衝鋒陣前拼殺敵人。即使當了皇帝,也樂意為之。所以這和他靖難中喜歡衝到隊伍前面,以至於被困絕境,是因為自己穿了侄子給的防彈衣實在是無關呀!

  47. 匿名 says:

    是小說都是要有個人感情色彩的 沒有的話還不如看紀實書

  48. 2b青年 says:

    這妖風也太詭異了吧,還一連吹了兩次,懷疑是正史虛構的

  49. 大風 says:

    話說,我一直以為朱允炆那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不要讓我背負殺害叔叔的罪名,所以你們就在亂軍中把他幹掉吧。。。。否則把他俘虜了回來不管我是下旨殺他還是他被俘後莫名死亡最後做決定的都是我,殺叔的罪名也就我來背了。。。戰場上解決他隨便找幾個替罪羊就能把責任背下來。。

  50. 111 says:

    建文帝真是窩囊,扶不起的阿斗

  51. 我來說說 says:

    樓主窮,窮又怎麼了,難道窮就該被你鄙視嗎?樓主抬起頭來,讓他們看看,你不僅窮,還丑。 樓主丑,丑又怎麼了,長的丑是自己決定的嗎?樓主站起來,讓他們看看,你不僅丑, 還矮。 樓主矮,矮又怎麼了,長得矮又不是樓主的錯。哎呦卧槽,還敢跳起來打我膝蓋,

  52. 明月幾時有 says:

    朱棣篡權,對錯難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建文帝執政才四年,很難看出他的能力,難說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過朱棣後來的子孫一個比一個不是當皇帝的料!不知道這是否是上天的懲罰!

  53. 樂天 says:

    朱棣篡權,對錯難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建文帝執政才四年,很難看出他的能力,難說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過朱棣後來的子孫一個比一個不是當皇帝的料!不知道這是否是上天的懲罰!好

  54. 隨便看看, says:

    大家想想老將的不抵抗政策底下人是怎麼實施的就知道悲慘的建文帝手下人的無能了

  55. yyyyy says:

    年代是不是輸入錯了

  56. yyyyy says:

    建文三年(1341)三月應為1401

  57. 逮貓的耗子 says:

    朱允炆叫手下不殺朱棣並不是蠢,是他太驕狂,朱棣之前的幾個藩王平定是那麼順利,讓他覺得平定朱棣也是輕而易舉。他不但要當皇帝,還要做明君、賢君,他不願意背上殺親的罪名。命令下過之後,估計他本人也忘了,下面的人也不敢明說。難道你會對皇帝說:「你娃兒瞎下命令,杖那麼難打還不是你叫別殺朱棣造成的。」

  58. nan says:

    歷史固然有規律可循,但也是充滿偶然的。偶然中有規律,規律中有偶然。這兩者並不矛盾。就好像現在的混沌理論,一個球撞到另外兩個球時,只要有極小的變化,結果就會完全不同。歷史也會受到這種影響。完全否認偶然,才是不客觀的態度。

  59. suiyueruyan says:

  60. 盛庸 says:

    31樓傻吧。。。你也說了夏季多南風,,,靖難打了。。3年欸

  61. Jan Grant says:

    同樣是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同樣是少年天子,後來的嘉靖帝,後來的康熙帝,與建文帝的弱智有天壤之別,藩王明目張胆造反已經三年多,謀逆大罪,卻不準手下名將幹掉朱棣,這是你死我活的戰爭,賭注就是自己的姓命。建文帝自己作死,無話可說。

  62. 萬曆 says:

    原來咱們家還有這檔子事啊

  63. 匿名 says:

    。。朱棣不能殺可以生擒啊。。。我去 看得急死我了

  64.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

  65.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得來的

  66. 18558195 says:

    那全是他咎由自取得來的,大家想一想我說的對不對

  67. 朱棣 says:

    是呀,我也同意5樓。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有防彈衣呀。是我侄皇帝逼我反呀。

  68. 匿名 says:

    要想獲得那無上的榮光,就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即使自己有著無與倫比的軍事政治天賦,但仍然走得無比艱難

  69. 匿名 says:

    「是的,你是對的,我們沒有退路了。」

  70. 匿名 says:

    朱元璋是怎麼對韓林兒的,允文只是做個表面叔侄而已,奈何武將揣摩不透聖意當真了,真要砍死了朱棣,允文他應該會樂著笑吧。 至於逼反什麼的,不削藩未必就不反了,因為這是沒有發生的事,討論也沒有意義。

  71. YF says:

    只有我一人覺得年代錯了嗎?如果是1341年。朱八八還沒有死。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孫子和兒子打來打去嗎?

  72. 匿名 says:

    朱家劣根性

  73. 匿名 says:

    朱允炆簡直是頭豬

  74. 匿名 says:

    朱允炆一即位就對什麼也沒幹的藩王動手,也沒顧及啥情面啊,到決定生死關頭,倒開始擔心起名聲來了

  75. 匿名 says:

    你們好!

  76. 匿名 says:

    允文小朋友只是政治經驗不足啊,別罵他好不好……

  77. 反水仔 says:

    還可以

  78. 偉大的努比斯 says:

    三個疑點:
    1、建文帝是不是真的傻?於千里之外取敵將首級沒有聽說過嗎?還下令不能殺死只能活捉,你以為過家家嗎?那是數十萬人中抓人好比海底撈針。
    2、關鍵時刻總有怪風相助,朱棣和風婆婆是鄰居吧?
    3、道衍和尚有問題,估計他懂得法術!

  79. 匿名 says:

    我都替建文帝著急,何不私密諭,殺死朱棣的將領,給予子孫萬代富貴

  80. 明朝往事 says:

    都逼死那麼多藩王了,想必這個「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只是讓將士們見到朱棣直接打死,變成戰損,別讓建文帝親手處決

  81. 狀元 says:

    我都替建文帝著急,何不私密諭,殺死朱棣的將領,給予子孫萬代富貴

  82. 鵬飛 says:

    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祈禱祈福許願

  83. jgdsg says:

    erat

  84. 噁心人 says:

    朱棣是風神嗎

  85. zhou says:

    其實天氣因素很大,當年忽必烈2次征伐日本,要不是神風相助,單憑鎌倉幕府的軍隊,那能打敗元軍嗎,蒙古軍自征伐以來,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是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在被征服者眼中,蒙古軍簡直是魔鬼的化身,地獄的使者,天生就是要將死亡帶給他們所希望施加的地方。所以,二戰後期日本才有以神風命名的敢死隊。足見,天氣的厲害。其實很多英雄豪傑都是死於不起眼的戰場,能夠在亂世僥倖的英雄,除了出類拔萃的才能外,還得有星辰之外的好運氣,也就是說,在角逐中死亡的並非都是笨蛋,成功者也並非都是能力范,他們只不過是幸運兒。劉邦劉秀朱元璋能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對手太弱,假如他們的對手是孫權劉備司馬懿朱溫李存勖郭威拓跋燾高歡宇文泰劉裕慕容垂這樣的高手,天下是否一同,那就未可知也了!

  86. 哈哈 says:

    每一篇章說的是皇帝,可除了前三位皇帝,到了後面基本說大臣,皇帝已經逐步被淡化了。其實誰當皇帝都已成故土。只有節氣,信仰才是永恆的,這些往往體現在臣工身上,比如于謙,王明陽,楊繼盛,盧象升等。

  87. 永樂大帝 says:

    朱棣篡權,對錯難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建文帝執政才四年,很難看出他的能力,難說他是否一定比朱棣差!不過朱棣後來的子孫一個比一個不是當皇帝的料!不知道這是否是上天的懲罰!好

  88. 啦啦啦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89.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0. 宮之奇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1. 宮奇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2. 愛國者 says: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93. 匿名 says:

    上面說建文三年十二月是公元1341, 下面建文三年又成了1403了?

  94. 當年明月 says:

    我寫的書怎麼在這

  95. 橙子 says:

    忽然覺得朱允炆很可笑,既然決定削藩,為什麼還要留下敵人性命,他和他叔叔兩人為皇位,爭鬥不休卻要無數的普通人的屍骨和鮮血做鋪墊,捉到了又說不要殺他,然後他叔又東山再起,然後又發動戰爭,難道戰爭是遊戲嗎?他的親屬的生命是命,難道士兵的命不是,雙方不論那一方戰敗,死傷多少就意味著有多少白髮人送黑髮人,無數的家庭被拆散。。。所謂哀鴻遍野莫過於此。。這只是我個人見解,不要噴,看到此處忽然覺得亂用的善良,何嘗不是一種自取滅亡以及殘忍和懦弱。。。。特別是上位者的。。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