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

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

所屬目錄: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北平的防禦】

  就在朱棣在寧王處籌劃陰謀時,北平也遭到了攻擊,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親自帶領五十萬南軍圍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門都修築了堡壘,並派兵攻擊通州,同時他還在鄭壩村設置了九座大營,作為進攻的依託。

  一切準備停當後,他對北平發動了進攻。

  此時駐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長子朱高熾,朱高熾是一個身有殘疾的人,根據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症之類的病,行動不方便,出入都要人攙扶。在很多人眼裡,他只是一個廢人。但朱棣卻十分了解這個外柔內剛的兒子。他相信這個瘸子的內心遠比其外表堅強得多,而他這次將防守北平的任務交給朱高熾,也正說明了對這個兒子的信任。

  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

  事實證明,五十萬人攻城絕不是開玩笑的,南軍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幾十萬人像螞蟻一樣往城牆上爬,城內守軍雖然有思想準備,但還是被如此大的陣勢嚇壞了,正是這一愣神的功夫,戰局出現了變化。

  順城門的守軍由於準備不足,大部潰散,南軍找准機會,猛攻此門,眼看就要攻破,大將梁明趕到,整頓了部隊加入防守,而更讓人稱奇的是,城內的一群婦女也發揮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磚和瓦片攻擊攻城部隊,這樣看來,板磚拍人之說也算歷史悠久,古已有之。

  當然這種攻擊行為有多大作用倒很難說,但是起碼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氣,幫助他們抵擋住了這次進攻,經過激戰,圍攻順城門的部隊被擊退,北平暫時保住了。

  朱高熾的思維遠比他的行為要迅速的多,他明白這樣下去,北平遲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父親回來,必須想別的方法,於是他制定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此時的李景隆看著這座搖搖欲墜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兒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說他不過是個紈絝子弟,沒有多大本事。當然紈絝子弟從來都不會承認自己紈絝的。他一直在找機會證明自己。

  這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擊敗朱棣,就能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讓所有的人都承認自己!

  事實證明,打仗似乎並不難,眼前的這座城市已經堅守不了多久了,孤城一座還能玩出什麼花招,勝利入城的日子不遠了。

  然而夜晚來臨時,戰局卻出現了他所想不到的變化,城內的北軍居然越城而出,分成小隊,主動對城外大軍發動了偷襲進攻!南軍萬沒料到城內的孤軍竟然還敢主動出擊,一時間大亂,為了確保安全,李景隆下令退後十里紮營。

  但並非所有的人都像李景隆那麼無知膽怯,都督瞿能就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從紛亂的戰局中發現了戰機,他準確的判斷出北軍的夜襲只是掩人耳目,爭取時間,看似混亂的時候正是破城的最好時機!

  他仔細觀察了城池的防守情況後,認準了張掖門是最弱的一環,率領著自己的數千人猛攻此門,情況確實如他所料,北軍確實是虛張聲勢!在他的攻擊下張掖門的守軍紛紛潰退,眼看城門就要被攻破,李景隆卻干出了一件為人不恥的事情。

  李景隆果然不負其軍事白痴的聲名,沒有辜負朱棣對他突發性弱智的期望,眼看著城門就要攻破,卻立刻下令停止攻擊,原因很簡單,他不想被人把功勞搶走(景隆忌之)。

  有李景隆這樣的上司,就是神仙也沒有辦法打勝仗。

  所謂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是有道理的,就在李景隆準備齊集兵力再次進攻時,老天爺出來說話了。

  此時正值十一月,氣溫極低。雖然歷時數百年,此地從北平到北京,名字變了多次,但除了沙塵暴日益頻繁外,天氣是沒怎麼變的。今天的街道上不斷有化雪車清除道路,行人們穿著厚厚的棉衣和防滑鞋上班還要小心翼翼。可當時的南軍士兵們要做的卻是在冰天雪地中攻城。

  而城內的朱高熾雖然沒有學過物理,但應該也有不錯的自然科學造詣,他讓人往城池上不斷澆水,待得第二日來看時,北平城已變成了一座冰城,這一方法似乎也可以用來製造冰雕,簡單且實用。

  城外士兵們就苦了,別說攻城,眼前的這個大冰磚連個搭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望城興嘆。

  就在李景隆的愚蠢和老天爺的幫忙下,朱高熾堅守住了城池,並等到了父親的歸來。北平防衛戰是李景隆的恥辱,卻是朱高熾的機遇,正是這一戰為他爭取了足夠的政治資本。日後他登上皇位時想必也會感謝李景隆吧。

  【朱棣歸來】

  朱棣回來了,此時的朱棣已經不是一個月前的朱棣了。在他的麾下終於聚集了當時最為強悍的朵顏三衛騎兵,對於有了強力外援加盟的優秀將領朱棣而言,手下士兵的強悍程度是與軍隊的整體戰鬥力成正比的,而對於李景隆這樣的軍事蠢材而言,士兵的素質往往只與他本人的逃跑成功率有關係。雖然朱棣的兵力數量仍然遠遠不如李景隆,但他明白,所謂五十萬軍隊的統帥李景隆不過是一隻外硬內軟的雞蛋,現在他就要把李景隆這隻雞蛋徹底碾碎!

  李景隆的指揮部設在鄭村壩(距北京二十公里),他雖然反應遲鈍,卻也知道朱棣離開北平必有返回的一天,在得到朱棣班師的消息後,他派部將陳暉率一萬騎兵前去阻擊,但令陳暉哭笑不得的是,他並沒有攻擊的具體地點和目標,這是因為派他出去的李景隆也不知道朱棣在哪裡!

  但命令還是要執行的,於是陳暉就帶著自己的一萬部下踏上了漫長的尋人之旅。可是這天寒地凍的時候,能見度又低,去哪裡找人呢,陳暉只好帶著自己的部隊到處亂轉,但陳暉不知道的是,朱棣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向著北平挺進。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陳暉與朱棣的軍隊竟然擦肩而過,未曾相遇。但當陳暉經過朱棣曾經的行軍路線是,發現了大量的馬蹄印和行軍痕迹,終於找到敵人了!陳暉異常興奮,沿著痕迹一路跟隨朱棣的軍隊,他沒有馬上動手,而是準備靠近本軍大本營後來一個前後夾擊。

  應該說這個計劃本來是不錯的,但可惜陳暉不是藍玉,而朱棣更不是捕魚爾海邊的北元皇帝,就在陳暉發現朱棣後不久,朱棣就察覺到自己被跟上了,他也沒有和陳暉廢話,派遣新進的朵顏騎兵去攻擊陳暉,這些蒙古人剛收了朱棣的好處,正想找個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他們三下五除二,把陳暉的一萬士兵全部打垮,陳暉本人算是運氣不錯,逃了回去。

  這一戰大大增強了北軍的士氣,很快北軍就到達了李景隆的大本營鄭村壩,已經得到消息的李景隆已經整備好了軍隊,準備迎戰他的這位兒時夥伴。而朱棣也將在這裡給他這位紙上談兵的表侄上一堂真正的軍事理論課。

  鄭村壩之戰就此開始,朱棣派出最強的朵顏三衛以中央突破戰術直衝南軍大營,這些蒙古騎兵果然名不虛傳,以萬軍不當之勢連續攻破南軍七營,打得南軍四散奔逃,這也深刻地說明,只要給得起價錢,是能夠請來好外援的。

  南軍雖然慘敗,但畢竟實力尚存,在經過一番整頓後,逐漸穩住陣腳,開始與北軍作戰,幾十萬人奮死拚命廝殺,打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戰局陷入僵持狀態對朱棣是不利的,因為他並不適合打消耗戰,為了能夠儘快解決戰鬥,他向身邊的人徵求作戰意見。

  此時一個叫馬三保的人明確指出,南軍的要害就在於李景隆的中軍,只要李景隆移動位置,便可趁其立足未穩之機以奇兵左右夾擊,定可獲勝。朱棣經過思考,採納了馬三保的意見,並任命馬三保為部將,一同參加戰鬥。此時已經天黑,李景隆果然按捺不住,親自帶領中軍前來作戰,朱棣立刻派出奇兵從其兩翼發動猛烈攻擊,李景隆果然抵擋不住,敗下陣來。

  由於雙方都損失太大,不久之後達成默契,各自收兵,朱棣借著這個機會安頓好了士兵,準備明天的大戰。然而他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景隆遠比他想得還要無能,他不但沒有軍事才能,還膽小如鼠,以往從父親口中聽來的戰場慘況,他一直並不在意,但等到自己親眼見到殘酷屠殺的場面,他才真的被震懾住了。

  這不是玩笑,也不是清談,這是幾十萬人的廝殺,是無數生命的毀滅,戰爭不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如兵書上所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那是何等的神氣活現!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是不會獲勝的,這不是我應該呆的地方。

  李景隆打定主意,連夜南逃,按說這也算是保存主力的一種方式,因為估計他確實也打不過朱棣,但此人可惡之處在於,他只顧自己逃跑,卻忘記通知還在圍攻北平的士兵!

  那些攻打北平的仁兄也真是可憐,遇到這麼個破天氣,又攤上這麼個破主帥,豈有不敗之理。在城內城外的圍攻下,攻城部隊全線崩潰。

  至此,鄭村壩戰役以李景隆的徹底失敗,朱棣的徹底勝利而告終,此戰對很多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這場戰役中,李景隆用實際行動表明了他的無能名聲並非虛傳,也算是證明了自己。而朱棣獲得了大量生力軍並初步確立了戰場的主動權。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藉助北平防禦戰的勝利獲得了父親的重視和喜愛,累積了政治資本。而那位叫馬三保的人也因在此戰中的優秀表現為朱棣所重用,並引為心腹,此人出生時父母為世道平和,平安成長之意,曾給他取名為和,又由於他在鄭村立下大功,被朱棣賜姓「鄭」,此後他便改名為鄭和。

  【第二次機會】

  戰敗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黃子澄的耳中,他十分驚慌,因為李景隆是自己推薦的,如果李景隆倒霉,自己也會被拖下水,他經過仔細思考,下定決心隱瞞真實情況。保住李景隆的指揮位置。

  既然已經把寶押在了李景隆身上,就只能和他一起走到黑了,李景隆,我再信你一次!

  慘敗後的李景隆終於有點清醒了,他算是明白了打仗到底怎麼一回事,不是風花雪月,不是夜卧談兵,而是刀劍刺入身體時那令人毛如悚然的聲音,是四處噴濺的鮮紅的血,是垂死士兵聲嘶力竭的慘叫聲。

  李景隆對自己產生了懷疑,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我真的能夠戰勝朱棣嗎?但是無論他怎麼想,只要朝廷沒有命令撤換指揮官,他還是幾十萬人的統帥。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沒有其他辦法了,且把死馬當活馬醫吧。

  戰敗之後,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頓自己的部隊,並在這裡準備下一次的決戰。

  他很清楚,雖然他可以以勝敗乃兵家常事來開脫自己,但如果他再次失敗,那可就不是常事了。手握幾十萬重兵卻不斷輸給人數少於自己的北軍,別說回到京城無法交待,就連部下的臉色也是不會好看的。

  他畢竟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他還是要面子的。只要擊敗朱棣,就一定能挽回自己的聲譽。

  可是擊敗朱棣又談何容易,很明顯,這位兒時夥伴的軍事能力要遠遠強於自己,手下的士兵雖然不如自己的多,質量卻比自己的高,還有那些殺人不眨眼的蒙古騎兵,這實在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要想擊敗他,必須尋求幫助。

  找誰來幫助自己呢,這個世上有人可以與朱棣匹敵嗎?答案是肯定的,李景隆找到了可以為他打敗朱棣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也確實找對了人。

  李景隆的心裡總算是有了底,他開始認真謀划進攻的準備。

  其實在李景隆看來,自己打不過朱棣的主要原因在於自己能力不如朱棣,而南軍的實力比不上北軍。不可否認,這些都是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主要原因。他和朱棣之間的根本差距在於決心。

  此時,勝利的朱棣正面帶笑容的慶祝自己的勝利,但他的內心仍然是忐忑不安的,他很明白,對他而言,每一次戰鬥都是決戰,從他起兵的那一刻起,自己就已經背上了反賊的罪名。除了那幾個唯恐天下不亂的心腹外,天下是沒有幾個人支持他的。

  面前這些興高采烈的部下真的信得過嗎,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在某一個夜晚把自己的腦袋拿去求一個官位,我有著過人的軍事天賦,我的鐵蹄曾踏遍蒙古,縱橫千里,但我並不是皇帝,我可以擊敗朱允炆十次,他依然是皇帝,但朱允炆只要擊敗我一次,我就可能永不翻身,淪為死囚!

  這實在是一筆風險極大的生意,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每一戰都可能是最後一戰,日復一日的精神壓力和折磨使得他必須不斷的以性命相搏!而這絕不是李景隆所能懂得的。李景隆輸掉戰爭還可以回家,實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敗,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不得不玩一場絕對不能輸的遊戲。

  在死神陰影籠罩下的朱棣必須面對新的挑戰了,德州的李景隆已經發出了進攻信號,而他一定要去應戰,並擊敗他。對朱棣而言,獲得勝利已不是為了奪取皇位,而是為了活下去。

  建文二年(1340),李景隆在做好準備後,帶領著他的大軍出發了,他的目標是白溝河,他將在那裡和自己的幫手會合。

  他的幫手有兩個人,一個是武定侯郭英,另一個是安陸侯吳傑。這兩個人也算是前朝老臣了,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在即將開始的這場戰役中,他們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郭英和吳傑固然是不錯的,但李景隆找到的最得力的幫手並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李景隆準備從德州發動進攻時,朱棣也通過他的情報網路得知了這一軍事情報,對於李景隆這樣的對手,他並不擔心,在他的眼中,李景隆不過是一頭羔羊,還肩負著為他運送軍需物品的運輸大隊長職務。

  他輕鬆的給諸將分配軍事任務,而經過前兩次的戰役,朱棣的軍事才能和威望都得到了眾人的承認,他們相信只要跟著朱棣,就不用懼怕任何敵人。

  如以往一樣,朱棣還詢問了李景隆手下將領的名字,當得知李景隆軍的先鋒由一個叫平安的人擔任時,他的部下驚奇地看到,朱棣那一貫冷靜的面容上居然閃過了一絲驚慌的表情。

  應該說李景隆在這次戰役中還是做了幾件正確的事情,挑選都督平安為先鋒就是其中之一。

  平安,對於朱棣而言,是一個極為可怕的敵人。此人不但作戰勇猛,而且他對付朱棣還有一個旁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他曾經是朱棣的部下,並跟隨作戰多年,十分了解朱棣的用兵方法。

  平安了解朱棣,就如同朱棣了解李景隆一樣,要和這樣一個知曉自己底細的人作戰,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無論對手是誰,都必須打下去,打到底。

  朱棣率領著他的軍隊向白溝河挺進,當他們到達預定地點時,李景隆已經和郭英、吳傑會師,正等待著他。

  這一次,朱棣看到的是比上次更多的士兵、馬匹、營帳,按兵法所布,井井有條。人流來往不息,非常壯觀。

  不壯觀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次李景隆也準備拼老本了,他一共帶來了六十萬人,號稱百萬,一定要擊敗朱棣。

  但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這隻羊帶領的六十萬人並不可怕,在他眼中真正的敵人只有平安。

  他特地囑託諸將:「平安這小子,原來曾經跟隨我作戰,十分了解我用兵的方法,別人都不要管,一定要先把他打敗!」

  其實根本不用朱棣囑託,因為在得知朱棣大軍到來的消息後,平安已經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衝鋒。

  【大戰的序幕】

  北軍到達白溝河後,在蘇家橋宿營,可是十分不湊巧的是,他們正好遇到了先鋒平安的部隊。平安應該算是一個極其勇猛的人,在戰鬥中從來都不喊「兄弟們上」之類的話,卻經常表現出「同志們跟我來」的道德風尚。

  這次也不例外,他操起長槍以身作則,帶頭向北軍衝去,在上次戰役中有良好表現的瞿能父子看見主將沖了上去,也不甘示弱,緊跟平安發起了衝鋒。他們手下的士兵被這一情景驚呆了,愣神後終於反應過來,領導都衝鋒了,小兵怎麼能呆著不動!

  於是平安的先鋒軍就如發瘋般沖入北軍營中,大肆砍殺,往來縱橫,大敗北軍。北軍也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一向柔弱的南軍竟然如此勇猛,毫無思想準備,紛紛潰退。

  剛開戰就出現這種情況,是北軍沒有預料到的,無法之下,他們只得撤退。由此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但是北軍的噩夢還沒有結束,因為另一位將領郭英已經為他們準備了一份意外的禮物。

  郭英從真定出發,比李景隆晚到白溝河,他的軍隊中雖然沒有平安那樣的勇將,卻攜帶著大量新式武器——火器。而從史料分析,這些火器可以被埋在土裡攻擊敵人,那麼我們就可以給這種火器一個現代的名字——地雷。

  在平安與北軍交鋒時,郭英並沒有閑著,他預計到了北軍的行動路線,在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埋下了大量地雷。當北軍被擊敗並撤退時,他們及時收到了郭英的這份大禮。

  可憐的北軍並沒有探雷器,也沒有所謂的工兵,要想過去,只能拿人來排雷了,於是大家一擁而上,踩上地雷的只能算你運氣不好,下輩子再投胎,運氣好的算是撿了一條命。史載,此戰中燕王朱棣「從三騎殿後」,我曾一直為朱棣同志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但綜合起來看,似乎並不盡然,此舉甚有引人為己排雷的嫌疑。

  殿後的朱棣沒有被地雷炸,卻也有了不小的麻煩,由於北軍大敗,情況混亂,等到休戰時已是深夜,伸手不見五指,朱棣竟然迷了路。當然,在那個地方,是不可能找民警叔叔問路的。

  朱棣只好下馬趴在地上辨別河流的方向(這個動作似乎並不雅觀),找了半天,才弄清楚東南西北,這才灰頭土臉的回到自己營中。

  回到營里的朱棣越想越氣,自出兵以來,如此狼狽不堪還是第一次,憤怒驅使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再像以往一樣整頓部隊。命令各位將領立刻整兵準備出戰,天明之時,即是決戰之日!

  李景隆十分興奮,他終於看到了一次勝利,這說明朱棣也是普通人,他也是可以戰勝的,自從戰敗以來將領們的指責,士兵們的抱怨每時每刻都纏繞著他,無形的壓力使得他抬不起頭來,現在洗刷恥辱的時候終於到了。

  朱棣,我的光榮在你身上失去,就從你的身上拿回來!

  雙方在同一個夜晚,準備著同樣的事情,擦亮盔甲,磨礪兵器,等待著天明的一刻。對於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這將是最後一個夜晚,他們不會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意義,對於他們而言,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然後拿起刀劍去殺戮那些自己並不認識的人。

  這個夜晚無比漫長,卻又極其短暫。

  決戰的時刻終於還是到來了。

  朱棣率領著他的全部人馬列隊走向了戰場,在對岸等待他的是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

  【可怕的平安】

  戰役仍然是由南軍發起的,在昨天有著良好的表現的平安和瞿能更是不講客套,捲袖子操傢伙就上,但你若認為此二人有勇無謀,你就錯了。他們衝擊的不是北軍的正面,而是後翼!

  平安和瞿能帶著自己的軍隊繞了很大的一個圈子,跑到了北軍的後面,他們選擇的攻擊對象是房寬率領的後軍。平安一馬當先,殺入敵陣,用長槍橫掃北軍,先後擊傷多名北軍大將,竟無人可擋!在這兩個狂人的指揮下,房寬軍很快崩潰。

  朱棣的作戰計劃就這樣被打亂,在紛亂的局勢中,他作出了冷靜的判斷,要想取勝,唯一的方法就是全力攻擊李景隆中軍,只要中軍被擊退,戰局就一定會大為改觀。

  為達到這一目的,他命令大將邱福率軍進攻對方中軍,邱福領命後奮力攻擊李景隆中軍,卻沒有絲毫效果,李景隆的中軍巍然不動,在這次戰役中,邱福辜負了朱棣的期望,而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這並不是他最後一次讓朱棣失望。

  邱福的失敗雖然讓朱棣有些失望,但並未影響他的計劃,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邱福只是他引開對方注意的一個棋子,那致命的一著將由他自己去下。

  與朱棣交過手的人會發現,此人雖有善戰之名,卻喜歡用陰招。他很少從正面衝擊對手,而是常常從對方的側翼發動突然攻擊。此正是兵法中所謂「以正合,以奇勝」。也是朱棣指揮藝術中最大的特點。

  這次也不例外,就在他對邱福發出進攻中軍的命令之後不久,他便親率大軍繞到李景隆軍左翼,他將在那裡徹底擊潰李景隆,在以往的無數次戰役中他都是用類似的手段取得了勝利,他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可是當他到達敵軍左翼準備發動進攻時,卻聽見了自己後軍的嘈雜聲,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李景隆軍居然以其人之道反其人之身,在朱棣轉向的同時抄了他的側翼,並發動了進攻。

  現在北軍已陷入苦戰。

  這下朱棣傻眼了,他萬沒有想到戰局會發展到這個程度,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把李景隆當成了真的白痴,要知道李景隆雖然會出現間歇性弱智的病狀,大部分時間卻還是個正常人,他已經在朱棣的這一招上吃了很多虧,無論如何都會長記性的。

  此時的朱棣已經陷入極其危險的境況,他深入敵境,已成為眾矢之的。南軍已經將他團團圍住,只等著拿他邀功請賞。

  【朱棣的危局】

  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展現了他的勇將風範,等別人來救是不現實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往年征戰煉就的真功夫此時派上了用場,朱棣如同困獸一般,奮死拚殺,他先用弓箭射擊敵軍,隨身攜帶的箭只射完後,他又抽出隨身寶劍,亂砍亂殺,結果連劍也被砍斷,座下戰馬已經換了三匹,鮮血染紅了他的盔甲,他也實在無法支撐下去了。

  朱棣明白,繼續在這個地方呆下去定會死無全屍,這麼多人圍著,即使每人只砍一刀,把自己剁成肉餡包餃子也是綽綽有餘的,他決定退回河堤。

  可是仗打到這個地步,不是他想退就能退的,等他千辛萬苦到達河堤時,南軍大將平安和瞿能也如約趕到,如果不是部下拚死相救,只怕戰役就到此結束了。

  眼見戰局大好,李景隆發布了命令:全軍總攻!

  北軍只能苦苦支撐,此時的朱棣已經沒有任何預備隊和後著,而李景隆的大軍正向河堤逼近,這是朱棣有生以來最為危急的時刻。眼看九五至尊的夢想就要破滅,萬念俱灰的朱棣似乎已能夠感受到冰冷的長槍刺入自己身體時的感覺。

  就在最後的時刻,朱棣居然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決定再玩一次花招。

  他不顧危險,騎馬跑到河堤的最高處,不斷的揮舞馬鞭作出召喚人的動作,這似乎有剽竊三國演義中張飛守長坂橋的手法的嫌疑。朱棣這樣做並不是想成為箭靶子,他的行為類似今天街上的流氓打架時那一聲吆喝:「你小子別走,等我叫人來收拾你!」

  但這一招是否有用並不決定於朱棣本人,而是取決於另一個人的愚蠢程度,他之所以要跑到高處,也正是希望自己的這個舉動被此人看見。

  這個人就是李景隆,這一次他又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看見朱棣的這一行動後,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即認為北軍有埋伏,隨即號令南軍退後。就趁著這個時機,朱棣終於逃離了河堤,北軍也獲得了暫時的喘息之機。

  李景隆雖然判斷錯誤,但他畢竟仍然佔據優勢,而此時的朱棣卻是真正的叫苦不迭。自從起兵到現在,還未經歷過如此慘烈的戰役,自己的全部軍隊已經投入戰場,再也拿不出一兵一卒,而自己本人也已經身被數創,極度疲憊,難道自己長達十餘年的準備和隱忍就要到此結束嗎?

  不會,我絕不甘心!堅持下去,只要能夠堅持下去,事情一定會有轉機的!

  就在這樣的信念支持下,朱棣率領他的軍隊繼續與南軍血戰。

  堅持固然是可貴的,但是堅持就一定能夠換來勝利嗎,從此時的戰局來看,朱棣翻盤的機會微乎其微,看來除了指望老天爺幫他外,其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

  而且如果朱棣真的相信有老天爺的話,他恐怕也不會造反了。

  朱棣的厄運還遠沒有到頭,此時的北軍雖然處於劣勢,但由於其素質較高,一時之間倒也能夠形成僵持的局面,然而就在此刻,南軍的一名將領又發動了新的攻勢,打破了這個僵局。

  大將瞿能是南軍中最為勇猛的將領之一,僅次於平安,而在這場戰役中,他更是極其活躍,狀態上佳,如同打了興奮劑一般。他左衝右突,砍殺了無數北軍士兵,勇猛過人。但此人絕非只有匹夫之勇。

  在僵持的戰局中,他以自己敏銳的直覺察覺到了戰機,朱棣已經抵擋不住了,只要再來一次衝擊,他就會被完全殲滅!成此大功,捨我其誰!

  此時戰場上的士兵們已經殺紅了眼,自天明打到中午,雙方隊形已經完全混亂,夾雜在一起,僅憑衣著展開激戰,完全談不上什麼戰術了。

  瞿能以其冷靜的頭腦重新組織了大群士兵,並將他們重新整隊編排,他要發動最後的攻勢,徹底打敗朱棣!在準備妥當後,他大呼「滅燕!滅燕!」的口號率先向北軍發動衝鋒,估計隊伍中也有人喊「同去,同去!」他手下的士兵見主帥如此拚命,大受鼓舞,紛紛冒死向敵陣衝去。

  瞿能的衝鋒徹底打亂了朱棣的防守體系,原本已經十分薄弱的防線又被南軍騎兵分割成幾段,看來朱棣的天子之路就要到此為止了。

  但接下來卻發生了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這件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其詭異之程度實在不能無法用歷史規律來解釋。

  此事發生在瞿能發動衝鋒,朱棣軍隊即將崩潰時,要形容這件事情,我們必須換用《封神榜》或是《西遊記》中的語言:「本是晴空萬里之天,突然天地變色,飛沙走石,妖風四起,但見那妖風纏繞營中帥旗,只聽得咔喳一聲,旗杆折斷,大旗落地!」

  這件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風早不刮晚不刮,單單就在這個時候刮起來,這麼大的戰場,刮點什麼不好,偏偏就把帥旗刮斷了。若非此事載於正史,也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南軍懵了,這個變故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當時的士兵們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時房上掉兩片瓦,都要費盡口舌解釋半天。如今連當打仗的旗幟也被吹斷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際哪裡還有心思去打仗?

  而朱棣卻是大喜過望,他的運氣真是太好了,毫無出路之時竟然出現如此轉機,其發生概率大概相當於我們今天買兩塊錢彩票中五百萬巨款。當然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後來的軍事生涯中,他還會再中兩次五百萬。

  朱棣是一個能夠抓住戰機的人,他趁著南軍驚恐不安之時,繞到南軍後側,發動了猛攻,南軍驚慌失措之餘無力抵擋,全軍潰敗。朱棣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天,借著風勢順便放了一把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在漫天大火之中,北軍發動了總攻擊。

  突然發生的變化,讓瞿能大為意外,回眼望去,大本營已經陷入一片火海,士兵們四散奔逃,北軍騎兵到處出擊追殺逃跑的南軍。敗局已定,大勢已去,而自己突入敵陣已被重重包圍,想要突圍也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回望一直跟隨自己拼殺的兒子,苦笑道:

  「今日即在此地為國盡忠吧。」隨即率軍奮死拚殺,父子倆最終都死於陣中。

  南軍大敗,最能作戰的平安也撐不住了,抵擋不住北軍的攻勢,率軍敗走,而素來有逃跑傳統的李景隆更是二話不說,率大軍向南方逃竄,老前輩郭英也不甘人後,估計他對李景隆失望已極,逃命都不願意和他一起走,獨自向西逃去。

  此戰南軍損失十餘萬人,其餘全部逃散,所謂兵敗如山倒,朱棣自然不會放過追擊的機會,他下令北軍全線發動反攻,誓要將南軍六十萬人全部一網打盡。按照戰場的形勢,他本來是很容易達成這個願望的,但一支軍隊的出現打破了他的美夢。

  當朱棣追擊時,意外地發現一支士氣高昂,未受損失的精銳部隊擋住了他前進的路線。率領這支軍隊的正是徐輝祖。徐輝祖怎麼會突然率領一支毫髮無損的部隊殿後呢,這還要從戰前說起。

  在此戰開始之前,朱允炆曾單獨召見徐輝祖,並交給他為大軍殿後的任務。因為朱允炆雖將大軍交給李景隆,卻也對此人的指揮能力有所懷疑,為以防萬一,他特地讓徐輝祖斷後。沒有想到這一招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徐輝祖的掩護為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也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

  白溝河戰役結束了,在此戰中,朱棣戰勝了強大的南軍,雖然勝得有些僥倖,但畢竟還是勝了,他從此初步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而此戰的勝利也使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即使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朱棣確實是這個時代最為優秀的將領。

  而京城的朱允炆應該也從此戰中獲得了不少教訓和經驗,在我看來,至少有三條:1、李景隆確實是軍事蠢材,應該像扔垃圾一樣扔掉;2、環境保護是個大問題,應該多搞點綠化,防止大風揚沙天氣的蔓延;3、旗杆應該換成鐵制,不可偷工減料。

  獲得勝利的朱棣帶著滿身的傷痛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大營。這實在是他經歷過的最為艱苦的戰役,若不是那場大風,勝負誰屬還很難說,但不管怎樣,他還是贏了。

  自從起兵以來,他終於能夠睡個安穩覺了,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被打敗了,是被僅有十餘萬軍隊的自己打敗的!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自信一點點在他的胸中蔓延開來,他甚至開始認為,這個時代就是為自己而設置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沒有人可以做他的對手。他將繼續獨自表演,直至走向這條天子之路的終點。

  放眼天下,何人是我敵手!

  就在朱棣為他自己的戰績得意時,李景隆的拙劣表演還沒有結束,他抵達德州沒多久,北軍就追了過來,李景隆二話不說就棄城逃跑,他忠誠的完成了為朱棣運送軍用物質的使命。給北軍留下了上百萬石糧食。而得到糧食的北軍似乎從這位運輸大隊長身上嘗到了甜頭,繼續追著他不放,一直追到了濟南。

下一章:
上一章:

116 條評論 發表在「第1部:洪武大帝 第二十八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上

  1. dangniande shi says:

    必須你死我活

  2. 雲兒輕輕 says:

    斬草除根才無後顧之憂

  3. 旗杆 says:

    怎麼莫名其妙我就斷了哪?!

  4. 刮斷旗杆 says:

    獵人 和 獵物的互換.只在瞬息之間

  5. 嘟嘟 says:

    天助我也,朱棣不王誰人王?

  6. says:

    天助朱棣啊!

  7. 我是我 says:

    矍能 我為你默哀!

  8. 豆豆 says:

    老天爺都幫忙,真沒辦法啊!朱棣命大呀!

  9. 天意 says:

    看來一個人的成功和運氣還是有一定的關係

  10. 懷疑 says:

    不是吧。刮點風,刮斷個把旗杆會對戰局有那麼大影響?
    要知道兩軍在混亂的對戰廝殺中,殺的紅眼你死我活的誰還有工夫去看帥旗?此處存疑。

  11. 無語 says:

    迷信害死人啊。。。

  12. 不問朝政多年 says:

    這一段確實有點演義小說的味道啊,一根旗杆居然成為場上戰局扭轉的關鍵。但仔細想想,兵法云: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殘酷搏殺的戰場上,人若不是陷入癲狂,就容易陷入怯懦,真正有強大心臟的人畢竟是少的,胸中那一股氣一旦斷了,就再難接上了。

  13. yy says:

    大概有穿過去了的人助了朱隸一把

  14. 陳輝 says:

    看到沒有,不是我的錯,是主帥不給力呀

  15. 匿名 says:

    背景太暗!看不清楚吶!

  16. 當年明月 says:

    樓上各位沒認真看啊,刮斷帥旗只是讓南軍愣了一下,真正決定戰局的是朱棣放的那把火,你能頂著風打仗,你能頂著火打仗嗎?

  17. 李景隆 says:

    哥也很不容易,你以為廢物也是好當的??

  18. 朱棣 says:

    你以為哥我容易嗎?做反賊也很累!

  19. 朱允炆 says:

    我的江山!!!!!!!!

  20. 張居正 says:

    成祖厲害!

  21. 張居正 says:

    真是天助成祖

  22. 朱槺 says:

    他媽的,我差一點就死了『老天助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3. 匿名 says:

    北平被攻擊時城裡助戰的婦女是朱棣的老婆、徐達的長女組織的

  24. tt says:

    只能說就連老天爺都在幫朱棣啊

  25. 申時行 says:

    天意如此哦,為允炆兄悲哀啊,他怎麼會說出那樣的一句話 :你可千萬別讓我留下謀害叔叔的罪名啊!既有此著,必敗無疑

  26. 匿名 says:

    ..

  27. 天涯浪子 says:

    李景隆總算雄起了一下,也許這是他比趙括好了一點的地方吧.

  28. 匿名 says:

    老子太強,殺戳太重。留下兩個也好呵

  29. 匿名 says:

    為朱老二不平。元璋,你死前不會為了小孫孫的皇位,下詔,叫所有潘王把兒子、女兒、老婆送進京城……等孫兒皇座穩後……再議……不成……

  30. 匿名 says:

    殺了太多人了,哪怕留下兩個也好啊

  31. 匿名 says:

    朱元璋要是少殺點人就好了

  32. 粉紅米米 says:

    ????

  33. 粉紅米米 says:

    天啊

  34. Amani says:

    此章節中的小錯誤,建文二年:1340???明朝不是1368建立的??請問作者這是怎麼回事???

  35. Amani says:

    建文二年應該是1400吧。

  36. 13 says:

    天助我也,誰能敵手!!!

  37. 我站在原點 始終很懷念 says:

    棣哥很憤怒,後果很嚴重!

  38. 我站在原點 始終很懷念 says:

    風啊,你來得太是時候了,會有多少人因你反敗為勝……朱棣就是其中一位,他會感謝你八輩子祖宗的!!

  39. x′ says:

    想來歷史真是個不可捉摸的東西。那麼多場戰役輸贏命即懸一線,若不慎輸了歷史的結局就會完全改寫,可能都會危及到我們現在的生活。可歷史偏偏就這麼走了下去。若是沒有那場及時的風,朱元璋又怎麼可能戰勝陳友諒當上皇帝呢?

  40. 人在天涯 says:

    歷史確實有趣,讓人匪夷所思啊

  41. 君也 . says:

  42. 胡楊漫天 says:

    李文忠如果活著定羞愧而死,怎生了這樣一兒子啊!

  43. 漢族唐人 says:

    有這樣的廢物將領,想不敗也難啊!!

  44. 醉心江湖 says:

    怎麼沒說朱標是怎麼起死的?真替他不甘,允文不是叔叔的對手,還有,牛逼壞了的朱元璋怎麼不假死一回啊,親眼看見皇位傳穩了才是最可靠的

  45. 醉心江湖 says:

    怎麼沒說朱標是怎麼死的?真替他不甘啊,允文不是叔叔的對手,還有,牛逼壞了的朱元璋怎麼不假死一回啊,親眼看見皇位傳穩了才是最可靠的

  46. 悠悠 says:

    李景隆果然不負其軍事白痴的聲名,沒有辜負朱棣對他突發性弱智的期望,眼看著城門就要攻破,卻立刻下令停止攻擊,原因很簡單,他不想被人把功勞搶走(景隆忌之)。

  47. 公乃全 says:

    建文帝對朱元璋的五點建議 已食言 敗是正常的
    本來朱棣不會反的
    朱棣反 是朱元璋亂殺人 文化程度低的報應
    殺來殺去歸根到底是無知

  48. 李景隆 says:

    朱高熾我是放讓啊,不是我的放讓你能贏嗎?

  49. 李景隆 says:

    我不是軍事白痴,我是放讓!!!

  50. 一點點來 says:

    歷史有很多偶然吶

  51. 現在人 says:

    有得必有失

  52. 往事如煙 says:

    歷史就是這麼絢麗多彩。

  53. 匿名 says:

    看到李景隆這麼的軟弱,我看的直冒火啊!!!

  54. 匿名 says:

    你才無知,朱棣反是建文帝,削藩一看你就無文化的低下人

  55. 匿名 says:

    hjikk

  56. says:

    我沒刮呀

  57. 匿名 says: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帝誡諸將士曰:「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極。』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明史 成祖本紀》: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意思就是你們逮著人了就直接殺了,別帶回來讓我殺,使我背上殺叔之名

  58. 匿名 says:

  59. 我是妖鳳 says:

    就是我搗的鬼

  60. 旗杆 says:

    為毛吹斷老子

  61. says:

    我才是第一名將

  62. 我是只朱 says:

    堅持堅持很重要啊

  63. says:

    沒有我 你也未必能成第一名將

  64. 李文忠 says:

    生此廢柴,哎,毀我一世英名!!

  65. 對觴 says:

    朱棣這幾次大風幫忙,怎麼看怎麼像是小說里才會存在的。。鑒於正史也有可能是按照統治者的意志編寫,會不會是朱棣讓這麼寫以證明上天是幫他的,他是真命天子,從而使皇位更加穩固?

  66. 蘭谷 says:

    做事情要有拼的精神,靈活的頭腦喔,不然勝利豈可僅憑那陣怪風!

  67. says:

    一陣風能讓朱棣轉敗為勝,明月是盲人嗎?
    如果換做你是主帥,給你十陣風你也勝不了啊!
    戰局、戰機!
    如果朱棣被瞿能和平安打的窮途末路,他拿什麼後來反攻南軍?逼得李景隆60萬都撤退了……
    朱棣每戰是先鋒,打頭陣的,他陷入危局。他後面的還有朱能、張玉的率領的軍隊。就算沒有風的幫助,也不至死,更不可能被瞿能逼入絕境。

    這段寫的實在對朱棣不公,他勝的是他抓住了戰機。而不是那陣風的幫忙,明月怎麼搞的……

  68. 木旗杆 says:

    都怪我咯~~

  69. ss says:

    1、李景隆確實是軍事蠢材,應該像扔垃圾一樣扔掉;2、環境保護是個大問題,應該多搞點綠化,防止大風揚沙天氣的蔓延;3、旗杆應該換成鐵制,不可偷工減料。

  70.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says:

    I don’t think the wind is strange. First,when the war is start,it’s November,in the north earth,from the ending of summer to the middle of the winter,the wind is going from north to south.The wind is strong in Beijing,it’s normal to break a wooden flag which is iced.

  71. ffhty says: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72. 傻逼 says:

    70樓的說中文

  73. 傻逼 says:

    感覺這篇不是明月寫的

  74. 徐階 says:

    風這麼牛,看來那旗杆是豆腐渣工程。

  75. 生物 says:

    朱允炆無能,原因是朱元章寵出來的。至此,朱允炆犯了四個對付朱棣的機會,一,朱棣獨身進京,二,朱棣三個兒子進京,三,用李景隆這北平府用兵時,沒有用到自己最信任的人。四,樣的人為主將。

  76. 翻譯官飄過 says:

    70樓說我並不認為風很奇怪打仗時是11月,是風季,而且北京的風最大,吹斷木旗子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77. says:

    38樓的,不用謝

  78. says:

    前兩個人其實都是我。。。

  79. test says:

    Good!

  80. 鰲偕 says:

    歷史由後人所寫,無法辨認真偽。李景隆是官二代。

  81. 朱元璋 says:

    他媽的你小子敢造反

  82. 霍能他兒子 says:

    苦啊,我連名字都沒說就掛了!

  83. Jan Grant says:

    李景隆這個垃圾。

  84. 我也說兩句 says:

    皇上年輕了,也不能怪燕王,都是互相害怕造成的,如果換一個人,不會有這個結果。燕王的三個兒子進京不扣下絕對是一個錯誤,如果扣下,將他們的老婆孩子接到京城來,並施以懷柔政策,比喻說封個官什麼的,讓他們好吃好喝,這樣,燕王心裡也許還踏實一些,不至於被逼得裝瘋賣傻。

  85. Au says:

    a

  86. 來了 says:

    都ྉ不ྉ容ྉ易ྉ啊ྉ

  87. 來了 says:

    吼ྉ吼ྉ吼ྉ,朱ྉ棣ྉ的ྉ天ྉ下ྉ

  88. 11111 says: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89. 明月依舊 says:

    李景隆真是垃圾中的戰鬥機,每次都誤判。第一次是朱棣在河堤上作了個手勢,就誤以為人家有埋伏。第二次,帥字旗杆被風吹斷了,這垃圾也趕緊撤軍了。
    李景隆太優柔寡斷,沒有決斷力,更沒有智謀。此人不適合打戰。鑒定完畢

  90. 匿名 says:

    朱允炆自己婦人之仁,沒學到他爺爺的斬草除根的決斷,第一時間決定削藩就得往死里削,削到一半想告訴別人我是被迫的,你對手又不是傻子。 獨自進京或者三個兒子進京都可以扣下阻止叔侄反目開戰,可惜了。

  91. 88 says:

    886!88very6!

  92. 阿興 says:

    真命天子--朱棣

  93. 9usarfhge says:

    good

  94. 匿名 says:

    有些人沒注意那句話:「當時的士兵們十個裡面有九個都是封建迷信的受害者,朱棣起兵時房上掉兩片瓦,都要費盡口舌解釋半天。如今連當打仗的旗幟也被吹斷了,就如同做生意的被人砸了招牌,惶恐不安之際哪裡還有心思去打仗?

  95. 。。。 says:

    馬三保不是鄭和小名嗎。。。。。。

  96. 回70樓 says:

    我不認為風是奇怪的。首先,當戰爭開始的時候,是十一月,在北半球,從夏天結束到冬天,風從北向南。北京的風很強,打破一個冰封的木旗是正常的。

  97. 哎呀 says:

    為什麼風吹斷旗杆就軍心大亂,難道他們沒見過大風吹斷樹枝甚至吹倒大樹?驚弓之鳥一樣,一點也不像佔優勢的軍隊

  98. 小朱同學們 says:

    建文帝的愚蠢被朱棣利用了

  99. 明朝奇葩皇帝真多 says:

    馬三保是鄭和原名,後來改成鄭和。

  100. 厲害啊老李 says:

    奈何豬隊友太多

  101. 清清河水66 says:

    “建文二年(1340),李景隆在做好準備後,帶領著他的大軍出發了,他的目標是白溝河,他將在那裡和自己的幫手會合。”
    這個時間點有問題,朱允炆是1398年朱元璋死後登基的,是1398年6月30日,那麼建文二年應該是1399年。

  102. 匿名 says:

    建文帝害怕啊

  103. 王八糕子 says:

    無聊

  104. 十六夜咲夜 says:

    要不為什麼說歷史上反叛成功的用手指就能數出來呢,運氣也是實力的一種。

  105. 鵬飛 says:

    祈禱祈福許願

  106. giao says: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一):王朝剪影
      作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門書,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書里。但是,每每讀過,總是感覺意猶未盡——對很多人和事的描寫,過於簡略。
      我想看歷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這與馬未都的歷史不可能還原,以及作者強調歷史規律,有些相似——歷史的真相,是很難追溯的,但歷史的道理,是永恆存在的。天下事無新鮮事,發生過的還會再發生。
      這套書寫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殺人的時候,作者總會寫道:「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就這八個字,其實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經展現眼前。其實這種極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歲日長,越覺得中庸之難;而成大事者,有著一副中庸之態,則更是難上加難。
      朱允炆是個好人,也是個悲劇。所謂好人,大概和心軟之類的連在一起,但心軟似乎也不等於與人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沒有和當年與朱元璋對話時說的那樣:先禮勸諸王,不聽則懲罰他們;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並且絲毫不手軟。我想,朱允炆是輸在了年幼,輸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這位皇帝,更適合當一個與世無爭的王爺。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領導者。自然選擇,會選出最適合的物種——也許有些時候有些運氣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選擇的產物,自然比溫室花朵朱允炆有戰鬥力的多。作者對於朱棣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朱棣有兩張面孔,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慈。我想,這種處事方式,似乎十分現代——以自我為中心,有利於自己的,合作;不利於自己的,消滅。從這一點來看,朱棣其實很真實。再反過來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經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眾,似乎越來越高尚——而這種高尚,傾向於虛假。
      從萬曆中期之後,內容偏向於無聊。並不是作者寫的不好,而是歷史偏向於無聊——邊境憂患成為常態,卻再沒有充滿想像力而又左右戰局的大將;朝中也沒有嘗試改變的變革能臣。整個帝國,似乎除了黨爭,就是黨爭。像極了一出永遠沒有結局的爛戲,劇情整日不變,只是上台的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為什麼朱元璋、朱棣這樣的早期君王,設計的制衡機制,遠不如美國那樣有效呢?為什麼後來,帝權、相權、宦權總是此消彼長,卻很難為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於頂層,而在於底層——明朝的普通民眾,是和朝廷沒有關係的,只是一群螻蟻,無論上層如何變,底層變化是不大的;但美國,人民的權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還是可以影響政局的(比如通過選舉)。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迹,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為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鬆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107. giao says: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為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里,自始至終都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著海瑞冒著殺頭的危險,「抬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做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迹,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為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鬆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108. 噁心人 says:

    也許真是天命所歸

  109. 文德嗣 says:

    日月重開大宋天

  110. 永樂大帝 says: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為,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為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為,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著輕鬆的歷史,才是優秀的歷史書。

  111. 愛國者 says:

  112. 奪命大猩猩 says:

    朱棣真的是軍事奇才!

  113. 匿名 says:

    l

  114. 哈哈哈 says:

    建文二年是1400年,寫錯了。我發現這個文章有很多的錯別字,真的是作者的原版嗎?

  115. 哈哈哈 says:

    朱元璋太狠了,殺那麼多將士,留著一些菜鳥。真的是因果報應啊!真的狠,大將一個不留。

  116. 李景隆 says:

    朱棣就你會玩陰的啊你

發表評論

本周熱門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