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一日,袁崇煥得到指示,皇帝召見立即進城。
召見的理由是議餉,換句話說就是發工資。
命令還說,部將祖大壽一同覲見。
從古到今,領工資這種事都是跑著去的,袁崇煥二話不說,馬上往城裡跑,所以他忽略了如下問題:既然是議餉,為什麼要拉上祖大壽?
跑到城下,卻沒人迎接,也不給開城門,等了半天,丟下來個筐子,讓袁督師蹲進去,拉上來。
這種入城法雖說比較寒摻,但好歹是進去了,在城內守軍的指引下,他來到了平台。
滿桂和黑雲龍也來了,正等待著他。
在這個曾帶給他無比榮譽和光輝的地方,他第三次見到了崇禎。
第一次來,崇禎很客氣,對他言聽計從,說什麼是什麼,要什麼給什麼。第二次來,還是很客氣,十一月份了,城頭風大(我曾試過),二話不說就脫衣服,很夠意思。
第三次來,崇禎很直接,他看著袁崇煥,以低沉的聲音,問了他三個問題:
一、你為什麼要殺毛文龍。
二、敵軍為何能長驅直入,進犯北京。
三、你為什麼要打傷滿桂。
袁崇煥沒有回答。
對於他的這一反應,許多史書上說,是沒能反應過來,所以沒說話。
事實上,他就算反應過來,也很難回答。
比如毛文龍同志,實在是不聽話外加不順眼,才剁了的,要跟崇禎明說,估計是不行的。再比如敵軍為何長驅直入,這就說來話長了,最好拿張地圖來,畫幾筆,解釋一下戰術構思,最後再順便介紹自己的作戰特點。
至於最後滿桂問題,對袁督師而言,是很有點無厘頭的,因為他確實不知道這事。
總而言之,這三個問題下來,袁督師就傻了。
對於袁督師的沉默,崇禎更為憤怒,他當即命令滿桂脫下衣服,展示傷疤。
其實袁崇煥是比較莫名其妙的,說得好好的,你脫衣服幹嘛?又不是我打的,關我屁事。
但崇禎就不這麼想了,袁崇煥不出聲,他就當是默認了,隨即下令,脫去袁崇煥的官服,投入大牢。
這是一個讓在場所有人都很驚訝的舉動,雖然有些人已經知道,崇禎今天要整袁崇煥,但萬萬沒想到,這哥們竟然玩大了,當場就把人給拿下,更重要的是,袁崇煥手握兵權,是城外明軍總指揮,敵人還在城外呢,你把他辦了,誰來指揮?
所以內閣大學士成基命、戶部尚書畢自嚴馬上提出反對,說了一堆話:大致意思是,敵人還在,不能衝動,衝動是魔鬼。
但崇禎實在是個四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人物,老子抓了就不放,袁崇煥軍由祖大壽率領,明軍總指揮由滿桂擔任,就這麼定了!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兩次平台召見,除袁崇煥外,還要叫上滿桂、黑雲龍和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只要他在場,就不怕袁軍嘩變,而滿桂是袁崇煥的死敵,抓了袁崇煥,可以馬上接班,如此心計,令人膽寒。
綜觀崇禎的表現,斷言如下:但凡說他蠢的,真蠢。
但這個滴水不漏的安排,還是漏水。
袁崇煥被抓的時候,祖大壽看上去並不吃驚。
他沒有大聲喧嘩,也沒有高調抗議,甚至連句話都沒說。畢竟抓了袁崇煥後,崇禎就馬上發了話,此事與其他人無關,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但史書依然記下了他的反常舉動——發抖,出門的時候邁錯步等等。
對於這一跡象,大家都認為很正常——領導被抓了,抖幾抖沒什麼。
只有一個人發現了其中的玄妙。
這個人叫余大成,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
祖大壽剛走,他就找到了兵部尚書梁廷棟,對他說:
「敵軍兵臨城下,遼軍若無主帥,必有大亂!」
梁廷棟毫不在意:
「有祖大壽在,斷不至此!」
余大成答:
「作亂者必是此人!」
梁廷棟沒搭理余大成,回頭進了內閣。
在梁部長看來,余大成說了個笑話,於是,他就把這個笑話講給了同在內閣里的大學士周延儒。
這個笑話講給一般人聽,也就是笑一笑,但周大學士不是一般人。
周延儒,字玉繩,常州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
周延儒同志的名氣,是很大的,十幾年前我第一次翻明史的時候,曾專門去翻他的列傳,沒有翻到,後幾經查找才發現,這位仁兄被歸入了特別列傳——奸臣傳。
奸臣還不好說,奸是肯定的,此人天資聰明,所謂萬曆四十一年進士,那是謙虛的說法,事實上,他是那一年的狀元,不但考試第一,連面試(殿試)也第一。
聽到這句話,嗅覺敏銳的周延儒立即起身,問:
「余大成在哪裡?」
余大成找來了,接著問:
「你認為祖大壽會反嗎?」
余大成回答:
「必反。」
「幾天?」
「三天之內。」
周延儒立即指示梁廷棟,密切注意遼軍動向,異常立即報告。
第一天,十二月二日,無事。
第二天,十二月三日,無事。
第三天,十二月四日,出事。
祖大壽未經批示,於當日凌晨率領遼軍撤離北京,他沒有投敵,臨走時留下話,說要回寧遠。
回寧遠,也就是反了,皇帝十分震驚,關寧鐵騎是精銳主力,敵人還在,要都跑了,攤子怎麼收拾?
周延儒很鎮定,他立即叫來了余大成,帶他去見皇帝談話。
皇帝問:祖大壽率軍出走,怎麼辦?
余大成答:袁崇煥被抓,祖大壽心中畏懼,不會投敵。
皇帝再問:怎麼讓他回來?
余大成答:只有一件東西,能把他拉回來。
這件東西,就是袁崇煥的手諭。
好辦,馬上派人去牢里,找袁督師寫信。
袁督師不寫。
可以理解,被人當場把官服收了,關進了號子,有意見難免,加上袁督師本非善男信女,任你說,就不寫。
急眼了,內閣大學士,外加六部尚書,搞了個探監團,全跑到監獄去,輪流勸說,口水亂飛,袁督師還是不肯,還說出了不肯的理由:
「我不是不寫,只是寫了沒用,祖大壽聽我的話,是因為我是督師,現我已入獄,他必定不肯就範。」
這話糊弄崇禎還行,余大成是懂業務的:什麼你是督師,他才聽你的話,那崇禎還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嗎?
但這話說破,就沒意思了,所以余大成同志換了個講法,先捧了捧袁崇煥,然後從民族大義方面,對袁崇煥進行了深刻的教育,說到最後,袁督師欣然拍板,馬上就寫。
拿到信後,崇禎即刻派人,沒日沒夜地去追,但祖大壽實在跑得太快,追上的時候,人都到錦州了。
事實證明,袁督師就算改行去賣油條,說話也是算數的,祖大壽看見書信(還沒見人),就當即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了北京。
局勢暫時穩定,一天後,再度逆轉。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極再度發起攻擊。
這次他選擇的目標,是永定門。
估計是轉了一圈,沒搶到多少實在玩意,所以皇太極決定,玩一把大的,他集結了所有兵力,猛攻永定門。
明軍於城下列陣,由滿桂指揮,總兵力約四萬,迎戰後金。
戰役的結果再次證明,古代游牧民族在玩命方面,有優越性。
經過整日激戰,明軍付出重大傷亡,主將滿桂戰死,但後金軍也損失慘重,未能攻破城門,全軍撤退。
四年前,籍籍無名的四品文官袁崇煥,站在那座叫寧遠的孤城裡,面對著只知道攢錢的滿桂、當過逃兵的趙率教、消極怠工的祖大壽,說:
「「獨卧孤城,以當虜耳!」
在絕境之中,他們始終相信,堅定的信念,必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之後,他們戰勝了努爾哈赤,戰勝了皇太極,再之後,是反目、排擠、陣亡、定罪、叛逃。
趙率教死了,袁崇煥坐牢了,滿桂指認袁崇煥後,也死了,祖大壽終將走上那條不歸之路。
共患難者,不可共安樂,世上的事情,大致都是如此吧。
密謀永定門之戰後,一直沒撈到硬貨的皇太極終於退兵了——不是真退。
他派兵佔據了遵化、灤城、永平、遷安,並指派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鎮守,以此為據點,等待時機再次發動進攻。
戰局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的地步,雖然外地勤王的軍隊已達二十多萬,鑒於滿桂這樣的猛人也戰死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朝廷跟關外已基本失去聯繫,遼東如何,山海關如何,鬼才知道,京城人心惶惶,形勢極度危險。
然後,真正的拯救者出現了。
半個月前,草民孫承宗受召進入京城,皇帝對他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大學士,這是上級對你的信任。
然後皇帝又說,既然你是孫大學士了,現在出發去通州,敵人馬上到。
對於這種平時不待見,臨時拉來背鍋的欠揍行為,孫承宗沒多說什麼,在他看來,這是義務。
但要說上級一點不支持,也不對,孫草民進京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個人,他去通州迎敵的時候,朝廷還是給了孫大學士一些人。
一些人的數量是,二十七個。
孫大學士就帶著二十七個人,從京城沖了出來,前往通州。
當時的通州已經是前線了,後金軍到處劫掠,殺人放火兼干車匪路霸,孫大學士路上就幹了好幾仗,還死了五個人,到達通州的時候,只剩二十二個。
通州是有兵的,但不到一萬人,且人心惶惶,總兵楊國棟本來打算跑路了,孫承宗把他拉住,硬拽上城樓,巡視一周,說明白不走,才把大家穩住。
通州穩定後,作為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孫承宗開始協調各路軍隊,組織作戰。
以級別而言,孫大學士是總指揮,但具體實施起來,卻啥也不是。
且不說其他地區的勤王軍,就連嫡系袁崇煥都不聽招呼,孫承宗說,你別繞來繞去,在通州布防,把人擋回去就是了,偏不聽,協調來協調去,終於把皇太極協調到北京城下。
然後又是噼里啪啦一陣亂打,袁督師進牢房,皇太極也沒真走,占著四座城池,隨時準備再來。京城附近的二十多萬明軍,也是看著人多,壓根沒人出頭,關寧鐵騎也不可靠,祖大壽都逃過一次了,難保他不逃第二次。
據說孫承宗是個水命,所以當救火隊員實在再適合不過了。
他先找祖大壽。
祖大壽是個比較難纏的人,且向來囂張跋扈,除了袁崇煥,誰的面子都不給。
但孫承宗是例外,用今天的話說,當年袁督師都是給他提包的,老領導的老領導,就是領導的平方。
孫大學士說:袁督師已經進去了,你要繼續為國效力。
祖大壽說,袁督師都進去了,我不知哪天也得進去,還效力個屁。
孫承宗說:就是因為袁督師進去了,你才別鬧騰,趕緊給皇帝寫檢討,就說你要立功,為袁督師贖罪。
祖大壽同意了,立即給皇帝寫信。
這邊糊弄完了,孫承宗馬上再去找皇帝,說祖大壽已經認錯了,希望能再有個機會,繼續為國效命。
話剛說完,祖大壽的信就到了,皇帝大人非常高興,當即回復,祖大壽同志放心去干,對你的舉動,本人完全支持。
雖然之前他也曾對袁崇煥說過這句話,但這次他做到了,兩年後祖大壽在大凌河與皇太極作戰,被人抓了,後來投降又放回來,崇禎問都沒問,還接著用,如此鐵杆,就是孫承宗糊弄出來的。
孫承宗搞定了祖大壽,又去找馬世龍。
馬世龍也是遼東系將領,跟祖大壽關係很好,當時拿著袁崇煥的信去追祖大壽的,既是此人。這人的性格跟祖大壽很類似,極其強橫,唯一的不同是,他連袁崇煥的面子都不給,此前有個兵部侍郎劉之綸,帶兵出去跟皇太極死磕,命令他帶兵救援,結果直到劉侍郎戰死,馬世龍都沒有來。
但是孫大學士仍然例外,什麼關寧鐵騎、關寧防線,還有這幫認人不認組織的武將,都是當年他弄出來的,能壓得住陣的,也只有他。
但手下出去找了幾天,都沒找到這人,因為馬世龍的部隊在西邊被後金軍隔開,沒消息。
但孫承宗是有辦法的,他出了點錢,找了幾個人當敢死隊,拿著他的手書,直接衝過後金防線,找到了馬世龍。
老領導就是老領導,看到孫承宗的信,馬世龍當即表示,服從指揮,立即前來會師。
至此,孫承宗終於集結了遼東系最強的兩支軍隊,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擊潰入侵者。
皇太極退出關外,並派重兵駐守遵化、永平四城,作為後金駐關內辦事處,下次來搶東西也好有個照應。
這種未經許可的經營行為,自然是要禁止的,崇禎三年(1630)
二月,孫承宗集結遼東軍,發起進攻。
得知孫承宗進攻的消息時,皇太極並不在意,按年份算,這一年,孫承宗都六十八了,又精瘦,風吹都要擺幾擺,看著且沒幾天蹦頭了,實在不值得在意。
結果如下:
第一天,孫承宗進攻欒城,一天,打下來了。
第二天,進攻遷安,一天,打下來了。
第三天,皇太極坐不住了,他派出了援兵。
帶領援兵的,是皇太極的大哥,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
阿敏是皇太極的大哥,在四大貝勒里,是很能打的,派他去,顯示了皇太極對孫承宗的重視,但我始終懷疑,皇太極跟阿敏是有點矛盾的。
因為戰鬥結果實在是慘不忍睹。
阿敏帶了五千多人到了遵化,正趕上孫承宗進攻,但他剛到,看了看陣勢,就跑路了。
孫承宗並沒有派兵攻城,他只是在城下,擺上了所有的大炮。
戰鬥過程十分無聊,孫承宗對炮兵的使用已經爐火純青,幾十炮打完,城牆就轟塌了,阿敏還算機靈,早就跑到了最後一個據點——永平。
如果就這麼跑回去,實在太不像話,所以阿敏在永平城下擺出了陣勢,要跟孫承宗決戰。
決戰的過程就不說了,直接說結果吧,因為從開戰起,勝負已無懸念,孫承宗對戰場的操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大炮轟完後,騎兵再去砍,真正實現了無縫對接。
阿敏久經沙場,但在孫老頭面前,軍事技術還是小學生水平,連一天都沒撐住,白天開打下午就跑了,死傷四千餘人,連他自己都負了重傷,差點沒能回去。
就這樣,皇太極固守的關內四城全部失守,整個過程只用五天。
消息傳到京城,崇禎激動了,他二話不說,立馬跑到祖廟向先輩彙報,並認定,從今以後,就靠孫承宗了。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自崇禎二年十一月起,皇太極率軍進入關內,威脅北京,沿途燒殺搶掠,所過之地實行屠城,屍橫遍野,史稱「己巳之變」。
在這場戰爭中,無辜百姓被殺戮,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包括滿桂在內的幾位總兵陣亡,袁崇煥下獄,明朝元氣大傷。
但一切已經過去,對於崇禎而言,明天比昨天更重要。
當然,在處理明天的問題前,必須先處理昨天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名字叫做袁崇煥。
對話怎麼處理袁崇煥,這是個問題。
其實崇禎並不想殺袁崇煥。
十二月一日,逮捕袁崇煥的那天,崇禎給了個說法——解職聽堪。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先把職務免了,再看著辦。
看著辦,也就是說可以不辦。
事實上,當時幫袁崇煥說話的人很多,看情形關幾天沒準就放了,將來說不定還能復職。
但九個月後,崇禎改變了主意,他已下定決心,處死袁崇煥。
為什麼?
對於這一變化,許多人的解釋,都來源於一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崇禎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無計可施的皇太極,決定玩個陰招。
他派人找來了前幾天抓住的兩個太監,並把他們安排到了一個特定的營帳里,派專人看守。
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在太監的隔壁營帳,住進了兩個人,這兩個人用人類能夠聽見的聲音(至少太監能聽見),說了一個秘密。
秘密的內容是袁崇煥已經和皇太極達成了密約,過幾天,皇太極攻擊北京,就能直接進城。
這兩個太監不負眾望,聽見了這個秘密,第二天,皇太極又派人把他們給送了回去。
他們回去之後,就找到了相關部門,把這件事給說了,崇禎大怒,認定袁崇煥是個叛徒,最終把他給辦了。
故事講完了。
這是個相當智慧且相當胡扯的故事。
二十年前,我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曾相信過這個故事,後來我長大了,就不信了。
但把話說絕了,似乎不太好,所以我更正一下:如果當事人全都是小學二年級水平,故事裡的詭計是可以成功的。
因為這個故事實在太過幼稚。
首先,你要明白,崇禎不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他是一個老練成熟的政治家,也是大明的最高領導。
三年前,滿朝都是閹黨,他啥都沒說,只憑自己,就擺平了無法無天的魏忠賢,兩年前,袁崇煥不經許可,幹掉了毛文龍,他還是啥都沒說。
明朝的言官很有職業道德,喜歡告狀,自打袁崇煥上任,他的檢舉信就沒停過,說得有鼻子有眼,某些問題可能還是真的,他仍然沒說。
敵軍兵臨城下,大家都罵袁崇煥是叛徒,他脫掉自己的衣服,給袁崇煥披上,打死他都沒說。
所以最後,他聽到了兩個從敵營里跑出來的太監的話,終於說了:
殺掉袁崇煥。
無語,徹底的無語。
我曾十分好奇,這個讓人無語的故事到底是怎麼來的。經過比對記載此事的幾十種史料,我確定,這個故事最早出現的地方,是清軍入關後,由清朝史官編撰的《清太宗實錄》。
明白了。
記得當年我第一次去看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史料,曾經比較煩,因為按照常規,這些由幾百年前的人記錄的資料,是比較難懂的,而且基本都是滿文,我雖認識幾個,但要看懂,估計是很難的。
結果大吃一驚。
我看懂了,至少明白這份資料說些什麼,且毫不費力,因為在我翻開的那本史料里,有很多繡像。
所謂繡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插圖,且畫工很好,很詳細,打仗、談事都畫出來,是個人就能看明白。
後來我又翻過滿洲實錄,也有很多插圖,比如寧遠之戰、錦州之戰,都畫得相當好。
這是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古代的插圖本圖書很多,比如金瓶梅、西遊記等等,但通常來講,類似政治文書、歷史記錄之類的玩意,為示莊重,是沒有插圖的,從司馬遷、班固,到修明史的張廷玉,二十五史,統統地沒有。順便說句,如果哪位仁兄能夠找到司馬遷版原始插圖史記,或是班固版插圖漢書,記得通知我,多少錢我都收。
疑惑了很久後,我終於找到了答案——文化。
後金是游牧民族,文化比較落後,雖說時不時也有范文程之類的文化人跑過去,但終究是差點,漢字且不說,滿文都是剛造出來的,認識的人實在太少。
但這麼多年,都干過些什麼事,必須要記,開個會、談個話之類的,一個個傳達太費勁,寫成文字印出去,許多人又看不懂,所以就搞插圖版,認字的看字,不認字的就當連環畫看,都能明白。
而在軍事作戰上,這點就更為明顯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後來的多爾袞,都是卓越的軍事家,能征善戰,但基本都是野路子練出來的,屬於實幹派,在這方面,明朝大致相反,孫承宗袁崇煥都是考試考出來的,屬於理論派。
打仗這個行當,和打架有點類似,被人拍幾磚頭,下次就知道該拿菜刀還是板磚,朝哪下手更狠,老是當觀眾,很難有技術上的進步。
所以在戰場上,捲袖子猛乾的實幹派往往比讀兵書的理論派混得開。
但馬克思同志告訴我們,理論一旦與實踐結合,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成功範例如孫承宗等,都是曠世名將。
皇太極等人及時意識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於是他們擺事實,找差距,決定普及理論。
在明朝找人來教,估計是不行了,所以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讀兵書。反正兵書也不是違禁品,找人去明朝採購回來,每人發一本,慢慢看。
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託人到關內去賣,但採購員到地方,就傻眼了。
因為從古至今,兵書很多,什麼太公兵法、孫子兵法、六韜三略且不說,光是明代,兵書就有上百種,是出版行業的一支生力軍。
面對困難,皇太極們沒有氣餒,他們經過仔細研討比較,終於確定了最終的兵法教材,並大量採購,保證發到每個高級將領手中。
此後無論是行軍還是打仗,後金軍的高級將領們都帶著這本指定兵法教材,早晚閱讀。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其實沒必要吃驚,畢竟孫子兵法之類的書,確實比較深奧,到京城街上拉個人回來,都未必會讀,要讓天天騎馬打仗的人讀,實在勉為其難,當時三國演義里的語言,大致就相當於是白話文了,方便理解,而且我相信,這本書很容易引起後金將領們的共鳴——有插圖。
沒錯,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所謂反間計的故事,如不知來源,可參考三國演義之蔣干中計,綜合上述資料,以皇太極們的文化背景,能編出這麼個故事,差不多了。
但更關鍵的,是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編這個故事。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三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
我認定,這是一個陰謀,一個蓄謀已久且極其高明的陰謀。
關於此陰謀的來龍去脈,鑒於本人為此思考了很久,所以我決定,歇口氣,等會再講。
其實改變崇禎主意的,並不是那個幼稚的反間計,而是一次談話。
這次談話發生在一年前,談話的兩個人,分別是內閣大學士錢龍錫,和剛剛上任的薊遼督師袁崇煥。
談話內容如下:
錢龍錫:平遼方略如何?
袁崇煥:東江、關寧而已。
錢龍錫:東江何解?
袁崇煥:毛文龍者,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除之。
翻譯一下,意思大致是這樣的:錢龍錫問,你上任後準備怎麼干。
袁崇煥答,安頓東江和關寧兩個地方。錢龍錫又問:為什麼要安頓東江。
袁崇煥答:東江的毛文龍,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殺了他。
按說這是兩人密談,偏偏就被記入了史料,實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這份談話記錄看上去似乎也沒啥,錢龍錫問袁崇煥的打算,袁崇煥說準備收拾毛文龍,僅此而已。
但殺死袁崇煥的,就是這份談話記錄。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彈劾錢龍錫與袁崇煥互相勾結,一番爭論之後,錢龍錫被迫辭職。
著名史學家孟森曾說過,明朝有兩大禍患,第一是太監,其次是言官。
我認為,這句話是錯的,言官應該排在太監的前面,如太監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 版本——文化流氓。
鑒於明代政治風氣實在太過開明,且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麼管這幫人,結果脾氣越慣越大,有事說事,沒事說人,逮誰罵誰,見誰踩誰(包括皇帝),到了崇禎,基本已經形成了有組織,有系統的流氓集團,許多事情就壞在他們的手裡。
在這件事上,他們表現得非常積極,此後連續半年,關於袁崇煥同志叛變、投敵乃至於生活作風等多方面問題的黑材料源源不斷,一個比一個狠(許多後人認定所謂袁崇煥投敵賣國的鐵證,即源自於此)。
就這麼罵了半年,終於出來個更狠的。
崇禎三年(1630)八月,山東御史史范上疏,彈劾錢龍錫收受袁崇煥賄賂幾萬兩,連錢放在哪裡,都說得一清二楚。
太陰險了。
在明代,收點黑錢,撈點外快,基本屬於內部問題,不算啥事,但這封奏疏卻截然不同。
因為他說,送錢的人是袁崇煥。
這錢就算是閻王送的,都沒問題,惟獨不能是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邊帥,而錢龍錫是內閣大臣,按照明朝規定,如果邊帥勾結近臣,必死無疑(有謀反嫌疑)。
十天後,崇禎開會,決定,處死袁崇煥。
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煥入獄,一群人圍著罵了八個月,終於,罵死了。
事情就是這樣嗎?
不是在那群看似漫無目的,毫無組織的言官背後,是一雙黑手,更正一下,是兩雙。
這兩雙手的主人,一個叫溫體仁,一個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裡講一下溫體仁同志的簡歷:
男,浙江湖州人,字長卿,萬曆二十六年進士。
這兩人後面還要講,這裡就不多說了,對這二位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明史,順提一下,很好找,直接翻奸臣傳,周延儒同志就在嚴嵩的後面,接下來就是溫體仁。
應該說,袁崇煥從「聽堪」,變成了「聽斬」,基本上就是這二位的功勞。但這件事情,最有諷刺意味的,也就在這裡。
因為溫體仁和周延儒,其實跟袁崇煥沒仇,且壓根就沒想幹掉袁崇煥。
他們真正想要除掉的人,是錢龍錫。
有點糊塗了吧,慢慢來。
一直以來,溫體仁和周延儒都想解決錢龍錫,可是錢龍錫為人謹慎,勢力很大,要剷除他非常困難,十分湊巧,他跟袁崇煥的關係很好,這次恰好袁崇煥又出了事,所以只要把袁崇煥的事情扯大,用他的罪名,把錢龍錫拉下水,就能達到目的。
袁崇煥之所以被殺,不是因為他自己,而是因為錢龍錫,錢龍錫之所以出事,不是因為他自己,而是因為袁崇煥。
幕後操縱,言官上疏,罵聲一片,只是為了一個政治目的。
接下來要解開的迷題是,他們為什麼要除掉錢龍錫。
有所謂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復仇的問題,是由於黨爭引起的,周延儒和溫體仁都是閹黨,因為被整,所以藉此事打擊東林黨,報仇雪恨。
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基本功問題,是由於史料讀得太少引起的。
周延儒和溫體仁絕不是閹黨,雖然他們並非什麼好鳥,但這一點我是可以幫他們二位擔保的,事實上,閹黨要有他們這樣的人才,估計也倒不了。
崇禎元年(1628),就在崇禎大張旗鼓猛捶閹黨的時候,溫體仁光榮提任禮部尚書,周延儒榮升禮部侍郎,堂堂閹黨,如此頂風作案,公然與嚴懲閹黨的皇帝勾結獲得提升,令人髮指。
在攻擊袁崇煥的人中,確實有閹黨,但這件事情的幕後策劃者,卻絕非同類,當一切的偽裝去除後,真正的動機始終只有倆字——權力。
內閣的權力很大,位置卻太少,要把自己擠上去,只有把別人擠下來,事實上,他們確實達到了目的,由於袁崇煥的事太大,錢龍錫當即提出辭職,而跟錢龍錫關係很好的大學士成基命幾個月後也下課,周延儒和溫體仁先後入閣,頂替了他們,成為了大學士。
而袁崇煥,只是一個無辜的犧牲品。
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崇禎在平台召開會議——第四次會議。
第一次他提拔袁崇煥,袁崇煥很高興。第二次,他脫衣服給袁崇煥,袁崇煥很感動。第三次,他抓了袁崇煥,袁崇煥很意外,第四次,他要殺掉袁崇煥,袁崇煥不在。
袁崇煥雖沒辦法與會(坐牢中),卻毫無妨礙會議的盛況,參加會議的各單位有內閣、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五府、六科、錦衣衛等等,連翰林院都來湊了人數。
人到齊了,崇禎開始發言,發言的內容,是列舉袁崇煥的罪狀,主要包括給錢給人給官,啥都沒幹,且殺掉毛文龍,放縱敵人長驅而入,消極出戰等等。
講完了,問:
「三法司如何定罪?」
沒人吱聲。
弄這麼多人來,說這麼多,還問什麼意見,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於是,崇禎說出了他的裁決:
依律,凌遲。
現場鴉雀無聲。
袁崇煥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
他是冤枉的。
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兇手。
溫體仁、周延儒未必想幹掉袁崇煥,崇禎未必不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袁崇煥未必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
但他就是死了。
很滑稽,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滑稽。
袁崇煥被押赴西市,行刑。
或許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死,他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著許多或明或暗的規則,必須適應,必須放棄原則,背離良知,和光同塵,否則,無論你有多麼偉大的抱負,多麼光輝的理想,都終將被湮滅。
袁崇煥是不知道和光同塵的,由始至終,他都是一個不上道的人,他有才能,有抱負,有個性,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彰顯自己的個性,如此而已。
那天,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
他最後一次看著這個他曾為之奉獻一切的國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護衛,卻謾罵指責他的平民。
傾盡心力,嘔心瀝血,只換來了這個結果。
我經常在想,那時候的袁崇煥,到底在想些什麼。
他應該很絕望,很失落,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負才能被了解,或許永遠也沒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終也許只是遺臭萬年的罵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
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沒有絕望,沒有失落,沒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兩個字——堅持。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袁崇煥的一生是一個悲劇。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了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
蠻荒之地的苦讀書生,福建的縣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堅守孤城的寧遠道,威震天下的薊遼督師,逮捕入獄的將領,背負冤屈死去的囚犯。
無論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終堅持。
或許不能改變什麼,或許並不是扭轉乾坤的關鍵人物,或許所作所為並無意義,但他依然堅定地,毫無退縮地堅持下來。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
下一章:第7部:大結局 第九章 陰謀
上一章:第7部:大結局 第七章 殺人
真是好書,每讀一遍都有新收穫。
精彩!!
讀歷史要全方位的去讀。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愛多深恨多深 崇禎對他期望太大了 這種失落以崇禎的性格殺他很正常
將心永存 人有時就是這麼悲崔
哎,袁崇煥。
追求「知行合一」
唉……無語
袁非帥才也,最開始的高位已決定了他的命運。
看了第二遍了,依舊是惋惜不已。
性格決定命運
袁崇煥在遼東,清人能滅么?也未必。
我本來是袁粉,但看到了毛文龍的光輝事迹後,對袁產生了鄙視,但還是覺得崇禎對他的刑罰太重了。
腌黨總共颳了4個對於忠臣民族英雄卻凌遲崇貞的眼裡只有權力否則就不會整個壤外必先安內了
袁崇煥還是權謀不夠 為將非帥
但是崇禎的這個處罰 就是自毀長城
就是坐實了袁崇煥有罪 也不至於凌遲
崇禎的敏感多疑 犯下大錯
為啥明朝主將出戰死亡率那麼高,而八大貝勒怎莫打都不死啊
因為有太監和言官
我窮困一身,捨棄江南繁華遠赴遼東苦寒之地!
我混世無忠,所見遼東百姓血淚愁仇哭天無門!
我生於華夏,
縱使莽夫無知不讀聖賢道德之書,卻也知同袍血肉豈能讓豺狼隨意吞噬!
我身為漢人,
縱使以臣子忠良以文馭武之歸統,卻也知故土難離家園不保豈能屈膝活?
平遼之計,不可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圖之!建虜不適生產,只衷搶掠,束縛其手腳,消磨其物質,消減其人口,假以時日,勢定當攻防易手,此為棋局明朗之策。
我與蒙古雖無款曲,卻配合默契,遙相呼應,使建虜首尾無以兼顧,終被束縛手腳無以肆虐劫掠,使其處境日益為艱,苦無法打開局面,只做強撐!爾伐蒙吾便出寇,爾伐吾吾便遁逸而蒙古進寇!建虜欲哭無淚!
而今,你不顧朝廷法度擅殺實權武將,無論是何居心,皆已鑄成大錯!天下今後武將引以為戒,朝廷再無節度之法!
吾亡,則東江亡!東江亡,則蒙古屏障盡失!建虜死局解開,手腳便得用,將肆無忌憚,大明必亡!大明亡,則華夏喪其文明於野蠻之手,亡矣!華夏亡之時,適逢西方列強崛起之時,中華民族終將落後於世界民族之林!永世不得翻身!
袁崇煥,滿清授於汝民族英雄之威名!汝欲某稱汝何哉?汝又欲華夏之後人稱汝何哉?
當年明月,你在考慮殺我的兇手這歷史問題時總是問到動機!好吧,那我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不需要動機的,或者說一開始是不需要動機的,因為人類是高等智慧生物,他們的行為受到心理支配!而心理,高等智慧生物的心理也會產生各種疾病!有很多賭徒,輸了會打老婆,這個我們似乎還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有很多賭徒贏了依然會打老婆呢?這個反常作者有沒有思考過呢?心學的最高境界是回歸自然!自然萬物都有內在的聯繫!望作者深入思考!
前面好像說過,人盡其用,勇者用其勇,智者用其智。事實上在用人上,崇禎是有失誤的。像袁崇煥這樣的戰術型人才,崇禎沒用好,一開始給予太多的權力,後來又過於嚴厲。同時,對一個戰術家,卻給他戰略家的權力和期望。作為一把手,用人上既要肯給權,也要一定的制約。現在看來,崇禎在袁崇煥問題上,是不斷地犯錯誤,先是給他與他能力不相稱的權力,而後,為了糾正自己的錯誤,又以讓人(以祖大壽為代表)心寒的方式把權力一下就收回,甚至把人命也收回了。
什麼你是督師,他才聽你的話,那崇禎還是皇上呢,他不也跑了嗎?
其實我覺得清能戰勝明,主要是大炮
看了當年明月的書,收穫很大
當時 世界上 火器能和 明朝 比的 沒幾個 清軍 比火器 就是找死
怎麼說呢? 因為它是歷史。無論你怎樣傷心流淚,怎樣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無法改變,因為它早已隨紅塵而去,因為它既不是觀點也不是議題,它,是事實。它,是歷史。
—————–這個世上有太多悲哀,畢竟人是不能完美的。歷史和現實也一樣。
強大的大明,終於塌了
喜歡當年明月,但是只有在評論袁崇煥這個畜生時,我很失望
為什麼袁崇煥不圍魏救趙,向北攻擊瀋陽?按照袁崇煥的性格,不聽皇帝的命令是家常便飯了。
斯人已逝,
往事已矣。
悲涼明月,
深鎖回憶。
可笑啊可悲啊大明與建州虜的恩怨,致華夏近三百年時間的黑暗與污衊,卻如今大明的英雄之名與泥沙一同沉入青川水中,請緬懷那誓死抵抗而死難的將士和忠貞而爭議的臣子和先君,放過他們,因為歷史有時說不清,爭議的事是他們可能都發生過,所需的是一條可串連的線或動機,只是記述者們沒有小米和微博也沒有柯南。
早知道落了個凌遲的下場就不拚死保大明了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我的遺言
我認為應該趁敵人傾巢而出之時,突襲東北,將滿人老巢搗個天翻地覆。依當時京城守護實力亦能自保。
袁之敗於自大。得志便猖狂是多少英雄的喪命曲!!!
一個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在那種情況下,你是袁能比他做的更好?慫人!
歷史上太多的機緣巧合,無論如何,袁都稱得上民族英雄,能力是一種很奇妙的問題,人們總是以結果來看待,實際上,如果崇禎能夠再多忍幾天,外地勤京的戰力,加上滿桂,袁完全有機會將皇太極留在北京。
只不過是運氣而已!
面對一個被凌遲冤枉的英雄,你們如此說,和當年那些京城的王八蛋們有什麼區別!
老爹放心,十幾年後我會幫你報仇雪恨的
36樓,不帶你這麼玩兒的。
寫的很有趣,不過有些抒情有些做作
袁崇煥走出牢房,前往刑場,沿途民眾圍觀,罵聲不絕。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滿人入關讓他們家人朋友死了不少,民憤猛猛,總要找個替罪羊,而袁又比較囂張,而且讓滿人入關,他也是有責任的。。。。
死了也好,不死將來也會被言官害死
祖大壽不同於其他漢奸在於他只是想保全祖家雖然其子侄有屠殺同胞之舉但本人只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強烈建議我大清朝給羅貫中先生授予文正謚號以表達其對提高我朝將領軍事水平的卓越貢獻
袁崇煥別激動,徐爺爺看你來了~我也死得很慘啊,朱元璋知道我後背有瘡,偏偏給我送個蒸鵝!
靠,我倆就拽個錢龍錫就把袁崇煥拽下水了,孩子你真倒霉,我們更倒霉。
錯綜複雜的事情當中,只看到一個很可笑的故事:一個有作為的老闆招聘了連他的簡歷都不看的經理。而經理卻以為皇帝看重自己就過於自大,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結果老闆因為最後一根稻草將這位經理除掉。在此故事當中,無論老闆抑或經理,都沒有認識到一個問題:授權也要懂得控權。袁崇煥這位員工的悲劇就是來自於本身,沒有搞清楚崇禎的想法就自己被一名嗚呼
越看到後面心越涼,
覺得細水講的很有道理,崇禎對袁崇煥期望太高,卻不懂制約,沒有給他合適的位置。也許他曾堅持「將能而君不御」,只是沒能理論聯繫實際,用在當下,以至過了頭。本來應該給袁崇煥劃幾條底線,比如毛文龍不能殺,不能讓敵人兵臨城下這一類重大問題。因為盲目的信任,互相根本不理解,以至某一方的底線被踐踏,這是沒打預防針的後果啊。崇禎不是神仙,料不到這些後事;袁崇煥沒有自知之明,託大自驕。封建王朝歷經兩百多年,由最初的反抗者已變為如今的壓迫者,共患難易,同富貴難。如今人心已散,守業綜合征凸顯無疑。貪污腐敗,政治鬥爭層出不窮;百姓死活無人理睬,帝國統治基礎已壞;大廈將傾,獨木怎支?反觀關外,上下一心,民族氣數正處於上升期。一上一下,一弱一強,勝負不難分。綜上所述:明朝已拋棄了當初與全體國民簽訂的契約,於是被人民拋棄了;滿清剛與全體族人簽訂契約,履行賣力。范文程不見得是個賣國賊,何為國?不是帝王,而是黎民!為了自己的抱負,或許他只是一個識時務者。袁崇煥與崇禎相遇於這個時代,也許是一個悲劇,註定留給人扼腕嘆息。
我笑寒儒青衫衣
哪有仗青鋒的力
雲霄殿上九州天下都負了你
江山與誰干係
忠魂守遼東浩氣
不過是玉淪塵土一齣戲
老袁還沒看透明朝? 這幫鳥人能幹什麼鳥事,就你一個人能 干大事啊 ?太自負了,沒事喝酒釣魚游山教書挺好! 弱肉必有狼來吃啊!
昔時明月確有改寫歷史的衝動。對崇禎皇帝的分析還算中肯,不過好像忘了朱由檢性格上的最大特徵。
49樓的觀點很對,分析非常到位。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漢姆雷特。我們和明月,都只能夠按照我們頭腦中固有的模型去理解崇禎和袁崇煥。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豐滿的,有血有肉的,有個性的,獨特的。而我們只能通過枯燥的歷史文字去部分還原。崇禎也是人,袁崇煥也是人,他們的能力和大局觀都有限,而崇禎時代,最缺乏的就是「戰略家」,像孔明祖宗一樣的戰略家。整個明朝,都缺少這種戰略家。這是大明朝的政治傳統決定的。大明朝的政治傳統,在朱元璋時代就已經奠定了,再加上朱老四的以及後來一系列的什麼東西廠錦衣衛的。明朝之所以「強橫」,我個人認為,其實是在吃宋朝「養士」的老本。是仁義宋太祖的養士政策,給明朝培養了一大批「讀書種子」。而從「士大夫」這個角度來說,宋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獨一無二的朝代。這也是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這麼多強極的朝代里,獨獨喜歡「最弱」的宋朝的最根本的原因。宋朝,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要遠遠超過以上所有的朝代。
明朝的高壓統治,朱重八的不夠仁厚,使得明朝的官員各個都特別「姦猾」,在這一點上,即便是楊士奇李東陽楊廷和徐階高拱張居正也不例外。不像宋朝,宋朝的仁義立國,使得宋朝的人各個都顯得特別「光明磊落」。從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陸秀夫等等莫不如是。尤其是張世傑,其最後之所以自殺,其主觀動機也是「我上一次逃跑不是真的貪生怕死」,其不想辜負陸秀夫。
宋朝,是我最為痛心的一個朝代,但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朝代。所謂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就是如此。送人不殺士大夫,所以它的士大夫捨命為公。我確實最喜歡宋朝。不好意思,我流淚了。
袁崇煥的悲劇在於,他不理解自己只是一個打工的……
袁崇煥作為東林黨一定也看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張居正看了,他看懂了,拿出了辦法,袁崇煥跟海瑞也看了,但是沒看懂,所以海瑞只是在黑暗中不斷的痛罵,袁崇煥只能在黑暗中不斷的瞎做……
但是就如作者說的,當很多人都接受了黑暗跟放棄光明躲避起來的時候,袁崇煥卻堅持了下來。苦讀的書生,不得志的小官,寧遠的堅守。他都沒有放棄。
就像作者對張居正的描述一樣,袁崇煥也是人,有自己的缺點。但是在那黑暗的世界,他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跟信念這已經足夠了。
袁崇煥是真正的英雄,他只是一個在黑暗中迷了路的人而已
魏忠賢那四人,最後的下場就是凌遲
袁崇煥,保家衛國,為何卻遺臭萬年,凌遲處死,
統帥的最高境界是三國演義的諸葛亮
崇煥吾友,聽聞噩耗,遂大慟矣。倘吾嚴教子嗣,若時即有一朱能與公合戰矣。屆時即無能挽此波瀾,亦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上亦以報永樂之大恩。聞言大慟,奠袁公於九泉之下矣。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明公司不在崇禎手裡倒閉就沒天理了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這是天意所致,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一幕幕的拉開,裡面的人物給後代留下豐富燦爛的故事,每個人也在業力輪迴中擺放自己的位置,僅此而已!悠悠萬事,幾人不迷。
我大明就要完了!!
就算袁背了黑鍋,凌遲也太殘酷了點,我覺得明朝的皇帝很不地道,經常把大臣凌遲,又不是真的謀逆之罪證據確鑿,況且大臣因該死的有尊嚴些,總之發明這個凌遲的就很噁心,女真人以前沒有的,結果成了大清國後也繼承了
袁崇煥中人也
袁崇煥確實是鐵杆漢奸,寧遠之戰我們做個假設,假如不守寧遠,那需要不需要覺華島呢,答案是不需要,因為覺華島做為就是寧遠的糧倉而備的。那麼皇太極寧遠之戰是來幹什麼的,答案上搶糧食。
現在很清楚了,如果袁崇煥不堅持守寧遠,覺華島上的糧倉就回撤回山海關,皇太極也就無糧可搶,就因為袁崇煥堅持守寧遠,結果把覺華島上的糧和一萬多條人命給葬送了。
其實袁崇煥和皇太極之間是有協議的,這個協議就是你得到軍功我得到糧食。當時明末邊關將領中這樣的列子並不少見,所以袁崇煥確確實實是板上釘釘的大漢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還是黨爭
35樓的,我頂,袁之敗於自大。得志便猖狂是多少英雄的喪命曲!!!
都成這樣了 就是不出一名帥才 總兵怎麼都是文官那 明朝的制度可能有問題
好書!
唉……
卻是大家都很喜歡的金庸先生,對袁從煥是很推崇的。就憑幹掉努爾哈赤這點,那功勞也是相當的大。他不應該是這種結局的。
你怎麼編都行,就是不能這麼侮辱我的袁督師,你是寫歷史不是寫的個人主觀,草你祖宗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從煥被害後,有一家人世代給他守墓,一直到現在,都第20幾代了,還在守。從這點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
那時候日本如果在來一下就更牛逼了
袁狂人是不是英雄 很難說
但他的戰略所帶來的後果…..不說了
他不養肥滿清,不給滿清那麼多的運氣,那麼大的野心,10來萬的滿人敢入關占江山.滿清300年的統治給華夏帶來了什麼?
和諧的統治掩埋了許多的歷史真相,滿清燒了多少書,搞了多少文字獄.
袁 是被乾隆捧起來的 是金庸歌頌出來的
希望大家多看看原始史料 多分析分析
分析寫這些東西的人的背景
宿命,一個小人物的無奈。
54樓井蛙,文化繁榮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宋朝的文化貢獻,也就那樣。
54樓井蛙,文化繁榮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宋朝的文化貢獻,也就那樣。
54樓的,「宋朝的仁義立國,使得宋朝的人各個都顯得特別「光明磊落」。「?趙廣義燭影斧聲,秦檜莫須有,這就是你所說的光明磊落?
74.周遊列國 說道: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袁從煥被害後,有一家人世代給他守墓,一直到現在,都第20幾代了,還在守。從這點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
———————————————————————————————–
退一萬步講,就算有此事,那又能說明得了什麼呢?
sf
忠臣往往沒有好下場
唉…
作者妄自點評袁崇煥這種卓越將領的軍事行動,實在是妄自尊大了!在我看來卓越將領的才華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統帥藝術,表現在指揮數十萬大軍如使臂指,將帥一心部隊具有超強的戰力和韌性,代表人物項羽、岳飛;二指揮藝術,能夠巧妙地利用天時、地利,往往出奇制勝,代表人物韓信、孔明。
袁崇煥顯然第一項能力更為突出,所以他殺毛文龍就不足為奇了,想想毛不服號令、殺良冒功(在明末混亂時局下是軍中普遍現象),如果他在項羽或岳飛手下會怎麼樣呢?因為難於指揮項羽可是坑殺了二十萬秦軍!
袁崇煥為什麼要給錢龍錫行賄啊 ?這動機沒說吧?
這幾天在聽《明朝那些事兒》,感覺作者太精明了。就這樣也能寫長篇–找些正統的史書志傳,看些民間的歷史軼事傳說,加上自己一點豐富的歷史想像,再添些調侃忽悠,哈哈,就真能整出點還像模像樣又有趣的東西。
他天天
如果我是明朝官二代,果斷攜金出走江南,隱居娛樂,有出息的沒一個有好下場。
我死了,你(努爾哈赤)高興了吧?大明負我,我不負明。將死兵散萬事空,只願來世守遼東。
Always the best content from these prguooiids writers.
這是一場政治遊戲!袁崇煥只是遊戲的犧牲品,僅此而已。
袁崇煥死得一點都不冤, 崇禎殺他的那幾條, 那一條坑他了?光拿著尚方寶劍矯詔外加5年平遼平到北京城下就足夠他上凌遲台
還有人說毛文龍不聽話, 真是搞笑, 袁崇煥前面的寧遠錦州拿下的勝利都跟毛文龍有關, 連他自己都上書給毛文龍請功, 哪門子的不聽話?真不聽話你一把尚方寶劍連騙帶哄能這麼輕易砍了他腦袋?退一步講就算毛文龍真的不太聽話, 要砍人你總也得看看形勢吧?自己斷掉敵後根據地, 讓後金後勤從此高枕無憂, 這一刀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6位大哥快來呀,,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馮勝,劉伯溫快救救大明公司吧
袁崇煥讓人熱血澎湃,是是非非暫且不說,明末誰能打出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北京之戰單從軍事說,是正確的。明末形勢複雜。戰亂不斷。以政治壓軍事,在那個時代無疑是愚蠢的,袁崇煥是有缺陷的,但並不影響他身上發出的萬丈光芒。朱元璋能容常遇春,藍玉。雍正能容年羹堯。名將假如完美,還是人嗎、是神。袁崇煥假如不死,能不能改變歷史的車輪,形勢,崇禎,大家的努力。不知道,沒有假設。袁公凌遲,是一個民族的恥辱,中國蒙羞。
孫承宗比袁崇煥高明,未必。孫培養了袁,孫屬於徐徐推進,穩。袁屬於激烈形的,好比林彪打仗不好看,而粟裕打仗讓人回味無窮,驚險萬分。韓信,岳飛,懂政治嗎、下場慘吧,我心中的戰神粟裕,戰功封帥有餘。不懂政治。無緣封帥。孫承宗懂政治,姜辣之性,保身之道,遊刃有餘。從古到今做個純粹的軍人很難。只有白崇禧被政治所累,未經決戰,一敗塗地。是是非非後人說,身後不過一場空。
以守城而名震天下者,大明開國名將朱文正,明末袁崇煥,解放戰爭中的陳明仁,那個不是將生死置之度外,英雄也
崇禎要是一開始啟用的是孫承宗,而不是袁崇煥,讓孫承宗督師遼東,由孫承宗啟用袁崇煥,那麼毛文龍不會死,滿桂、袁崇煥不會死,祖大壽也不會投敵。估計大明就是另一個結局了。
還是該殺,從下獄的那一刻起,不然的話他一定會投敵,若我是崇禎同樣殺之,畢竟還有孫承宗在
袁崇煥是帥才,不是將才,政治水平還需要提高。可惜了!他的死,崇禎也是有責任的。不過他的堅守,他的抱負,他的理想,他的信念,還是令人欽佩的!
我覺得清能勝明,就是紅衣大炮。
其實反間計很常見啊。吳起,李牧那些將領不都是因為敵人的反間計才沒被重用的嗎?當然一般也要那些朝廷上的小人推動。把反間計獨立開來好像很幼稚,但是時機一旦成熟,還是有可能實行的吧。
民族英雄有功有過,凌遲判的重了,據說百姓爭相啖其肉。。痛,心痛。崇禎這會兒還是太年輕了。
excellent prog#cind&u8230;With thanks for the magnificent developing! We basically truly proficient searching because of these, you will be a great writer. I realiz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website and may even even visit in the future within located. I must stimulate that a pe…
87樓的;歷史你又知多少?真相不一定能被時間還原,就算是史記,推測的大概也不少吧,你只憑一知半解就去否定別人,未免太過分了吧?
寫得好
挺精彩的小說
站高了看不清地下、袁崇煥一心守疆土、沒糧怎辦
從崇禎的表現看,自取滅亡是註定的
說崇禎聰明有時也聰明,但說他糊塗有時也糊塗,崇禎如此喜怒無常,如果我是祖大壽,我也會叛變,怪不得後面的人才都一概投向滿清了,這種做法別說以命相換的將士,就是一個旁觀者都覺得寒心,我還是那句話,江山易人怪不得別人!
除了毛文龍不該殺以外,個人覺得,袁崇煥並無實質性過錯,至多是程序上有些問題,但並不表示他不忠誠,真正明白的只有孫承宗。
袁崇煥、祖大壽皆明良將也,忠誠可鑒,祖大壽投清實是被逼上梁山
事實證明,袁督師就算改行去賣油條,說話也是算數的,祖大壽看見書信(還沒見人),就當即大哭失聲,二話不說就帶領部隊回了北京。
就這情景,打死我也不信,袁和祖會是叛徒,是崇禎自己拎不清,剛愎自用,如果自己不能明斷,全權交孫承宗,結果也會好得多
孫承宗雖然比袁崇煥強,但是崇禎應該知道,象孫承宗這樣的完人天下有幾?用其之長避其之短才是真正關鍵,水至清則無魚。
雖說趕走了魏忠賢,崇禎最後還是逃不了被奸臣操縱的命運,所以袁崇煥冤死,大明江山還是不保
翻一下評論,全是些治國高手、戰略大師!都能力挽狂瀾,獨撐大廈!!這樣讀歷史讀出大師?還是靜心讀為好。
我喜歡這本書
這本書寫得不錯啊~(^-^)
我喜歡這本書~~~~~~~~~~~~~~~
不錯的書
來人,把朱重九拖出去,著實打30大板!
老是說明朝的言官、大臣怎麼怎麼欺上,實際上為什麼不說是明朝朱皇帝們尤其是嘉靖、萬曆這兩位怪才的折辱呢?你皇帝總是天威難測,動輒把人打個半死,現在崇禎還把人給凌遲了,實在把知識分子們的脊樑打斷之後又打廢,人心背離,無人為君賣力,不亡才怪。
袁如果是被冤枉的 死到臨頭為什麼不辯解
後金是「游牧民族」——就沖這一句神論,就知道你作者是個什麼玩意兒——低級清黑!整天標榜自己是社科院的,連清代歷史都不看,更不尊重,就敢出來拿這些胡話迎合皇漢賣錢!!!我爺爺要是活著,肯定去社科院學部大嘴巴抽你丫一頓!你就是個社科院的敗類!!!記住了清黑——滿州女真部分是半漁獵+半農耕民族!!!我們滿族跟特么游牧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作者在這一問題上所說的歷史基本知識,是有點妄自尊大了,過分推崇了孫承琮,歷史不能假設,是用血肉之軀幹出來的,在這裡有爭議的地方,用這種調侃加不嚴謹的論斷是很不科學的,加妄自尊大的,既然祖與孫不鉚,孫能幾句話就把祖說回來,孫真神人也,憑張嘴,讓誰咋誰就咋,這麼厲害的人物滿朝上下不知道用?我不敢苟同,袁是靠自身作風加忠義思想的精神氣質團結人心的,你把祖大壽的回來,歸功於孫,好像別人沒勸,你說的那段內容跟閻崇年說是他媽說的一樣,而你說溫並不想致袁死,而閻發現溫給其家人的書信暴露其秘密4次上書崇禎要求處死袁,怎麼解釋,孰對孰錯,我只是覺得你在對待這件事上的文字很不嚴謹很不科學,而通觀前後章,對於崇禎的解讀根本就前後不一致,感覺就不是一個人而又不能合理解釋,顯然存在問題,並不客觀,你全用政治的原因去解釋歷史事件,甚至細節,是否會過於牽強,硬性分析而脫離了真實
昨天的萬里長城,今日的一縷忠魂
人無完人,歷史不是戲劇,所謂好人盡得用、壞人盡得棄是不符現實的,崇禎試圖運用手中的權力導演一場完美的戲劇,殊不知正是他的決定激發了袁崇煥狂傲獨斷的火焰
小綿熊
我覺得袁崇煥是想拿大明的江山。吹牛5年定遼東,是想先拿軍權。他殺毛文龍,賣糧食給蒙古人,就是想把後金養大。所謂養敵自重。殺了毛文龍,又能排除異己,擅專兵權。他不會投後金,因為他覺得自己更牛。清兵去北京,他跟在後面不打,就是想讓清兵和大明火併,他佔便宜。
然後想進北京城,就是有不臣之心。後來被崇禎殺掉,和他殺毛文龍是差不多的情況。猶豫不定。
他在剛開始守寧遠時,還沒有不臣之心。在第二次出山時,就已經把皇帝不放在眼裡。5年定遼東,說是哄皇帝的。顯然不是做臣子的心理。
總之說他想拿大明江山,就解釋了所有前後看不懂的地方。殺毛文龍,是因為他本身就對皇帝沒有敬畏之心。
發表評論
124樓,這是誇張佳幽默的寫法,作者雖然比較誇張,但作者是根據正史記載的官方史料啊。
作者十分痛恨滿清,黑你滿人太正常了,歷史罪人黑死你都不過分,滿孫不反省其罪還有臉來辯,黑你這芝麻點事跟誤我中華兩百年的罪比起實在不值一提。真是小人當道清朝居然能被吹上天,在農業文明時代你能吹,在工業文明時代你當睜眼瞎視而不見是一字不提啊,好比現在有人在吹他的孔子學院辦的如何如何好,想想真是可笑至極。
滿孫虛心認罪就算了,看看評價有些滿狗還一副囂張嘴臉,乃至現在還有「京爺」以八旗後裔為榮,想想滿狗的文化洗白功力真功不可沒。我想到了教科書上的一戰,說中國是戰勝國因為清朝派了人去搞建設。我當時咋沒想到,這不也正說明滿清對世界格局的動向絕不是跟個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一樣與世隔絕一無所知的,人家被屠殺是情有可原,近代史中國被屠殺完全是滿清之罪。
唉,袁崇煥吶,可惜呀可惜
老子的「和光同塵」,與「愛憎分明」,很不一樣吧?
人還是不能太狂妄,可惜了孫承宗的教導